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安广一小学 刘静书
[摘 要] 本文从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意义出发,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对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及评价策略进行了一些必要地探讨,为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个性化教学 研究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数学学习原本就是个别进行的,每个学生头脑中在发生变化时便是学习。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是不大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不管学生的原有基础如何,制订相同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步调,强调同一的模式,结果产生的都是“一刀切”下的“标准产品”,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1、尊重差异。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水平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数学个性发展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的差异;二是学生反映在数学学法上的差......................异。为此,笔者认为要实施好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首先就应尊重学生差异,适应学生.差异,正确认识学生差异,从而让学生构建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体现“三个允许”,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①允许学生“插嘴”。学生的“插嘴”其实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一个集中体现。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因此,允许学生“插嘴”是对他们在知识独特理解的肯定,是尊重其个性表现的体现。
②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学生的“答非所问”能反映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学生在“答非所问”中可发展其思维。因此,允许学生“答非所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③允许学生“开小差”。学生“开小差”很可能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或对教师的一句话产生了积极的思考和感想,对于这一种“开小差”,我们应该鼓励,并因势利导,让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2、发展个性。
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其要点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并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四个鼓励”:
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们鼓励学生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提问,解题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向教师或学生请教,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疑惑或发问、反问。经常的质疑,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好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②鼓励学生“一题多思”。要经常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不管这些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也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只要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就应积极地鼓励和表扬,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鼓励学生“独特思考”。面临一个问题时,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最独特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看书、或讨论、或请教。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才智,独立思考,认真解答,寻求到问题的结果。
④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往往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并鼓励这些“奇思妙想”,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获得个性体验。
二、“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的学习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与对话、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①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和对话意识,民主、平等是交流与对话的基础,有了民主才能有自主、宽容、公平,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形成个性。②布置个性化的教学场所。教室的布置要具有个性化、人文化、知识化的特点,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如可在教室的四周开辟一些栏目,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设置数学趣题解答比赛,我的数学日记展示等,通过布置有关数学栏目,营造具有数学文化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③倡导表达的充分自由。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特见解要大力表扬,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要加以呵护。
2、确立“差异”的教学目标。
统一的学习目标必然抹杀学生的个性。学习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允许学生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差异目标”,即教师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或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旨在要求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要求,这一层目标是学生每人都应达到的,而发展性目标则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选择,去达到,是对自己个性的要求。
3、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往往也是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研究中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改革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坚持自主选择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需要,通过提炼、拓展、综合,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个性有差异,他们对学习内容必然会有所选择。为此我们提出: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选择。在确保学习目标能达成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学或不学,多学或少学,先学或后学,快学或慢学。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的发展个性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
(1)“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其实施策略有:
A、提出问题: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B、分析问题:每个学生利用学习材料进行探索,可以独立的、也可以是合作的,最主要的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C、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总结出问题的解答方案,并解答。D、迁移应用:用得到的结果,去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2)“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其实施策略有: A、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
B、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C、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D、实践运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5、设计“多样”的学习作业。
(1)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基础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解答,并获取成功,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打基础;尝试性作业,作为巩固数学新知识练习,让中等生可攀,潜能生可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信心;发展性作业,主要用于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为培养优等生,提高中等生,补充“粮食”,让潜能生能所触及。
(2)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实践操作类,即几何性与生活性数学作业。如测绘、丈量、统计、购物等;收集调查类,即校内与社会的数学实践性活动。如运用统计图表形式进行学生人数与家庭社会及文化生活情况调查;撰写数学日记,主要是指对难题解答方式与思路的心得与学习反馈。
(3)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必做类,即基础性练习,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自选类,即尝试性作业练习,力求不同程度的学生各自解决自己的“瓶颈”;自寻类,即根据自身数学爱好方面及有兴趣钻研的方面,进行巩固性和超前性的练习,求得数学发展空间。
6、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个性化教学评价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师要有“淡化分数”(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无劣评价”(学生没有好劣之分,只有发展的先后与快慢)、“评价多元”的思想,要从优化评价形式、激活评价语言、更新评价标准、拓宽评价方式和充实评价内容等方面来构建个性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三、“个性化教学“的学习策略
如何指导学生有个性的学习呢?这就渗及到了“个性化教学”的学习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我们应首先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入手,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地发展。我们可从①了解学生。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情感,在对学生全面了解中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②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爱学、乐学、会学。不求“一刀齐”,只求人人有所发展,个性能够张扬。
2、让学生不受时空地限制。
传统的教学固于教室,限于课堂。而个性化教学则允许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空间上,学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时间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速度来学习,可以快学,也可以慢学。在摆脱时空的束缚中,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让学生灵活自主地选择。
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程度、爱好性和缺陷的不同,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数学知识的“补救”与完善,促进其兴趣的激发。
②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达到数学学习成功的过程完善,良性地采取与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解决学习困难中的相应的策略与能力,增设了数学学习成功的方略平台。
③自主选择作业练习。作业练习是巩固学习数学知识的一项基本措施,自主选择留给学习自我“查漏补缺”,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协调发展。
4、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悟。
让学生亲身经历不仅仅是是为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且是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人们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应用,感悟数学知识相互严密的逻辑关系,让学生通过生活与社会实践让其感悟到数学这一门自然科学,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个性化教学”的评价策略
《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突出数学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和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多元智能评价理论”也指出:“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促进所有学生更大发展,使评价能够为学生打开机会大门。”个性化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力求体现评价的多元性。为此,我们对“个性化教学”的评价也作了研究,提出了“个性化教学”评价的五条实施策略。
1、扩展评价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评价。将评价置于活动之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评价的载体,有助于清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畏惧心理。活动评价肯定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有趣、快乐的气氛中获得个性地发展。活动评价类型主要有:游戏型、表演型、竞赛型、实践型等。
2、丰富评价语言
梅尔比亚在《沉默的信息》中指出:人们在谈话时所表达的内容7%有赖于词汇,38%依靠声调,另外55%则是依赖我们脸部表现及身体语言。因而我们在评价中就要充分调用各种感官。如:①语言赞扬改变非对即错的评价,取而代之的是充满鼓励性的评价。②动作鼓励用带一些表情、动作评价学生。③物质奖励选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标志或图案来激励学生。④随机评价。教师要抓住某些契机,给孩子写一些随机评语。
3、更新评价标准
新的评价理念指出:评价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或给学生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作了更新。如①将百分制考核变为“等级+个性化评语”和“五星+个性化评语”。②采取延缓评价。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延缓评价、二次评价或多次评价。③分级评价。由教师根据难易程度编制ABC三种或“五星题、四星题、三星题„„”等评价试题,由学生自选试卷。
4、拓宽评价方式
主要有:①平时测评、单元测评、期终测评相结合。②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辅评、教师总评相结合。③建立学生评价记录袋。收集材料主要有:A、必选作品(收集学生的平常练习、期末检测卷、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评价表等。)B、自主作品(收录学生自己完成的数学类作品,如学生的数学后感、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抄报等。)C、获奖作品(收集学生在每学年中学校或班级中举行各类数学比赛的作品或获奖证书。)
5、充实评价内容
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包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评价结果由学生、家长、教师,依据记录袋提供的学生作品及相关材料,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最后再给予综合评定。
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安广一小学 刘静书
第二篇: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研究(最终版)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显。美术教学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的改革,通过创造多种条件使学生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最充分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促使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
浅析小学美术的个性化教学;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开展条件;1: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个性化教学首先是指尊重学生个性;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在教学中要确立平等的观念;(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时间以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二:个性化教学实施的方法;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现代教育活动的复
浅析小学美术的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开展条件: 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个性化教学首先是指尊重学生个性。同时,个性化教学更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为目标,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的个别差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美术教学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找到表现自我的方式,并达到某种完善的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个体与他人相比在智力、非智力等心理因素上存在着相对的差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个性化教学的结果。承认并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条件: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应创造条件设置专用美术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美术教学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以达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个性等目的。(2)要根据学生的心态和美术教学的不同内容,灵活安排课程的设置,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在教学中要确立平等的观念。教师不要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种居高临下硬性灌输的教学方式,既会抹煞美术作品客观上所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因此,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平等交流,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与教科书、与教师、与同学不同的观点,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要乐于表现自己,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真诚交流,才有助于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当课堂上呈现一件新奇的美术作品时,学生在此瞬间,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会聚到一起,会表现出较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此时教师不仅不能制止、训斥学生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相反教师应支持、鼓励甚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以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展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二、个性化教学实施的方法: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先进的理念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在实践中常常倡导理念先行,实施个性化教学也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的个性,即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其次,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和作业评价中改变原来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在这种全方位的美术教学中发展综合艺术能力创造能力与健全的个性,从而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的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可能有哪种教学模式适用于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美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情感性和个性,虽然传统是现代的渊源,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但在旧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作为一个封闭系统,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学主体置于被动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面对心理品质各异的学生采用同一的教学模式,同一的教学手段,不顾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这种划一的教学要求和标准不利于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应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开拓学生视野,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个性化教育是指教学要从学生出发,教师既要对全班同学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把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性特点,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点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是个性化教育的中心。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优良个性的发展形成,创设教育情景,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开拓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发展,就是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不受习惯、传统的思路、方式、方法的影响,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美术教学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首位,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他们,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他们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体的外在形象,任意将,观察视点扩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课堂上的个性化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就必须在课堂上始终贯彻个性化教育,探索出富有个性的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力争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努力做到知才、识才,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哪些学生擅长用写实的方法,哪些学生擅长用写意的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使全班同学在各自不同个性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再者,要善于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教师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求全体学生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够自主的发挥能动性,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例如让学生写生一幅素描头像的课,学生可以用结构画法,也可以用明暗画法,还可以用漫画的形式等,不拘一格。课堂上要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超越过去。要告诉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不可变的方法,其作品求创新、标立异,突出个性,要在直觉引导下令辟蹊径。总之,美术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主动的更新知识结构与教育方法,充分挖掘美术教学内容有利突出个性的因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美术学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在美术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对有个性的表现多加赞同,使学生充满自信,学生的愿望得到实现,表现才得到了施展,从而刺激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1)教学目标
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一味地灌输如何掌握各种技术技巧,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要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2)用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要属经验型,即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具体的形象、感性的材料等感性经验的支持。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
(3)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4)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教师应给予学生安全感,制造和谐、幽默、舒适的氛围。
(5)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课堂绘画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那么学生掌握得就会越快,越全面。
2.教学方法
(1)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可尝试不规定主题,由学生任意作画的方法,作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画到一半时,教师坐下来读一篇童话,学生边画边听,这样童话里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不仅可以丰富儿童作画时的想象力,还能启发学生和老师一起设想童话中的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自然释放。
(2)读诗词既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又可增加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同时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岑参的诗中“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既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道理,又描述出一幅画面。)
(3)尝试放学生喜欢、有情感体验的、有场景感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感兴趣的宫崎峻的动画主题曲)。
(4)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基础不同,进行不同要求的艺术教育辅导。(5)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改变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状况。
(6)评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利用他自己创作的图像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展示。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人的个性是在气质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性发展,气质是个性的遗传的生理基础。个性形成的另一遗传生理基础是潜能。我们不同意“遗传决定论”,因为潜能不能直接形成个性能力,倘无外在条件的影响,潜能也许只能永远潜伏。因此,潜能的显露、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相应的社会教育环境和个体的实践活动。人的潜能是多样化、多向量的组合,某些才能很快被发现了,而另一些才能(潜能)则将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随着教育和
实践慢慢地被发现、被认识。所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显露个性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
在美术教育中,不仅能直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一般的或超常的美术才能,同时又能间接地发现学生的个性能力:
1.在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会显示出与其气质特点相对应的美术语言,从而具有某种心理测验的意义;
2.在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气质掩盖的一些现象,看到一些与平时行为不同的更为内在的气质; 3.通过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鉴别、培养和发展学生美术方面的潜能;
4.可以显露、鉴别学生的非美术方面的潜能,如兴趣志向、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 5.为学生的自我发现、专业选择等提供形象化的参考。在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上铭刻着一句千古神谕:“了解汝自己!”人最困难的莫过于了解自己,如果美术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那么在提倡个性发展的今天,将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而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通过心灵的写真将其表现出来的。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我们应勇于发掘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
教育学(小学教育)11本1 1117034226 谢雯娟
摘要: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理念,进行了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命活力。本文主要从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时间以及实践的证明。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使学生得到他人或前人未曾有过的独特体验和新结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传统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视的方面,现在随着新课标的修订,这又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有时盲目的尊崇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真正理解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个性化阅读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那到底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不同的说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就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在社会领域中起独立作用的社会性质。”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概念,是指“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强调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合。而教育学则认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属性,是某人之所以成为某人的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个体,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中的个性是指通过教育活动获得自己独特体验,得到自我提升,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人格。
那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首先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先把书面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从阅读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把这一点忽视了。个性化阅读就是阅读的主体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喜爱的方式,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教师恰当的指导,对教材进行自己的解读,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是不同于他人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阅读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的内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1.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都会写好教案,在课上就按着教案的内容来教学,忽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后,学生是主体,教师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可以自己提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以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最后不会的由教师解疑。刚开始,也许学生的思考没有深度,但这至少是学生会思考的一个开端,将学生从禁锢中解放出来,自由的翱翔在知识的海洋。
2.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的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的人才。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学校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单看中国这么多年都没出几个诺贝尔奖就可以知道。个性化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变得善于思考,善于质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机械的学习,通过机1 械的学习可能在最后的学业评定中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但通过机械训练得来的成绩含金量着实太低,但是经过创造性思维、有个性化的东西获得的成绩,含金量才高。个性化阅读教学可能一开始并不能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帮助,但经过一段时间,必定对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因为学生才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尊重学生思想的差异性
在对教学是否有效进行衡量时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又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欢乐,那就是整个童年的幸福,也是一生的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学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才有学的动力,才能积极展开思考,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必然存在着思想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宝贵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这些差异性擦出美丽的火花,使得教学过程划上完美的句号。
2.及时引导学生偏离轨道的误读,引导学生误读变悟读
虽然教师要倡导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教师不能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将学生的任何体验都当作对的,渐渐脱离文章的原意,越走越远。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原文,不能将原文理解的面目全非,这并不是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司马光》时,问到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不好,有的学生回答“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有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有的学生也附和“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但是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这几位同学对文章的独特体验,完全脱离了文本,将大智大勇的司马光批的体无完肤,教师在这时就要及时引导二不是赞扬学生的理解新奇,应该将学生往司马光勇敢救人的品质方面引导,不能让学生再这样理解下去,这样只会误导其他学生。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类似的偏差,例如在《狐狸与乌鸦》中,认为“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在《秦兵马俑》中,认为“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中,认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1 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教师对于这些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抛弃这些误读,转而悟读。
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包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教师在课前通常会进行备案,写教案,预设课上的种种情况,但是教师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教案上怎么写,课就怎么上。学生是活动的个体,课上肯定会出现意外,肯定有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意外足够包容,这些意外就很可能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因为教案中没有预设到,就直接无视这些意外。教案是死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教师不能把一堂课上成死课。例如在上完《南郭先生》一课后,老师让班上的同学来评说“南郭先生”,绝大多数学生都顺着老师的意思把南郭先生批了一通,最后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在我看来,南郭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是大家肯帮他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美丽的意外,因为这位学生也是班上的南郭先生,所以他才有这样的独特体验,与别人都不一样,这种体验是有价值的,教师肯定没有预设到,但是教师此时就应该正视这个意外,鼓励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他们班上的南郭先生,二不是一带而过。
4.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这里的自由时间指的是非学习时间,包括必要的游戏、休闲、玩耍、劳动、制作、审美、交友等相关的精神生活,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来源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埋头在书房中做练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情商。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更能够获得自己的体验,因为教学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5.对老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一些老教师教了十几年的书,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也许这套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老教师也以自己的这套教学模式为荣,但是这套教学模式不适应现在教学大发展的话,就需要改变,但是要想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对老教师进行再培训,以现在的理念对老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的教学理念,又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6.重新编排座位方式
现在很多的课堂中,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通常是两人坐一起或者一人一座,这样的编排方式虽然使得教室整个看上去很整洁,但是无形之中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如果学生能够几个人围1 着坐,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这样既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更容易思考,更乐于探讨,而轻松的氛围也能使学生大胆发言,不受拘束。
四、总结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使教师以本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又不能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教师不能忽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一切脱离文本散漫的体验都不是个性化,需要及时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敏.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3].《江西教育》,2006年
[4].《福建教育》2004年第6期,第11页 1
第四篇:小学信息课堂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丰富的学习内容及灵活的学习形式,成为课堂学习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小学生受自身思维及身心发展特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促进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恰当的运用可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小学生实际及教材实际,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促进高效课堂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途径探究
任何一门课程学习之前,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及学习实际,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力争做到多项要素有机结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把握教材,全面掌握编排特点
小学信息课程设置既体现了现代科技水平,也突出了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思路,教材编排中结合小学生特点,从感官认知到简单操作,再到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有新的个性创造,突出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信息水平有效衔接。如教材编排中首先从认知开始,先认识计算机、认识键盘等到Word文字编辑软件,到认识LOGO等,社会发展促进计算机的普及,电脑常识学生经常看到,容易产生一定的印象与理解,通过基础硬件及软件的认知,深入到简单小软件的学习与运用、小游戏操作等,这些简单且富有情趣的信息知识,可以较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生认识基础上,教材内容向简单理解与运用发展,有插入图片、设置版面、复制与粘贴、添加文字、美化文章、画组合图形、修改图形、过程的编辑等,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简单操作运用,内容在一步步深化,操作技术也在加深,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熟练掌握技巧,为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材最后编排主要围绕网络信息开展,内容相对深奥复杂,让学生在高科技中感悟知识的精彩,为学生个性思维发展提供条件。本节学习重点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排展开分析,明确教材从学生认知入手,由感知基础硬件到简单软件知识,深入到简单操作,再到现代网络技术,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符合小学生身心及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把握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有序开展作有力保障。
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班级中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特长潜力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学前对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了解,可在教学中积极稳妥开展学习活动。小学生家庭背景中经济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认知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性格中有的学生内向,不好动,而有学生大胆,敢于尝试,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有兴趣,但侧重点会不同,有的喜欢探究技术知识,而有些学生偏好游戏,需要加强引导等。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针对性采取措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在信息《画组合图形》学习中,我先将本节学习知识梳理出来,让学生加强理解与分析后尝试操作,我感觉学生操作组合图形有些难度,所以延长了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刚过了一会儿就发现王同学不遵守纪律了,嘻嘻哈哈的,我当时非常生气,心想不好好按要求画图,故意捣乱的学生一定要狠狠处理,于是用力拉过来批评了一番,王同学好像感到很委屈,我就问他为什么在课堂上调皮,他却说这种图形我在家经常画,早就画出来了,看到邻桌画得很不好,就说了他几句,邻桌和我争执了起来……我走近王同学的电脑作品前,看到一幅画的比较规范的组合图形,一下想到学生说的以前在家经常画的情形,感觉作业布置方式不是很恰当,一部分未接触到的学生操作要慢些,对已经完成很好的同学要加一些提升性作业,如修饰、补充、创新等,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好课堂时间,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立即对王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让同学们进行观摩,同时指出他不能遵守纪律的小毛病,让学生从内心易于接受。课堂中将信息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制定不同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开展个性思维,加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程度,也促进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灵活变通,突出形式灵活有效
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习效率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小学生受身心发展水平所限,课堂情境及方式的变化,对小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等有重要影响,在信息课堂中要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灵活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信息课堂效率的提升。如在学习《认识机器人》一节中,学生对于这种内容比较感兴趣,如果一味采用课本知识讲解,学习感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让好的教材内容黯然失色。可以采用播放机器人的视频、自制的动画,将音频、图像、视频等有机结合,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学生在机器人动画中感悟到现代科技的魅力,从而主动学习课文内容,加深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度。接着进行课堂拓展,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自己所喜欢的机器人,同学们会纷纷列举出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如变形金刚、奥特曼、乐高机器人、长臂猿等,并说出这些机器人的功能及特点,不仅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养成。学习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及时将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将信息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较好地对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教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的体现,对促进小学生现代科技水平、培养信息科技能力有重要作用。课堂实践中要围绕教材、学生及学校实际,积极开展个性化教学研究,促进信息高效课堂的有效落实。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 数的认识
B 运算方法
C 简便运算
D 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 多例比较策略
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
D 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3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 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本大题机上阅卷,可多次做)。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联结)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学的性质
简单考察数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发展存在两个起点:
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上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学的产生的最终目的还是未了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更合理、更准确的最一般反映。
二、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试图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除了寻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它有一整套理论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的科学。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极其形式。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客观现实中的形式或关系。因此,数学可以定义为逻辑上可能的纯粹的(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或者是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是研究存在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同时还研究思想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数学还具有这样几个性质:①由人类发明或创造②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③数学的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④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至第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文本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一章文本论述主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学习文本论述:请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四章至第六章之后完成。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第五章文本论述主题: 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缺点。第六章文本论述主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随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今天对于教师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呢感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正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由于他们经验、认知水平等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教师在数学讲授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说话必定学生的前进和尽力。学生个别千差万别,个性特征了了可见,学生的思维成长程度存在差别,而与之慎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临如许的近况,教师必需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虑的空间,许可表达不清楚不流利的学生有反复和悔改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许可学生有失落误和改正失落误的机遇。一时语塞或背道而驰,当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负心和自决定信念,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极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协调,让学生和教师扳谈时感应心理平安,心理自由,即使回覆问题有错误,也能获得教师的指点和鼓动鼓励,学生处处可赐教师光辉的笑脸,亲热的笑脸,处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斗胆些,教员相信你必然能行”等鼓动鼓励赏识的讲授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决定信念,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喷鼻”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数学讲堂上,教师得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负心,加强学生的进修热情与乐趣很是主要。但若是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子虚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万万不成滥用。若是学生很泛泛的行为,教师都年夜加赞赏,如许的评价就失落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奖励会让学出发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落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然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存眷学生数学进修的个性差别。让讲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如许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长。
当然,我在学生讲堂进修评价方面摸索得还很不敷,此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切磋。我但愿本身经由过程这方面的进修和思虑,在数学讲堂讲授中,能充实阐扬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学数学的自傲,最终促进学生周全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B.探索一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C)等三个环节。A.表征B.描述 C.简化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D)。
A.长度 B.体积 C.面积 D.测量
1.所谓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B)。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D)。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A)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 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B)。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C)。
A.发生定义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A)。
A.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B.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1.“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 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L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是数学的(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等。A.学生的需要 B.国家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 D.儿童的发展观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B)A.叙述式讲解法 B.实验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 9.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A)。A.强抽象 B.概括C.弱抽象 D.分离
10.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D.性质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A)。A.精确性 B.发展 C.过程性 D.实践性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A.解决问题 B.符号感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行为主义 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 D.“数学化”理论 6.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A)。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质性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D.空间距离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A)。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5.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型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C)关系。
A.一一对应B.内涵与外延C.内容与形式D.抽象与概括 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10.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A)。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1.下列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客观性 D.唯一性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D)。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C)。A.空间几何 B.统计与概率 C.数学问题 D.数学概念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D)。A.对话 B.操作C.讨论 D.演示
7.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C.对立关系 D.同一关系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A.应用题 B.运算C.空间与图形 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D)。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状态 B.运算C.问题 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B)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判断题1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1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1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1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1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1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1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1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1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X)12.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13.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4.统计的本质就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11.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皇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12.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3.“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14.“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1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1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13.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1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1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12.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3.“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4.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以及计算机技术等。16.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____、—— 和—— 这三个特征。17.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____、---------—以及_ ___等三个部分。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16.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17.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间状态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____、____ 以及_ _—等方面。
1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________、__—、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17.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____、____以及____等几种状态。18.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____、以及 等策略。
答案;15.逻辑性 精确性 系统性 16.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17.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性策略)18.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15.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及总结运用等。
1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 等因素。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___ _、_ ___ 以及------等几类。18.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答案:15.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17.改变参算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1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____、____ 1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__
一、____等的特点。
17.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____、、_ ___、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18.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____、以及____ 一等三种。
答案 15.概念性(陈述性)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16.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7.形状 大小 位置 18.试误(法)逆推(法)逼近(法)(爬山法)15.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等
1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以及------------等。17.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等。
18.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答案:15.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16.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17.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18.(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15.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流程。16.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等三个方面人手。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等几类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反应)与确认16.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17.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一---------、-------一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16.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1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一----------以及-------等的识别。
1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一---------以及----------等。
答案:15.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16.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7.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8.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情境导人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人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人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3分)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②活动要求 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2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
(三)定势。
(四)经验。
(五)认知策略。
(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19.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0.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21.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哪些基本的策略?
答案: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 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3.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22.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案: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 ①水平O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
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随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入”。①生活化策略; ②操作性策略;
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2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 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
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 ②辅助学具; 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 ④知识迁移策略。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人; ③问题导人。
五、论述题I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等方向的发展。
23.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②中年段儿童,开始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③高年级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 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
(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④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求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 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幺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检索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