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武冈市第三中学 张爱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新形势,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场动力”,“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可引用1998年抗洪救灾涌现的“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先进事迹制成多媒体课件。真实的材料、感人的事迹,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既突出英雄舍弃万贯家财为国捐躯的壮举,又刻意截取英雄的部分生活片段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避免过去英雄宣传中“高、大、全”的陈式,贴近学生生活,整个材料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雄的壮举,并及时开展金钱与人生的讨论。整堂课教师无需过多地讲述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指导实践。
二、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如果说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高的创新因素,是创造力赖以发展的基石。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去猜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 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 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 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之间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有许多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政治教学这块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I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董 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思想政治教学,2000,(7-8)·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颖、多样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培养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学习方法的传授,还应重视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拓展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持,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也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变化中做到全面适应。对此,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策略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都是广大教师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而很多时候,教师也只能通过一系列提问,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具体理解、掌握程度,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在激发、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教学传统,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1]。对此,在初中政治教育各系发展中,其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之前,对学生本阶段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也以此来更好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提出“怎样才能够提升人际关系”这类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讲,经常会陷入茫然当中,不知所措,此时,就可以将其问题灵活的转化为“怎样在人际交往获得大家的欢迎”等类似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题意,也能够轻松、积极的投入到问题讨论中,也能够积极的将自己独特的想法、方法表达出来,进而在增强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创新情境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才能够真正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例如,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时,就可以引用一些周围政治名人的具体事例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是讲解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轻松地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中[2]。例如:在进行“潜力”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讲解这样的故事来完成课堂导入:大概内容就是工人在下班途中调入墓穴后,怎样都无法逃离,而当醉汉调入其中时,却因为工人告诉其不用努力爬出没有用这句话,以为工人是鬼,惊吓过后奋力的爬出了墓穴。而通过以寓言、笑话等形式来表达相关知识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倾听中,对其中包含的政治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真正懂得采用不同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某项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3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各种先进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果,对此,初中政治教师应给予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以教学设备优势特点的充分发挥来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面对大部分都是文字的政治教学内容,教师不要盲目的以传统板书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而是要结合实际授课需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选择更先进、适合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进而在快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3]。在具体引用中,应充分考虑到政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进行“意志”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意志相关的视频故事,或者是播放一些能够增强意志的歌曲,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外,也可以在讲解后,让学生尝试围绕“意志”这一主题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也能够让其创新意识得到全面激发与发挥,并在设计、表演中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组织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论是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还是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采用更恰当的策略、手段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唐洪山.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166-166.
[2]叶银珍.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178-179.
[3]达娃卓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21):25-25.
作者:胡翠萍 单位:山东省宁阳英才学校
第三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转变学习方式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贯彻需要问题意识作为支撑,从而实现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灵活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问问题,善问问题。
关 键 词:问题意识、问题情境、自主质疑、引导。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的火花,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 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 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 42.8%。“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 14.5%,高中生竟达 38.8%。问题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关注同伴的评价,许多学生害怕提问不好而受到同伴的不良评价。
2、教师权威角色过分突显,致使学生不敢提问,或是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适当的鼓励、表扬。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学计划,唱独角戏或让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大多数学生只好随大流。
3、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追求课堂秩序良好,长此以往,窒息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无暇去思考和探索,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致于提不出问题。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丧失了创造愿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里逐渐走向雷同和平庸。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形象地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的要求,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产生问题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而问题一旦产生,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创造意识正是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得到培养的,事实上,所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无一不是质疑解难的高手。如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一连提了他在阅读观察中产生的三十多个问题,正是因为牛顿“问题”提多了,才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在我们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将立足于平时的教学谈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思考,敢于生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信心设问,敢于发问。例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列举了一系列有成就的人物(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小泽征尔、周总理)的事例。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他们共同拥有的一种性格特质,大家很快得出结论:自信。这时,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说:平凡人,有缺陷的人难道不可以拥有自信吗?其实,按照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自信有助于成功这一结论。但这位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有成就者才拥有自信,尽管于此,他的大胆设问却将同学们的兴趣全都调动了起来,纷纷展开讨论,力图找到事例来印证各自的观点。这一大胆设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深化了知识点。事后,我对这一同学的提问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并借此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问。
(2)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
我们回过头去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境。
1、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疑点。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阅读塞缪尔所说的那句话:“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种生活不是人的生活?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有人主动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知识点: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就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这时,有同学提出:既然如此,挫折是不是越多越好?很快,其他的同学开始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探究热情,还自发展开了辩论,随着双方观点的交锋,事例的铺陈,我的适时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挫折并非越多越好,但是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精神的人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坚定的战胜挫折。这一辩论不仅掀起了那次课堂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立足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讲到消费者权利时,我先让同学们列举自己平时在购物消费时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以此作为新课导入。在了解了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后,再来思考自己具体有哪些消费者权利被侵犯了?权利被侵犯后一般会怎么办?怎样看待“大头娃娃事件”?怎样看待“齐二药假药事件”?这些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
3、立足于课堂活动,激发问题意识。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针对课本上继父强行要求读初一的小芳退学这一事例。我请同学们扮演律师来帮小芳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积极思考,找资料,找出帮助小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案例,我创设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使同学们自发地对问题展开思考,组织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知法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3)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
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质疑兴趣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
学习《为坚强喝彩》这一课时,在阅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后,我鼓励同学们围绕本课主题开展提问比赛,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在这一激励之下,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问题,如:海伦凯勒取得了哪些成就?她是如何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的?她的坚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她的故事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情节?和海伦相比,你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也点燃了同学们的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养成了善思好问的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一堂课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课,并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探究之中,这难道不正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之所在吗?
参考文献:
1、《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
2、《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7期)
3、阎立钦主编.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逐步形成世界性热潮。本人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自己示范引导。
四、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激发、注重、优化、培养。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合理的猜想,通过实践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以其亲身的感受向中国留学生畅谈成功之道时说,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因此,教师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并激发自己的自信心。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至关重要。
3、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理论产生的,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他们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视觉感受,体会数学图形对生活的作用。杨辉三角、赵爽弦图能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将数学设计重点放在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上。
1、采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思维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尝试教学法精髓在于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练习,已逐步形成探索精神。赞科夫曾举了这样的事例:教师出了一个加法题,7+7+7+4+7+7+7=?要求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不少学生用7×6+4的方法解,而有一个学生用7×7-3的方法解。赞科夫赞扬这个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够看到题中的另外的一个7,我认为,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就是尝试活动中获得的。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都有一种要求自己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渴望。为此,新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给出定理(公式)——证明定理(公式)——讲解要点——巩固定理(公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启发式模式。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受到应有的思维训练。
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首先展示问题、未知、困难,激发学生思考
探索。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尽可能多的参与思考的过程。
3、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把“教学结果”直接交给学生,这样似乎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却忽略了数学思维过程的暴露,以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到的是僵死的知识,禁锢了思维的发展。我在教授《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节中,要求学生用两个不同的正方形剪切后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使学生在拼图中体会到拼图过程中的常量——面积,变量为不同的面积的表示法。从而得到了基本图形——赵爽弦图,并进一步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三、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自己示范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丰富的经验,发挥我们的才智与我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参与数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主动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许多数学教师讲课时很少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喜欢自己“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使学生思维僵化,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缺乏主动的学习热情。数学课堂适当的要求学生阅读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习动力。
笔者做法是:
⑴、因教材内容而异,灵活的安排学生阅读。
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有利于精思是必然的道理。在数学新授课中,应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通过阅读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关键词句要细细的品味。这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通过阅读例题,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考方法和准确地做题格式。
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⑶、阅读数学内容时要手、脑、眼并用。
2、充分挖掘教材,展示思维过程。
新教材的每一节都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这些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为课堂思维活动。
首先,要充分展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有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二是利用旧知识推出新概念。学生只有亲自参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一生动的过程才能熟悉概念,掌握和应用概念。
其次,充分展示数学规律的总结过程。数学的法则、性质、公式等思想方法都是数学规律。它们来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要掌握好这些规律,就要进行一定的思维,就要在一定的思维情境中发展创新意识。
3、课堂教学中应降低思维跨度,重视变式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例题,给学生铺设思维台阶,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教师要善于变式课本中的例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技巧。使学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变式训练题的编写要注意两点:①变化题中运算符号,代换题中的变量。②变式训练要分为基础题、基本问题、提高题、拔尖题。
四、从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鼓励竞争,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能作;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儿童,尽量多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充分发展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的创造意识。”在进行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小测、数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2、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正确的认识。
创新不是借助数学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实际上,每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应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能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3、重视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
发明创造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从“求异”开始的。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要求“求同”,而放松或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深入思考,独立提出与课本例题不同的解法、一个简化步骤、一个新的解题策略,不人云亦云。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几何证明无不体现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火花。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包含了等量转化、不等量转化、平移转化、对称转化、旋转转化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的极好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本本上的结论对吗?”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造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在学习过程中要思
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4、鼓励思维,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历来被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肯定。同时,也因众口一词,把数学教育推向了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模式,认为数学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智力发展,忽视了数学交易的其他功能。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以美引真、以美启真的教学思想,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
例如,采用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实践参与探索,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从中来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学习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美。
实践证明,要实现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当代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通过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唤起其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数学教师》
《数学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教育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胡屯镇中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
2016-2017学年,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按照省上级工作部署,坚持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立足教育,着重防范,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避免了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把我校2016-2017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的情况自查如下:
一、健全廉政责任机制,完善党风监督制度。
为了进一步建立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长效机制,我校通过开党员会议制定新学期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机制,努力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注重师德师风,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1、建立领导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意识。
首先是确立了校长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在胡屯镇中学党支部监督下,全面负责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当好表率,把好方向,管好事,用好人,领好路;其次是确立了全校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者地位,要求领导在党风廉政建设上要做到必须按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深入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必须定期检查全校的党风廉政情况,必须认真落实重大责任的追究,以此来确保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建立量化考核机制,激发全体教师积极性。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将党员干部和全体教师在执行党风廉政工作纪律方面的表现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并作为评模评优晋级的先决条件。在制度建设的原则上,我们坚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针对性;抓住要害,严格规范,注重约束性;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注重创造性;细化量化,具体实用,做到操作性;关口前移,未雨绸缪,注重超前性。
3、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教育民主。
首先是加强民主监督。我们以教代会为载体,深化校务公开工作。学校召开教代会,将学校的财务状况、基建工程、评优晋级名单等进行公开。同时,我们还认真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述廉和评廉工作,认真实施校务公开方案,在校内设置公示栏,及时公开学校的重要立项、干部聘用、教职工考核奖励、学生管理等方面内容,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真正做到民主治校。其次是加强班子内部监督。我们要求班子成员要充分运用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为了学校的发展和爱护同志,对平时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发现的苗头,及时打招呼,早提醒帮助,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加强学校廉政管理,创新管理激励措施。
我校认真贯彻上级的要求,学校全部党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结合实际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领导班子,明确党员责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支部书记的领导班子,同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组长,全体党员和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部署、协调、指导学校各项反腐倡廉工作,将专项工作的目标分解到各办公室和各岗位,落实到每一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2、作出廉政承诺,接受全体教师监督。
学校在组织分析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状况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的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和计划,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要求全体教师作出廉洁从教承诺,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承诺进行公示,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学习会议上,全体党员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口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3、加强各级监管,严格作风和责任考核。
学校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重点,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抓好责任考核。要求全校党员干部每季度进行自查自检,同时学校组织专班对党员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年终考核时,从“一岗双责”、“廉政承诺”等方面,对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党员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核由学校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和教代会成员组成,对全体党员表现进行总结评价,促进学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持续推进,为学校的健康发展、为创办人民满意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守纪担责思想。
1、加强组织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学校党政班子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校长、书记建设一支勤政、廉政、优政的干部队伍作为工作的职责。学校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党员学习,贯彻党中央的精神,明确形势与任务。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典型的事例进行多形式的正面宣传和反面教育,督促干部树立勤政、廉政、优政意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纯洁党员干部的心灵。学校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项教育活动,注重党章的学习和党性、行为的反思,接受、听取群众的建议,立足教育岗位,努力工作,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党员、干部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师风、教风、校风的可持续发展带好头,打好基础。
2、加强学习,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学校精心谋划落实工作计划,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扎实有序,层层推进。党政领导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认识到任何工作人的思想是决定因素。学校积极营造务实的学习风气,多层面、全方位、形式多样地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及教育法规和专业业务的学习,切实提高教职工政治思想素质。深入开展以创建文明校风、健康校园、树师表形象为重点,以“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坚决杜绝歧视学生、体罚学生、无故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等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全面倡导优良的师德风范,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寻找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学有榜样,超有目标。通过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学理论、扬师德、钻业务、促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提高了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领导班子还是党员领导干部,用党对干部的要求标准来衡量、用新时期赋予干部的新的期望、用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寄予的厚望来对照检查,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政治思想工作有待加强,领导班子成员集中系统学习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党员同志的思想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还抓的不实,教师的师德教育工作还不够深入。
2、支部凝聚力有待提高,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发展做得还很不够,年轻教师党员对于职业规划和认同度还不成熟,需要注重教育引领。
3、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活动多针对于党员,对于全体教师的政治教育欠缺。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解决上述问题,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1、坚持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及相关文件,努力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积极跟进时政学习,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化年轻党员培养。
3、加强班子成员间的团结和协作,自觉树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形象,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密切联系全体教师,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心态,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增强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重要事情,决策前都要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召开教代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形成决策。
6、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探索创新,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7、增加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形成党员带头,全体教师跟进的良好氛围。
胡屯镇中学 201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