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13: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落实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教师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从多视角来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制作,如完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新理念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操作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分析、判断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对个性的、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并及时评价,给与正确的价值指向。例如:在《木工工艺》的教学中渗透设计的思想,使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懂得“设计”是由“命题、多种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图纸简示、模型制作、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程序组成的,从而理解“设计”的重要性,学会简单设计的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突破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束缚,将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指导实践,开发创新潜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乐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前提。绞死的作用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踏上“乐学”之道。

第一,处理好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一般采用先讲后练、边练边讲、分段讲练等教学形式。如“插花”一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教师对插花的方法与步骤采取示范一步后学生交流再学做。犹如

《十字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字绣”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选用材料,分段讲解,分段操作,最后让学生掌握“十字绣”的基础绣法及“十字绣”的变形针法等技巧。

第二,处理好实际的技术活动和加大思维训练力度之间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有直接联系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冷菜的制作与拼摆》,教学时,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冷拼菜,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用什么蔬菜制作哪些拼摆冷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制作的方法,并鼓励大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求成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及时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就确定了学生探究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对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积极应到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

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参与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条件下自主学习是学生高品质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创设能吸引学生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液压挖掘机的制作》教学中,我将教师制作的挖掘机展示给同学们后,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知识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鼓励学生出示不同的效果图,最后由学生在小组内确定最佳方案,全班同学对各方案展开评价。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学习了简易液压挖掘机制作的原理及方法,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空间想象力。这样的科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创新意识得到了。所以,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优秀品质,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尤其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制作中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的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并用亲切的言语或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及恰当的肢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教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应给与积极的鼓励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鼓励性评价是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篇:关于农村劳技教育与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技教育与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报告

摘要: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建立一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对全高密市中小学生进行轮训成为最佳选择。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劳技教育实践基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便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当前劳技教学现状有点“惨不忍睹”,与当前搞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笔者于2007年3月份通过对全市原十八处乡镇43所中小学进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发现,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

在教育观念上,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应试教育干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劳技课有名无份,形同虚设,劳技课往往被语、数、英等所谓“主科”挤占。学生课程表上有,实际上课无;当上级检查督导时有,不检查时无;学期开始时有,考试前无;初

一、初二有,初三无;劳动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将它忽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有甚者,时至今天还有极少数的领导和教师存在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劳动教育的片面落后的观点。

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劳动技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性强。技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实际操作训练中进行,但不少学校仍在沿用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劳技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教学,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云山雾海地学,劳技教学成了“黑板上开机器”和“教室里学种田”,劳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单一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什么技术项目,学到什么,程序都是由学校统一规定,学生基本没有选择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每逢劳动技术课,学生或是昏昏欲睡,或是完成其它作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令人担忧。

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

调查中发现,由于劳技教学的涉猎门类较广,所需设施种类繁多,相对有些学科投入偏大,但受办学经费所限,各学校发展劳技教育的资金很少或几乎没有,纵然有那么三两间劳技教室,里面也空空如也,只是象征性地摆设木工工具及破自行车等,远远达不到学生实践需要的组数和件数,且大都锈迹斑斑,灰尘层层,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在一些学校,还有少量的实践基地,早已不能为教学所用,变成了学校办学经费的另一来源。正是由于办学经费的困乏,致使它们与劳技教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

由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尚未正式设立相应的劳动技术教学专业与课程,绝大多数劳动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转行来的,未接受规范的技术训练和劳动技术课程及教学理论的学习,无法建立满足培养学生技术素质所必需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学序列。在所调查的乡镇中学中,大部分的劳动技术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与劳动技术风马牛不相及,而大多数又为兼职教师,兼职率达97.1%,平均年龄为46岁,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由于固定的专职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我市农村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存在稳定性差和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这也正是制约我市劳动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

由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的,任何一种教材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总有现实差距,同样,现行的劳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就不可能和时代发展完全吻合,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现行的劳技教材内容基本上采用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过于侧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工具的使用训练,教学中容易产生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淆,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囿于实用主义教学层面,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

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

实践出真知。限于劳技教学的当前现状,有关劳技教学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由上看出,农村中小学劳技教学是个老大难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两大难”——师资难和设施配备难,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

综合实践做为新课程的一部分,将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囊括其中,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他们自己认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获取具体的知识作为其目的,其目的应是活动本身。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越多样,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那么这种活动就越有价值,其成效就越明显,这也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源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我校于1999年下半年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建起了一所当时全潍坊市唯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它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分期分批对全高密市中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轮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㈠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特色

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潜能,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其动手实践,为其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基地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根据培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共设置了二十个门类二百种培训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其中必修课程四门:汽车模拟驾驶、卫生常识、烹饪、军训。目的是通过必修学习提高学生将来做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在对原有劳技课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围绕既能便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这一指导思想而开设的,共有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细胞组织培养、生物探究、园林花卉、动物解剖、缝纫、编制、电子电器、电工、机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环保等十三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或活动。通过选修学习,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学习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统一,使受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用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让科学和创新走进学生的心灵

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学生当中普及,才最容易推广;越先进越尖端的科技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基地,无论哪一个活动室,都配备了有线电视、放像机或VCD,不仅如此,为了与高科技接轨,基地还投巨资购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组培室、生物探究室、科技宫、科普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的设备已处于领先水平,为提高

参训师生的身体素质,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又上了全套体育健身器材,并配备了专职教师上课,进一步满足了参训师生的室外训练需求。我们投巨资建起了全省县级市甚至地级市首家现代化的生物探究室和组织培养室,购进了八台最先进的汽车模拟驾驶器,配置了桑塔纳轿车透明模型,还购进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模型和迫击炮教练弹、精密PH计和一台国家四部委联合推荐的高新科技产品——TFC—1D数字式直读土壤化肥速测仪,还有高密农民发明家发明的“小铁牛”„„通过这些高科技设施,学生感受到了无土栽培的奇妙,懂得了推出名优特稀品种的奥妙,学会了测定土壤样品的方法,并能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学会了种子质量的分析方法和嫁接技术,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新动向。学会了机动车辆的工作原理和驾驶方法,学会了量血压、测血型和人工紧急救护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和一系列的收获,只靠纸上谈兵和画饼充饥是达不到的,就拿人工呼吸的培训来说吧,无论你讲的多精彩,如果学生不去实践,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能否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可是利用基地的两个维妙维肖的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学生不但真实地演练了意外事故的紧急救护技能,还验证了自己技能的完成情况,因为模拟人和真人的反应一样灵敏。

正是在这些高科技设施的利用和揣摩中,学生感悟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并不神秘;同时还产生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豪情。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基地教师顺应时代,及时更新教育思想,用新型的教学观指导教学,彻底打破传统的枯燥呆板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放到教学前台去展示自我,亲身体验学习中的苦与乐。

(1)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创新

如果人不会选择,那就不可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当然就更谈不到去积极改造环境或创新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率、高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人要想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就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及意识选择性的作用,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一是“自助餐式”课程,二是“自选具体的内容”,三是围绕学习内容“自由选取千变万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2)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只讲大致方法和基本原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训基地一改过去那种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以使用工具或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制作成品、实际操作或设计方案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例如,就拿烹饪这项专业技能来说,教师只讲厨具的安全使用和

菜肴加工的基本常识以及卫生知识,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制作自己喜欢的或者想研究的饭菜;就拿美工这项技能的培训来说,教师只讲剪纸或者制作易拉罐等工艺品的基本技能,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实践,教师一边做顾问,一边做啦啦队长,一边还根据需要讲点有关创新典故。

(3)在动手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基地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式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而是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和体验的结果。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五动手”的实践层面:让学生动手验证已有结论以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模仿优秀作品以借鉴别人的精华或了解其机理,让学生必须动手烹调和管理花卉园地以体验劳动者的艰苦,让学生动手探究未知事物以训练创新思维,让学生动手创作超越前人的作品以实现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倡导求异、求新,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基地,学生可自主选择活动课程和活动项目,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用“十个一”概括:即学生在校期间,要出一期黑板报,举办一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进行一次文艺晚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进行一次趣味体育活动,炒一次菜,洗一次衣服,办一期报纸,办一次宣传栏,开一次汽车等等;基地对每一个活动室都要评选小能手、优秀小制作,培训三年多来,参训学生的各类小制作达6万多件,其中优秀小制作1万多件,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参加培训后,在学习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热情,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

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

(1)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要学会创新,先要学会做人。创新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行为放荡,而且更要以德为首,文明、爱国;更要一丝不苟、遵循规律;更要自立自强,自律自尊。基于这种认识,基地制订并形成了一套以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为特色的管理体系。自学生入校之日起,统一着装,统一食宿,对学生的培训全过程进行全程量化考核。为保证管理到位,基地推行全员管理制,即每一位教职工都是一名管理人员,都参与学生管理,都肩负着管理任务,基地对教职工完成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基地把青少年学生对军队特有的爱国情感、军人风范作为育人功能新的拓展和升华,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和主题演讲、时事热点辩论。我们力争通过这种准军事化管理和人文化的活动,使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默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坚韧的品性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情

操及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伴随学生一生。

(2)既鼓励学生竞争,又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竞争出活力,要创新必须有竞争意识,然而,越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越离不开合作。通过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为此,我们基地的培训活动,都力求在参与和竞争中,养成善于合作的精神。例如,基地中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的承办;百科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结业典礼的组织与主持;导游解说员的选拔等等,都采用了竞标投标的方式,严格按程序操作,同时科技宫的科技制作等每个培训项目的创新方案设计,每项制作的评分标准也都考虑到了合作的成分,评分时既凭个人分,也对同时参加每个项目中的两个或三个单位打集体分,以后还要对全市的每个受训单位总评,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① 通过基地的评估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多种培训形式,解决师资问题。200多个前所未有的培训项目,单靠数量有限且又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科教师进行高标准的教学,这是完不成任务的,怎么办?我们通过自学、走出去向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群众学、请进专家指导、定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比赛等形式和途径,逐步培养了符合基地教学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教师。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和评价激励机制等,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和创造发明。

②建立基地和受训单位的双向评价机制,使创新教育基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我们都要组织接受培训的单位对创新培训基地进行评价,根据评估标准量化打分;同时也要求基地对受训单位的培训成绩等情况进行全面量化打分,双向评价工作由市教委牵头,督导室具体落实,这一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基地和受训单位共同提高培训质量的积极性。

③培植校园产业服务当地经济。近年来,基地在抓好全市中小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又先后成立了科威生物研究所,进行液体硅酸盐的规模化生产;建起了蘑菇栽培技术推广中心和两个花卉大棚,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和服务,为当地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劳技手工教学中学生创作灵感的培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劳技手工教学中学生创作灵感的培养

黄达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技能是劳技课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而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反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又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手工课是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很多,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在学生的动手活动中我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的机会与环境,给予学生的指导是更多的思维和方法的引导,而非具体的操作技能,以下几点是我多年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个人感知。

一、劳技创作、灵感的培养

劳技创作与艺术创作是一样的理念,劳技创作其实是创作一件工艺品或一件实用的,它可以转化成产品或商品。因此,灵感的培养是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对教学过程中怎样启发学生的灵感,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好奇心,是挖掘创造灵感潜能的前题,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每位学生所特有的。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周围发生的新奇事物总要进行思考和研究,并提出各种神奇的问题,而去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正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兴趣、好动和自我表现等心理特征及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的兴趣、营造创造性想象的氛围,使其在没有附加框架环境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创作形形色色的手工作品,并从中得到锻炼、掌握技巧。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和智力特点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例如我在上用废弃的易拉罐制作《虾》在课堂上讲述了手工材料制作的理论引导学生就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和智力特点,要求学生对“虾”取用材料加以进一步挖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如钢丝、废弃物品。尽可能地去发挥想象去创作,下一次课把作品带来交并在课堂上展示。一周以后学生交上来的作品真是五花八门,真是作得维秒维俏。作出来的作品造型也各种各样,栩栩如生、千奇百怪。在课堂上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出来,每个同学脸上的自豪感无与伦比,看到一些独特的作品赞叹之声油然而生,有极少数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看了其它同学的作品一直后悔,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家里多的是这种材料。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了,其创造思维的潜能也提高了,很多课的材料我都加以挖掘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刘帆同学参加市手工制作比赛获得市唯一的特等奖,他的作品是利用金属片材料即日常我们生活中经常废弃的易拉罐,利用它的材质韧性,可弯曲成型可剪又或敲凿的特点,以及材料本身的色泽,根据命题是水族类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海虾的造型,并通过制作工序的多次改进,辅导学生先勾画出虾的图型,并考虑其在制作中的难度和过程进行调整。我们以简单的形态,又不失虾本身的特征,完成了手工制作第一步--设计效果图,而后让学生将易拉罐进行修剪成片。将金属片剪成虾的身部,头部和脚部后按虾的动态和体型进行修剪、折叠后制作出虾的躯体。将金属片修剪成虾的脚,并通过折弯的手法做出虾的脚,拼接在躯体上。而后着重制作出虾的头部。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精细,因为金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属手工虾的主要部位,就在于它的头部,在折叠弯曲工序操作中力求准确、凌历,讲究一次成型。绝对避免多次折叠、弯曲,以免使所折弯部位产生多余凹凸线感觉,产生整体形态“烂“而失去新鲜感。完成头部制作后,通过钻孔上眼睛和虾须。起到画龙点睛观感,达到原先设计创意的目的。我想此次手工《虾》能够获奖,主要是完全按照手工创作的基本规律,从意图到构思__设计__选材并通过因材施艺进行制作而取得成功的。

第二个作品获奖__纸工“桥“的设计,也是因为有了第一次得奖作品鼓励,从中吸收了许多经验。从理论上讲,同样也是遵循手工创作的规律和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并利用纸板易于折叠、剪刻的特性设计出轻柔、灵巧的桥型、模型。在设计和制作工序中,同样采用意图构图画出效果和结构并遵照设计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拼制做出实体,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这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很强,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境,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

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多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觉得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生的动机和创作的欲望。这在陶艺课上体现最明显,利用陶泥柔软的材料制作生活上的日用品等经过构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而成为艺术品。其中蕴藏着很多的创造因素。初一的好动又好奇,很喜欢用陶泥材料性能柔一些造型,对陶艺课的兴趣很浓,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上这节课之前用投影仪放一些古代至今的用陶泥的手法、注意方面,并要求学生自己查有关陶艺的图片、观察身边生活上的日用品自己设计造型来创作一个陶艺作品,课堂上学生做的作品,有的是用泥板成型制作方法,从平面到立体,变化无穷可随泥的温度加以变化,当泥板半干时,可用来制作一些挺直的器物,有如木工制作一样,较温软的泥板,则可用来扭曲、卷合、做成自由而柔美的造型,有些类似做裁缝;有的用陶泥肌理制作,肌理是制作中重要的艺术语言,运用不同材料对粘土进行压印或揉挤,即可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肌理效果。如用织物压印、木刀压印、石头压印、纸团压印、各种不同材料压印的肌理,独特的装饰效果,并巧妙地运用到作品。课堂上学生很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主动意识很强创作意识很强烈。在作品展示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了陶艺原则和操作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更显示出对陶艺的创作造型等方面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自我感觉良好。老师对学生创作的作品首先都加以肯定,同时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并加以指正,对很有创意的作品的同学发动其它同学生向他们学习,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进知识、增成智慧,发挥想象力,以激励、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师生互相共勉的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动机和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构思和设想,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灵感,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具体教学方法之间的桥梁。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为了将创造性教学与教学模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建立“启发—互动”以及“创新式”两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目标及内涵充分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突出了鼓励学生都动脑、都动手、敢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活跃、民主、平等、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有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想,先去探究操作,要求学生把探究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记录下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来拿到课堂上讨论,师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飞机模型的机翼组装实践中,让学生先去设计。机翼承受的弯曲矩大,容易变形甚至颤振,致使阻力增大,模型飞机倾斜、转弯而改变飞行轨迹,这种情况对于吹塑纸机翼更容易产生。在课堂上教师把同学设计出来方案归纳成几种类型,从操作的步骤,到具体方法的情况等方面师生一起讨论,选出一种较为科学性、合理性,能符合实践的可操作,可提高机翼飞行好成绩,保证飞机有良好的安定性,使飞机飞得“直”飞得“远”。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之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灵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既要遵循教材又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具有的丰富内涵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闪光点,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观察周围的事与物中找到灵感,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用多种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感的变通性,独创性,并在施教过程中要把握提问的时机,选准切重问题的开放性、逻辑性,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独创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创造思维的潜力也慢慢地挖掘出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尽量多挖掘出来,不仅可以充实手工教学的内容,而且也提高了手工课的层次,扩展了劳技教学的内涵。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开创无比新奇的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创造思维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换一句话说,联想和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新事物赖以萌发的温床,它们是最活跃的思维。联想和想象都是从此事物想到事物,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区别联想时,想到事物都是现实存在的,只是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时代或空间中,想象则是对事物原本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起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更富于创造性,更能体现积极主动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是一份教育资源,他们都喜欢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期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同学的赞赏,因此在展示的过程中我经常给他们进行及时的评价,而不是用一些形式化的语言。如:“你的想法非常正确、你的手很巧、等来表扬他们,却是具体地点评学生的作品或探究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并提出指正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示的方法利用学校的橱窗把优秀的作品贴出来;对于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用照片展示探究过程;课堂上创作的作品用实物展台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体现的意境或者探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什么?还要接受其他同学对其探究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提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豪感,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兴致越来越高,个个都想上展示或演示,在互相激互相鼓励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手工技能和知识。

最后,大胆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很必要的,也是课程改革着重体现的,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一般采用及时评价和创新评价,重视学生创作过程,目的在于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及时评价:由于手工材料大多数受到时间的限制和作品本身的特点要当场进行评价,如陶艺作品它的时间不长,作品一目了然,视觉感很强,一旦重新操作不可能再恢复原型,因此要当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其创作过程的同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创新评价:我在充分考虑手工学科的特点,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因为手工作品的审美性很强,有些同学的作品虽然做得不是很美观,但思路方法很有独特之处,我都给予较好的成绩,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感,正确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是劳技课十分重要教学引导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也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学校组织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映很好。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其要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坚信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劳技创作技巧。

第四篇: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开设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劳技课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学一步走一步,以学会结果为教学目标。是典型的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既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又忽视学生充分的体验与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育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唯有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的要求才能更地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同,教师就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变给学生以“鱼”为授学生以“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还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这样才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汲取广泛的知识充实自己,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这种知识的学习也应包括本学科以外的,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主导性,教学上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巧妙设疑,激发求知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巧于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疑进,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教师的设疑可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升华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解疑”的“火候”,在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后予以启迪,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操作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拉手的类型,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拉手。结果有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拉手作品出现:有的简洁、巧妙,有的做工精致、结构合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个性的品质。再如,《粉笔雕刻》这节课,可以事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花、鸟、鱼、虫等)。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花瓣是怎么雕出来的?”“小鸟的头怎么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就可以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可以不仅仅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在学生想象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作硬性规定,要让学生多自由发挥想象,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创新能力才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或原型的挂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例如:在教学《铅丝童车造型》一课时,在学生做好一个“铅丝童车造型”后,教师要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先拿出几辆童车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思考,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思考,去试试上色,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最后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

三、合理拓展,增强兴趣

劳技课教学中要注意适时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能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加以延伸,给学生学习的线索和主线,满足其兴趣的要求。劳技课堂教学作品完成与给予评价后,教师适时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但拓展一定要合理、有效,要让学生带着无限兴趣和悬念走出教室,进入课外延伸研究阵地,要能体现出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如《涤纶彩球》一课,可以让学生尝试扇形卷贴、正方形的卷贴,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彩球,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彩球;《鞭炮结》一课,可以让学生利用鞭炮的编织方法创编各种造型:小鹿、鱼虾、手链、卡通人物等;《小蒸架》一课,可以对小蒸架加以创新,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泥丸贴网》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创新地使用排贴泥丸的方法;《翻盖垃圾桶》可以让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后,尝试制作更适用、更有创意的垃圾桶,有效的学习延伸,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筹措欲望,且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对于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劳技课中我们要注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只有尝试到成功,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成功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而在交流的平台上,必然产生评价,分出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尽量多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用星星之火,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进一步创造成功的信心。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多用鼓励性话语启发诱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在学习交流中点滴的思维成果,恰当的鼓励、积极的评价都足以引起他们探求结果的兴趣。

五、注重课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经常会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活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运用和实践;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由反复地实践,达到激发灵感、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比如,初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制作技巧和飞行知识,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高、飞不稳。就此,可以对一批历次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两翅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头尾的轻重比例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征集小制作、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毕竟是粗糙的、不完美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做工不精巧或不能体现其科学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总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其好动、好奇、表现欲强、求知欲强、喜欢成功等特点融汇到教学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抓住劳动实践这一关键环节,让他们在劳动技术课上有听、有看、有说、有干,使学生愿上劳技课,乐学劳动知识和技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为具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才,实现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宗旨和要求。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 者 单 位 鞠树文

宝泉岭农场学校

第五篇: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传承了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又凸现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这标志着劳动技术课程的社会转型。

当今社会中,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技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一样也包括那些可能不会进入技术领域的人。直面新课程,我们肩负新世纪下的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担当此重任,我结合自身的劳技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应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技术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技术对以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似乎离得较远。但作为社会人,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己感受技术的社会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和生活中的技术。在《园艺》课中花卉的栽培时,我就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无土栽培的作品及无土栽培技术和一些如太空水果的最新科技的录像,了解生活中的技术。让学生体验动手与动脑的乐趣,感受技术的价值。在“花卉的栽培系列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种一盆植物,最后评比。学生选择种植的植物、写好成长日记、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面对激烈竞争的技术社会,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适应新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创业的艰辛,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等;增强生活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适应社会的重要性,领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起探索欲望,发展学习技术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思维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比较多地运用设置技术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技术。通过较合理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水仙花雕刻》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水仙花作品造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分析问题的情境:“这些作品怎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叶和枝有的弯有的直、有的高有的矮?”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去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索各种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水仙的叶和花序轴被刻伤后会引起生长不平衡,受伤的部分停止或缓慢生长,不受伤的部分正常生长,从而使叶、花枝出现弯、扭转,达到矮化和定向生长的目的。“如果想做一个水仙作品,你会怎么雕刻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有了探索的欲望,这时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把自己所想设计的造型先画出来。在这样一个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过程中,水仙花的雕刻原理和设计要求、设计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常识,明白了设计不是胡思乱想,设计要科学、合理。这样,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创作灵感;二来体现创新设计能力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设计有不同层次的创新。在探索中产生新的主题、新的技术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深入与发展。

三、鼓励尝试,加强实践体验,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经过研究、方案设计之后,就要把种种奇思妙想落实到实处,就需要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动手”是学生理解知识,将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设计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肌体协调训练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意图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合适的工具,继而按照原先设计的图样进行加工,从而使设想成为现实,使学生的技术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技术实践探究与技术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使学生亲自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清晰的表象,为概括活动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紧张的思维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身的,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做的方法,这得让学生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如:《水仙花雕刻》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学生在设计了造型后,学生是怎么在雕刻中把水仙球带入到原先设计的造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只雕刻主球,而侧鳞茎却不去动它,这个学生是想让侧鳞茎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作做为花篮的柄。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还有的是金鱼造型、孔雀开屏等等。而后的水养过程中不断观察、补刀,使作品逐渐成型。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观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细细品味、碰壁、磨练,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技术思维,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四、积极交流,展示评价,活跃技术反思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学生的评价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审视他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交流评价时,面对他人的成果要用发展激励的眼光去对待,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反思智能,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究、总结,使学生的主动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评价要做到全面,我们可借助表格式的评价表,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开展老师评价、家长的意见反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劳技课中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状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学生在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如在校科艺节中进行《艺术插花》比赛和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体验与技术反思,查找自身的得失。

五、课外延伸,开发学生的潜力,拓展技术活动空间

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和倾向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必然满足不了具有较强个性和能力倾向学生的要求,为此在上好劳技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条件适当组建各类的兴趣小组,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且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有的学生喜欢市场上流行的纸艺花,我们就开展纸艺制作,学着制作市面上常见的花,制作常见的康乃馨,让学生通过对鲜花花瓣等的观察,摸索着进行制作,就这样不断地实践、创作,制作出各种惟妙惟肖的纸艺花朵作品。还有开展了插花兴趣小组、电子拼装兴趣小组等等,把课堂上的内容拓展延伸,既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拓展了技术活动的空间。

我在近几年有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设计还是制作往往依赖原有的作品,缺乏技术思维与创新。所以我常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强技术意识和良好的技术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关心技术发展,有探索的欲望,积极参加技术活动;加强实践探究体验,逐步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不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思考与分析,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评价、反思,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下载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永城市第七小学王雪真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敢于尝试......

    劳技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劳技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当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

    浅谈小学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浅谈小学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任再学 【摘要】创新是人们一直不变的追求,且创新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前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胡屯镇中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 2016-2017学年,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颖、多样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培养出能够全面......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旺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能力所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