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课《向日葵》教学设计02
课题:向日葵 课时:2课时 课型:绘画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尝试水粉色中的第三课,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水粉色的造型练习,要他们掌握水粉颜料多变的色彩以及笔触变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对彩泥制作有极高的兴趣,同时彩泥也具有色彩的高变化、高融合性,因此在本课运用彩泥代替水粉颜料,即可表现向日葵的丰富色彩也能降低制作难度。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色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变化,但对调试颜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选用彩泥来表现向日葵,比较符合学生兴趣点。彩泥既能简单快速的调和出不同的颜色,还能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手部肌肉。美术表现方法的改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体验到美是多元的、丰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向日葵的结构及色彩特点,掌握彩泥调色以及团、搓、压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观察向日葵,了解向日葵的组成部分;欣赏画家表现向日葵的色彩,学习用彩泥调色以及团、搓、压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向日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向日葵丰富又有变化的色彩,体验彩泥表现色彩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彩泥表现向日葵。
难点:用彩泥表现向日葵富有变化的色彩。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运用观察、欣赏、讨论、拼图、实践等方式进行向日葵的泥贴画学习。导入环节,运用激发兴趣教学策略,用葵瓜子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授环节中,运用直观演示教学策略,老师示范主要是便于让学生掌握彩泥贴画的技巧,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制作彩泥贴画的各个步骤;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以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向日葵的形状、颜色及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在练习环节,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以学生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培养艺术创作的个性;在习作展评环节,通过作品赏析与启发谈话,学生进一步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创作成功的喜悦,以评价激励学习兴趣,促进美术发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葵花籽,了解向日葵的价值。
(1)猜测: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一把瓜子,猜一猜是什么植物的种子?(2)讨论:你还知道什么有关向日葵的知识?
(3)小结:成熟的向日葵结的籽,就是我们吃的葵花籽。向日葵的用途很多,种子既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还能提炼成葵花油……(4)揭示课题:《向日葵》,今天我们要用彩泥来制作向日葵。
二、分析向日葵的组成及色彩
(1)共同讨论向日葵各个部分的形状与特点。
板书:花、叶、茎。
(2)教师示范——团、搓、压,这是彩泥制作最基本的动作。(3)学生用彩泥尝试团、搓、压。
(4)学生欣赏凡高的《向日葵》作品,小组讨论:画中运用了哪些颜色?给你们怎样的感觉?
(5)讨论交流:如何用三原色混合出适合表现向日葵的色彩。(6)师生小结,教师示范:红+黄=桔黄,黄+蓝=绿,红+蓝=紫
提示:哪种颜色加的多,调出的颜色会偏向那种色彩。
三、教师演示范画
(1)边示范边提示:所有的形状都是有圆形开始的,再渐渐变成你想要的形状。(2)色彩两两相加的时候,要注意比例。四、学生作业
(1)布置任务:用彩泥贴画向日葵。(2)作业要求:色彩丰富,造型逼真。
五、展示与评议
(1)展示:将学生作品陈列在黑板上,布置百花园。
(2)组内自评:说一说你们在绘画时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3)小组互评:请学生根据向日葵的色彩与造型来进行评价。
(4)总结:百花园之所以漂亮就是因为每朵花都不一样,你们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要像向日葵一样,朝着太阳快乐成长。
第二篇:第3课.《向日葵》2课时doc
第3课《向日葵》教案
株洲六中
李争峥
课 型 : 造型 · 表现
课 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教学难点 :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 分钟)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 ?(2 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
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
新课
展示课题: 《—色彩的心理效应》 .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a 红、橙、黄 b 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 分钟)2 .展示课本 11 页风景图片。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 ? 0 分钟)师生共同小结: “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蓝、紫)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举例:欣赏课本 12 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3 分钟)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红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3 分钟)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3.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图略)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 ?(2 分钟)
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展示课本 11 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5 分钟)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展示课本 11 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 ?(2 分钟)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欣赏
(1)欣赏凡·高的《》
提问:凡·高(本文来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2)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6 分钟)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1 分钟)
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课堂活动
(1)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第一首: 《丰收锣鼓》 第二首: 《二泉映月》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8 分钟)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 ?(2 分钟)(2)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2 分钟)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 “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3 分钟)2 .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学作品片段。投影仪分别打出四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表述对四季变化的情绪感受。(7 分钟)3 .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提示:无需具体形象,用单纯的色彩组合,大胆尝试色彩的混合使用。.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多媒体电脑连续播放四季的景色,给学生提供参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30 分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同时产生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1)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时也要有个性的发挥。如秋天,有的关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丰收的果实,画面呈现明朗欢快的色调。有的则关注秋风、秋雨、落叶,画面呈现出寂寥、悲凉的色调。(2)注意画面笔触的变化,笔触与色彩的结合。.学生自评作业 并进行课堂总结。
作业 完成,通过实物投影仪,请两三位同学对自己的作业 进行自我分析:说明四季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笔触来表现。并将自我评价形成的肯定意见,在下列评价项目中以“√”的形式呈现。(5 分钟)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 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目的: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认识。并通过色彩、笔触去体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
色调
色彩搭配
画面结构
笔触
个性
√ √ √ √教学后记:
√
第三篇: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1.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2.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3.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4.关注:学生已有的对柔韧性的认识的影响。
5.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物体的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7.关注:学生测量柔韧性的方法。
8.设计意图:认识一些物体的柔韧性。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中对塑料的认识。
4.设计意图:认识塑料的特性。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关注:学生已有的环保意识。
5.设计意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循环利用资源意识。
第四篇: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特殊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心灵强烈震撼,导入新课。[课件演示] 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学生读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并巩固记忆,有疑问的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交流。教师通过检查知识实现对重点知识补充强调
三、合作探究:学生对导学案及课件上的合作探究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展示。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wOTc4MA==.html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
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http:// [活动]英雄赞歌 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学生画知识树,教师小结。当堂检测(结合导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切入学习主题,利用经典名篇提高学习兴趣。巧妙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对过去感同身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用影视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设问激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允许有不同结论但必须要说出理由。教师适当引导,归纳小结,增强学生的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小活动图文转换,发挥合作学习优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强读图和口头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课件演示提供直观丰富的信息,分析历史资料,增强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多媒体展现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形成视听的冲击,增强对英雄事迹的感性认识;探讨交流加深对英雄心理认同;学唱歌曲升华感情。系列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突破重点。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对历史知识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引导学生多途径扩充历史课程资源,不局限于课本、课堂。
第五篇: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第3课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
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要办好事情,应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的情况,合理地使用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题推想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田忌赛马转败为胜所说明的道理。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1.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要办好事情,就应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地使用力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出示投影:简要地说说第一次、第二次赛马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
2.学习第18自然段。
说说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合理分配力量)
3.学习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1)划出原句读,说说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用本文中的内容造一个句子。
例:胸有成竹--孙膑观察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转败为胜--孙膑替田忌出主意,让他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使得田忌在第二次比赛中转败为胜,赢了齐威王。
(3)独立造句。
4.作业:完成《作业本》第5、7题。
5.课后延伸。
学了课文,你最喜欢孙膑的哪一点?如果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孙膑这个人,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本书--《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