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时间:2019-05-12 18:4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第一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第三课时)

教者:詹正科

2016.5.25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文本,分析归纳传主形象。

2、合作交流,鉴赏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3、探究理解本文的结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感知文本,分析归纳传主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合作交流,鉴赏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探究理解本文的结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导学探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具:教材、教参、课件

导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见ppt)这是思想领域的鲁迅,那么,生活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文学巨匠。

二、课题及目标展示明确:(见ppt)

学习目标:

1、感知文本,分析归纳传主形象。

2、合作交流,鉴赏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3、探究理解本文的结构艺术特色。

三、导学感知:(问题导学)

问题:

1、萧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她捕捉到鲁迅先生的一系列生活片段和细节。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鲁迅这个传主形象的?

学法提示:自由合作,先将文本中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分类归纳,后概括明确。

学生交流后明确,教师板书(ppt)并实施评价。

家庭生活:解释:海婴为何亲近萧红,尝鱼丸,与保姆相处,房间布置,家中各处,饮食上征求妻子的意见,忍着自己的病痛不说,怕妻子担心。交友会客:让晚走的客人坐小汽车并为其付钱,和萧红开玩笑,先生的特殊客人,看青年人的信,谈电影,谈公园,盛待客人,陪客人至深夜,谈“踢鬼”,病中请客。个性习惯: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品评衣着,喜欢吃北方饭,包饺子,外出装束,不随便放东西,不在意自己的手稿,吃菜的习惯,瞪摩登女郎,包书。

2、作者写了这么多生活小事,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呢?

师生互动,引导归纳,教师板书(见ppt):

家庭中:一个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一个疼爱、了解儿子的好父亲;朋友间:一个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一个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一个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导师;个性习惯:生活简朴,富有情趣,宽厚仁爱,幽默风趣,热情好客,善解人意,细致耐心,勤奋认真,坚强执着。

3、大家还知道鲁迅先生的那些生活细节,我们有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什么个性特征?

补充资料:鲁迅轶事。丰富生活中的鲁迅形象(见ppt)。学生明确,教师肯定评价。

4、生活中的鲁迅又是什么样的呢?(请用一个词概括)学生明确,平和。教师评价,及时展示。

四、人物形象小结:(教师小结)

鲁迅先生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生活化的人。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也可接近的鲁迅。

五、合作交流:鉴赏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生生合作)

问题:本文“传主”是鲁迅先生,作者却用很多笔墨写了他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明确,教师精讲点拨,并板书(见ppt)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能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六、互动探究: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师生互动)

问题: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9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思考明确。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

七、学以致用:(畅所欲言)

结合鲁迅的品质,你认为当今社会里作为青年人需要用什么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堡垒?

八、作业:

1、推荐阅读:

唐弢《琐忆》

阿累《一面》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2、完成本课模块测评中的巩固习题。

第二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一、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

二、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

2、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示范前四节,其余各节由学生自己先归纳、回答,教师再点评、明确),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

事件或角度

表现的性格、品质

写作方法

第⑴节

鲁迅的“笑”

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

略写、细节描写

第⑵节

鲁迅的步伐

轻捷

略写、动作、细节 第⑶节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正侧面结合、详写 第⑷节

夜谈和待人吃饭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详写、细节描写 第⑸节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⑹节

久雨偶晴的造访

和蔼可亲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⑺节

和海婴嬉戏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语言描写、对比 第⑻节

冯雪峰来访

好客、真心待友

场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⑼节

对青年来信的态度

关心、宽容青年

语言和对比描写 第⑽⑾节

指导青年看电影

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

语言(直引和间引)第⑿节

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热爱、指导青年

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 第⒀节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对比、细节描写

第⒁节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比描写 第⒂⒃节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

对比、细节描写 第⒄⒅节

昼陪客人夜加班

惜时、勤奋

环境烘托、细节描写 第⒆节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

环境、衣着、眼神描写 第⒇节

对鬼神的不相信

富有科学精神

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第(21)节

品尝海婴的鱼丸

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

动作 语言、对比 第(22)节

包书也要亲自动手

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比、细节 第(23)节

简陋的居住环境

俭朴、勤劳、待人真诚

环境、细节 第(24)节

书房就是卧室

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

环境、细节 第(25)(26)节 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喜静、勤奋工作

对比烘托

第(27)节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言 第(28)节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第(29)节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

语言、神情 第(30)节

先生体质大不如前

一讲话就精神

神情、对比 第(31)节

妻子许先生的担当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第(32)节

病中先生的饮食

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

环境、语言、间接 第(33)节

病情不断恶化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

神情、细节、间接 第(34)节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神情、间接、环境、细节 第(35)节

海婴的药瓶“玩具”

爱孩子、坚强

间接、语言、细节 第(36)节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

语言、细节描写 第(37)节

时刻伴随的小画

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细节、语言 第(38)(39)节

最后的时刻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第三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答案(最终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2、探究鲁迅先生身上的优秀品质。

3、主要探究鲁迅性格的两面:平和——甘为孺子牛,激愤——冷对千夫指。

二、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探究鲁迅先生身上的优秀品质,主要探究其性格的两面:平和与激愤。

三、教学难点

如何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平和与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四、处理意见:2课时或1课时(1课时须让学生预习1课时,并制定学案)

(一)2课时 第一课时:

1、阅读文章,梳理重难字词。

2、回忆录文体:P48

第二课时:

1、思考:通过读文中的某部分,我读出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粗读)

如:通过读文中鲁迅先生谈论作者衣服的搭配,我读出了先生的生活审美情趣;

通过读文中先生嘱咐许先生送“我”回去片段,我读出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后进;

通过读文中先生同友人开玩笑那明朗的笑声,我读出了先生的开朗、友善。

„„

(至少找出5处)

明确:通过粗读能读出鲁迅先生以下的性格特点,开朗、友善、乐观、坚强、节俭、热情、孤独、寂寞、勤恳治学、笔耕不辍、一身正气、关爱提携后辈、友交民主人士、蔑视不正之风„„

2、再读下面句子,你还读出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读)

A鲁迅先生这一看,他就生气了,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我们这边看着。“不要这样装饰她„„”

B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C那包袱每天出去必带出去,回来必带回来,出去时带着回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D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E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景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景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F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儿或扁一点儿,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G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H鲁迅先生知道自己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I而鲁迅先生这时候,坐在躺椅上,阖着眼睛,很庄严地在沉默着,让拿在手上纸烟的烟缕,慢慢地上升着。

J鲁迅先生在楼上一天一天地睡下去,睡了许多日子就有些寂寞了,有时大概热度低了点儿就问许先生:“有什么人来过吗?”

K鲁迅先生在4月里,曾经好了一点儿,有一天下楼去赴一个约会,把衣裳穿得整整齐齐,手下夹着黑花包袱,戴起帽子来,出门就走。

3、思考:你觉得鲁迅先生的性格仅仅是平和吗?在平和的深底下是怎样的一个鲁迅? 不仅仅是平和。在平和的深底下是一个乐观坚强、笔耕不辍,对青年有着殷切的期望,对民族和人民有着深沉的爱,在难耐的寂寞中对战斗充满激情的,有着不屈灵魂的伟大的民主战士。

平和深底下是他对大众深沉的爱!

4、总结语

鲁迅先生在《自嘲》里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对萧红等青年后进是关爱的,他对大众有着深沉的爱,然而鲁迅先生对反动军阀却是无比的激愤,憎恨,进行着无情的揭露。学习了本篇回忆录,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第四篇:《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一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之二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

高2013级语文备课组

一、如果让你给鲁迅先生画一幅肖像画,你会凸显先生哪一部分的特征?请用语言描摹这一特征。

二、举例说明鲁迅作品中思想或语言深刻(犀利)的表现(例子+点评)(任选两篇文章)

《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或其他

三、萧红用细腻深情的笔触凸显出一个平和的鲁迅。请选出你认为最能表现鲁迅平和的细节,进行赏析。..

四、这篇文章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你还有哪些疑惑?

第五篇:人教版选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实用深入)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教学难点】

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转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再请同学们欣赏几幅鲁迅先生的照片(用幻灯片显示几张鲁迅先生的个性照片)。

所以,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二、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

三、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这篇传记散文化特点就很明显。)

四、能力培养: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

2、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示范前四节,其余各节由学生自己先归纳、回答,教师再点评、明确),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

事件或角度

表现的性格、品质

写作方法

第⑪节

鲁迅的“笑”

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

略写、细节描写 第⑫节

鲁迅的步伐

轻捷

略写、动作、细节 第⑬节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正侧面结合、详写 第⑭节

夜谈和待人吃饭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详写、细节描写 第⑮节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⑯节

久雨偶晴的造访

和蔼可亲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⑰节

和海婴嬉戏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语言描写、对比 第⑱节

冯雪峰来访

好客、真心待友

场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⑲节

对青年来信的态度

关心、宽容青年

语言和对比描写 第⑳⑴节

指导青年看电影

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

语言(直引和间引)第⑵节

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热爱、指导青年

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 第⑶节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对比、细节描写

第⑷节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比描写 第⑸⑹节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

对比、细节描写 第⑺⑻节

昼陪客人夜加班

惜时、勤奋

环境烘托、细节描写 第⑼节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

环境、衣着、眼神描写 第⑽节

对鬼神的不相信

富有科学精神

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第(21)节

品尝海婴的鱼丸

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

动作 语言、对比 第(22)节

包书也要亲自动手

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比、细节 第(23)节

简陋的居住环境

俭朴、勤劳、待人真诚

环境、细节 第(24)节

书房就是卧室

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

环境、细节 第(25、26)节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喜静、勤奋工作

对比烘托

第(27)节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言 第(28)节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第(29)节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

语言、神情 第(30)节

先生体质大不如前

一讲话就精神

神情、对比 第(31)节

妻子许先生的担当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第(32)节

病中先生的饮食

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

环境、语言、间接 第(33)节

病情不断恶化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

神情、细节、间接

第(34)节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神情、间接、环境、细节 第(35)节

海婴的药瓶“玩具”

爱孩子、坚强

间接、语言、细节 第(36)节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

语言、细节描写 第(37)节

时刻伴随的小画

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细节、语言 第(38)(39)节

最后的时刻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五、扩展阅读:请同学们利用三、四天的课外时间,搜集下列作品阅读(网上百度搜索)加深对鲁迅平易温和性格的理解。唐弢《琐忆》 阿累《一面》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第二课时

理解、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

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

(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 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

(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 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等等。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2、请同学们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抓住人物在特定瞬间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 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3)第21节倒2 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动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

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二、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

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三、能力拓展: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2)教师明确:

①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②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③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

④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

四、思考、品味:“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你能否再找出几例?

1、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发言,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吗?

五、作业:

任选上述论点或论题一则写一篇短文。

第三课时

阅读能力培养:拓展阅读

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008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蹁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与没有跳!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⑴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⑵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6.“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参考答案】:

16、(5分)(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2)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创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7、(6分)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⑴⑵两段总结全文,点时主题,照应标题

18、(6分)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4分)A、E

二、传记类文本的阅读:

[2007年海南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知道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知道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参考答案】 15.(5分)A C 16.(6分)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17.(6分)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8.(8分)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下载《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浅谈在鲁迅《故乡》的教学中如 何让学生理解并学习语言特点的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

    每晚正能量(54)鲁迅:另一面是教育家(精选5篇)

    2013-04-25 每晚正能量 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教师阅读地图 鲁迅:另一面是教育家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但鲁迅研究,更多令人关注的......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少年时代,鲁迅的父亲身患重病,小小的年纪便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他一面上私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刻隽永,对中国人人性的研究与刻画木三分。流传下来的鲁迅小说往往是人生寓义和对现代中国人灵魂拷问的文学经典,其中所蕴含的人性......

    鲁迅:平和与不平凡的结合体

    鲁迅:平和与不平凡的结合体 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让我们知道了为中华民......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模版)

    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以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构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不是......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本站推荐]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200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50周年。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