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会量筒、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对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法。
2、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材料器具:花生米、铁架台、带孔的橡皮塞、量筒、温度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解剖针、烧杯、水 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教师将花生种子用天平测量好备用;将橡皮塞打好孔,插入温度计备用,将铁架台与试管夹固定起来,备用。
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例如: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作出假设:问题一: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问题二: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讨论后作出假设。例如:食物中确实含有能量;问题二无需做假设。
制定实施计划:
问题一: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种子释放的热能。
问题二: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些困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对照实验装置进行大胆猜测的方法,给学生一些提示,后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
(2)用量筒量取20毫升的水,放入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3)读出温度计的读数T1(4)将种子点燃,尽快移到试管底部进行加热,待到种子完全燃烧后停止(5)读出读数T2(6)根据公式,计算出热量
得出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部分组的结果整理到黑板上,全班同学
进行分析:
1、每个组的数据有差别,甚至会差别很大,分析原因有哪些?
2、这个探究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
应当怎么做? 全班进行交流。
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表达交流:完成实验报告中的问题,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说出实验结论。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第二篇: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
第一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2
重庆市万州区响水初级中学
郑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测定食物中储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气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演示,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食物中储存有。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有多少,怎么释放出来。
3、通过演
.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炭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食物中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了解食物中有多少能量,怎么释放出来。
3.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不同的食物中的多少不同。4.通过简单计算,使学生了解食物热量价的来历。
5、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食物储存的能量”。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
1、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如何减少误差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3、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准备
1、提前一天进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的预实验。
2、预先收集4瓶新鲜空气,4瓶呼出气体。
3、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的用品。
4、预习教材P48——P51的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递进设问引入新课。
(1)通过进行探究活动表明,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那么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活动,回答: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氧气。
(2)人体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是怎样释放出能量的?在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呢?请同学们进行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很多同学比较疑惑,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怎么燃烧呢?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释放能量可能也需要氧气。(3)氧气是怎么进入人体内? 学生回答:通过呼吸。
(4)通过呼吸,吸入人体内的气体与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是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小声讨论。
二、演示实验: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1、师生共做演示实验。
(1)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集气瓶,学生上台进行实验。
①两个同学分别用吸管向C、D集气瓶中吹气5分钟。②点燃两支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在A、C集气瓶中。
③取10ml澄清的石灰水(两份),分别倒入B、D集气瓶中。(2)、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的时间长,向B、D集气瓶中倒入等量的石灰水时,B瓶中没有浑浊现象,D瓶中有浑浊现象。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和C中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 B和D瓶中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 请说出实验检测的依据。
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呢?(相对于空气)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A和C瓶中的气体成分有差异。因为蜡烛在A瓶中比C瓶中燃烧的时间长,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人体内呼出的气体的氧气含量。
B和D瓶中的气体成分有差异。因为将等量的石灰水分别倒入B和D瓶中,D瓶中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因为人体内的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要消耗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
2、本质。
(1)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呢?可以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生物的哪些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的知识讲解。
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要放热。
(2)人体内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只要是活的都要进行呼吸作用。(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含义。
三、人体的呼吸作用及意义。
1、什么是呼吸作用?
讲述: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细胞内的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CO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简单的说,呼吸作用就是指生物体细胞2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请大家把人体细胞的呼吸作用与上节课的探究活动“食物在体外燃烧”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条件,产物)学生经过比较发现,它们都需要氧气,产物都是二氧化碳,还有能量的释放。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个过程的本质提相同的,也就是说,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从你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中,你们认为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用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我们身体发热(维持体温的恒定),进行一些活动,例如挺胸、抬头、跑步、说话、吃饭等。
(1)如果没有能量,这些生命活动能进行吗? 学生回答:不能!
由此看来,人体细胞的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2)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因此说,呼吸作用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3)下面的问题,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收集资料,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笔记本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能量的释放过程来看,燃烧的过程是十分剧烈的,能量是瞬间释放出来的,你认为这样的过程在人体内可能发生吗?如果发生,将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什么影响?你认为人体内能量释放的过程与燃烧有什么区别呢?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生回想,回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搞清楚了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的道理。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 的变化“演示”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公式: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动力)
第三篇:《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设计
第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能够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以“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实验为核心,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分析〗 1.设计思路:
本节以安排“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变化”的活动为窗口,首先引导学生归纳燃烧过程的条件和产物,进而引出新问题“食物在体内供能的过程与燃烧的过程一样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食物在体外和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尽量减少引导,放开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和细胞的呼吸作用这两个过程相联系。〖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呼吸作用对学生而言是个理解上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将食物的体外燃烧过程和体内氧化分解过程相联系。先引导学生思考:燃烧过程需要什么条件?会产生什么物质?进而提出新问题:食物在体内的供能过程与燃烧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条件、产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从演示活动入手,通过对比学习,认识到两个过程本质是相同的,进而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准备〗
4个无色透明的集气瓶、塑料吸管、2根小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
引入:请同学们列举人体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学生分组讨论)
师:对讨论结果不过多评价,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例,如呼吸、血液循环、思考问题等等都需要能量,进而引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问题: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燃烧过程需要什么条件?会产生什么物质?
生:燃烧需要氧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师:人体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怎样释放出能量?在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
演示实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一)实验步骤:
1.取大小相同的四个集气瓶,分别标号为A、B、C、D。
2.请一学生将A和B瓶置于室外,打开瓶盖,3min后盖上瓶口。
(学生讨论A和B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成分与空气相同。)
3.请一学生取一塑料吸管依次插入C和D瓶中,通过塑料吸管向瓶里连续地呼气数次,然后盖严瓶口。
(学生讨论C和D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部呼出的 气体。)
4.将燃着的蜡烛同时分别放入A和C瓶中,让其他学生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 长短。
5.分别向B和D中倒入20mL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两瓶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实验现象(由学生观察后总结):
1.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时间长。2.D瓶里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讨论:
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要放热。
师: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 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
板书: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讲述: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生:讨论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意义。(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还可以 维持体温恒定。)
小结: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作业:基础训练P27自测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主要是以“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实验为核心,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过程的异同。所以,在实验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实验涉及的化学知识、方法较多,其中的原理不必向学生过多解释,否则容易使学生迷惑,只需要了解实验现象即可。〖板书设计〗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食物中储存能量
1、热价: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2、糖类:17KJ 蛋白质:23KJ 脂肪:38KJ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
二、细胞通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生物细胞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第四篇:《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 杨磊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五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丰富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无机盐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二)副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及时间意识。
(3)在食物分类体验中,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积极思考的心理品质。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利用课件,使学生了解六大营养成分
2、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按食物会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米。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利用网络搜索视频,制作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棉签、白纸。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2、学生准备:
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时间:3分钟)
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的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的图片;另一组是一些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两组图片中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引导的?(学生答:营养)
师:要想科学营养,就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揭示探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板书)
(设计意图:两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学习,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二)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1、师: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科学家将食物按照营养成分分类是分为几大类?
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回答: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2、不同营养成分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 蛋白质)
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成人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缺少时,我们的头发会发黄,脸部黄,伤口也很愈合。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能量。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
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2)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 糖类)
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通过举例:病人不能进食时需吊葡萄糖引出糖类的作用,展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图片并让学生拓展补充。它是人体的能源材料。
(3)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板书 脂肪)
出示几种富含脂肪食物的图片。出示资料:北极熊冬眠后会出现肥厚的脂肪变薄的现象。讲解:脂肪也分为动物脂肪和植脂肪。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有保温、提供能量、润滑肠道的作用。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给人体提供能量。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像跑步、走路、写字、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如果缺少了它们,如同没有电,机器不能转动;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行驶一样。(板书能量)
(4)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食物有哪些?(板书 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
出示无机盐的文字、图片资料。
补充讲解:钙是骨的主要成分,镁保护心脏。铁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疲劳和食欲不振等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学习。缺钠会头晕,缺锌长不高还影响脑的发育。
出示几种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水食物的图片。
讲解: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实验从米糠中提取了一种能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需要的量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保持我们的健康。水也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占体重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
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板书 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资料、视频等途径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学生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三)按照食物营养成分分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教师提问:在食物营养分类当中,同学们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小组合作过程中,唯有善于倾听,协调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对食物分类,能加深食物营养成分的印象,而这项活动唯有倾听合作才能要把任务进行到底,这是对孩子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在食物营养成分分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2、学生交流讨论: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3、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出示:面包、米饭、花生、肥肉、食用油等几种食物(2)学生讨论汇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呢?
(3)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①给学生限定时间,要求在五分钟内完成实验。
②温馨提示: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
③实验过程播放纯背景音乐。
食物中的营养实验报告单
选择辨别的营养成分 淀粉 脂肪
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蓝 压、划后是否有油渍
检测方法(是打“✓”)(是打“✓”)
面包
米饭
花生
肥肉
食用油
4、在不方便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怎样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①投影出示:盒装牛奶
②讨论:怎样辨别它的营养成分?
③学生小结: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说明标签。注意: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生素、矿物质含量。
5、拓展延伸
演示辨别蛋白质的方法:用火烧,有烧糊味,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视频讲解
(五)均衡饮食
1、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师:老师从这些食物中选择了几种。请看: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么?老师让大家在这些食物中选择一种你最喜欢吃的,给你3秒
(停顿3秒钟)考虑好了吗?
师:我们只吃我们喜欢吃的食物好不好?
2、播放PPT:当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怎样呢?我们的饮食要注意么?教你们一个快速记忆的口诀:夜盲A、脚气B、坏血C、软骨D
3、师生总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能偏食也不能挑食,要合理搭配,保证我们获得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到底应该怎样搭配呢?我们下一节课会继续研究小结。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六)收获感悟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往以下方面回答:
1、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2、知道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学会倾听。
4、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七)课后作业
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教学意图:把科学学生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无机盐 水
第五篇:《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吴一锚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分析、整理一天的食物,发现我们人类饮食特征“杂”之后,基于“为什么吃多种食物,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好处”而展开的。本课教学以检测食物中的营养为主轴,要求学生通过检测食物中的营养,发现每一种食物都不包括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从而体会到每天吃多种食物的意义,并为后面将要进行的均衡营养搭配的研究做铺垫。
本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聚焦”环节,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发现:我们每天要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提问学生:“这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什么好处?”以此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实现思维的聚焦。第二部分为“探索”环节,通过动手检测与资料阅读的方式辨别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为聚焦环节的问题寻找依据,同时又能更深入地了解食物、营养以及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研讨”环节,在经历实验检测、资料阅读并形成自身对营养相关认识的前提下,学生围绕着“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观点,最终达成共识。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面对丰富的食物也就是面对丰富的营养,这也将学生对饮食的认识从“食物”上升到“营养”。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营养”一词是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和讲述,但他们对营养的认识却比较浅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营养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上,四年级学生较多地停留在“营养让身体有益”,如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营养会让我们长得更强壮、更高、更健康。
2.在营养的来源方面,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知道食物中有营养,而有什么营养却不知道”,“为了获得更多的营养,要多吃饭,多吃菜”。
3.对营养的辨别方面,学生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一些食品包装上有相关的信息,但学生也没有关注过,此方面的知识主要依靠家长介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l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l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l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l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l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l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各自的作用。
2.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食用油、肥肉、花生、馒头、米饭、棉签、白纸、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棉签、镊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1支、小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播放学生平时常吃的多种食物的图片。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有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及作用。
2.聚焦主题:食物中到底有哪些营养?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形成认知冲突,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
二、探索
(一)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而科学家们为了了解食物中的营养,往往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向科学家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两种营养成分——淀粉和脂肪。
1.学习辨别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1)学习检测淀粉的方法。
知识介绍:淀粉是糖类的一种,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新物质,它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有没有淀粉。
实验方法:取少量食物,滴一滴碘酒,看看会不会变成蓝色。若食物变成蓝色,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同时,颜色越深,说明淀粉含量越高;颜色越浅,则淀粉含量越低。
(2)学习检测脂肪的方法。
知识介绍:脂肪也是一种能给我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食物中很多脂肪以油的形式存在。
实验方法:①先用棉花签沾少量食用油涂抹在纸上,如果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在脂肪。②再将其他食物涂抹在纸上,将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这个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设计意图:以图文形式介绍辨别淀粉与脂肪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还加入了原理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无论选择哪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从而树立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辨别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1)活动:利用所学方法对食物进行检测,辨别其中的营养物质。
(2)要求:小组合作,用所学方法逐一检测;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检测的食物
检测到的现象
检测结果
(主要营养成分)
有油渍
变蓝色或蓝紫色
脂肪
淀粉
食用油
花生
肥肉
馒头
淀粉糊
土豆
(3)学生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3.交流研讨。
(1)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为脂肪?
(2)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实践研究活动。
(3)延伸:食物中有多种营养,除了淀粉所属的糖类以及脂肪外,还有许多其他营养,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如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4)教师现场演示利用双缩脲试剂辨别蛋白质的实验,以蛋清为例。
检测方法:
a)
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
b)
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
c)
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营养的发现与辨别都需要特殊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辨别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通过实验检测,我们了解了一些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在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者直接查看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借助营养成分表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找一找“食品营养成分表”里都有哪些营养。
教师出示多张营养成分表,学生观察。
2.学生汇报,教师概括并介绍主要的营养成分。
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多种营养,主要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
蛋白质: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豆类、家禽类、肉类、水产类、蛋类、内脏……)
脂肪: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油类、巧克力、鸡蛋、鸭蛋、花生、核桃、果仁、芝麻……)
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大米、面条、苹果、香蕉、桔子、橙子、西瓜……)
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水果……)
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水果、食盐、海带、木耳……)
水: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设计意图:从营养的辨别、营养的种类以及营养的来源等角度,丰富学生对营养的认识。
三、研讨
1.从食物中能获得哪些营养?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于营养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现在,我们来看上节课记录的自己一天的食物。仔细分析从一天的食物中,你都获得了哪些营养?
(1)学生分析自己一天食物中的营养。
(2)引导交流。
①丰富的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
②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种类的食物?
预设:从多种不同的食物中能获得不同的营养,让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设计意图:从上节课记录的“一天的食物”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对营养的认识,了解自己从一天的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帮助学生将食物与营养进行一一对应,明确食物与营养之间的联系。
2.是否存在含有所有营养的食物?
我们每天吃多种食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多种营养。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营养呢?这样,我们每天只吃一种食物,就可以获得身体需要的所有营养。
预设:没有。
3.营养是否越多越好?
(1)我们正在长身体,每天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是不是营养越多越好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布置任务、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家长咨询:“我们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哪些营养需要得多,哪些营养需要得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是否有全能的食物”和“我们对营养的需求”两个角度展开思路,为下一节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