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英自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丽英自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丽英自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

第一篇:王丽英自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

曲石镇江南完小

王丽英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在“前、后、上、下”之后,通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让学生领会“左、右”的含义,认识“左、右”的方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左、右”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安排这部分知识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这一基本理念。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节有关位置的知识,本节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由于“左、右”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 左、右,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的第2、第3、第4~6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创设问题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

做拍手游戏:同桌之间边拍手,边说儿歌,并根据儿歌创造性地编一些动作: 你拍

一、我拍一,一个宝宝开飞机。

你拍

二、我拍二,两个宝宝梳小辫。

你拍

三、我拍三,三个宝宝去爬山。

你拍

四、我拍四,四个宝宝学认字。

你拍

五、我拍五,五个宝宝敲锣鼓。你拍

六、我拍六,六个宝宝吃石榴。

你拍

七、我拍七,七个宝宝做游戏。

你拍

八、我拍八,八个宝宝吹喇叭。

你拍

九、我拍九,九个宝宝是朋友。

你拍

十、我拍十,吃饭干净不挑食。

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拍掌的?(学生回答)2.体验“左、右”。

(1)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2)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双手。(3)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迅速地记忆自己的左右手及辨认左右,师生一边做动作一边编绕口令:左手左手不会写字那只手,右手右手会写字那只手; 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板书题目:左、右

二、探究新知

1.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教学例1)(1)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2)拍一拍。

在身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拍两下。2.做一做。

(1)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抬抬你的左脚,抬抬你的右脚。(2)用左手拍拍右肩,用右手拍拍左肩。用右手指指左眼,用左手指指右眼。(3)在群体中感知左边和右边,建立方位感。①指一指,说一说。

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坐在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中,从左往右数,第3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3个同学是谁?

老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方向数,所在位置的表述方式就不同。②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汇报。你的左面和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请你介绍一下周围的小伙伴,好吗?

如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个。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伸出你的右手,与同桌握握手,你发现了什么?

(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通过做游戏,巩固认识。师生齐举右手,再齐举左手。两名学生演示,全班齐做。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3)两人一组,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4.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秩序,制订了一些规则。其中按照左、右制订规则的事例也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逐一出示下图。

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乘滚梯时靠右站立等。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老师读题,让学生来做动作。

2.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按要求来放。3.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练习辨认前、后、左、右。4.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分组完成这一综合活动,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包含了前后、左右等知识)

5.练习二的第4题。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些物品应如何摆放。根据物品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各物品的方位。6.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根据上、下、左、右贴图,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7.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上、下、左、右来确定行走路线,每组推举一人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给予评价。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与(1)、(2)不同的问题,其他同学解答,老师订正答案。

四、思维训练

把小朋友左手中的气球涂上颜色。

板书设计

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确定左、右。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

课后反思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发现、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以及“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第二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单元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第一课时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3)将课本第9页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三)巩固拓展: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教师要求学生听口令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2、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后到校园内找一找,那里也藏着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能确定“左右”的位置,并用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含义和位置关系,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右手

教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教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教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教师:请大家将学具盒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教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教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都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教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来帮助她。

(四)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1-13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和熟练运用。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加深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进一步熟练运用所学的方位来判断物体位置。

三、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课本中各种剪贴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方位? 学生个别汇报:上、下、前、后、左、右。

2、教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听反话的游戏。我说一个方位,你要用手指出与它相反的方位。学生玩游戏。

(二)巩固新知,完成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1)由学生独立剪贴完成故事情境图。(2)请个别学生看图说说龟兔赛跑的故事。(3)完成题中要求说一说的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课本第12页练习二的第4题。

教师(出示题目图):小东搬进了新房子,大家一起来帮他整理好房间吧。

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各种物品该怎样摆放。

3、课本第12页练习二的第5题。(1)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进行剪贴。(2)小组内互相提问、回答。

4、课本第13页练习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题目图):小蚂蚁在迷宫里迷路了,谁能帮助它? 指名个别学生汇报,一一完成3道小题。

(三)课堂总结:

第三篇:2014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

位置

(一)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第二课时

位置

(二)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第三课时 位置(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P21——23练习五2、3、5、6、7、8题 课后小记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练习

1、填一填,再回答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 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2、动物园的平面图。

①、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②、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③、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4),可能是哪里?

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④鳄鱼潭在(2,4),请标出。图上(4,2)和(2,4)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注意两个数的顺序。

⑤小强的位置在(3,1),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6,5),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图形的具体位置。

二、巩固性练习:

书本第2、3、5、6、7、8题,学生先独立练习,老师再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点评,指正(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这部分练习可以课前布置)。

三、发展性练习

1、移动图形

⑴、在格子图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并构建一个平面示意图,确定列和行,用数对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⑵、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后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⑶、把三角形ABC绕B点逆时针90°,得到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2、五子棋

明明和小强下五子棋:

明明执黑子先下,小强执白子后下。明明和小强的落子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明明:

1、(4,5)

2、(5,6)

3、(6,7)

4、(7,8)

5、(4,7)

6、(5,7)

小强:

1、(5,5)

2、(6,6)

3、(3,4)

4、(8,9)

5、(4,4)

6、(7,7)

⑴、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画出一个简单的棋盘,并在棋盘上画出黑子和白子。

⑵、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如果你是明明,你的下一步棋子准备放哪?请用数对表示。

3、涂色游戏

根据下面给出的数对给方格涂上相应的颜色,并说说涂出的图形是什么。

红色:(3,4),(4,5),(5,6),(6,7),(7,6),(8,5),(9,4),(4,4),(5,4),(6,4),(7,4),(8,4)。

蓝色:(4,1),(4,2),(4,3),(8,1),(8,2),(8,3)。黄色:(8,6),(8,7)。

绿色:(7,10),(8,9),(8,11),(9,9),(9,11),(10,9),(10,11),(11,10)。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我们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以后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练习的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同步测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2分)这是动物们看物体看到的图片,请你判断一下谁说的对。()

A

.我在右边看到的B

.我才是右边看到的C

.我的才是右边看到的2.(2分)小狗在小老鼠的()面。

A

.上

B

.下

C

.前

D

.后

3.(2分)小华站在操场上,面向东南方,他的背面是()方。

A

.东北

B

.西北

C

.西南

4.(2分)如图,熊猫馆在兴华小学的()方向。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5.(2分)当你面向西时,左边是()

A

.东

B

.南

C

.北

二、填空题

(共8题;共26分)

6.(1分)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①狮子的前面_______它的号码是_______。

②狮子的后面_______它的号码是_______。

③狮子的左面_______它的号码是_______。

④狮子的右面_______它的号码是_______。

⑤狮子的上面_______它的号码是_______。

⑥狮子的下面_______它的号码是_______。

7.(3分)我家在8号门的左边,请帮我找一找。我家是_______号门。

8.(3分)我会想

(1)黑猫先向_______走_______格,再向_______走_______格就能捉到老鼠。

(2)花猫先向_______走_______格,再先向_______走_______就能捉到老鼠。

(3)白猫先向_______走_______格,再向_______走_______格就能捉到老鼠。

9.(6分)看图填空。

(1)上图中一共有_______种物品。

(2)的_______面是,的_______面是。

(3)的_______面是,_______面是。

(4)、、在这幅图的_______边,、和

在这幅图的_______边。

10.(2分)我家住在9号门的左边,我家是_______号。

11.(2分)我们写字的时候,_______手拿铅笔写字,_______手压本子。

12.(3分)

(1)走在最前面的是_______.

(2)走在小松鼠前面的是_______.

(3)走在小乌龟后面的是_______.

(4)小松鼠走在队伍的_______.

13.(6分)读情景,做一做。

①小月的_______边是明明,小刚在明明的_______边。

②再提一个问题,并回答。_______

三、解答题

(共2题;共10分)

14.(5分)画一画.

①在小房子的上面画;

②在小房子的里面画;

③在小房子的右边画;

④在小房子的左边画;

⑤在小房子的下面画

15.(5分)找出小动物的家.

①小狗住在小兔家的左边,小猪住在小兔家的右边.

②小牛住在小狗家的下面.

③小羊家的上面住的是小兔.

④小象住在二门三层,它和小青蛙、小猴都是邻居.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1、2-1、3-1、4-1、5-1、二、填空题

(共8题;共26分)

6-1、7-1、8-1、8-2、8-3、9-1、9-2、9-3、9-4、10-1、11-1、12-1、12-2、12-3、12-4、13-1、三、解答题

(共2题;共10分)

14-1、15-1、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单元重、难点

重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位置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数对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学校召开家长会,请你将自己的座位位置告诉你的家长,你会用哪种方式。

2.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二、例题展示,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三、练习实践,巩固提升。1.完成教材第 19 页的做一做。2.看图填空

(1)右图中涂色的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2)在右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6,5)在右图中表示第 列第

行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五第1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位 置 左→右,前→后 竖排→列 横排→行 数对(4,3)

(列,行)“先列后行”

教学反思:

下载王丽英自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丽英自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