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18:1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太和县第五中学

武雪

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学氛围

主体地位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对学生的问题无力回答、失去教师的“尊严”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语文课堂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孰不知,问题恰恰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

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3)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

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自己的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有它深层的内在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

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学生课堂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的使命不是取代、压抑、削弱学生的学,而是要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但是目前为什么我们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那么少?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提问题?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是课堂时间不够,还是我们没有有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在追求一种形式,还是长远学习能力的需要?

首要的原因是课堂让我们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操纵了。老师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二、三、四。不少课堂老师的教学简直如行云流水一样天衣无缝,完整到没有学生插嘴说话的空隙。尽管老师也根据预设提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学生疑惑的问题,但毕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很认真的学生是有一些收获的,大部分学生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其次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像老师那样想得周到和深刻,简直把学生预设成了弱智或白痴一样。有的老师也有鼓励学生提问题的的想法,可又怕学生提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只好作罢。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老师剥夺的不仅仅是学生提问的权力,而且是一种有可能影响其长远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的理由。

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学习时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不致于产生畏惧的心理,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去,问题意识才能够得以激发和培养。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般心理学认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知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讲过,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找米吃。课堂教学其实也是这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

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比如《项链》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戛然而止,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结尾质疑而思,尝试对情节重新续写。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

要讲究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新课改的推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不仅主动思考现成的问题,更乐于主动地设置一些新的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也才会更加的强烈。

(三)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这种主体地位将无法发挥。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他就不会去思考、去探索,也谈不上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不仅仅是教

第二篇: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理念

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理念

关键词: 创新

意识

阅读

写作

综合实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要求,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创新活动的有关要求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对语文的创新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意识类创新

创新行为的源泉是创新思维,培养求异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求异思

维,就是要求思维有独创性。具体表现为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事物或者说已经认识的事物,更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提倡多角度观照和独创性相想像。

1、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应予以点拨(不能批评);学生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应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2、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3、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加强的重要内涵。诚然,今天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评析。同时,文学本身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需要我们作出令人信服的独特阐释。一个人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明晰的论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4、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教材升华类创新活动 此活动就是对课文阅读、审美之后,再升化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尝试的方式有: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整句与散句等。

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学生大胆地、有独立思维和见解地对课文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4、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激活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

5、小制作。就是对课文审美后,依据教材制作物品,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小制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采取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

(1)制作音像制品。如课文录音制品、多媒体课件作品等。(2)制作图表。如绘制课文插图、画语文知识树等。(3)诗词配乐、配舞。诗词、音乐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

(4)手抄报。即要求学生围绕课文选编材料,但自己创作的稿子不少于整个小报内容的1/4。学生自创版面、自己写稿、自己插图,形成自己的风格。

6、教材指瑕。“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教材在编写时非常严谨,但百密难免一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瑕疵给予指正。

三、阅读类创新活动

1、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的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风格、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语言特色等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节约教学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请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家传记,可诱导、激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第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要提出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指导学生分阶段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第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共享”的情境;第四,教师应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读物的选择,须认定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写作类创新活动

1、仿写。仿写就是结合对课文的审美,在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优点后,模仿教材中某一类作品或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可择优指名朗读交流,让学生相互借鉴。

2、师生同题作文。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一起写作,进行竞赛,互相学习、借鉴。题目可由教师出,也可以由学生临时出。师生同题作文,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

3、想像作文。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像的注脚。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标,加强想像作文的训练与探索已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想像作文包括写寓言、写童话、写科幻作品等。

4、作文自改、互改。引导学生按写作训练要求,自改、互改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综合实践类创新活动

1、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然后总结,写出游记、访谈录、调查报告、新闻报道或通讯。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2、当小老师。让学生进入角色,上讲台为大家讲课或做教师的其他工作,如评讲作文、拟试卷、分析试卷、评讲试卷等。

3、对对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学做主持人。让学生担任课内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外活动的主持人,意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发掘自己的主持潜能提供机会、提供场所、提供帮助,由此带动他们自觉地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综合能力。

5、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为家乡物质文明的精神文建设出谋划策。

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充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既有民主法制意识,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及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深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的本质

1.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基础。

2.新旧课程均强调基础性,但新课程范围更大,程度更深。

3.新课程以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

4.新课程要塑造新的课堂形象,成为师生生命共同体。

四、新课程的核心

1.全人的学生观。学生是处于一定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3.整合的方法论。

4.建立生成的思想和方法。

五、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观 即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目,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以及自然界存在的物的总和。

2.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1、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渴望更多的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

3、教师上课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

4、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5、“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导。

6、教学方法: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具演示法、实验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作业法、调查法)

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启发法)

7、学生学习方式

⑴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大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 学习前的引导阶段(教师明确提出学习任务和学生要解决的问题)② ②深入学习阶段(教师重在讲授、启发、点拨)

③ ③巩固学习阶段(随堂练习、归类整理、提高性练习)

⑵探究学习:指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提示目标

②小组学习

③小组反馈

④精讲点拨

⑤学习检验

⑥小组评价

8、“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

9、“学生行为”是观察“过程与方法”的重点。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①明确分组、分工

②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③指导倾听与互助

④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1、师生互动方法:

①教师导——学生练

②学生想——教师导

③学生议——教师导

④学生做——学生说

第五篇: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马建宙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开展课前调查,萌发应用意识。

现代社会在步入信息时代,照搬书本例题教学时代已过去,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是书中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创新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做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不相干。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激发他们的已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由于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三年纪学生在课堂中受环境限制,无法亲自去感受。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去社会场所中去充分了解重量单位,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哪些事物可以用吨来作单位,课堂上对新授知识学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这些准备,知识的获取过程也轻松自如了。

再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衣物成分含棉量、某种酒的度数、工厂产品的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并且由于兴趣使然,一些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或请教父母,了解了其中的意义及在生活中怎样应用。课上,一张张记录着学生收集信息调查结果的纸条,喜滋滋地摆在桌面上,这些是他们对生活知识的收集和提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切入本课知识重点。在收集信息中,学生了解的是社会,深入的是生活实践,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明显提高,求百分率这个知识重点,在学生头脑中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所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才会善于“解决”问题。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提供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抽象的生活,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两者格格不入,截然不同。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课上我改变引入方法,没有照以往先出示投影准备题,再讲新课,而是轻松地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做一些什么运动?”“踢足球”、“跳绳”、“跑步”------学生畅所欲言,全然没有上数学课的呆板和紧张。“注重锻炼身体,你们真棒!”我及时给予鼓励,并继续说:“据我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一大早就起来跑步,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各自跑步的路线图)“观察两位同学各沿什么路线跑的?”学生回答:“男同学是沿正方形路线跑的,女同学是沿圆形路线跑的。男同学跑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女同学跑的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迫不及待,“我们各自跑的路程是多少呢?”一个问号把学生印象中怎样求圆的周长的问题,转化成学生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又如:教学“条形统计图”,就学生调查的本校男女同学的情况让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直观地比较每个年纪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从而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发展区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是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触,既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又立足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去学习。

三、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隔四年一闰,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这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了知识,使探究变成了自身学习的需要。知识和实际动手的有机结合,知识植根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中,敢于、善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方面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孜孜不倦、主动探究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从思维的等待状态向思维的主动探究状态飞跃,实践能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四、课后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学习了“利息、利率|”这以内容,学生理解了利息

一、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助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会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非常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礼节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总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课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实践与运用中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 用”?教师如何教学创新?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则是我 们在全面实......

    学习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课堂,也吹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里。新课程的出台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的诞生与实施,这股滚滚的新课程改革热......

    新课程理念宣传材料

    新课程理念宣传材料 各位家长: 夸美纽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这也是我们新课改力求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学校,使学生获得......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新课程下的教师该教学生一些什么? 滕州市望重学校 刘华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

    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大全

    走进新课程—— 学习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制度 薛庄 小学 走进新课程—— 学习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制度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落实新课程精神,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5篇

    浅谈新课程理念“新”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隘孜小学 肖艳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