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01: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晋江市安海职业中专学校 李银清

【摘要】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本人根据几年的机械专业教学经验,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机械专业 教学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动机是一个人行动的理由。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行为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校期间报着“混”的思想,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他们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1、通过不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吸引他们去思考、努力解决。问题难度不宜过简或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最关键的是:当学生解决了问题后,一定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同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会不断增强。教师布置作业、出卷考试都是创设问题情景的一部分,都要注意难度的把握。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亲师,才信道。学生相信、亲近你,才会喜欢你的课堂教学,才会配合教师积极思考,向创新思维迈出第一步。所以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理解到中职学生是“人”也是“学生”,他们同普高学生一样也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真正了解他们所想,深入他们思想,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遭受失败,尤其是中职学生,遭受的失败可能会更多。很多学生遭受失败后,看上去若无其事,其实已经麻木不仁。他们对待失败已经习以为常。教师要让他们懂得影响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能力,还有很多因素。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失败原因,克服不足,教会学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不断尝试创新意识提供信心动力。

4、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中职生自己的学习需要。简单的说就是“要我学到我要学”。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旨在使中职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职高生的学习责任感,提高创新思维的意愿。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开展技能训练,检验创新思维的成果。在技能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课堂上教师精讲,讲重点、难点,讲分析方法,解答学生疑难,留时间给学生消化、释疑、巩固。课堂练习就起到了消化、释疑、巩固的作用。课堂练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活动,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很快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对教师来讲,能及时暴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防止形成恶性循环。还有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广,知识点包括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普车、数控车、数控铣等技能开展训练、技能比武等活动。本专业不但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应始终是本专业教学的主线,教学中应尽可能联系实际。可多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车间和实习工厂,做好每次实验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职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最后总结,可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对实训项目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小改革、小设计,进而独立加工完成等。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注重应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深入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各门学科的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最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各环节,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需要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工科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看模型;课堂下,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各种丰富多彩的机构。让学生置身于模型及实物中,更多地去感受实际。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直觉和洞察力,也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次,实践教学,应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做到授课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很多课程应该由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自学,提出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并在下次课时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答疑难问题,全班进行讨论,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当堂课予以解决。这样有助于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增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观念,营造创新实践的氛围和机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激情,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教师必备的创新意识》2010-08

2、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全集》2004-07

3、贾恒旦 《生产实习规范指导手册(中职技校分册)机电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用书》2009-9

4、睢文龙《教育学》2011-06

晋江市安海职业中专学校 李银清 福建晋江市安海镇兴安路1号 邮编 362261 联系电话:***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搭建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学生幼稚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精神的种子,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良好探究氛围中激发创新热情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常常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法;一段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它的涵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以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表达不同意思……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对文章理解的多重性。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表达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对那些敢于对文章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应该给予尊重、鼓励,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能学生的谈论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违反规律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及时给予启迪,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加以重点指导。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参》,教师就加以否认、抹杀,甚至训斥,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被扼杀在“土壤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了总结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多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是蔺相如、廉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有一位女同学却怯生生地说她欣赏的是秦王。这个与众不同的答案,立即引来同学们的反对。这时,那位本就不够自信的女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捕捉到这一细节,便马上示意大家安静:耐心听完那位女同学的解释后再作定论。那女同学小声地说是因为课文中写“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她认为国家会最强,一定要国王领导有方才行,所以她欣赏能力强的秦王。我听后,先肯定了那位女同学读书细心,说话有根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这使她眼里闪现出一丝自信与自豪的光彩。我便顺势鼓励她课外搜集更多有关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果然,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那位女同学信心百倍,找到了许多令其他同学心服口服的材料。从此,她的学习欲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其次,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懂,或因怕学生启而不发,使教学时间不够,进而代替学生分析问题,把答案强加于学生,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这无异于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继而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

所以,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自己思维的空间、时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改良了教育这片土壤”,学生感受到学习上可以与老师平等地探讨问题,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能在无形中培养其学习的信心,孕育出创新之花的种子。

二、在参与求异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教学,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是多元的,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求异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具体的引导过程就是依据一定的知识或实事求是得出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也可以设想出不同于传统的答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主张。求异探索不仅可以克服思维定势,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表述,表达不同见解。

大家知道,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运用,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当需要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事物发表意见时,我常常用平和亲切、带着鼓励的语气,启发学生尽量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当学生发表意见后,又启发同学评论谁说得好,好在哪里?能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吗? 另外,还可以启迪学生站在反面的角度,寻找其弱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批驳。这样,在课堂上争一争是非,论一论长短,找一找弱点,久而久之,求异思维就会根植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形成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在展开丰富想象中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教学,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策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想象是人脑以原有的表象或经验为前提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少年儿童具有奇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少年儿童这一特征,创造出一个激发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空间,有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有意提出: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国家,她生活会怎么样呢?创造了一个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在我们国家里,这位小女孩爸爸和妈妈一定会很疼爱她,会像我们一样能上学,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说,即使小女孩没有父母,我们社会也会伸出友谊之手,把她送到希望小学学习;有的说,也许这位小女孩在家里,常常会撒娇,吵着爸爸妈妈要买这要买那……一番番的发言,一种种的想象,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凭借某种事物,引导学生去描述事物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描述。一位学生就写这样一段话:望着老师在黑板画一个圆,这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工艺精湛的师傅手里团着面,正制作一个精美的月饼,那月饼似乎寄托着他的无限希望――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我仿佛又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霎时间,发出耀眼的光辉,啊,祖国的建设如这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

这样,以静为动,以物引想,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太空中遨游,这不正是在打开一扇扇通向创新之园的大门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诏安县白洋中心阳山小学 福建】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永城市第七小学王雪真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不盲目崇拜,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要求学生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上的,所发现的就是新的成果。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造性的应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氛围,在活动中求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创设恰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观念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双边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生观。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

器”实行灌、挤、压,而要相信学生是会思考、会自学、会创新的群体来进行疏、导、引。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要经常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建构多变活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要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摆脱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以避免在教学中面对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教育手段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启发 调动创造性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把他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规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出新颖的、前所未见的成果。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此,教学中“授人一鱼”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法,抓住比较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运用情境启发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以上各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人格 激发创新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总是仅仅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怎样,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都讲了,至于你学没学到就不管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学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问题。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现在许多教育家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是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的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的重要动力,创造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四、热情鼓励 树立创新信心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长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赏,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他们成功的希望。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键一环,许多学生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旧有的思维习惯,对于创新有一种知难而退的心里,认为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样就会抑制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去伪存真,让学生明白其实创新就是个人的一种独到见解,并非“难于上青天”。教师要鼓励学生言他人之未言,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断的实施,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恰当的创设成功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学习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适当加以肯定、赞许、鼓励,就能充分激发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到培养,教

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之花就能在语文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第四篇: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

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以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鉴别回答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我们到商店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许多瓶装的液体商品都没有装满(如酒、酱油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已得到了教训,开始时为了吸引人的购买,瓶装的物体都装得满满的。但是这些瓶装的物品,一到夏天,自己就从瓶口溢出来,甚至能把盖得死死的盖子顶开。为什么到了夏天,满瓶的汽水就会溢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

样,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课题上来了。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一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常识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样“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要着重引导学生敢于冲破常规性的依靠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角度思维,诱导学生大胆地冲多方面去想、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种思维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德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点不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就包括善于想象的能力。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在科学课中十分重视发现和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三、打破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大好基础。这和旧的教材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旧教材偏重知识点和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少。所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破传统,进行改革。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探究奥秘的境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一定的探究习惯。如教学《摩擦起电》时,教师先表演个小魔术,将吹塑纸在衣服上摩擦几下,不用胶水就贴到黑板上。这种奇怪的想象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揭开秘密的兴趣。

2.用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的教材中很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的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封闭后放进冰箱;吧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试验过程中有意识的鼓励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身边发生的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养成习惯,进行自主探究。

俄罗斯教学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如果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那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有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用于创新并养成习惯。

下载浅谈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创新意......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武冈市第三中学 张爱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新形势,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旺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能力所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创造性人才尤为重要。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其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浅谈小数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数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胡屯镇中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 2016-2017学年,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张明 邮编:2246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