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初中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而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寻求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具体的作用有:
1、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2、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物理知识,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获取更多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势智慧,大胆想象,发展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把握培养问题意识的正确时机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表面的“创新”而进行问题讨论,要注意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的时机。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即可展开讨论;在小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带到较大范围内进行讨论;学生不易发现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铺垫,分层次地引导思考和质疑。教师要努力避免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前过早地主动发问、超前解答。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时机也不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把握。
2、营造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要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要给学生造成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权威的感觉,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强硬地纠正。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3、倡导多向提问,鼓励发散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必定是一个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多人参与,集思广益,互相补充,互相启发,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多向提问,多向思考,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4、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没有科学探究就不会有物理学,所以物理课堂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
太和县税镇中心学校 郭军磊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讲究一个探究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审视传统的教学,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在传统教学中总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使学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新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而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寻求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具体的作用有:
1、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2、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物理知识,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获取更多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
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势智慧,大胆想象,发展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是研究者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新课改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因此,物理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要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要给学生造成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权威的感觉,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强硬地纠正。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进行提出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使学生会问
问题的提出虽然涉及到许多人格因素,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对问题提出大有裨益,尤其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使用,长期训练就会形成一种熟练的思维模式,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积极的捕捉问题
性的认知情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人的思维活动中,问题情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问答式教学,也由于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问题不能问到关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学生察觉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此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直接表达中发现问题、从了解到的学生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追问,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顺向、逆向等多个角度思考,应用联想、比较、组合等科学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让学生把自己弄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其他同学。既可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可为学困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范式。 设立问题角,把学习中的不懂之处找出来,与老师或同学共同探讨研究。
进行提出问题的技法训练。如应用逆反原理,从逆、反、逆反三个方面就同一知识点提出问题;运用联想法把虽然不同但有类似点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新事物等。
找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实例。如增减磨擦方法,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生活中的杠杆等。
3、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深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根据所讲授内容和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以能力为核心,以活动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向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挑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活动中深入探究,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使其思维在向最近发展区跃进中获得深入发展。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求体积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何快速测出一卷无轴铜线的长度”这一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伴讨论、教师引导下得出测质量求体积、测直径求截面积、进而由L=V/S求出长度的问题解决方案中深化自己的思维,获得思维深度的训练。
4、培养发散思维,让学生多问
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的思维方式,可将思考问题朝多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构思和见解。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经常变换角度,更换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变换问题的提法,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使他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相互启发。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新奇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完“伏安测电阻”后,我组织学生探索不同条件下测出导体电阻的方法,学生们先后找出了无电压表怎样测电阻,无电流表怎样测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均无怎样没电阻,能否用电能表测电阻等问题,然后进行了讨论研究,找到了每个问题的答案,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广泛参与,自觉追寻
和积极探究的主动过程,学生们也从中学会了以新的角度、新的可能之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了多问之目的。
5、及时评价激励,让学生乐问
追求成功之心,人皆有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发现不足,继续探究,更能激发其奋发向上的信心和不断努力获得新的成功的决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尽管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应该尊重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教学中加以修正与提高,决不可不予理解,更不可讽刺嘲笑,甚至一棍子打死,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面。教师可以变换所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接受合适挑战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通过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独特性,让学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
单位: 太和县税镇中心学校 姓名: 郭 军 磊 时间: 2011-02-03
第三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转变学习方式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贯彻需要问题意识作为支撑,从而实现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灵活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问问题,善问问题。
关 键 词:问题意识、问题情境、自主质疑、引导。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的火花,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 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 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 42.8%。“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 14.5%,高中生竟达 38.8%。问题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关注同伴的评价,许多学生害怕提问不好而受到同伴的不良评价。
2、教师权威角色过分突显,致使学生不敢提问,或是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适当的鼓励、表扬。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学计划,唱独角戏或让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大多数学生只好随大流。
3、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追求课堂秩序良好,长此以往,窒息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无暇去思考和探索,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致于提不出问题。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丧失了创造愿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里逐渐走向雷同和平庸。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形象地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的要求,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产生问题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而问题一旦产生,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创造意识正是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得到培养的,事实上,所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无一不是质疑解难的高手。如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一连提了他在阅读观察中产生的三十多个问题,正是因为牛顿“问题”提多了,才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在我们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将立足于平时的教学谈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思考,敢于生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信心设问,敢于发问。例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列举了一系列有成就的人物(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小泽征尔、周总理)的事例。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他们共同拥有的一种性格特质,大家很快得出结论:自信。这时,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说:平凡人,有缺陷的人难道不可以拥有自信吗?其实,按照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自信有助于成功这一结论。但这位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有成就者才拥有自信,尽管于此,他的大胆设问却将同学们的兴趣全都调动了起来,纷纷展开讨论,力图找到事例来印证各自的观点。这一大胆设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深化了知识点。事后,我对这一同学的提问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并借此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问。
(2)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
我们回过头去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境。
1、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疑点。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阅读塞缪尔所说的那句话:“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种生活不是人的生活?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有人主动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知识点: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就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这时,有同学提出:既然如此,挫折是不是越多越好?很快,其他的同学开始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探究热情,还自发展开了辩论,随着双方观点的交锋,事例的铺陈,我的适时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挫折并非越多越好,但是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精神的人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坚定的战胜挫折。这一辩论不仅掀起了那次课堂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立足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讲到消费者权利时,我先让同学们列举自己平时在购物消费时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以此作为新课导入。在了解了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后,再来思考自己具体有哪些消费者权利被侵犯了?权利被侵犯后一般会怎么办?怎样看待“大头娃娃事件”?怎样看待“齐二药假药事件”?这些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
3、立足于课堂活动,激发问题意识。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针对课本上继父强行要求读初一的小芳退学这一事例。我请同学们扮演律师来帮小芳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积极思考,找资料,找出帮助小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案例,我创设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使同学们自发地对问题展开思考,组织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知法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3)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
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质疑兴趣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
学习《为坚强喝彩》这一课时,在阅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后,我鼓励同学们围绕本课主题开展提问比赛,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在这一激励之下,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问题,如:海伦凯勒取得了哪些成就?她是如何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的?她的坚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她的故事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情节?和海伦相比,你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也点燃了同学们的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养成了善思好问的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一堂课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课,并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探究之中,这难道不正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之所在吗?
参考文献:
1、《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
2、《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7期)
3、阎立钦主编.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
第四篇: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创造源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教育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为无疑可问,不敢问,不会问,没机会问。通过物理课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创造 问题意识 创设情景 物理课程标准
当今世界各国,处于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毫无疑问,是适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创造源于问题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的确,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二、物理课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较容易提出问题,但是综观物理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无疑要求教师首当其冲就要转变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能和教学内容和进度不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没做解答或三言两语地打发,没有给与这些提问题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物理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好问,更是学生积极思维,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表现。
但是我们综观学生的成长经历,年龄越大,问题越少。小时侯没完没了的为什么,这种原本的独创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地被消失。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曾因为没完没了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被师生讥讽为“笨蛋”、“傻瓜”,而被迫退学。
但在他母亲的精心爱护和鼓励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可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么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和谐的师生平等的氛围有研究表明,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之中,人的思维才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更容易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2.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细菌”一节的内容中,《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准备挂图或制作一个课件,来演示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分裂过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一般。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制作了一张细菌培养液的临时装片,一上课,我就用显微投影仪展示给学生,投影幕上马上出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在生活状态的动态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纷纷议论,这是什么?怎么这么多?。
现代教育学早已证明,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实践、比较、思索、发现的过程,只有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才能将知识、方法、过程、能力内化为自己所有。
3.通过实验创设问题的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课标》中第四个主题:物理圈中的绿色植物,对于绿色植物的一节要求学生能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课前一周,我给学生分发了一些植物种子(有完整结构的种子,也有缺少胚或胚乳的种子)让学生回去实验使其萌发,并让学生上课时带来。结果,几天以后,学生就纷纷提出:我种的种子怎么没有萌发呢?通过实验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自然就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笔者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肤浅地谈了自己的一点认识。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问题,主动探究,我将不断地探索。
第五篇:_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展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更是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改革当前的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I
目 录
摘 要................................................................................................................................................I 1 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提问.....................................................................................................1 2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1 2.1 课堂导入...........................................................................................................................2 2.2 设置课堂问题情境...........................................................................................................2 3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敢于提问.............................................................................................3 4 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敢于提问.....................................................................................3 5 创新回答方式,让学生保持提问的兴趣.................................................................................4 6 总结.............................................................................................................................................4 参考文献:.....................................................................................................................................5
II
心理学对问题的一个解释是“问题”基本上指某些已有的因素后,必须肯定或确定另外因素的情景。心理学家梅耶是这样定义的“当问题解决想让某种情景从一种状态,而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清二种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1]问题意识是指在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是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具战略意识的首要资源,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想要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就要敢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针对这一问题地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先导是问题,问题也是思维的起点。培养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基础,地理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地理教育令人担忧,多数学校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因而不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是被迫接受教育的对象,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强迫学生机械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强迫学生记住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要对教师绝对的服从,缺乏质疑能力。新课改革提出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提问
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教学程序被打乱,一节课45分钟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学生就像一台机器接受来自老师的信息,没有思考与发表意见的空间,导致学生懒得思考,懒得提问,缺乏质疑能力,不善于提出问题,形成了一种观念老师传授的知识永远都是对的。许多地理老师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为了提高分数,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模仿、服从,短时间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不再思考,不再质疑,脑海里只有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摆脱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应该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敢于让学生提问,而不是自己一味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标准答案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成功才是教师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地理学科被学校的师生视为“副科”,在中考与高考中占的分数没有“主科”多,因而地理这一科目不被重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不高。学生只有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才不会将地理学习当成是一个任务来完成,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提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周围和社会上所关
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中肯的分析,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确实有用,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地理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地理活动的开展。
2.1 课堂导入
传统教学教师大都是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的方法较为单一,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法,难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避免那些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千篇一律的导入,教师除了直接导入还可以采取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直观的图片、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这些较之传统教学的黑板白字、枯燥的语言描述与静止的文字教材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巴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热带雨林,及巴西的特产卡卡和咖啡,边看图片边播放当地特有的音乐,学生会很快被歌曲与画面吸引住,对巴西产生强烈学习的欲望;歌曲导入,巧妙的应用歌曲导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珠江三角洲》时,在讲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歌曲播完教师可以提问歌词的一些信息,如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老人会在哪里画圈?崛起了那些城市?利用歌曲导入可以让学生感知地理事物,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悬念导入,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问题奥妙所在的愿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圈层结构”是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焦点神舟进入太空,蛟龙号创造中国深度,下潜到海底7062米,但对于报道人类进入地底的新闻不多,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应用钻探技术也只能到达地下12千米,这就出现了上天有路,下海有法,入地无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活动导入,如教学内容是讲“天气”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对于教学导入,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更具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不能只是考虑吸引学生,而忽视了你选择的导入方法会不会产生干扰教学的负面影响。
2.2 设置课堂问题情境
学生最怕的是一节课45分钟教师里只有老师的声音,特别安静,没有一点气氛,这样的课堂难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打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宜的创设问题情境。地理教学心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好奇心和学习的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那些带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情境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4]借助直观方法,设置地理问题情境,利用模型、图片、板画等加于适当的语言启发思维,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这节内容较多,较为复杂,较为枯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三球仪,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把原本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学下
去的兴趣,利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世界地图,找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地区,被北回归线穿过的西亚大部分地区是炎热干燥的沙漠,而位于同一纬度地区我国的东部却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利用这一矛盾使学生对季风气候的形成产生兴趣;利用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日界线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故事提出一个地理问题,“有一个孕妇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个女孩,在西十二区有产下一个男孩,但先生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思维也会一下子活跃起来,为了满足其好奇心理,学生将会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让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3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敢于提问
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而地理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的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际出真知”学生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如教师讲到“昼夜更替”时,可结合日常生活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太阳的东升西落的现象?为什么每年的世界杯举行地是白天,我们看直播却是晚上?为什么一些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再如教材在阐述“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可以对学生提出:假如你家要买一套新房子,你对光照有什么样的要求?你家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每天要达到最高,支架应该要怎么设计?通过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让学生将学习地理的兴趣持久、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学习地理、让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和复习学过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地理的习惯,要时常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有关的地理现象,认真的体会、挖掘、收集资料,让学生把从现实中取得的经验以及熟知的东西在课堂上尽情的发言表现,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敢于提问
人人都希望得到欣赏与赞美我,如果一个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会让学生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如有一教师在讲“时区与区时的计算”是时,直接给学生区时的计算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规律是东加西减与同减异加,教师给学生讲解公式的语速过快,一个学生没听明白,想要教师再解释一遍。教师立马黑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那位学生“你怎么那么笨,笨死了,你还是个高中生吗?你妈妈没给
你生脑袋吗?”弄得全班哄然大笑,让那位学生很不好意思,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让那位学生不仅让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让学生失去了在地理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厌恶其地理老师。这位老师如果能耐着性子,不对学生横加指责,不嘲讽学生,那也就不会让那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受挫,教师要对那些大胆发问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不要把学生提问的问题看成“捣乱”或是“钻牛角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想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是那些超出常规的想法给予保护,如果对那些学生进行批评、挖苦,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对于爱提问题的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创新回答方式,让学生保持提问的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理由于课时少,课堂的问答方式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些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往往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教师就叫你站起来回答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害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又担心答不出来,在课堂上出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这一回答方式,教师要善于导答,如一位老师在教“洋流成因”时问东澳大利亚暖流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都沉默不语,老师见状说:“其实,我根本没必要问大家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我知道东澳大利亚暖流的成因是密度的差异。”教师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起来纠正教师的错误。除了用故意出错法,还有激将诱导法,分解引导法,温故知新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质疑与提问的能力;回答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教师要控制课堂时间,将新课内容讲完后要留有充足对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没学完一个新的知识都能理解,让学生爱上学习地理,愿意提出问题。除了“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每讲完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搜查与本知识有关的题型或是尝试着自己根据知识点出题,每学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学生组与组之间竞争,题目处的好,抢答题较多的组获胜,在这过程中有些同学会发现对方出的题有争议或是不对,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良好的问答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脑海中时刻呈现问题,让学生摆脱过去只有答案没有问题的情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结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问题意识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学生不断的在“问”与“解决问题”中成长。更好的推动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宋振韶.课堂提出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状况[J].学科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