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五篇

时间:2019-05-12 17: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 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而巧妙的课堂调控可以使教学更有艺术性,体育课堂教学同样不例外。课堂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可测的,有的是不可测的,体育课堂上尤为突出。因此,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与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可忽视,而课堂调控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课程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调控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素养与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更是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以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重视心理调控,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

体育教学主要在户外进行,空间大,扰动因素多,不确定性突出,学生活动的个性化,兴趣的广泛性,教学的动态性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从心理上加强调控,引导积极心理,减少消极心理,让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的心理准备。

(一)注意力与兴趣的引导。

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由于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和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化倾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泛化,要把这些心理统一到教学的既定目标上来,其心理准备是重要前提。首先,在体育教学的开始环节中加强学习导入,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其次,有趣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步入学习的轨道;第三,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应尊重学生的活动兴趣、活动空间和运动快感的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引起活动,使个性积极化”。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尽量做到导入与准备活动有吸引力,教学内容与方法有想象力。根据初中生身心特点,重视游戏活动、情景设置、课堂的创新等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注意力步入正确的教学方向。

(二)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心态。

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课堂上教师的心态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积极良好的心态能让我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充满热情,这对一堂课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心态不稳必然自乱阵脚;二是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谓“用心去塑造心灵”,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这就是用“心”去调控;三是以极大的热情去面对每一堂课,心理学家认为:“热情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水平,更能感染学生。因此,教师的心态是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各种消极心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每一堂课,我们才能把握全局,操控自如。

二、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放大的空间里体验运动的乐趣,得到健康的发展;

课堂气氛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以健康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参与和高亢的情绪密切相关,那么,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合理调控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创设情景,探究与发现。

体育情景的设置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心理水平,以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与锻炼、探究与发现,体验成功,从而达成目标。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可见,创设情境对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课堂调控的手段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教师往往采取的是自愿+强迫,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这种情况在体育常规课中已是屡见不鲜。教学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个小小的游戏,一个情境的穿插,就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演作用非常重要,既要有充分准备,也要注意观察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地创设情境,插入游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导向最佳状态,这些插入运用适时,能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

(二)、因势利导,积极应变。

因势利导是教学过程中调控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环境、条件、教材、学生个体差异、班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和课堂氛围。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把握课堂气氛的“势”和学生的“势”积极应变,我们才能控制课堂。一是顺势而为之,当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高,学生参与性强,练习内容适合学生的兴趣,应积极把握学习方向,引导学习兴趣;二是善于借势,就是借助课堂上或学生的一些倾向性来推动学习进程。例如:在一次耐久跑的测验中我们发现,一个较好的同学牵着一个较差的同学跑,最后达标,而这时其他较差的或怕长跑的同学纷纷要求效仿。可按规则,是违规的,但体育课必然不是竞技,我们就借这个“势”让学生进行一帮一或几帮一的活动,结果两方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几次课的这种牵引跑,帮助者和被帮助者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成就感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学生对长跑的心理障碍与失败感得到克服,这就是借“势”的作用。

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很多,要因时、因势而定,关键是把握“势”、顺着“势”、凭借“势”的力量,向有利方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在无势可借时,我们应设置情境、穿插有趣的活动、听取学生的建议等积极造“势”,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因势利导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策略,是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倾向性导向教学目标上的艺术。

(三)放大的空间与交流的自由感,收放有度。体育课是空间放大与交流相对自由的课堂,当学生离开狭窄的教室来到操场,这种感觉很明显。从这个意义讲,体育课对于学生胸禁、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教育作用。然而“收放”问题就是关键,如果放得过度,体育课就可能成了“放羊课”,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收得过紧,学生空间感与自由交流感就失去了,学习热情将受挫,体育的教育作用难以体现。由于学生的这种空间与自由感,体育课往往会出现放得容易收起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合理调控,把握收放的“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讨论交流,在互动中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教师要充分运用调控艺术,在课的进程中变换练习形式及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活动向学习目标方向发展;同时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把教材趣味化,目标任务责任化,练习形式游戏化,巩固提高竞争化,让学生充分体验放大感和自由感。从这个意义上收放,课才会散而有神。

三、运用节奏艺术调控课堂,体验运动的美感

“节奏是物质运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节奏是艺术的灵魂”。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外显性很强的形态,其教学过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等都是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练习的强度、运动量大小,学生身体的疲劳与恢复等都要通过一的节奏来调控,学生在起伏的练习节奏中身体才能得到科学发展,在动态中体验到美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一)教学环节“快慢”有变化。

对教学环节及快慢变化的把握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对课堂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学速度的快慢是关系到一堂课的容量大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身体不支,动作变形,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速度太慢就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纪律松散,失去兴趣。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把握教学速度。例如:学习新教材、突破难点时,应放慢速度,让学生体会动作,思考要领,给予消化的时间;在复习课和身体素质练习中,应适当加快练习速度,保持兴奋度,以保证练习的质与量。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还应时时监测与观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进行快慢调控的依据。

(二)教学活动“动静”有交替。动与静是辩证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动静”的交替才使得课堂充满活力而有序,它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与人性化。“动”使课堂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积极参与身体练习、探究与讨论、质疑与建议;“静”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练习方式、技能与技术的观察、理解与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学生就会兴奋过度,就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反之,课堂一直处于静态之中,课堂气氛就可能受到抑制,就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动静”交替的节奏来调控课堂。

一是在“静态”中解读。在教学的起始,教师对动作要领、方法的解析与示范、达成目标与要求、练习的价值、对学生心理的激励等是至关重要的,具有方向性作用;

二是在“动态”中感知。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体验并参与各种练习的过程,把学生的空间放大,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体会、交流、互助学习,教师以巡视与指导、提示与评价为主,让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

三是“动静”合一。在不断深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要一步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与探究中明确方向,保持学习情绪,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而教学的节奏感与有序性就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不死,动而不乱,“静”是教学活动的调节器,是“动”的准备与开始,“动”是“静”的演绎与结果,课堂教学才能活而有序。

(三)教学过程“起伏”有波澜。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起伏主要是由情感的参与、兴奋与抑制的交替、练习密度与强度等所决定的,它体现了练习中师生的情绪体验与共鸣。跌宕起伏的节奏对体育课堂学习气氛的调控,以及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我们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设计教学,在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时,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波浪式地进行;二是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中运用趣味性、竞争性活动与激励等,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幽默、示范、展示、讨论交流、思考等,让情绪得到舒缓和放松。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韵味,能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美,也有利于师生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使课堂充满生机。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体育课堂教学既要生动活泼,又要稳而有序进行,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是不要的。在初中体育课堂调控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为此要做好积极地准备,既要课前的精心设计,又要课上掌控全局的,随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应胸有大局,善于发现,善于处理,要积极寻找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调控意义和作用。

第二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结言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向所有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需要他们研究教育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05(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到第六册教科书

第三篇:人生体育探索与实践

“人生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严杰夫

杨祥明

一、“人生体育”的理论思考

“人生体育”是我校正在研究中的教育部国家级课题“奠基教育”在体育上的理念,是我校确立的“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体育表现。

(一)“人生体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人生体育”,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为人生的成长、发展而进行体育运动,二是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健康的人生品格。换言之,体育造就健康人生,健康人生彰显体育魅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首先就是身体健康的奠基。“人生体育”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奠定身体素质基础而探索的一种体育教育策略和思路。《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可见,体育与人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他形象地把人的机体看作两个载体,一个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储,另一个是道德的载体和驻所。他还专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对体育的精辟论述和《奥林匹克宪章》对体育的定义不谋而合,都充分强调了体育对身体的重要性。而“人生体育”就是要为人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夯实身体素质基础,这是“物质”层面的含义。

其次,“奥林匹克主义”要求,体育教育还应该着眼增强人的“意志和精神”。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人的意志品质、思想性格、心理气质等也同步得到培养和提升,体育教育不仅在于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在于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性格的塑造、思想的提升、情操的培养,这种由身体锻炼到精神情操的提升,正是“人生体育”所追求的“体育塑造健康人生、精彩人生”的宗旨所在,这是“精神”层面的含义。

简言之,从人的身体强健和精神健康两个层面来认识,“人生体 育”的目标就是“两育”、“两人”,即基础体育培养“健康人”、竞技体育培养“杰出人”。基础体育包括普及项目、特色项目和趣味体育等,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个性和情趣,使之成为身体素质优良的“健康人”;而竞技体育旨在充分发掘学生身体潜能,使学生的体育天赋和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从体质到精神都优秀的“杰出人”。当然,基础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包含体质训练和精神培养的内容,只是基础体育侧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而竞技体育侧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图示如下:

人生体育

基础体育———————素质培养、品格发展————— 健康人 竞技体育———————特长发展、精神升华————— 杰出人

内容:两育

人生:两质

目标:两人

(图中“两质”是指体质和品质,即身体素质和体育品格)

(二)“人生体育”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对“人生体育”的理解,“人生体育”应该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征。

一是物质性。“人生体育”首先要着眼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方式方法、力度和灵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夯实身体基础。

二是精神性。“人生体育”以体育教育为起点,但不停留于体育教育本身,而是在开展体育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气质、个性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思想精神同步发展,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基。

三是基础性。这是基础教育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也是“奠基教育”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工作应该重视两方面的基础培养:一是身体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基本体育训练培养健康体魄,为人生成长和发展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加强体育道德、精神层面的教育,包括运动习惯、心理、意志、情趣等,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四是发展性。“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持续运动、快乐运动。“人生体育”要求体育教育着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体育内容的确定到体 育工作策略、方法的选择,都应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加强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让体育活动成为半岁学生一生的快乐运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

“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是由基础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根据基础教育对体育的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身心特点,“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涵盖基础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内容。

先说基础体育。所谓基础体育有两层意思:一是体育训练的内容体现基础性、群众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二是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打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基础体育包括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群体性运动(如运动习惯训练、力度训练、灵敏度训练等)、以培养体育特长为主的特色项目(如国际象棋、羽毛球、健美操等)、以张扬学生个性和培养运动情趣的趣味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立定跳远、花式毽球等),特色项目和趣味体育主要是非奥运项目。基础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之成为身体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和健康的运动情趣等,实现体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使之成为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良好的“健康人”。

再说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不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主体,而是植根于基础体育土壤的提高性体育教育,它针对具有特殊体育天赋的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潜能,在其强项上得到超越性的发展和提升,成为出类拔萃的体育特长生或体育尖子人才,为高一级学校或者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竞赛苗子。特别是奥运项目,“人生体育”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在充分发展群体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提供发展特长、张扬个性的舞台。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强化奥运项目的基础训练,大面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现、培养体育特长生和专业运动员苗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顽强拼搏、为国增光的优秀思想品质,使之努力成为体质优良、特长突出、个性张扬、品格高尚的“杰出人”,实现身体素质与精神品质的双飞跃。

二、“人生体育”的实践探索

“人生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品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让体育伴随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人生更加精彩。我校开展了系列“人生体育”探索,从阳光体育、特色体育和趣味体育三个方面构建“人生体育”的工作体系。

(一)“阳光体育”夯实学生身体基础

1.体育课程设置有层次。充分考虑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尽量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把体育课程一分为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又分为基础课程和个性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是活动课程,分为常规性集体活动和趣味性个体活动。

2.体育课程内容求创新。充分体现基础体育项目和竞技性体育项目相结合,特别重视个性化项目的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体育教学基本任务;个性课程重点是体育特色项目培养,如国际象棋、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等;校本课程主要开展常规性集体活动和趣味性个体活动。常规性集体活动主要指“大课间”,包括广播操、武术、晨跑等活动;趣味性个体活动主要指“三高吉尼斯纪录”活动,如花样跳绳、娱乐体操、街舞、篮球社、立定跳远、艺术毽球等。

3.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实现基础课与群体性体育相结合,体现阳光体育的活力。课内体育教育内容体现基础内容和个性化内容的结合。特别重视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每天早晨早读课前7:40—8:00为大课间时段,每天下午第八节课为个性化趣味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创办体育学科节,促进群体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体育特长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体育学科节的特点是把传统运动会办成师生教、学成果展示的节日,实现四个变化:一是比赛项目大大增加,既有传统竞赛项目,更有学生喜爱的非竞赛项目;二是参赛对象更加广泛,既有项目尖子选手竞赛,又有学生自愿参与体育特长特色展示;三是活动时间更加灵活,集中展示时间一天,特长展示分散在多个体育活动时间;四是获奖面更广,有60%多的学生获得各种竞赛或者非竞赛奖励。

体育学科节的项目设置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求以及特色运动发展情况确定。国家规定项目根据中学生统一标准确定入选学科节人员,学校特色项目和学生个性化项目根据运动发展水平确定学科节入选人员。在平常体育教育中,学生只要达标即可自动成为学科节选手。这一体育创新活动,有力促进了学校群体性体育工作,大面积提 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精神品质。

4.基础体育时间有保障。

规定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分两种形式体现:早晨“大课间”20分钟,集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下午第八节课45分钟开展“三高吉尼斯纪录”个性化趣味体育活动。

(二)“特色项目”打造竞技体育平台

为了推进学校“人生体育”工作,学校重点打造四个特色项目:国际象棋、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等,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特长学生的培养,从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逐步构建竞技体育的超越平台,力争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并初步形成特色品牌,为高一级学校或者运动队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现在,这四个项目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国际象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近百项。

这些重点特色项目的发展,成为“人生体育”体系中竞技体育的平台,有助于实现学生体育潜能的充分彰显和体育精神力量的激发,为培养体质优良、意志坚强、敢于拼搏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趣味运动”彰显体育个性魅力

在个性化体育项目发展上,通过打造“三高吉尼斯纪录”平台,促进群体性基础体育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申报确定开设项目,如“花样跳绳”、“艺术毽球”、“趣味体操”、“街舞”、“篮球社”、“立定跳远”等,初步构建“趣味体育”项目体系,形成“人生体育”的体育素质教育特色。

趣味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全体学生实现身体素质与运动个性同步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有益于彰显学生的体育个性魅力。

当然,“人生体育”的探索只是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们将以体育课题研究为抓手,逐步完善“人生体育”体系,努力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体育基础”的目标。

第四篇:农村初中教师管理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初中教师管理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初中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学校最根本的管理。因此,要做好农村初中教师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积极运用科学的管理策略,不断地创新管理机制,大胆地进行教师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农村初中教师管理的困惑。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由于我国社会改革进入了深水转型期,市场经济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效应,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初中教师个体与群体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敬业精神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县多数农村初中学生人数锐减,班次缩水,生源质量差,在校学生是以留守少年后进生和从城里回流的问题生为主体,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十分的困难。如我校现有学生259名,在岗教职工72名,出现了一个教师教三个学生的现状,且学生持续流失的风险在不断增高,教师课量严重不足,可以说是人浮于事,因人设事,而且学校行政运行成本实 在太高,学校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二是个别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甚至不务正业,兼职经商者有之,带家教者有之,抓奖赌博者有之,不愿当班主任者有之。说实话,现在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愿担当此任。而且是班级越少,津贴越高越不愿当班主任。这已成为令校长和管理者十分头痛的事情。三是一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

2、自身素质较低的问题。一是在文化素质方面,部分教师教学知识贫乏,方法单一,面对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无所适从,不重视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思想相对落后。二是在业务素质方面,教育科研能力差,科研意识淡薄,课堂教学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在身心素质方面,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倾向高于一般人群,地位待遇差,加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导致教师心态失衡。

3、职业心理倦怠的问题。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农村生源的减少,岗位的竞争,使广大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使一些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高原期而引发了职业倦怠现象。

二、农村初中教师管理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初中的教师管理工作,扭转当前农村初中教师管理的不利局面,管理者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师管理缺 失的问题结症,那就是不能让“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成为一种奢侈品,而是要把“校以师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针对当前农村初中存在的综上所述现象,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落实制度管理的策略。学校管理者一是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现代教师管理理论,要把哈佛大学校长所说的“学校之大,不是大楼之大,而是大师之大”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管理的实践中。二是要正确处理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本管理并不是不要制度约束,而因制度管理正是人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就必须要做到刚柔并济,法情相依。三是要制定和完善一套简于操作、责权利为一体、科学规范并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正因为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石,所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始终放在学校管理的首位,说实话一套好的制度要比多指派几个管理人员顶用的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一个单位有了这样一套制度法宝,即使领导不在岗位,其运行也会是有条不紊的。所以说任何践踏制度或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管理都是失败的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更是如此,因而在教师管理中树立“制度高于一切”的思想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动摇的。我校在人本管理的实践中把制度管理和柔性引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制度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坚强支柱;使柔性管理 成为学校管理的有力利器。通过举办了“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会”和“师德评优”等活动,使一些教师的工作作风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树立了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2、渗透情感管理的策略。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有一句名言:“最好的管理莫过于感染。”所以说情感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基础,其核心是激发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者一是要关注教师的需要。从本质上讲需要就是教师工作的源泉和动力。因而在管理中应尽量满足教师学习进步的需要,尽量满足教师对工作环境的需要,尽量满足教师自我展示和发展的需要,尽量满足教师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一些弱势教师的需要,从而激发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做到人尽其才。二是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因为尊重、理解、宽容、欣赏教师是精神鼓励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理解其情思,宽容其过失,欣赏其进步,尊重其人格,从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三是关注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学校要通过各种鼓励措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工作作风。四是要关心教师的生活。要经常了解教师冷暖,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让教师在舒畅愉悦的心情中为学校的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我校通过教师节、中秋节、春节对教师的慰问、对评优树模各类考核的奖励兑现,对教师职称评定的 公平竞争,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倾斜,都有效地成功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岗位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我校在管理中对教师教学以外的自身状况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基于此,学校每年适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给每位教师印发了《生活方式与健康》等心理健康资料,开展了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不少教师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和谐健康的心理时空。

3、实施自主管理的策略。学校实施教师自主管理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初中当前现状的迫切需要。在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自觉性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为学校推行教师自主管理提供了可能。一是教师自主管理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拥有真诚激情、宽容负责的优秀品质;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农村初中生源差,班额少的短板情况下,教师应千方百计发挥一对一的教好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二是教师自主管理必须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本身在专业上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因而,管理者一方面要激 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争当学习型教师。二方面是要把“校本研训”作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举措,采取送外培训、请专家来校,在岗培训、自主学习和网路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三方面是推行教研教改和教育科研目标责任制,引导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以教育科研成果指导解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我校坚持推行的“以学定教,以练促学,先学后教,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科研课题,以及我校承担并已结题的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科研课题,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了我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三是教师自主管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作用。充分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同时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和自主发展的环境氛围,从而达到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实现“管”是为了“不管”,也就是无为而治的管理最高境界。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农村初中教师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对人本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那就是管理者应以尊重人、依靠人和信任人为教师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教师管理的落脚点。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师管理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我们学校的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要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社会与学校,学科与学科综合起来学习,变单一的、简单的课堂教学为多向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变单向的传授为多向的互动,变单向的师生交流为多变的生生交流。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位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念,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然趋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包括从学校的“学得”和从社会的“习得”两个方面,随着二期课改目标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学生“习得”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展延伸,学生在学校“学得的”是有限的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的知识可能越来越无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习得”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通过老师的口头传授直接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间接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这无疑对现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课堂教学再也不能局限于教师启发提问,学生按序回答的单向的交流形式,必须创设一种全新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格局,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在学科教学中的性质、所占比例,以及整合所选的适当契机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3、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亦成为教师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不断进取的训条。似乎有了一张文凭就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了”,隐性或是显性的教学经验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教师凭着一本教案可以吃“老本”几十年而高枕无忧。全新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专业化”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美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改革兴起了两大浪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师专业化探索。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是既老又新的问题。何谓教师?教师应当怎样?必须怎样?——这些问题是任何时代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课题,但另一方面,教师毕竟是社会的存在,往往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因此,离开了现实社会停留于抽象层面,是难以把握我们所求的教师形象的。前者是教师的主体条件,后者是教师的社会条件。主体条件是理想的,社会条件是现实的。我们需要洞察当今中国所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把握教师队伍的现实水准,并求得从现实水准迈向理想境界的策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备课、授课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适应新课标发展要求的

新课程标准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教育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如检索、处理、信息显示等。二是运用教育信息的技术,它除了教育信息中的技术以外,还包括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如何选取信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有效整合。而現代教育技術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并且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搜集、加工、分析等处理经验,获取知识的探究生成意义建构的一般方法。使教师现代信息意识和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够满足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需要。部分学科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

5、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

①整合的主体被错位 整合是指整理、组合,强调合乎事理的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整理成有机的主体,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但在有的课件设计中出现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课件制作“精美”,艺术文字、三维图像、音乐、动画、VCD,统统都用上了,大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花花绿绿的画面,课程内容知之甚少。

②仍以讲授型为主 很多“课件”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例如“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例题展示给学生,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③实验操作被取代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各科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④教师作用被替代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 “设计” 下,教师成了点击鼠标的操作者。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⑤课件缺乏交互性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仍然是“灌输式”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统统编织进去,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教学效果并不好。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执教时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疏忽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钻研,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用课件“代劳”板书;机械而呆板的演示等。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观等。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则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的研究,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依据各学科教学目标使用掌握的信息技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的规律,并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手段方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从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课题研究,对学校现有的信息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环境建设、理念辅导、专业培训、实践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本课题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中,教师的“教”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堂教学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堂教学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既承担着实现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载体。本课题的研究总目标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有力的改善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观,改善教师的教学观,改善对初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善学习者的教学方式;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规律性;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二)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结合学校教科研能力的实际状况,决定以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对初中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用教学效果检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中的各研究项目情况;总结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更进一步的指导规划研究内容,并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性。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3.1-2003.5):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积累资料,落实好课题组人员,做好研究前各项工作。

实施阶段(2003.5-2005.5):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开展问卷调查,编制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现状认识的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分课题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理论指导下,探索经验总结法、比较借鉴法、个案法等整合方法,及时检测,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撰写论文、制作光盘、整理教案集;进行阶段性评估。

总结阶段(2005.5-2005.9):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有关专家领导评估。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学习研讨

为了使大家对整合的理念有所理解和认识,我们首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先进的教育专家学习,提升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使大家对“整合”有了新的认识,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整理、组合的意思,强调合乎事理地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成有机的统一的主体,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强调个体中某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呈现出高度自然的和谐与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并不就是单纯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课件背景画面的美观新奇,而是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学生兴趣的提高,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问卷调查 课题组成员首先就问卷的内容、题目的设计、问卷的时间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本次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

通过问卷,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

本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从调查中还发现,我校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偶尔使用,基本局限于展示课,这主要是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麻烦多,费时多。就我校教师开展多媒体展示课的现状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用“课件”替代板书的偏向,无法体现整合的优越性;有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认识片面,认为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凭着粉笔黑板不也教出了很多优等生,何必非要进行所谓的整合呢?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着畏惧畏难的心理,生怕由于自己的操作不熟练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分层培训、环境建设、体验实践等方面的具体研究

1、分层培训

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培训活动,使每位教师认识到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同时引领学生去学习。我校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抓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进行了分层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第一阶段,进行了计算机初级培训,要求全体教师掌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培训,要求能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管理学生学籍与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对部分骨干教师要求能用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络课件、网页,并能进行图片处理。现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能用Word进行常规的文字处理,部分教师会制作演示文稿和独立制作课件,骨干教师能独立制作网页。

2、环境建设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创造条件保证课题组成员在优裕的环境里完成课题研究

⑴ 学校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全力配合浦东新区完成“校校通”工程,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移动多媒体等设备,还为每一位教师配备128兆的移动储存器。

⑵ 把课题研究的时间排入课程表,规定每周一上午3-4节为课题集体活动时间。⑶ 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补贴一课时计入工作量。

⑷ 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论文获奖、课件获奖都按级别和等级的不同,以不同的分值参加年终考核。

3、研讨体验

本课题组成员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突破的整合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执教了三堂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研究课,课题组的成员均参加了听课与评课,并在此基础上,鉴于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及课程整合的不同性质,大家讨论推出了一堂全校范围内的实践研究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听课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课后毎一位教师都参与了评议与总结。

三、研究实施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契机,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是本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之处。

(二)整合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而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这些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状态,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去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化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3.实践性原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创新理论,然后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自主还是被迫;要注意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结合。更要注意研究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感受,是乐于接受还是不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在各个层次学习内容中对内容、难度、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心理反应。要注意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模式。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4.实效性原则

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其实效性,不搞形式,不作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使课程整合卓有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

(三)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策略研究十分重要。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⑴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⑵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⑶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⑷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⑴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⑵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 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⑶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⑸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 结构。

⑹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⑺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 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四)整合的途径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设立三个分课题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索。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是: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要素改变了?那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5、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每位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四、研究结果

1、课题组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了本校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情况,并分别撰写了调查报告发表于有关刊物上。

2、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达成思想上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必将变革人们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也必然带来以下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教材的多媒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教学目标改革

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会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①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重视,一些开拓者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上述目标的教学,如前两个阶段七个层次中提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模式,但是,这些尝试毕竟是小范围的,短时间的,在自发的形式下组织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

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同时期、在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定位,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想法,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CAI)。

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出现,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病。另外,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迅猛更新,如何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使教育对象自觉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使之具有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灵活方便的信息控制性能和非常大的信息存储功能。采用它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以促进教学向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人们在有限的时间,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同的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其中,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课堂示教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以上CAI教学的几种模式而独立存在。而是对CAI教学中,尤其是以网络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和案例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刍议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一系列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4、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配合教导处举办或承担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展示周活动,全校每个教师都积极参加和开展此项活动,学校也把每位教师全年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时、成果等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的基本内容。

5、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教师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和积极性,近二年来教师们制作了大量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并多次在市、区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附课件光盘

6、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改变了学生心态,积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让学生主动参与愉快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五、总结与反思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第一、“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其具体体现在 其

一、“整合”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就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说,就应该在课前导入的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这种“整合”能补充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

其二、“整合”的过程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其三、“整合”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吻合,不能脱节;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课堂教学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

其四、“整合”的契机要恰当,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数学几何内容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原本较为复杂的作图环节简单化,同时又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全面可视性强的特点,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主动探究学习的自觉性,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推进作用 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如果有个别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一时难以理解时,他就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后再进行学习;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进行深入学习。

其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可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也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探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其三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交互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合作,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⑷具有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功能。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相互交谈,发表各自的主张,相互借鉴,对各自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在网络上沉淀下来的结果可进行积累,成为下一届学习研究的材料。

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其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其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从而促进自我教学水准的不断提升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总之,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进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分析国内外有关“整合”的实践案例,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探索,目前我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虽然在随机性问题、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使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从知识的传授,变为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实际上网络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者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让学生动态地掌握每个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推理、分析及动手操作等真正学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里,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一定的原则规范。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课题组成员: 原课题负责人:陈忠;现课题负责人:朱初耀

主要成员:张爱民、巢生华、王婷、黄声兰、张淑艳、丁敏、王咏、殷振东、彭锁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3、黎加厚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1997.3-4期

4、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5、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 《教育研究》2002年

6、朱初耀《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浦东教育研究》2004.1

下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教学论文《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合集)

    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我看来,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或简单的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它应该是一个向学生传递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一种意识的过程。这......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福清市实验小学 林雪玲 一、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自然、和谐、灵动的生命化课堂是我们......

    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5篇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齐小梅(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第一讲:综述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课改的平台,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

    课堂教学调控策略之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调控策略之课堂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

    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 摘要: 数学以其深刻的抽象性、逻辑性而得以广泛传播。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数学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明确化,同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惠农区初中数学小研究方案 有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摘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逐渐出现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本文旨在研究初中音乐课堂的具体现状,提出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

    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及策略的研究

    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及策略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中学体育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