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理念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9-05-12 18: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翻转理念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翻转理念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第一篇:基于翻转理念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摘 要: 翻转课堂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热议的教学理念,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和挑战,只有冷静看待和理性思考才能找到更好的适应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食品包装技术课程为例,选取食品包装设计一章的内容,理性地尝试将翻转理念本土化运用,实践证明,可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翻转课堂 食品包装设计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42-01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salman khan),他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时利用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通过you tube网站发布,并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2007年春开始,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则真正对传统课堂进行了“翻转”尝试,他们将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答疑,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北美迅速掀起改革的新浪潮,加拿大“环球邮报”将“翻转课堂”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007年开始,美国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教学,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及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实施改革,取得了值得国内教育工作者借鉴与思考的经验[1,2]。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带来了教育界的巨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和挑战,只有冷静看待和理性思考才能找到更好的适应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食品包装技术课程为例,选取食品包装设计一章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翻转理念的本土化提出理性思考,以期对时下流行的翻转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翻转课堂的利弊分析及本土化应用的理性尝试

1.翻转课堂的利弊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它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协作学习以及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其次,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即课前新知识的提前预习,课上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以及教师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课前自学的知识;同时,颠倒了师生角色。翻转课堂最大特点是,学生是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负责个别化指导和答疑解惑。

翻转课堂起源于视频的录制与播放学习,借助微课这一载体有效实施翻转教学。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些学校并不具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需的技术设备,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寻找技术设备学习录制微课,很明显这对于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些高校花费财力去进行微课培训,而真正在课堂上实施的少之又少。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尽管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但校园网络的普及度不够,网络不稳定现象及手机配置不支持在线视频的顺利播放等问题也使微课大面积推广受阻。加上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差,主动进行在线知识难点的学习效果很差,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去录制微课,学生对此置若罔闻,使得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如何有效地将翻转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盲目从众,“拿来主义”盛行,近年来,尝试选择食品包装设计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实施翻转教学,既体现翻转理念,又不失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本土化应用的理性尝试。

2.本土化应用的理性尝试

首先,授课对象是大一食品专业的90后大学生,善于接触新信息,具有一定搜集文献的能力;其次,小班教学,学生分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分组由学生自由组合,但遵循打乱宿舍、打乱专业、男女混搭的分组原则。目的是让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很快认识,通过活动的交流加深专业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实施如下:

2.1课前安排,重视第一堂课

食品包装技术课程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暂新的开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既陌生又新奇,因此在第一次课时,教师将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前告诉他们。如食品包装设计这章,安排先讲理论,随后进行食品包装作品大赛,并将比赛成绩计入成绩考核中,通过赛前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进行超市调研,再到作品的出炉与课堂展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首次上课时对本门课有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目标,过程性考核更能体现成绩的公平性。

2.2活动的启动与实施

食品包装作品大赛举行的目的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实践环节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由组长带领组员去超市进行包装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包装中存在的优点和缺陷,通过超市调研,组员之间讨论、商定本组的设计方案,由组长写出策划方案,拿到课堂上共同商定,老师提出指导意见,确定方案后开始由组员实施作品的设计与完成,课堂上进行包装作品的展示。展示的形式也由小组商定,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在活动激发下可尽情展示,有小组进行小品表演辅助讲解,有小组通过ppt课件展示辅助讲解,师生角色互换的模式在学生的主导下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使新生很快融入集体,团队合作意识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断增强。

2.3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食品包装技术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来评定学生成绩,食品包装作品大赛这一教学环节在阶段性考核中占30%,全员参与,分工不同,大赛评委由小组选出的评委团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打分,本组评委为其他组打分,结合大赛规则,最终由学生和教师评价作为大赛的最终成绩,评选出团体一、二、三等奖,并给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这样的奖励政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活动总结时,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次活动的体会,再由教师评价总结,学生总结反馈满意率达90%以上。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将翻转理念融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及课堂总结评价,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总结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实质不在于它运用了哪些高科技或者信息技术,而在于思维模式的创新。在实施中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习中上等的学生有明显的效果,在该模式下,他们主动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而成绩本身就较好的学生往往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带动了表现不积极主动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其次,翻转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翻转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使初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超敏,女,硕士,从事食品生物技术方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数学课程研修体会

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表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

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而和谐士出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问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斓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

尽管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筏量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没有收获,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日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jE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四)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淡、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五)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足大一统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传统教学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控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热衷于千篇一律: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由于学生的个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致使学生严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本应丰多彩的课堂变得呆板。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主体性是指它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动性是强调师生问、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惠性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屈,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消遣,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氏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为,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全都是一种奢谈。(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造和谐课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谐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和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造和谐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溅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决的拒斥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课程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他们也将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多重变换。具体到教学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变“教书匠”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师自己也获得收益,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创造性。

(四)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经验课程却微乎其微。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目的是传递和发展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而经验课程则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既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四大领域的最基本的领域,又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和渗透到各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提供了场所,架设了从书本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寡己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这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理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经了从“如何有效地教”到“如何有效地学”的转变,最终把有效教学的内涵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之上。因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或发展,而并非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翻转理念,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制作优质教学视频、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三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程。

关键词:翻转理念;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28

“翻转理念” 即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1]。基于翻转理念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当起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已逐渐走入中小学教学,如杭州的学军中学、山东的昌乐一中等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有幸学习了北京大学汪琼老师团队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教你如何做MOOC》,在此学习基础上根据笔者对翻转理念的理解和化学学科特点,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一堂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视频与测试等资源[2]。翻转课堂调整了传统的课堂内外时间分布,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放在课堂之前,而这个过程主要是依靠学生自主完成。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也就是要有清晰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主要由课前任务清单和课前练习讲义两部分组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课前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学生们的问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

依据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和化学学科特点,任务单设置如下,见表1。

(1)建议每一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前阅读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和资料一的相关知识。

(2)观看教学微视频和材料二相关的实验演示视频,记录知识点。

(3)根据视频完成课前练习,根据练习反复观看视频,最后标注疑难点供课上老师指导和同学交流。

(4)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课前练习的完成情况或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两个问题。

2.课前练习讲义

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课程教学目标及本节教学微视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写课前练习讲义。本节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物质结构入手分析理解硅的相关性质,类比已学的碳的相关知识以及“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无机非金属元素―硅”。学生通过课前练习发现问题,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指导。练习设置如下:

[思考]

根据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资料一和教学视频二氧化硅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硅的稳定性:。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硅的是()

A.硅胶 B.水晶

C.玛瑙 D.硅石

2.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二氧化硅。能在玻璃上进行蚀刻,将其制成毛玻璃和雕花玻璃的物质是()

A.硫酸 B.纯碱

C.氢氟酸 D.盐酸

3.NaOH、KOH等碱性溶液可以贮存在()

A.具有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B.具有玻璃塞的广口瓶中

C.带滴管的滴瓶中

D.具有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4.下列不属于传统硅酸盐产品的是()

A.玻璃 B.水泥

C.光导纤维 D.陶瓷

5.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A.CO2溶于水形成碳酸,SiO2难溶于水

B.CO2通入可溶性硅酸盐中析出硅酸沉淀

C.高温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D.氯化氢通入可溶性碳酸盐溶液中放出气体,通入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中生成沉淀

多项选择题

1.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有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又有沉淀产生,下列溶液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A.Ag+、Al3+、K+ B.SiO32-、AlO2-、K+

C.Ag+、Cu2+、Na+ D.Ag+、Ba2+、Na+

填空题

1.用地壳中某主要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足见化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例如:

(1)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

(2)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3)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材料是。

(4)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大多是一类称为 的化合物。

实验题

1.SiO2分别与盐酸、H2SO4、HNO3、HF(氢氟酸)的反应现象、结论。

2.把稀盐酸滴加到Na2SiO3溶液中,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

3.Na2SiO3做防火剂的实验现象、结论。

二、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课前任务单和教学视频是相辅相成的,课前任务完成质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学视频。由于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掌控的,所以,教学视频时间上尽量做到短小精悍(最长不要超过十分钟);视频画面清晰且画面不要在一页上停留太久;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为硅、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四个短视频,各部分视频内容如下,见表2。

三、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翻转”并不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不讲,而是要精讲,这里的精讲不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将精华的部分再讲一遍。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最需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来判定学生最需要什么呢?主要结合课程的重难点之外,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也就是要收集学生的课前学习反馈,在了解学生对已有内容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选择性地讲授一些能够帮助他们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强调的是对症下药,讲求的是效率。这恰恰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显著区分。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笔者主要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环节设置如图2所示。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主导者”,而是走到学生中去,对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帮助。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时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极大的信心。

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前练习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疑难问题反馈灵活选择组织形式。不过,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如果脱离了这个主线,那么再新颖,再有创意的活动也只是“花架子”。那么什么才算好的学习活动呢?笔者在这里列出好的学习活动的几点特点,仅供参考:

(1)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达到有意义的学习效果,这是活动的最终目标。

(2)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有意义的学习效果。

(3)组织周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细节上的疏忽可能会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活动组织一定要周密。

(4)活动是多人参与,所以,教师为了确保活动的参与效率,要制定明确详细的活动说明,让学生在了解活动流程和规则的基础上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极大提高活动的教学效果。

(5)提供思考与反思的机会。思考和反思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整节知识的设计,本节知识内容多且零散,实际的教学过程建议教师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任务过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违背了翻转理念的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

本节课实验部分学生在课前只是对实验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基本的实验现象有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以验证实验现象是否一致,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翻转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育技术层面还是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目前高中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不可能所有的课程而且也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以翻转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学习知识点比较多或是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的课节,采取先学后教的“翻转”教学设计。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丰富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林萍.基于“翻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变革尝试[J].化学教与学,2015,(04):33-36

[2] 崔璨,刘玉,汪琼.我国高校翻转课堂实施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5,(05):28-30

[3] 王相宜,李远蓉,吴晗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02):64-67

[4]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4-81

第四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模具设备》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模具设备》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信息化教学设计促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利于教学成果的最终形成。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本文是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模具设备》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做的探索性尝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本文对《模具设备》课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旨在展示信息化教学取得的新成果,交流信息化教学新经验,共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仅以《模具设备》课程中任务六的第3单元“注射机的操作和调整”为例,来说明本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模具设备》课面向的职业岗位是成型试模工。新模具在使用之前,试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单元课程是针对注塑模的成型试模工作。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中必须遵循合理的操作步骤和确定恰当的技术参数。掌握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是注射模试模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我们以教材及大纲为基础,以岗位活动为背景,以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为依托,确定了本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是海天HTJB系列注射机的操作与调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注射机模拟操作,掌握注射机试模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设置及优化工艺参数,熟练操作注射机进行试模生产;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教学重点是能设置注射机的成型工艺参数,难点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产品成型质量。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看,本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理应通过直接操作设备来达到学习目的。但直接操作生产设备,对教学来说有诸多不易。首先利用注射机试模会耗费塑料材料、电力、水力等;而且试模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时甚至需要耗费几天,甚至上月;另外学校实训设备和老师数量都不能满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操作实际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软件等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减少资金投入、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安全事故。

1.2 学情。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本项目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注射机的类型及结构等基础知识,为操作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较差。喜欢动手操作,习惯于直观性较强的具象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处于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来讲,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微课模式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3 信息化资源。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

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素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校内课程资源网站中的模具、设备等图片,加工视频及动画、案例库、习题库、电子讲义、注射机使用说明书、电子书、自主学习课件等;

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网络互动及答疑:网络论坛,QQ平台;

网络评价:师生共同进行,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测评。

随着免费而简便工具被应用频次的增多,创建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变得十分简单,并可利用这样的环境为学习者的社交、职业发展、学习和其它活动提供支持。一旦找到所需的网上资料,就可以使用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聚合内容,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进行储存、标签识别、分类或监控,还能够非常简单地对资料进行多目的转化,无须掌握网页构成的专业知识。[2]

教学策略

在教学模式上运用了21世纪后教学设计领域新的热门理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就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信息化环境中优质的资源与服务,结合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者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和课内课外活动。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探究学习两个阶段。

3.1 课前自主学习

3.1.1 学习情境:学生在课程网站上通过链接观看操作注射机生产出产品的生产视频实况。真实试模生产的视频做到了“工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及专业与职业能够达成对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真实岗位工作状态,明确岗位的生产情况,初步了解注射机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对试模生产过程中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些疑问:控制面板上有哪些功能按键?如何操作生产出产品?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在学生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对录像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

3.1.2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查阅手册、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教学平台上的电子教程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另外,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在课程网站上观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的带有讲课声音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视频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重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做笔记,进行充分思考,不必担心遗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制作PPT时充分考虑了视觉效果、支持和强调主题的要点、设计结构的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构建了内容最丰富的学习的平台。

3.1.3 课前练习: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的设计了模拟操作注射机和让学生查找合适的工艺参数范围填写电子成型工艺卡片的课前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并且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支持。学生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3.2 课堂协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来了国内一些学校的群起效仿。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但不是唯一,课改的着力点不应也不该只停留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当然,以互联网作为教学的媒介,在资料搜集、保存、整合和作业的反馈及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确极具便捷之优势,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方式也会严重削弱师生间的互动。鉴于此,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团队协作和会话等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2]

3.2.1 学习情境:本单元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根据我校实训设备型号配套开发的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进行。直观、生动的仿真操作使学生犹如在真实的设备上生产,大幅度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并显著降低了后续实训的劳动强度和成本。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2 布置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布置成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下发任务书。学生被分成四、五个人为一组,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通过分组,采用协作、竞争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3 独立探索。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明白事理,掌握知识,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完成任务,如本次课学生在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要根据课前练习中制定的成型工艺卡片进行工艺参数的设定。另外学生可自主探索进行手动操作试模的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实时看到设备运行状态和塑料填充过程及结果,学生兴趣高,有成就感。

3.4 协作探究。在工厂的实际试模过程中,成型件常会出现各种缺陷,如何通过调整参数解决缺陷是本次课的学习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协作探究来解决难题,通过组内、组间可以进行积极讨论,老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和在真实的设备上操作一样,仿真的注射机操作系统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模拟解决缺陷,利用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使协作探究式学习非常便于开展。在仿真操作平台上,很容易创设出能产生缺陷的情境,如果输入了不合理的工艺参数,就会造成短射等缺陷。缺陷如何产生?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评价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学生分组展示最终生成的试模卡片。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学生在组内要进行自评和互评。除了对卡片上填写的各项参数是否正确给出评价及评分外,还要对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等方面给出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听课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等内容中的表现,最终形成考核评价表的分数。教学反思

本课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是:

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②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③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策略,在相关的情境中提高各种技能。④强调“协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⑤强调了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本课程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团队探究性学习为设计主线,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另外通过“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与后期实训的效果,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真.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题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3]唐加军.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2,22.[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5-].

第五篇: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教学设计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上获取许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健康的食品。

[教学重点] 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健康的食品。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空的饮料瓶、饮料瓶包装纸、科学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牛奶饮品(塑料瓶装)、牛奶片(塑料包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今天,是我和同学们的第一次见面,很高兴能认识你们。为了能和大家轻松、愉快地度过40分钟,我们先来做项热身活动吧。在屏幕上会出现两幅相似的图片,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更快地找出五处不同的地方。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不错,希望你们在这节课中也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咱们班同学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好吗?

二、激趣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空饮料瓶,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饮料吗?猜猜看。(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要准确知道这是什么饮料,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呢?(学生回答)教师:对了,可以通过饮料瓶上的包装信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三、合作探究

(一)观察食品的包装纸

1.教师拿出刚才的空饮料瓶,提问:如果我给你们一个空瓶子,你能想得出上面有哪些信息吗?思考一下。

2.教师:假如我给你们这个瓶子的包装纸,你能找到上面的信息吗?

3.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探究、收集信息,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一》。

4.小组完成后,多媒体出示:一般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有:

(1)生产日期(2)保质期或有限期限(3)产品配料表

(4)条形码(5)净含量(6)商标(7)厂家信息(8)QS标识(9)产品标准号(10)标签认可号(11)生产许可证号(12)贮藏方法(13)版权声明(14)营养成分(15)图案(16)食品广告(17)环保标志(18)口味(19)注意事项(20)食品图案(21)商品名称(22)吸管孔易撕口

(二)了解合格食品和“三无食品”

1.合格食品:按照《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食品标签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标号等内容。具备这些信息的才是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安全的食品。

2.“三无食品”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食品。

3.观看黑作坊制作辣条的过程,引导正确选择食品的方向。

(三)了解食品包装的材料和包装方法

1.食品包装的材料有很多。(纸质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

2.食品的包装方法也有很多种。(透明包装、不透明包装、真空包装……)

(四)筛选信息,了解食品的配料

1.提问:食品包装上有很多信息,哪些信息非常重要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类型(表)、配料表、存放的条件、净含量等)

2.观察配料表

提问:一瓶营养快线我吃到肚子里了,我怎么知道它有什么营养呢?(学生自由作答)

多媒体出示:

营养快线的配料表:全脂奶粉(或鲜牛奶)、水、白砂糖、浓缩苹果汁

食品添加剂:羟甲基纤维素钠、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钠、三聚磷酸钠、瓜尔胶、阿斯巴甜、安赛蜜、黄原胶、乳化硅油、乳酸链球菌素、食用香精牛磺酸、烟酰胺、柠檬酸锌等 提问:配料表上面哪些是你不认识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多媒体显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通常允许使用的绿色防腐剂为“山梨酸钾”。

四、比较不同牛奶制品的保质期

1.食品包装上有这么多信息,那么从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你最关注食品包装上哪方面的信息呢?(学生可能回答:生产日期、保质期)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食品的保质期。

2.小组观察记录带来两种牛奶制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并完成记录表二。

3.食品的保质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回答:与温度有关,与添加剂有关系,有配料有关……)

多媒体课件显示:食品包装、保存方法、食品本身特点、配料等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五、总结

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成为精明的消费者,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科学地选择食物、合理搭配膳食,从而提高我们的饮食质量,让我们都拥有健康的人生!

六、课后作业

放学后和家人讨论:怎样处理食品的包装?

下载基于翻转理念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翻转理念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_》教学设计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最后一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对食......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当今全球艾滋病患者已达4000多万,而据最新统计,我国艾滋病患者也已达到了70万,正处于艾滋病的暴发期。因此,让人们了解艾滋病......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作者: 李娟 (高中生物云南保山生物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4251 发表日期: 2009-07-28 23:20:16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

    教学设计理念(精选合集)

    教学设计理念: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英 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应用......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小动物唱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小动物在唱歌”中的内容。通过聆听演唱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模仿动物的动作和......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关于六年级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关于六年级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六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作为小学向中学过渡的年级,如何做好小学作文和中学作文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高,是需要任课老师动一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