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剪纸《菊花》教案及课后反思
美术活动---剪纸《小小雏菊在开放》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主要是通过剪、粘、抠、刻等技法表现艺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深得孩子的喜爱,剪纸对于开发孩子的右脑,锻炼手眼协调,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它通过动手动脑,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萌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将剪纸引入到班级特色活动中,进行了本次的剪纸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步骤;提高操作能力;
2、激发幼儿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
3、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2、重难点:
巩固剪纸剪的基本技能技巧,剪出雏菊尖尖的花瓣形状。
活动准备:
方形彩色纸、剪刀若干,范例作品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PPT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菊花,讲出其颜色及特征。
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是什么形状?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
二、了解菊花的用途。
可以让人观赏,美化环境;可以做清凉饮料,泡茶喝;菊花的香味能解决头 痛„„。
三、出示菊花范例,引导幼儿学习制作菊花的方法。
1、既然菊花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朵菊花呢?
2、出示菊花的制作方法,让幼儿说说菊花的制作步骤。(1)先将正方形的彩纸变成三角形再对折成12等份(2)然后将开口的方向简称尖尖的椭圆状。(3)将剪好的菊花展开,一朵美丽的菊花就完成了。
四、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1、提出操作的常规要求
2、提醒幼儿用折、剪等动作技能使菊花开放。
3、做好了菊花,送到老师的花园里来。
五、讲评活动:展示幼儿的作品,欣赏、评价。
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菊花的美丽,体验创作活动表现美的乐趣。师:菊花展上的菊花开满了,大家快来看呀!你最喜欢哪一朵呢?为什么?
美术活动---剪纸《小小雏菊在开放》课后反思
在通过图片让幼儿园观察菊花时,孩子们都发出“好漂亮、哇”的声音,一开始孩子们就融入在活动当中。在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和第二部中—将正方形对折变成三角形再对折变成等边三角形时都掌握的非常好,到了第三部折叠时,有部分幼儿将对边找错了,导致在第一次的试剪中没有成功的剪出菊花。经过调整后,对于幼儿个别的指导,我又将折叠方法讲得细,讲得透,让幼儿从易到难慢慢的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之后在剪花朵时讲清剪时要细心,要注意双手的分工合作,握剪刀的右手腕不要移动位置,只朝一个方向剪。剪刀要一刀按一刀,这样剪出来的线条较光滑、疏畅,左手握画稿,应根据轮廓线的位置变化,相应地转动纸的位置,轮廓线的位置始终处在剪刀上。在活动中我深深感到:幼儿的操作技能是今后幼儿自学,创作的拐杖,所以一定要教好、学好。在剪纸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幼儿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对于每位幼儿的作品,我都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稍加指导,使幼儿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教师的指导、帮助,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对我以后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也乐意接受,有助于打开他们再创作的思路。
第二篇:美术《盛开的菊花》课后反思
美术《盛开的菊花》课后反思
美术《盛开的菊花》课后反思
又到了《我和秋天有个约会》这个主题,孩子们在前期的课程学习中,对于秋天的天气、植物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为秋天最有代表性的植物——菊花,也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于是我们的美术课《盛开的菊花》便应运而生。
前几年,本节美术课采取的是棉签画的创作形式。而这学期在主题环境布置时,我们用纸杯制作的菊花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因此,我们打破了传统方式,改平面创作为手工制作,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结合上周五美术学科研讨话题“如何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师幼互动“这个话题,在今天上完这节课后,我也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能够转移幼儿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
在导入环节中,在出示品种不同的菊花图片后,我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希望让他们了解菊花的形态和颜色。但是在各色菊花图片出示后,幼儿都被菊花的五颜六色所吸引,关注点最初都集中于颜色的不同。可是在本节课中,关于花的造型、花瓣的形状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引起幼儿的关注呢?于是我刻意用鼠标点着菊花的花瓣,提醒幼儿:“看看这些菊花的形状,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它的花瓣像什么?”“像豆芽、像蜗牛的贝壳、像电话线„„”提示马上得到了反应,小嘴巴们七嘴八舌地讲出了好多,为下面制作菊花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师幼互动应体现在各个环节中。美术课堂上,在制作方法介绍时尤显重要,应充分注重幼儿主动性的发挥。
在介绍制作方法时,我首先出示了纸杯、剪刀和铅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何利用这三种工具变出菊花呢?在这里我让他们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进行了讨论,利用生生互动集中大家的智慧。而他们也很聪明地从平时的生活经验及对教室环境布置的观察中很快找出了答案,原来纸杯的杯身可以做花瓣、杯底可以做花心。那怎么变呢?怎样剪?剪成什么样子的?要注意哪些细节呢?首先我示范剪了两条粗细不均匀的花瓣,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你觉得这样的花瓣行吗?为什么?”通过幼儿自我思考来发现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原来不光要剪的细细的,还要剪的均匀一点,粗细差不多。这远比教师直接将制作方法,注意细节告诉幼儿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是他们自己总结发现的问题,印象是深刻的,在制作时,他们也就能够注意不再犯如此错误了,在评价时,他们也能够抓住“要剪得粗细均匀”这一要点进行评价。
这是本节课上关于师幼互动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师幼互动贯穿在课堂每个环节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一、关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剪与卷。在“剪”的要求方面我处理得较好,但是如何“卷”,我只是自己进行了简单示范,提出了简单的要求。在操作时,能力强的幼儿能够独立卷出不同的花瓣样子,注意松紧结合,效果较好。而很多幼儿却不能掌握技巧,卷出来的花瓣形状差不多,有些孩子寄希望于求助教师的帮助。这和我在幼儿操作时的互动不够有关,对他们的提醒、点拨不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与其一起迎接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一味地提供帮助,应减少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
二、在评价时比较匆忙,我的提示语和评价语比较单一,多为“你觉得哪朵菊花漂亮?为什么”,对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对幼儿的肯定和鼓励也不够。
师幼互动是一门大学问,它贯穿于教师和幼儿接触的每时每刻。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更好的师幼互动策略,与幼儿走得更近!
第三篇:教案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四年级上册的平面知识,图形的特征多,概念多,要区分的知识点也多,所以,在这节课的安排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比较多,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学生借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动手游戏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二、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我在讲授到将已经认识的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时,学生考虑到可以按边分,按角分,这时,我顺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工具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逐一汇报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统一了思想,按边分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单独为一类,剩下的一般四边形为一类。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其他的四边形归为一类。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获得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教授给他们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且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难点也是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四边形的概念,再用一个大的集合圈把认识的四边形都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来了解所有具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这个特点的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其次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分类的过程,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并且在汇报的过程中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三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集合图来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大的集合图来表示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轻而易举的就表示出来了,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一定要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融化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四篇:菊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看清楚菊花花朵的特点,并写清楚。
2、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菊花的样子、颜色写清楚。
教学重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看清楚菊花花朵的特点,并写清楚
教学难点: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菊花的形态、颜色写清楚 教学准备:图片、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从第一片枫叶变红开始,秋天也就来了。秋姑娘穿着她的五彩裙从天边走来,她越过山岭,穿过树林。趟过小溪,行走在田野上,给大地换上了新衣。今天我们就循着秋姑娘的足迹来到菊园,去欣赏菊花。(逐张出示菊花图片,调动学习兴趣)
二、指导观察,练习说话
看了这么美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吗?(菊花真美啊)(相机板书:美)菊花美在哪呢? 颜色:
预设:一.:1.菊花的颜色真多啊。(板书:颜色)
2.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紫色的…….(教师接着学生的回答说:颜色真多啊,并板书:颜色)
二:菊花有各种形态;菊花的样子各不相同。(板书:形态)这么美的菊花你想不想用笔把它写下来?(想)今天我们就来用文字从颜色和形态两方面来描写菊花。菊花都有哪些颜色呢?
A你能用上“有……有……”来说一说吗?(出示:有———,有————,有——————)指名两位学生说。
B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能把菊花的颜色说的更美一点吗?用上这个句式(出示“红的像————,黄的像————,粉的像————,白的似————。”)指名两三位学生来说
预设:生说:红得像血 师:花儿的颜色像鲜血,美不美啊?谁再来说说看?(像火,热情的样子,这个比喻就很贴切,也很美。)生接着完成剩下的部分,教师相机点评,说得不太好的也不要太过打击,评价的委婉些,如:还不够美;不是很美。)
师: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把颜色说得多美啊,谁来连起来说一说?(菊花的颜色可真多啊,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红的像_______,黄的像______,粉的像______,白的似______。)指名说 形态:
瞧,我们一起合作把菊花的颜色说得真美啊,下面我们接着合作,把菊花的形态说一说。
远看:(出示图片)这一大片菊花,远远地看,怎么样啊,(美)就像什么?(花的海洋;一块五彩斑斓的花布或地毯)
菊花的品种非常多,我们走到近处去瞧瞧呢,不同品种的菊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形态各异的菊花)先仔细观察,谁来说说看呢?(出示图片:十丈垂帘)看,它的花瓣是什么样的?(提示;长还是短,宽还是窄......)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它的花瓣是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说,教师紧接着问:展开想象,它想什么呀?(水母,卷发,瀑布)用“______ 的花瓣是__________ 就像_____________”把它说完整。待学生说熟以后再用相同的方法说说其他品种的菊花的姿态。最后把这几种菊花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菊花千姿百态:有的__犹如___,有的___宛若__,有的___就像___;还有的__________......)找两三个学生说(十丈垂帘:花瓣全都向下伸展,就像垂下的厚厚的门帘
凤凰振翅:只开了一半,黄中带粉的花瓣伸向四周,就像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拍动翅膀,飞向蓝天。
雪珠红梅:全都开了,就像夜空中盛开的焰火。
黄石公:所有的花瓣全都向里卷,整朵花就像一个大花球)
备用:这时,一阵秋风吹过,美丽的菊花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面对颜色这么美,形态这么美的菊花,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啊?(秋天的菊花真美啊!我爱菊花!)
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把菊花写得这么美,谁能够把它连起来说一遍?先自己说说看呢。
学生连说,指名说。
三、简单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努力与合作,把菊花描述得特别漂亮,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用笔记录下菊花的美丽。请同学们完成这篇小作《菊花》
第五篇:孔乙己教案及课后反思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执教教师: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俞琴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八(2)班时间:2013.4.28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 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初步感受人物。○
2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来触摸人物的灵魂,感受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性.。○
○3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能以制止看客现象为己任,拒绝做冷漠的看客。创设情境,导入本课文
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整体感知,试读孔乙己
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明确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几件事。
明确:(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
(3)、孔乙己教“我”写“回”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6)、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
探究思考,聚焦众看客
(一)阅读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看客之表现
1、找出文中描写酒客、掌柜等人物的词句,品析酒客、掌柜与孔乙己的对话? 明确:酒客:处于社会下层,一方面被人欺压,另一方面又欺压更弱的人,冷漠而又麻木。
掌柜的: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商。
2、看客形象之分析:
补充材料: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 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选自《朝花夕拾》——狗·猫·鼠》
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 1
苦’做赏玩,做安慰。
选自《暴君的臣民》
(二)阅读活动二:思考分析,探究看客之危害
1、过渡:回望课文,看客们的所作所为对文中的哪些人造成了伤害或影响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补充材料:
鲁迅先生在弃医从文后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出名“救救孩子!”他认为,孩子可塑性强,教育得当,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教育不当,他们成年后,依旧是麻木的看客。
(三)阅读活动三:交流表达,反思看客之根源
1、过渡:跳出课文,还有谁在看着这群人呢?
明确:作者——鲁迅。
2、思考:作者通过对众人物的描写给我们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
(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主题: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文章在“笑”声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补充材料: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的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肃然不笑的看客们,将来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穿越时空,延伸现实性
1、过渡: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2、思考: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有吗?在我们校园有吗?看客现象在当下是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在下面的视频中,请你问问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中是一个冷酷的看客还是以个肃然不笑的人。
补充材料:(1)一则关于冷漠的看客的新闻。(学生交流讨论)
(2)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
3、小结本课: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些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教后反思】
从《孔乙己》浅谈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俞琴
孔乙己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单元提示语如是说:“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
鲁迅的小说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借小人物为道具,解剖国家、时代的国民性,他创作的小说让人笑中带泪。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章,我究竟要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放在何处?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显得十分重要,后来,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其中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循此入口,便可登堂入室,将整篇的精髓一一览尽。所以我列出了以下三条教学内容:
1、梳理小说情节,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初步感受人物。
2、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来触摸人物的灵魂,感受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性。
3、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至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即“教什么”已经完成。接下来便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怎样教”。下面我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一点思考:
一、紧抓难点,逐层递进分析
首先,让学生找到酒客、掌柜与孔乙己的三次对话描写。通过学生的一读,产生初步印象,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潜心揣摩“叫到”“嚷道”“捞”“还”“又”等字词,分析看客所做之事以及各自的心态,深入理解“看客之表现”。然后,通读全文,思考分析,探究看客之危害,这个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看客之行为对小伙计和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为二读。最后跳出课文,理解作者、读者作为看客是何感情态度,而攻破了这个重点之后,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便迎刃而解了。
二、有境入境,美化教学手段
下午的教学易让人产生疲倦,所以我用微笑的图片导入新课;再用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中用手走出酒店的图片引发同学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感受;最后通过一则新闻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性的感受到看客的冷漠;那个公益广告的播放更是渲染了课堂诚与爱的氛围。另外在场景再现环节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品读中从情感上由“笑”转为“不笑”,课堂氛围上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多种形式的使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一篇长文通常要实现短教,给学生一个抓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才能使得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自然也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纵观整节课,学生掌握了方法,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认识,师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互动交流,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我的教学与众多优秀教师的驾轻就熟相比起来,有许多欠缺,正如在点评课的时候,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我会如鲁迅先生一样学会自省和反思,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