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葛万才)(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8:3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葛万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葛万才)》。

第一篇: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葛万才)

党员示范课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邵岗中学

葛万才

一、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同学们过去学过了哪些写月的古诗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些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指名读词的有关知识。)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反馈: 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

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向往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徘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豁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 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七、当堂检测(20分)1.苏轼,朝文学家。(1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宫阙 琼楼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2),何似在人间。3)不应有恨,? 4.理解性填空(10分)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事没有十全十美的,用《水调歌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一个含“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作业设计 二选一:

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以“月”为背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

第二篇:教案 诗词三首(月夜 夜雨寄北 水调歌头)

诗词三首教案

陈秀枝

【教学目标】

一、赏析诗词的意境和抒情技巧。

二、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认识中国人的故园情结。

【教学重、难点】

一、背诵三首诗。

二、体味、感悟诗词意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句有很多,大家能想起一些吗?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人归落燕后,思发在花前。”等等,说不尽的思念,读不尽的乡音乡情。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组诗词,这些诗人们同样向我们展示了各自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先来读读杜甫的《月夜》,看看他身陷囹圄之时,是如何表达他的思乡之情的。

(二)、学习《月夜》

1、关于杜甫和本诗的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父杜审言。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是对其诗作最合适评价。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听朗读,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情感。正音。

3、深入研究,揣摩意境。

思考:在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

再读诗歌。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寒”、“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品味:“独看”重在离别,“双照”意在团聚。“独看”表现的是现在,“双照”寄寓的是将来。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情感之深。这是诗眼。“湿”、“寒”二字写出了夜已深、人不寐的情形,表现时间之久,思念之深。

4、笔法探究。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1 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思考: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

作者采用的是“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最终要表达的还是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诗之妙处就在于此。已学过的《八声甘州》(想佳人„„)、《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5、领略“炼字”之妙。

思考: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

因为儿女太小,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月怀人,所以说“独”。“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6、知人论世,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思考: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吗?

诗人与家人的分离是什么造成的?是安史之乱,是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像诗人一样,情人分离,夫妻分离,亲人分离,还有很多很多。因此,本诗不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还是包含了战乱时期广大百姓共同的痛苦。而早日结束战争正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心声。这正反映了“诗圣”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7、小结并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三)、学习《夜雨寄北》

1、导入。

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夜空。这种情形下,提笔铺纸向人述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别有滋味在心头,怎么说呢?说什么呢?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说些什么?

2、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3、朗读并解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4、再读,理解诗意和写法。“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 2 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5、写法探究。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诗中两个“期”字,“巴山夜雨”也两次出现,这在格律诗中是要极力避免的?诗人却反而这样“重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正体现了章法结构上的独创性。“期”字重复,一个是妻子问,一个是自己答;妻问希望他早归,自己答感叹归期没有准确的时间。

“巴山夜雨”意象重复出现,前一个意象描绘了眼前实景:孤苦凄寂;后一个意象则虚写了设想的未来:温情脉脉,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形成对照,把现实遭遇的无奈、残酷与未来憧憬的温馨、幸福融合一体,更加突出了眼前因为“巴山夜雨”而归期“未有期”的不幸和感伤。从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限哀愁、愤懑与绝望。从写法上看,前一个“巴山夜雨”意象以景写情,后一个“巴山夜雨”意象以情写景,两处重复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巧妙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突破了格律诗的格律,使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思考:诗人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之后,并没有写自己当时的心境,却想像将来的日子,这样写有没有冲淡了思念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叙说的是“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这表现的正是反衬之妙。

6、朗诵并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四)、学习《水调歌头》

1、导入。

“诵明月之词”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回顾有关明月的诗句或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简要复习有关苏轼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

2、朗读,注意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3、关于序。

思考: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背景简介:《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水调歌头》是长调,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4、研读词作,鉴赏意境,领会风格。

思考:《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思考: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片各起到什么作用?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了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高处不胜寒”也因此成为名句),下片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名句很多)

思考: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成了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5、小结。

思考: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六、总结。

家园,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仅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人的精神归宿之处和心灵栖息之地。现代背景下,由于交通、通讯的发达,亲情、乡情已不像顾不上时浓烈,但亲情是人间至情,这些诗作表达的情怀,虽时隔千年,仍照亮人间,暖人心房。人有悲欢离合,思乡思亲在所不免。本课的三首诗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大海中的一粟,由些引出能读点古诗词才是目的。

七、作业。

1、熟背三首诗。

2、试比较《月夜》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柳永)的异同。

3、完成练习卷。(印发)

第三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时第一时

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文。

二、深入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一练》P1页

第四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

3、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借月亮这一意象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教材简析:

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如果说前两首诗词只局限于情感方面的悲离欢合,那么,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的意境就更高一筹,它借助想象,将无形的思念比喻为有形的圆;又由圆联想到圆形的西瓜、苹果,从而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圆的事物是美好的,残缺的东西总是让人痛苦的。进而将这种感受大而化为整个国家、民族的情感,使人联想到至今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们,产生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愿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含义和艺术特色。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要求学生咨询家长,或者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及过节的风俗习惯;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接着,我们又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检查预习,积累有关知识,为理解诗词作准备:

不过,去赏月前,我想听听同学们咨询家长,查阅资料的收获。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有哪些?有关月亮的知识和传说有哪些?

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1、指名读,齐读。

2、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3、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4、教师点拨归纳:

A、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B、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 C、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D、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5、齐读,背诵。

6、补充介绍作者。

四、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1、教师范读。指名读。

2、简介诗人艾青。运用工具书理解内容。掌握“天涯海角”的意思;注意多音字“咽”的在诗中的读法。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并畅谈读诗的感受。

4、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5、教师点拨归纳:

A、诗人为什么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圆的?(诗人借此表达希望团圆、圆满之类的意思。)B、第一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作者悬而未答,你认为应想起什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统一答案)

C、作者借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望。)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小结:

从这节课两首诗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喜庆日子,但也是个思乡怀人的惆怅日子。文人墨客们常在这个日子里,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亲人之悲苦。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2、预习《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三、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四、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五、指导学生朗读。

六、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发挥想像,感受诗情。

1、求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2、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后,派代表参与班上的讨论。

八、教师点拨归纳:

1、上阙写词人欲“归去”,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去?

2、正面写月光的句子有哪些?侧面写的有哪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舞弄清影”)

3、词人埋怨月亮不解人意的句子是哪句?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旷达;乐观)

5、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6、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7、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年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九、欣赏王菲演唱的流行曲《明月几时有》。

十、朗读并背诵

十一、探究练习:

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思考:同是观赏月景,王维的诗抒发的感情同苏轼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王维的《山居秋暝》抒发的感情,轻松、愉快;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情则忧郁、惆怅。这是因为两人所处环境导致心情不同的原因。)

十二、总结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士。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这方面,除我们这课的三们诗人外,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还有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

十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课外收集咏月的名句,不少于5句。

第五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夜望月》。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这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朗读训练。

3、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在课外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1、提问学生。

2、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二、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第二课时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简介“词”、作者和创作背景: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三、检查预习:

1、注音: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ĭ)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2、听朗读,注意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四、初步感知,理解课文。

(一)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①上阕----望月(写景)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三)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五、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的?

生:承上启下。“转朱阁,低绮户” 是承上,“照无眠”是启下。

为什么无眠?(想念弟弟,不得志)

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学习“我欲„„高处不胜寒”一节,思考: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4、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 暗指 “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四)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五、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东坡的可贵 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

六、知识迁移与运用: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传说。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人、吴刚砍桂树等。成语:日新月异、花好月圆、披星戴月等。【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阙:望月

(写 景)

情景

下阙:怀人

(抒 情)

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旷达的胸襟

乐观的情怀

下载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葛万才)(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葛万才)(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花之君子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篇

    花之君子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形象化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所蕴含的......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设计目的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

    《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的咏月词中,苏轼的《水调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秦安县魏店中学刘建红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本课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后)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学习词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方法; 2.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在诵读中,体会词人内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创新点及创新教学设计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由此看来,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