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⒉过程与方法
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或自主阅读、或思考讨论,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探讨孔子言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收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在课上就班风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学术大师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诸子百家
教学过程 导入:(谜语、复习导入法)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搞笑猜谜:黑人 谜底:墨子 / 女扮男 谜底:庄子 / 父亲 谜底:老子 / 找儿子 谜底:荀子 / 儿子的儿子 谜底:孙子/)大家知道他们都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吗?——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讲授新课:
一、孔子
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想很多人都会说是“圣人”啊,那么同学们对这位“圣人”了解多少呢?
学生活动 如果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⑴伟大的思想家
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互相敬爱,相互谦让,和睦相处。②“礼”——言行举行要符合社会规范。
③“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孝敬父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宽容、守信等等。这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位教师,以及你们作为学生,更是要好好像孔子学习。因为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和学的名言呢? ⑵伟大的教育家 ①创办私学
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曾参和子路的故事,不同性格的学生教育方式不一样。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提问:说了这么多孔子的教育思想,知道它们都收录在哪里吗?这本书是孔子所著吗? ⑶老子
孔子如此博学和仁爱,后世敬称他为“至圣”,除了孔子以外,春秋时期还有一位大思想家,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他是道家创始人。他认为事物虽然相互对立,但可以相互转化,很多成语都体现了这一点,你们能举出一些成语例子吗?(以柔克刚,大智若愚、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喜极而泣、弄巧成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还希望回归“民智老死不相往来”的淳朴民风。
过渡:春秋时期,出现了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启发了后世越来越多的人们探索救国统一道路,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后继有人,同时,涌现出众多思想派别,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⑴历史背景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思想多方面考虑)①商业繁荣和城镇的兴盛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在飞速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一多,必然产生交换,这都促进了商业繁荣的城镇的兴盛。
②竞相改革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了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原来的奴隶主贵族开始转化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制度也开始走向崩溃。各国竞相改革,刚上台的地主阶级在自己的立场上需要新的政治理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增强实力。③士人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当时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面对大变革的时代,他们独立思考,由于这些人的社会地位,立场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派别的理论。④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兴盛,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⑵百家争鸣
列表归纳:百家争鸣的概况。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庄子》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翟,代表作为《墨子》,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孟子提倡“施仁政于民”,“仁”和孔子的主张相似,孔子是圣人,孟子则被称为“亚圣”,儒家的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孔孟之道。
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加入庄周梦蝶的故事)⑶影响
诸子百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吸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⑷学以致用: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注意尊重、吸收别人的意见,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今后我们的课堂也能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后习题
1.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 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思想上,孔子提出
和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主张
。在教育方面,孔子创办,主张
,教学时采取
的方法。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整理成 一书。
2.战国时期,社会上不同
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
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
。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 派 代表人物 相关著作
思想内容 达标检测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2..墨家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3.我国古代提出“仁”的学说的大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4..孔子的言论收集在下列哪一部著作里(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第二篇:第10课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对照的写法。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了解背景,介绍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他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背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的日子。2.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到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学生先做,教师指正)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标注自然段(32个)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16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那些自然段写到?
3.理清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课文结构,并且给文章分段。第一段(1):写1927年是父亲的背难日 第二段(2--7):写父亲被捕前的一工作情形。(被捕前)第三段(8——17):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段(18——29):写我们与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第五自然段(30——32):写得知父亲被害,全家人悲痛的情形。(被害后)
五、总结: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北海的全过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通过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感受到了李大钊对革命的忠城,从容自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六、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下去继续读课文,感受李大钊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内容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结构脉络,李大钊的那种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令人敬佩,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我们继续来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品质。2.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有关父亲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工作,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的事。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不离开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派人来检查,共有被抓等方面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课文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文具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大无畏的精神。B.被捕时: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从容不迫)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言行中体会父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忠于革命)
四、再读课本,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知李大钊被害,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
2.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体会?
(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六、作业:完成本课家庭作业。板书设计
被捕前:忠于革命,大无畏
被捕时: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法庭上:沉着冷静
第三篇:第10课 “冷战”与“热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级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理解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进入,贴近时政热点:以微信朋友圈《卢布狂跌 华人扫空莫斯科奢侈品》新闻报导话题导入,俄罗斯货币——卢布贬值,不仅对华人、而且对当地居民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抢购商品等现象可看出俄罗斯的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展示抢购的照片)。除了卢布贬值,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命脉——石油也受到创伤,国际油价大跌。(出示两幅漫画)师问:为什么俄罗斯现在会面临现在这么尴尬的情况?生答:(从漫画中可看出)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制裁。师:这两年,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强大,俄罗斯开始扩张。最近的焦点就是乌克兰。由此,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等进行了直接对抗,经济制裁也就随之而来。现在国际社会上都有这样一种声音:新的冷战是不是要来了?什么是冷战?冷战现在还在继续吗?今天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冷战”与“热战”。【新课讲授】
师: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冷战”?(先让学生表述什么是“冷战”)生:“美国和苏联冷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进行军事上的攻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和讲解“冷战”的概念,注意要强调实质)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式表现的战争。
那么,冷战,它对于人们或者世界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历史情境——一个德国家庭的悲欢离合,一起走进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学生活动:学生描绘以下情景)
【情景一
第一幕:期待重逢——1945年10月某一天.,德国柏林,Lisa站在夕阳中,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丈夫Jason参加二战至今未归,生死未卜。女儿Linda已经10岁,儿子David也已经6岁了。全家人都在盼望着Jason...】
【情景二
第二幕:喜极而泣——落日的余晖中,在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个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仿佛能从他身上闻到战争的硝烟气味。两个小孩尖叫着朝爸爸跑去,男人不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个“感谢上帝”的动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甚至不感相信自己还能回来,女人在他身后泣不成声。】
【情景三
第三幕:天伦之乐——丈夫回来后的第二天,给家人在讲述二战中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他是怎么死里逃生的经过,其中讲到他在军中听说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故事,他们结成盟友,对我们展开猛烈的攻势......】
师:看到这里,我们知道,Lisa的丈夫Jason是一位参加二战的德国士兵。人类步入21世纪,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大家回想一下,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师:这个秩序有维持下去吗?
生:没有,二战该体系瓦解,雅尔塔会议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师:(展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大巨头”参加的雅尔塔会议的页面)我们知道,在二战中,为了共同反抗法西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处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其中哪两个国家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生:美国和苏联
师:它们在二战中的关系是?(盟友)
(出示材料:“斯大林曾在雅尔塔会议上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二战结束后,美苏的盟友关系还可以维持下去吗?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盟友变成了对手。
历史探源:一探盟友为何变对手?二探盟友如何变对手?反思冷战之得失。师:二战后,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出示材料:“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克兰会议上曾形象地描绘: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最强大的是美国和苏联。
师:(出示表格材料《战后美苏实力对比》):美国在经济上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和债权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一,还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并操纵着联合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借此强大的优势要称霸世界。而战后的苏联也毫不示弱,凭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实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同时,它还认为它的政治制度非常优越。出示材料:“罗斯福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源于美国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美国认为,它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等思想。美国的政治野心与他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苏联的力量也逐渐强大,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杜鲁门上台后,一再声称,我们赢得了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在了美国人头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而苏联则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不屑。因为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加导致了美苏相互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一位美国学者说:“美苏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此时,二战时期的共同利益不复存在,且两国利益形成对立,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了对手。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之下,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德国家庭的生活:(学生活动:描述情景和播报新闻)
【情景四
第四幕:幸福生活——他们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听到一则新闻:“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师:这是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杜鲁门陪同下在富尔顿发表的一篇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请大家注意,“铁幕”一词比较特别,同学们觉得什么是铁幕?透过丘吉尔的话,你知道演说中的“铁幕”又指什么呢?(出示《“铁幕”分割欧洲形势图》)生:讨论
师:总结。“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具体指的是苏联东欧人民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丘吉尔以铁幕一词公开地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并号召英美联合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原来,首先挑起冷战是非的是丘吉尔。
对于这次演讲,苏联方面如何回应?(学生活动:分别演绎记者和斯大林)
资料回放(出示材料“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师:总结。斯大林认为这次“铁幕”演说是一次危险的行动,在挑拨离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美苏双方的矛盾浮出水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
【情景五
第五幕:风雨前夕——1947年的某一天,姐姐所在学校突然沸腾起来,出去一看,只见挂着一幅大字标语,上面写着:“欢迎杜鲁门的到来,感谢上帝。”姐姐就急忙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从妈妈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是喜忧参半,因为这可能将有一场大得暴风雨就要来了„„】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图:1947.3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致国会咨文(部分)》)和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就结论。杜鲁门主义的本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大家怎么看待杜鲁门主义?
生:是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如同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师:冷战的战书已发,美苏接下来要进行怎样的勾心斗角呢?
为了更好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实施“冷战”,1947年,美国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演讲,抛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出示材料:马歇尔计划西欧接受美国援助的相关数据)说明:战后,由于战争的打击,欧洲形势严峻,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西欧需要援助。
生:讨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 师:启发学生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援助西欧,加强资资本主义联盟、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比喻:黄鼠狼给鸡拜年。这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此,苏联等成立经互会,发起了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对峙。
这两极的对峙,还表现在军事上,如美苏军备竞赛(出示美苏军备竞赛数据表和相关漫画)
为有效实施“冷战”,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苏联也毫不示弱,也组织了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下面我们来认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展示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材料&《北约和华约对峙形势图》)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阅读课后“每课一得”——世界格局)跷跷板动图比喻:跷跷板两头熊比喻美国和苏联,由于势均力敌,跷跷板保持一种基本平衡。这就像二战后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即两极格局。
国际形势发展至此,德国家庭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
【情景六
第六幕:再次分离——1964年的某一天,爸爸还是在继续关注着电视新闻,因为时局紧张,姐姐从贸易公司下班回家了,讲述着公司在美国援助之下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妈妈在准备晚上要吃的三明治,画面中似乎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弟弟。弟弟现在正在东柏林的奶奶家,回不来了,因为一年前他去了奶奶家,结果一夜之间就被一堵大墙隔断了他与家人的团聚。几次想逃回来都被哨兵遣送回去,差点丧命,所以这家人看起来都不太开心。】 师:美苏冷战的另一表现——柏林墙,介绍柏林墙,讲述德国的分裂(展示柏林墙照片)
在欧洲,德国在美苏的冷战下一分为二,一堵柏林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因为它,30年来,德国老百姓连亲戚朋友都不能正常往来,这给德国民众的心理带来多严重的创伤。而在亚洲,美苏两大阵营对抗也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也是今天半岛危机的历史根源。再如,越南战争。局部“热战”也此起彼伏。(展示局部热战照片)
【情景七
第七幕:?(由学生命名)1990年某一天,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当中。此时,柏林的上空凝固着幸福的空气,这其中有没有小弟弟和家人的重逢呢?】
冷战期间,世界范围内没虽然有爆发大规模大范围的战争,但是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世界各地危机四伏,半个世纪以来都不得安宁。明争暗斗数十年,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瓦解,世界也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师:带学生总结“冷战”的进程:
冷战: 序幕
开始标志
发展
结束
时间: 1946年
1947年
1947年
1991年
事件: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①马歇尔计划(经济)
苏东剧变
②北约VS华约(军事对抗)
华约解体
③柏林危机(政治)
冷战结束
【探究与交流】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请你说说“冷战”带来了什么影响?点拨:一分为二)生:讨论 师:归纳总结:冷战影响:积极:
1、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消极: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3.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 “热战”。【小结】 贴近时政热点:
师:“冷战”早已过去,也成为了历史,但纵观今天的国际形势,冷战思维似乎还在延续,如课前导入的制裁俄罗斯、朝鲜半岛问题、《钢铁侠2》等,都有冷战思维的影子。尤其对于乌克兰问题上,北约秘书长呼吁政治对话、普京总统在2014年12月的记者会上也告诫西方勿以冷战思维筑墙。对于我们来说又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怎么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发展呢?
生:勿让冷战思维延续,勿让冷战重新上演!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我们应该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谴责和拒绝霸权主义。结语:“冷战虽成历史陈迹,冷战思维却从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独不见,笼罩在世人头上的战争阴云,是否又以反恐战争旗号,重出江湖。”
——中国政法大学 俞飞
第四篇:第10课_“冷战”与“热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级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理解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的兴起及具体表现。【教学难点】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进入,贴近时政热点:以微信朋友圈《卢布狂跌 华人扫空莫斯科奢侈品》新闻报导话题导入,俄罗斯货币——卢布贬值,不仅对华人、而且对当地居民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抢购商品等现象可看出俄罗斯的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展示抢购的照片)。除了卢布贬值,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命脉——石油也受到创伤,国际油价大跌。(出示两幅漫画)师问:为什么俄罗斯现在会面临现在这么尴尬的情况?生答:(从漫画中可看出)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制裁。师:这两年,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强大,俄罗斯开始扩张。最近的焦点就是乌克兰。由此,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等进行了直接对抗,经济制裁也就随之而来。现在国际社会上都有这样一种声音:新的冷战是不是要来了?什么是冷战?冷战现在还在继续吗?今天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冷战”与“热战”。【新课讲授】
师: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冷战”?(先让学生表述什么是“冷战”)生:“美国和苏联冷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进行军事上的攻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和讲解“冷战”的概念,注意要强调实质)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式表现的战争。
那么,冷战,它对于人们或者世界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历史情境——一个德国家庭的悲欢离合,一起走进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学生活动:学生描绘以下情景)
【情景一
第一幕:期待重逢——1945年10月某一天.,德国柏林,Lisa站在夕阳中,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丈夫Jason参加二战至今未归,生死未卜。女儿Linda已经10岁,儿子David也已经6岁了。全家人都在盼望着Jason...】
【情景二
第二幕:喜极而泣——落日的余晖中,在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个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仿佛能从他身上闻到战争的硝烟气味。两个小孩尖叫着朝爸爸跑去,男人不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个“感谢上帝”的动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甚至不感相信自己还能回来,女人在他身后泣不成声。】
【情景三
第三幕:天伦之乐——丈夫回来后的第二天,给家人在讲述二战中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他是怎么死里逃生的经过,其中讲到他在军中听说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故事,他们结成盟友,对我们展开猛烈的攻势......】
师:看到这里,我们知道,Lisa的丈夫Jason是一位参加二战的德国士兵。人类步入21世纪,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大家回想一下,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师:这个秩序有维持下去吗?
生:没有,二战该体系瓦解,雅尔塔会议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师:(展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大巨头”参加的雅尔塔会议的页面)我们知道,在二战中,为了共同反抗法西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处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其中哪两个国家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生:美国和苏联
师:它们在二战中的关系是?(盟友)
(出示材料:“斯大林曾在雅尔塔会议上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二战结束后,美苏的盟友关系还可以维持下去吗?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盟友变成了对手。
历史探源:一探盟友为何变对手?二探盟友如何变对手?反思冷战之得失。师:二战后,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出示材料:“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克兰会议上曾形象地描绘: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最强大的是美国和苏联。
师:(出示表格材料《战后美苏实力对比》):美国在经济上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和债权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一,还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并操纵着联合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借此强大的优势要称霸世界。而战后的苏联也毫不示弱,凭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实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同时,它还认为它的政治制度非常优越。出示材料:“罗斯福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源于美国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美国认为,它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等思想。美国的政治野心与他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苏联的力量也逐渐强大,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杜鲁门上台后,一再声称,我们赢得了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在了美国人头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而苏联则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不屑。因为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加导致了美苏相互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一位美国学者说:“美苏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此时,二战时期的共同利益不复存在,且两国利益形成对立,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了对手。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之下,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德国家庭的生活:(学生活动:描述情景和播报新闻)
【情景四
第四幕:幸福生活——他们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听到一则新闻:“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师:这是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杜鲁门陪同下在富尔顿发表的一篇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请大家注意,“铁幕”一词比较特别,同学们觉得什么是铁幕?透过丘吉尔的话,你知道演说中的“铁幕”又指什么呢?(出示《“铁幕”分割欧洲形势图》)生:讨论
师:总结。“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具体指的是苏联东欧人民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丘吉尔以铁幕一词公开地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并号召英美联合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原来,首先挑起冷战是非的是丘吉尔。
对于这次演讲,苏联方面如何回应?(学生活动:分别演绎记者和斯大林)
资料回放(出示材料“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师:总结。斯大林认为这次“铁幕”演说是一次危险的行动,在挑拨离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美苏双方的矛盾浮出水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情景五
第五幕:风雨前夕——1947年的某一天,姐姐所在学校突然沸腾起来,出去一看,只见挂着一幅大字标语,上面写着:“欢迎杜鲁门的到来,感谢上帝。”姐姐就急忙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从妈妈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是喜忧参半,因为这可能将有一场大得暴风雨就要来了„„】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图:1947.3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致国会咨文(部分)》)
和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就结论。杜鲁门主义的本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大家怎么看待杜鲁门主义?
生:是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如同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师:冷战的战书已发,美苏接下来要进行怎样的勾心斗角呢?
为了更好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实施“冷战”,1947年,美国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演讲,抛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出示材料:马歇尔计划西欧接受美国援助的相关数据)说明:战后,由于战争的打击,欧洲形势严峻,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西欧需要援助。
生:讨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 师:启发学生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援助西欧,加强资资本主义联盟、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比喻:黄鼠狼给鸡拜年。这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此,苏联等成立经互会,发起了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对峙。
这两极的对峙,还表现在军事上,如美苏军备竞赛(出示美苏军备竞赛数据表和相关漫画)
为有效实施“冷战”,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苏联也毫不示弱,也组织了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下面我们来认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展示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材料&《北约和华约对峙形势图》)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阅读课后“每课一得”——世界格局)跷跷板动图比喻:跷跷板两头熊比喻美国和苏联,由于势均力敌,跷跷板保持一种基本平衡。这就像二战后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即两极格局。
国际形势发展至此,德国家庭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情景六
第六幕:再次分离——1964年的某一天,爸爸还是在继续关注着电视新闻,因为时局紧张,姐姐从贸易公司下班回家了,讲述着公司在美国援助之下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妈妈在准备晚上要吃的三明治,画面中似乎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弟弟。弟弟现在正在东柏林的奶奶家,回不来了,因为一年前他去了奶奶家,结果一夜之间就被一堵大墙隔断了他与家人的团聚。几次想逃回来都被哨兵遣送回去,差点丧命,所以这家人看起来都不太开心。】 师:美苏冷战的另一表现——柏林墙,介绍柏林墙,讲述德国的分裂(展示柏林墙照片)
在欧洲,德国在美苏的冷战下一分为二,一堵柏林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因为它,30年来,德国老百姓连亲戚朋友都不能正常往来,这给德国民众的心理带来多严重的创伤。而在亚洲,美苏两大阵营对抗也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也是今天半岛危机的历史根源。再如,越南战争。局部“热战”也此起彼伏。(展示局部热战照片)
【情景七
第七幕:?(由学生命名)1990年某一天,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当中。此时,柏林的上空凝固着幸福的空气,这其中有没有小弟弟和家人的重逢呢?】
冷战期间,世界范围内没虽然有爆发大规模大范围的战争,但是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世界各地危机四伏,半个世纪以来都不得安宁。明争暗斗数十年,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瓦解,世界也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师:带学生总结“冷战”的进程:
【探究与交流】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请你说说“冷战”带来了什么影响?点拨:一分为二)生:讨论
师:归纳总结:冷战影响:积极:
1、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消极: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3.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 “热战”。【小结】 贴近时政热点:
师:“冷战”早已过去,也成为了历史,但纵观今天的国际形势,冷战思维似乎还在延续,如课前导入的制裁俄罗斯、朝鲜半岛问题、《钢铁侠2》等,都有冷战思维的影子。尤其对于乌克兰问题上,北约秘书长呼吁政治对话、普京总统在2014年12月的记者会上也告诫西方勿以冷战思维筑墙。对于我们来说又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怎么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发展呢?
生:勿让冷战思维延续,勿让冷战重新上演!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我们应该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谴责和拒绝霸权主义。结语:“冷战虽成历史陈迹,冷战思维却从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独不见,笼罩在世人头上的战争阴云,是否又以反恐战争旗号,重出江湖。”
——中国政法大学 俞飞
第五篇:第10课 设计刊头 教案
第10课 设计刊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Word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及艺术字的编辑技巧。(2)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组合图形”进行设计。
(3)对“刊头”概念有所认识,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设计刊头效果。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尝试操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合作,培养学生拼搏向上和团队精神。(2)培养学生设计审美能力,构建学生诚信和谐的学习环境。(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插入图片、艺术字、组合图形的综合运用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文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任务驱动为基本,讲练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引入环保话题,发动学生动手创作环保小报,从而引导出如何设计漂亮的小报刊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刊头介绍
请学生观察“绿色地球村”刊头,制作这个刊头需要用到那些操作?(生„„)
请学生上台分别演示插入图片,插入剪贴画,插图自选图形并对自选图形添加文字
师小结(课件展示刊头一般组成)
2、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请同学自主学习制作书本教学示例。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及时给予辅导。遇到大多数学生都有的问题提出来请学生来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
3、学生演示操作方法
同学们很快自己看书完成了“绿色地球村”刊头设计,怎么制作的呢?请学生演示操作方法,教师给予指导。
4、师小结
我们创作过程中,主要完成那些任务?(生„„)
(课件展示)插入图片并设置效果;插入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调整几个图形位置,组合成一个图形
(三)自主创作,拓展提高:
同学们,要制作一份优秀的小报刊头,首先要想好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设计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刊名。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创意大比拼,以“环保”为题,设计创作小报刊头,配上合适的刊名留上自己姓名完成环保小报刊头。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作品后保存,小组交流选择一个最优秀作品上交作品。(课件展示)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交流评价
1、选择几个作品展示,请组长对本小组推荐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2、听了组长们的介绍,请大家从这些作品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用两三句话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它,它有那些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评价
(五)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能用所学的WORD操作知识制作漂亮的环保小报刊头,结合以后几课即将学习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制作出完整的环保小报了,不过环保除了宣传,我们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做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