第一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开场白:今天很高兴能和关帝庙中学的同学们来共同上一节课,预祝我们合作愉快,希望这一节课能使同学们有所收获。学生分成4--6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代表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砀山每年3—4月份都会举办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梨花节)梨花节期间游客们会观赏我们砀山哪些旅游景点?(学生回答:碧清庄园、梨树王、鳌头观海、乌龙披雪、官庄湿地等)
除了这些旅游景点之外,还有哪些民俗文化表演?(学生回答:斗鸡、斗羊、唢呐、四平调等)
师小结:我们砀山唢呐、砀山四平调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砀山民俗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互动
(一)教师展示有关本课的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学生读)
1、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分析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生自主复习第五课内容,熟悉并找出本课知识点,并在纸上写下题目。
(三)小组交流合作,整合本课知识点,小组代表负责整理归纳。
(四)班级交流展示,由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板书本课知识网络
(五)学生抢答本课知识点,每题答对10分,回答不完整酌情扣分,小组间比赛。
(六)教师强调本课中考高频考点,弄清易混点。中考高频考点:
1、中华文化的特点?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4、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表现?
5、我们青少年要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易混知识点: 第一组: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答: 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第二组:
1、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一个重要原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2、为什么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答: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三、当堂达标测试 小试身手
1、(2014.安徽)央视2014年5月11日播出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下列成语寓意相同的是(A)
①悬梁刺股
②三顾茅庐
③映雪读书
④凿壁偷光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4.黄岗)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考察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时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人民群众贴心人。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活动的意义在于
(B)
①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③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奇。在美国,去别人家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面对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我们应该(B)
①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②尽量减少与他人的交往,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③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④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人们为庆祝这个节日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和送香囊等民俗活动,日本姑娘井上惠子是一位龙舟赛的铁杆“粉丝”。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惠子告诉记者:“中国端午节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辐射力。”这说明(A)
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②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中华文明始终走在世界最前列
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沙场练兵 1、2014年10月22日,安徽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积极创新创造,用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进文化强省战略,谱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安徽篇章。
(1)、“用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请你说一说,这里的“中国精神”指的是什么?(4分)
答: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弘扬中国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答: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里的内容;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答出3点即可)
2、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了“网络名人故宫行”活动。30多位网络名人走进故宫博物院,参加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魅力四射的中华文明。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原因是什么?
答: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四、课堂小结
说出本结课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知识点。(或用一句话概括你本节课的收获)你还有哪些困惑没有解决?
五、作业设置
用一张纸以手抄报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展示,看谁设计的美观、合理,字体工整,知识点全面。板书设计:
第二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看“11届全运会开幕式”片段 讲授新课:
活动一:中华文化知多少(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产生。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讨论中华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归纳。活动三: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
学生得出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
活动四
结合材料
提升: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阶段小结
过渡: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活动五:讲故事
“苏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还有哪些故事和人物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六: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连线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第三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丰富,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理解爱国主义的地位、重要性,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明确爱国主义在今天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认同和重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及弘扬的措施;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主题。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民族性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理由和措施。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把我们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我挑选了几份同学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两到三份知识点框架,请学生加以点评,注意时间控制,有些可以请同学们一起说,特别有争议的请学生评价。)
(本环节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导同学注意知识整理的有效性和全面度,请生总结知识梳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好的,大家都整理得非常仔细,看来平时做笔记做得很认真,老师把简单的框架结构也罗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课件显示第三单元框架)2.讲授新课(34分钟)(1)审查明辨(5分钟)
师:好,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课件显示判断题,请一列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开小火车。)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2.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选择运用(12分钟)
师:好,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对于一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范围,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道各地的期末检测题和高考题,看看以大家的水平能不能做对。
1. [2014·莱芜期末]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2.(2013·安徽文综·T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
3.[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4.(2013•江苏单科•T3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行分析。【解析】选B。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教师在讲解时要启示学生,选择题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学生自己总结。)(3)能力提升(17分钟)
师:好,所以大家在审题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比如说注意知识点范围,注意题肢的正确与否,注意是否符合题意等)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分析题。(7分钟)(请生看题并分析答题要点。)•
1、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每三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户,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 【答案】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分)②面对岭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们应求同存异,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审题,直接提问。)
师:我们答题一般的思路是怎样的?先看知识范围,通过关键词分析主旨,通过题目类型分析答题方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类,常见的问法有哪些?比如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由,依据,原因,如何等关键词。
师:那么怎样看待属于哪一类呢?谈看待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在遇到这一类认识类的题目时可以怎样回答呢?思路有哪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师:思路来源,通过关键词岭南文化知道是区域文化,因此,体现了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特点,同时碰撞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汇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包容性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对于这样的碰撞,继续坚持我们的什么原则,包容性。
变式:如果将范围改为文化生活,该答哪些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师:好的,为了验证大家对此类题目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题,这道题请大家小组分析,整理出答案。时间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请两组回答。时间3分钟。)(教师简单点评并呈现答案。时间2分钟。)• 师: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济富强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正是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成为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全国各族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最终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行动。•(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10分)•(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分)这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文化基础。• ③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分)•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必须立足实践,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1分)
师:知识范围很清楚,问题类型和前一题一样,属于认识类,关键词是中国梦成真,那么什么是中国梦,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了什么?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繁荣强大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但是要注意什么问题?刚才同学回答的有什么问题?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要全面,中华文化有涉及吗?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各族人民的归属感,是吗?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不可少的。
师:那么还有呢?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发挥,有没有体现,有的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能体现吗?可以,有没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起了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师:然后呢?民族精神是什么,内涵肯定有体现,作用,必要性都体现了,接下来我们回答怎么做,那么中华文化这一课中我们要怎么做?要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继续发挥包容性的特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对吗?还有呢,民族精神要怎样?要继续培育和弘扬嘛,怎么做呢?主心骨可以有,还有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为传统的精神啊,还有呢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什么?看关键词啊,材料第三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支撑起整个民族的复兴,以后要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当然要对不对^_^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到材料分析题常见的思路,我们要注意什么?范围,主题,类型。还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什么?关键词,这个帮助我们寻找答题的思路,对不对? 3.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简单回顾。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学生回答。
第四篇: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看“11届全运会开幕式”片段
讲授新课:
活动一:中华文化知多少(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产生。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讨论中华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归纳。
活动三: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
学生得出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
活动四
结合材料
提升: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阶段小结
过渡: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活动五:讲故事
“苏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还有哪些故事和人物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六: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连线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第五篇: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精气神》 【师】大家觉得中国的精气神体现在哪里? 【生】
【师】鲁迅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生】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学生具体举例
【师】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师】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美德,而且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教学】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师】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师】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师】你知道体现民族精神的名言吗? 【生】
教师举例,见课件 【师】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是什么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生】
【师】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本国的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先导,以青少年为重点,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我国自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师总】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师】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3、民族精神的表现
(1)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2)新中国成立(1949-1978):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3)改革开放以后: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64字创业精神
【师总】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极大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播放视频《缅怀先烈功绩传承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师】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师】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又该如何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呢?
【生】
(1)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积极参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活动,传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师】其实,传承民族精神就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小事中: 早晨,当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看到国旗冉冉升起 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 你的同学遇到困难时
回到家看到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 遇到坏人坏事
课堂小结
【新课小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的伟大民族精神。跨入新的时代,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我们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