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2 18:0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到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材分析:

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时,为了打破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改善了国际关系。课文对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取得重大成功,赢得了大批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教学策略: 讲解法

启发式提问

课前准备的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课文阅读提示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设问:建国之初分别各以什么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什么当时没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迅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被提上议事日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1954年9月 北京)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设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规定了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低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国家领导人。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谈话法)设问: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的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对性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4.它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1953年12月)

5.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有何不同?(公平.合理.平等.互利)

引导学生联系在国际舞台上经常表现出的不合理现象和政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人权大于主权等)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该受到侵犯;对于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和内政的干涉,都不可避免的危机和平;各国人民都有权利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选择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会议的召开:1954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是历史上亚非国家第一次自己召开的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它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亚非国家的人民要求和平与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亚非国家和人民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在国际上享受平等的地位。

3.会议的中心议题: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4.会议上的矛盾与分歧

问题:假如你是中国代表,面对会议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对中国的猜忌.敌视和诬蔑,将如何准备你的发言?

5.周恩来的高超外交艺术促成会议的成功:“求同存异”(视频)问题:为什么说周恩来的发言表现了“民主精神”?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观点,一方面肯定了各国的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人,即“存异”;另一方面又呼吁各国从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即“求同”。因此水他的发言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6.万隆会议的影响:

1交了很多朋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2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恩来的出色表现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尊重,也为新中的外交打开了新天地。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那些史实?

第二篇: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条约的场景。提问:旧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对一个泱泱大国如此低下的国际地位,你有何感想?教师导语: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慨,但如果仅有愤慨又能改变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从战场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的领导人,他们是如何披荆斩棘,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平坦大道的?中国又是怎么重新奠定起世界大国地位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提问: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

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问题探究: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那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2、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结合课文材料,重点把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①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另外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③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伟人为中苏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补充。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提问: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过度:设问: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突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含义是什么?(含义直接展示),(进一步设疑)开放性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的精神,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的会议.亚非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见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去何从?

出示下列材料,讲述亚非会议的成果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后,提出以下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而讲了这番话?周恩来总理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如何做到求同存异?

由学生回答和教师纠正指出:在亚非会议上,有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诬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作了上述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实际上成为和平共处原则的体现和引申。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的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展示材料: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代表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面对这

种变化,当时周恩来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引导学生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所包含的内容及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世界所做的贡献。(有助于学生更好领略周总理的个人外交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主张的两幅图片和讲话内容,(提出问题)“和谐世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教师总结:“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体现。)

过渡:50年代的外交成就让我们引以为豪,但最使我们感到自豪的是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70年代是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尤其鼓舞人心。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拥有着重要的一票,然而,这一权利来之不易,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回到那个时候,去感受一下当时复杂的背景,了解这一外交成就取得的过程和原因。尤其注意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这一权利长期被台湾占据。

(教师分析并结合《提案通过后沸腾的联大会场》和《乔冠华开怀大笑》两幅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渲染气氛。)

过渡:总结刚才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交往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这种关系是否一成不变呢,我们知道这样的说法: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到了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从敌对走向合作。

四、中美建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建交

①改善中美关系的必要性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展示尼克松访华图片后设问:美国为什么会把手伸过最广阔的海洋?中国为什么愿意接纳这个过去一直痛恨的敌人?这一新型局面是如何打开的?双方是在什么基础上改善关系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有什么影响?现在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析,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一组图片),理清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步骤,尤其是注意1972年和1979年这两个时间。关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和美国在国际上的表现,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自主归纳。

2、中日关系正常化

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有了前面分析中美关系的借鉴,对引导学生分析中日关系就不困难了,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进程;困扰中日关系的问题;日本政府对侵华罪行的态度问题。

【课后研讨】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旧中国(中华民国)形成不同外交政策和方针。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说一说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什么不同?

思路:①社会制度的不同。新中国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因为依附于外国,民族没有独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②阶级基础不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旧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

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如有其它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明确阐述出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角色扮演,合理想象:一个外交家的一天。

(四)课堂小结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当今世界,“地球村”正在变小,而我们的视野却在扩大。今天,我们回顾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体验新中国外交艰辛和辉煌,探究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展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世界”的梦想不会遥远。

第三篇: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切实做到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通过三个认知层次的设计,力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程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为初期、70年代、新时期三部分。本课主要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方针,并在此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近代、现代中国外交及其中国国际地位的对比,为学习下一单元做了一定的铺垫。【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所以对于本课,他们大部分会对具体的事实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方针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政策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能在交流中举出例子。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并会运用解决基本问题。【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一)、{课件投影}回忆旧知:浏览第四单元目录,回忆旧知描述近代中国外交的状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自然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简要实录:同学主动回答该问题,准确的用“屈辱”两个字来概括近代外交。

(二)、1、{课件投影}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外交一步步地走向辉煌,我们先比较近、现代不同的外交例子,然后探讨影响外交对象及其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高,如果能够把理论知识带进这一节课来学习具体知识,学生会感到轻松自如。这个过程就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简要实录:通过两个同学的回答补充,能够较为全面的回答出,但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影响外交的因素”。{课件投影} 国际环境、综合实力、国家利益。

2、{课件投影} 看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思考本课学习的时间段及其时代特征? 设计意图:一反面让学生了解本课主要学习的时间段及其历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领悟学习新课的方法,首要任务就是解题。简要实录:学生能够清楚的回答。

二、走进历史

探索新知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课件投影}仔细阅读教材的第一段,概括新中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设计意图:积极的运用刚得到的理论,让学生清楚外交政策制定的前提是国际形势。

简要实录:学生能准确地在教材找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

设问讨论: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外交家,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打算怎样开展外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历史中去。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虽有不成熟观点,但是表达了真实的心声。

2、{课件投影}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方针和外交的基本政策。设计意图:一是要学生明白方针和政策的不同含义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二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发言,准确无误。{课件投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3、{课件投影}精读细读,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精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个政策的基本含义?(2)、思考这三个政策在当时是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合作、交流来达到深化教材的目的。

简要实录:学生把三大政策读出声音两遍。学生积极回答第二个问题,能够很好的把握每一个政策的核心内容。{课件投影}

(二)外交成就

1、{课件投影} 快速阅读教材109—111,提炼要点

概括新中国初期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历史,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及其概括能力。简要实录:快速浏览,学生积极回答。

{课件投影}第一、第一次建交高潮: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5)

第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2、第一次外交高潮:

{课件投影}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课件投影}展示17个国家,分为两种:意识形态一致或在国际上保持中立的国家。

设计意图:学生既能形象地感知,又能得到理性的提升。简要实录:学生得出结论:数量较多但属于区域性外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课件投影} 精读教材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精读教材,提炼信息及其分析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能够准确的回答背景、内容及意义。但是对“和平共处”不能深入理解。

{课件投影}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项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能清楚的知道最终落脚点在和平共处上。简要实录:学生感受很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课件投影}阅读本目教材,回答问题。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其间成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

A、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 B、促使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促成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4)、亚非会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 A、中国代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国际关系相对缓和

第四篇: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1.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2.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3.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4.关注:学生已有的对柔韧性的认识的影响。

5.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物体的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7.关注:学生测量柔韧性的方法。

8.设计意图:认识一些物体的柔韧性。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中对塑料的认识。

4.设计意图:认识塑料的特性。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关注:学生已有的环保意识。

5.设计意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循环利用资源意识。

第五篇: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特殊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心灵强烈震撼,导入新课。[课件演示] 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学生读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并巩固记忆,有疑问的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交流。教师通过检查知识实现对重点知识补充强调

三、合作探究:学生对导学案及课件上的合作探究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展示。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wOTc4MA==.html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

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http:// [活动]英雄赞歌 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学生画知识树,教师小结。当堂检测(结合导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切入学习主题,利用经典名篇提高学习兴趣。巧妙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对过去感同身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用影视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设问激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允许有不同结论但必须要说出理由。教师适当引导,归纳小结,增强学生的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小活动图文转换,发挥合作学习优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强读图和口头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课件演示提供直观丰富的信息,分析历史资料,增强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多媒体展现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形成视听的冲击,增强对英雄事迹的感性认识;探讨交流加深对英雄心理认同;学唱歌曲升华感情。系列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突破重点。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对历史知识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引导学生多途径扩充历史课程资源,不局限于课本、课堂。

下载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第3课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 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想......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第15课_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及答案)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班级:姓名: 教师寄语: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

    第14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兼任过外交部长。在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机智幽默著称。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5篇范文)

    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蔚县代王城中学 孙建芸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运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

    教学设计 五月端阳第3课

    五月端阳 一、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