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二、说学情。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都从新闻报纸等传媒中知道了这一事件,但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过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
五、说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朗读法
六、说过程:
1、以读激情,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阅读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平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阅读感悟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另外,在教学期间,教师进行范读。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感情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一些关键句子上,采用了是引读,生接读的方法,并反复地进行朗读。这样的强化朗读,便使得学生不易遗忘。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较多的有效的练习。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1)读的练习: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2)说的练习: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3)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五、说作业设计。
因为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的美文,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用演讲的方式诵读。另外,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想谭千秋老师这样的有着无私的大爱的人们,课后请同学搜集资料。读一读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事迹。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描写
无私大爱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一个提炼,简洁明了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再回顾板书,巩固理解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在。以及文章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第二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今年刚添加的一篇新课文,写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二、说学情。
汶川大地震时,学生们都从新闻报纸等传媒中知道了这一事件,但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这样的目标:在学习了本课9个生字和两个二类字,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地震中谭老师以生命保护学生的无私的伟大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通过PPT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学法:(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
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3)合作探究法
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PPT图片导入,再让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让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四)、课题引领,再读课文。
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题目学生自己往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由于学生最有效的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五)、深入课文,理清脉胳
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根据时间顺序理清层次。
(六)、总结
谭老师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却用他特殊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师德与责任,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希望我们能秉承这份爱,让爱的鲜花开满大地。
七、说作业设计。
因为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的美文,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八、说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平凡 谭千秋
伟大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一个提炼,简洁明了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再回顾板书,巩固理解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在。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东张小学
娟
马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在教学时,我首先先对上一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然后直接切入第一部分的教学,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运用自主圈画批注式的方法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此外,学习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动人的笔触,记叙了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老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刹时,伸开双臂,用本身的身材保卫四论理学生,而本身却献出了名贵生命的动人事迹,显现了他恪尽职守、同心专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淳厚动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常而又巨大的老师的歌颂与崇拜之情。全文共12个自然段,定时间次序分为四个部门:第一部门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寻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门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暂时,用本身的身材掩护四个学生的动人颠末;第三部门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济职员、得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门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蜜意歌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1.朗读贯穿法。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简介汶川大地震以及谭千秋老师的生平,了解课文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课题入手,提挈主线
1.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板书:谭千秋
2.问: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挈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
1.引: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交流。有四个句子:①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③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好句子;④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2.指点: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
1.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让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批注。
2.交流:
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②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老师补充介绍: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再说说从谭老师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设问: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师相机点拨: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3.整体朗读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三)感受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师述:就在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时候,楼上的水泥板塌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谭老师身上,谭老师的右臂顿时血肉模糊,鲜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要坚持住……余震不停地在发生,水泥板、烂砖、灰尘一次次地坠落到谭老师的头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谭老师停止了呼吸。当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员前来营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什么?引出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让学生找出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问: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不同的是什么?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问: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崇高精神。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2.指导学生读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飞身”一词,体会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点拨: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引: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指导学生关注§11句1和§1,并老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体会谭老师的爱女儿爱学生爱工作。师再述§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张开手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问:这“最后的姿势”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12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5.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懂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千秋万代永放光芒!(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三、拓展激情,升华情感
1.介绍: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2.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
3.交流。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
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命悬一线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注意:摇晃)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课文连用三个感叹号,也在提醒我们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得急促、有力)忽然间,地震来临,谁都没有想到,谭老师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谭老师的喊声中你懂得了什么?(懂得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还懂得了谭老师临危不惧,关爱学生)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严重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是说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你知道“塌陷”的意思吗?说明楼房不仅倒塌了,还陷到地底下去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学生自由读)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过渡: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祖国西南处那块美丽的国土上,顷刻间满目疮痍。(出示图片)
10、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这就叫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想一想:课文在对谭老师正面描写时,为什么还要用三个自然段进行危急环境的描述呢?(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板书:侧面烘托)
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想一想:这一幕给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11、齐读4—7自然段。
12、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板书: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
四、精读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二处出现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为什么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再也撑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死死地”。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挪动身子。
“凹下去”、“血肉模糊”都说明他受到致命的打击。
师小结: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你能把这令人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这段话中哪个词会深深地吸引你的眼球?(注意:飞身)一个“飞身”让你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机智果断、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5、出示:一位老师的话。
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同学们,什么叫“生死攸关”? 如果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同学,离开教室,他就能获得„„但他选择了留在教室,保护四位学生,因而他失去了„„这就叫“生死攸关”。
(2)师: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呢?这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
6、导语:然而,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告诉我们: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出示:谭老师课堂上的讲话)
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读到这,你能将谭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接着说下去吗?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是,是 „„
7、小结:为了让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更加完美,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这也是侧面烘托。这样的烘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精读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导入: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引读)生:——“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师: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引读)—— 生:“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师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是课文中第三处出现的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练习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是人们__________的姿势。(1)学生练习
(2)交流小结:课件先后出现:恪尽职守、大爱无私、舍己为人、永生难忘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1)学生练写(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