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校本教学设计11
三年级第十一课《博古通今学感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
2、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教学难点:学会关心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世上只有妈妈好》、《游子吟》及相关图片的课件。学生:收集父母疼爱自己的真实故事;制作亲情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感悟亲情,引入主题。
1、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
2、你从歌声中想到了什么?
3、导入课题《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出示图片。
二、感情亲情,谈感受。
1、黄金是有价的,珍珠是有价的,做生意是有价的,干劳务是有价的……今天,有一个孩子要跟妈妈算这样一笔账,你们来看看。课件展示教科书第22页的两份账单。
2.读了这两份账单,你有什么感想,和大家交流吧。
二、感受疼爱,激发情感。
1、导言: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少不了爸爸妈妈的疼爱,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在我们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在你的记忆里,一定有许多的小故事,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2、学生分组讲述。
3、学生朗诵:《无言的爸爸》,《妈妈的唠叨》
4、透过爸爸的无言和妈妈的唠叨,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理解父母长辈的爱呢?
5、学生交流谈感受。
6、欣赏美文《母爱如佛》。
三、赞美亲情,升华情感。
导:伟大的母爱如同一潭湖水,柔波荡漾;深沉的父爱如同苍茫草原,广阔无垠。我们的成长中饱含着父母辛勤的养育。他们脸上的道道皱纹,头上的缕缕白发,无不诉说着为我们辛勤奔波、呕心沥血……。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最甜的歌声,最好的礼物……赞美父母,好吗?(自己喜欢的方式)
1、学生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自己的爸爸妈妈。
2、教师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3、齐唱歌曲《母亲》。
4、老师讲述课文中的一个小故事《父亲》。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小满,你会不会请爸爸妈妈去参加家长会?
四、学会感恩,孝敬父母。
1、亲情测试: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生日、爱好、喜欢吃什么、穿什么衣服等。
2、真情告白:讲述让父母伤心、难过的事。
3、老师讲《黄香温被扇席》的故事。
4、讲一讲你搜索的一段让你感动的孝亲敬长的故事。
5、关爱父母:(1)如何回报父母的疼爱;(2)展示亲情卡: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和最想为父母做的事。
6、学生交流。
五、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1、父母的爱至高无上,同学们想一想,你生活在社会中,还有哪些关爱了你,你又将如何回报?
2、让我们把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让父母也感受到对他们的浓浓爱意,让爱充满我们的家。播放《让爱住我家》结束全课。
第二篇:三年级校本教学设计7
第七课 《刻苦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多读书、专心读书才会增长知识,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2、理解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的意思。教学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教学活动方案:
一、启发谈话,揭示出本课的话题:勤学苦练
二、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师:《吃墨水》这个课题有意思吗? 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有意思,墨水怎么能吃呢?
它吃起来是什么感觉呀?为什么有那么多好吃的不吃偏吃墨水呢?„„(2)那就带着你们这些想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了陈毅小时候认真读书的事。3.你们知道陈毅是谁吗?
(1)学生可能只知道他是国家领导人,也有些同学可能对此并不了解,教
师可作简单介绍。
(2)简介陈毅:陈毅生前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总理,长期主抓外交工作。是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领导人。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是个知识渊博的人,也是个很有才华的诗人。我们以后还会在课文中读到他的诗词。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1自然段
读一读这段,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2.学习第2自然段
(1)有一次,他读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件有趣的事。
(2)“„„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这句中的“竟”你怎么理解呀? 学生能够结合句子说出“竟”是指吃饼应蘸芝麻酱,陈毅却蘸着墨水吃,让人想不到。
(3)陈毅把饼蘸到墨盒里,为什么还“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呢?请你结合上下文想一想。
如:因为陈毅把心思全用在读书上了,看书特别专心。(4)请你看看图,说说陈毅读书时专心的样子?
如:陈毅看书时很专心,他一手拿书,一手拿饼,眼睛不错眼珠的盯着书,却把手中的饼蘸到了芝麻酱碗旁边的墨盒里。(5)有语气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3.学习第3自然段:
(1)小声读读这一段,想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如:这段写陈毅听了妈妈的叫声才发现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2)“妈妈看到陈毅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起来。”妈妈为什么吃惊地叫呀?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说出妈妈没想到陈毅会蘸墨水吃东西,她很惊奇。(3)请你有语气地读读第一句。
(4)“这时,他才发现„„”从才这个字你看出什么?
如:看出“妈妈走进屋„„才发现”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妈妈不叫,陈毅还发现不了呢?说明他读书十分专心。4.学习第4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思考妈妈和陈毅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 如: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2)请你想一想妈妈会怎样责怪他呢?
如:你这孩子怎么连墨水和芝麻酱的味都尝不出来呢„„
(3)自己读陈毅说的话,边读边想陈毅说了几句话。一共出现了几个墨水,请你把它们画出来。
(4)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两个墨水在意思上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弄清第一个墨水指的就是墨水,而“肚子里的墨水”指的是知识和学问。
(5)再读读陈毅的话,想想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这句是说自己知识不多,他特别想多读些书。(6)比一比,看谁能读好第4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课外延伸:布置体验作业:我们该如何勤奋学习呢?
第三篇:三年级校本教学设计5
第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活动准备:
1、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培养学生能在小时候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名人立志报国的故事。教学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出本课的话题:勤学苦练
二、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3.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课外延伸:布置体验作业:我们该如何报效祖国啊?
第四篇:三年级校本教学总结
三年级校本教学总结
南埔中心小学 潘惠蓉
古诗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我们学校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吟诵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我是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只有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我觉得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所以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4、、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5、做到了鼓励学生多收集各类古诗,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积累。
6、配合学校校本教学,开展“诵古诗、吟新诗、赏对联”的古诗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古诗文,更深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古诗文教学是一门新课程,需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第五篇: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时间过得确实快,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今天我又一次站在这里作校本课程工作总结。因为只有及时总结,才能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并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不在于上岗前的培训和脱产培训,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发生在课堂上,形成于教学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能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 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教研室主任负责,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② 开展拜师工程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③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使校本教研工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全体教师中更好地开展。④ 要求教师制定自我学习计划,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也就是要求每个老师定“自培规划”。
编写出版校本课程教材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向全校老师征集了学习指导课案例。学习指导课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除了组织老师学习外,学校下发了校本学习辅导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其中编写理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二、在实践中感悟,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新课程设置的要求,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2)注重校本课程的指导
学校行政领导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实施状况,设立了行政与实验老师的对话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沙龙。新的教育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而且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老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上课老师追求的目标,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指导课说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有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和编写的教材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
三、在评价中成长,创建校本课程特色
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设计师生成长“档案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3)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
社会在发展,课程在进步。我校虽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扎实地开展工作,但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会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成为教师成长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