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样例5)

时间:2019-05-12 18:3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2.解方程

(一)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尝试着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情况较好,继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就不难得出.二. 学习任务分析:

本大节解方程分三个课时,每课时所完成的具体任务不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分析、观察、归纳出用等式基本性质一归纳出移项法则简化方程、解方程的步骤.纵观本节课的安排,无不在内容的呈现顺序上让我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阶梯性,新内容的学习解答过程,总是借助一些已知的知识与方法,将其转化,让旧知识服务于新内容.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明确移项法则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使学生逐渐体会移项法则的优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引导学生反思,从而自觉改正错误.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内容:复习上课时用等式基本性质一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移项法则.目的:1.让学生在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方程与用加减互为逆运算解方程的区别;

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算术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提炼、归纳上升到一个规律变化的过程.2.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实际效果:

学生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由此过程 1

中表现出来的用“移项法则”解方程的思维强于用小学逆运算关系解方程,基本能做到:移动的项变号,不移动的项不变号,对“移项”的实质理解也比较到位.存在问题:方程两边需要移动的项多于两项时,移项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移项”与“项的换序”混淆.如:解方程:

35x3x.2235 x3x1.——————(1)22

5方程(1)中的没有移项,只是“换序”不应该变号.这就是对于移项的实质没有2 1理解清楚造成的.环节二:小组合作活动 内容:1.例2.解方程11xx3.42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个解方程的题,题型局限于本课时的题型,组内交换解答,组长负责检查,组员负责看解答结果如何.目的:1.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本课时题型的一种掌握.2.学生互解对方题目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3.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协作、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实际效果:

1.我们看到学生在考虑解方程的问题时,也把有理数中各种数字的运算问题也做了迁移,有的学生还考虑到生活中会遇到的百分数问题.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巩固的目的.环节三:巩固提高

内容:随堂练习,课本155页四个小题.目的:巩固本课时的内容.实际效果:

使用课堂条测的方式,限时完成.好的方面: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问题方面:解类似下面的方程:-3x+1=x+1 时出现一些问题。

环节四: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及时归纳那总结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因为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因素.实际效果:

学生不仅会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而且还会对课上感悟到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准确地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伙伴优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习策略,他们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环节五:布置作业。

三. 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注重“铺垫”与“打伏笔”,给后续教学留好生长点;本课时教学较为成功与上课时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到位有很大关系.本课引导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引入与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易到难,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化“新”为“旧”,这样一个研究数学的方法,会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给予启发和帮助.3

第二篇: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5.2解方程

(二)课型:新授

授课教师:崇仁一中

陈永华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

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达标训练;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上节课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的过程,观察、分析、概括出移项法则.要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各种解法,要说明这样解的依据.(1)5x28 ;

2282. 解:方程两同时加上2,得5x

也就是

5x=8+2.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

x=2.此题学生可能会用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2)5x28x .

解:方程两都加上28x,得5x228x8x28x

也就是

5x-8x=2.化简,得

-3x=2.方程两边同除以-3,得

x=23.此题学生可能会用:被减数—差=减数;目的是把含有未知项放一边,已知数放一边. 设问1:在变形过程中,比较画横线的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什么?

设问2:上述变形过程中,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

设问3:为什么方程两边都要加上2呢?第2小题在解的过程中两边加上28x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 后,从 一边移到,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思考:(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使含有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

目的:1.让学生在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方程与用加减互为逆运算解方程的区别;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算术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提炼、归纳上升到一个规律变化的过程.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利用等式的性质,加减逆运算关系,合并未知数系数等方法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表现出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由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用“移项法则”解方程的思维强于用小学逆运算关系解方程,基本能做到:移动的项变号,不移动的项不变号,对“移项”的实质理解也比较到位,“要移就要变,左右移,变符号”.存在问题:方程两边需要移动的项多于两项时,移项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移项”与“项的换序”混淆.如:解方程: 1 3232x3x5252;

1.——————(1)x3x

方程(1)中的清楚造成的.52没有移项,只是“换序”不应该变号.这就是对于移项的实质没有理解环节二: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1】

1.把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形(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左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右边)(1)4x(3)3x35移项,得 ;(2)5x27x8移项,得 ;

移项,得 ;(4)132x3x52204x25移项,得 ;

2.下列变形符合移项法则的是()

A.由53x2,得3x25

B.由10x5=2x,得10x2x5 C.由7x94x1,得7x4x19 D.由5x29,得5x92

目的:通过及时的训练落实移项变形,并由学生总结出移项的注意事项并归纳出移项法则. 总结:移动的项要

;移项通常是将,已知项 ;(移项法则)例1 解方程:(1)2x61;

解: 移项,得 2x16.

化简,得

2x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2)3x32x7.

解: 移项,得 3x2x73.

合并同类项,得

x4.

【达标训练2】(1)4x39;

(2)4y23y;(3)3x204x25.

目的:通过例题分析,规范学生的书写步骤格式,并训练落实.(根据时间选做)环节三:合作学习

内容:1.例2.解方程解: 移项,得 14x14x1212x3.x3.

合并同类项,得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43443x3.

(或同乘以),得x4

学生独立完成例2,学生互评(有哪些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个解方程的题,题型局限于本课时的题型,组内交换解答,组长负责检查,组员负责看解答结果如何.目的:1.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本课时题型的一种掌握.2.学生互解对方题目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3.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协作、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实际效果:

1.我们看到学生在考虑解方程的问题时,也把有理数中各种数字的运算问题也做了迁移,有的学生还考虑到生活中会遇到的百分数问题.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巩固的目的.环节四:巩固提高

内容:本节课后,随堂练习4个小题.目的:巩固本课时的内容.实际效果:

使用课堂检测的方式,限时完成.好的方面: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问题方面:解类似下面的方程:-3x+1=x+1 时出现一些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

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法则呢?

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及时归纳那总结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因为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因素.实际效果:

学生不仅会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而且还会对课上感悟到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准确地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伙伴优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习策略,他们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环节六:达标检测

习题5.3第1题

第三篇:七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2.解方程

(二)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掌握了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将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从而转化方程为x=a(a为常数)的形式,也做的很好.二、学习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完成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分析、观察、归纳出用移项法则,从而简化解方程的步骤.第二课时,让学生体会当方程左右两边含有括号时,如何通过去括号法则将方程化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二使方程变形到“x=a(a为常数)”的形式.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是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环节.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验用多种方法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小组讨论,引入课题

内容:设置问题串,请同学回答

1.上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型有什么特点? 2.本节课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上课时的题型差异何在? 目的:因为解一元一次方程不同类型的方程简化方程到“x=a(a为常数)”的手段不同,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分析观察题中所给信息的习惯及能力.我们知道,一个优秀学生的首要标志就是“不惧生”,即对生面孔的题目总有自己的分 析方式,处理策略,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 1

地设置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探索思考的机会的.即便错误很多,只要思考就是好的开始.实际效果:

同学能很清楚地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认为:

1.课时的内容与课本上的内容有承接关系.2.本课时增加了方程中含有括号的表达形式,需先去括号,这样就化成上课时所学内容了.3.去括号要注意括号系数为负系数的问题.环节二:合作学习

内容:请同学们分析理解156页图解题.1.由同学根据图示编出一道合理的应用题.2.比较此题与本章节第一节引例的实际问题有何区别?

目的: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中问题的提出大都是因人们的生活实践需要,因社会的发展需要,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数学服务于生活实际随处可见.在学生由图示内容编题过程中,让学生强化“三种语言”的互话能力.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例语言之间的互相转化.学生着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尤其是设法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呈现内容这一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调动学生自主分析及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由学生观察分析得出本例与以前北京题目的差

异,发展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强化差异意识,不失为此例的一个功能,即使应给予关注.实际效果:

1、同学完整编出此题:

小林到超市,准备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小明告诉他一听可乐比一听果奶贵5角钱,小林给了营业员20元钱,找回了3元,大家帮助小林算算一听果奶,一听可乐各是多少钱?

完成的过程体现出学生对图例中已知、未知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掌握全面,梳理清晰,表达准确.3、本例及本章节的背景问题,学生们发现设问中的未知量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两个,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这些方面学生都能很完整、准确地给予书面语言的表达,完成得非常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环节三:探索交流,深化认识

内容:1.课本157页,例4解方程-2(x-1)=4.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例4的题目,用不同的方法给予解答.目的: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巩固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将(x-1)或其他的未知数的代数式看成整体的数学思想.实际效果: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总是习惯先去括号,转化成第一课时的方程形式求解,用整体的观念解方程还不够熟练.编题:解方程:

1、1-(x+1)=2.2、2(2x-1)-1=3(2x-1)+3.3、32(1x)323(1x)2.有些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能表现出他们对此类问题理解的准确性与深刻性;知识体系自建的合理性与健全性.知识内化的深入与到位也是非常令人高兴的.环节四:巩固提高

内容:课本175页随堂练习方式:条测

实际效果:学生基本能够准确解答此类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用整体的思想解答问题,这一点学生使用的比较习惯,说明学生对此处渗透的接受程度较高.环节五:课堂小结

内容:学生之间交流后,将课堂小结誊写在笔记本上.目的:学生的课堂小结看似简单,但是却反映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方面,这个过程的实现,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完成,更能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环节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本课时教材在使用时至少有三处贯穿了这样的思想.教师这个“教练”、“导演”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课文内在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

(1)开始引例“图示”的内容,让学生用其素材编题.(2)本例解题过程回答题中两个未知量的解答环节.(3)通过让学生自编用整体思想解答的方程.这些环节的设置,对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学生课上反思、课上内化知识的能力提高.作为教师,应该长期坚持与学生在这方面切磋、探索,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给予适时调控和指导.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课题四:解方程

(一)教学时间:年月日

授课班级:五年级班

授课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57—59页内容。

教材分析:

前面在引入方程时,曾通过实验得出杯子重100克,设水重x克,则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即100+x=250。这里,教材利用这个例子通过让学生尝试找x的值,引用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教学时可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

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

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

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

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练习设计: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

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

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

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

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

抽学生回答。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

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

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

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

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3、“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

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一)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后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解方程

(一)授课班级:

五年级 班

授课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57—59页内容。教材分析:

前面在引入方程时,曾通过实验得出杯子重100克,设水重x克,则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即100+x=250。这里,教材利用这个例子通过让学生尝试找x的值,引用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教学时可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教学重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用具:天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三、练习设计: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

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 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

3、“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一)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下载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 柳翔熙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

    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要通过用等式的基......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5.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共五则)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

    5.2解方程(三)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课题课时:5.2解方程(二) 课型:新授 授课教师:姜屯中学一、教学目标 1.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解含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并......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3角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4.3角 教学设计 灵璧县大路中学 李磊 2016-11-2 《4.3 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熟悉角的四种表示方法;认......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资源

    教学计划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元一次方 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推荐]

    《解方程》教学设计 高峰小学 张 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