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说明
黄老营小学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说明
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体育、外语、音乐、美术。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计划表进行。其它课程符后七条说明。
1、每学年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均安排在开学的第五周和第六周。
2、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安排,少先队活动程用地方课来完成,一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一、二、三年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一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信息技术课程每周1课,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安排。
3、劳动课1-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3年级以上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从第十周和第十一周在地方课时中解决。
4、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课(3-6年级)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教学时间。分散安排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
5、经典诵读活动课利用晨读、午间或下午教学课程结束后,每周不少于1课时
6、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4课时进行消防知识教育。
7、以上课程从2013年9月30日执行。
第二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而设置。该实验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等内容。
中文名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文 号
教基〔2007〕1号
性 质
实验方案
发布时间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目录
1.2.3.4.1 简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简介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七类科目:
1)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 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4)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5)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7)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五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1)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2)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4)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5)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 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 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第三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教育部于2007年2月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新课程实施的依据,主要讲述了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课程设置的相关说明及评价。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养目标是培智学校教育的要旨,可以看出,培智学校培养目标方向性与普通学校是一致的,都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但在达成度上体现了基于弱智儿童的实际,所能达到的水平要求,如“初步的、基本的”地描述;凸显了生活化的务实目标,如“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课程设置原则。
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要遵循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四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五是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六是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保证。这六项原则强调了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从从弱智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以弱智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设计的特点。也为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三、课程体系。
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说明集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特征,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这就要求教师要走进弱智儿童的世界,以他们的生活实践为起点,在教育教
学中明确重点,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并根据学生的接纳程度及时调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和有效。
四、个别化教育。
《方案》中规定: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我认为,培智学校的课改关键是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智力落后个体去满足他们每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学生智力落后背后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针对个体具体情况首先进行层次分类,再进行按其他标准的再分类,并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教育有效的必要程序。
基本三层为:
1、针对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课程应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补偿性、教育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其课程设置可着眼于三个方面:首先,可采取围绕生活处理、适应社会进行综合性的生活单元设置。其次是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这些技能应是适合地方需要的简单技能,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今后的就业与自立的需要。再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缺陷的康复、智力潜能的开发,可通过大综合的课程,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课程设置也可以分为三部分,大致与轻度课程模式类似,但在要求方面稍有不同。如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可以训练部分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一些最简单的、机械重复的、不涉及文化知识的又是当地比较需要的职业技能,为其以后可能的就业创造条件。
3、对于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其培养目标中没有文化知识或读写训练的要求,只要求对其进行最简单的生活处理技能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其课程设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单元的综合课程,只安排生活处理和交往的内容供其训练;另一方面是身体缺陷的康复训练。
通读《方案》只能初步了解培智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原则,深刻体会只能在实践中积累和体悟。为了每朵花儿都开放,我不敢懈怠,只有在奋力前行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篇:药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说明
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设有统设必修课、省开课(包括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课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英语I(1)(2)、有机化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用分析化学、药剂学(1、2)、药事管理学等14门,计66.5学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省开课共4门,计23学分。由省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提供教材和考试服务,教学管理工作由省电大负责。所开设的课程为“药物治疗学”、“专业英语(药学)”、“医药商业营销学”、“生药学(含植化)”和“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
选修课开设3门,计8.5学分,由教学点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课程为“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所有统设课程的教学主要根据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省开课程的教学由省校制定要求,组织实施;自开课程的教学由各教学点自行组织实施。
集中实践环节由省校依据中央电大的原则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包括毕业作业和毕业实习2部分。毕业作业的题材主要包括单篇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形式;毕业实习包括社会药房、医院药房、制药厂和药检所等4个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或就业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调节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2部分实践共计18学分,本环节学员不得免修。各教学点依据省电大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组织本教学点的实践教学。
(二)课程说明
1.无机化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20学时,实验9学时,开设一学期。
无机化学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 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溶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配位 化合物、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及试验。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物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2.有机化学
本课程5.5学分,课内学时99,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基本反应、简单的结构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 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糖,类脂和萜类、医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重要代表物在医药中的应用等,以及立体化学 基础、红外光谱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用分析化学等。3.人体解剖生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 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一般生理活动规律,建立起人体是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体的观念,从而为学习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人体的主要生理活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体 温、泌尿、神经、感官、内分泌、生殖)。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理学等。4.医学生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糖类,脂类,核酸,酶,维生素,新陈代谢总论,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生化药物的制备原则。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微生物与免疫、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等。5.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18学时,实验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学科药学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免疫学,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 专业术语;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的知识。为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 必要的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临床预防、分析、诊断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免疫学主要教学内容: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的概念、补体系统及变态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教学内容: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与代谢、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抗细菌感染免疫;消毒灭菌及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察原则,特异防治及药物防治原则等 基础知识;病源性与条件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介绍,致病性与免疫型,防治原则;病毒 的基本性状、分类,病毒的感染、免疫及实验室检测原则、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病毒的致病 性与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原则;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治病性 与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基础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理学、临床各学科课程。6.病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电视课模块化设计,开设一学期。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药类各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 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 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 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课程的主要内容: 疾病学概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 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 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诊断学及临床各学科课程。7.药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药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和抗惊厥药;抗神经失常药;抗震颤麻痹药;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 ;传出神经系统药;拟胆碱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N胆碱受体阻断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 上腺素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物和钙拮抗剂;抗高血压药 ;利尿药和脱水药;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镇咳、祛痰及平喘药;组胺与抗组胺药;肾 上腺皮质激素药;甲状腺素与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抗生素;磺胺类及其他人工合成抗菌 素;抗结核药等。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类各学科专业课程。
8.药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掌握化学结构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和特殊个性,为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 物准备必要理论基础;理解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结构形成和制备原理,为质量控制和检验准 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药发展的去向,初步掌握由结构命名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化学药物的分类结构类型和命名,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主要结构类型的药物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及典型药的特殊个性,如 何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物;典型药物的合成和结构修饰;基本化学药物的典 型反应和鉴别方法;主要类型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典型药物的创制经验。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等。
9.药用分析化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27学时,实验4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主要结构与性能,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使学 生具有明确的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掌握常用药物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 理与方法,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药物分析的测定,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生化药物分析和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 风。
课程的主要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色谱法;药物中的杂质及纯度,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规定杂质限度的科学根据,药物中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检查的原理、方法、操作要点及杂质限量计算方法;中国药典 中收载的典型药物的基本结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鉴别、法定含量测定方 法的原理及操作要点;制剂的分析特点和拟定分析方法的思路,常用剂型中干扰物质的种类 及排除方法,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分析特点和方法,医院药房快速检验方法;体内药物分析 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现行的各级药品质量标准,药品质量标准制定 原则和内容。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剂学、生药学等。
10.药事管理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9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管理方面的有关专业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要点,树立依法从业的观念,初步 具备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办法;特殊药品管理办法,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新药研制、审批管理;药品广告管理;药品专利产权保护等。
11.药剂学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54学时,开设二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物剂型与制剂、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与正确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剂型的制备与开发,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方便的药品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和进展;主要剂型设计、基本处方分析、制备过程及质量控制;常用制剂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使用及安全;剂型制备中主要 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新剂型的特点、应用和发展趋势;制剂配伍变化的原理 及一般处理原则;药物体内过程及药物动力学。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分析化学等。
12.生药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期。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培养基本技能;掌握生药的来源、生产及加工,化学成分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药效药理与临床用途。掌握天然药产物中主 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 从事天然产物开发利用,药物制剂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总论:生药学的定义,生药分类方法与生药拉丁名的命名原则,生药鉴定的任务与常用方法,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方法与基本原理。
各论:植物的形态解剖、基本类群、各类生药的形状与显微识别特点、重点生药的来源、加 工;药理作用与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和分离提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天然药用化学、药理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剂学 13.英语Ⅰ(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16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 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若干相关的常用词组及基础语法知识;能够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 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够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 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条等;能够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或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
第五篇: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并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由教育部于2007年02月13日正式确立的针对残疾儿童少年出台的首批新课程方案。
中文名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确立时间
2007年02月13日
针 对
残疾儿童少年
性 质
法律法规
目录
1.2.1 通知方案内容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参照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结合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盲校课程。
课程设置从视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依法维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残疾,具有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平等参与的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规划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除应遵循普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外,还应遵循: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坚持视力残疾儿童教育与普通儿童教育共性的同时,从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占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调整教育内容、课时数,以达到与普通学校相应的目标,促进视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
(二)继承、借鉴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国情、总结并继承我国各地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全面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加强劳动教育、强调适应社会;借鉴与吸收国外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有益经验,力求教育与医疗、教育与康复、教育与训练、教育与心理辅导等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面向全体与照顾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从多数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出发,合理均衡地设置课程,同时针对视力残疾儿童个体间差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力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四)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视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低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做好各年级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与学校安排课程两部分,以国家安排课程为主,地方、学校安排课程为辅;既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数学、科学、艺术、技术、康复、综合实践活动等九个学习领域。
(二)课程设置
低、中年级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开设思想品德(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三年级开始)、体育与健康、艺术(或分科选择音乐、美工)、科学(高年级或分科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分科选择历史、地理)、康复(低年级开设综合康复,低、中年级开设定向行走,中、高年级开设社会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略)
国家将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来规定各科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一)关于课程的实施
1.本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分配,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盲校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各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依据和督导、评估盲校教学工作的依据。在本方案的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对地方安排课程的设置、课时分配等做出明确规定。调整后的课程方案下发当地盲校严格执行,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
2.盲校学制为九年一贯制。
入学年龄一般与当地普通小学相同,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放宽。
盲校每班班额以8—12人为宜,如有视力残疾兼多重残疾学生,班级人数可适当降低。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低年级每天安排6节课,中高年级每天安排7节课。每天安排广播操20分钟;对低视力学生应安排眼保健操,上下午各一次。统筹安排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每节课时原则上为45分钟;低年级阶段,应当在每节课的中间安排5分钟的休息或活动。3.盲校对盲生和低视力学生应当实行分类教学。为低视力学生举办低视力班,对于人数不足以编班的低视力学生,可以和盲生混合编班,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同班分类教学。
盲校应创建低视力无障碍环境,为低视生配置助视器械、大字课本、适宜灯具等有关设备,学习和使用明眼印刷文字,注意并鼓励低视生利用其剩余视力,并传授有效使用和保护剩余视力的技巧,提高其运用视觉的能力。
低视力班的教学安排,可参照普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普通学校可参照本方案对随班就读的视力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
对于有其他障碍的视力残疾学生,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专门指导。
4.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环境、心理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进行无神论和破除风封建迷信的教育以及转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的教育。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调动盲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
高年级阶段可继续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定向行走课程教学应结合盲校寄宿制的特点,安排在学校集体教学之余进行,并注意课上与课外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矫正相结合。
盲校应对有个别矫正需要的学生实施个别矫正。
5.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志愿,高年级时学校可实行分流教学:对于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可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社会生活和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准备升学的学生,可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在最后一年,应安排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升学、就业的教育和指导。
(二)关于课程的评价
1.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2.学期、学年和毕业的终结性考察、考试是对学生合格水平的考核。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通过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3.考试、考查采用闭卷、开卷、口试、操作等多种方式,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或评语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4.考核要全面,通过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参加当地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时,考试时间为普通考试时间的1.5倍,对视力残疾学生不可感知或超出视力残疾学生能力的题,原则上按得分题的比例折算弥补追加。
5.参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考试科目和命题考试合格即准予毕业。[1]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