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小学数学作为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更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数学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创新学习的最主要的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怎样去做呢?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孩子们因为天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所以他们总是有许多问题,也总喜欢问为什么,在问的同时,还会随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那么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努力调动和培养。
例如:我在教“能被3整除”时,我故意笑眯眯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孩子们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摇头,我知道他们不相信我。但是他们仍然因为好奇,而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好多孩子都想试一试我的真假,还有的调皮鬼想难住我,结果我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急于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判断的,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景。
二、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敢于向权威挑战,敢干提出难倒教师和同学的问题。并且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设问的情景,多提供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手里转让给学生,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干提出问题,勇于争辩问题”的好习惯。因为,只有“疑”才有“思”才能迸出创新的火花,使思想上出现新维度。同时,对于爱问“为什么”,爱提怪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能泼冷水,打击自尊心,面积应善加引导,保护其质疑的热情。另外,教师要讲究质疑的方式,做到学生自己能释疑的,绝不相帮,对于学生自己有潜心释疑的,要组织他们积极讨论、争辩、翻书查找资料等等,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善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如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等,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创建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激发创新潜能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健康高效、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而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利于活跃思维,进而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挥。
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求同存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加法的分配律时,通过我的讲解得出结论:(a+b)×c=a×c+b×c,有的学生对(a+b)×c=b×c+a×c提出疑问,因为和公式不同,很多学生认为是错的,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耐心讲解。这正是独辟蹊径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开辟创新思维的新途径。
五、适当引入开放性习题,提高创新意识?
旧教材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型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产生以死记硬套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适当引入开放性题,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设计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开放题。把生活知识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开放性题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战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而学校课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的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白水镇座棚小学顾小燕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上世纪末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对“素质教育”的推崇,发展到现在,“创新教育”已成为教改的最强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而在这四者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是起始和开端。《走进新课程》一书的序言部分明确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社会将由“学历社会”转到“能力社会”。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是创造力而不是学历,未来社会中各门功课都是100分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合格+特长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社会的变革,知识的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思维灵敏、判断准确、主意巧妙的智人。大量资料表明,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大脑的高级心理活动技能。而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这样说,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教师在备课方面,一定要领会新课改精神,挖掘新教材内容,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这样导入:有4只小猴同去游乐园玩耍,出发时它们只带了一张大饼,刚走到半路,它们就饿了,都想吃饼,可是只有一张饼,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想办法吗?这样,使学生即刻产生了兴趣,纷纷
举手回答怎样分,抓住这一时机,我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说:“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呢?”同学们争先恐后,高举双手都想自己动手分一分,帮助小猴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情绪对认知创新活动具有扩展、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得开、驰得远。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无所顾忌,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孕育出创新意识。例如: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同学脱口而出:“因为书本上都没有提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到:“存在,因为不论哪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没必要求。”有的又抢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那么两个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在如此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展开了辩论,不仅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又激活了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孕育而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则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教学过程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项交流转变,教学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让每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
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也就是要求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自由,而是应该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时时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去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教学中应尽量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已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1例如学生计算圆锥体积时经常忘记乘以。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探究方法。让学生3
自行预习,针对预习中存在的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真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学具:一组是按教材提供给学生一个圆柱和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另一组是一个圆柱和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通过倒一倒、比一比,让每个学生参加小组的实验活动,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在矛盾冲突中提出质疑“在什么
1条件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强化了“等3
底等高”这两个条件,学生有了具体感性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验证等是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导”和“学”中学会迁移,学会探索。
四、运用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出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兴趣、好奇心等,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赞扬、使之维持下来,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会了平方米后,有的同学就问:还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吗?话音刚落,已经有同学抢着说:“当然有,难道像机场这么大的面积还用‘平方米’吗?但是算它的面积有没有比摆方格更好的方法?”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先回答是有的,再说出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这位同学现在就能想到,证明他非常爱动脑筋,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学习主动,有创见,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现在只要有同学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喜欢寻根问底,敢于大胆怀疑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的讨论中发现和创新。
四、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意识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功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切磋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常常既能帮助后进学生,又能提高优等生,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密切学生的人际关系,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
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勇于创新
一个人之所以很愿意从事某一方面的事情,往往与其成功的经历有关。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机会,制造各种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成功,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多发现。
总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这就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的新人才。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
5、7/
8、1/
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恍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谈数学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鲜渡第一中心学校邓林
经济转型时期的来临需要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但遗憾的是,在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所谓人才普遍存在有知识没能力,思维定势,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病。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科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在其教学课程中进行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要做到:
一、自主创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
无论是在数学中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课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是基础。教师自身必须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到创新型教育模式,必须适应创新型教育的新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成绩的评判者:另一方面学生成绩高低和教师工作好坏的简单等价,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修养,适应新型教育的要求。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替我好好管教他”,虽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严也要配合爱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他们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离。学生天性好动,没有规章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严格,否则只会看到学生胆怯或是反叛的眼神,扼杀他们的天真和个性。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要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可爱的意见,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学生形成勇于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杨,错误的则不直接否定,草率批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要自我检讨,并且教导他们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对以后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自主创新潜力。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比较抽象,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来设置教学方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的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把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兴趣、疑问等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灌输而忽略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做法。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地位。要鼓励学生对同一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发掘新的思路,新的见解,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化条件,拓展加深,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手段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发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体会数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和发散思维模式都是激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探索,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经过实践,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泽民曾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要迅速从传统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实践,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理论设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把握时机,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 实践过程
1、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认识
研究组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创新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
创新意识的含义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好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研究方案
四、实践的做法体验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
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级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年级教师常用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高年级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移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案设计 大化县第三小学
覃翠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表演魔术[魔术盒](实物:红花——黄花)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吗?现在老师表演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一看,你们注意观察,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 师:你们为什么说得这么快,这么准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它都是按照红花——黄花的顺序出现的。
2、像红花——黄花这样,一组事物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3次或3次以上,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把这串花贴在黑板上,并标出一组红花——黄花,第二组是依次重复出 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六一”节,小朋友们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有规律的)。师: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也就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颜色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
生2:下一面旗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3、课件出示灯笼图。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灯笼是按紫、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回答得真好,表扬他(她)]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小朋友的队列,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先跟你的同桌讨论)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男孩的后面是女孩。(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表扬他)[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鼠标] 生2:小朋友是按女孩、男孩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4、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红”的颜色排列。)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
师:猜一猜下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下一朵花是绿色的。[师点击鼠标](小朋友们真聪明!)
5、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列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就说,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板书)
三、动手操作,巩固拓展
1、涂一涂。
打开数学课本89页,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涂,教师巡视)实物投影教材89页。
师:谁愿意来展示你的作品?评议颜色(点击)[回答得真好!]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三题,你能告诉老师这个应涂什么颜色吗?
2、摆一摆,猜一猜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
1、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
2、先选出一组,再按第一组的图形或颜色、图案顺序摆出来。
3、要求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三次。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了我们全班表扬他(她)。生:(兴奋)愿意。
(请学生摆学具,指名上台摆)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这位小朋友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谁来试一试?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说说身边的规律
师:我们只用两三种学具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一说?(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我家的地板砖是有规律的,马路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窗帘布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图片)
3、创造规律 师:“六一”节准备到了,老师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设计学习园地的花边,课后交给
我,看谁设计的又有规律又漂亮,我们就用它来做学习园地的花边,好不好?
总结: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运用规律来美化生活,创造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