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之驴教学实录
《黔之驴》教学实录
第十二中学 李淑贤
一、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教学设计>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2
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第二篇:黔之驴教学实录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教学设计>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黔之驴》课堂实录
(一)导入
1、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举手)师:(叫一名女生朗读)师:读的很好,很流利。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生:(有许多男生举手)师:(点名)你来读。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师:(巡视)。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师:你来翻译第一段。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生:译第二段(略)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教学设计>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研评析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习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
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另外,前半部分学生活动比较被动,后半部分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学生活动较好。教师语言略显刻板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第三篇:黔 之 驴(范文)
黔之驴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
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黔律计穷”、“庞然大物”、“黔驴之计”等,它们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字词
1、正音
黔(qián)好事者(hào)窥(kuī)慭慭然(yìn)骇(hài)遁(dùn)噬.......
口.(shì)搏(bó)狎(xiá)跳踉(liáng)阚(hǎn)....
2、解释词义 船载以入(用船)驴不胜怒,蹄之(踢)以为神(神奇的东西)技止此耳(罢了)稍出进之(渐渐地)至则无用(却)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乃去(离开)
虎大骇,远遁(逃走)以为且噬己也(将要)(咬)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似的)蔽林间窥之(隐藏)(偷看)
二、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课文分析
讨论: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体态:庞然大物;声音:鸣;动作: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讨论: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
讨论: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心理描写有:以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甚恐;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缚;技止此耳。动作描写有:蔽林间窥之 ;远遁;往来视之,进出前后 ;荡倚冲冒 ; 跳踉大断其喉; 尽其肉。
独立思考: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至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本文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三)材料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类,作三戒。”——《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结尾部分:
“噫!形之庞而类有德,声之宏而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是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税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六)教学反思:
过高的地估计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应把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重点强调。
第四篇:黔之驴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驴与虎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理解;
2、理解故事的深刻寓;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探究寓意,把逼真、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寓于表演中。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设想: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导入,并介绍:
1、寓言:用通俗浅显的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二、朗读感知全文
1、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然后全班同学评点朗读情况,再齐读以下字词:
黔好事者窥遁骇啮狎不胜跳踉
2、听朗读,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理解全文。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4、体会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1)、“蔽、窥、稍”→体现虎的好奇、急、害怕
(2)、“憖憖然”→体现虎的小心谨慎
(3)、驴叫→体现虎心有余悸
小结: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5、形象:
虎:机智勇敢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6、成语积累: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虎和驴,模仿虎、驴特有的动作和心理即兴表演,然后教师小结、指导,再请学生扮演。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虎驴的形象。
六、领会寓意
1、将原文结尾的内容及译文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者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的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2、引导学生从虎、驴及作者的遭遇谈寓意。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此文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无才无能,外强中干而又毫无自知之明的上层人物。
八、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畏驴
声音:鸣 —— 甚恐 ↓
动作:踢 —— 喜(技止此耳)食驴
第五篇:黔之驴优秀教案(精选)
《黔之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1课时
1、充分诵读,以读促学,读懂文意。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
3、合作通译课文,把握文章主要故事情节,初步理解文中虎和驴的形象及寓言的寓意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引:从成语入手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学过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吗?(学生们答记得,然后请一个学生起来讲,讲完后,教师话锋一转)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虎在受了狐狸的欺骗后,觉得自己在众兽面前颜面尽失,千方百计想挽回家族的损失,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令老虎苦恼不已。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驴》中的表现(引出课题)。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作品有《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合称《三戒》)。他的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寓言也很有名。他的作品,有的揭露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倾吐自己的抑郁的情怀,代表了 一部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本文选自《柳宗元集.三戒》,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三、读: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将疑难字勾画出来。教师巡查。
2、教师将学生读文中的疑难字词投影,由学生自主注音释意,师生共同补充订正。(提醒学生巧妙记忆“慭”字:来了一只狗,小心着点。这样一形容学生们在笑声中既记住了字形,也记住了字义)
好(hào)
载(zài)
黔(qián)
窥(kuī)慭(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倚(yǐ)
(hǎn)
3、听录音读,学生注意字音。
4、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解读文意
(经过多次朗读课文后,学生理解文章相对比较容易)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解自悟文意,并将疑难划出。
2、在小组内讨论疑难文意,领悟课文内容。
3、小组中的疑难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4、教师板书重点词句: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③、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④、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⑤、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1、理清情节:借鉴《狼》一文,理清并概括故事情节。
2、寓言中的虎和驴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3、理解寓意:这篇寓言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诫人们什么道理?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及注释,默写课文。
2、课下搜集柳宗元《三戒》中的《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