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

时间:2019-05-12 18: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

第一篇: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基〔2007〕1号 【发布日期】2007-02-02 【生效日期】2007-0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参照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结合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盲校课程。

课程设置从视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依法维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残疾,具有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平等参与的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规划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除应遵循普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外,还应遵循: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坚持视力残疾儿童教育与普通儿童教育共性的同时,从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调整教育内容、课时数,以达到与普通学校相应的目标,促进视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

(二)继承、借鉴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国情、总结并继承我国各地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全面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加强劳动教育、强调适应社会;借鉴与吸收国外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有益经验,力求教育与医疗、教育与康复、教育与训练、教育与心理辅导等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面向全体与照顾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从多数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出发,合理均衡地设置课程,同时针对视力残疾儿童个体间差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力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四)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视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低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做好各年级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与学校安排课程两部分,以国家安排课程为主,地方、学校安排课程为辅;既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数学、科学、艺术、技术、康复、综合实践活动等九个学习领域。

(二)课程设置

低、中年级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开设思想品德(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三年级开始)、体育与健康、艺术(或分科选择音乐、美工)、科学(高年级或分科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分科选择历史、地理)、康复(低年级开设综合康复,低、中年级开设定向行走,中、高年级开设社会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周课时 年级

课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

类 品德与生活 2 2 6.3

品德与社会 2 2 2 2

思想品德 2 2 2

历史与

社会* 历史 2 2 2 3.5

地理 2 2

科学

* 科学 2 2 2 2 7.8

生物 2 2

物理 3 3

化学 4

语 文 7 7 6 6 6 5 5 5 5 18.3

数 学 5 5 5 5 5 5 6 6 6 16.9

外 语 2 2 2 4 4 4 4 7.8

体育与健康 2 2 2 2 2 2 2 2 2 6.3

艺术* 美工 2 2 2 2 2 2 1 1 1 10.6

音乐 2 2 2 2 2 2 1 1 1

复 综合康复 3 2 1 7.4

定向行走 1 1 1 2 2 2

社会适应 1 1 1 1 1 1

信息技术应用 1 1 1 1 1 1 1 1 1 15.1

综合实践活动 1 2 2 3 3 3 2 1 1

学校课程 2 2 2 2 2 2 2 1 1

周总课数(节)28 28 30 32 32 33 33 34 34 284

学年总时(节)980 980 1050 1120 1120 1155 1155 1190 1122 9872

说明:带*的课程为积极倡导选择的综合课程,条件不足的也可选择分科课程。

国家将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来规定各科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一)关于课程的实施

1.本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分配,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盲校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各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依据和督导、评估盲校教学工作的依据。在本方案的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对地方安排课程的设置、课时分配等做出明确规定。调整后的课程方案下发当地盲校严格执行,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

2.盲校学制为九年一贯制。

入学年龄一般与当地普通小学相同,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放宽。

盲校每班班额以8―12人为宜,如有视力残疾兼多重残疾学生,班级人数可适当降低。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低年级每天安排6节课,中高年级每天安排7节课。每天安排广播操20分钟;对低视力学生应安排眼保健操,上下午各一次。统筹安排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每节课时原则上为45分钟;低年级阶段,应当在每节课的中间安排5分钟的休息或活动。

3.盲校对盲生和低视力学生应当实行分类教学。为低视力学生举办低视力班,对于人数不足以编班的低视力学生,可以和盲生混合编班,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同班分类教学。

盲校应创建低视力无障碍环境,为低视生配置助视器械、大字课本、适宜灯具等有关设备,学习和使用明眼印刷文字,注意并鼓励低视生利用其剩余视力,并传授有效使用和保护剩余视力的技巧,提高其运用视觉的能力。

低视力班的教学安排,可参照普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普通学校可参照本方案对随班就读的视力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

对于有其他障碍的视力残疾学生,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专门指导。

4.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环境、心理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进行无神论和破除风封建迷信的教育以及转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的教育。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调动盲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

高年级阶段可继续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定向行走课程教学应结合盲校寄宿制的特点,安排在学校集体教学之余进行,并注意课上与课外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矫正相结合。

盲校应对有个别矫正需要的学生实施个别矫正。

5.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志愿,高年级时学校可实行分流教学:对于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可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社会生活和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准备升学的学生,可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在最后一年,应安排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升学、就业的教育和指导。

(二)关于课程的评价

1.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2.学期、学年和毕业的终结性考察、考试是对学生合格水平的考核。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通过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3.考试、考查采用闭卷、开卷、口试、操作等多种方式,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或评语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4.考核要全面,通过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参加当地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时,考试时间为普通考试时间的1.5倍,对视力残疾学生不可感知或超出视力残疾学生能力的题,原则上按得分题的比例折算弥补追加。

5.参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考试科目和命题考试合格即准予毕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并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由教育部于2007年02月13日正式确立的针对残疾儿童少年出台的首批新课程方案。

中文名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确立时间

2007年02月13日

针 对

残疾儿童少年

性 质

法律法规

目录

1.2.1 通知方案内容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参照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结合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盲校课程。

课程设置从视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依法维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残疾,具有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平等参与的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规划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除应遵循普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外,还应遵循: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坚持视力残疾儿童教育与普通儿童教育共性的同时,从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占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调整教育内容、课时数,以达到与普通学校相应的目标,促进视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

(二)继承、借鉴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国情、总结并继承我国各地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全面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加强劳动教育、强调适应社会;借鉴与吸收国外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有益经验,力求教育与医疗、教育与康复、教育与训练、教育与心理辅导等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面向全体与照顾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从多数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出发,合理均衡地设置课程,同时针对视力残疾儿童个体间差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力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四)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视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低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做好各年级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与学校安排课程两部分,以国家安排课程为主,地方、学校安排课程为辅;既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数学、科学、艺术、技术、康复、综合实践活动等九个学习领域。

(二)课程设置

低、中年级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开设思想品德(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三年级开始)、体育与健康、艺术(或分科选择音乐、美工)、科学(高年级或分科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分科选择历史、地理)、康复(低年级开设综合康复,低、中年级开设定向行走,中、高年级开设社会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略)

国家将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来规定各科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一)关于课程的实施

1.本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分配,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盲校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各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依据和督导、评估盲校教学工作的依据。在本方案的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对地方安排课程的设置、课时分配等做出明确规定。调整后的课程方案下发当地盲校严格执行,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

2.盲校学制为九年一贯制。

入学年龄一般与当地普通小学相同,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放宽。

盲校每班班额以8—12人为宜,如有视力残疾兼多重残疾学生,班级人数可适当降低。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低年级每天安排6节课,中高年级每天安排7节课。每天安排广播操20分钟;对低视力学生应安排眼保健操,上下午各一次。统筹安排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每节课时原则上为45分钟;低年级阶段,应当在每节课的中间安排5分钟的休息或活动。3.盲校对盲生和低视力学生应当实行分类教学。为低视力学生举办低视力班,对于人数不足以编班的低视力学生,可以和盲生混合编班,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同班分类教学。

盲校应创建低视力无障碍环境,为低视生配置助视器械、大字课本、适宜灯具等有关设备,学习和使用明眼印刷文字,注意并鼓励低视生利用其剩余视力,并传授有效使用和保护剩余视力的技巧,提高其运用视觉的能力。

低视力班的教学安排,可参照普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普通学校可参照本方案对随班就读的视力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

对于有其他障碍的视力残疾学生,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专门指导。

4.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环境、心理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进行无神论和破除风封建迷信的教育以及转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的教育。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调动盲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

高年级阶段可继续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定向行走课程教学应结合盲校寄宿制的特点,安排在学校集体教学之余进行,并注意课上与课外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矫正相结合。

盲校应对有个别矫正需要的学生实施个别矫正。

5.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志愿,高年级时学校可实行分流教学:对于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可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社会生活和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准备升学的学生,可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在最后一年,应安排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升学、就业的教育和指导。

(二)关于课程的评价

1.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2.学期、学年和毕业的终结性考察、考试是对学生合格水平的考核。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通过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3.考试、考查采用闭卷、开卷、口试、操作等多种方式,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或评语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4.考核要全面,通过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参加当地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时,考试时间为普通考试时间的1.5倍,对视力残疾学生不可感知或超出视力残疾学生能力的题,原则上按得分题的比例折算弥补追加。

5.参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考试科目和命题考试合格即准予毕业。[1]

参考资料

 1.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第三篇: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基〔2007〕1号 【发布日期】2007-02-02 【生效日期】2007-0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三、课程设置

表1 培智学校课程计划表(节)

课程

年级 一般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

生活

语文 生活

数学 生活适应 劳动技能 唱游与律动 绘画与手工 运动与保健 信息技术 康复训练 第二

语言 艺术休闲 校本课程

低年级 3-4 2 3-4 1 3-4 3-4 3-4 6-9

中年级 3-4 2-3 2-3 2 3-4 3-4 3-4 6-9

高年级 4-5 4-5 1 3-4 2 2 2-3 6-10

表2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比例(%)表

课程

年级 一般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

生活

语文 生活

数学 生活适应 劳动技能 唱游与律动 绘画与手工 运动与保健 信息技术 康复训练 第二

语言 艺术休闲 校本课程

低年级 10-12 6-7 11-13 3-4 10-12 10-12 10-12 20-30

中年级 10-12 8-9 7-8 5-6 10-12 10-12 10-12 20-30

高年级 13-15 13-15 3-4 8-9 6-7 6-7 11-13 20-30

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六类科目: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四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 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 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而设置。该实验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等内容。

中文名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文 号

教基〔2007〕1号

性 质

实验方案

发布时间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目录

1.2.3.4.1 简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简介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七类科目:

1)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 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4)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5)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7)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五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1)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2)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4)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5)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 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 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

参考资料

 1.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第五篇:解读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解读《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实施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体制的改革,是由课程设置的改革所牵动的整个特殊教育的全面改革。为了让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实验方案的精神实质,系列解读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生为本,构建聋教育课程新体系

一、聋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我国聋教育经历12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尤其是近20年来,聋教育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但应该看到,我国聋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着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及评价,它正束缚和阻碍着现代聋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一的教育结构与多元经济结构之问的尖锐矛盾。当今中国已经并正在进行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出现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种多元经济结构和单一的聋教育结构产生了尖锐矛盾。矛盾的核心是聋校教育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我们的聋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存在着严重的一元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唯知识、唯分数上。在这种价值理念下,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系统知识教学,忽视或者轻视学生学习应以生活为基础。以发展为基础,忽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并重发展;三是聋教育过分强调“缺陷补偿”,教育模式过分依赖医疗模式。过去的十多年中,国际聋教育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差异,课程改革的实践纷繁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教育价值、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特殊需要教育”的理念是我国聋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理念、多元化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等,都是影响我国聋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聋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它明确了此次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思考,升华了对社会发展目标的新追求,概括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开辟了执政理念的新境界。无疑,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聋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内容,一是要求聋教育事业要有更快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性的:二是要求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学会创新,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求聋教育有更多的公平,让教育效益惠及每位聋童,根据聋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合的优质的教育与训练。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聋教育永恒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本,是指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3.聋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即是说,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实际就是对新型公民形象和素质的刻画和描述:“使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目标包含七个要点,一是公民意识;二是价值观念;三是社会责任感;四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五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六是三大能力,即自理、社会适应和就业能力;七是做“四自”、“四有”的一代新人。

4.聋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七条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其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在关系中的存在。新课程从三大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l至4条阐述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第5条阐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第6至第7条阐述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大关系相辅相成,构成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观,使聋教育新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性是聋教育及培养目标的根本特征,新课程站在学生终身教育的高度,强调聋教育的“基础”,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不仅强调学习基础——学会学习.更强调做人的基础——学会做人,尤其强调“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和过去从学科角度强调“双基”.形成鲜明对照。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评、敢于超越的精神,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具有坚韧顽强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以及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所追求的是符合聋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和谐发展,它代表国家表达了对聋童的期望。以上特征赋予了聋校新课程培养目标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条都具有时代内涵,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领悟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1.课程设置的原则取决于教育目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原则与要求。本次课程的设置,要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充分体现聋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全面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必须渗透和贯穿于整个聋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这三条原则是聋校新课程区别老课程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这三条原则也是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的三把钥匙。

2.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均衡性是指聋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内容能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因此,聋校课程设置的顺序先后、内容多少、课程比例等,都要保持一种均衡,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新课程设置改变了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注重培养聋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新课程打破了旧课程狭窄的“双基”定位,更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这一转变,对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课程设置必须按照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增设具有聋教育特点的课程,如律动、沟通与交往等课程。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里不再提以哪种沟通方法为主,而是强调多元化。这是因为,语言沟通多元化是聋生语言沟通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沟通多元化,不宣称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也不否定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应是具有特殊需要的不同个体,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儿童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方法”要服务于聋童,不能让聋童来适应和服务于“方法”。因此,各校可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把过去的“注重缺陷补偿”改为“积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这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化,而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的变革。过去的100多年中,所谓“特殊教育”,一直是指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然而,近几十年,这一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特殊需要教育”。这一转变,要让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上不应该再把重点放在学生缺陷补偿和残疾的矫治上,而应该放在满足其特殊需要和开发潜能上。3.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综合和分科相结合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三个方而,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二是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l_I_I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结构比重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如1—3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它从低年级聋童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自主实践活动,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牛活打下苯础。4—6年级设罱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进行爱国心、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等融为一体的教育。7—9年级开没思想品德课。同时,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综合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考虑各地的差异与需要,“历史与社会”是综合课程,也可以选择分科课程,可选择历史、地理。“科学”是综合课程,也可以选择分科课程,可选择生物、物理、化学。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一门非学科领域。但它又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各校根据需要,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4.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聋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各个聋校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是否开设外语课,是开设“历史与社会”还是选择历史、地理分科,是开设“科学”还是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分科课程,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及其它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各校可根据儿童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选择适合于聋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方式进行教育与训练。’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口语法仍然是我国聋童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和通道。我们不再提要以它为主,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它不是惟一的。总之,用武断式、注入式或排他式强迫所有儿童接受一种沟通方式,必将无法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需要。

四、聋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工作对策

为了保证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有序、高效地展开,国家将对推进这项工作的策略、要求、方法等进行部署。我这里主要讲的是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怎么面对。这是聋校走进新课程不能回避并且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师要积极地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聋校新课程为聋校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聋校教师能否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成为新课程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念不转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势必会成为实施新课程的落伍者。只有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自觉更新观念,积极主动投身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积极投身课改的实践和研究.才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问的“二传手”,必须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把学习、教学、科研三者结合进来,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的转变。实践证明,成功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而不是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去搞什么研究。其实,这种研究就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把日常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行动研究虽然强调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远离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大量借助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即“行动研究=问题+理沦+别人体验+反思”。我们十分欣赏和提倡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因为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任何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否则,经验也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新课改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

下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号未设置民族宗教课程

    青岛科技大学某系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厦门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课表 西安电子科技大某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上半年研究生课程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石......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14

    马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实验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推进深化和推广发 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教育部于2007年2月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新课程实施的依据,主要讲述了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课......

    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说明

    黄老营小学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说明 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体育、外语、音乐、美术。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计划表进行。其它课程符后七条说明。 1、每学年文化......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合集五篇)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课 程 语文 门 数学 类 体育 体育 外语 体育 外语 体育 外语 体育 外语......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精选五篇)

    拜城县第二小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学习课程设置心得体会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五篇模版)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