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 用”?教师如何教学创新?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则是我 们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推进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此,我认为,作为基 础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 育模式,去开创教育新的未来。这应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作为基
础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首先自身必须转变教育 思想,树立创新教育培养理念。把以教为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 想转变到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上来。把学生视为 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来看待,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基础,实 施不同的培养教育模式,力求给他们创造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凭
借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
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 新的重要动力,而整个创新过程,则是需要强烈的兴趣爱好来维持。因此,教师授课时,不能一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是重点在于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 学习,这样,只要学生爱学、肯学,还担心什么教学质量提不高。
同时,在信息比较发达的今天,中小学生的视野比较宽阔,在教 师的指导下,很容易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只要我们创设出一个较好“问题情景”,并用好这个“问题情景”,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能引发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得到有效的调动。
三、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把机会、时间多留给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
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尊重 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也许有几十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对此,教师要应该给以足够的尊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营造氛围,搭建舞台,给其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创设必要的 条件,适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可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还是守旧的认为惟分有 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不加分析就给戴上“不务正业”、“异想天开” 之类的帽子,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形成的一种扼制作 为。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兴趣不能随意践踏或强制阻止,这样会伤害学 生的自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而且还 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四、建立师生“朋友式”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有意无意且不分场合地伤害
学生,使他们的自尊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老师近而远之,有什么问题还敢问老师,还谈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 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想象、去发现。
事实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老师这种信赖和敬佩的感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 驱动力,这样“友好式”的教学气氛、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由思考 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设想,思想放得开。加上课堂教学中进行 的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得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能激发了班级人人求
新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得到形成。
五、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不是教师教学活动中能立杆见影,马上见效。
而是经过教师长期的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培养。特别是面对新的知 识、新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新的困难,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灰心丧气,消极自卑,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帮助,培养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当然,有些教师可能在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偏离了教材 的教学目标?留过多的时间给学生,是不是影响进度?我认为都不是,因为,你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着教材的教学目的来进行的;你的课堂 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弄懂某一知识,并会利用某一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如学生会学了,那还会有什么影响吗?
总之,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才能,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主 要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差学生,而只有 作为教育者、引领者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培养方式。因为不适合的培养 及引导方式方法是无法开发人们的潜力,使学生找不到自己的特长,也没有机会(城乡教育区别)进入相关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特别是 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最佳培养时期。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一定现成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及具有探索新知识能 力。使学生由“学会了”转变成“会学了。”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根本任务,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只有实现了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意 识形成的学生。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主要影响原因,大多是由于学生们的主观问题导致。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减少学生的主观问题对于课堂效率的影响,就成为了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效率;创新意识;结合??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196-01
1.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1.1课业繁重,很难投入精力于生物学习。尽管通过新课标改革,基础教育中加强了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但不得不承认,从中考及平时考试的时间出发,学生必将更多注重语、数、外的课程学习,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生物学习。初中生物课程相对比于其他初中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与生活关联性。所讲述内容也多以理解记忆内容为主,并没有过诲涩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精神普遍比较放松,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通过死记硬背完成生物教学要求。初中生物所讲述内容主要为,基本动植物的认识、细胞结构及微生物以及人与环境三大部分内容,其主要知识内容多要求与实践相结合。而事实上则是由于实验条件不允许或时间安排等问题,导致初中生物内容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对于初中生物学内容的了解及掌握,依旧停留在课本内容上。因为学生对于生物的感性认识不足,往往认为生物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目标要求的科目,所以在平时课堂上并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而是在考试前突击完成考试指定内容,这就对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具有极大的打击。
1.2学习热情不足,思路较为单一。通过考试中的探究性题目不难看出,学生们往往在这部分试题中得分偏低,解题思路单一,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答案,不具备创新性。而这种现象就正说明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热情相对缺乏,并没有在课外更多的时间对生物内容进行思考。
2.创新意识的内容
2.1创新意识具有连贯性。一个日常勤于思考的人,就易于进入创造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对于学生经常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有利于使思维形成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创新具有偶然性。实际上,每一次的创新看似偶然而决非偶然,偶然是必然的结果。只有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以致用。
2.2创新意识具有综合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因此在掌握创新意识前,首先要保证对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根本上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综合性发展。
2.3创新意识具有灵活性。创新意识虽然符合一般方法论,要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加以论证、得出结果。但在其加以论证的过程中,往往并非通过固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而是通过辐射思维、换元思维、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通过多种思维模式的相互转换从而得出最佳的论证过程。
3.学生创新意识与课堂效率的关系与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灵活掌握内容。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对学生采取启发性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就如同在讲述微生物内容部分时,因为为微观内容,初中生对于看不见的东西很难进行理解。在这里就不妨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联合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腐败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现象明白了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再使得学生通过创新意识加以思考,灵活提出微生物的控制与应用。
结合探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内容掌握。探究性学习法是一种基于创新意识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结合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学生自己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才能够加以解决。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将所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基础知识。
4.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因为创新意识具备的居多特点,导致其往往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真正用于实践当中,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创新意识的目的。
结合课外实践。通过野外踏青、收集标本等课外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与大自然接触,并在接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加强课内实验。由于生物实验往往受到条件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充分接触,那么在这里不妨采用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促使学生对课内实验的了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加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确实是一条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创新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同样需要各科目之间的教学配合与细心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不仅是学生们今后的加强方向,更是老师们应该重点致力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洪霞《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生物教学,2015.11.[2]张彩金.《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生物教学?学校教育,2015年第一期.[3]吴秀萍.《浅谈几种初中生物科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4年第8期.
第三篇: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
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以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鉴别回答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我们到商店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许多瓶装的液体商品都没有装满(如酒、酱油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已得到了教训,开始时为了吸引人的购买,瓶装的物体都装得满满的。但是这些瓶装的物品,一到夏天,自己就从瓶口溢出来,甚至能把盖得死死的盖子顶开。为什么到了夏天,满瓶的汽水就会溢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
样,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课题上来了。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一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常识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样“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要着重引导学生敢于冲破常规性的依靠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角度思维,诱导学生大胆地冲多方面去想、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种思维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德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点不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就包括善于想象的能力。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在科学课中十分重视发现和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三、打破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大好基础。这和旧的教材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旧教材偏重知识点和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少。所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破传统,进行改革。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探究奥秘的境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一定的探究习惯。如教学《摩擦起电》时,教师先表演个小魔术,将吹塑纸在衣服上摩擦几下,不用胶水就贴到黑板上。这种奇怪的想象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揭开秘密的兴趣。
2.用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的教材中很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的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封闭后放进冰箱;吧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试验过程中有意识的鼓励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身边发生的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养成习惯,进行自主探究。
俄罗斯教学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如果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那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有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用于创新并养成习惯。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