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及律诗的常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4、体会诗意。(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以及页下注释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难点知识剖析(1)、《七律·长征》的一、二句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诗的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主旨。内容上是全诗总纲,“远征难”“万水千山”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思想感情上奠定全诗的基调,“不怕”“只等闲”充分表现了红军对艰难与牺牲的蔑视。何等的英雄!多么伟大的气魄!
(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体会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3)、诗词讲究炼字。这首诗就精于炼字,如“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有人 1 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有你自己的见解? 三种看法都有道理。第三种更自然些。
(4)、长征的艰难,包括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征服险恶环境两大方面。在这首诗里作者只提到“万水千山”中的几处,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这是为什么?
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从米或水中来,而又不是米或水本身,但确是米或水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写长征中的“万水千山”也好,写激烈的战斗也好,都不只是描山水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概括”。
4、理解难句含义。(1)、诗也有“眼睛”,称为“诗眼”。诗中最能概括内容、集中表现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字、词就是“诗眼”。反复吟诵这首诗,找出诗眼。①认为诗眼是“远征难”。诗的主要内容是写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具体地说就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风高浪急的金沙江、凌空高悬的大渡河铁索桥、千年积雪的岷山。②是“只等闲”。这三个字是红军战士对一切困难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下面的六句都是具体地展示红军战士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③诗眼应是“喜”。一个“喜”字既突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形象且有表现力。(2)、“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喜”怎样理解? 岷山最高峰 5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又称“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从来很少有人能由此经过。翻过岷山也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长征以红军的胜利结束;同时“更喜”表现了红军乐观的情绪,沿路的一切困难,在英雄的红军看来,都不够味儿,于是又喜冲冲地翻了一次大雪山。(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指什么?这样说是不是不尊重历史事实?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在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领导之下,还没有越过岷山。但毛泽乐希望他们克服分裂,相信他们定能战胜敌人和困难,完成长征。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2.做《金钥匙》
第二篇:长征教案
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毛泽东的资料、了解毛泽东其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金沙江、泸定桥之战、红军翻越岷山的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事先写好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3、我们的音乐家为这首诗谱了曲,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长征》。
4、学生谈感受。
5、就让我们带着(顺着学生回答的敬佩、自豪)的心情来学习——《七律长征》
6、文体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出示生字、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3、再读课文。
4、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三、精读全诗
1、那么诗中什么地方写出长征非常艰难的,用——划出,面对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看待的,用~~~~~划出。
2、小组交流
3、汇报
4、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还遇到哪些困难?
5、面对这样艰辛的困难,红军是怎样看待的?
6、理解“等闲”。
7、面对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红军却把它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说明什么?还从哪看出平平常常?
8、出示课件五岭、“五岭”指什么?联系资料说(五岭是指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的边界,弯弯曲曲,绵延起伏,长达数千里。这“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叫——逶迤。“逶迤”这个词也用来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9、出示课件理解“乌蒙”“磅礴”
10、出示对比图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在云南,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红军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引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磅礴——走泥丸。
11、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跳动的细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12、出示课件金沙江图,生交流搜集的金沙江之战的资料,感受“暖”。
13、出示课件铁索桥图,生交流搜集的泸定桥之战的资料,感受“寒”。
14、过渡:那冰冷的铁索,那险峻的高山,那湍急的水流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看片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说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15、过渡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桥上的铁索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心情一样吗?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诗句。个人读、齐读。
16、课件“三军”图,理解诗句意思。过渡:是的,只要翻过这座雪山,胜利就在眼前。
长征就要胜利了,多少艰难,多少辛酸,但都过去了。战士们高兴啊!我们也为他们高兴,读读全诗。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毛泽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七律.长征》就是他创作的诗中的一首。关于长征,他还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一起欣赏。2、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3、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毛主席又吟道: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小结:
师: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了解长征的历史,去感受长征的精神,同时也继续学习毛主席的其他诗词,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板书设计: 25律.长征 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评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案设计为四个活动环节。即:创设情境,走进长征;初读课文,感知长征;精读课文,深入长征;拓展延伸,升华长征。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通过交流自己了解的长征,能为课文中的阅读理解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长征》这首歌曲,让学生带着敬佩、自豪的心情来学习课文。
学习这首诗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在“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和影视资料以及过金沙江的资料的理解,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
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第三篇:长征 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云崖暖”、“铁索寒”,体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板书课题,了解长征
1.写课题。齐读课题。长
2.昨天布置了预习,对于长征你了解了多少?(生作介绍)3.同学们知道长征途经了哪些地方吗?(课件出示地图)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每天不仅要遭受天上敌机的轰炸,还要面对地上敌军的追赶;不仅要爬雪山、过草地,还要忍受饥饿、寒冷、疲惫……
4.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
三、整体感诗,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注意加点的字,检查读诗。(指名几个学生读诗并评价)3.同学们诗读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字词。4.指导书写“崖”、“岷”
5.(屏幕出示山脉图片)请位同学用一个词形容图上的山脉(生)这就是逶迤;(屏幕出示一座山的图片)请位同学用一个词形容图上的山(生)说的真好,这座山气势雄伟——这就是磅礴。
6.学生齐读生字词(屏幕出现“泥丸、崖、岷山、逶迤、磅礴”)同学们读得真准,把这些字词送回诗中去,你再读一读。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走进那烽火连天的年代。
(一)首联
1.请同学齐读一二两句,等闲是什么意思(平常的事)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常的事?读出红军的不怕困难。(指名读)
2.读得不错,我想和这位同学比赛。(师范读)3.你们能不能像我这样读?(齐读)
(二)颔联
1.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河,你们能找到吗?给大家一点时间,默读诗歌找一找。(生答)
2.同学们请看(出示五岭、乌蒙山)——这就是五岭和乌蒙,真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啊!我们一起来读诗的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3.什么是细浪?什么是泥丸?(黑板简笔画)
4.同学们,五岭连绵数千里,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达40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5.读出红军的不怕艰险(指名读)
6.我觉得还是在走高山,不像走泥丸。(师范读,齐读)7.长征难不难?(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这正是因为——(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齐读)
(板书:不怕 难)
(三)颈联
1.请位同学读五、六句。读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2.上句写哪里暖?大家知道红军是怎么渡过金沙江的吗? 3.老师来告诉你们: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战士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敌人,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一面集中主力军悄悄袭击渡口,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就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现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而我军欢欣鼓舞。
4.现在,你知道“暖”的意思了吗?谁来读出这种暖?(指名读)5.让我们一起看看那场激烈的战斗。谁能读出这种寒?(指名读 6.真寒啊!毛泽东主席也感受到了这种寒,他在长征胜利后回想起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到(课件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7.长征难不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四)尾联
1.请同学们齐读诗的最后两句。
2.我看到这位男同学笑着读,那位女同学也笑着读,大家都笑着读,这就是“尽开颜”。你为什么笑着读?好,那你把这种高兴、这种喜读出来。
3.我们一起面带微笑读一读。
四、背诵诗歌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如此豪迈的诗篇,这么好的诗,你们愿意背下来吗?请大家自己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
学到这,如果你面前站着一位红军战士,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写下来。
第四篇:长征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陈俊彬 指导教师: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严丽仙 郑艳萍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诗文
1.同学们,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周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 2.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
3、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课件播放音频)朗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诗文,理解诗文
1、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理解“等闲”,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它,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烈火焚烧若等闲”。这2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
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课件出示:长征资料)
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1、(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
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
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
2、(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高耸入云、高大雄伟)
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磅礴
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我们榜头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天马山
知道他有多高吗?海拔只有655米。乌蒙山差不多有5个天马山的高度。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
3、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评一评,读得怎么样?五岭的绵延,乌蒙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吗? 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4、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 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课件)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齐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暖和寒加点)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 3 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解说)(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2、感情朗读
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3、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课件)
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女孩子一起读。
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圈出表示高兴的词语。(喜、尽开颜)想象当时的场面。
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
五、齐诵,升华诗情
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现在,你们就是毛泽东,把这种英雄气概、浪漫情怀朗诵出来吧!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豪情一起朗诵《七律 长征》。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长征歌曲大家唱。(播放歌曲《七律 长征》)想唱的同学我们一起唱起来。
第五篇: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刘家庄小学
田宝宝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全诗,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结合文字、影视资料了解长征相关历史,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借助文字、影视资料了解长征相关历史,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一、一读长征:一首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唱的是81年前人类历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奇迹——长征。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毛泽东笔下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走进这段历史传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打开书第136页,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尤其要注意诗句中带拼音的词语和多音字。(生自由读诗)
(1)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读诗
(3)纠正易错字、词的读音
(随机出示)逶迤
磅礴
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体会汉字意趣。
(4)正确流利的朗读整首诗。二、二读长征:一段历史
(一)了解长征背景
同学们,主席的一首诗就是一段革命历史。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大门,感受这段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你了解长征吗? 1.学生自读资料袋,谈对长征的初步感受 2.师补充长征资料,引导学生体会长征艰难(出示动态地图)
其实这些数字想告诉我们的还有许多许多:在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不但头顶有敌机的狂轰滥炸,而且前后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共遭遇战斗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同时还要经受饥饿、寒冷、疾病各种各样的生死考验,中央主力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6000人,平均每200米就会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二)诗人笔下的长征
1.找出最能概括整首诗意思的诗句
2.生自由读诗,画出具体写了长征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等闲”的事的诗句。3.学生汇报
预设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体会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意思,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借助文字、影视资料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2)体会一“暖”一“寒”的含义(3)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借助资料了解红军翻越岷山的艰难(2)体会“更喜”所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指导感情朗读 4.朗读全诗,配乐背诵。
艰苦卓绝的长征,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被称为“地球的红飘带”,女生带着我们的感受来读这首诗。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男生也来读这首诗。在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读这首诗。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一起来配乐朗诵。三、三读长征:一位伟人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诗人,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接下来本单元的学习,将带我们继续走近毛泽东,领略他伟人的胸怀和凡人的情怀。板书设计:
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
史
远征难
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