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齐小梅(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第一讲:综述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课改的平台,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
因此,善于进行课堂调控的不但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课堂教学会对师生双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增长,智力得到了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一、何为“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的一种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使教学充满情趣。在进入新课程的今天,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都是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是不可重复的。课堂教学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和由其产生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
见案例《父亲的麦芽糖》
原设计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大概用时30分钟,第三环节只是5分钟总结提升。结果,真正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况。由于该班学生的基础好、理解力强,前三个环节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可是北京市的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现场教学呀!当时任教的张老师灵机一动,顺学而导——将第四个环节向纵深发展,并借助该班学生的优势——阅历广、悟性好、情感真、表达强,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动笔抒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了许多闪光的内容,就连评委们也眼眶润湿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课堂调控能力的成功范例。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调控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调控的基本结构如下:教师接受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教师启发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处理信息——学生输出信息——反馈信息。当然,影响课堂教学调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呢?
(一)一般策略与技能
1.加强个人修养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因此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2.提高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包括一些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情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监导者,还要是一个语言大师。
3.练就应变能力
教师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就能处理课堂教学中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学生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教师还要能灵活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只有这样,你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适应多变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二)特殊策略与技能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有六种可比成分: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质指的是有效信息。新知识多,密度就大。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巩固。难度——指教师和学生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重点度——指课堂内重要的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大小的程度。强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程度。激情度——指教师、学生双方融于情景交融的教学境界中所激起的情感共鸣。情感共振程度、高度激情的出现,标志着教学高潮的阶段的到来。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上述六个可比成分的重复和有规律的交替来表现。那如何调控与把控呢? 1.学习行为的调控。
课堂教学中的六个可比成分的成功重复和有规律交替,来源于对学生的知、能、情、态的充分了解、理解。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有所得,又要生动活泼,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成功体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2.教学行为的调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材内容是学生认知的客体,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调控好课堂的基本保证。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策略是学生认知的载体,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调控好课堂的成功保证。
触摸本质,用语文的方式策划语文教学
陈丽(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高级)
专题三
巧用汉字规律
优化识字教学
——以《雷雨》为例谈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身处母语的环境中,很多人可能已经不会为我们的汉字欣喜和惊奇了,因为它们太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每一个汉字都曾经是一个奇迹,很多汉字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
看看我们的识字教学怎么了:
案例一:识字教学索然无味
案例二:水煮汉字充斥课堂
对比案例:
例如:运用字理,教学“货”、“裹”、“染”字。
透过案例我们看到,遵循汉字规律教学,语文课不但上出了语文味,而且增强了趣味性、生动性、丰富性,教师讲的有趣,学生学得有趣,实效性强。
(二)巧用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好处
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恰当地挖掘汉字文化背景并巧妙运用汉字规律,避免了“水煮汉字”的瞎编乱造和牵强附会,能够把课上得有理有趣、有语文味,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祖国文字之美、文化之美,让他们在语文课上有自己的感动,自己的诠释,自己的情趣,其人文素养也会因此提高。
好处如下:
1、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4、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三)怎样做到“巧用汉字规律,优化识字教学”
1、探寻字理的依据——正规的工具书
最基础的工具书: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推荐《说文解字津今释》
和汉字规律有关的比较规范的词典和网站等
2、教学把握的原则
我们的识字教学,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性。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但是识字教学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我们语言行为的导向,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从小培养各种美德。
案例:三教“虐”字
3、教学策略的选择
(1)寓识于读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用字,教学不能脱离语境,教学中,不要单纯的把生字词从文本中抽离出来,摆放到PPT上,或者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反复的读、识、练、组词、造句,然后抄解词,背组词„„
我们现在提倡孩子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前后文理解段落的意思,任何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文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识字教学中,也要注意识字要随文、寓识要于读,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读、识、写、用。
例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巧妙利用诗中“耕”和“耘”区别与联系。
学生理解了意思,教师引导他们反复读诗句,体会诗意,体会范成大笔下农人的繁忙。
(2)取舍有度
巧用汉字规律,优化识字教学,不是节节讲字理,字字搞探究;不是钻故纸堆,非甲骨文上不成课;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对着一个字无休无止的探究。
我们看A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看一看他的问题在哪里。第一个环节:
激趣引入:板书甲骨文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学习“雷雨前”
1、你观察一下,书中写了雨前哪些景物?用“
”画下来。
2、蝉为什么一声不叫呢?随机学习生字
3、蜘蛛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随机学习生字:
(设计意图:字理与随文识字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祖国汉字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学习雷雨中(没有涉及到识字的内容,略)
第四个环节:教学雷雨后
教学“虹”,看演变:
思考: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文本,根据教学目标,对字理进行有效取舍,做到几讲几不讲:
形象生动的讲,艰深晦涩的不讲;
有利于辨析识记的讲,自己都弄不明白的不讲;
有利于深化文本理解的讲,可有可无的不讲。
(3)巧用字理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读透语言文字,把握阅读重难点,然后分析生字,找准字与文的结合点,抓住重点字词感悟文本的内涵。
W老师的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垂”、“压”、“挂”进行字理辨析,而且巧妙找到了结合点,巧妙使用了汉字规律,优化了识字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通过质疑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蜘蛛是从网上垂下了,而不是掉下来?
生:什么是压下来?
生:什么叫雷雨?
生:什么是渐渐地?
梳理问题,归类: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字理生动的加以说明,第三个问题属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学了课文之后自然明白,第四个问题是对词语的不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创设情境进行解决。
第一、巧用字理解疑释惑
教学: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指名读。
②说说你的感受?
③借助字理,突破难点。
师:为什么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生回答不出。
师:老师帮帮你们吧,很久以前,古人这样写“垂”,上边表示的是树枝,下边是垂下了的果子,后来树枝发生了变化,经过不断地演变,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出示演变过程)。所以,“垂”字的本义就是果子从树枝上垂下了。果子是垂下来了,它没有掉下来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有树枝。
师:现在你知道蜘蛛为什么是“垂下来”,而不是掉下来了吗?
生:因为有一根丝。第二、巧用字理品词析句
教学: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①指名读。
②乌云是怎样压下来的呢? ③借助字理,突破难点。
师:古人造字的时候上面的厂表示山崖,山崖上的泥土不断往下落,堆了一层又一层,这一点就好比山崖上掉下来的石头被泥土压住了。在雷雨前,天上的乌云就像滚落的泥土重重地压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害怕。
④请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都来读读这个句子。第三、巧用字理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雨过天晴,大地焕然一新。自由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点拨: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师:你们喜欢彩虹吗?对比这两句话读一读,哪句好?这里为什么要用挂呢?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一条彩虹架在天空。通过字理,品词析句:
师:看这个“挂”字,左边的提手旁,表示什么? 生:表示手。师:右边呢? 生说不明白。
师:这是一串精美的玉串,用手把精美的玉串挂起来,表示欣赏,这就是“挂”。你说“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表示什么样的心情?
生:喜欢彩虹。
师:彩虹美,难得一见,多么令人喜爱啊!带着这种喜爱的感觉读一读。
这里,教师借助图片和字理引导学生感悟“挂”字的用词精妙,感受作者对雨后彩虹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课堂,我们看到学生的眼睛始终是亮晶晶的,原来语文课这么有意思,原来我们的汉字这么有趣,知识这么奇妙啊!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小红花和小红旗做鼓励,甚至没有让他们放松的小游戏,整整一堂课,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却是高度集中的。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语文教学必须“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识字教学就要“擦亮汉字”,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让孩子徜徉在语文自身的魅力中,他的兴趣是持久的,他的学习动力是内驱力,所以,让我们唤醒知识的魅力,巧用汉字规律,优化识字教学。
课程说明 【内容简介】
1.当前的语文教学,倡导本色语文、本真语文、本体问题,本课程立足杨再隋先生提出的“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理念,具体阐述如何立足教材、立足学生,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本课程主要分为4个专题进行阐述:为学习者量身定制——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谈生本课堂的构建,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策略——以《凡卡》的教学为例,巧用汉字规律,优化识字教学——以《雷雨》为例谈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多媒体点亮语文课堂——例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
3.本课程的学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程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视频课例和拓展课例,详尽地阐述如何触摸语文教学的本质,用语文的方式策划语文教学。【学习要求】
1.了解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相关理念和做法,了解如何触摸语文教学的本质,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2.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方法和途径,理解生本课堂的构建、立足大语文观构建大阅读课、巧用汉字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的优势。
3.掌握合如何立足教材分析和学生发展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能够合理使用互动、小组合作、多媒体等教学技能,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课程特色】
本课程在设置上做到了四结合:紧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密结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紧密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视频课例和拓展资源课例,以解决教师实践层面的问题为宗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教师了解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策略,再通过视频案例赏析,了解动态的生本课堂,了解语文教学中深与广的关系,了解大语文观下阅读教学的新动向,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由理解层面走向实践层面,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辅导指要】
1.本课程的重点是了解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相关理念和做法,学习其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本课程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具体的分析,获得理论的依据,明白什么是动态的生本课堂,了解语文教学中深与广的关系,了解大语文观下阅读教学的新动向,使教师明了新课程理念如何与教学实践相对接。
2.本课程的难点,第一是如何立足文本和学生,熟练运用相关的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本做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建议教师在备课中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情,通过有效方式深读文本,明白自己每节课“站在哪里、去往哪里、怎样去”,对每节课、每个课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第二是如何立足大语文观,把阅读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落到实处,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扩大阅读量,开阔知识面,让丰厚的底蕴支撑教学。第三是对于字理识字的把握,建议教师准备相关工具书,教学中巧妙运用汉字规律,使之服务语文教学。3.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是2011版《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该据此对照明了自己任课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标准,把新理念和新教法落实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学段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特点不同、教师风格不同,选择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校本研修中,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建议同课异构、鼓励有效创新,建议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是供给学员学习本课程的精选的参考资料。包含本课程内容的背景知识、相关资料(含论文)、相关书目与论文题目、教学课件,也可以是有关的录像、PPT、课件等。每门课程提供的拓展资源数量不应少于三类,字数不少于5000字,引用内容须注明出处。要适当考虑农村教师的需要。标题示例:
1.推荐书目:特级教师闫学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录像:视频课例:高欣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3.参考教案:王淑阳《雷雨》 4.课件:王淑阳《雷雨》 5.工具书:《说文解字今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齐小梅(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第二讲:依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的内容
王荣生讲: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
因此这一讲,我就结合新的课堂讲一讲:如何依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的内容,进而调控好课堂。
一、浅谈“学生的兴趣”
根据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固程度等特征,我们可将学生认知兴趣分为三个发展水平:初级的发展水平,比较高级的发展水平,高级的发展水平。
认知兴趣的各级水平,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划分,往往是相互渗透,互相伴随,互相转化的。所以教师要在某一个确定时期,大致看出学生处于兴趣发展的哪一水平,进而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恰当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堂的有效调控。
二、深解“教学的内容”
观点一: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为施教者,唯有把好编者的脉才能更好的、更充分的使用好教材,才会使备教材起到实效。
观点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会越少。”
新课程理念下的“调控教材”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消化教材的过程。“调控教材”的具体体现是备教材的“三线”“三点”。
(一)“三线三点”概述
在教学中,“三线”两两相交,“三点”互相辉映。点线之间相辅相成,点以线为基,线以点为轴,使点线之间收放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构筑起一个“锥形”体系。这一体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思路清晰、明朗、有的放矢,形成一种立体的语文教学。
(二)“三线三点”详解
1.结构线既指文章结构,它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2.内容线是指文章叙述的内容以及文章内容、情节的安排。
3.情感线是指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情绪发展变化的过程。
4.重点是指教材中最主要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
5.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太陡,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指示。
6.发散点是施教者与编者、文本、学生的一次全方位的对话。
三、如何把控二者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根据学情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
(二)兴趣类别的确立,要依据教材
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有兴趣;哪些地方没读懂,没兴趣;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同认知可以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兴趣可以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对教材进行教学化的处理——整合学习需求来确定。
下面以《梅花魂》为例,看兴趣与内容的关系。第三讲:依据学生的元认知调整教学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以确定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归宿的系统工程,在制定了正确、明晰而又可操作的阅读教学目标之后,需要设计与实施一些有效方法和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真正达成。
教学策略是在依据学情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层次。思考如何以一条主线将教学活动和内容串联起来,使一堂课形成一个整体。这条主线使教学前后衔接,步骤流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彼此照应。这样,教学策略就不可回避三条思路:第一条是教材的“思路”,即知识的内在关系和它的系统性、整体性。它是不变的,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依据。第二条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即学生认识、理解、把握教材的思路过程。第三条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即教师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组织一节课,它是教材“思路”与学生“思路”的中介,是灵活的、变化的,它的作用是使学生的思路能够更好地去掌握教材的“思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依据教材“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材的思路在第二讲已经谈过,贯穿三讲之中,所以本讲重点来谈学习思路下的教学“思路”的调控。
一、关于学生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二、关于教学的策略
教学的策略往往有三个依据:一是依据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活动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依据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解到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三是依据整体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验以及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活动,为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提高教学参考。根据这三个依据确立教学,是有“法”可依。
这个“法”就是根据学习原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元认知的了解,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这个“法”实际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是提高教师课堂的调控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一词引领”策略
这个实施策略重在依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去调整教学,旨在根据学情与教材的整体解读,用“阅读能力带动阅读”。
(二)“主副并行”策略
这个实施策略,我们依据学生的元认知规律,研究单元阅读和单元习作的关系,探索各类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并能将内化的内容外化为连贯的、流畅的、有个性的教学调控方法。
(三)“一线贯穿”策略
这个实施策略,我们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单元阅读和单元习作的关系,探索各类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并能将内化的内容外化为连贯的、流畅的、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插播《将相和》教学片断)
第四讲:依据学生的潜能调整教学的环节
潜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创造潜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也可称为自我实现。“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包括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的同化作用”,“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因此,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仅仅是传道解惑。
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外部信息与内部意会全息结构(先天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使潜在的主体性,潜在能力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有自己解决特定问题的天然优势(先天认知能力所决定的),这就是“优势潜能”。关键在于传授知识的目的是用有限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能力,他能运用这种能力来认识无限的世界。
这样,我们教师的课堂调控策略的目的就是发现、激发这种潜能,让它顽强的表现出来。这就可以大大加速学生的成长,创造奇迹。
具体的调控策略是什么呢?
一、激发潜在的能力
下面就以《螳螂捕蝉》对“不顾”的探究,来谈调控策略之一:激发潜在的能力。
„„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最后的动笔表达中,显示了他的理解力、表达力,真正把握了文本内涵,进而形成了能力。(插播教学片断)这也说明这样的调整源于教师对学生潜在能力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熟知、对教学策略的调整能力
二、顺应思维的习惯
下面就以《挑山工》对“谜”的解读,来谈调控策略之二:顺应思维的习惯。
1、“用教材教”——教材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
2、“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主动发展。
本课的教学力图在语文实践中打通阅读与习作的通道。从:
1.了解“生谜”的过程,即通内容——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梳理文章“写了什么”。
2.理解“解谜”的过程,即悟情感——学生在想象阅读中感受文章“为什么写”。
3.破解“悟谜”的过程,即明表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章“怎么写的”。几个环节力图渗透对习作的指导。教学基本策略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画面进入,循着语言文字的内容、情感脉络,在深层次解读过程中,通内容,悟情感,明表达。实现由读向写的有效迁移,使学生把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与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感悟合二为一。
一、精读课文,解疑明理。
(一)初读释谜——了解“生谜”的过程
(这样的环节调整顺应了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
(二)再读解谜——理解“解谜”的过程
(这样的环节调整顺应了学生由内容到形式的思维习惯)
二、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设计意图:把课内外语文学习勾连起来,实现由读向写延伸。这样的环节调整顺应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输入与输出的思维习惯)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课堂调控策略与技能要“求活、求实、求新、求放”。
求活,指正视学生的差异,找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发展点,教材的处理要灵活化、层次化、趣味化,能直接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有所思、有所学、有所发展。
求实,指对教学的设计和把握要实实在在,不求花样,不追时髦。设计的目标应导向在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能体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教学环节处理的密度、效度是否科学等。
求新,指教师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观念要新,要有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学的设计共同进行的“二度创造”。
求放,指教学框架的搭建要灵活,要开放,吞吐量要大,能便于在课堂中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随即处理。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形成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境界旨在达到“放得开收得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二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福清市实验小学 林雪玲
一、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自然、和谐、灵动的生命化课堂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所崇尚、所追求的课堂。而在实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生本等多向互动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1、低年级课堂遭遇的尴尬: 【尴尬1】:众生百态
现象描述 :上课铃声响过,教师已到班上,只见有的学生急着准备学习用品;有的学生在转来转去与别的学生讲话;还有的匆匆忙忙地从教室门口冲进来„„准备开始上课时,老师还没张口,有几位学生又旁若无人地讲起话来;有的开始玩起自己桌子上的铅笔、橡皮等,一直没抬起头来看老师;而最迟进来的那几个学生可能是因为玩得热了,拿着纸垫当扇子正用力地为自己扇着,时不时地还往别的同学脸上甩。学生们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点不顾及老师的存在。整个教室活象一个自由市场,上课老师见了,扯着嗓子大吼,虽是歇嘶底里,却无济于事。
三言两语:这个课前状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常态课上特别经常见到。因此有人说: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象八爪蟑鱼。课上教师总在不停地忙乎,摁住了蟑鱼的这只脚,而那只脚却又出来了。
【尴尬2】旁逸斜出
现象描述: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第二自然段,在介绍雷龙、梁龙、三角龙、剑龙的各自特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抢答:“老师,我知道世界上最小的恐龙是蜥蜴。”面对这位猝不及防的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老师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而下面的学生就喊起来了:“不是的,最小的恐龙不是蜥蜴。”“蜥蜴不是恐龙。”„„说到激动的时候,孩子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这个时候是为了什么话题而争,只是憋红了脸,一味地跟着“是”“不是”地起哄,不一 会儿所有的学生分成两派,继续着他们的“是”和“不是”。教室里乱作一团„„于是教师拿起教鞭,好不容易才将这一次的“课堂**”镇压了下来。
三言两语:这是由教学内容滋生出来的学生听课状态,孩子们最初可能是单纯地针对问题而进行的争论,但在那样的氛围场,因为觉得好玩,所以这争论很快的衍化成瞎起哄。因此又有人说:低年级的课堂很象一个炸药包,学生就象导火线,一个孩子的行为出轨就足以引爆整个课堂。
2、由尴尬引发的思考
二、课堂调控的含义
以上案例是因为课前组织、教学内容而引起的听课状态,除此之外,周一现象、假期效应、活动后遗症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样也能引起的林林总总的听课状态,让我们不能不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不同于执行教案。课堂调控不同于“课堂以教师为权威”。
三、课堂调控的策略
(一)、简化课堂(1)、简化教学内容
实施了人教版教材后,我们都不难看到:新教材的内容在量上多了很多。低年级第一册拼音部分就有四个复习,六个单元;第二到第四册教材都有八个单元,每一册教材当中都包括八篇识字,三十四篇左右的课文。每篇需要认识的新的汉字的数量比原来的教材有大幅度的增加。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要承载的东西比起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多得多。而我们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懂得太少,觉得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读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对教学内容难以割舍;还有的老师觉得教材既然都这样编排出来了,如果不教那么考试考出来怎么办?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敢割舍。
案例陈述:《学会劝阻》
理论阐述:不同学生所能承受的教学内容是有一个度的,教学内容太多,构成教学节奏太紧,使学生的心理节奏一直处于急促、紧张的状态,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这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学生游离我们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象卢勤老师说过的故事《蹲下来看孩子》中的那位妈妈,蹲下身来,真实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正视学生的学情,以教材为例,截取部分,简化教学内容,那么课堂上就可以放慢脚步,和学生真诚的互动,关注他们的不会,并竭尽我们教师的全力引导他们从不会到会,课堂上就一定能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再看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假如我们不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调控,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0分钟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既要完成读通读顺课文和识字写字的保底工作,又要理解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什么都面面俱到,必定什么都不能到。在语文课堂中对于一些长的课文,要合理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实现“长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一课只求一得,落实字、词、句的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就足够了。
其实,舍弃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获得。(2)、简化教学语言
课堂调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常规的训练。但常规训练不能靠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醒,春风化雨的激励评价,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学生的行为总在反复,造成我们老师每天也得重复差不多的语言,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形成听觉疲劳,甚至是听觉倦怠。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经常采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调控,效果很好。比如:
课堂上的目光提问;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建议他们可轻轻摇动自己的小手;注目倾听;击掌两下,表示要安静„„诸如此类肢体暗示学生一旦掌握,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实现无声无息地轻松调空。
(二)、趣化课堂
说到低年级的课堂,不能不提到“趣”。而关于趣的营造,方法更是多。有表演、故事、竞赛、游戏激趣,大型公开课上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调控,还有把教学的环节以闯关形式出现,不停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始至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曾有一个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怎样运用故事情节趣化低年级的课堂。
在拼音的学习中,借以学习拼音知识的插图与插图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而这些毫无关联的插图,又与每一节课学习的拼音知识紧紧相连。那么,单纯地以图教学拼音知识,容易产生单调、无味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没有逻辑联系的插图,串联起来,协调于统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让拼音学习成为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孩子进行的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
如在《汉语拼音6 j、q、x》一课中,有这几幅插图:图一画着一只母鸡、图二画着几个飘着的气球、图三画着西瓜。教学时,可以对这三幅图做这样的处理:
师:出示卡片(母鸡图),描述:“母鸡今天过生日了,它很快乐,瞧,它在干什么?”
生:母鸡在抓蝴蝶。生:母鸡在唱歌给蝴蝶听。
生:母鸡在看蝴蝶。它看见蝴蝶能自由自在地飞,羡慕极了。
师:(板书“母鸡”。)“鸡”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字母“j”(出示“j”的卡片)的读音。
(这一片段教学,因为很好地创设了儿童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感兴趣的过生日情境,孩子说得有趣,有味,同时也牢牢记住了字母的读音。情境在继续,效果十分明显。)
师: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份礼物,快来看看——是什么? 生: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束气球。
生:它送来一束五颜六色的气球,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这些气球飘上天空,美丽极了。
生:大女儿把气球藏在背后,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母鸡问:“女儿,你干什么?”母鸡的大女儿就把气球交给妈妈,“妈妈,生日快乐!”
师:呀,你真会编故事,真了不起!母鸡见了女儿的礼物,嘴巴笑得合不拢了。(全班小朋友都微张嘴巴,面带笑容,也沉浸在母鸡过生日的快乐中。)
师:板书“气球”,学习读音。
师:二女儿又送上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呢?(同法学习“x”的读音)师:j、q、x三个字母也来为母鸡庆贺生日了。调皮的它们要给母鸡一个惊 4 喜,都藏在图里边,明亮的眼睛快来找一找吧。(学习字形)
显然,上述片断教学中,把插图串联起来,借助插图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观察、表达、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整节课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轻松愉悦的、熟悉的童话生活情境中,实现了乐学拼音这一个最近期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拼音部分《复习二》中的第四题,(板书)题目当中出示12个音节词。样子中把12个音节词的“qi che”“huo che”连了起来,要求学生仿照样子把剩余的十个音节读读连连。怎样让刚刚接触音节拼读又害怕拼读的孩子有兴趣又认真地读好这么多音节词,又能思考呢?我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中,这样说:“小朋友们,秋天真好。今天,音节朋友们相约去秋游。他们是谁?快来看看。”学生开始拼读。拼好一个,师就示范相应说出那个音节词:比如学生拼好“hu li”,老师说:我是“狐狸”,今天我要去秋游啦!接下来,由孩子们模仿读音节说句子。
等到拼读完后,老师假装思考样,说:“他们要出发了,为了不要走丢,伙伴们决定手拉手去玩。可是,他们要怎样找伙伴呢?这事得问问已经拉上手的‘qi che’‘huo che’俩。”孩子们的手一下子举得老高,兴奋得很。“同样是车,所以他们手拉手。”“是吗?”“他们都是交通工具。”师:“原来是这样。他们是同类的,所以手拉手了。小朋友的眼睛真亮。现在,赶紧帮帮还没找到伙伴的音节朋友吧。”学生在逐个拼读的基础上,较快地准确地连好线。这个语言情境创设简单方便,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拼读的兴趣。这样,用故事情节将课堂的环节贯穿起来调空课堂,简单而且容易操作,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持续性的维持。
(三)、异化课堂
一堂课就如一块蛋糕,都是甜的,一直吃就腻了。再去吃点其他的东西就有味了。所以说没有变化的课堂是了无生机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们要追求不一样的、有变化的课堂,也就是所谓的异化。
1、板块变化
课堂其实是一个氛围场。课堂的基调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低年纪的课堂调空很讲究动静搭配的问题。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使课堂处于安静的状态。5 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因此课堂虽然活跃但却显得浮躁;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画风》的教学可以把安静的生字书写环节放在导课、课中、课末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在一个游戏之后,适当设计一些如听写、练习、默读,以静制动,快速调整学生状态;又比如在较长时间的看、写之后,结合教学,设计一些表演、背诵等活动量较大的环节;连续的半节课的训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段律动等形式的课中操,舒展肢体,以动制静。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正如一些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教学设计时候也要重视动、静的合理与巧妙转换,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场,获得一个开放但不失控,规范但不沉闷的课堂。
2、语言变化
首先追求语气语调上的变化。比如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唤起无意注意;因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令大脑皮层很快的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打破着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
其次追求内容上的变化。如课中的写字指导常常有读准音、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几个步骤。教学时可以把这些习惯性的说法改成:和生字宝宝打招呼(读准音)、找找生字宝宝的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宝宝回家(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原本枯燥的识写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现,让学生把生字宝宝当成朋友一样去爱、去呵护和生字一起游戏,体验交往的快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
第三,追求节奏变化。
这样,通过这些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就象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驱散“脱轨”行为,使他们没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搅场”,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
(四)、序化课堂
所谓的序化课堂是指让每一堂课的安排都要有序。
课前活动。大班化教学,更需要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课前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尴尬一”提到的课前状态是否和课前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有一定的关系?一年级上期刚开始的课前活动可以诵读一些课前准备、听讲要求等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小游戏,规范学习习惯;后期可以将习惯和学习内容融合,形式有:每课一诵、读生字词、读老师推荐的好词佳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的如数量词对对碰等。课前活动力求常变常新,每周一个花样,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时师生之间的谈话沟通也是一个好办法。
教学片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来源:《爱如茉莉》)师:上课之前咱们先来说说爱情。(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象炸开了锅,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了。)
师:说到爱情,想到什么节日? 生:情人节。
师:那天人们都做些什么? 生:那天爸爸请妈妈吃饭。师:很温馨。
生:那天街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这首歌。师:那是还没有收获爱情的人们的忧伤和期待。
生:那天人们都到花店买玫瑰花,那儿的生意可红火了。师:送玫瑰,多浪漫啊!
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我的参谋。如果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儿,情人节那天,我又该做些什么?(“扑哧”一声,孩子们笑了,笑过之后,这回举手的孩子更多了,手也举得更高了。)
生:老师,买一盒巧克力吧,情人节可不能少了它。
生:对!对!而且要买德芙牌的,我爸说了,那是巧克力中最好的牌子,代表你对她的爱最深。(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被这学生的话逗得哄堂大笑。)
生:老师,送什么可千万别忘了送玫瑰,那可是爱情的象征啊。
生:老师,唱一首歌给你喜欢的女孩儿听吧,您的声音真好听。生:老师,带她到韩国的济州岛玩。我妈说她从电视上看到那儿好美。„„
师:看来同学们的建议很有价值,很值得我考虑啊。其实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山盟海誓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份平平常常而真挚的爱。(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以上是在德化县举办的福建省省级课题研讨会上,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借班上《爱如茉莉》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大家都知道,因为年龄和角色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本身或多或少就存在着一条沟,初次见面的师生之间更是这样。对于刚刚接触的师生而言,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尽快地进入上课的状态,这是许多借班的老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以上教学片段中的陈老师,并没有因为公开课、没有因为面对的是学生,顾及言他。而是在课前大胆选择一个跟本节课学习紧紧相关的“爱”的话题进行交流,围绕“说起爱情你想到什么节日?情人节那天,人们都做些什么?我在那天要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做些什么?”三个问题进行对话。在对话中陈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和他们一起交流爱情,给学生以成人之间的信任,让学生为自己的情人节出谋献策。这原本看似神秘的有关“爱”的话题就在笑声中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在谈话中师生浸染于和谐的氛围之中,彼此感受到相互沟通的快乐,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得课堂气氛格外轻松亲切,从而让学生能更自然、更放松地进入课堂状态,实现课未始,情已萌,趣已生,心扉亦开。
课中活动。低年级学生自控、协调能力差。因此备课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要进行周密的考虑。对于一些活动的组织安排必须井然有序,才能保证过程的有条不紊。
教学案例: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上,教了生字“想、告、诉„„”读音之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生字卡片,要求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胸前的字能组成词语的就站在一起。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站在一起拉着手在 8 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莫名其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操作„„过了几分钟,在老师的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了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下面是什么字。猜对的孩子每个人奖励一个苹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再去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的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就无比羡慕地看着苹果;有个别的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吃的东西,全然不顾那依旧在津津乐道的老师。
应对策略: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可以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而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还可以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没有找到朋友的学生也会赶紧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也可以避免操作时的无序状态。
总之,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千变万化,教学对象千差万别,表现各异,必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机智灵活地运用调控策略进行调控,真正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开放”与“规范”的关系,实现“开放”与“规范”的和谐统一,使我们的课堂经常见到 “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理想的状态!
第三篇:课堂教学调控策略之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调控策略之课堂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在课堂上,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热情的鼓励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励他们的质疑与探索精神。因而,它要求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必须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的。往往当一堂课结束后,会听到学生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老师评价他们的话语。因此,教师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应不断丰富评价形式,发挥评价实效。
一、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应多样化。
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多种方式来实施激励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即时的评点,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即时评价。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尝试评价自我,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意识,促进自主发展。
3、生生互评:学生之间开展评价是进行沟通交流的良好方式。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参与同学互评,通过评价互相促进。
4、师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的过程,关注同伴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二、评价应恰如其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愿意展示自己,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担心自己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害怕自己出错招来同学们的嘲笑。因而,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关注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运用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安全的感觉,获得情感的补偿,获得自信的力量,获得取胜的勇气。
总之,课堂上多使用评价策略来调控课堂节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培训讲稿范文
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培训讲稿
主讲教师:吴杰(冠英小学)
导语:
各位校长、老师:
大家上午好!期末考试、期末工作刚刚结束,还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大家又聚在一起进行小继教学习培训,的确很辛苦;既然上级这样安排,我想,我们大家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一学,确实,小继教培训教材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若能将其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在前两天,中心校杨贵老师安排给我的教学任务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中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在这方面,在座的有教龄比我长、经验比我都还丰富的教师,甚至有些是我小学时候的老师,在这里,谈不上指导,只能说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有不足,敬请谅解、指出。
课题:《第一章 激发动机 第二章 导入新课》
课时:2学时
时间:2013年1月14日上午 教学过程: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教师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教师要适应社会、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发展和提升自我。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提高课堂调控技能、保证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要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师角色已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时刻发生变化的个体。因此,课堂总是充满了变数,再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前就能完全预设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把握目标、收集素材、精心设计,为课堂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外,还要明确课堂调控的内容、方式和原则,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分为:
1、激发动机技能
2、导入新课的技能
3、活动变化的技能
4、反馈调节的技能
5、授课结束的技能
第一章 激发动机
1、激发动机的意义: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
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质量。
2、学习的动力机制: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动机过程的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3、激发动机的方式:(1)设臵刺激情景(2)运用目标激励
示例:
1、《知道学习的意义》
2、《在目标引领下步步前进》
(3)激发内发需要
示例:《引起学生新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4)发挥成功效应
示例:《成功,让孩子扬起前进的风帆》
(5)引导学生参与 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
生自觉“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参与主要包括了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
投入。
第二章 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的意义:
(1)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
(2)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3)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2、导入新课的要求
(1)导入的要素:语言、信息、活动
(2)导入的结构:引起关注——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3、导入新课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关联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机智性原则
4、导入新课的方式:(1)做好新知学习准备(2)采用“始钱教学策略”(3)建立新旧知识联系(4)揭示矛盾引发悬念(5)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示例:
一、谈话设疑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和学生谈话,我问学生:“你们过了几个生日?”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我今年9岁我过了9个生日”“我10岁我过了10个生日”老师用一句话总结:“一年过一个生日,但是有位爷爷到今年为止,一共过了19个生日,谁知道这位爷爷今年几岁?”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9岁”我随口接着问:“爷爷19岁了,那么爷爷的儿子多少岁?孙子呢?”学生都摇头。“9岁的人可能有孙子吗?”我继续问。学生一听都恍然大悟,顿时哄堂大笑,齐声说“19岁不对”这时,我开始了新课的导入:“爷爷不可能是19岁,那他今年到底有多少岁呢?老师将在今天的新课里告诉大家。”……
二、鲜明生动的故事引入
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有趣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讲“体积”概念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以前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为什么乌鸦最后喝到水呢?学生回答:“因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子中,水面满满地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老师:水为什么回会升高呢?学生:因为小石子(挤)占了水的位臵。还有不少学生听说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巧妙利用体积臵换,得出大象体重的。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再进行实物演示,使学生带着愉快和求知的心境,通过观察使抽象的概念变的具体形象化,进而理解了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顺利地掌握了体积这一概念。
三、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等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如:“唐僧拿来同样大的三个饼给三个徒弟吃,要求每人只能吃一个饼的3/4、6/8、9/12;贪吃的八戒争着说我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僧只好拿3/4了。”表演完以后我让同学们猜一猜,他们三个谁吃的饼最多?在学生争议之时,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三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并取其中的3/4、6/8、9/12,剪下来比一比。这样同学们就容易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又如: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剪刀和纸,要求把纸对折以后,剪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图形,剪完以后,让同学们展开。比一比,谁剪的好。再仔细观察,所有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学生们知疑难解的情况下,老师趁机点题。今天这一课里,咱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激趣导引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能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可通过做一个“考老师”的游戏来导入课。课前让学生出一些数据,让老师断定此数能否被3整除。不管学生出多大的数,教师都能一眼断定。学生则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出结果。这一下,学生们更惊奇了,看见老师并没有计算就非常准确地说出结论,于是便会产生“老师的秘诀在哪里”的疑问,和“我一定要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的愿望,这就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从生活困难入手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解决实际困难,还必须回到实际中去。如在教“公倍数、集合”时,教师从一家人的休息日导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0月份,明明的爸爸每隔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明明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奶奶,问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然后,引导学生标出三个人的休息日期,发现有的日期是两人重合,有的日期是三人重合,这样在解决一个家庭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带领学生学习了公倍数、集合的意义。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建立数感。
六、紧抓复习中的信息激趣导入
数学是一门反馈性很强的学科,不断地进行知识迁移反馈,能使学生很快明白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成功反馈的信息越多,越能激起学生表现自己 的欲望,学生因此可能会愈来愈喜欢学数学。特别是在反馈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幽默的启发,调节出“趣”来,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预习习题中误把18分钟答成18时间。教师作了如下诙谐有趣的调节,(幽默地)好的,问题问用多少时间,答用18时间;若问教室有多大,则答有18大;(加快速度)如问你有多重,则答有90重;(在笑声中接着叙述)如问今天你带了多少钱?则答带了5钱。在学生哄堂大笑中,教师问:“这样的回答对吗?不对在哪里?”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深刻地区分出“量”与“计量”这两个概念的内在含义及应用。不管哪一种导入,必须具有吸引力,短时到位;必须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要注意年级、教材、环境、时间等,切忌广告和故弄玄虚。同时,每一种方法不应该是孤立的,我们要融会贯通。这也体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告诉我们,合理设计导入方法,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课题:《第三章 呈现教材》
课时:2学时
时间:2013年1月14日上午 教学过程:
第三章 呈现教材
一、呈现教材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与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教材呈现的要求
1、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2、新课程的“教材观”
3、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于那些方面?(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2)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
(3)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4)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手
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注意:
(1)要有统领学生、教材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
背学科教学特点。
(3)以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4)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能“为改变
而改变”、“为更换而更换”;
(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引导学生形成自
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避免主观随意行为。
(6)宜量力而行,逐步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不追求一蹴而就。三呈现教材的方式
1、联系师生的经验
示例:《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积的近似值”》
2、引入“先行组织者”(1)陈述性组织者(2)比较性组织者(3)具体模型组织者
3、设臵一定的问题
4、组织相关的素材
5、采用标志的技术
课题:《第四章 活动变化 第五章 反馈调节》
课时:2学时
时间:2013年1月14日下午 教学过程:
第四章 活动变化
一、活动变化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2)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3)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4)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变化的要求分:
1、活动变化包括:(1)、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2)、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2、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3、活动变化的方式:
(1)多姿多彩的娇态变化 包括:表情变化;姿势变化;位臵变化。(2)声情并茂的言语变化 包括:音调变化;节奏变化;表述变化;伴语变化。
示例:《一位语文教师讲课时的语调变化》(3)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包括:视觉通道式;听觉通道式;视听结合式;触、嗅觉通道式。
(4)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 常用类型:情景式、表演式、模拟式、游乐式、操作式、商议式、参与式
(5)水乳交融的组合变化
第五章 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的意义
2、反馈调节的要求
(1)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2)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3)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4)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3、反馈调节的方式
(1)捕捉反馈信息 方法多种多样:观察式、谈话式、作业式、活动式等。观察要求:A 观察学生的眼神 B 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 C 观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
(2)选择强化的方式 采用的手段有:A 言语式 B 符号式 C 动作式 D 活动式
(3)及时校正差错
(4)做好“双补”工作 “双补”即补救与补充
课题:《第六章 结束授课》
课时:2学时
时间:2013年1月14日下午
教学过程:
第六章 结束授课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挖心思,找切入点,希望起到先声夺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良好的一节课的结束语的设计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结束语不仅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而且会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因此,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性,把教学推向高潮,达到“课虽结束”,“趣味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结束授课的意义:
1、好的课堂结尾,一般要做到三点:(1)随机性(2)承接性(3)诱导性
2、结束技能的主要功用: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结束行为的要求
1、结束的构成要素 包括:信息、语言和活动。
2、结束的基本过程大体经过一下阶段:(1)简单回忆(2)提示要点
(3)巩固应用(4)拓展延伸
3、结束的操作要求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教学目的的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
知识的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要做到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尽力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巩固知识的机会,切不
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
(4)要善于交错、综合地使用各种形式。
三、结束授课的方式
1、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难点及注意事项。利用上课结束前的几分钟与学生谈话,把一节课的内容
作一番梳理,把“脉络”搞清,对于巩固、强化这堂课已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3、重视激情励志 鼓励探索创新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廖邦辅
课堂教学是为一个完成教学任务而有节奏的变量过程,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节奏调控应同教学本身规律相一致。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节奏的调控。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容量,必须课前熟知其在某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合理布局,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平铺直叙,造成教学内容节奏的失控。
因此,课始,课中,课尾要精心设计,做到重点内容突出,节奏鲜明,有开端,有发展,更有高潮,使一堂课象一首美的诗。
二、教学时间的节奏调控。
每课有时间限定。如复习过渡,演示教具,利用电教器材等多种手段讲授新知识,组织讨论,进行小结,巩固练习等,所占时间,必须进行调控,但调控不是固定的,因教学内容,因人,因境,因势导之,并利用课堂各种反馈信息,即时抓住学生有意注意的,短暂的,持续时间,组织学生认知最佳时间出现,紧抓机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
教学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需准确、简洁,赋予启发性,适应性、通俗性和时效性。因此,课堂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快慢得当,疏密交织,有张有弛,声调起伏跌宕,使之风趣幽默,浑然一体且有序。学生听之,不燥,不疲,不麻木,自始至终处于轻松,愉快,爽心的思考、记忆的最佳兴奋状态,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必须适当得体,达到师生语言、心灵、思维相通,和谐自然的境界。
四、注意反馈信息,进行节奏调控。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注意双方间信息反馈,并及时加以处理。如学生听课效果,可从学生面部表情、动作、眼神或回答问题的灵敏等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捕获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洞察学生思维所处状态,及时准确地调控有效信息输出,或变讲述,或变教法,或及时容纳学生突现灵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