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案内页(A4)(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8: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事理论教案内页(A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事理论教案内页(A4)》。

第一篇:军事理论教案内页(A4)

俄格战争——南奥塞梯冲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人公认的时代主流。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不断,世界依然很不安宁。从南奥塞梯危机中,人类深重地感受到美俄关系所透出的浓烈新冷战气息。

一、南奥塞梯问题的由来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面积3900平方公里,人口约19万,主要由奥塞梯人、俄罗斯人和格鲁吉亚人组成。南奥塞梯与俄罗斯北奥塞梯接壤。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谋求独立,不服从格中央政府的管辖。

南奥塞梯1992年1月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因此,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急剧恶化,并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

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南奥塞梯当局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格鲁吉亚经常指责俄罗斯暗中支持南奥塞梯。俄格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龃龉不断。

1992年6月24日,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北奥塞梯四方最高领导人就和平解决南奥塞梯武装冲突问题首次举行会谈,达成有关实现停火、成立维持和平部队和监督委员会的协议,格奥冲突双方随后实现停火。根据协议,俄、格和南奥塞梯、北奥塞梯成立了解决格奥冲突的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由俄、格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混合维和部队负责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使命。

十几年来,南奥塞梯当局一直初衷不改。2006年11月,南奥塞梯再次就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公民支持南奥塞梯独立。但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二、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历史症结

有学者用“曾经的“兄弟”、今天的“冤家”一语来形容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格鲁吉亚建立自己国家的时间比俄罗斯还早些,但是在19世纪上半叶被沙皇俄国兼并,十月革命后格鲁吉亚曾一度独立,但不久后又被苏俄红军占领,1936年成为苏联的直属共和国,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多位苏联重要领导人就出自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先是被征服者后来又是从属者,于是在格鲁吉亚人心头总有种自主意识,1990年在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格鲁吉亚就宣布发表独立宣言并改国名,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为了抹去往日的阴影,格鲁吉亚1995年8月通过的新宪法将国名定为“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为了抹去往日的阴影,格鲁吉亚1995年8月通过的新宪法将国名定为“格鲁吉亚”。独立后的格鲁吉亚又积极靠近西方。这是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紧张的历史症结之所在。

三、南奥塞梯冲突的深层原因

自2003年11月经“玫瑰革命”上台以来,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一直奉行积极融入西方、加入北约的政策,这一政策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亲美疏俄”,极力摆脱俄罗斯的传统影响,致使格俄关系持续恶化。但是,要求独立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成为其入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与俄罗斯南部接壤。阿布哈兹1992年自行宣布独立,在当时也引发了格中央政府与阿地方当局之间的武装冲突。

科索沃2008年2月宣布独立后,俄罗斯为了回击美国承认科索沃独立的立场,开始调整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政策。3月21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一项声明,建议俄总统和政府考虑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的问题;随后,时任俄总统普京责令向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居民和旅居那里的俄公民提供物质援助,并在当地建立全方位保护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制。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是俄罗斯阻止格加入北约的重要筹码,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格中央政府全面控制这两个地区。

针对这种状况,格鲁吉亚一方面坚决反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持。格军队还加强了建设,装备新武器,接受美国教官训练,与美国等国开展了联合军事演习。

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军事冲突的导火索在于北约东扩,实质上是美俄之争。

四、战事进程与回顾

第 1 页

共 6 页

2008年8月7日,格鲁吉亚对谋求独立的南奥塞梯采取军事行动,攻占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8月8日,俄罗斯为保护其国民,阻止格鲁吉亚利进行种族净化,俄罗斯军队越过国际边界,进入南奥塞梯地区与格鲁吉亚军队激战,至8月12日,梅德韦杰夫宣布停止俄军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1、8月1日至8月7日:迈向战争

2008年8月1日,激烈战斗在格鲁吉亚部队和南奥塞梯准军事武装之间展开。战斗造成6人死亡,21人受伤。交战双方指责对方先开火。8月3日,俄罗斯政府准许南奥塞梯人开始疏散到俄罗斯境内。交火第一天,共有20辆巴士载着难民撤离交火区。8月4日,5个营的俄罗斯部队部署到连接南奥塞梯与北奥塞梯的罗基隧道(Roki tunnel)。零星的战斗持续数天。8月6日,格鲁吉亚称,他们损失了一辆装甲运兵车并且有3名士兵受伤,另有10名格鲁吉亚士兵在零星的战斗中阵亡。2、8月7日至8月8日:格鲁吉亚攻击

格鲁吉亚维和部队宣称南奥塞梯军违反停火条件袭击格鲁吉亚村落,因此攻击南奥塞梯自治州武装部队。而俄罗斯宣称,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部队使用多管火箭炮和重型火炮对城市炮击,进而出动两个营的兵力在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掩护下占领首府茨欣瓦利。导致千多名当地居民和12名俄罗斯维和士兵死亡,150名士兵受伤。茨欣瓦利市严重损毁,俄方随即调遣驻北高加索部队进入该区。3、8月8日:俄罗斯进攻

俄罗斯军以保护国民为由,进攻南奥塞梯并且和格鲁吉亚军开战,俄罗斯军队的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自行榴弹炮正在赶往冲突区,俄罗斯伞兵部队开始被部署在南奥塞梯地区。4、8月9日:战事升级

俄罗斯占领了被格鲁吉亚军占领的茨欣瓦利。并开始轰炸格鲁吉亚控制地区。时在北京参加奥运开幕式的普京总理谴责格鲁吉亚的“侵略行动”,并且前往北奥塞梯看望伤员并且指挥军队。格鲁吉亚总理发布戒严令,宣布格鲁吉亚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及在下午向俄罗斯要求停战谈判,但被拒绝。因为俄罗斯声称格鲁吉亚部队并没有撤退,而仅仅是在重组力量。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军队展开夜间激烈炮战。更多的俄罗斯伞兵和装甲部队被部署在南奥塞梯地区。5、8月10日:格鲁吉亚从南奥塞梯撤出

俄罗斯轰炸了驻扎在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中的格鲁吉亚军(该自治共和国和南奥塞梯一样,虽然名为格鲁吉亚领土,却实质上处于独立状态),战事扩大到阿布哈兹,阿布哈兹已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宣布动员预备役人员。俄罗斯黑海舰队也在格鲁吉亚黑海沿岸布署3艘驱逐舰,计划封港。受俄罗斯猛烈攻击的压力下,格鲁吉亚军已开始自南奥塞梯撤退,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地区的交战仍在继续。俄方维和部队控制了茨欣瓦利大部分地区,并与格鲁吉亚军在市郊展开激战。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宣布单方面停火,并签署停火令,愿意开展对话。6、8月11日:俄罗斯继续进攻

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处于俄军的控制之下,但南奥塞梯战火亦然持续。俄罗斯驻当地维和部队司令在11日已向驻守阿布哈兹的格鲁吉亚守军发出最后通碟,要求格鲁吉亚军缴械,在当地时间晚10点前全面施行“去军事化”。同时俄军向阿布哈兹增派了9000名伞兵以及350辆装甲车。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誓言绝不会投降。俄军坦克派遣一队坦克深入格鲁吉亚境内,攻打战略城市哥里。另一方面,俄罗斯装甲车队已占据位于格鲁吉亚西部塞纳基(Senaki)的军事事基地。随着俄罗斯部队的挺进,傍晚数千名格鲁吉亚官兵、坦克和其他军用车辆从南奥塞梯以南的哥里撤离到第比利斯。由于俄罗斯军队的逼近,战火开始威胁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而俄罗斯派遣紧急情况部车队已抵达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7、8月12日:俄国空袭格鲁吉亚,爆发全面战争

格鲁吉亚军队炮击用于撤离难民的的道路,并且继续攻击南奥塞梯,虽然已经有人声称格鲁吉亚实行停火,但俄军方发言人宣称,俄空军损失的一架Tu-22M逆火战略轰炸机很可能是被格鲁吉亚的S-200地对空导弹所击落的。另外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声称,哥里一度失守落入俄军手上,城市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但美国则称俄军并未进入哥里市。格鲁吉亚指责俄罗斯出兵哥里,但俄罗斯声称他们只是在执行侦察任务,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早些时候向国防部下令暂停针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人权观察指出俄军于 12 日在哥里民居投下集束弹,造成平民死伤。但据俄罗斯维和部队发言人称,俄方停火后,在南

第 2 页

共 6 页

奥塞梯的格鲁吉亚军队仍然时不时地在不同位置向俄军射击。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表示格鲁吉亚决定退出独联体。8、8月13日与14日:俄军不愿交还哥里 在双方宣称执行停火令后,俄军坦克仍然可见于哥里与第比利斯之间。直到8月14日, 哥里仍然是处于被俄国军队“占领”的状态。9、8月15日与16日:停火协议签订

五、战争影响

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连日爆发激战,大批难民争相逃出南奥塞梯,越境进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境内避难。大批格鲁吉亚人亦因为俄军进入而被迫逃离家园。军事冲突已逼使阿塞拜疆暂停经由格鲁吉亚两个港口输出原油和成品油。同时,哈萨克也停止从格鲁吉亚的巴统港出口原油。格鲁吉亚将对亚美尼亚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第比利斯国际机场的部分航班因战事而被迫取消。由于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爆发军事冲突,英国石油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关闭了两条途经格鲁吉亚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

六、战争反思:俄格战争打出了“多极世界”的战略框架

历史看似充满了偶然事件,其实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发展。2008年8月7日晚上,就在奥运焰火即将在北京“鸟巢”上空盛放的前夜,在美国的蓄意挑动下,格鲁吉亚军队无视“奥林匹克休战原则”打进了南奥塞梯,挑起了一场不该发生的地区军事冲突。早有准备的俄罗斯军队随即以优势兵力及火力实施大出有关各方意料之外的“神速”反击,将此一地区冲突升级为一场两国之间的地区战争。于是,在奥运焰火的映照下,在全球观众的欢呼中,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第一场对外战争打响了,伊拉克战争后又一场大国地缘战略角力上演了。

事实上,俄格战争绝非一个偶然的、孤立的突发事件,而是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地缘政治大国及军事强国之间长期角力之下的一个必然结果。表面看来,这场战争的诱因似乎是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争夺南奥塞梯地区的控制权,实际上却是美国出于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控制里海油气管道、巩固“石油美元本位制”、离间欧盟与俄罗斯关系(同时打击欧元)以及试探俄罗斯战略决心为未来攻打伊朗“热身”等各种综合原因而进行的又一场代理人战争。而俄罗斯方面则审时度势并洞悉其奸,果断采取军事手段实施“有理有力有节”的战略反击,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令美国“偷鸡不成蚀把米”,在一众“小兄弟”面前出丑丢人。因此,俄格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美俄两国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以及外高加索地区所进行的地缘-能源战略角力,同时不可避免地将欧盟、中国、伊朗、独联体国家、东欧各国、塞尔维亚及科索沃等各方都牵扯在内,其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相互纠缠,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国际政治图景。它既是美国一手主导的北约东扩、伊朗核武争端及国际能源斗争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同时也是欧亚大陆战略整合历史进程上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毫无疑问,当前在欧亚大陆上有资格有实力进行战略博弈的地缘政治玩家只有美国、俄国、欧盟、中国四家,围绕格鲁吉亚问题所引发的这一场大国角力,其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对未来世界秩序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战略影响。

1、美国咄咄逼人,频繁发动战略攻势

苏联解体后,美国以及西方阵营一边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热烈欢呼资本主义战胜共产主义的历史胜利,另一边则“乘胜追击”,继续加紧推进削弱、打击俄罗斯的各种战略攻势。美国不仅通过“北约东扩”陆续将前华约成员的东欧国家及部分独联体国家罗致于北约麾下,还试图在波罗的海三国部署北约战机,甚至变本加厉要在捷克、波兰和乌克兰部署所谓“反导系统”,形同将利剑直抵俄罗斯的胸膛。此举无疑大大侵蚀了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导致俄罗斯面临直接而切身的国家安全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全面实现控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以及世界石油生产、运输的地缘-能源双重战略目标,美国继出兵侵占伊拉克、阿富汗之后,自然将战略矛头对准了伊朗及里海地区,接连挑起了所谓“伊朗核危机”和里海油气管线争端,同样直接冲击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

地处欧亚两大洲结合部的里海,既位居地缘战略要冲,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沿岸五国围绕里海法律地位(即‘湖海之争’)以及油气资源分配展开了长期的争夺。这既是一场里海各国主权和能源之争,同时也是一场涉及俄国、欧盟、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缘战略利益之争。美国一直希望通过介入里海开发加强在该地区的影响,不仅在经济上使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等国演变为依赖美国的第 3 页

共 6 页

“准盟国”,还希望在军事上进行渗透,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同时对伊朗实行有效的遏制。里海油气资源出口管道共有三条主线,传统的“北线”早在苏联时期即为俄罗斯所控制,经伊朗到海湾的“南线”从经济角度看,原本是出口到西方和亚洲最为便捷、成本最低的管道,但美国及欧盟自然不愿看到里海能源出口控制权掌握在俄国与伊朗手中,因此美国不顾俄伊两国的反对,牵头修建了经济上极不划算的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汉(土耳其)石油管道,为里海油气输出“制造”了一条极具地缘政治色彩的“西线”通道。由于“巴杰管道”横贯格鲁吉亚,格鲁吉亚自然成了“巴杰管道”的“中转枢纽”,也就无可避免地成为美俄两国进行地缘-能源战略角逐的“兵家必争之地”。

2、俄罗斯全力以赴,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叶利钦治下的俄罗斯推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西方的“休克疗法”,导致俄国经济每下愈况、综合国力全面衰退、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家安全备受威胁、民众生活贫困不堪。2000年普京接班后,以其高超的治国手腕挽狂澜于既倒,尤其是2003年10月在尤科斯石油公司原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准备将大量股份出售给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前夕,普京采取果断行动一举粉碎了美国意欲控制俄国石油能源的战略企图,此举成为俄罗斯得以全面掌控油气能源此一战略武器的关键一步。经过八年时间,油气能源为俄罗斯带来巨大财富,其黄金和外汇储备总额已达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外汇储备国。目前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回升,这些成就大大增强了俄国领导人的信心与胆气,亦为今天俄罗斯敢于向美国“叫板”及参与全球战略博弈提供了坚强的实力后盾。在美国以核问题为由力图进一步孤立和打压伊朗之时,普京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并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以此强硬立场向美国示警:如果美国继续打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就会时时处处反美国之道而行。

然而,普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凭借一个能源生产、出口大国的身份,根本不足以支撑其“全面复兴”之梦。“大国复兴”绝非单凭一个“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实现,而必须构建在一个全面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对俄罗斯而言,未来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必须拿到“全球能源的生产、供应、销售渠道”的决策权及定价权。目前,虽然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日产原油950万桶,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市场上所占份额分别达16%和26%之多),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中亚及里海国家向欧洲输送能源的管道,但由于没有“油气能源定价权”,也没有自己的“能源金融结算方式”,俄罗斯经济不仅对美国经济难以造成威胁,而且从石油中攫取最大利润的正是把持国际石油贸易及金融霸权的美国。不论是从历史上看(美国施展石油武器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是从现实上看(能源贸易是近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如果国际能源贸易的“定价权”始终掌握在美国手里,也就意味着俄罗斯财政的“会计权”、综合国力的“评定权”始终掌控在美国手里,俄罗斯也就始终摆脱不了巨额石油财富随时被“打回原形”、国民经济陷于崩溃、再度沦为“三流国家”的厄运。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状态,不应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不能再主导或干预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方向;而一个正在复兴的俄罗斯有权利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建议开始就优化国际金融制度结构进行谈判,同时俄罗斯正在制定有关完善全球经济体系的建议。这个政治信号表明,俄罗斯正在着手建立一个由莫斯科自主的、排除美元结算方式的能源期货交易所;此外,俄罗斯还积极策划与伊朗、卡塔尔及中亚国家一道,仿照欧佩克模式建立“天然气欧佩克”。这些计划一旦实现,采用卢布或者欧元、甚至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一揽子货币”进行能源结算,均可让俄罗斯彻底摆脱现行的“石油美元本位制”(形同第二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俄罗斯经济的桎梏,将从实质上加速“美元霸权”的终结进程,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同时,此举不仅导致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能源贸易版图产生划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亦意味着北约这个现存最为庞大的军事集团被抽掉了“经济基础”逐步走向瓦解,俄罗斯因此得以有效破解来自北约集团的军事战略压力。有见及此,身陷次贷危机因而苦无良策的美国只得一面向俄罗斯抛出所谓“美俄能源合作”的香饵,另一面则在油气能源输送线路上搞些“小动作”,给俄方制造“麻烦”,意图将俄罗斯的注意力从“能源定价权”特别是“石油美元本位制”上引开。如此一来,格鲁吉亚就被推上了大国地缘-能源战略角力的“刀尖浪口”。

3、欧盟两面讨好,着力维系战略平衡

第 4 页

共 6 页

在近现代历史上,相对弱小而又分散的欧洲各国对于“身强力壮”、侵略成性的俄罗斯自然总是怀着畏惧警惕之心。因此,俄罗斯与其它欧洲国家之间不是处于战争的非常状态就是处于对峙的紧张状态,可说是从未实现过真正的“和平共处”,更谈不上“互利共赢”。二战结束后,鉴于身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夹击之下,痛定思痛的西欧各国率先走上了“联合统一”之路,力求以一个“统一的欧洲”在世界战略格局上获得与美苏平等的国际政治话语权。苏联解体后,昔日横亘在俄欧之间阻碍着双边正常交往的“铁幕”消失了,俄欧经贸关系得以全面恢复,尤其在油气方面,自身资源匮乏的欧洲各国严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由此开启了一个“俄欧合作新时代”。

作为欧盟“发动机”的英法德三国,在国际政治运作上一直继承着梅特涅、俾斯麦和邱吉尔等人玩弄力量均衡的“优良传统”,力求在美苏(俄)之间维持微妙的战略平衡,并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战略利益。欧盟一边借助美国之势推行欧盟、北约双重东扩,将中东欧国家、波罗的海三国以及部分巴尔干国家、土耳其分别纳入欧盟和北约阵营之中,加上欧元的诞生和流通,在政治、经济及军事领域都壮大了“统一欧洲”的战略力量。但在另一方面,出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以及战略平衡的考虑,欧盟在诸多涉及俄罗斯利益的国际政治问题上往往不为已甚,常常与俄暗通款曲。如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伊拉克战争和伊朗核谈判等方面,欧盟都能与俄罗斯协调各自的立场并作出政治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国的霸权行径。1997年12月,欧盟与俄罗斯签署了指导俄欧进行双边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由于该协定于2007年年底期满,今年6月27日,俄罗斯与欧盟在俄罗斯-欧盟首脑会议上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在7月4日启动有关签署新《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的首轮谈判。与此同时,俄欧双方决定通过加强能源合作,即指“北流”(俄罗斯绕过东欧向西欧输送能源)与“南流”(俄罗斯绕过东欧向南欧输送能源)两大项目,以此作为打造“俄欧新关系”的经济基础。此外,欧盟最近暗示“可能会有条件支持”建立莫斯科能源期货交易所的建议,这个条件估计是要求俄罗斯支持欧元结算并在科索沃问题上帮助欧盟维持稳定。如此一来,有了这个“俄欧新关系”,再加上由法国主导的“地中海联盟”,欧盟不仅可以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共同维护巴尔干半岛的稳定,还可选择在未来抛开北约继续推动“欧洲统一进程”。俄格战争爆发后,身为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立即出面调停,在停战协议的关键条款上刻意迁就俄罗斯,就是“俄欧合作”的一个最新例子。

面对俄罗斯与欧盟近年来日益频繁与紧密的双边战略合作,而且在在冲击着美国的金融霸权、军事霸权及全球霸权,加上经济衰退、美元疲弱的因素,美国自然不可能无所作为,因而决定从两方面实施离间俄欧关系。一是重新激活休眠了近十年之久的“科索沃独立问题”,意图在欧盟内部点燃一个“火药桶”以激化俄欧矛盾,打击持续强势的欧元;同时它也连同“巴以和平进程”一起,被美国用来换取欧盟的伊拉克合作、阿富汗合作、巴基斯坦合作,特别是伊核合作的筹码之一。二是开始推动第三轮北约东扩,主要对象就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同时与捷克、波兰、乌克兰等国展开建立反导雷达基地及部署导弹防御基地的相关谈判,意图将欧盟绑在北约开往莫斯科的战车上,在俄欧之间播种仇恨。不料,早已作好心理及战略准备的普京来了一个针锋相对式的“将计就计”,先是“鼓励”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地区比照“科索沃独立”模式实现独立,公开羞辱意图加入北约的格鲁吉亚之余更形同向美国“叫板”;后是“突然发现”匿藏多年的波黑塞族前领导人卡拉季奇并将其迅速引渡给欧盟控制下的海牙国际战争法庭。俄罗斯通过此举向欧盟显示“有意帮助”欧盟维护科索沃局势稳定以及发展“俄欧新关系”的战略决心,从而让既担心“伊核六方会谈瓦解”、更害怕科索沃问题失控的欧盟吃了一颗定心丸。美国吃了这个“哑巴亏”不禁恼羞成怒,唆使格鲁吉亚于北京奥运前夜冲进南奥塞梯境内挑起军事冲突;俄罗斯为了向美欧显示捍卫自身战略利益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并警告同样意图加入北约的乌克兰,迅即对格鲁吉亚方面实施坚决的军事打击,震动世界的俄格战争于是就此爆发。

4、中国谋定后动,积极推行多极世界

表面看来,格鲁吉亚远离中国,俄格之间的矛盾亦无直接牵涉中国利益,国内舆论大多主张中国应该稳坐钓鱼船、隔山观虎斗。因为中国政府一方面不愿得罪美国,另一方面若公开支持俄罗斯,好像有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一贯主张,故而采取超然的“中立”态度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通过笔者上述针对俄格战争所作的分析,显示这种所谓“中立”态度属于严重短视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俄格战争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首次采取军事手段挑战美国霸权,而美国不仅无法履行“保卫盟国不受侵犯”的诺言,就连一份象样的“联合国声明”也弄不出来,使得美国及北约的“纸老虎”面目暴露无遗(相对于俄国这样级别的第 5 页

共 6 页

战略对手而言),此一事实已经清楚表明了俄罗斯的强势复兴以及美国的全面衰落。因此,为了切实维护和捍卫国家战略利益及民族长远利益,中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极为有利的历史性战略时机,顺应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加快调整全球外交战略,积极推动旨在消解美国霸权的“多极世界”进程。

近年来,国际政治分析人士纷纷指出,世界格局已从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多个国际力量中心并存的“多极世界”转变。然而,这个“多极世界”的政治格局及战略框架究竟是何等样貌,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正是此次俄格战争所引发的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与发展,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多极世界”的战略框架和一幅“多极世界”的发展蓝图。如前所述,当前在欧亚大陆上有资格有实力进行战略博弈的地缘政治玩家只有美国、俄国、欧盟、中国四家,能够左右世界形势的未来发展和历史走向的也是这四家。在这四家当中,人们总是惯性地依据历史和现实将中俄归为一方,而将美欧归为对立的一方。若我们能够打破这种惯性思维,想象一下将“中俄欧”归为一方,而将美国归为另一方,那么未来的世界格局将会发生何等惊人的变化。打开世界地图,俄罗斯的国土几乎横贯亚欧大陆,欧盟位于大陆西部,中国则居于大陆东部。很明显,中俄欧三家已经占据了亚欧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一头连着太平洋,一头连着大西洋,其中包括了四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四个核武大国,世界十大经济体中的七个经济大国。换言之,中俄欧如果能够组成一个实质性的地缘战略联盟,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最大政治、经济及军事联合体将会横空出世,其综合实力远超出美国之上。这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岛轴心体系”一旦形成,必将美国势力(尤其是军事力量)自然而然地排挤出亚欧大陆,所谓“美国霸权”随即土崩瓦解,身处北美洲的美国将逐步“边缘化”,退居为一个地区大国。“多极世界”就此有了一个坚实的政治基础,世界和平也有了一个强力的战略保障。当然,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俄欧之间毕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实矛盾,发展道路上也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美国亦会千方百计地加以分化和破坏,全力阻止这个亚欧大陆战略轴心的形成。但无论如何,俄格战争已经成为此一历史进程的出发点。

至于中国目前针对俄格战争问题的应对策略,如果北京奥运期间不便作出明确的表态,那么可以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国际场合对俄罗斯提供政治支持(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将于8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此外,中国应积极参与欧洲事务,以斡旋俄格战争问题及支持“地中海联盟”作为新的切入点,同时逐步增持欧元储备和欧元资产,大幅提升中欧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应尽快减持(至少不再增加)美元资产,降低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同时在亚太地区(可首先选择南海争议区域)作出适当的战略出击,既推动台湾方面加快两岸统一进程,亦对俄罗斯作出战略策应。日前,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在访问北京后透露,俄中两国的中央银行正在草拟在双边贸易中扩大卢布与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文件,并明确表示,“这些文件的草拟工作将在近期结束”。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积极信号,显示中俄双方已经摸准了美国霸权的金融“死穴”并展开实质性的战略合作。

思考:

1、试析南奥塞梯冲突透射出俄地缘政策的基本变化。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二篇:教案内页模版

Section Ⅳ: Trying Your Hand Applied Writing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in making timetables and schedules.1: The exact time(time, date, month, year)2: The exact place 3: The activities of the plan Example

May.2004 Monday 9:20 a.m.arrive in shanghai Tuesday 10.am visit a factory Wednesday 2:00.p.m attend an important meeting in great wall.Thursday 8.a.m visit the No.1 call-made company with Zhang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chedule into English.6月18日 9:00a..m 约见鲍勃星期一 2:30p.m去机场接安德森先生,入往北京饭店

6月19日 8:30AM 带安德森先生到工厂参观。星期二 7:30p.m 与王总经和安德森先生 共进晚宴,北京 饭店

6月20 8:00a.m 写总结报告星期三 2:00p.m公司职员大会

6月21日 9:30a.m去艺术馆看展览星期四 3:30am参加商务会议

Grammar and Practice Grammar: Verb Tenses 动词的时态(一)

英语动词的时态表示两个概念范畴:

1、时间:即动词的行为或状态是发生在现在、过去或将来,故英语动词有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

2、方式:即动词的行为或状态经常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故有一般式、进行式或完成式。一般式表示行为或状态经常发生或出现,进行式表示行为或状态正在发生或出现,而完成式则表示行为或状态已经完成或结束。

3、将二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英语多达十几种时态。写作中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

(1)一般现在式:现在一般式、过去一般式和将来一般式。一般式表示现在、过去或将来发生或存在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行为或状态,现在一般式还常用来表示特征、状态或普遍真理。一般式常用和always, often, usually, every day, sometimes, twice a week, occasionally 等表示频率的状语连用。1)、I always watch TV after supper.我总是晚饭后看电视。2)、She is very kind.她很善良。

3)、Sound travels slower than light.声音比光传播的速度慢.练习题

He always ____(go)out for a walk in the evening.(2)一般过去时态的句中常出现表示过去时间概念的时间状语。如:yesterday, three days ago, in 1668, once, then等。

4)、Tom went to Beijing yesterday.汤姆昨天去的北京。

5)When I was little, I used to swim in this river.小时侯,我经常在这条河里游泳。练习题:Last year, I _____(buy)a new car.(3)一般将来时态的句子中常出现表示过去时间概念的时间状语有: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n 2010, in four days 等。

(4)进行式:现在进行式、过去进行式和将来进行式。进行式表示现在、过去或将来某一时刻正在发生或进行的行为或状态。

6)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basketball.孩子们在打篮球。

7)The bird is singing on the top of the big tree.鸟儿正在枝头唱歌。8)It is raining.天正在下雨。

I _____(play)table tennis when you called.(5)完成式:现在完成式、过去完成式和将来完成式。完成式表示行为或状态到现在、过去或将来的某一时刻已经完成,且其结果或影响保持到该时刻。9)、I have been to shanghai.我去过上海。

第三篇:军事理论教案(推荐)

高校军事理论教育课

(教案)

教师:陈德钦 课程简介:

当前,高校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就是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的兴起。可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与呈现方式,代表了高校教学手段的方向。高校的军事课根据《中华人民暴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办发[2001]48号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了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为落实法律之规、国办发48号文件之精神及《大纲》之要求,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制作了军事课教学的网络课程。课程性质: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军事理论课大纲: 中国国防:

中国国防概述:国防历史;主要启示

二、国防法规:国防法规体系;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

三、国防建设:国防领导体制;国防建设成就;国防建设目标和政策

四、我国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民兵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形成和发展;体系与内容;主要代表著作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地位作用

四、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主要内容;指导作用

世界军事

军事高技术概述:概念与分类;发展趋势;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二、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 高技术战争

技术战争概述:演变历程;发展趋势

二、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三、高技术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课程目的:

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详细教案:

第一章中国国防

教学目的:了解国防的含义和我国国防的兴衰及其启示,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政 策和国防法规,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教学内容:

一、国防概述

二、中国的国防领导体制

三、中国国防建设政策

四、中国国防法规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方法:集中讲授与答疑相结合

第一节 国防概述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历来与国防息息相关。生存与发展构成国家的两大基本利益,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生存是人类繁衍延续的第一需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是生存的条件,国不可一日无防,国无防不立,国离不开防,防是为国,防是保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

现代国防主要包括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国防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工程、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交通、国防法规以及与国防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在给皇帝上书时说:“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这里的“国防”是指为维护国体,严明礼义而采取的 防禁措施。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防已与古代所说的国防有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是 国家防务的简称,是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 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而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中国国防历史

我国的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先后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国防也经历了几千年的荣耀和屈辱、昌盛和衰败的历史,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国防遗产,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古代国防的兴衰、近代国防的孱弱、当代国防的振兴”。

(一)、古代国防的兴衰

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古代国防的兴衰,“兴”是指在这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春秋末期、崇尚武力、图强称霸;秦皇时期、高度集权、固国强边;唐王时代、扫灭强虏、万国归附;元朝时代、疆域广大、威振欧亚”。启示:重视国防,才能国泰民安;崇军尚武,才能固国安邦。

古代国防的兴衰,“衰”是指两晋南北朝、战乱四起、山河破碎;宋王朝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明代中后期、长城风化、忧患迭起;清王朝后期、政治腐朽、国防虚弱。启示:忽视国防,只能山河破碎;穷兵黩武,只能削弱国防。

(二)、近代国防孱弱

中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破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的枷锁套在了中华民族的头上。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居安思奢”、“卖国 求荣”的国防指导思想;“以军压民”、“贫国臃兵”的国防建设思想;“愚兵牧民”、“莫谈国事”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的国防斗争策略。结果导致有国无防,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定鼎中原。自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历时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但是经过 “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虚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有国无防,内乱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从道光年间开始,朝政日益腐败,防务日渐废弛。西方殖民者趁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与英国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1856年—1860年与英国、法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南京条约》、1884至1885年与法国签订的《中法新约》、1895年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与英、美、德、法等八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在这些条约中丧失领土近30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项2700万元,白银13亿多两。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多两白银。

当时中国18000千米的海岸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三)、当代国防的振兴

从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20多年的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国防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在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着民族的希望,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后又经过几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帝国主义统治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同时也使我国的国防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及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国防建设不断发展,国防不断地得到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向前推进,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障国家现化化建设、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我国国防历史特别是近代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几千年的国防历史经验证明,国防是国家和民族安全的保障,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的强弱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没有巩固的国防就不能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具体地讲,从中国国防历史特别是近代国防历史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国家利益是国防的根本利益

国防与政治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性在于国防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利益。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尊严、生存和发展是最大的政 治,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国防历史告诉我们,政治修明,政策开明,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国家能否统一、国力能否强大。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与此相反,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国防虚弱、朝代衰败。

2、经济发展是大局,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国防建设的规模、质量和速度都要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和规定,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如果忽视国防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条件到头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也会影响国防建设,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国防建设要始终服从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并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必须在大局下积极行动,把国防和军队建设好,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做到富国强兵,居安思危。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的衰弱导致国防的虚弱,国防的破败致使经济崩溃。

3、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是国家安全的首要条件

军队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军队建设的质量是国防建设的指标。军队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军队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军队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关系;军队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以军压民”、“贫国臃兵”政策,最终不战而败,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军队建设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4、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

第二节.中国的国防建设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建国初期的国防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下设总参、总政、总后三部。毛泽东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和人民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另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由朱德担任。

2、第一部宪法确立的国防体制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撤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对内的命令可由军委系统内部下达,需公开的则用国务院或国防部名义下达。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彭德怀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3、1959年至1982年间的国防体制

1959年4月和1965年1月召开的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不再担任上述两个职务,但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率着全国的武装力量。

1975年和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率,国家未再设国防委员会。

4、现行国防体制

1982年9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或罢免;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继续存在,职能和国家中央军委完全相同。这表明中央军委同时有两个名称:一个是中共中央军委,一个是国家的中央军委。从而确立了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体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领导职权

――中共中央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其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即:中共中央拥有绝对的国防领导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选举权及罢免权;国防法律的制订和修改;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等。

――国家主席

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公布相关法令等。

――国务院

国防政策的执行机关

――中央军委

最高国家军事机关,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二、国防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行积极防御,坚决保卫国家利益

1980年10月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斗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还一直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据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由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赂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扩张型:它是指某些经济发达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人道主义”和“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把本国的国防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自卫型: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

联盟型: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有扩张和自卫两种。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从属于他。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中立型: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寓兵于民大搞全民皆兵的国防。

(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现代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和先进技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现在世界各国的国防经费之和,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年的总开支。国防经费如此之巨是由于国防建设所需物资之多,对物资质量要求之高所致。据统计,一个士兵战时平均每天消耗的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公斤,印支战争时为43公斤,现在已超过63公斤。前苏联军方估计,未来战争若动员1000万军队参战,每年要消耗钢890万吨、石油1亿吨、粮800万吨。可得出结论,现代战争其实质是经济战。正如思格斯所说:暴力原本的东西是经济力量。又如,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每次换代其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数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如二次大战时的主战坦克每辆约10万美元,到1999年已超过400万美元,战斗机由20万涨到4000万美元,轰炸机则猛涨了500倍。可以看出,不论是打一场现代战争,还是加强现代国防建设,都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要有高科技来保障。也就是说,国防建设的规模、水平、速度都直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规定。

经济基础制约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立足于经济建设,这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规律。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国防建设更要服从经济建设。新中国建国以来,经过50年的建设,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不少还居首位。但产品和资源按人均计算,我们却远远排在后面。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经过努力,在21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建国100周年时才可望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抓住大好时机,迎接挑战,把工作做的更好,把经济搞上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为经济的更大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集中一切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围绕这一中心,尤其国防建设更应如此,以免经济基础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等诸多因素,这其中经济是首要的因素。当今,美国称霸的力不从心,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的困境,日本和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和增 大,无不证明这一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向建立新的安全结构过渡,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稳定国际形势,维护地区安全。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斗争和协调,每一方都试图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美国企图在各种新的主要安全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但遭到其它一些国家的抵制。由于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正在上升和各国正在将主要注意力转向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加快综合国力的发展,因此,正在形成中的各种安全结构与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在形成一种以多边参与、对话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为特征的新关系。

美国“一超称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当前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发展趋势最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上。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已由二战结束初期的46%下降到现在的24%。另一方面,日本和欧共体国家这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或经济集团。经济力量均衡化的发展必将引起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日本和德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力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已不甘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小伙计”的角色,在亚太地区与美国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日趋明显,并且正在逐步建立与其经济政治地位相称的军事实力。欧共体已经于1993年1月建立起内部统一大市场,它与美国之间在贸易上的摩擦日益激烈,它们在政治军事上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也在上升和表面化。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当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使到2003年,俄罗斯完成与美不对等的第二阶段战略核武器削减后,仍将可以毁灭美国的核武库。从长远看,俄罗斯不可能无限制地削减其军事力量,而放弃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一个可以并可能对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此外,发展中国家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加强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正在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汇成了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发展的主流。尽管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短时期还不会引起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军事形势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一趋势的发展正在并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形势缓和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看,还是从我国周边的环境看,我国都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机不可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

(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努力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中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按照现代战争的特点,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水平,改革和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改进军队的训练和院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四)、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

各个国家都走自己的国防建设之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有些国家依附军事强国,靠人家帮助建设国防,也有花钱买国防的,但这往往都要受制于人失去了国防自主权,危及国防的可靠性,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我国是一个具有尊严的主权国家,是一个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不会乞求别国的帮助;中国不能像一些小的富有国家那样花钱买现代“国防”,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了、富有了,也不能靠买,以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

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自力更生方面有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果。在建国前,我们就靠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和支援战争,最终战胜强敌,推倒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在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限制、禁运、制裁的环境中,在几乎无援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靠自力更生,建起了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体系,使得任何敢于冒犯我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国家,都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我们的国防威力,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国防精神;也来自以武器装备为主体的物质基础。在国民党留给我们的几乎连步枪都不能生产的烂摊子上,硬是以自力更生精神,研制生产了坦克、大炮、飞机、军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又爆炸了氢弹,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水平,说明我国已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1981年9月20日,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我国又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弹头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区。1999年11月“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成功,这是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成就。

我国国力的增强,为坚持自立更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自力更生,就是尽自己之力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现在我国经过五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不仅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产值、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自力更生的思想与经验也比过去丰厚的多。尤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打开国门,与不少国家互惠交往,进行合作,使自力更生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越条件。在自己力量单薄弱小、经验不足、外部条件困难重重的时期,我们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现在力量强了,条件更加成熟了、外部环境改善了,只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定会把国防建设搞的更快、更好。

自力更生决非闭关锁国和自大排外。国际社会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已离不开国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特别是那些处于落后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落后领域,要想改变落后状态就须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缩小差距。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还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适用的经验,这样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国防建设进行得更稳健、快捷,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当然这种学习应结合我国国情,不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以我为主,走引进、吸收、开发、创新之路,以“赶”、“超”的精神,加强国防现代化的建设。

(五)、实现国防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是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国防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它是其它三化的可靠保障。这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扩张主义还存在的当今世界尤为重要。没有国防现代化,在我国实现工农业及科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应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现代化为中心。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概念,总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参照,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高标准。所以,我国国防现代化应有它的客观标准,那就是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具有不可轻视的综合国力和敌对势力畏惧的国防实力,但与发达 的军事大国相比,在国防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国防以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就能缩小或消除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就能解决与现代战争不适应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国防现代化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国防现代化的中心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国防力量的主体是军事力量。我军是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革命化举世无双,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及优良作风和传统,这是我军的优势。但在武器装备上还不如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不仅与大国军队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与 现代战争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只要我军武器装备实现现代化,用精良武器去装备陆海空军及第二炮兵,则我军就如猛虎添翼将无敌于天下。

(六)、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在和平时期,国防建设要依靠、支援、促进国家及其它战线的建设,并使自身适度发展,而其它战线的建设也要考虑并能满足战时的需要,真正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建设,都统一在经济建设的目标上来,这样到了战时,国防就能显示其固有的威力,并能很快地将经济等实力迅速转化成作战或支援作战的能力。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是实现上述设想的最佳途径。所谓平战结合,就是和平时期的各项建设要为战时着想,平时的战备建设要能为国计民生服务。军民结合,就是军工生产和军事科研除为国防服务外还应产出民用产品,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尽力。但其原则应是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而民用生产或设施主要是为“民”,但也要含有或能体现国防价值,一旦需要就能为国防服务、为战争胜利尽责。

为了真正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要从两个方面落实:首先要以两个结合为标准来做,凡有利于结合的就提倡、就坚持;而不利结合或不去结合的就要纠正、克服。这样,时时、事事把握好这个标准,就可保证两个结合的落实,真正做到寓军于民、军民兼容。其次、在法制上、体制上、管理规程上,都要形成军 民双向转换的有效机制。较好地做到两个结合,就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恰当比例问题,使两者相互渗透和支援,在需要时又可相互转化,这就避免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谁先谁后、孰重孰轻,进而导致争资金、争资源的对立,而是两者混然一体,根据形势需要,使其进入协调发展、灵活调节、有效控制的良性状态。

(七)、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军事集团,不进行军事扩张,不在国外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中国支持国际社会采取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的活动,支持国际社会为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军备控制和裁军所做的努力。

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争取世界和平。这也是中国国防政策的一个根本目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争取世界和平,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坚决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略、欺负、颠覆别国的行径。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它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历史证明,单纯依靠增加军务和加强军事同盟是不能获得持久和平的。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营造真正的和平。兵圣孙武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侍吾有所不可攻也。”现代国防不仅要打赢战争,更要遏制战争。新世纪的中国必将走向大国防。

三、中国国防法规

(一)国防法规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防法规体系。既有规范我国国防建设基本任务、方针原则、领导体制及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称《国防法》),也有规范国家兵役、兵役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还有规范武装力量作战、训练、管理等内容的行政法规;有规范军官、士兵服役、军衔等内容的国防人事法规,还有规范发展武器装备、保护军事设施的《国防科技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立法原则,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从纵向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基本法律及其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这些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基本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等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是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

(2)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军事领导机关,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执行机关。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军事行政法规都由他们单独或联合制定颁布。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由国务院制定颁布;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等,由中央军委制定颁布;而《征兵工作条例》、武装警察部队《警官警衔制度的具体办法》等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颁布 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颁布的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军委各总部都是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办事机关。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律规定,各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了若干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应征公民体格条件》、《交通战备科研管理暂行规定》等。

(4)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制定颁布的法规细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为了加强部队建设,坚持严格训练,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作战能力,各战略区域、各军兵种根据自身特点,依据基本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法规细则。如陆军颁布的《战斗条令》,海军颁布的《舰艇条令》,空军颁布的《飞行条令》等。下面我们对几个基本法作简要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于1997年3月14日颁布,它是根据我国宪法而制定的一部综合性的调整和规范国防与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部门法。它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授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有关国防工作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防法是国防建设的依据,是协调国防建设诸方面关系、保证国家军事利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国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固防、依法治军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对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保证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主要特征有:

(1)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2)完善了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

(3)确立了我国国防的职能任务。

(4)贯彻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5)正确处理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6)对国防建设作了前瞻性的规定。

(以上内容具体可见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兵役法是加强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完善兵役和兵役制度的基本法律,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和其他有关条款的规定而制定的。

195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1984年颁布了第二部兵役法。现行的兵役法是1998年颁布的在第二部兵役法基础上的修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义务兵役制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年龄内服规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根据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向的期限为两年”。志愿兵是公民自愿服兵役的制度。根据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役期满,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团级以上单位批准,可以改为志愿兵。志愿兵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度。期限从改为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三年,一般不超过三十年,年龄不超过55岁。根据军队需要,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

(2)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民兵和预备役都是国家后备兵员。“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预备役,又称后备役,即武装力量人员在军队外服兵役。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有效地保证 了一旦战争爆发,国家能够迅速集结和补充部队,扩大作战力量,满足战争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其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全民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目前在学校中开展以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而开展的。

二战中,法国被德国军队占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重要原因是国民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当时的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一份报告中谈到:“今天所动员的人员,在两次战争之间的阶段中并不曾受到爱国的精神教育,所以他们对于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斗在精神上是毫无准备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于一个国家面临战争时的重要性。因此,二战后,不少国家都认真地从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非常重视强化国民的国防观念。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把加强国防教育作为执政期的重要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国民的国防意识。如美国把珍珠港事件纪念日定为“国耻日”,我国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公民希望将“九一八”定为国耻日的强烈呼声。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入伍形式

第一种,作为义务兵应征入伍。大学生入伍后,虽享受同其他义务兵一样的待遇,但从军队建设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发展趋势看,大学生入伍后将大有作为。例如:对适合军队需要的大学生,可以按优秀士兵直接提干,也可以经过短期培训提干;2年服役期满后,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还可以改为士官。大学生作为义务兵退役后,家居城镇的,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家居农村的,政府负责妥善安排其生产和生活;对服役10年以上的士官,政府负责安排工作。

第二种,按军官待遇入伍,作为军官培养。基本备件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自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公民服现役的基本条件,学习成绩平均在良好以上;专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3周岁(截止当年8月31日,下同);本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5周岁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博士毕业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不起过35周岁,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第三种,作为士官应征入伍。《兵役法》规定,根据军队需要,士官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按此规定,对于一些学有专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以士官的方式参军。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本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

(一)陆军武器装备

――步兵武器装备

――装甲兵武器装备

――炮兵武器装备

――防空兵武器装备

――陆军航空兵武器装备

(二)海军武器装备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装备

――海军潜艇部队的装备

(三)空军武器装备

――轰炸航空兵 ――歼击航空兵 ――歼击轰炸航空兵 ――强击航空兵

(四)第二炮兵武器装备 ――地地战略导弹 ――地地巡航战略导弹 ――地地核战略导弹 ――地地常规战略导弹 ――地地远程战略导弹 ――地地中程战略导弹 ――地地近程弹导导弹

第二章 军事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教学目的:熟悉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脉络,了解外国军事思想。

教学内容:

一、军事思想概述;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

四、邓小平军事思想

五、江泽民军事思想

六、外国军事思想。(略)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办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一、军事思想概述

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揭示的是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阐明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是人民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指导作用:军事思想在军事科学体系中占据指导地位,属基础理论部分。军事思想与其它军事学科的关系类似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军事实践的指南,是研究各门具体军事学科(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勤学、政治工作学等)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军事思想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征:

阶级性: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

实践性: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它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继承性:军事思想发展史表明,重视并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的军事思想成果,借鉴和汲取异域军事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促进自身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就是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运用;同时也广泛借鉴了来自其他方面的军事思想精华。

创造性:人类军事思想史就是一部在相互对抗竞争中不断创造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敌对双方的对抗竞争中,谁的军事思想落后,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招致严重的挫折或失败。因此,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善于随着情况的变化提出新的军事思想,为正确进行军事斗争提供理论指导,积极探索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使军事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实施正确指导,立于不败之地。

时代性:各种军事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各种军事思想又都是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

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国别划分,按照东西方进行划分,按照代表人物划分,按照阶级划分等。通常可在国别基础上按照时代划分,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当代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的高峰。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1)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军事著作有《军政》、《军志》,已失传。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军事的作用是维系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体系;防御外族侵略和对外侵略扩张;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军队中充当军官的是“国人”(贵族),“野人”(奴隶)只能充当徒兵。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行动准则称为“礼”,控制奴隶平民的,叫做“刑”。

3、迷信色彩浓重,天命论占主导地位。在军事领域宣扬天命观,除了政治需要外,还因为当时人们对许多军事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认为有外在力量主宰着战争。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夏、商、周三代,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军队指挥上要统一,并实行严格管理,这些思想贯穿着夏、商、西周王朝的军事斗争。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牧野之战,已经开始注意军事谋略的运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在 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

军事思想发达的原因:

1、战争比较频繁。在这550年的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就达713次,会盟1000余次。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和会盟就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

2、文化普及。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

3、各诸候国重视和提倡。

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特点:

1、兵书多、兵家多、流派多。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家共182家。

2、经典兵著趋于系统化、理论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大多比较系统而广泛地从理沦高度,总结军事和战争问题。许多著作分题、分篇,结构合理,哲理性强。最突出的是《孙子兵法》。

3、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军事著作。宋代编撰的《武经七书》有五本形成于这一时期。(《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4、礼乐文明式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生明显转折。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孔子称这种转折为“礼崩乐坏”。随着整个战争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先反映奴隶制社会军事礼乐文明的“军法”、“军礼”传统渐渐趋于式微,而代表新兴势力兵学诉求的“兵法”则蓬勃兴起,成为军事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力量。表现在作战思想上,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兵以诈立”代替了“不相诈”。

战争观念上的“反战”与“主战”之争:

1、“兵凶战危”——儒、道、墨的反战立场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都持“非战”的态度。孙子强调以礼乐治国,以仁德服人,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抨击当时的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苟子:“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羞言称乎五伯”。

道家:老子认为:“兵者不挂之器.非君子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庄子则否定一切战争。

墨家:“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只有极少数国家得以幸存,这就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医治了一万人,而仅仅有几个人痊愈,这种医生绝不配称良医。同样的道理,战争也绝非安定社会的正确途径,必须予以否定。儒家反对战争主要是反对“不义之战”,而肯定“义战”。公元前486年,齐国犯鲁,孔子闻讯后即号召其弟子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厉行耕战”——法家的主战立场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和管子。“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3)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

秦代至元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秦始皇统—中国后,虽然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等王朝的更迭,但先秦的军事思想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得到 进—步的丰富和提高。汉初的《三略》和后来的《淮南子·兵略训》等,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著作。唐代的《李卫公问对》一书,结合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的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唐代李筌所著《太白阴经》论述了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北宋初期,火药、指南针开始用于战争。军事技术的发展对作战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北宋前期,编纂出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总结了古今兵法和当时朝廷的方略;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课程。

A、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大一统的战争观,统一的历史时代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战争观必然定位于大一统的思想。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也强调集中统一。在国防建设上,则反映为长治久安。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190至589年)三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出现了以追求实用为以的特点。北方的统一和南北对峙是这个时期军事思想所要探讨的两个重点问题。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弘思远益”的战略思想,两弱抗一强的三角斗争思想和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独具特色。

C、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至960年)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冷兵器时期的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军事思想方面多有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D、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60至1368年)宋辽金元是相对动荡的时期,南北方对抗极为激烈。在军兵种建设上呈现出“南船北马”的局面,与三国时期非常相似。而在武器装备方面,则开始出现了火器,出现了炮兵。因此,这一时期冷热兵器并存,城寨防守和江河防御的地位突出。

(4)明至清前期的军事思想(公元1368至1840年)

明代至清代前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革新与守旧并存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从明朝至清朝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而且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另外,何良臣的《阵纪》,着重记述了军队组洲和战法的革新。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则重点反映了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武备志》,则是从根本上提出了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到了清王朝时期,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虽然出现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但总的讲军事思想趋于陈旧与保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以及将帅修养和作战指挥等主要内容。

(1)探讨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古代军事家对战争性质和作用作了许多精辟的沦述。春秋时代的孙武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国家的人 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战国时代的吴起认为,引起战争有五种原因: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囚饥。《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制止不义行为,“故兵者,所以诛**,禁不义也”。《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口号,“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就是说,杀掉坏人,保护好人,则可以杀人;进攻其国,解放其民,则可以进攻;用战争制止战争,则可以开战。有的把兴师区分为“义兵”与“不义之兵”,“得道”之兵与“失道”之兵。这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触及到战争的性质。

(2)探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尉缭子》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寒为种;武力表,文为里”的卓见,即在战争问题上,军事是从属的,政治是基本的;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司马法》指出:“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说明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若用政治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战争,已经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意思。

关于政治对战争胜负的作用。《淮南子》说:“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即战争的胜败根本取决于政治;“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人必亡”,即政治开明,国家虽小也能存在;政治腐败,国家再大也会灭亡。《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认为明智的战争指导者,修明政治,健全法制,则能够掌握战争的胜利,可见,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及其对战争胜负的直接作用,在古代军事思想中已有足够认识。

(3)阐述作战的指导思想。

●先发制人的思想。古代许多军事家都强调先发制人,认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有了主动。《左传》说:“宁我搏人,无人搏我。„„先人有夺人之心,搏之也。”《尉缭子》说:“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认为用兵贵在先发制人,靠此才能打胜仗。如何先发制人呢?《百战奇略》主张,“凡与敌战,若敌初来,阵势未定,行列未整,先兵以急击之则胜”。《孙子兵法》提出:“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强调以快制敌。

●后发制人的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受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出主张后发制人。强调在不利的时机和条件下,允许先退让一步,尔后没法取胜,即老子所谓的“进道若退”。《孙子兵法》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主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唐朝李卫公认为:“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认为后发制人是用潜力,先发制人是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挫折至最大程度,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去消灭敌人,这是兵法中运用潜力和锐气的奥秘。

●速战速决的思想。“兵贵神速”乃兵家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精彩之处。历代军事家都十分强调速胜。孙武认为:“兵之情主速”,“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速,不贵久”,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拖延。《登坛必究》说:“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则乘机,迟则生变”。用兵贵于求实而快,不主张弄巧而迟,快能抓住战机,迟则丧失战机。占代兵家认为,“速”就能使“智者不能为之谋,勇者不及为之怒矣”,这样,谋略高的敌人也无对策,强悍的敌人也来不及逞凶。

●歼灭战的思想。古代军事家较为重视达成歼灭战。《国语·周语》提出了“夫战,尽敌为上”的观点,认为作战最好能干净、彻底地全歼敌人。《孙子兵 法》提出了“全胜”与“破胜”的两种结局,无论是迫敌全军、全旅降服,还是击破敌全军、全旅,均强调达成歼灭。战国后期秦国的作战方针“毋独取其地,而攻其人”,强调不仅要攻占敌人的土地,而且重要的是要歼灭敌人的军队。其理由是孙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歼灭敌人,能够补充壮大自己的力量,越战越强。综上所述,古代军事家在总结长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作战指导的规律,阐述了一些极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归结起来讲,就是在作战的主动权上强调“争先”;在作战的取胜把掘上强调“持重”;在作战的进程上强凋“速决”;在作战的结果上强凋“歼敌”。

(4)提出作战原则及方法

●集中兵力。《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就能大张声势,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就能使士气旺盛,就能使军心坚定。《孙子兵法》提出:“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说明力量弱小的一方容易被力量强大的一方所战胜。《删定武库益智录》指出:“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认为兵力分散,力量就弱;兵力集中,力量就强,这是历代军事家公认的普遍常识。

●小其不意。孙子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认为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的。古人认为,出其不意可使敌人“莫识其来,莫知其御,是谓率然之用”。即让敌人不知攻击来自何方,不知如何进行抵御,这是把握了突然性的运用。古代军事思想认为,出其不意的主要办法:一是秘密计划;二是神速行动;三是隐真示假;四是巧妙多变。这样,才能使敌人防不胜防。

●奇正互变。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把奇正作为作战原则是具有开创性的。此后,奇正范畴成为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命题。从中,唐朝李卫公对奇正理论进一步地加以阐述和发挥。他认为:“行兵之要,不外奇正”,即用兵作战的主要问题,不外乎奇正相互配合。他指出:“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勇锐无恃,难以控御也。”认为作战只有正兵,没有奇兵,虽然整齐,但不猛烈,不可能取胜;如果只有奇兵而无正兵,虽然很锋锐,但没有依靠,就难以控制住敌人。他还说:“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认为欺骗敌人是实施佯动,击败敌人才是真实行动,这就叫奇正的相互转化。

●避实占虚。虚与实山是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一对范畴。孙子提出:“兵者,诡道山”,“兵以阼立。”认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李卫公问对》开篇就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及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两个字。”善于用兵的将领,“先知攻守两济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十一家注孙子》)李筌说:“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避实击虚的基本方法有:一是明察虚实,通过分析、侦察、试探,察明敌人虚实;二是转换虚实,变敌实为虚,变我虚为实,譬如,“敌逸则劳之,饱则饥之,安则动之”;三是乘敌之虚,即把作战目标和方向选在敌人“不趋”、“不意”、“无人之地”处。

●兵贵其合。古代兵家把协同作战看作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司马法》说:“凡胜,三军一人,胜。”《左传》讲:“师克在合不在众”,认为军队胜 仗在于协调一致,而不在于数量之多。《吴子》说:“兵贵其合,和则一心。兵虽百万,指呼如一”,强调军队最重要的是团结,团结就能一条心。虽百万大军,指挥起来像一个人那样。如果协同不好,必然失败。《武备集要》讲:“将权不一则败;同役而不同心者亦败”。《司马法》上讲:“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为,短兵以守”,各种兵器互相配合,相互掩护,取长补短,才能协同作战而取胜。

(5)确立治军的主要方略

将帅培养。古代军事家十分重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孙武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并说:“夫将者,国之辅也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调将帅对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对士二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具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品格。其选择标准是:“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申令。他认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山;忿速,可悔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武经总要》论述选将标准时,除重申“智信仁勇严”外,还要求“五谨”,即“理”,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备”,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果”,果敢,果断;“戒”,胜不骄,持身严谨;“约”,军令简明易懂,不搞繁文缛节。

●以治为胜。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强调将帅智勇双全,而且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重要原则。魏武侯曾问吴起:“兵何以为胜?”吴起回答:“以治为胜。”并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历代兵家都十分注重明法申令和严明军纪。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岳飞杖责岳云的故事,历来为军纪严明的典范。《陵宣公集·卷’卜九》指出,“驭众而不用赏罚,则善恶相混,而能否莫殊。”《商君书·错法》讲:“功赏明,则民意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意思是奖励准确,民众就会受到鼓励而争取立功。治理国家而能使民众努力争取立功,军队就必然强大。《阵纪·赏罚》中讲:“若赏及无功,罚加无罪,行赏于人而心怨恨,加罚于人而心不甘,下将背叛也。”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更进一步提到“赏不专在金帛之惠,罚不专在斧钺之威”,奖惩都要“申明晓谕,耳提面命,务俾人人知其所以赏与罚之故”,达到“感心发而玩心消,畏心生而怨心止”的目的。

●教戒为先。古代许多兵家把练兵看成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吴子》的《治兵》篇中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认为在实战中人们往往牺牲于本领不高,失败于技术不熟,所以在用兵原则中,教育训练是首要的。《司马法》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要求士兵不经过训练,不能够参战。苟子提出:“不教诲,不调一,则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缨也。”强调不教育军队,不统一步调,就退不能守,进不能战;教育了,统一了,就能有坚强的军队利巩固的国防,敌因便不敢轻易进犯。以上论述充分说明古代兵家对教育和练兵的意义认识比较透彻。

《孙子兵法》及几个重要观点

(一)《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公元735年,日本谴唐使吉备真备回国时,带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十八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到欧洲。1772年在巴黎出版了《孙子兵法》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研读。

俄国在1860年由汉学家斯列兹涅夫斯基根据法文版的《孙子兵法》译成俄文,并说:“在军事理论方面,人们奉为泰斗的通常是希腊的军事理论家,但实际上排在最前列的应当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中最杰出的是孙子。”

1905年,英国人翻译《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1910年英国汉学家昂涅尔·贾尔斯重译,在英语国家中,此书流传很广。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作说:“《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人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考的宝贵资料”。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

在克劳塞维茨思想一统天下的德国,1910年在柏林翻译出版《孙子兵法》。据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读到《孙子兵法》。当他读到《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至战”时,不仅感慨万千,喟然长叹道:“我如果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此外还有朝鲜、越南、捷克等文本和众多的外国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

美国加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普遍与深入。有资料讲,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无不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孙子兵法》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推崇备至。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可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

(二)孙子的生平

孙武,字长卿,大约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与孔子同代。他的祖先姓陈,是陈国(河南淮阳)人,再往前是尧舜禹的舜。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战乱到齐国避乱,被齐桓公授之以主管手工业的官,后来改名为田完。几代之后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田完的第五代子孙田书也就是孙武的祖父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将乐安封给田书。孙子后来因齐国内乱到吴国(今苏州),经伍子胥七次推荐被吴王委任为将。孙武为将以后,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记载,孙武助吴王“西 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孙子与有力焉”。

吴王夫差当政以后国事紊乱,孙武的事迹已不见史书记载,成为千古之迷。在《越绝书》对孙子的最后归属有段记载,姑苏“巫门外大冢,吴王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但是没有得到公认。

(三)《刊、子兵法》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组成,主要探讨战术问题。第三部分由《火攻》、《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1、“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隐敝自己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地扣·击敌人。语出《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强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 河。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中一条普遍使用的原则。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举不胜举。如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

高技术战争更加重视知已知彼:C4ISR系统即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ntelligence(情报)、surveillance(监视)、reconnaissance(侦察)

3、“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

《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指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例:吴楚柏举之战。

4、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第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后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慎战。《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辞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慎战不是怯战。

战例:抗美援朝。

备战。《九变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5、“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胜利的最高境界是使敌我都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能使对方屈服。

战例: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科学体系是由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基本原理、原则而构成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科学体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原则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人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并先后参加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北伐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武装、参加战争的重要尝试。大革命失败后,毛泽 东提出了“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随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从此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尔后,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原则。1928年至1930年初,毛泽东在他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古田会议又明确了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在1930年至1931年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形成了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这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已经产生,为其后来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遵义会议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时期。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起点。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

3,全国解放战争、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的时期。在全国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的战争指导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自卫的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等著作和文电中得到充分体现。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指导这场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国防建设理论、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方针、原则,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认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争力量的竞赛;战争是一种物质运动现象,是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的。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建军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军理论和原则。主要包括: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根本原则;规定了人民军队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制 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了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制度、方针和方法;强调人民军队在加强革命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现代化建设和正规化建设。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它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全面彻底的人民革命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做到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相结合,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相结合。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实践,总结和提出一整套建立在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基础上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理论。确立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基本原则;明确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确定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等作战形式;适时地进行军事战略的调整和转变;建立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作战原则。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国防建设要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包括打破美苏核垄断和核讹诈,保持中国一旦遭受核袭击时,能进行局部反击,确保消灭既定目标一次的核力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国防效益);国防建设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在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的相对和平时期,要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等等。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这个整体中,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整个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理论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指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方式和方法;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是进行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敌入侵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军事理论武器,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马恩全集》第7卷第562页)中国共产党人及其主要代表毛泽东同志,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实现了恩格斯的预言。成为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求解放的理论武器。

2,丰富的实践性。军事史上几乎成为定论的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大都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述,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大都没当过统帅。(如世界公认的伟大军事家拿破仑,他一生作战20年左右,打了很多胜仗,数得上的会战就有50多次,胜多败少,成为当时不可一世的世界风云人物。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但他自己在理论上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再如克劳塞维茨,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他的主要著作《战争论》,是他死后由他的妻子整理发表的。在世界特别是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克劳塞维茨不仅在理论上有值得斟酌之处,他的缺憾还在于长期做军中高 级幕僚,没有当过主官和独当一面地指挥过作战,因而他的军事理论不能不侧重于“哲理推究”的方法。这种局限性使他的战争理论无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相比。)

只有毛泽东是个例外。从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连续领导进行26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很少有像毛泽东那样集军事统帅与理论家于一身的。这使得他既有可能从亲自领导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军事理论,又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理论付诸实践和反复验证。这个实践的特点是古往今来许多军事家所不具备的。任何一个在军事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不论就其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还是就其战争实践范围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来说,都难以同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相比。

3,精妙的军事哲学思维。使毛泽东军事思想超越了军事领域,具有普遍真理的品质。军事哲学是军事领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毛泽东从军事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现军事哲学的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上,当文化和思想战线进行两种哲学论战的时候,在广阔的战场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按照各自的哲学基础所建立的战略思维,指导着两军进行决定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一系列决战。结果是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战胜了蒋介石的军事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概括地说,第一,阐明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和战争因素内在运动和外部表现形式的关系。包括战争的本质及其主要矛盾;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与应用;战争中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转化;战略战术中的相反相成等等。第二,强调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能动地争取胜利。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同时还取决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战略上的以弱胜强必须通过战役战斗的以强击弱来取得,这就是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集中兵力、兵器,制造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形成局部优势,从而具备了在一定时间空间战胜敌人的物质基础。强调在既定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夺取胜利。这是毛泽东军事哲学同机械唯物论和唯意志论军事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三,提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第四,确立从侦察、判断、决心到部署的一系列互为前提的军事认识与指导战争的逻辑程序。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这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在战争指导上的体现。第五,强调认识情况的两个过程,即:“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作战发起之后,依据新的情况、新的认识调整甚至改变作战计划。第六,作战计划要建立在能够对付出现最困难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这不仅是部署原则,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解决主观指导的计划性与客观变化的盖然性(克劳塞维茨语,亦称概然性,指依据大量现象估计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军事上通常指战争中的不确定性或称战争迷雾)之间矛盾的正确方法。第七,研究战争规律要着眼特点和发展,军事领域是继承与变革的统一,在辨证否定中前进。“战胜不复”(孙子兵法语),兵法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创造性运用是它的灵魂。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是这个道理。第八,战略上藐视与战术上重视的辨证统一。指导战争是胆略与科学、审慎 与果决、勇敢与谨慎、大胆行动与周密部署的统一。

4,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另一个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既是由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又是毛泽东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毛泽东的军事生涯始终是同强敌作战,他的军事理论与实践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为基点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针锋相对地与大小霸权主义作斗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战争、金门炮战(实际是对美国)、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间接对苏联)、援越抗美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等,都体现了这种战略风格。他做到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决不虚张声势;在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决不犹豫退缩。不打则已,打则必胜。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与伟大正在于此。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第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军队问题。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第四,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第六,建立了一整套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坑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光辉记录,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建国以后,它又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军事理论。它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那些反映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原理、原则,具有长过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将继续发挥指导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受到国外的注意。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更是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学习,它已经越出国界,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代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军事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今世界战略形势、新时期中国国情、现代战争特点和军队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刻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所作的科学的理论概括。它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尤其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期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反映,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从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萌芽和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军队要整顿,拨乱反正,进一步地端正军队建设的思想路线。在军队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方针政策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原则。

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这是邓小平新时 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新时期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措施,勾画出了新时期军事工作的宏伟蓝图和未来前景,成为我军新时期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3,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以后,邓小平和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了军队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全面建设军队的一系列原则,为今后军队的长远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长期指导做出了科学地分析,标志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地丰富和发展。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含义非常深刻,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选辑的《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如下:

1,要争取和维护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论述了新时期军队建设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的。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我们的政策有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转变;第二个转变,就是我们的对外政策有重要改变。邓小平强调,战争仍是有可能的,但制止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随着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据此,他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警惕,做好战备;另一方面要珍惜时间,发展自己的国家,努力增强综合国力。邓小平还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但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我们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谁搞战争和霸权就反对谁,要争取和维护一个和平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这一条,既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依据。

2,军队建设思想。(1)、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一条,是邓小平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提出的总目标,是军队建设的主题或主干,是军队建设一系列内容赖以展开的总纲领。(2)、新时期军队建设必须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切实提高战斗力。他强调要搞好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提高战斗力;加强科学研究,改善武器装备,提高战斗力;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提高战斗力。(3)、贯彻条令,治军要严。坚持依法治军,加强部队的科学化管理。这一条,是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迫切要求。(4)、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邓小平强调指出,选好和培养好接班人是关系到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大局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非解决好不可。这一条,反映了新时期军队建设对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能否正确贯彻这一条,关系到干部队伍的素质、稳定和军队建设的长远大计。(5)、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军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6)、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以保证军队政治上合格。这一条,反映了我军的根本政治优势。(7)、要重视现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邓小平指出,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军装备的逐步改善,随着现代战争对后勤依赖的不 断增强,后勤工作之军需给养、物资储备、战场供应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应着重研究后勤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3,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继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他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强调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强调在军队精简整编的情况下,尤其要搞好民兵和预备役的建设等等。

4,军事战略思想。邓小平依据20世纪 80年代以后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了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战略思想。主要有: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把立足点放在遏制战争的爆发上;注重研究现代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军事战略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创造和平方式解决对抗性争端和矛盾;注重发展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增强军事实力,提高遏制战争的能力。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以及未来作战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邓小平作为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立,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统帅,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主要坚持者和发展者。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是以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深度,在总结我军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来探索新的建军经验的。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一支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我军建设中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原则,形成了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主体。

3,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用科学的军事理论去指导新的军事实践,不仅关系到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我们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实践提供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将有效地保证我军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使我军战斗力的提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发展。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5年来,深刻洞察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创立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 如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一样,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创立和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江泽民国防 和军队建设思想所贯穿的根本性指针,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所贯穿的历史性课题,就是打得赢、不变质;所贯穿的主导性思想,就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一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新境界。

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争夺高技术质量优势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焦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江泽民同志最关注的是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能否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一个是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解决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而展开的——

1990年1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强调全军部队必须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打得赢,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和神圣使命。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始终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宽广前瞻的世界眼光,精心构建面向未来的强军方略:海湾战争初露高技术战争端倪,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方法、指挥手段等与以往战争大不相同。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对我军战略指导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随着高技术战争的出现和发展,追求军事质量优势,已成为大国军事角逐的潮流。江泽民同志提出把科技强军、加强质量建设作为我军发展大计,要求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当今,信息化成为世界军事变革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坚持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思想。1997年,在江泽民同志主持下,中央军委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确定争取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003年,又进一步明确,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信息化。

不变质,是对人民军队本质的要求,也是打得赢的根本保证。我军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我军历史任务和人员构成的新变化,江泽民同志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予以高度关注。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他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他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到“军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 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本质所在。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保证。江泽民同志要求军队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它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落实到军事训练、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他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军队中心任务切实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着眼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总要求,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是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军。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思想理论建设,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里。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鉴于高中级干部是建军治军的骨干,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必须突出抓好高中级干部的教育管理。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强军治军之道,新的战争形态下的克敌制胜之策。它处处体现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打得赢、不变质是贯穿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性课题的话,那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则是贯穿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根本性指针和主导性思想——

随着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不断压缩军队规模,注重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我军虽然经过八十年代的较大幅度的精简整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规模大、人数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洞察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体制编制的发展趋势,得出一个结论:兵贵精不贵多,必须继续调整体制编制,进一步压缩规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军队体制编制是人与武器装备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压缩军队规模,不单纯是减少数量,还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对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贯彻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立足于我军的根本职能,深入研究高技术战争对军队体制编制的影响,着重解决领导指挥和管理体制以及部队编成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组织编制体制和领导指挥体制。

15年来,在走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引下,我军体制编制进行了一系列以质量建设为目标重大调整改革,使我军不断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方向迈进,为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以海湾战争为转折点,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信息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转变为信息化军队。江泽民同志及时跟踪研究近期每一场局部战争,深刻分析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特点、发展趋势及对我军建设的影响,号召全军以改革创新精神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 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他还尖锐地指出,世界新军事变革既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机遇。要求全军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15年来,面对科学技术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潮流,江泽民同志始终坚持以开放的世界意识和超前的战略眼光,紧紧抓住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个主导性思想,认真思考和筹划我军现代化建设——

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和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狠抓关键技术攻关,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坚持人才强军、治军之本。坚持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初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院校教育体系,走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路子,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战胜敌人的战法,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落实。

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军事法规体系。正规化是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了10多部军事法律、100多件军事法规、2000多件军事规章,国防和军队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编写的《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结合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概述如下:

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军队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勤俭建军,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地推进军队各项建设;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发展规律的敏锐洞察和透彻把握,实现了我们党军事指导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回答了紧迫的时代课题,系统总结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和改革、完成我军的职责使命和

各项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形势下,我军面临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严峻挑战,面临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考验,要有效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坚持用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毫不动摇地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指导统领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坚持用这一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官兵的头脑,指导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三章 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6节)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首先存在于世界安全的整体状态之中,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主要力量间关系的调整及世界军事战略格局走向等构成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质量的“大气候”。与此同时,作为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大国,中国特殊的地缘环境以及与周边国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复杂关系也构成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小气候”,美、俄、日、印等周边大国的战略动向,是评估和考察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必不可少的“参数”。而“9.11”事件及美国对阿富汉和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又给反恐斗争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就是希望同学们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和把握国际安全形势与军事战略格局对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影响,要正确认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尤其要对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挑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认清我国维稳、反恐、安边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特别是要看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切实做好对台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

第一节 国际安全形势与军事战略格局

一、21世纪处国际安全形势走向

新世纪之初,国际安全形势正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打不起来,要安全、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但另一方面,世界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相伴相生,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第一、局部战争将成为主要战争形态。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由于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引发的各种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军事安全更加突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依仗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威胁使用武力和直接进行军事干预的倾向明显加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一步抬头,国际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军事安全因素仍会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第三、适应新军事变革,走科技强国之路。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化,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科技局部战争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场波及全球的新一轮的军事变革不断深化,依靠科技强军,实行质量建军,已经成为新世纪之初各国军队建设的共同选择。

第四、国际安全问题更趋多元化。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32 使得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大为增加。“9.11”事件表明,新形势下的安全威胁是全方面的,维护安全也应是全方面的,只依靠传统军事手段已不足以对付变化的安全形势。因此,树立新的综合安全观将是21世纪各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强调的重点。

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二、世界军事战略格局的特点

1、含义 世界军事战略格局是指在世界军事领域内主要战略力量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2、特点我们知道,从20c90s初,两极政治格局解体,原有的军事格局也彻底瓦解,当前,世界军事战略格局正处于新旧交替并向多极化方向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

(1)从力量结构上看,“一超多强”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和总体特征。“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等。

(2)从战略关系上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领域内的各主要力量之间的战略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一超”与“多强”以及“诸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相互矛盾,又彼此协调,既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也存在安全上的共同需求。

(3)从发展趋势上看,多极制衡乃大势所趋。从根本上讲,国际关系演变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改变着世界战略力量的对比。因此,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必将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多极化。

总之,21c初,世界新的军事战略格局已初现端倪,目前主要呈现为“一超多强”的结构和态势。而且这种军事格局出现在和平大背景下,它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而变化。

第二节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政策

由于美、俄、日、印等周边大国的战略动向,是评估和考察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必不可少的“参数”,因此,我们主要研究的也就是美、俄、日、印的国防政策。

一、美国的国防政策

二、俄罗斯的国防政策

三、日本的国防政策

四、印度的国防政策

这四个国家在国际政策方面都非常重视军事科研,这对我国的周边的安全环境无疑不是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既要迎接世界军事变革挑战,也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背景:

(1)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仍时起时

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编制体制的调整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新军事变革具有划时代的特征,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正如江泽民所讲的:“人类战争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

概括起来,这场新军事变革主要具有五个特征,即武器装备智能化、编制体制精干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样式体系化。

(2)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变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我军要“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3月10日“两会”期间,江泽民在参加十届人大解放军代表团讨论时更明确指出,“我们要积极的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及重要性

1、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特点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

其次,我国是历史悠长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国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

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

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从政治上看,周边是王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

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

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积极发展周边外交

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从总体上服从和服务与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服从和服务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这个外交宗旨。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以更加积极和进取的姿态开拓周边,周边外交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环境迎来了更加良好和稳定的局面。

在东面,江泽民主席1998年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

在南面,我们与东南亚各国关系连续迈上新台阶。

在西面,中印两国1996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在北面,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保持频繁接触,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的外交舞台不断延伸,多边合作成为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睦邻友好,通过参与地区安全对话维护周边稳定。

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和平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边界纠纷。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一是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和平协商,而不是用吵架的方法,不用武力的方法;二是双方“互谅互让”,尊重双方的利益,照顾各自“人民的感情”;三是在边界问题解决以前,双方都应维持边界的现状,而不采取任何单方面的行动;四是“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不影响两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

(2)、“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的领土争端。邓小平说:“有些国际上的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当然,“先不谈主权”,绝不是“不谈主权”,“搁置争议”也绝不是“放弃主权”,而是通过“共同开发”,用经济利益的共同纽带将争议各方连接起来,共同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消除争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三、应对周边安全环境中主要挑战

1、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1)从我们的周边环境看,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我们国家要进一步的崛起,受到外部地缘环境的强力制约,我们是在亚欧大陆的边缘,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这样的地缘环境相对来说不太有利;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我们和周边国家在领土、边界、岛屿、海域的划分及归属问题上有过节。新中国成立后,台湾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因素的存在。

(2)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中俄关系政治上趋向成熟,但却缺乏相应的经济内容,其实质,不过是弱者之间的结盟,一旦其中一方崛起,或双方同时崛起,必将引发新的角逐和竞争;朝鲜半岛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的南北对话与和平统一进程,努力发展与半岛南北双方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怎样维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地位,确保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平衡,防止美、日、韩三角军事联盟对我国安全利益的威胁,则是严峻的现实;中日之间存在着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还存在着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的争端,面对日本国内政局发展的右倾化和日益抬头的军国主义扩张势力,我们对日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南海问题面临六国七方之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美国等西方势力的介入使南海问题的解决日趋复杂,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热点;印度在1998年5月核爆炸实验成功后,正积极发展导弹技术,除此以外,还积极支持**集团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印之间还存在着边界领土争议。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美国因素

所谓中国周边环境中的美国因素,即是指美国利用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积极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一些矛盾和纷争,企图从外部构造一个反华包围圈,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1)继续实施“两洋战略”,保持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前沿存在。一方面美国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其远程打击能力。另一方面,美国继续加强其在远东地区军

事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积极谋划与日本一道,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即所谓的TMD。

(2)鼓吹“集体安全”,构造新的反华包围圈。这个新的包围圈有三个战略支撑点,即日本、东盟和印度。

(3)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介入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湾冲突。除了在台湾海峡地区的直接军事介入以及中国大陆地区重要战略目标的有限打击外,还会有在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军事上挑衅中国等等。

(4)我们面对美国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应对政策:一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二是要化解矛盾,扫清障碍,减少美国介入的筹码;三是发展自己,增强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新时期,我们要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首先,坚持睦邻友好。(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

其次,加强区域合作。(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既承继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节 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 确保国家安全

一、反恐怖与中国国家安全

1、国际恐怖主义等极端势力已成为威胁国际安全的“毒瘤”。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与传统的民族分裂势力以及极端宗教势力等极端势力相结合,对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的极端破坏性和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1)恐怖主义作为“21世纪的瘟疫”,原因有:

首先,从根本上说,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存在。

其次,是民族分裂、宗教矛盾、领土争端错综复杂而导致的恐怖活动。

再次,国际恐怖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有组织犯罪、邪教组织、走私、贩毒集团勾结在一起,甚至是依托合法的组织机构从事恐怖活动的现象,增加了反恐斗争的困难。

最后,国际恐怖主义的实力强加、活动方式多样。

(2)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待恐怖主义认识上的不一致,美国在对外政策中采取单边主义,提出了所谓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这不仅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反战情绪,而且对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国际反恐斗争将是一场长期艰巨的斗争。

2、坚决打击极端势力,努力维稳安边

国际恐怖活动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威胁着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而且还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宗教团结,祖国统一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构成了现实威胁。

(1)影响我国安全与地区稳定的民族分裂与恐怖主义势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稳定因

素,出现“藏独”、“蒙独”、“东突独”,“藏独”分裂分子破坏西藏的稳定;“蒙独”威胁民族团结;长期以来,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是新疆地区发生民族分裂活动的主要根源之一,特别是“东突独”分裂与恐怖主义势力的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境内民族分裂活动的国际化,一方面是我周边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边境相关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是我国境内民族分裂活动,有着深远的国际背景。如“东突”势力不仅受到本·拉登的支持,他们还以某些西亚大国为训练基地,以欧美为讲坛,企图把“东突”问题国际化。“9.11”事件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我打击“东突”恐怖主义的问题上不仅采取双重标准,甚至纵容、教唆、乃至暗中支持他们在我境内继续搞恐怖活动。这就给我们的反恐斗争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反恐怖任重道远。

①具体工作:2003年12月15日,我国公安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一批认定的4个“东突”恐怖组织和11名恐怖分子名单。在国际社会合作方面,由中国首倡,包括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周边国家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典范。2003年8月初,“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中哈边境地区举行了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②当然,反恐斗争并未结束,在反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a、抓住契机,对我部分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端恐怖主义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

b、对美国要有清醒的认识。

c、加强国际合作和联合国的主导作用,防止美国架空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

d、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充分尊重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二、坚决打击“台独”势力,早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1、坚决打击“台独”势力,制止台湾问题国际化企图

(1)近年来,在台湾岛内,出现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分子。可以说,李登辉是最大的“台独”分裂分子,而陈水扁是两岸统一的绊脚石。从陈水扁4年的执政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第一,他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比李登辉走得更远。

一方面,从陈水扁上台后所说的一些话来看,他拒绝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却在2002年8月3日提出了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强调“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并积极推动所谓的“公投立法”。

另一方面,从陈水扁上台后所做的一些事情来看,他上台执政后,继续李登辉的“台独”、分裂路线,刻意在岛内制造“统独”之争和“族群”分裂,使台湾岛内陷入新的混乱。

第二,扁搞“台独”分裂的手段更隐蔽、更狡猾、更具有破坏性。突出表现在其积极推动所谓的文化“台独”。这个趋势看,他现在努力追求成过急所谓的“公投立法”。

2004年3月20日,陈水扁一意孤行,终因投票未过半数而宣告无效,遭台湾民众的否定。

(2)众所周知,台湾问题之所以拖到今天未能解决,其最主要的障碍就在于美国因素的存在。美国之所以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不放,当然有它的战略考虑。

政治上,能够牵制和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

军事上,台湾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经济上,台湾经济发达,但其对外经贸往来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策略上,美国当然希望尽量维持现在这样一种“分而不离,独而不立”的局面。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领土完整。

台湾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我们也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等,审慎把握,运用综合手段来加以解决。

(1)力争和与立足战

努力争取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在政治上,我们要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岸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坚决反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企图。

在经济上,我们一贯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外交上,我们要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要坚决揭露台湾当局推行所谓的“务实外交”,“开拓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其本质就是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切实做好对台军事斗争的准备。

(2)立足于强敌介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在国际空间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力度,积极争取化解在台湾问题上存在的国际因素,努力遏制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趋势。

(3)立足于早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立足于早解决,因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解决台湾问题绝不可能无限期拖延,越往后拖,不确定因素越多,变数越多,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可能性越大。而台湾问题一旦解决,台湾同胞真正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两岸携手,共创辉煌,则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进程必将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必将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早日实现。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第一节 军事高技术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以及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明确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内容: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三、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教学方法:集中授课与答疑相结合 教学时间:10课时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人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38 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具有前沿性

——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

(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第四节 伪装与隐身技术2

一、伪装与隐身的基本概念

(一)伪装是指为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军事伪装就是通过利用电子的、电磁的、光学的、热学的、声学的技术手段,改变目标本身原特征信息,降低或消除目标的可探测特征,实现目标的“隐真”;或模拟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仿制假目标以“示假”。

(二)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是Ⅱ战以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它交叉应用了诸如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技术。

(三)隐身技术起源于二战,经历探索、发展和应用时期

1、探索时期:二战时,德国设计飞翼式喷气试验机、潜艇上使用吸波材料,是今天雷达隐身技术中的隐身外形和隐身材料技术的首次应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隐身技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先后研制的几种高低空侦察机,都采用了隐身技术。例如,从1964年以来,一直从事秘密侦察活动的SR-71高空侦察机,就采用了外行整合、蜂窝结构材料、外涂黑色涂料。U-2飞机采用了挡板来改变红外辐射方向,则是红外隐身技术的雏形。

2、全面发展时期:从60年代初开始,美苏有计划地进行隐身技术实验与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3、应用时期:80年代以来,美国列为武器系统战术技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

分。美、法、英、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开展了隐身舰艇的研制,美国研制了“海影”号隐身试验艇,瑞典研制了“司米奇”隐身试验艇。美苏开始在坦克上采用隐身技术,现在俄罗斯成功地在现役坦克上采用了毫米波和红外隐身技术。据报道,美国在核弹头上采用了球形身罩和灰体涂层,使弹头在中段和再入段具有多种隐身功能。随后,兴起了隐身兵器热。

(四)隐身技术特点:

1、隐身技术是低可探测技术和反探测技术

2、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应用和延伸

二、军事伪装与隐身的分类

(一)军事伪装分类

1、按应用范围分分类

(1)、战略伪装:指对军事战略全局采取的一系列伪装措施,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组织实施。

(2)战役伪装:指为隐蔽战役企图、战役行动、战役时间等而对兵力兵器部署、配置、调动采取的伪装,通常由战役军团司令部组织实施。

(3)战术伪装:指对战术兵团、部队、分队的人员、兵器、车辆、工程设施和兵力部署、行动、作战企图等实施的伪装,通常由战术兵团、部队司令部和分队指挥员组织实施。

2、按所对付的侦察器材分类

(1)可见光及红外波段伪装

(2)雷达波段伪装

(3)防声测伪装等

3、按被侦察的目标来分类

(1)A级:司令部(指挥中心),远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战略轰炸机等。

(2)B级:战术指挥部,师、军、集团军等。

(3)C级:坦克、火炮、战术导弹发射车等。

(4)D级:运输车辆,后勤保障设施等。

4按伪装技术措施分类

(1)天然伪装技术

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的天候条件(雾、雨、风、雪等)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显著性。

特点:天然伪装因地制宜,简便、省时,无需更多的材料。

(2)迷彩伪装技术

迷彩伪装利用涂料、染料和其它材料来改变目标、遮障和背景的颜色及斑点图案,以消除目标的光泽,降低目标的显著性和改变目标外形。

伪装迷彩可分为:

◆保护色迷彩,如涂在军事车辆、坦克上的绿色颜料,可减小军车、坦克在绿色植物背景中的显著性。

◆变形迷彩,采用与背景颜色相似的不规则斑点组成的多色迷彩,用于伪装多色背景上的运动目标。

◆仿造色迷彩,在目标或遮障表面仿制周围背景斑点图案的多色迷彩,用于建筑物、永久工事、火炮等。

◆光变色迷彩,根据“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的原理。如有一种军服上的防原子变色涂料,在普通光照射下呈军绿色,而在核爆炸

光辐射的照射下,能在0.1秒后变成白色。

◆多功能迷彩,能同时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多种探测器的迷彩。如德国研制的棕、绿、黑三色迷彩伪装涂料,可对付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侦察,使目标可见度平均减小30%以上。

(3)植物伪装技术

植物伪装技术是利用种植植物、采集植物和改变植物颜色等方法对目标实施伪装的技术。在科索沃战争中,南军利用树叶、树枝将坦克、装甲车整体覆盖,为了避免北约的侦察和监视。

(4)人工遮障伪装技术

利用各种制式伪装器材设置对目标进行遮蔽的屏障,伪装遮障由遮障面和支撑构件组成,有叶簇式薄膜伪装网、雪地伪装网、伪装伞、反雷达伪装网、反中红外侦察伪装遮障和多频谱伪装遮障等。

(5)烟幕伪装技术

利用烟雾遮蔽目标,迷惑敌人。这种无源干扰技术通过散射、吸收的方式衰减光波能量,干扰敌方光学侦察。

(6)假目标伪装技术。

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充分利用地形特点,隐蔽军事目标,欺骗敌人。他们把作战飞机疏散藏在山洞里,在环城公路和高速公路旁,既部署真飞机、真坦克,也混杂有大量的假飞机、假坦克、假火炮、假导弹模型,即使敌人发现了,也真假难辨,不便于集中轰炸。

(7)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

(二)隐身技术分类

1、雷达隐身技术

(1)外形隐身技术

美国研制的F-117隐形战斗机,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该机采用多面体结构,整机由多个小平面构成,大多数表面与垂直面积的夹角大于300,以便把雷达波上下偏转散射出去(从高空射来的雷达波向下偏转,从地面射来的雷达波向上偏转)。由于整机基本的反射为上下反射,因而使反射波总是偏离雷达接受机。

(2)材料隐身技术

◆采用具有吸波、透波能力的材料是物体隐身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隐身材料主要分为雷达吸波材料和雷达透波材料两种,雷达吸波材料又分谐振型吸波材料、宽频带吸波材料和综合型吸波材料。

好的吸波材料可以吸收99%以上的雷达波能量。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F-117隐形战斗机和最新研制的F-22隐形战斗机都采用了隐形效果良好的吸波材料。F-117A机体表面使用6种不同的雷达吸波涂层材料,机身上使用了高效磁性—耗能型吸波涂层,这种涂层可以数倍甚至成10倍地减小雷达散射的截面积。驾驶舱的风挡玻璃上采用了介电—耗能型吸波涂层,可使入射的雷达波不能透过风挡玻璃照到驾驶员的头盔上,单从驾驶员的头盔上反射的雷达波所形成的散射截面积就比整个机身的还要大。

在20世纪战场上最出色、最令人刮目相看的非F-117A莫属,人们不会忘记在海湾战争中那44架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所演绎的一个个神话。1991年123月17日凌晨,当F-117A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的中心大楼上空并投下炸弹的时候,巴格达仍灯火通明,毫无管制迹象,且45分钟后才响起空袭警报。战争期间,设防严密的巴格达市内的95%以上的目标都是由F-117A在夜间进行攻击

的,而自身却丝毫未损。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的惊世之举,令人赞叹不已。

◆在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方面,通常雷达透波材料所起的作用不大,主要使用雷达吸波材料。

(3)抑制物体本身的电磁辐射技术

通常采用以下措施来抑制自身的电磁辐射:

◆尽量缩小各种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并用光缆连接各种电子设备;

◆尽量减少无线电设备,避免电子设备无线电波的被动反射;

◆尽量减少电磁信号被截获的机会,采用间隙性发射雷达波等。

2、红外隐身技术

(1)红外隐身技术为了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降低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

(2)主要技术措施:改变红外辐射波段;降低红外辐射强度;调节红外辐射传输过程

◆改变红外辐射波段

使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处于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段范围之外,或者使目标 红外辐射避开大气窗口而在大气层中被吸收和散射掉,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具体技术措施:采用可变红外辐射波长的异型喷管;燃料中加入特殊添加剂改变红外辐射波长。

◆降低红外辐射强度

已采用或正在研究的措施:在可能辐红外能量的部位采取遮挡和衰减装置,尽量抑制红外辐射;在物体表面涂敷红外隐身涂料,在涂料中加入隔热和抗红外成分,以抑制目标表面温度和抗红外辐射等。

◆调节红外辐射传输过程

3、电子隐身技术

电子隐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为抑制目标本身所发生的电磁信号特征的隐身技术。

飞机、直升机、导弹等目标自身的电磁辐射源主要是其所载的各种电子设备,如雷达、雷达高度表、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电子对抗系统(雷达干扰机、通信干扰机等)、无线电信标等。

常用的抑制目标自身的电磁辐射的主要措施有:

◆减少无线电设备;

◆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改进电子设备;

◆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

◆避免电子设备天线的被动反射;

◆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数十万架次,对伊拉克实施了连续38天的狂轰滥炸。但据俄电子侦察的情报,在多国部队高强度空袭15天之后伊军仍保存了90%的飞机、99%的坦克,装甲车和大炮几乎没有损失;空袭25天以后,伊军仍保持有80%的坦克、80%的装甲车、80%的大炮;空袭33天之后,伊军仍保持有70%的坦克、65%的装甲车、65%的大炮。面对高强度的长时间轰炸,伊拉克之所以能较好地保存武器装备,主要得力于运用一定的高技术手段,对武器装备进行了相当严密的电子伪装。在战前,从国外进口了几十万平方米性能先进的反雷达、反红外侦察伪装网,对重要目标进行遮蔽,并在目标上方好佛或附近修建其他掩护性建筑物挡住真目标。

4、可见光隐身技术

可见光隐身技术上指对可见光波段的光学探测、跟踪、瞄准系统(如可见光像机、电视摄像机等)进行隐身所采取的技术。

采用反可见光探测隐身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色度和运动的对比特征,达到对目标视觉信号的控制,以降低可见光探测系统发现目标的概率。

世界上主要隐身舰艇和飞机都采用了多种隐身技术。飞机例如美国的SR-71高空侦察机、F-117A战斗轰炸机、B-2战略轰炸机、F-22“猛禽”战斗机和俄罗斯的S-37“金鹰”战斗机,F-22具有很好的雷达、红外、可见光和声学隐身性能,S-37和F-22相比,隐身性能稍逊一筹。隐身水面舰艇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海影”它采采取“乌龟壳”式外形设计,外部结构都是平面构成的,从纵向剖面图上看,为下宽上窄的梯形,从正面看整体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只有雷达波垂直照射到舷侧时,才会强烈地反射回发射源,其他角度入射的电磁波均会反射到别的方向。还有英国的“海魂”、法国的“拉斐特”和瑞典的YS200。这些战舰所采用的隐身技术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太明显差距。

三、伪装与隐身对作战的影响

(一)伪装对作战的影响

1、伪装是对付敌方侦察的主要手段。

在现代战争中,伪装的重要性已今非昔比,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海、陆、空、天多维的高技术侦察手段已使整个战场处于“透明”状态,要对付现代高技术侦察,除了伪装之外,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2、伪装在战争中是有力的防御盾牌。

尽管现代侦察手段和打击兵器性能优越,但伪装是进行防御的非常有效的 手段,它能有效地降低敌方的侦察效果和攻击的命中率,减少损失,成为强有力的防御盾牌。

3、伪装在战争中是有效的进攻手段。

例如,在海湾战争大规模空袭之前24小时,美军对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实施欺骗干扰,使伊军雷达丧失分辨真假的能力,确保空袭顺利进行。

隐身技术对作战的影响

1、隐身武器装备突防能力提高,使战争突然性增大。

传统的伪装隐蔽技术大都是被动式的,而现代的隐身技术则是主动式的,主要用于对付敌方防御武器,其结果就改变了袭击兵器的传统的突防方式,使战争的突然性增大。

2、隐身技术对侦察探测及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及早发现隐身目标,必须提高探测系统的性能,增大探测范围。为了防止隐身兵器的突入,防御一方必须加大雷达探测范围和探测密度,或增加预警飞机的巡逻范围和密度,这使得战场范围随之增大。

3、隐身技术使侦察与反侦察及电子对抗更加激烈。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战双方装备的电子器材也越来越多,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诸如隐身飞机、隐身机器人等用于战场侦察,使空中侦察和地面侦察更加隐蔽;另一方面,隐身技术给伪装增添了新内容,可使电子器材隐去雷达特征,发热器材隐去红外特征,震动设备隐去噪声特征,从而使敌方侦察探测系统更难以进行侦察。

第五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4节)

诸葛亮曾说:“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20世纪的战争生动的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战争的样式、战争的规模、战法、军事理论、军事战略甚至军队的变化,引发了军事领域内的全面变革。在经历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后,如何应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军事领域内人们竞相研究和追逐的对象。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已在武器技术可能有突破性进展的门槛上,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深刻的改变着战争的面貌,高技术局部战争将步入新 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时代的脉动,探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规律,研究其制胜之策,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局部战争,什么是高科技局部战争,以及局部战争的发展方向;了解新军事变革对作战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战争,全面理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未来可能面对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分析未来作战时所面临的一些困难,积极寻求解决这些困难的应对之策,以此增强我们对现代战争的理性认识,提高现代高技术战争意识。

第一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概述

一、局部战争的由来与发展

1、局部战争的定义 :局部战争是指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它是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的。局部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某一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局部战争具备四个“有限性”: 第一、战争目的有限 第二、战争规模有限 第三、战争手段有限 第四、战争地域有限

2、局部战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局部战争的形态和样式繁多,但是真正对局部战争展开研究并创建相应理论体系,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

二、现代局部战争的类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现代局部战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原因上分

2、从时间上分

3、从地域上分

4、从规模上分

5、从目的上分

6、从使用武器类型上区分

7、从战争性质上区分

三、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大批当代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世界性的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

1、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的进步是军事领域一切变革的物质基础,它深刻的影响着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作战理论、教育训练等所有方面的发展变化。

45(1)军事微电子技术(2)军事计算机技术(3)军事光电子技术(4)军事航天技术

2、军事理论

在新军事革命中,军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把以机械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军事理论发展成为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1)战争动因方面(2)战争目的方面(3)战争内涵方面(4)战场方面

(5)战争一体化方面(6)集中兵力方面

3、军事组织体系

总之,在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下,局部战争由机械化时代跨进了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所谓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含义就是指大量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一定地区内所进行的战争。

第二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

来讲一下局部战争的特点:

第一、从战争爆发的根源看,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动因。

第二、从战争分布的范围看,局部战争主要集中在战略地位重要、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大国集团势力范围中间地带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三、从战争类型的区分看,因各种矛盾和情况错综复杂而种类繁多。

第四、从战争形态的演变看,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装备的问世,对战争形态转变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五、从战争爆发的周期看,国际战略歌剧发生动荡和转换的时期是局部战争的频发期。第六、从战争实施的方式看,战争发动者往往集中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灵活高效的作战手段,对敌方进行突然打击,力求速战速决。

第七、从战争结束的方式看,在战场较量的基础上多以政治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第八、从战争制约的机制看,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受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81页,浏览一下书上关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高点。(略)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战争的起因日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霸权主义是战争的主要根源。纵观历史,在整个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几乎到处都有霸权主义的影子。二战后发生的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国直接出兵的就有20多场,间接介入的约有30多场。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让我们看到美国强权政治的进一步扩张。

2、战争爆发的诱因多样化。不仅起因于领土、政治、经济的争夺,民族、宗教纠纷更是屡见不绝:

46(1)领土争端:如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科什米尔争端,在3次印巴战争后也未能根本解决

(2)资源争夺:1990年爆发的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和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其实质都是有关石油资源的争夺。

(3)民族纠纷:如俄罗斯中央政府与车臣之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都是各自的民族利益要求所导致的结果。

(4)宗教矛盾:如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4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印度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频繁的流血冲突都是宗教斗争的结果。(5)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国际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动机也各色各样。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在美国的所作所为至今令人发指。

第二、信息战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展趋势。

首先来讲一下信息战的由来及其含义。信息战的概念最初是1984年由美国空军提出来的。使用信息战这个名称是出现在1992年发布的美国国防部长命令之中。所谓信息战就是以信息为主要作战手段,通过最终攻击敌方的认知与信息,来迫使对方放弃对抗意愿。从而结束对抗,停止作战。

无论从战争的实践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争夺信息的控制权都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焦点所在,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事领域里出现了与传统作战方式根本不同的信息战。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方式,信息战是利用电子战、计算机病毒、非攻击性武器等手段,直接攻击对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达到减杀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2、信息技术把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通过物质能量的释放,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军事装备,仍然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三、战场空间的全维一体化。

所谓空间就是指运动的物质伸张性、广延性,它是三维的、对称的。军事上的空间也具有这种性质,表示各种军事事物、物体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说明它们之间的位置、分布、体积形态、规模、范围、纵深、高度、运动方向等。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极大的拓展了战争空间,增加了一个战场领域。如第1次浪潮,增加了海战领域。航海航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指南针用于军事,海洋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新领域。第2次浪潮,增加了空战领域。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把作战平台的高度升到了30千米,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飞艇飞机应用于战场。第3次浪潮增加了电磁战场新领域。

高技术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战空间向高度一体化、全维化方向发展

2、空袭作战已成为独立的重要的作战方式

3、高技术武装装备的强大机动能力,成为夺取和保持战争主动权的重要保证

4、远战也成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

第四、战争的快速机动和高效。

关于这一点内容请同学门自己看书,接下来我们讲第五点。

第五、新的作战样式层出不穷。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非线式作战样式在逐步的取代机械化大规模战争的线式作战方式。所谓非线式作战,即是整个战场呈现出一种非规则的非线式状态。主

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敌对双方不再停留在一条稳定的战线上,没有对峙线和接触线;二是进攻的一方对敌实施全纵深同时出击,战场没有明显的前后方;三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分界线;四是战场流动性大、范围大,兵力密度小,结构不规则,战场形态无边际线。

从战争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作战方式:

1、精确战,它是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战兵器,以各种导弹部队为主战兵力,以对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为主要手段的一种作战样式。

2、点穴战,它是高层次的指挥,使用小型特种部队,打击有限要害目标的一种快速作战样式。例如,美国袭击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就是典型的点穴战。

3、瞬时战,它是以闪电般开始、转瞬间结束,依靠机动和攻击距离远、飞行速度快、命中精确高的武器系统与快速反应部队,对敌发动闪电式的攻击。

4、瘫痪战,它是使用高技术装备集中打击对方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侦察预警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信息化武器系统,以及机场、港口、交通枢纽等重要“关节点”,使对方作战力量瘫痪。

5、电子战,它是战争双方在电磁频谱方面的对抗。

6、全维战,它不仅包括空间的含义,而且包括时间、物质、方式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7、特种战,它是运用陆海空特种部队,或由经过精心选拔经严格训练的人员组成小分队所实施的军事和准军事行动。

8、反恐战,它是各个国家及其军队与跨国界的恐怖分子之间,在不定的战线和战场,不按一般作战规则进行的战争。

第六、战争消耗巨大化。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消耗巨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维修费用高昂。

2、人员的培训费增加。伊拉克战争中,参战的美军军官98%是大学生,士兵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3、作战消耗巨大。如导弹消耗量,3年朝鲜战争美军共投弹68万顿。

第三节应对高技术局部战争

一、我国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的特点。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性、历史性的军事课题,着眼于已经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着眼于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着眼于世界军事的发展,我国未来该技术局部战争具有以下特点。

1、高技术威胁是最大的威胁。我国面临的战争威胁具有多元性,从威胁程度看,大致有三类:一是某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队有可能直接与我国发生军事冲突;二是存在某些与我国存在战略利益冲突、有可能成为我国主要对手的强敌;三是对我国威胁较小,但有牵制作用的对手。从技术水平看,也有三类:一是武器装备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我国的强调;二是武器装备水平与我国基本相当的对手;三是武器装备水平略逊于我国的对手。其中,最大的威胁是高技术的威胁。

2、直接交战地区有限,涉及空间范围较大。未来战争可能只在局部范围内打,直接参战的人数可能有限,但战争动员在一些特定的意义上将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

3、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军事斗争的准备和实施的力量。我们要切实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

4、国际背景复杂,军事斗争要与政治、外交斗争相配合。

二、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指导原则。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主要是对战争实施过程中作战活动的筹划和指导,同时要求对与作战活动相关的其它问题给予充分的关照。具体而言,主要是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打则必胜。为了做到打则必胜,在具体作战指导上,应把握好四个作战环节:

(1)树立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指导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很好的加以研究。

(2)正确规定军事行动的目标和规模,这是确保战争必胜的重要关节。至于具体原因,请同学们自己看书。

(3)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战局,从精心设计战局的角度来说,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要周密制定作战预案;二要反复进行作战进程模拟;三要精心谋划军政配合。

(4)创造进入战争的最有力态势。

2、合力制敌。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仍然是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创造现在人民战争的新形式、新战法,是一项既十分紧迫又及其艰苦的长期任务。(1)建立新形势下的“三结合”战争力量体制。为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尤其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应建立精干的常备军、强大的后备力量和群众中的技术群体相结合的新的“三结合”战争力量体制。

(2)实行新条件下的“三结合”军事斗争形式。根据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特点,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应实行威慑方式与实战方式相结合、正规作战与非正规作战相结合、军事系统与民用系统相结合的军事斗争形式。(3)坚持集中统一的战争领导。人民战争说到底是一个把我们的政治 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的运动过程。要完成这种转化,坚持对战争 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基本条件。

3、战略速决。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如果我军与强敌作战,对手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必然要力求速决,力避久拖不决。在实战中,要确保战争速决全胜,防止战争久拖不决,应把握好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集中精兵利器打敌要害。集中精兵利器打敌要害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要贯彻这一思想必须力争破坏敌信息保障系统,注意破坏敌人的作战系统结构,积极毁坏敌主要作战兵器,即把打击重点始终放在破“网”、破“阵”、破“器”上。

(2)高度灵活的机动作战。高度灵活的机动作战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方法。实施这一作战方法的核心是创造战机和把握战机。

4、力争主动。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如果失去了主动权,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的境地。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有了战争主动权并不等于有了战略主动权,要取得战略主动权,还有赖于高效及时的政治外交斗争。为确保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在具体作战指导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坚决夺取战场制信息权。(2)实施高效的战场指挥控制。

(3)快速转换战局,适时结束战争。

三、加强新“三打三防”研究。

所谓“三打”是指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所谓“三防”是指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这一“三打三防”训练是1999年5月军委对全军提出的新的要求。

1、打隐形飞机。打隐形飞机的关键:一是要建立预警时间短、通讯快捷、指挥灵便和火力反映迅速的一体化防空体系;二是灵活运用战法、注重创新,使几方的武器系统发挥最佳效能。

2、打巡航导弹。打航导弹要做到“料敌机先”和“打藏结合”。“料敌机先”是指通过加强预警,尽早发现巡航导弹的行踪,及时部署和调整防空火力将其击落。“打藏结合”是指在寻求战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目标的防护。

3、打武装直升机。打武装直升机的战术要求是:抓住有利时机,速战速决,还要编组反敌武装直升机的预备队,以对付敌可能实施的大规模武装直升机群的连续突击。

4、防精确打击。精确打击的关键在于精确制导武器,而精确制导武器的关键在于精确制导技术。

5、防电子干扰。如何有效的保护己方电子技术装备正常发挥作用,免受敌人的电子干扰,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双方首要关注的问题。

6、防侦察监视。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面对强敌的侦察监视系统,如何采取有效方法防敌,反敌的侦察监视,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人民防空与防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民防空,为什么要进行人民防空?所谓人民防空是指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它的基本目的是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手段,保证城市各种功能正常运行,保护战争潜力,稳定后方,支援前线。

一、防空袭的方式方法。

1、疏散防护。它通常是指战争爆发前后,把城市或重要目标内的人员、物资等有计划的转移到安全地区,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的目的。疏散防护的时机可分为早期、临战和紧急疏散三种。防空警报可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

2、隐蔽防护。它是指在遭到敌人空袭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城市的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转入地下隐蔽,对地面的重要目标实施伪装的防护行动。隐蔽防护的方式通常有转入地下、利用地形地物、对重要目标进行伪装等。

3、消除空袭后果。它是指对敌人空袭所造成的直接危害和产生的次生灾害等,进行消除和控制,以保障城市功能的恢复。它的主要手段有消防灭火、抢险抢修、救生医疗、防化洗消、治安保卫。

二、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核武器及时防护。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而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统称为核武器。对核袭击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事,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人员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

2、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并能释放毒剂的各种武器和器材都叫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导弹以及飞机布洒器等。遭到化学武器袭击时,应迅速进入人防工事。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及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第四篇:军事理论教案

单元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至第五节(单元)教案 课程名称:军事理论教程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授课对象:2013级新生 授课教师:

本课程是大学生公共课,使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

一、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军事理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

2.技能

掌握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内涵。

3.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二、本章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2学时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2学时 第三节

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

2学时 第四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2学时 第五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2学时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分析

1.重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主要内容 2.难点:军事思想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和特征

3.关键点;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

四、本章内容的深入和拓展

本章处于全书中的第二个章节,是继第一章国防基础知识之后从指导思想角度对军事发展史的又一次深度阐释和脉络梳理。本章中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贯穿于第一章第一节的中国国防发展史中。本章中的现代军事思想,在第四章军事高技术和第五章信息化战争中均有体现。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成果和近现代的军事发展情况。

五、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了解军事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阅读教材,找出划分的时间节点和每个阶段的特征。

2.小组讨论,结合中学阶段学习过的政治历史知识,阐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

思考: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我党我军取得的重大战役胜利有哪些? 3.概况总结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历史地位。

4.自行阅读教材,概括阐述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思考: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是什么?

(1)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2)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但仍然存在着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5.观看海湾战争资料视频,分组讨论:在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式给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带来什么影响?自行总结出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两条主线”。6.在前四节学习的基础上,分组自主学习第五节内容。总结出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内容,明确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六、主要参考书 备课用书

学生课下阅读用书

七、复习思考题 课后作业

1.P76.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P87.1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是什么?

第五篇:军事理论教案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 页

NIATKBM 普通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文本教案)

第一章 军事思想

教 学 目 的

通过对军事思想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基本规律的讲解和介绍,重点要求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和江泽民新时期建军学说的主要内容,学会应用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节 军 事 思 想 概 述

一、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概念: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军事思想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在奴隶社会开始的,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并且受到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二)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军事哲学。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包括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三)军事思想的特点

1、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为了各阶级的利益,军事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反映各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奉行和推崇的军事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有着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生产力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特性。

3、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战争的特点之一,是强制性的要求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必须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是人们对战争这一客观事件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

(四)军事思想的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其分类结果也不一样。可按社会历史阶段、阶级、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性兵器的特征来进行分类。

按阶级划分可分,军事思想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按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按国家分可分为中国军事思想、国外军事思想等。

二、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三、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 页

NIATKBM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2、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要取得军事活动中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胜利,其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因此,军事思想不但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还揭示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性矛盾。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军事活动以来,军事就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的。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着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们远在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军事问题。军事家为了战争的胜利常常寻求哲学的指导。

二、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后,战争的规模、样式、性质、作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争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目的,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有了专门的军队组织和相应的军事制度,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其主要代表作有《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军政》、《军志》、《周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铁制兵器替代了铜制兵器,实行了征兵制和募兵制,由单一兵种发展到了步、车、骑、水军并进。人们对战争和军队的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其中又以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更为突出。在战争的认识方面、军队建设方面、作战指挥方面、后勤保障方面等有了新的发展。

其主要代表作有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

二、近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于欧洲,并经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实践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二)无产阶级思想,作为一种崭新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在近代确立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发表文章和评论。在这些文章和评论中,对人民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略战术和武装起义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军事思想。

三、现代军事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文明跨入现代历史时期。

(一)19世纪中叶之后,世界列强竞相利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型的技术、物质手段,在全球加剧争夺势力范围,相应的军事理论开始产生。

(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

(三)二次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战争中,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 页

NIATKBM

2、斯大林在反对法西斯侵略和指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

3、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三、军事思想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一)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1)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2)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3)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二)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

1、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首先,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代替旧的军事思想。

2、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者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

3、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4、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要取得军事活动中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胜利,其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因此,军事思想不但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还揭示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性矛盾。

5、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军事活动以来,军事就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的。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着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们远在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军事问题。军事家为了战争的胜利常常寻求哲学的指导。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提出: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对敌斗争的经验,并对我党长期领导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会上,朱德在所作的《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插入影视资料)的结晶。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成熟和发展成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 页

NIATKBM(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产生和形成 1、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原则申明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2、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则。3、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党联合,共同反对军阀,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纲领。4、1924年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我党掌握了一批工人武装和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军。

5、彻底地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还是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叛变革命,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

根椐党的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7月,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2万6千多人。党员数量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急速减少到1万多人。党内思想异常混乱,工会农会被查禁,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危险。

毛泽东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和那些在危难时刻脱离党的不坚定分子相反,党外一些坚定的革命者恰恰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参加到共产党的队伍里来,如彭德怀、贺龙等。许多工农群众在党的旗帜下重新集合起来战斗。6、1927年8月1日,我党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南 昌 起 义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周恩来说:“八一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进行全国性的武装起义,并占领各大城市,争取革命的胜利。8、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遭受挫折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余部沿罗霄山脉南下,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崭新的一页。

秋收起义(插入影视资料)

三湾改编的内容和意义

改编的内容:

A、精编部队;

B、成立各级党组织; C、成立士兵委员会; D、确立三大纪律等。

改编的意义:

A、明确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B、实行了与其他武装力量具有显著区别的三大民主; C、建立了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铁的纪律; D、队伍的革命性更强了。9、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成功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术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根据地建设和红军队伍建设(插入影视资料)

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 4 军事理论教案

第 5 页

NIATKBM 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赤卫队到地方红军再到正规红军的发展路线,并形成了红军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井冈山斗争时间表

1927.10 毛泽东率领队伍上山。

1927.11 在茶陵建立第一个县级政权。1928.01 在遂川提出了六项注意。

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和工作,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改造成功。1928.03 毛泽东被瞿秋白“左倾”路线所迫害,撤消了前委书记职务。1928.05.04 朱毛红军汇合成立红四军。

1928.7_8 井冈山遭受7月失败和黄洋界保卫战。

1928.01—1929.01 湘、赣、粤敌军向井冈山实施了多次进剿和会剿。1928.12 红五军上山与红四军汇合。

1929.01 朱毛率红四军主力(3600人)向赣南进军,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红五军留守井冈山。

1929.01.26 湘、赣两省敌人以三个旅的兵力对井冈山实行“会剿”,红五军激战五天五夜,井冈山失守,红五军被迫突围向赣南转移。

10、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9.02.10 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歼敌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800余人。

1929.03.14 又在福建长岭寨歼敌2000余人,击毙敌旅长郭风鸣,并占领长汀。1929.04 红四军第一次统一了军装。

1929.03 蒋桂战争爆发,毛泽东及时抓住机遇,开辟了一大片革命根据地,使赣南闽西连成了一片,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6.22 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由于红四军党内和领导者之间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毛泽东没有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1929.7.30 红四军在大田与闵敌卢兴邦部一战失利,损失300多人,100多条枪。1929.8 红四军冒险进攻赣州失利,损失1000多人。

1929.9 红四军进攻梅县失利,部队损失1000多人。

1929.9 红四军在上杭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但没有解决建军根本的问题。

1929.10 陈毅向中央汇报工作后从上海回到了瑞金,并向红四军前委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1929.11 陈毅代表红四军前委到福建武平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

1929.11.26 在陈毅的陪同下,毛泽东回到了红四军支持工作,并决定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1929.12.28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

会议要解决的问题:

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军阀主义残余、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等。

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是红军在幼年时期;

二是红军的主要成分是北伐军的雇佣士兵、大量的农民、解放过来的士兵。

古田会议决议的内容

一、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二、党的组织问题

三、党内教育问题

四、红军宣传工作

军事理论教案

第 6 页

NIATKBM

五、士兵政治训练问题

六、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问题

七、废止肉刑问题

八、优待伤兵问题

九、红军军事系统和政治系统关系问题

古田会议的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解决了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这个决议,使红军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形成了我军的建军原则,是我军建设的伟大纲领。

古田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使党和革命力量遭到很大损失。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的错误路线。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长达四年之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

10、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6月,蒋介石先后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采取“ 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向外发展” 的作战原则,至1931年9月15日顺利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此时,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插入影视资料)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7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使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更有了保障,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12、王明路线的全面执行和红军长征。

1932年6月,毛泽东被撤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主持中央政府地方工作。红军作战失利。

1932年8月,恢复毛泽东在红军的职务,红军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1932年9月,“左”倾路线认为毛泽东是右倾,再次被撤消职务。

1932年12月,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大军“围剿”革命根据地,其中50万大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王明路线的领导者拒绝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消极防御。他们实行的是冒险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万里长征。(插入影视资料)

13、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的领导,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作战原则,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主要代表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

四渡赤水出奇兵

军事理论教案

第 7 页

NIATKBM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演出了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拂晓前,我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敌立即以8个旅分路向我追截,以4个旅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敌也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敌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我军。

2月2日,我右纵队红一军团先头第二师进攻叙永不克,后卫第一师在三岔河遭敌截击。3日至6日,我军在继续西进中,一军团又先后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遭川敌截击;左纵队红三军团在天堂坝同川敌两个团发生战斗。

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鉴于敌人已经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我进逼,乃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并命令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

红军在扎西进行了整编。全军除干部团,共编为16个团,红一军团缩编为2个师6个团,红三军团缩编为4个团,红

五、红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为了加强川南的革命力量,党中央派原红五师政治委员徐策、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干队政委余鸿泽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率几百人在扎西东南的石坎予成立了中同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积极活动于川滇黔边地区,策应主力红军作战。川南游击队在红军主力转移后,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

我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一路军,在湘西“围剿”红二、六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敌军组成第二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吴奇伟部4个师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4个师为第二纵队;滇军孙渡部4个旅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5个师为第四纵队,与川军潘文华部一起,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永以西、横江以东地区。

2月7日,龙云命令第三纵队由镇雄、毕节向扎西以南之大湾子推进;第一、二两纵队主力集中黔西、大定(今大方),一部向叙永推进;第四纵队留赤水河以东之遵义、桐梓、赤水等地区。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古宋、兴文、长宁等地和长江、横江沿岸,防止我军北进;主力则由高县、珙县、长宁及其以南地区向扎西推进。

二渡赤水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敌人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分别从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浑元纵队主力正从黔西,大定地区向古蔺、叙永方向追击。为了迅速脱离川、滇 7 军事理论教案

第 8 页

NIATKBM 两敌之侧击,中革军委于10日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以开展战局。11日,中央红军分3个纵队由扎西地区东进,经营盘山、摩泥、回龙场,于18日同至21日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追敌。

我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一纵队之第五

十九、第九十三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追击之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军的阻拦,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以争取主动。2月24日,红一军团先头团攻占桐梓,迫使桐梓之敌退守娄山关。25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

五、红九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阻滞川敌,集中主力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之黔敌,乘胜夺取遵义。

当晚,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歼敌一部。26日,我军在粉碎敌人向娄山关的多次反扑之后,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反击进攻娄山关之敌,而以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三军团1个团从娄山关东、西两侧向敌后方之板桥地区迂回,经激烈战斗,击溃了进攻娄山关之敌,并相继攻占了娄山关以南之黑神庙、板桥、观音阁等地,残敌向遵义逃跑。27日,红

一、红三军团又在遵义以北之董公寺粉碎黔敌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占领遵义,并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黔敌王家烈率残部两个团逃向忠庄铺。

这时,由黔西、贵阳地区北开之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一纵队第五十九师进至新站,第九十三师进至忠庆铺地区,一部前出至遵义城南五里之枫落桥。中革军委当即决定集中主力,求歼该敌于遵义以南地区。28日上午,敌以第五十九师主力及第九十三师的1个团为左路,经桃溪寺向红花岗、老鸦山进攻,黔敌两个团为右路,由忠庄铺向遵义进攻;第九十三师主力和第五十九师1个团控制于忠庄铺为预备队。11时许,第五十九师攻击我红花岗阵地受挫后,将主力转攻老鸦山并占领了制高点;但右路黔敌观望不前。我红一军团主力乘隙从水师坝地区向忠庄铺猛烈反击,直插敌第一纵队指挥所。吴奇伟慌忙率残部约一个团向滥板凳方向逃窜。红一军团跟踪猛追,并以一部取捷径先敌占领了滥板凳,残敌逃过乌江。此时,滞留在老鸦山地区之敌第五十九师已被迫转入防御。黄昏,我干部团进入战斗,配合红三军团夺口了老鸦山制高点,歼敌第五十九师大部,残敌向八里水、鸭溪方向逃窜。

遵义之战,我军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粹、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英勇善战。这次胜利,鼓舞了全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使我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

三渡赤水

敌吴奇伟纵队遭到沉重打击后,蒋介石急忙于1935年3月2日由汉口飞往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以阻止我军东渡乌江。5日,蒋介石发现我军西移后,又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新调来的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二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鲁班场地区,第三纵队进至大定、黔西地区防堵;第四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我军向西发展;第一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此外,蒋介石还命令第五十三师由镇远向石吁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我军东进。

1935年3月5日以后,我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以红九军团在桐粹、遵义地区吸引川敌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自腊坎、长干山,寻歼敌人第二纵队,未能得手。蒋介石地,乃系大方针未定的表现,遂命令各路军要不顾一切寻找红军决战。11日,川敌3个旅进占遵义,乌江南岸之敌第一纵队也以一部兵力北渡乌江,向鸭溪、遵义推进。根据当时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仍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控制赤水河上游,以消灭薛岳部和王家烈残部为主要作战目标。15日,我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敌第二纵队,因敌3个师挤在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敌第一纵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我军遂主动撤出战斗,向仁怀以北的茅台地区机动。

3月16日,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俞进。接着,攻占镇龙山,击溃川敌1个团的拦阻,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四渡赤水

军事理论教案

第 9 页

NIATKBM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1935年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鬃岭地区。27日,红9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国民党军北向;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科学体系建立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新的高潮。为了指导抗日战争,为了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及时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探索。

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

1、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它也是一切战略战术和技术原则与行动的依据。

2、强调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执行有利的决战;号召“全党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3、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4、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它包含自觉遵守纪律和一整套政治工作原则;我军实行主力兵力与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的真正的人民战争,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主要代表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 《论持久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关于军队的政治工作》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论联合政府》等著作。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全面成熟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且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她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进入了全面成熟时期。

1、解放战争是我军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进行的一场大决战。在这场大决战中,我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阶段,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并配以攻坚战、阵地战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战斗,其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多变是空前的(插入影视资料)。

2、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0 页

NIATKBM

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5、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军打歼灭战的特点和规律。6、1948年9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把战争推进到了决战阶段(插入影视资料)。

接着,毛泽东又指挥了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敌人的重兵集团。1949年夏季的渡江战役后,对敌人实施战略追击时,为防止敌人逃往海上和国外,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实行了远距离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迅速地将国民党军队消灭于大陆。

7、在建军方面,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毛泽东提出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了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强调了组织纪律性,规定了城市政策,加强了司令部工作和后勤工作等。

8、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以其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艺术,统率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主要代表作: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将革命进行到底》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全国大陆地区解放后,我们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然而,摆在我党我军面前的却是另外二大任务:

一是清剿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国民党有计划潜留下来的大批武装特务、土匪; 二是抗美援朝。

1、在清匪作战中,贯彻执行军事清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以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的剿匪作战,至1953年取得了歼灭匪特200余万人的重大胜利。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仍然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初步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新经验。毛泽东根据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提出和解决了现代条件下进行国际主义行动的局部战争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

3、夺取全国政权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防、抵御外国入侵的战略任务,并领导我军进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4、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

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

5、在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毛泽东领导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后备力量建设;强调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强调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平战结合,加强三线建设,作好长期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等。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

毛泽东军事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等。

(一)战争观和方法论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认识和运用军事领域的辨证规律,深刻阐明了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现代战争的根源,以及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等问题。A、定义: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10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1 页

NIATKBM 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1)精辟地阐述了战争的起源、实质和形式

首先,它指明了战争的起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结论是只要人类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就有发生战争的土壤。

其次,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战争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最后,它明确了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行为。(2)科学完整地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

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

政治目的达到了战争转化为和平。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战争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唯一手段。(3)准确地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二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是以暴力为特征的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

(4)指出了人与武器的关系。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人是决定的因素

武器是重要的因素

(5)阐明了战争的目的

我们研究和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

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以求得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人类永久的和平。”

2、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2)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首先,应着眼于特点和发展。

其次,要立足全局,掌握重要关节。再次,要做到“知彼知己”。最后,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3)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二)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自发地或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建立的并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战斗的军队,人民军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

1、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中国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表现在:

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是政治上的领导。

再次是组织上的领导,设立了党代表制度。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2 页

NIATKBM

2、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最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毛泽东还指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3、制定了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铁的革命纪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为了保证党的任务的完成,就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作保证。

4、实行了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系统的运用于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成功地建立了有领导的民主制度,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保证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政治民主以达到政治上的高度团结;经济民主以改善生活,达到激发军人的革命热情;军事民主以达到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

5、实行了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

毛泽东指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

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第三,瓦解敌军和款待俘虏的原则。

6、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A、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规定了我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

B、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我军的三大任务称为: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C、解放战争时期,三大任务发展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7、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要求军队不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

毛泽东指出:“ 我们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三)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群众性、正义性、组织性。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充分依靠和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并使武装斗争与各种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基本精神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敌之短处,我之优点,运用唯物辩证法,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的目的。

(五)国防建设思想

1、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从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国防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3 页

NIATKBM

4、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希望并争取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外援。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地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武器装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

5、国防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搞好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保持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和集中。

6、努力做好工作,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国防建设要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发展军事科学,发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7、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8、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入侵之敌。

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A、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C、科学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D、系统地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确立。

A、《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一颗明珠。然而,孙武毕竟是两千年前剥削阶级的军事家,存有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B、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一种中国历史上最反动最残暴的反人民的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适于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并把这场斗争引向胜利的军事理论。

C、毛泽东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科学地考察和指导战争,批判地汲收古今中外有价值的军事理论成果,总结自己的丰富战争经验,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引下,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创建了人民的新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已被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所肯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它把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探索和学习。有的国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出版了《毛泽东思想》月刊,要求军官晋升时必须撰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已成为各国军事家必读的经典,甚至成为一些国家首脑人物的案头书。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仍是我党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2、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3、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途径。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4 页

NIATKBM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系统理论。

(二)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邓小平新对期的建军思想,是在科学地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平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丰富起未的。

军事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5年1月到1976年10月

是从(共产党宣言)到苏联十月革命,时间大约为70年。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理论指导,马克思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特点,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提出了一整套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军队、军事艺术、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为无产阶级的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1976年10月到1981年6月

是从十月革命到本世纪70年代末,大致也是70年,这是一个革命和战争的年代。

列宁领导的苏联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杈的新纪元。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展示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的革命方向。列宁、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使马列军事理论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阶段:1981年6月到1985年6月

80年代之后,这个阶段的基调是和平与发展。

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稳定与安全,保障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本质特征。邓小平从世界全局看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给予保障。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战争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产生的条件:

1、国际条件: 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冷战结束,多极世界正在形成。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国内条件: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军队建设要走质量建军和精兵之路。

三、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防等。

(一)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1.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A、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能成为战争的根源。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5 页

NIATKBM B、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的侵略扩张本质相同。C、苏联解体,两霸相争消失,但决不意味着霸权主义消失。2.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A、大战可以避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前提条件就是如果我们搞得好,就是要争取。B、近年来国际军事运动的新趋势:

世界大战不再以少数几个大国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取决于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

无论局部战争还是武装冲突,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3.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A、在阶级社会中,战争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战争总是以流血的方式去贯彻政治的意志。B、人类社会的前进,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争在使用的选择上,受政治的、经济的制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

C、邓小平应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为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典范。

(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A、由无产阶级的政治属性决定的。B、由我国的物质条件决定的。

C、由我国军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性质决定的。

2、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

A、强调人民战争要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相适应。

B、强调人民战争的内容要与现代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的任务相一致。C、强调人民战争的形式要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吻合。

D、强调从事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人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

(三)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是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军军情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的,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纲领和实际工作的指南。

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革命化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军队的政治素质和传统作风。

正规化体现军队组织、管理和军制水平。

现代化体现军队的武器装备、指挥、作战和协同等方面适应现代高枝术战争的能力。

2、要有合理的编制体制(插入影视资料)。

军队的组织结构,军队的领导和指挥关系,部队的编组等,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科学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科学的编制体制的主要内容: A、“精兵”原则。B、提高效能的原则。C、合成原则。

D、平战结合的原则。

E、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

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战争年代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来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和平时期则主要通过教育训练来提高人和部队的战斗力。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融于军队之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特点之一。

A、必须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B、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育和统一全军的思想,把忠实维护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和平演变作为政治工作的重点。C、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目标。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 15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6 页

NIATKBM 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E、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发杨五种革命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着眼点。F、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作为政治工作的动力。

要使我军政治合格,还必须在军队中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中国特色的国防

1、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3、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枝。

三、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一)邓小平建军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二)邓小平建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邓小平建军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节 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

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是指江泽民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新时期我军建设、国防建设和军事战略等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建军队建设思想的体现;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创立的新时期我军建军学说;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1989年11月9日,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1989年,江泽民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两头都要兼顾,军队应该吃“皇粮”,军队应该由国家养起来。

1990年,江泽民根据当时的形势,向全军发出号召: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1991年,海湾战争后,江泽民严肃地指出,军队现代化建设要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按照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1993年,在江泽民亲自主持下,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1994年,江泽民特别强调指出:“全军要重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提出要科技强军,实现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1997年,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向全世界宣布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1998年,江泽民先后就军队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政治教育和传统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至此,江泽民新时期建军学说形成。

2001年“9。11”事件后,江泽民及时指出,全世界要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但是,打击恐怖主义不能使用双重标准。

回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地制定了我国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针原则,丰富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宝库。

二、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战略学说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7 页

NIATKBM

1、和平仍是主流,战争危险仍然存在。

2、立足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

3、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二)军队建设学说

1、“五句话”总要求的基本含义

政治合格,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我军永不变质的问题。军事过硬,其关键就是要解决我军大的赢问题。作风优良,其重点就是解决我军永葆本色的问题。

纪律严明,其重心就是要解决新时期军队指挥到位的问题。

保障有力,其要害就是要解决我军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供得上的问题。

2、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走科技强军和精兵之路。

4、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5、以训代战,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高度。

(三)国防建设学说

1、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3、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三、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一)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继承、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二)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军新时期建军的行动指南。

(三)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宝库。

复习题:

1、理解军事思想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2、了解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

3、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

4、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5、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8、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如何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

10、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11、如何理解“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这一命题?

12、邓小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3、试述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14、江泽民新时期建军学说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8 页

NIATKBM 第二章 战略环境

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我国周边环境;理解国家的安全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概况;掌握战略基本理论。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对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战略谋划的思维的起点。研究国防建设,确定国防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廓清环境,辨析影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现实威胁、潜在威胁;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关系等。这样,才能依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一、战略

(一)战略的含义及其分类 1.战略的含义

战略 :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和判断,科学地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是从全局上对军事领域的活动进行的谋划和运筹。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 二是战略环境 三是军事力量。

战略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指导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它既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既指导准备与实施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指导遏制战争,维护和平。

战略把国家的安全利益作为其基本的历史使命。战略既要为国家的主权、民族的解放而斗争,为国家和民族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又要为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而斗争,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昌盛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因此,战略具有对外反侵略、对内反颠覆的双重只职能。

2、战略的分类

(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1、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国家一定时期内总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它既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战略的归宿点。

战略目的是根据国家利益和战略形势的需要确定的。首先,战略目的要体现国家利益的时代特点。其次,战略目的要与战略形势相适应。

2、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对军事斗争的进程、结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和平时期,正确的战略方针可以使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斗争中站稳脚跟,创造、赢得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在战争时期,战略方针则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3、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

4、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也称战略手段,是为准备和进行战争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保障措施,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战略的基本特点

军事理论教案

第 19 页

NIATKBM

1、全局性

全局性表现在时间上是指战略指导贯穿于军事斗争的各个阶段和全部过程。

战略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指导,往往是通过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问题的筹划和解决来实现的。

2、对抗性

军事斗争,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敌对双方以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为骨干而展开的激烈较量。战略对军事斗争的筹划和指导,是伴随这种较量进行的,因此,对抗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战略对抗性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3、谋略性 运用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要把谋略的重心放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斗争重点和枢纽上,不计较战士的局部得失,从长计议,着眼发展,把夺取全面胜利、作为谋略的目标,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多谋善断,料敌定谋。

4、预见性

预见性是谋略的前提,决策的基础。

二、战略环境

(一)战略环境的基本概念

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特别是战争和平的总态势。战略环境是动态的,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一)考察战略环境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1、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一是 时代特征。二是 世界战略格局。

三是 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

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战略利益和政策的异同既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朋友。各国的战略动向,既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四是 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五是 周边安全形势。

2、国内战略环境

从军事斗争的角度讲,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军事斗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以下情况。一是 地理环境。二是 政治环境。

国内政治环境,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对战略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基本国策,二是 政治安全形势。

三 是综合国力状况。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实力和潜力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科技与生产能力、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等。

三、略环境与战略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

(三)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中国军事战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战略环境和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际战略格局概述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0 页

NIATKBM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的力量或一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是由多种力量要素构成的。一是政治力量。二是经济力量。三是军事力量。四是科技力量。

五是社会文化力量。

大国和国家集团

所谓大国,一般指那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较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对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能够施加巨大影响的国家,也就是通常所指的那些能够构成国际战略力量的世界主要国家。

国家集团则是若干国家力量的“集合”,因而它比单个国家力量要强大得多。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度时期,大国和国家集团,乃是推动新的国际占领格局加速形成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新格局得以建立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本质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本质的是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因此,国际战略格局本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关系。

(四)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

1、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大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

2、两极格局

即两个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局面。

3、多极格局

即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在多极格局中,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战略力量,可以是单个的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集团。

4、多元交叉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

(五)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

1、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2、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适应,并以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

3、国际战略格局是同一定形势的国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4、国际战略的不同层次之间总是既相互独立,有相互影响

二、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动因与规律性特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动因与过程

1、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决定这种格局的国际战略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改变

2、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过程,反映了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

(二)、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规律性特点

1、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

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必然性,反映了格局发展的一般规律。偶然性因素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渐变和突变方式

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

渐变是格局的局部性变化,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旧格局逐步向新格局转化的具体表现。就突变的方式而言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战争方式表现出来的,新格局往往是战略的直接产物。三、二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

(一)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1 页

NIATKBM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一超诸强,多元争极”。“一超”指的是美国。

美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美国在21世纪的首要目标是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对美构成炸那里威胁的新对手,从而确保“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巩固“既定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

所谓“诸强”,指的是一些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

(二)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协调,试图形成一个以它们为主的安全结构

当前,冷战时期以军事集团对抗为特征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世界正处与向建立新的战略格局过渡时期。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着斗争和协调,以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格局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三)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上升,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国家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注意力都更多地转向国内经济建设。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交往大幅度增加,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加深。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各国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这一角度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采用极端的军事手段,使矛盾激化。

(四)随着世界大战危险的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

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世界大战的危险进一步减少、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军事冲突形式。

新的武装冲突的频繁发生是有对方面原因的:

第一,许多过去被美苏对抗这一主要矛盾掩盖着的民族、领土和宗教矛盾,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爆发出来 ;

第二,旧的世界战略格局的瓦解所带来的动荡,尤其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解体所造成的局部的力量真空和失衡使局部失控;

第三,部分地区过去长期处于经济贫困之中,又受到因世界战略格局变化而带来的西方政治思潮的冲击和外援减少等影响,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

第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总体上说,当前频繁发生的地区冲突主要是新旧战略格局转换时期国际政治秩序失调的表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瓦解和新的秩序形成过程中,出现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在局部地区,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甚至是以武装冲突的方式表象出来的。与此同时,通过全球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来控制和解决地区冲突,维持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国际政治军事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五)发达国家向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大量倾销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有可能对这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1990年,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武器出口达185亿美元,比1989年有较大增长,并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军火出口国。1993年,美国向外出口军火进一步增加,达320亿美元(含向发达国家的军火出口)。而且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口的武器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包括许多最先进的常规武器。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向一些重要地区大量销售先进常规武器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第一、达国家大量倾销先进武器在一些地区产生了一种“作用与反作用”效应,刺激一些国家竞相购买先进武器,从而造成某种地区性的军备竞赛。这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地区力量平衡,从而破坏这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有可能引发新的地区冲突。发达国家大量倾销先进武器可能会使某些国家的军事实力大大超出其自身防务的需要,从而促使它们在处理领土、边界等争端时更愿意诉诸武力。

第三、刺激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一些得到先进战斗机的国家由此具备了核武器的投掷能力,另一些得到较少先进常规武器的国家则企图用核武器来弥补自己在财力和物力用于军事方面,从而影响了它们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四、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多极化”将是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必然趋势

目前,美国不顾及国际战略割据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把本国的意识形态、21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2 页

NIATKBM 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国情不同的世界各国,企图建立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但是,从长远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霸权”,大英帝国的衰落就是历史见证。

可以预见,美国的单极世界之路也是行不通的,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

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现有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创始国)英国、丹麦、爱尔兰(1973年加入)、希腊(1981年加入)、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奥地利、芬兰和瑞典(1995年加入)。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当先进的科技力量,特别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从长远看,俄罗斯不可能无限地削减其军事力量而放弃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一个可以并可能对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1994年初以来,俄罗斯对其前一段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增强独立自主权,把维护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邓小平早在1990年年初就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他的这个论断,是有充分根据的。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各方关系将日趋复杂化 在亚洲,着手建立美日之间的新型同盟关系,支持日本在参与亚太事务中承担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对中国主张采取“全面接触”战略,使中美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俄罗斯也在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努力恢复大国地位和作用。坚持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的“特殊责任和特殊利益”。反对北约东扩,并将外交政策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亚太地区。

欧盟在积极推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加强欧洲自身的防务力量,逐步削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和影响。

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一方面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关系,企求在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在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开展灵活的,全方位的外交,明显改善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国际事务的发言权。

以上情况说明,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当今世界五大力量的地位和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中、俄、日、欧的地位提高,大国间相互制约关系显著增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经济发展,主要靠这五大力量的协调与合作,其中美、中、俄、的协调与合作尤为重要。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实力的四个条件:

1、辽阔的国土、2、众多的人口、3、强大的军事实力

4、对外政策。

世界五大力量对外政策和战略关系的调整,将使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关系复杂化。二是集团松散化。三是外交多边化。四是合作区域化

(三)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显突出

1.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

中国之所以能去这样的作用,除了中国一贯的的反霸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短增强的综合国力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这种正义的立场必将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使中国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3 页

NIATKBM 过去十几年,世界的经济增长率为2%-3%,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保持在7%-10%,相当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经验 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3.在维护世界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江泽民主席1995年10月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建立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五点主张:

(1)即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2)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3)建立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4)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5)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这些主张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呼声。中国坚决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权益的主张和行动,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第三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周边安全环境是周边地区各种力量长期作用的产物。周边安全环境对国防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

小平同志曾说过:“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外交环境,首先是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一、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个亚洲大国,与周围各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线的国家有15个,共有陆地边界线约22000km,这些国家及其与中国的陆地边界的情况如下:蒙古,4670km;俄罗斯,4330km;越南,约2000km;缅甸,约2000km;印度,约2000km;哈萨克斯坦,1700km;尼泊尔,约1400km;朝鲜,1334km;吉尔吉斯斯坦,1100km;老挝,710km;巴基斯坦,约600km;不丹,约550km;塔吉克斯坦,约400多公里;阿富汗,92km;锡金(不详)。中国还隔黄海、东海、南海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相望。中国有海疆线约32000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km,有海岛约7100个,与中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为468万平方公里。此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虽然与中国无共同边界或海域,但与中国的关系素来比较密切,如柬埔寨、孟加拉国、泰国等。

(二)中国周边国家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多是大国强国(世界上只有5个国家的军队在100万以上,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100万大军也可以算在内)几乎都在我们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们周围。

中国周边国家的人口大国有:印度,9.82亿;印度尼西亚,2.06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6亿;巴基斯坦,1.48亿;孟加拉国,1.25亿。中国周边国家是世界上拥有上亿人口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此外还有越南、菲律宾、泰国、韩国、和缅甸等国,其人口都为4000万——7000万,也是人口相对叫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和中国的人口之和,达30多亿,占世界人口的一般以上。

(三)中国周边国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四)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远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

世界可划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

二、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

所谓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一

(一)威胁的要素 1. 实力 2. 企图

3. 环境、时机和方式

(二)威胁的类型

威胁的类型:现实威胁,潜在威胁,全面威胁,局部威胁,主要威胁,次要威胁,核威胁,常规威胁,军事威胁,综合威胁。

(三)威胁的转化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4 页

NIATKBM 威胁不是一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可以转化的。因为不是战争,它可以战争转化,也可以向缓和转化。

三、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

这些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湾政体向“台独”方向转化。1994年7月台“国大”第四次临时会议通过了以“总统直选”为核心内容的《“宪法”增修条文》,并依此为标志,台湾政权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所谓“中华民国”实际上已经“台湾化”,其实质是制造事实上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全面;1999年7月9日,台湾前任领导人李登辉公然声称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不但顽固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且大搞“渐进式台独”、“隐性台独”。

二是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台独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态度上的变化为“台独”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台湾岛内“台独”组织有20多个,它们公然制定“台湾共和国宪法”,设计和谱写“国旗”、“国歌”,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大搞所谓的“台湾正名”和“去中国化”运动,气势十分嚣张

三是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务实外交”。

四是台湾当局加强了“以武拒统”的军事准备。台军事战略已又过去的“攻防一体”改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陈水扁上台以后,又提出“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强调台湾最高军事目标是要“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同时,大量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演习。仅2001年,台湾的各种军事演习就多达300余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2002年的“汉光18号”军事演习,仅实弹射击打掉的枪炮弹就要花上亿元新台币,其规模之大,分量之重,前所未有。以此来宣泄“以武拒统”的“台独”势力撑腰打气。

五是国际敌对势力阻挠和破坏。二战结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反华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多中国施加压力的一个战略性的筹码。美国利用各种办法包括台湾问题加紧对中国的牵制,阻止中国强大。

总之,近年来台湾当局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行动,其目的在于谋求“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台湾岛内的分离倾向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台湾问题的趋势都在发展,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完全统一不仅事关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事关民族尊严,事关中国在政治上的完全独立,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

在中华民族存亡、兴衰、荣辱所系的问题上,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没有妥协余地。如果和平之路走不通,就只剩武力解决一途,二者必择其一。“台独”就意味着重新挑起战争,分裂意味着不要两岸和平。尽管这是我们绝不愿意看到的,但又是我们不能不准备面对的。这是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必须排除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障碍,是21世纪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中国是个陆地大国,也是个海洋大国。毗连海域自然延伸面积约有470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与海上8个邻国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均有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问题之争。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

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根据1982年卫星测量的数据,我国实际的陆地面积是104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比地面和飞机测量的数据要准确得多,但是我们这么多样来一直习惯于说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所以在官方的材料上仍把我国的陆地面积写成960万平方公里。

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也叫蓝色领土,这个数据是常常被我们的上代人,上代人的上代人,我们的祖先忽略的数据。

中日在东海还存在着钓鱼岛归属问题之争。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约120海里处,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其中最大的岛屿钓鱼岛海拔360余米,面积约3.64平方公里。钓鱼岛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邓小平提出,既然一时无法统一思想,但又不能因为思想不统一我们就要发生流血冲突,我们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想必后人会比我们聪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以前,钓鱼岛即被中国人发现并命名。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5 页

NIATKBM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关于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 南海总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分布于南海的中心部位,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不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水产资源。其中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分布面积最广、岛礁数量最多、位处最南的一组群岛。南沙群岛由230个岛屿、礁滩和沙洲组成,分布在24.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其中露出水面的岛屿25个,明暗礁128个,明暗沙洲77个,太平洋面积最大,约0.5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南沙群岛已形成四国五方控制的局面。除我方控制7个礁和台湾当局占据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别国占领。其中越南侵占27个岛礁,菲律宾侵占8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3个礁。另外,文莱也宣布对南沙的一个礁拥有“主权”,并将该礁周围3000平方公里海域划归其经济区。印度尼西亚也宣布建成了5国6方乃6国7方进行争议的复杂局面。

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的军事控制进一步增强,对南沙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明显加快。越南已同17个国家的近30家公司和国际财团签订了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合同。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等国已在我南还疆域内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三)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四)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注意国家,共有56个民族。由于实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建中华美好家园。

思 考 题

1、理解战略、战略环境、战略格局的含义。

2、正确分析冷战后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

3、正确分析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4、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要素有哪些?

5、正确分析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6、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

7、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8、什么是世界战略格局?

9、当前世界安全形势的总体状况及原因是什么?

10、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及精髓是什么?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6 页

NIATKBM

第三章中国国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防的重要性。“国无防不泰,民无兵不安”————国防的可靠保证。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关系到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大事,是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需要,是维护全国人民利益的需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课学习目的:了解国防的含义,弄清国防与国家的关系,了解我国国防历史,从中获得启迪;熟悉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世界上打了多少仗?

战争究竟起源于何时,世界上究竟打了多少仗?目前尚未发现准确的史料记载,有待继续考察。据英国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1978年出版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记载,世界上第一个有城墙的城市——耶利哥城,面积十英亩,建于公元前7350年之前。到公元前5400年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达32英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这就是说,当时的城市和城墙,主要是用于防卫的。城墙的出现,则是城池筑城体系的开端和基础。据此推断,在公元前7350年之前,战争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了。

据挪威史学家统计,到1982年,在有文字记载的5560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平均每年2.6次。

瑞士计算中心,曾经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85万次运转计算,计算结果认为,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在大约500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13次战争,夺去了36.4亿人的生命。在这期间,只有292年没有战争。损失的物质财富达2150亿瑞士法郎。若折成黄金,可以围绕地球筑一座长4万公里,宽150公里,高10米的黄金城。

据美国人士统计,从公元前1496——公元1861年,在这3357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3130次战争,只有227年的和平。

据法国史学家统计,从1740——1974年,在这23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366次战争,平均每年1.6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共发生过多少次战争,由于各国对战争的概念认识不同,故对战争次数的统计数字也不一致。据联合国统计,战后四十年间,世界上共发生过140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夺去了2100万人的生命。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争,美国统计为60次,法国统计为70次。我国有的材料统计,1945——1987,世界上共发生过182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1945——2000年的54年中,世界上又爆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确保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的思想,并对如何建立强大的国防军提出了基本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步骤。强大的国防军必须是现代化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毛泽东

邓小平指出:现代世界上的问题很多,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论起来,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 26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7 页

NIATKBM 归纳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并列为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

1989年3月,他在《要切实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一文中指出:“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国防观念。”他强调:“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之后,他在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报告中,以及其他重要场合都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

————江泽民

中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24日上午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必须从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安全环境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促进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

————-胡锦涛

第一节

国防概述

一、国防的含义

国 防: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念,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

(一)国防基本要素(1)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这就是说,国防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的固有职能。(2)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A.捍卫国家的主权

国家和主权不可分割,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

B.保卫国家的统一 C.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D.维护国家的安全(3)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发》的规定,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军事

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

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可以对各种可能的外来侵犯进行有效的阻止或遏止;军事手段是 27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8 页

NIATKBM 唯一能够有效的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第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

同时,军事手段还能够作为各种非军事手段的有力后盾,可以强化各种非军事手段的国防功能。

2、政治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

3、经济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

4、外交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4)国家的对象

国防的对象是指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防力量的重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

1、国防要防备和抵抗的是“侵略”

2、国防应把“武装颠覆”作为制止的对象

所谓颠覆是指推翻政府。反颠覆是国家的大事,它不完全属于国防的范畴,但与国防又密切相关,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把“武装颠覆”作为国防的对象,把“制止武装颠覆”作为国防的一项重要职能写入《国防法》,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第一,各种武装颠覆活动,包括分裂国家的“独立”、武装叛乱以及企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武装**,已构成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第二,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武装颠覆并非纯粹来自内部,甚至只要不是来自内部,各种形式的“独立”、武装叛乱和**,一般都有外国势力的职能,具有内外勾结危害祖国的特点。对付这一类“武装颠覆”应该是国防的职能,也就是说,国防实际上是有对内职能的。第三,从苏联分裂成联体各国及南斯拉夫分裂成民族间战争不断、人民生命涂炭、国民经济严重倒退的情况看,它的灾难甚至大于国家间的战争,理应将防止和制止这种现象作为我国国防的职能。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扩张型: 它是指某些经济发达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人道主义”和“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把本国的国防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自卫型: 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

联盟型: 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有扩张和自卫两种。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从属于他。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中立型: 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寓兵于民大搞全民皆兵的国防。

二、现代国防其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它还包括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此外,它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如何充分运用本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转化为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二)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巩固国防,只有国防巩固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确的政 28 军事理论教案

第 29 页

NIATKBM 策,才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也也涉及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局势动荡,该国就得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别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以迎接外来挑战。由此可见,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三)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在现代国防上打下的烙印越来越深刻。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1)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由于本国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加上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最基本一个层次上,即自卫目标的国防,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所以,将防卫目标锁定在本国及周边区域,也就是说,区域目标国防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或者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称霸世界的企图,将国防的目标对准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或进行侵略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2)还可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是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三、国防观和国防义务

(一)国防观

是指人们对抵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感情以及与次有关的理性认识。他是国家和民族以维护其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四种)

1、全民国防观;

2、多元国防观;

3、知识国防观;

4、科技国防观

(二)公民国防义务(8点)祥见书56页

四、国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疆域要素;

(二)力量要素[

1、人力——国防力量的中坚力量;

2、物力——国防力量的物质基础;

3、科技力——现代化国防的主要标志;

4、精神力——国防力量的精魂。]

(三)组织要素

二、中国国防历史

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 29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0 页

NIATKBM 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 30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1 页

NIATKBM 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古代国防的兴衰

古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二)近代国防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却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甚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其结果是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他们抓住了中国的“国防不固、军队不精”这一致命弱点,开始了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间,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国力日趋空虚,国防每况愈下,在外国列强弱肉强食的政策下,中华民族屡遭外敌的侵略、欺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年间,中国5次战败,先后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的国土,抢掠过我国的财物,屠杀过我们的同胞,参与过损害我过主权的罪恶活动。在此期间,外国侵略者还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的条约。每个不平等条约都是对中国最野蛮的掠夺。香港,被迫割让给了英国;澳门,被葡萄牙霸占;沙俄侵吞了我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占领了台湾及澎湖列岛;旅顺、胶州湾、广东湾等地成了帝国列强的租借地。据记载,列强对华的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几乎都要求中方支付赔款,少则数十万两、多则千万两白银。列强的军事侵略,一个个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屈辱和损失。当时中国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中国内河、领海任意航行,自由停泊于各通商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中国人无权审理;外国人在租界地实行殖民统治,形成了“国中之国”,外国人甚至控制了中国的警察权,指挥中国的外交。整个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得支离破碎。

1、清朝后期的国防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最终建立大清王朝。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先后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疲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朝的武备

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1840年以前,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 31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2 页

NIATKBM 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

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

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清朝规定: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满族男子都是兵丁,不满十六岁的则编为养育兵,作为后备兵源。绿营兵虽是招募而来,但入伍后即编入兵籍,其家属随营居住,实际上是绿营兵是职业兵,直到年满五十岁才解除兵籍。湘军和淮军是由地方乡勇逐渐发展起来的部队。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淮军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军的主力。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部分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兵”。新军采用招募制,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方面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2)清朝的疆域和边海防建设

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这一时期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茨克海;东面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驰。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清史稿》)边防废驰,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澳门、台湾、澎湖被英、葡、日占领,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西北今国界以外的广大地域被沙俄侵占,帕米尔地区被俄、英瓜分,拉达克则被英国属克什米尔所吞并。

(3)“五次”对外战争

1840年,英帝国主义以清王朝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全占领越南后,开始凯觎我国西南地区。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奋勇杀敌,在刘永福黑旗军的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由此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却一味苟且偷安,李鸿章认为法国船坚炮利,强大无敌,中国即便一时而胜,难保终久不败,不如趁胜而和。因此,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了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1895年日本以清朝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进一步肢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多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不含利息)。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8千多万两。当时,在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大清帝国竟找不到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3 页

NIATKBM

2、民国时期的国防

1911年暴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掠夺;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人民有家难安。

(1)军阀混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3)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的回顾

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53-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大时期。

195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注意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也世界和平。

举例: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三阶段是从1965-1976年。这一时期。尽管有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主要领导人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保持了军队的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同时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始终没有放松。因而保证了我国氢弹实验和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举例: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有爆炸了氢弹,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第四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式的不断缓和,特别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使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军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和威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举例:1980年5月18日,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1年9月20日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发射成功。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有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试验。我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生产的坦克、火炮、战术导弹、舰艇和飞机,而且拥有“两弹一星”。

军队和国防建设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国防历史的启示

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4 页

NIATKBM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再面临外敌入侵、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造成淹没一切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这是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国防力量的源泉。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第二节 中国国防与国家利益 树立新的国家利益观

(一)国家利益结构观念 四种因素构成:(1)政治利益;(2)经济利益;(3)国防利益;(4)文化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动态观念

(三)国家利益的关联观念

二、跨世纪中国的国家利益

由要素利益时代进入注重结构利益时代

三、中国国防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的领导

199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这一原则对国防政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980年10月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斗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的战

一、34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5 页

NIATKBM 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还一直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据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由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略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三、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国防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现代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和先进技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现在世界各国的国防经费之和,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年的总开支。国防经费如此之巨是由于国防建设所需物资之多,对物资质量要求之高所致。据统计,一个士兵战时平均每天消耗的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公斤,印支战争时为43公斤,现在已超过63公斤。前苏联军方估计,未来战争若动员1000万军队参战,每年要消耗钢890万吨、石油1亿吨、粮800万吨。可得出结论,现代战争其实质是经济战。正如思格斯所说:暴力原本的东西是经济力量。又如,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每次换代其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数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如二次大战时的主战坦克每辆约10万美元,到1999年已超过400万美元,战斗机由20万涨到4000万美元,轰炸机则猛涨了500倍。可以看出,不论是打一场现代战争,还是加强现代国防建设,都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要有高科技来保障。也就是说,国防建设的规模、水平、速度都直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规定。

经济基础制约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立足于经济建设,这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规律。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国防建设更要服从经济建设。新中国建国以来,经过50年的建设,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不少还居首位。但产品和资源按人均计算,我们却远远排在后面。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经过努力,在21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建国100周年时才可望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抓住大好时机,迎接挑战,把工作做的更好,把经济搞上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为经济的更大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集中一切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围绕这一中心,尤其国防建设更应如此,以免经济基础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等诸多因素,这其中经济是首要的因素。当今,美国称霸的力不从心,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的困境,日本和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和增大,无不证明这一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向建立新的安全结构过渡,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稳定国际形势,维护地区安全。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斗争和协调,每一方都试图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美国企图在各种新的主要安全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但遭到其它一些国家的抵制。由于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正在上升和各国正在将主要注意力转向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加快综合国力的发展,因此,正在形成中的各种安全结构与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在形成一种以多边参与、对话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为特征的新关系。

美国“一超称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当前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发展趋势最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上。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已由二战结束初期的46%下降到现在的24%。另一方面,日本和欧共体国家这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或经济集团。经济力量均衡化的发展必将引起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日本和德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力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已不甘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小伙计”的角色,在亚太地区与美国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日趋明显,并且正在逐步建立与其经济政治地位相称的军事实力。欧共体已经于1993年1月建立起内部统一大市场,它与美国之间在贸易上的摩擦日益激烈,它们在政治军事上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也 35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6 页

NIATKBM 在上升和表面化。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当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使到2003年,俄罗斯完成与美不对等的第二阶段战略核武器削减后,仍将可以毁灭美国的核武库。从长远看,俄罗斯不可能无限制地削减其军事力量,而放弃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一个可以并可能对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此外,发展中国家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加强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正在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汇成了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发展的主流。尽管世界战略力量均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短时期还不会引起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军事形势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一趋势的发展正在并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形势缓和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看,还是从我国周边的环境看,我国都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机不可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

四、实现国防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是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国防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它是其它三化的可靠保障。这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扩张主义还存在的当今世界尤为重要。没有国防现代化,在我国实现工农业及科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应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现代化为中心。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概念,总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参照,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高标准。所以,我国国防现代化应有它的客观标准,那就是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具有不可轻视的综合国力和敌对势力畏惧的国防实力,但与发达 的军事大国相比,在国防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国防以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就能缩小或消除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就能解决与现代战争不适应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国防现代化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国防现代化的中心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国防力量的主体是军事力量。我军是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革命化举世无双,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及优良作风和传统,这是我军的优势。但在武器装备上还不如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不仅与大国军队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与 现代战争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只要我军武器装备实现现代化,用精良武器去装备陆海空军及第二炮兵,则我军就如猛虎添翼将无敌于天下。

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各个国家都走自己的国防建设之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有些国家依附军事强国,靠人家帮助建设国防,也有花钱买国防的,但这往往都要受制于人失去了国防自主权,危及国防的可靠性,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我国是一个具有尊严的主权国家,是一个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不会乞求别国的帮助;中国不能像一些小的富有国家那样花钱买现代“国防”,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了、富有了,也不能靠买,以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

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自力更生方面有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果。在建国前,我们就靠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和支援战争,最终战胜强敌,推倒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在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限制、禁运、制裁的环境中,在几乎无援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靠自力更生,建起了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体系,使得任何敢于冒犯我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国 36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7 页

NIATKBM 家,都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我们的国防威力,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国防精神;也来自以武器装备为主体的物质基础。在国民党留给我们的几乎连步枪都不能生产的烂摊子上,硬是以自力更生精神,研制生产了坦克、大炮、飞机、军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又爆炸了氢弹,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水平,说明我国已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1981年9月20日,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我国又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弹头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区。1999年11月“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成功,这是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成就。

我国国力的增强,为坚持自力更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自力更生,就是尽自己之力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现在我国经过五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不仅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产值、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自力更生的思想与经验也比过去丰厚的多。尤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打开国门,与不少国家互惠交往,进行合作,使自力更生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越条件。在自己力量单薄弱小、经验不足、外部条件困难重重的时期,我们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现在力量强了,条件更加成熟了、外部环境改善了,只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定会把国防建设搞的更快、更好。

自力更生决非闭关锁国和自大排外。国际社会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已离不开国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特别是那些处于落后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落后领域,要想改变落后状态就须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缩小差距。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还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适用的经验,这样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国防建设进行得更稳健、快捷,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当然这种学习应结合我国国情,不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以我为主,走引进、吸收、开发、创新之路,以“赶”、“超”的精神,加强国防现代化的建设。

六、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在和平时期,国防建设要依靠、支援、促进国家及其它战线的建设,并使自身适度发展,而其它战线的建设也要考虑并能满足战时的需要,真正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建设,都统一在经济建设的目标上来,这样到了战时,国防就能显示其固有的威力,并能很快地将经济等实力迅速转化成作战或支援作战的能力。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是实现上述设想的最佳途径。所谓平战结合,就是和平时期的各项建设要为战时着想,平时的战备建设要能为国计民生服务。军民结合,就是军工生产和军事科研除为国防服务外还应产出民用产品,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尽力。但其原则应是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而民用生产或设施主要是为“民”,但也要含有或能体现国防价值,一旦需要就能为国防服务、为战争胜利尽责。

为了真正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要从两个方面落实:首先要以两个结合为标准来做,凡有利于结合的就提倡、就坚持;而不利结合或不去结合的就要纠正、克服。这样,时时、事事把握好这个标准,就可保证两个结合的落实,真正做到寓军于民、军民兼容。其次、在法制上、体制上、管理规程上,都要形成军民双向转换的有效机制。

较好地做到两个结合,就能解决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恰当比例问题,使两者相互渗透和支援,在需要时又可相互转化,这就避免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谁先谁后、孰重孰轻,进而导致争资金、争资源的对立,而是两者混然一体,根据形势需要,使其进入协调发展、灵活调节、有效控制的良性状态。

兵圣孙武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侍吾有所不可攻也。”现代国防不仅要打赢战争,更要遏制战争。新世纪的中国必将走向大国防。

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

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争取世界和平。中国国防政策的根本目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8 页

NIATKBM

第二节 武装力量建设

武装力量建设,是指为了建立和加强国家武装力量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它以军队建设为主体,是我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武装力量的作战能力,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

国武装力量的体制和编成

(一)我国武装力量的体制

武装力量的体制是构成武装力量战争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制是是否科 学,将决定着武装力量能否胜任其肩负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1、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骨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

由于解放军主要担负对付外敌入侵的任务,需要统一调动,统一使用,因此,对其必须实施高度集中的垂直领导,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人民警察部队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第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第二,维护社会治安。第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人民武装部队警察部队的任务决定了它具有军事性、公安性、地方性的特点。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其任务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卫部队。

第二类,列入武警序列由公安部队部门管理的部队。

第三类,列入武警序列受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和武警双重领导的部队。

3、中国民兵 民兵制度 民兵的编组 民兵训练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体制和编成

1、总部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2、军兵种体制及其编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建军以来,陆军部队经历了由单一兵种逐步成为诸兵种合成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1 水面舰艇部队 2 潜艇部队 3 海军航空兵 4 海军岸防兵 5 海军陆战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4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38 军事理论教案

第 39 页

NIATKBM 1950年4月14日,以原陆军第12兵团机关为主建立了军委海军领导机关,人民海军建立以来,在50年的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中,精力了大、小1200次作战,共击沉、击伤和俘虏敌舰407艘,击落、击伤敌机204架;协同陆军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和东沙、南沙以外的全部岛屿;多次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海军已成长为一支兵种齐全、常规和尖端武器兼备、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近海防御力量。特别是核动力进入我国海军装备之中,水下远程导弹试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海军已进入了世界少数先进海军的先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1 航空兵。2 地空导弹兵。3 高射炮兵。4 空降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发展里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艰辛的历程。早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有一批共产党人学习和从事航空事业。抗日战争时期,又有40多名干部组成航空队,在新疆学习航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在东北建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 一批飞行干部和技术干部。1949年11月11日,空军正式成立后,以陆军调来的建制部队和优秀指战员以及东北航校的人员为骨干,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原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参加,先办航校、后建部队,在短期内获得迅速发展。到1956年,已组建了一大批航空兵师。地空导弹等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空军已发展成为装备比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击伤各型敌机500多架。同时还参加和遂行了科研实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飞播造林等任务。为保卫祖国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过编制体制改革,空军的编成更趋精干合理,已经成为一支既能独立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又能协同陆、海军作战的现代化的战斗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也称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部队。这支部队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了30多年的建设,逐步发展,不断壮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战能力,成为主要的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它对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加强国防,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由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组成。

二、我过武装力量建设的目标 武装力量建设的目标,是指武装力量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标准。它决定着武装力量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宪法第29条规定:“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建设,增强国防力量。”我国国防法又重申了这一规定。我国宪法和国防法把实现“三化”作为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目标。这就为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保障。就武装力量内部而言,军队、武警、民兵,在“三化”建设中的内容和手段上各有不同,程度上也有差异,但都必须为实现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付诸共同的努力。

革命化

我国武装力量的“革命化”,主要是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使我国武装力量永远成为“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确保政治上永远合格,绝对听从党的领导于指挥。

现代化

我国武装力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二是人员素质的现代化。三是人和武器的最佳组合。

人员素质是现代化是武装力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武器装备的对抗和较量,毕竟只是现代战争的表现形式,就其实质而言,现代战争仍然是人的质量竞争。实现“物”的现代化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困难。

正规化

我国武装力量的正规化,就是要建立与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周密的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增强组织 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

武装力量的正规化建设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既有独立的内容,又有紧密的联系。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0 页

NIATKBM 武装力量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是一个整体,核心是纪律性。科学的计划、严格的组织、准确的行动,都要有严格的纪律的保障。没有严格的纪律,武装力量就不可能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正规化。加强正规化建设,就是要把我国武装力量的纪律提高到整齐划

一、令行禁止的程度。

我国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处于一个有机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革命化规范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其次,正规化保障现代化的实现。第三,革命化统帅正规化。总之,“三化”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其中,革命化是统帅、现代化的中心、正规化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不容割裂,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

三、我国武装力量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既第一步打好基础,第二步加快发展,第三步实现目标。

质量建军的原则

在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科技强军的原则 勤俭建军的原则 依法治军的原则

依法治军是贯彻邓小平法治思想和中共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跨世纪军队建设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深化改革的原则 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三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又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一、国防动员的意义

(一)动员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国防实力是指国家防御外来侵略的力量,是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力量的总和。

(二)动员是增强国防威慑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国家的国防威慑力,不仅取决于常备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军队后备力量和其他动员潜力,取决于常备军与后备力量动员的有机结合,以及动员机制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

(三)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备力量的强弱、兵员质量的优劣以及战时动员准备和实施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和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分类

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类型;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 1.总动员

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动员。即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

总动员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全面性。二是彻底性。三是持续性。2.局部动员

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的动员。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

局部动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性。二是不稳定性。

实施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是由战争规模和国家战略意图决定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二)动员的内容 1.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将军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2.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1 页

NIATKBM 3.科学技术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也可简称为人防动员,有的国家称为民防动员。

5.国防交通动员

国防交通动员是指在全国过部分地区调集交通力量,全力保障战争需要的紧急行动。6.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1)国内政治动员(2)国际政治动员 国防动员的要求和原则

(一)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 1.动员速度要快 2.动员数量要多 3.动员质量要高 4.动员的范围要广

5.动员要力求隐蔽安全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原则 1.服从大局、长期准备 2.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3.军民结合、平时结合 4.严密组织、快速高效 5.因敌因势、协调灵活 国防动员的准备和实施

(一)动员的准备

1.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动员的思想基础 2.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打牢动员的物质基础 3.搞好后备兵员储备,打牢兵员动员的基础

4.健全和完善动员体制,打牢动员的组织领导和基础

(二)动员的实施 1.动员实施的时机 2.动员实施的程序(1)发布动员令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入战时状态的命令。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我国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决定,以国家主席名义发布。发布动员令分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

(2)调整和加强动员机构(3)修订战时动员计划(4)落实动员计划

总之,各行各业都要动员起来,落实战争动员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转入战时体制,为战争服务。国防教育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定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第四节 国防法制

国防法制是只国防法律规范以及制定、修改、废止和实施国防法律规范的活动的总和,是国防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防法制一般包括国防立法、国防法律的实施等主要问题。

国防立法

国防立法是指拥有国防立法权的国家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以及被授权的其他机关,为规范 41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2 页

NIATKBM 军事活动、调整军事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国防法律规范的活动。

(一)国防立法体制 1.国防立法主体 2.国防立法权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的国防法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防法律

(3)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

(4)中央军委各总部、各种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或与中央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国防行政规章

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

(二)国防立法的原则 1.以宪法为依据的原则 2.维护国防利益的原则 3.国防法律从严的原则 4.民主的原则

5、协调统一的原则

二、国防法律制度

我国的国防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进行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而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军事组织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组织法律制度是指规定各种军事组织体统中体制编制结构、职责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是指调整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依据。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内务制度。二是纪律制度。三是队列制度。四是警备制度。

(三)兵役方面的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 1.现役制度

一是现役军官服役制度,二是军官军衔制度。2.预备役制度

一是预备役军官的服役制度;二是预备人员和民兵工作制度;三是学生军训制度,既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任务、内容、主管机关、训练方式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对此有专章规定。

3.兵员征集制度

4.对违反兵役法的惩处制度

(四)军事训练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训练方面的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军事训练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主要内容是军队的教育训练制度。它既包括中央军委颁布的军事训练法规,也包括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训练规章。

(五)军队政治方面工作的法律制度

(六)国防后勤方面的法律制度

(七)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方面的法律制度 1.武警部队适用的法律制度

武警部队的专业勤务制度

(八)抚与安置方面的法律制度

(九)防科研生产方面的法律制度

(十)国防动员方面的法律制度

(十一)国防教育方面的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法律责任、附则6章38条。

(十二)军事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十三)安全防卫方面的法律制度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3 页

NIATKBM

(十四)军事刑事法律制度

(十五)对外军事关系方面的法律制度

四、国防法律的实施

(一)行政执法 1.行政检查 2.行政处理

(二)司法

国防法律适用中的司法,特指国家一般司法机关或军事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用刑法、民法、行政法处理违反国防法法律规范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专门活动。

(三)国防法律的遵守

普通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文本教案)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教学目的

通过对军事高技术的介绍、讲解和学习,是学生明确高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了解军事高技术的概况;掌握高技术、军事高技术的定义以及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第一节 军事高技术概述

一、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高技术(插入影视资料)

高技术,亦称高新技术,是指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前沿或尖端地位,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国防力量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群。高技术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当代高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海洋技术群、航天技术群等。

(二)军事高技术(插入影视资料)

军事高技术,是指应用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将对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作战样式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技术群的总称。

二、军事高技术的分类

军事高技术包括两个层次,即军事基础高技术和军事应用高技术。

(一)军事基础高技术

军事基础高技术是指武器系统和国防科技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的技术,以及军队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综合应用技术。军事应用高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其完成的军事任务的性质可分为战略武器装备技术、战役战术武器装备技术、后勤保障装备技术、军事工程技术、军事系统工程技术等;按其研制的武器装备的种类

(二)军事应用高技术

军事应用高技术是利用各种科技成果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的技术,以及军队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综合应用技术。

分类:按其完成军事任务的性质可分为战略武器装备技术、战役战术武器装备技术、后勤保障装备技术、军事工程技术、军事系统工程技术等;

按其研制的武器装备的种类可分为侦察监视技术、隐身技术、夜视技术、激光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制导技术、作战平台及常规武器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43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4 页

NIATKBM 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机理武器技术等。

三、军事高技术的构成

军事高技术由10个方面构成,这10个方面同时也是现代化军事高技术争夺的10大“热点”。

(一)军用微电子技术

(二)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

(三)军用信息技术

(四)军用光电子技术

(五)军用核技术

(六)军事航天技术

(七)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八)军用生物技术

(九)军用新材料技术

(十)军用定向能技术

生物武器技术

生物武器技术(旧称细菌武器)是由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组成。而生物战剂是指战争中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及细菌毒素。生物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与常规武器相比有许多特点。

第一,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第二,污染面积大,危害时间长。第三,传染途径多。

第四,生物武器有它的局限性,受气象、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一)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1、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效能

2、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3、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

4、提高了武器装备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5、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6、促使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二)高技术对作战理论的影响

1、改变了空间观

2、改变了集中观

3、改变了对时空观的传统认识

(三)高技术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四)高技术对作战指挥的影响

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

1、要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长和局限

2、要正确认识人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要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

(三)研究探索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方法

1、要注重以劣胜优战法的研究

2、要在打击敌弱点上寻找对策

3、要注意从技术角度想问题

4、要在重点问题上深化研究(1)电子斗争问题(2)反空袭问题(3)机动问题

(4)近战、夜战问题

第二节 侦察监视技术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5 页

NIATKBM

一、侦察监视技术的基本概念

现代化侦察监视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在高技术条件下,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是获取对方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它可以为指挥人员的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情报信息,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侦察监视技术的基本因素

(一)目标的特征信息

目标所产生的声、光、电、磁、热、力等信息称为目标的特征信息。

目标的特征信息的主要形式是电磁波和声波。

(二)地形、地物

(三)气象条件

三、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分类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按照各种运载侦察监视技术装备平台的活动区域分为地面侦察、水面侦察、空中侦察、航天侦察;按照侦察任务范围分为战略侦察、战役侦察和战术侦察;按照侦察活动方式分为武装侦察、谍报侦察和技术侦察;按照不同兵种的任务范围分为陆军侦察、海军侦察、空军侦察和战略导弹部队侦察;按照侦察监视所采取的手段分为观察、窃听、搜索、捕俘火力侦察、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察、调查询问、搜集文件资料等;按照实现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原理分为光学侦察、电子侦察、声学侦察。高技术的应用是现代侦察技术的主要手段。

四、高技术侦察监视的主要特点

(一)空间上的立体化

(二)速度上的实时化

(三)手段上的综合化

(四)侦察与攻击一体化

五、现代化侦察监视技术的原理和手段

(一)电子侦察技术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种媒介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红外线、光波、声波、应力波、无线电波等物理特征信息,从而发现目标并监视其行动。

(一)电子侦察技术

电子侦察技术是利用已方的电子侦察装备去搜索、截获敌方电子设备的电磁信号,经过分析、识别和定位,以掌握敌方电子设备的有关技术参数、威胁程度、部署情况和行动企图等情报的一种侦察手段。

(二)光电侦察技术

光电侦察技术是利用光源在目标和背景上的反射或目标、背景本身辐射电磁波的差异来探测、识别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跟踪、瞄准的一种侦察手段。

(三)雷达侦察技术

雷达侦察技术是利用物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来发现目标和探测目标状态的一种侦察手段。雷达侦察主要探测敌方飞机、导弹、卫星舰船、车辆、兵器,同时还可探测工厂、桥梁、居民点、云雨等。

雷达的基本组成

雷达的工作方式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发射的电波是连续的,称为连续波雷达;另一类发射的电波是间歇的,称为脉冲雷达。广泛应用的是脉冲雷达。

脉冲雷达作为武器系统的重要装备,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远程预警雷达、警戒雷达、导航雷达、炮瞄雷达、导弹制导雷达、机载截击雷达、火控雷达、侦察雷达等;根据其技术特征可分为破束扫描雷达、单脉冲雷达、相控阵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电控相扫雷达、超视距雷达、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测高雷达、测速雷达、多基地雷达、被动式多基地雷达等。

常规侦察雷达主要有以下几种:(1)战场侦察雷达(2)警戒雷达(3)超视距雷达(4)测视雷达(5)相控阵雷达

(四)传感器侦察技术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6 页

NIATKBM

1、地面传感器侦察

地面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对地面目标引起的战场环境的物理变化进行探测的小型侦察设备。一般来讲,地面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震动传感器(2)声响传感器(3)磁性传感器(4)红外传感器

(5)应变电缆传感器

2、水下传感器侦察

水下传感器主要是“声纳”。声纳是接收水中声波的装置,主要用于对水下或水面目标的搜索、测定、识别和跟踪,也可以用于水声对抗、水下

通信、导航和对水下武器(鱼雷、水雷)的制导或控制。

(五)其他侦察监视技术

1、战场窃听侦察

2、战场电视侦察

3、炮位声测侦察

六、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一)航天侦察

(二)航空侦察

(三)地面侦察

(四)海上侦察

七、对抗侦察监视技术的措施

(一)伪装技术

伪装技术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1、伪装技术措施(1)天然伪装技术(2)迷彩伪装技术(3)植物伪装技术(4)人工遮障伪装技术(5)烟雾伪装技术(6)假目标伪装技术

2、现代伪装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应用(1)防光学侦察伪装(2)防雷达侦察伪装(3)防红外线侦察伪装

(二)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它综合了流体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热学等众多领域的技术于一身。隐身技术包括主动(有源)隐身技术和被动(无源)隐身技术两大类。本节所介绍的主要是被动隐身技术。

1、隐身外形技术

外形是目标暴露的主要特征,现代兵器对外表形状处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反可见光和雷达侦察效果。

(1)防可见光探测隐身外形技术(2)防雷达探测隐身外形技术

2、隐身结构技术

世界各国对兵器隐身结构的研究,是以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为对象,探索其组合规律和合理形式,达到减小目标被探测特征的目的。现代兵器的结构非常复杂,反光、声、电、热、磁探测的隐身结构技术则与之相匹配发展。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7 页

NIATKBM(1)防雷达探测隐身结构技术(2)防红外探测隐身结构技术(3)防电子探测隐身结构技术(4)防可见光探测隐身结构技术(5)防声波探测隐身技术

3、隐身材料技术

隐身材料技术是隐身技术的关键技术。隐身技术的出现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隐身材料的改造和新型隐身材料的研制是分不开的。目前研制出的隐身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吸波、透波材料

吸波材料是对雷达波吸收能力很强的隐身材料。当雷达波照射到这种材料上时,由于吸收、散射等原因,使电波大量衰减。而透过蒙皮的部分电波照射到目标体内或目标体上后,又经目标体反射到蒙皮上,再次被吸收、散射,最后只有很微弱的一部分反射回雷达。

(2)吸热、隔热材料

吸热材料是指那些热容量较大或能将热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

材料。隔热材料是指导热系数小、热阻大的材料。用于隐身兵器的吸热材料,由于热容量大,升高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就较多,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就少;又由于材料能将部分热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使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的强度减弱。而隔热材料则可直接隔阻或大大减少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

(3)吸声、阻尼声材料

使用吸声、阻尼声材料之所以能减弱、消除武器装备(特别是

各类舰船、潜艇)的反射波,降低目标的辐射噪声,是因为这类材料具有优越的吸声性能。用于潜艇的吸声和阻尼声材料有吸声涂料和消声瓦(降噪阻尼吸声橡胶片)两类。

对抗侦察监视技术,除了上述伪装、隐身等技术措施外,还有保密、隐蔽、机动、佯动、干扰、摧毁等战术措施。对付不同的侦察监视手段,应灵活采取不同的对抗措施。

第三节 精确制导武器

一、精确制导武器的基本概念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率在50%以上的

武器。如各类导弹以及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鱼雷等。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飞机、舰艇、雷达、指挥控制通信中心、桥梁、武器库等目标。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

(一)直接命中率高

直接命中率高,这是精确制导武器名称的由来,也是精确制导武器最基本的特征。目前,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率已达80%以上,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的圆概率偏差均在2m以内。例如,1991年1月17日凌晨,一架F-117隐形战斗机将一颗重达1t的“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准确无误地投在了为伊军提供通信服务的巴格达市通信大楼上,从而拉开了多国部队空袭伊拉克的序幕。在38天的对伊空袭中,多国部队使用AIM-7F/M导弹击落25架伊军飞机,多数为首发命中。

(二)具有自主制导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毫米波制导系统、红外探测器以及人工

智能计算机的采用,使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率,而且还通常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自主制导能力,它可以完全依靠弹上的制导系统独立自主地捕捉、跟踪和击中目标,不需要人工或其它辅助设备进行干预。

(三)作战效能好

精确制导武器虽然技术比较复杂,制造成本高,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率,因而作战效能好,消费比较高。同无制导的武器相比,精确制导武器在完成同一作战任务时,其弹药消耗量小,所需作战费用远远低于常规弹药。例如,统计资料表明,在海湾战争中,尽管多国部队所使用的精确知道武器弹药量仅为总弹药量的8%,但其摧毁的预定目标却达80%以上。可见,精确制导武器是一种作战效益很高的武器,其消费比通常为常规弹药的25—30倍。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8 页

NIATKBM 此外,精确制导武器通常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和较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射程远、威力大,能有效摧毁攻击目标或大面积杀伤人员。

三、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技术

(一)什么是制导技术

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行方向、姿势、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通常单发命中率在50%以上)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又称精确制导技术。

制导技术是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光电转换技术为核心,以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根据各种制导技术原理研制的控制、导引武器装备自动导向目标的整套装备,被称作武器装备的制导系统,它广泛应用于导弹、航空炸弹、炮弹、鱼雷、地雷等武器系统。

(二)制导技术的种类

按照制导原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式制导

自主制导是根据导弹内部或外部固定参考基准,导引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这种制导技术,有关目标的特征信息,也不需要导弹以外的设备配合。惯性、星光、多普勒、程序和图像匹配制导等都属于自主式制导。

2、寻的制导

寻的制导是由弹上的引导系统(导引头或目标跟踪器)感受来自目标的辐射或反射能量,自动跟踪目标并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寻的制导通常按有无照射目标的能源和这种能源所处的地点区分为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导寻的制导和被动寻的制导3种基本类型。

2、遥控制导

遥控制导是由设在导弹以外的制导站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制导站设于地面、海上或空中,其主要功能是跟踪目标和导弹、测量它们的运动参量、形成制导指令或控制导引波束。弹上接收设备以收到的知道指令或者根据导引波束形成的偏差信号为依据,在弹上经过信号变换和功率放大等环节处理后,操作执行机构改变导弹的受力状态,以获得需要的横向加速度,从而改变导弹的飞行弹道,引爆战斗部摧毁目标。

遥控制导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根据所用装置的特点可分为有线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

(1)有线指令制导

是指通过连接制导站和导弹的专用导线,传输制导指令的一种遥控制导。(2)无线电指令制导

是指将制导指令经由发射天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到弹上的一种遥控制导。如英国的“海猫”舰空导弹采用电视跟踪,法国的“响尾蛇”地空导弹采用红外线设备作为测量手段。

(3)波束制导

又称驾束制导,是由制导站发出无线电或激光波束作为制导基准,使设备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的一种遥控制导。如美国的“黄铜骑士”英国的“海蛇”等舰空导弹、美国的“麻雀”、英国的“闪光”、前苏联的K—5等空空导弹采用的都是雷达波束制导。激光波束制导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如瑞典的RBS—70小型防空导弹。

4、复合制导

复合制导是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导方式。或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制导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导弹制导精度,增大制导距离,增强抗干扰能力。常有的复合制导有:(1)惯性—雷达相关末指导。(2)惯性—星光制导。(3)惯性—地形匹配制导。(4)惯性—半主动寻的中制导—主动寻的末制导。(5)遥控—寻的制导。(6)惯性—遥控—寻的制导。

复合制导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弹上设备体积大、成本高,因元器件多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1

(二)现代侦察监视系统的工作过程

目标的特征信息(声、光、电、磁、热、力学等)在向外传输时被探测器接受,探测器再对所接受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并进行图像显示或予以记录。

(三)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范围

现代的侦察监视技术已经从古老的单一地面的一个平面发展到了水下、地面、空中、太空等。

军事理论教案

第 49 页

NIATKBM

(四)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空中侦察监视技术(插入影视资料):

空中侦察监视是指用航空器在环绕地球的大气空间,对敌方军队及其活动、阵地、地形等情况进行的侦察与监视。空间侦察监视技术:空间侦察监视是利用航天器上的光电遥感器和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获取侦察情报的技术。

二、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战争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在生产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工具是物化了的第一生产力。

(二)战争的目的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要求“稳、准、狠”地消灭敌人。“稳”--可靠性,要做到知彼。“准”--命中率,要能“制导”。“狠”--杀伤效能,弹药威力。于是,战争给科技提出一个个课题

(三)科技发展强制性的改变了战争形态、方法和思维方式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插入影视资料)结论:体能释放,集团战术。

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插入影视资料)结论:热能释放,散兵线。

热核兵器时代战争(插入影视资料)结论:超饱和核能释放,大规模杀伤。高技术时代的战争(插入影视资料)

结论:五维战场,精确打击,远距离杀伤。

三、高技术战争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条件

1、国际条件:

A、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安全的需要。B、霸权主义争霸世界的需要。C、局部战争推进的结果。D、军火贸易巨额利润的诱惑。

2、国内条件:

A、有强大的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B、有以高技术组合发展的武器装备。

C、有与高技术相适应的以高技术战争理论武装起来的高素质军队。

(二)形成阶段

1、初始阶段----发生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表现:

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

美苏生产了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

1959年10月,中国创先河的用导弹打下了入侵之敌机。

2、形成阶段----第四次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军袭击利比亚。

表现:

军事理论教案

第 50 页

NIATKBM 充分发挥了自动化指挥系统的作用; 大量使用了高技术兵器; 海空军联合作战; 传统步兵受到威胁。

3、应用阶段----海湾战争、北约入侵南联盟战争、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恐怖主义分子拉丹。

表现:

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 电子战频繁;

发挥了自动化指挥的威力;

大量使用高性能的侦察及夜视器材;使用了新的作战平台。

(三)发展趋势

高高度、高速度、高精度、高烈度、高效度、高智能度、高隐蔽度、高合成度。

第二节 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一、制导技术

(一)定义

制导技术是一门按照特定基准选择飞行路线,控制和导引武器系统对目标进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

一是采用控制系统调整受控对象的运动轨迹;

二是命中精度高;

三是总体效能高。

(三)精确制导武器分类

精确制导武器可分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

导弹(插入影视资料)是依靠自身的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它由弹头、弹体、推进系统、弹上制导设备和弹上电源等部分组成。

精确制导弹药可分为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两类。末制导弹药有制导炮弹、制导炸弹(航弹)、制导地雷等。末敏弹药主要是一些反装甲子弹药。

(四)制导方式

1、寻的制导

寻的制导是通过弹上的引导系统(寻引头或寻的器)感受目标辐射或反射的能量,自动跟踪目标,导引制导武器飞向目标。

2、遥控制导

遥控制导是导引系统全部或部分设备安装在弹外制导站,由制导站执行全部或部分的测量武器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参量并形成制导指令之任务,再通过弹上控制系统导引制导武器飞向目标

3、惯性制导

惯性制导是利用测量设备测量导弹运动参数的制导技术。惯性制导系统全部安装在弹上,主要有陀螺仪、加速度表、制导计算机和控制系统。

4、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

5、地形匹配与景象匹配制导

地形匹配制导是指在导弹发射区与目标区之间选择若干特征明显的标志区,通过遥测、遥感手段按其地面坐标点标高数据绘制成数字地图(成为高程数字模型地图),预先存入弹载计算机内。导弹飞临这些地区时,弹载的雷达高度表和气压高度表测出地面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数据,计算机将其同预先存入的数字地图比较,算出修正弹道偏差的指令,弹上控制系统执行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下载军事理论教案内页(A4)(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事理论教案内页(A4)(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被子植物---豆科 教案--内页

    被子植物---豆科 一、豆科的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1、 木本或草本;具根瘤; 2、 羽状复叶或3出复叶,稀单叶,互生,小叶全缘; 3、 花两性,5基数,两侧对称或辐射对称;雄蕊10,二体,少为多数;雌蕊......

    军事理论授课教案

    目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基本教案 绪论 学习提示: 绪论主要介绍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阐述军事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与要求,重点掌握开展军事教育......

    标准化内页[★]

    目录 1、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实施方案……………………1 2、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具体措施……………………6 3、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总结………......

    邀请函内页[推荐]

    尊敬的任老师:您好! 我代表交通学院所有老师和同学向您表示诚挚的问候与衷心的感谢。 作为交通学院的本科生,我们有幸聆听了两次由您主讲的知识讲座,觉得受益匪浅。因此,在新学年......

    园林树木的分类 教案--内页

    园林树木的分类 一、分类历史: 地球上植物界有40万种植物,其中种子植物约20万种。 1.草本分类期 明朝(16世纪):我国著名的医术家李时珍(1518-1593)他历尽了千辛万苦,走遍全国各地,花......

    园林树木的作用 教案--内页

    园林树木的作用 一、园林树木的色彩美 (一)叶色 1. 绿色叶类: 绿色是叶子的基本特色。浅绿、鲜绿,浓绿,黄绿,蓝绿,墨绿,暗绿等差别,将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能形成美妙的色感。 2. 春色......

    军事理论教案20课时★

    课题: 1.国防概述 教学重点:国防的含义 教学难点:国防的历史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教学内容: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历来......

    邀请函内页(5篇范文)

    尊敬的_______: 您好! 平面设计协会举办的“Personal Style”头像-签名套图设计大赛兹定于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15:00于教栋G101举行,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 此致 敬礼平面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