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4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教案》。

第一篇: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教案

一 欢欢喜喜过大年

转眼间马年就要到了,这次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商量好一起去小猫粉粉家迎新年!

小猫粉粉可高兴了,因为她又可以好好的款待森里的小伙伴了!为了这个盛大的聚会小猫粉粉早早的就开始准备了。根据森里的传统,并且能给大家营造一个热闹的过年氛围,小猫粉粉开始了做了精心地准备工作。

首先,它将房屋彻彻底底的打扫了一遍,自己动手剪了精美的窗花,还央求山羊老公公给她做了几个大大的灯笼,然后请小鹿姐姐给她写了一副春联,经过几天的准备,小猫纷纷家变得更漂亮了。

终于到了小伙伴们约定的日子,这天小猫粉粉一大早就在门口迎接她的小伙伴们。

最先来到粉粉家的是小猪黄黄,粉粉热情的接待了黄黄。

过了一会儿,小兔紫紫和熊猫绿绿也陆续来到了。

小猫猫粉粉热情的将他们请进屋里。

正当大家都要进屋的时候,小蛙青青穿着漂亮的衣服蹦蹦跳跳的来到了粉粉家门口,大家见到青青可高兴了。可小猫粉粉又有点替青青担心了,因为她知道小蛙青青是冬眠动物,她担心青青会受不了这么冷的天气。

小蛙青青看出了粉粉的担心,对大家解释道:“你们大家都在欢欢乐乐的迎新年,我一个人在家里睡太无聊了,我也好想跟大家一块迎新年,过年的氛围太强烈了,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所以请山羊公公给我做了漂亮的耐寒衣,这样我就不怕寒冷的天气了,所以大家都不用替我担心了。”

听了青青的话,大家才放下心来,粉粉开开心心的将大家迎进屋里。

小伙伴们在一块玩的可开心了。

不一会儿就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小猫粉粉将早已经准备好的饺子端了上来,热气腾腾的饺子看起来可诱人了。

在大家就要动手吃饺子的时候,小猫粉粉说:“能回答我的问题谁就吃第一饺子,好不好啊?”大家一致同意,粉粉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过年要吃饺子啊。听了粉粉的问题,大家都快快开动他们的脑筋。

小猪黄黄第一个回答:“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但目前我就记得一种了。话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并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这时小蛙青青也也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说:“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你们都不知道吧?”青青得意的笑了起来。

粉粉看了看黄黄和青青说:“你们太棒了,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做个总结吧!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话还没说完,热烈的掌声就响了起来,小伙伴们牢牢记下了这个问题。小猪黄黄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口水都快流下来了,说:“我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我先吃第一个水饺喽!”说完拿起筷子就要吃。

熊猫绿绿一把抓住了黄黄的手,说:“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才算你聪明,才可以吃第一个饺子,你敢不敢啊?”

黄黄得意的说:“我就喜欢挑战,你来吧,我接招就是了。” 绿绿说:“好样的,我的问题来了,听好了哈,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我们要放鞭炮,贴春联啊?”

黄黄看了看大家,开心的笑了,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吧,下面就由我跟大家说说年的来历吧。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听了黄黄的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年是这样来的啊。眼看热气腾腾的水饺都快凉了,小兔紫紫说:“问题也回答了,我们也长了知识了,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吃饺子吧。”

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会就被大家吃了个精光。

吃完了饺子,熊猫绿绿提议大家一块去院子里放鞭炮,她的提议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都兴冲冲的向院子跑去。小猫粉粉也高兴地将已经准备好的鞭炮拿了出来。

这时心细的紫紫又说话了,“放鞭炮很危险的,我们大家一定要小心才是”。我从家里来的时候妈妈告诉了我几条小建议,我给大家说一下吧。

第一:燃放喷花类、小礼花类、组合类等烟花时,要牢固平放在地面上,避免燃放中出现倒筒现象。

第二:燃放吐珠类烟花时,最好能利用物件或机械固定在地面上。若确需手持燃放,应用食指、中指、拇指三指掐住花筒尾部,底部避免朝向掌心,点火后手臂伸直,火口朝天尾部朝地,对天空发射。

第三:燃放旋转升空和地面旋转烟花,必须注意周围环境,放置平坦地面,点燃引线后,离开观赏。

第四:燃放手持或吊线类旋转烟花时,最好用小竹竿等钓住棉线,不要让烟花靠近身体。

第五:燃放钉挂旋转类烟花时,一定要将烟花钉牢在墙壁或木板上,点燃引线后立即离开。

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大家一定要记住了,我们大家快去放炮吧。”

这次迎新年的聚会就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结束了,小伙伴们可高兴了,因为在这次聚会中,他们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学到了好多跟年有关的知识。

小伙伴们相约,下年一起迎接羊年。

准备材料:各色卡纸,马克笔,剪刀,毛线,剪纸,胶带,橡皮泥等

此次教具的用意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需要,现在的年过的越来越没有以前的年的那种味道,小孩子们过年关注的更多的是年所带来的物质上的收获,譬如:新衣服,新玩具,压岁钱等等,而忽略了“年”本身,譬如:年的来源,年的习俗(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以及这些习俗的来源。我觉得年作为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在其发展过程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年文化”,与其有关的知识应该得以传承,而不应越过越落寞。

第二:此次玩教具作业的制作时间已快至新年,正好可以做一个新年主题的系列玩教具,算是比较应景。

第三:把自己制作的玩教具相互联系起来,以故事的形式穿插,以便于幼儿接受的形式向幼儿传递一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幼儿不仅能有情绪情感上的愉悦,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第四:故事中间穿插了一些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放鞭炮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这有利于幼儿积累生活小常识,从而更安全,更快乐的成长。

第五:文中带有颜色的字体都是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小猫粉粉为什么替小蛙青青担心

饺子的来历

年的渊源

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啊

问什么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5 放鞭炮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

二 七巧板篇

一 准备材料:

橡皮泥,卡纸(七巧板模型),小刀,尺子,塑料布,纸张 二 作品

(一)人物形态

一 奔跑者

二 溜冰者

三 踢球者

四 跳舞者

五 老者

六 侍者

七 卧者

八 高傲者

(二)动物形态

一 兔子

二 海底世界

三卧兔

四 乌鸦喝水

五 狗狗

六 猫猫

七 农家小舍 三 七巧板的制作: 1 在稿纸上画出其形状 2 将七巧板肢解开 将肢解好的七巧板放在已经准备好的橡皮泥上 4 用小刀沿其轮廓剪下 5 休整成型

具体制作步骤附下图:

四 七巧板的简介:

“七巧”一词源于中国东周时代(公元前740―330年),原指与七月初七有关的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一般认为七巧板源于唐代的“燕几”,也叫“股子桌”,指一种古人在宴会上用的桌子。这种桌子一套有六张,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在宴请宾客时,通常将这些桌子摆成各种图案,以增加欢乐的气氛。后来,燕几从六几变为七几,改名为“七星”,即七巧板的雏形。再往后,人们制作了纸板形式的燕几桌,这才出现了真正的七巧板。七巧板最初主要在文人间流行,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七巧板由7块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板块――两块小三角形、一块中三角、两块大三角形、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块小正方形组成,可以拼排成为千变万化的几何图形,形拟各种自然事物,“纵横离合变态无穷”。它的特点是巧、变、复、朴、尖、合,渗透了中华文化的易理。七巧板不但流传于中国,近年来因为各种拼图能够启发儿童智力而被西方国家被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

通常,用七巧板拼摆出的图形应当由全部的七块板组成,且板与板之间要有连接,如点的连接、线的连接或点与线的连接;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同时玩。

七巧板的玩法有4种:①依图成形,即从已知的图形来排出答案;②见影排形,从已知的图形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排法;③自创图形,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玩法、排法;④数学研究,利用七巧板来求解或证明数学问题。

七巧板按不同的方法拼摆、组合可以拼排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和形象,如桥梁、船只、房屋、手枪或是跑步、跌倒、玩耍、跳舞、站立的人物以及戏水的鱼、猫、狗等。

操作七巧板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不仅具有娱乐的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被人们运用到了教学当中。

制作原因: 实用性强,可用于幼儿园的中大班的认识图形以及分类,辩颜色的教学中 可操作性强,制作相对简单,可应用于幼儿园中的手工课上 造型玩法多样,可开发幼儿逻辑思维及创造力 最主要的是可以设计一个多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形状

第二课时:用橡皮泥做七巧板

第三课时:多变的七巧板

三个课时紧紧相扣,循序渐进,一定会让幼儿有所收获。

姓名:朱素贞

学号: 2011411614

班级:学前班

第二篇: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教学重点:

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猜猜这是谁?----诸葛亮。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

【陇西】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 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含义随时代而变。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③指沙漠。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④唐都护府名。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成。”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走泥丸。”

【三秦】项羽灭秦以后,以秦的关中之地分封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为生,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史记·曹相国世家》:“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泛指陕西关中一带。杜甫《冬至》:“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楚】地名。战国楚地为“三楚”。《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后用以泛指湘、鄂一代。西楚约为今准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地区;南楚北起淮水、汉水,南包江南;东楚跨长江逾准河,东至于海。项羽灭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

【三关】古人对三个重要关口的总称。但各朝代所指不同。①东汉指上党关、笑、石陉(xng)关。②三国时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③南朝时,义阳(今河南信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xian)关总称为“三关”。④五代日时,把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总称为“三关”。⑤明代以今河北境内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明代的“三关”是屯兵重地。

【九寨】古代的九个要塞。《吕氏春秋·有始览》:“何谓九塞,大汾、冥距、荆阮、方城般、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淮南子·地形训》中“冥”作“渑”,“殺”作“殺阪”。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三、政区名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又称神州赤县,对中国、中土的泛称、别称、美称。上古时,炎帝以火德王,炎帝统辖的土地叫赤县;黄帝以土德王,黄帝统辖的土地叫神州。黄帝打败了炎帝后,统一起来就称作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为天下九大洲之一,下又分九州,即九州中国。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国】 西周直至汉初,天子统治的地域称为“天下”,诸侯王统治的地域称为“国”。战国后期,较强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汉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如韩信被分封到齐国,立作齐王,后又改封到楚国,立作楚王。现在指国家。【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州】相传大禹治好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尚书・禹贡》记为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东汉末以后,州成了郡以上的、级行政区。隋代废都存州,有时又改州为郡。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有“充州府、青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其余散州隶属于府。

【郡】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境设县,后来逐渐推行到内地。战国时,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县大,逐渐形成了地方行政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廷任免,发给俸禄。秦朝以后,历代都有郡,只是区域变小了。隋唐时期,州郡迭该。宋代废郡,改为府。

【县】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土地设县。战国时,各诸侯国边地繁荣,才逐渐产生都、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郡县制,县隶属于郡。以后,县的上级单位或是府,或是州、军、监、厅。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坊】隋唐时期,在京城、州县设坊,坊设“坊正”进行管理。唐代都城长安城内,除皇城外,共有一百零八个坊,坊内有店铺、佛寺,主要是居民区。每个坊都筑有高墙,四面或两面设门,供人出入。这样以来,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形成了一种封闭管理模式。唐代长安的坊又称“里”。唐代后期、五代至北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店铺侵街的现象,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先前严格的坊市规定不复存在。

四、山川关隘名

【江河】许多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史记・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则指黄河。

【河南、河北】河北,指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全境。河南,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也指河套以南地区或作为县名。

【河内】黄河以北(中原一带的黄河以北)具体在现在山西东南,河南北部,河北西南。【河外】黄河以西,今日陕北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

【西河】又称河西,和河外指的一样,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东和河西是以山陕交界的黄河来划分的,河南和河北则是以中原地区(今河南)的黄河来划分的,因为黄河走了个“几”字形。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史 记项羽本纪》:“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江左】即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晋书·王览传》:“奕世多才,兴于江左。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淮左】淮水东面。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关】明清之前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明清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内】关内指函谷以内。《史记.高祖本纪》:“兴关内卒乘塞。”也指唐代行政区划名,为十道之一。

【关外】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函谷关歌》:“请君忆时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如后汉杨震,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关中】地名。相当于今陕西省。指“四关”之内,即东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山东】①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又名“关东”。《史记·苏秦列传》:“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②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五、重点深入,小组合作学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习题。

关山月 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言虽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B.第二句写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C.第三句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D.第四句作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E.第五句写戍卒因“水冻”而不断移动帐篷,照应首句“露湿”,说明月夜露水之多。2.我国古代对“阴”、“阳”有多种解释,请将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两项选出来: A.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如阳坡。B.凸出为阳,凹进为阴,如阳文。

C.隐蔽为阴,显露为阳,如阴沟、阴谋。D.人世为阳,冥间为阴,如阴司。E.山北为阳,山南为阴,如衡阳。F.水北为阴,水南为阳,如江阴。1.CE 【解析】(选对一个给2分,选对两个给5分。)选三个及其以上不给分。C项,“照耀着远处的大海”错误,“海”指“瀚海”,即西北大沙漠,不是指大海。E项,“说明月夜露水之多”错误,这句诗通过露水结冰能够压倒帐篷来表现边塞的苦寒。2.EF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的古代地理常识,知识点比较多而杂,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多背诵总结本节课知识,在平时阅读中搜集整理与地理常识相关的文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下限时练习。

2.搜集整理五津、九边等与地理常识相关的文化知识。

第三篇:传统文化之官职变动教案

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教学目标:

1.了解选官制度调动的术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学习官职调动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3.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教师介绍,传授古代官职调动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重难点:

探究官职变动的文化常识,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官职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课下也认真做了总结,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代官职任免的相关知识。

二、小组展示,教师补充

各个小组展示课下总结的任免术语,教师在点评、总结。

附:任免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三、分组探究,教授点拨 1.授官

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④拜:授予官职。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⑥除:任命,授职。⑦授:授予官职。

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2.免官

①罢:免去、解除官职。②黜:废掉官职。③免:罢免。④夺:削除。3.升官

①升:升官。②擢:在原官上提拔。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④迁:一般指提升。⑤陟:进用。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⑦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4.降官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②贬:降职。③放:驱逐,流放。

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⑥罢:解除,免去官职。⑦免:免职。⑧废:废黜,放逐。⑨黜:贬退。5.调官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②徙:一般的官职调动。③调:变换官职。④转:调动官职。⑤补:补充空缺官职。⑥改:改任官职。⑦出:京官外调。6.兼、代

①兼:兼任。②摄:暂代官职。

③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④领:兼任。⑤行:代理官职 ⑥署:代理,暂任 ⑦权:暂代官职。⑧判:高位兼低职。7.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②解官:辞去官职。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8.其他

①视事:任职。②下车:官吏初到任。③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四.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关于古代官职变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辟: 由中央官署征召,任以官职。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2.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郡国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3、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黜:辞去官职,卸职。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迁:升迁。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废免,革职免官。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

五、课堂小结

古代文化常识已经成为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的官职变动知识是高考常考项目,也是我们比较生疏的知识点,因此我们只有认真再认真,才能在考试中得到好的回报。通过这节课的专题复习,我们了解古代官职的相关知识,体验了官职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和试题形式,并且探究了相关的方法,相信在这一节课以后咱同学再遇到官职知识的相关的题目一定会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七.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完成本节课限时练。

2.结合文学常识预学案,各小组总结相关得文学常识知识 教学反思:

第四篇:传统文化之经典名句

传统文化之经典名句,背会让你受益匪浅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格言大意:年少时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只能徒然地悲伤了。这句话提醒我们,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要珍惜青春年华,奋发有为。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格言大意: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嬉游而荒废。这句话警示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须勤勉努力,不要虚度光阴。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格言大意: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那样宝贵,而一寸金子也无法买回一寸的光阴啊。这句话常被用于强调时光容易流逝,我们在生活中要惜时如金。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格言大意: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这是鼓励人奋发有为,努力进取的警句。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就要不畏困难,时刻自我激励,永远自强奋进。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格言大意: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句话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坚定的志向能给人无穷的动力。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格言大意:青色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而比水还寒冷。这句话是说后生可畏,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格言大意:立志应当崇高远大。这句话意在鼓励青少年放宽眼界,开阔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格言大意:有抱负的人志在四海,这样,即使相距万里,也能彼此心意相通,就像离得很近的邻居一样。这是曹植与其弟弟曹彪分别时写的诗句,后来,人们常用它来互相勉励,抒发昂扬的情怀。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格言大意: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后人常用这名话表明,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格言大意: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这两句诗借描述登高望远的情景,倡导一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格言大意:终当要登上泰山之巅,到那时,看那周围的群山都显得矮小了。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是对志在高远的广阔胸怀的形象写照。

12、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格言大意:人一定要懂得“礼”以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礼让。这句话表述了“知礼”的重要性,指出它与“恭敬”和“尊让”的关系。“知礼”是前提,“恭敬”是内心产生的反应,“尊让”则变而为行动。

1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格言大意: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这句话用工匠需要靠一定的工具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的事实,比喻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格言大意: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应当不分亲疏,对每一位老人和儿童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14、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格言大意: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懂得“礼”啊。后人常用这句话说明“礼”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

12、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格言大意:人一定要懂得“礼”以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礼让。这句话表述了“知礼”的重要性,指出它与“恭敬”和“尊让”的关系。“知礼”是前提,“恭敬”是内心产生的反应,“尊让”则变而为行动。

1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格言大意: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这句话用工匠需要靠一定的工具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的事实,比喻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守一定的规范。14、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格言大意: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又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17、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格言大意: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羊羔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这是劝导人们行孝的歌谣。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不知凝聚了养育者的多少心血与艰辛!孝敬养育过自己的亲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格言大意: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名言。它表明,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都要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保持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格言大意: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又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17、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格言大意: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羊羔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这是劝导人们行孝的歌谣。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不知凝聚了养育者的多少心血与艰辛!孝敬养育过自己的亲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格言大意: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名言。它表明,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都要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保持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1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格言大意:虽然贫穷却不谄媚,虽然富贵却不骄横。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所赞誉的为人态度。孔子认为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如果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更好了。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格言大意: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这句话强调,讲究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依赖,从而结交下真正的朋友。

2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格言大意:诚,是天道;对别人讲诚信,是做人之道。诚指真实、实在。这句话是说,天地自然是真实实在的,做人也要像天地自然一样真实,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格言大意: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这是孟子心目中有气节的人的形象。人不管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有刚正不阿的精神,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

2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格言大意: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就是在品格、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24、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格言大意:源头干净,水流就清;身形正,影子就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品格高尚,清白无瑕,就能时刻把握自己,堂堂正正地做人。

2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格言大意:(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间,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这是歌咏莲花高洁清白的名句。我们做人也要有莲花一样的品格,那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都坚守美好的情操,不随波逐流。

2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格言大意:一句话已经说出口了,就是用四匹马拉车去追也难追回。这是对信守承诺的形象说法。一个人,一旦对别人做出了承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有责任去兑现。

2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格言大意: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讲的是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那就是要将心比心,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格言大意: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是孔子关于如何待已待人的原则,他认为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怨恨,增加和睦。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格言大意: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总是忧虑不安。这句话表明,道德高尚的人心底无私,自然生活得坦荡;品格低下的人被各种私心牵绊着,就不可能过得轻松愉快。

3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格言大意:别人对我有恩德,是不能忘记的;而我对别人有恩德,则是不可不忘记的。这是我国古人推崇的一种与人交往的原则:从受恩的角度说,应该“有恩必报”;从施恩的角度说,却要“施恩不图报”。

3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格言大意: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这两句话意在说明人们之间的感情是互动的,关爱、尊敬别人,也就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尊敬。

32、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

格言大意:大海不嫌弃任何水流,因此能成就它的大;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此能成就它的高。这两句话说明,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计较细微小事,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高山一样的气度。

33、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名歌《紫骝马歌》

格言大意:一根枝条成不了树,一棵树成不了树林。后人引用这两句诗,说明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善于团结人,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3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格言大意: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过分苛求就没有同伴了。这句话说明,与人相处,要有宽容的态度。过于苛求,就难以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能与别人合作,最终导致自我孤立。

35、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 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策林》

格言大意: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别人也会以你的快乐为快乐;对别人担心的事感到担忧,别人也会担忧你所担心的事。这句话表明,关心别人,对人对己都很重要。假如人人都能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忧愁为忧愁,人与人之间会相处得更融洽。

3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格言大意: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则会获得益处。这句话点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自满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得。

3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格言大意: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这段话告诫人们不要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3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格言大意: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这句诗多用来说明,胸襟开阔,善于取他人之长,是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好办法。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格言大意:尺虽比寸长,但也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格言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这句话强调,我们在求知、求学中不要弄虚作假,不懂装懂。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格言大意: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格言大意: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这句话表明,要想获得真知,好学和善问缺一不可,而要做到这两点为,都需要有谦虚的态度。

4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格言大意: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这句话表明,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识和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得长进。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格言大意: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这句话提倡见善就学、知错就改的美好品德。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进步。

4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格言大意: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这是孔子劝人改过的话。它所强调的是,人不免犯错误,有了错误而不改正,就真的会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了。

46、人告知以(己)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格言大意: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自己反而很高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闻过则喜”。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为人较粗犷,但却有“闻过则喜”的好品质,所以孟子用这句话赞美子路。

47、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格言大意:有羞耻心就接近勇敢了。这句话把羞耻心和勇气联系起来,强调了能够认识到错误,知道羞耻,也是一种勇敢。

4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格言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而崩溃。这句话比喻小问题不注意,会酿成大祸。后人也常说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

4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格言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这句话表明,坏的和好的品德都是一点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了细微的事情。

49、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格言大意:做好事要积极参与,对坏事要避而不做。这句话强调,做人不仅要是非分明,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力做好事,永远不做坏事。

5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格言大意:以铜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这其中,“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格言大意: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后人常借用松柏来称颂现实生活中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强者。

53、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格言大意: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会使他的心志受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做事情

总是不如意。这段话深刻地揭示,艰难困苦的逆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增长才干,成就未来的大事业。

5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格言大意:雕刻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断不了;如果不停的雕刻,那么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刻出花纹来。这句话以雕刻为喻,说明做事情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

5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格言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用这两句话可以比喻,一个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的人,即使遭受艰难困苦,也不会改变心中的信念。

5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格言大意:只要有制成之心,就是金石也能够断开。这句话后来常备有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们用它来比喻,只要意志坚定,心思专一,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5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格言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这句话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讲的道理是相通的,都强调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

5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格言大意:古代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们有非凡的才能,而且因为他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这句话强调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敢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坚持不动摇。

5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格言大意:两只手臂和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这段话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6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格言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这句话指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间接的,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完善,而实践本身又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6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格言大意: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上天如地去探求。这是屈原表明自己决心的诗句。后人经常以用这两句诗,表达对真理和对事业不懈探索和追求的决心。

62、不登高山不止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格言大意:不登到高山顶上,不会了解天有多高;不来到深溪旁边,不会知道地有多厚。这句话原意是比喻不读圣人的书,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精深。后人常用以说明不经过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6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格言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积累的可贵,还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64、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

格言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这句话说明,做任何事,不能只是听别人说,还要亲自去看一看,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65、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格言大意:才干因为使用而不断增进;思想因为疏导而不穷竭。这句话是说,人的才干和思想只有在不断使用中才能得到增强和提高,如果没有实践的激发,才思就会枯竭。

6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格言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这句话阐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6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格言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这句话说明了节俭的意义。物质财富和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能挥霍滥用。只有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才不会有后顾之忧。6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格言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这两句诗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勤俭和奢侈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教训,成为警世名言。

6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格言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这句话从人之常情着眼,来说明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的必要性。

7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格言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这是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果实。

第五篇:传统文化之楹联

传统文化之楹联

姓名:俞细芬 班级:1124902 学号:201120490264

一、传统文化之楹联

楹联,亦称“楹帖”、“对子”、“对联”。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如新春进节张帖于门上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特多的长联,叫“龙门对”。相传由五代后蜀少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演化而来。楹联发生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楹联始于桃符,最早从骈文脱颖而出。是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代梁章钜所撰的《楹联丛话》等。

对联,俗称对子。贴对子,已是京西乃至全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民俗,迄今,经久不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游玩时,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作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甚至把它当作文明的对话,也有的把它当作发泄感情的工具。总之,历史上曾有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对对联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长工骂地主的故事。一位穷秀才无奈只好给地主打工,一个久旱无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让长工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劲旱,长工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长工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如流地对出了下联:

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

那个监工的老地主一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长工秀才随机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还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这副穷相,即出一上联云:“棕树剥皮成光棍。”

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据说袁世凯自称皇帝后,下令举国欢庆,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当庆”、“情狂”,都是当地吵丧时的哀乐声。这副对联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世凯的蔑视。

还传说一光棍汉贴春联的故事。人家过年男女老幼阖家欢乐,贴春联,放鞭炮。自己过年也得像过年样,尤其贴对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有酒、有肉、有豆腐

无儿、无女、无妻室

横批是:一人过年。

说明了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准备肉(杀猪宰羊);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儿,擀煮饽饽皮儿。

这个二十四,写大字,就指的是买大红纸写对子,因为一个村坊里写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写对子的更是无几,必须早准备,早请先生把对子写好,三十儿再贴。京西都是三十儿上午贴对子,大概全国也如此。因为三十儿是阖家团圆之日,就已经是过大年了。大年三十儿贴对子,更有除旧迎新的意义。

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一个小福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猪圈的门口贴上: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骡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贴上: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相当对联的横批。以上这些对联,都是固定场所联,几乎家家通用,是个大氛围的民俗。

趣谈对联,谈古论今。历史上的好对联,多如牛毛;有名联家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如雨后春笋。只是个别的过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当今,一个崭新的先进文化的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盛开不败。

为了摄取对联文化的营养,我走访了京西的几个山村和门城镇的大街小巷。看得出,确有不少对联出自联家之手。

如一个鞋店的门联: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某肉店的门联:听凭拣肥挑廋做到无争无悔

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某药店门联:三更到来三更卖 半夜敲门半夜开

某理发店门联: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以上这些行业性对联,表达了经营宗旨,体现了经营特色,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提高服务质量,装饰店铺门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便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民众文化,也绝对是俗而不俗。

在集联的旅途中,也确看到了联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给我一个不大好的印象:内容太单调,文化内涵太浮浅,有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说及内容单调,大部分对联不是“财”,就是“福”,含“财”字的对联最高,几乎过半,不是财源广进就是财运亨通。也许这是时代的一个特征,人们把钱看得过重。但劝君莫要忘记,钱是人挣的,只要人活得健康,勤恳,尤其堂堂正正,生财有道,不悉财源没有。如像有的高官,已是厚禄,但还是贪心不足,竟敢受贿几百万上千万人民币,用人民的血汗中饱私囊,到头来,弄个身败名裂而告终。如果他的卧室里早挂上这样一幅对联。并以之为座佑铭,他和他的家人都会跟他幸福一生。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银

此联充分说明了为官惠民,为官清廉的重要性,告诫属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

内容单调与卖对联的有关。看到的对联大都是印刷品。一个地区的千家万户,都买一两个商贩的对联,内容肯定是单调的,甚至是相同的。买的对联贴在你的门上,不一定门当户对,不一定附合你的口味,不一定能激励你奋发进取,还是自撰自书为妙。如果一个单位,一个村庄,注重培养一两个书写对联的能手,我们民族的对联文化,将会又是一个崛起的时代。

我还目睹了这样一副对联:迎新春吉祥如意 心想事成好运来

横批是:前程似锦

这哪里叫对联,只不过随便说了三句好听的话凑在一起,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既连不上也对不上。是卖错了?是买错了?还是贴错了?反正是错了,错得让人纳闷儿。这样的错如出在一个不识字的家庭还有情可原,可它偏偏出在一个处级干部家的门上。这样的对联不如不贴省得留给后人当笑话。

还有的上下联颠倒,横批与对联不附,更谈不上横批是上下联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总之,平庸之作甚至拙劣的联语随处可见,不过,这都是灿烂文化的美中不足。

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是不一样,如新年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勃;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觉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景点有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景胜如画;悼亡时用了它,使人悲中生慰,思随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能以美观的形体,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相结合,相得益彰流芳百世。如果把文学艺术比作一个绚丽多姿的庞大的百花园,对联文化,它就是这园中一荣盛开的格外光彩夺目的奇花!

二、关于汉字文化的趣闻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

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下载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教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之论语

    《论语》教案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 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

    传统文化教案之纪年纪时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之纪年纪时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 通过思考和练......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二[精选]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并称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 识记并掌握常见作品并称及其内容。 3.在识记的基础上会灵活处理高考题。 过程与方法......

    传统文化教案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

    《百家姓》一 上课:第一周 主备人:蒋永民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节选片段。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

    传统文化教案

    《精卫填海》 总第6课时教学时间:2010.10.22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 “高效课堂”教“学”案 孟 店 小 学 年级:四年级 姓名:赵万生 二0一五年三月 刘桥乡小学“高效课堂”(一、唐诗 1、南园十三首)教(学)案学校:孟店年级:四姓名:赵万生科......

    传统文化教案

    《昔仲尼》 总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18.9.24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