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李家湖小学 邹秦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喜欢体育吗?中国是体育大国,2008年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中,处处可以看到数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体育中的数学。(课件出示奥运会开幕式和奥运会中出现数学的图片)板题:体育中的数学
二、教授新知
1、篮球小组赛赛次
中国男篮在姚明的带领下取得了前八强的好成绩。小组赛时,中国和西班牙、美国、安哥拉分在同一组,小组赛要求:每两个国家之间进行一次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中国队要进行几次比赛?
(2)四个国家一共要进行几次比赛?
四人一组,画一画,连一连,共同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讨论,教授指导)中国进行了几次比赛? 预设:3次。
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预设:连线。
(学生出示图示,课件出示)四个国家一共进行了几次比赛?
预设:12次,我们组每人都进行了三次比赛,3×4=12,一共进行了12次比赛。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里面有重复,比如,我跟他的那次比赛,我算了一次,他也算了一次,重复了。我认为是6次。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预设:连线,表格,画线段图。(学生出示图示,课件出示)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
弃。)
(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办法,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说明方法)
正因为完美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中国队男篮在这次奥运会中取得了前八强的好成绩。
2、排长方形队形
这是中国体操队在进行表演,你知道这里有多少人吗? 预设:这里有24人。怎么想的?
预设:横着数有6人,竖着数4人,6×4=24(人)也就是说每行6人,排4行,6×4=24(人)
(课件演示,左边板书每行6人,排4行,6×4=24(人))
体操表演最好看的就是队形变换。这是变换后的队形,现在有多少人? 预设:每行4人,排6行,4×6=24(人)
(课件出示,左边板书每行4人,排6行,4×6=24(人))看到这两种队形,你想说什么?
预设:把第一个队形旋转90度就是第二个队形。第一个队形每行人数和第二个队形排数相同,第一个队形排数和第二个队形每行人数相同。两个队形算总人数都是4×8=32(人)。刚才这两个队形,把外围的人连起来,就是一个长方形,所以这样的队形叫长方形队形。(课件演示)
这32人的体操队还能排成哪几种长方形的队形?
四人一组,算一算,画一画,注意按照顺序找,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出来。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谁来汇报你们组的结果?(生汇报,师填写表格)
这张表格里的数据,我看着有点混乱,你们能按照顺序重新排列一下,填写在这张表格里吗?
预设:从大到小,一组一组的找。(课件出示)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3、排正方形队形
同学们真聪明,找了这么多种排法,这24人能排成正方形的方队吗?也就是每行人数和行数相同的队形,比如每行10人,排10行,10×10=100(人)。(课件出示举的例子)
这24人能排成正方形队形吗?如果要排成正方形队形,该怎么办? 预设:增加几个人,减少几个人。
最少要增加几人,最少减少几人,就能排成正方形队队。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谁来说说,最少增加几人? 预设:最少增加1人。怎么想的?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正方形队形总人数,离24最近且比24多的是5×5=25人,25-24=1(人),所有最少增加1人。
(板书:5×5=25人,25-24=1(人))我们一起来队形怎么变换的。(课件演示)最少减少几人? 怎么想的?
预设:正方形总人数,离24最近且比24少的是4×4=16(人),24-16=9(人),所以最少减少9人。
(板书:4×4=16(人),24-16=9(人))我们一起来队形怎么变换的。(课件演示)
4、如果本班参加体操比赛,应该怎么排队?能排成方队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时间不够,留成课后作业)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努力解决了体育中部分的数学知识,其实,好多运动员优异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帮助。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进一步去探索研究。
第二篇:《体育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连线、列举、图解的策略解决简单的组合问题。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通过有效的活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分析】
教材呈现的情境是:世界足球赛,中国队所在小组共有4支球队,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问中国队要赛多少场?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通过对我班学生情况的调查,学生对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这句话不太理解。他们大多数经历的是淘汰赛,如:班级间的拔河比赛,同学个体之间的扳手力、跳绳比赛等,为了节约时间往往采用淘汰赛。估计学生还不习惯用表格表示。【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1.创境引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想)
请看大屏幕(放)第一位是谁呀?他在干什么?第二位呢?他又在干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他们都是中国的体育明星,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师:其实体育中有很多学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板书,齐读一次)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们,想看足球赛吗?(想)
师:看,足球赛的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放视频足球赛)这是2003年第四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的开幕式,首先出场的是什么队?接着呢?~~~~(用手指着问)师:一共有几支球队? 生: 4支
师:分别是什么?(贴中国,加纳,澳大利亚,俄罗斯)这是200 3年第四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中国队所在小组的4支球队,他们是怎样进行比赛的呢?比赛的场次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76页,预习里面的内容,在预习之前,先集体读一次预习卡的要求,(多媒体出示预习卡)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的?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预习师:预习完了吗? 生:完了。
师:好,谁先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是2003年第4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中国队所在的小组共有4支球队,每2支球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课件展示回答的信息)师:说的真好!请集体读一遍这个信息
师:“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组内的4支球队,每两支球队都要进行一场比赛,而且只能进行一场比赛。
为了大家更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下面找两个同学和老师表演一下,我们三个人就代表三支球队,我们用一次握手表示一场比赛,那我们应该怎样握手才行呢?(师生表演)师:我先跟女同学比赛一次,再跟男同学比赛一次,还有谁没有比赛呢?(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呢。”(贴)(2)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
现在让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集体读一次)师:你们知道是几场比赛吗? 生:3场
到底是几场呢?现在我们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师:你们交流完了吗? 生:完了。
师: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呢? 生:3场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得3场的 生:我用连线法(板书连线法)
师:怎么连呢?那请你到黑板上连一连,你为什么这样连呢?(生到黑板连线并再次解说)(用已贴上去的队名)生:中国跟加纳赛一场要连一条线;中国还跟澳大利亚赛一场,也要连一条线;最后,中国要跟俄罗斯赛一场,还要连一条线。一共连了3条线,就是进行了三场比赛。师:说得不错!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怎么样? 生:很好!(掌声)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必要是时引导学生数数)生:我用数的方法。(指导数数)中国对加纳一场,中国对澳大利亚两场,中国对俄罗斯三场,一共就是三场。师:其它同学呢?
师:也就是进行了几场比赛? 生:3场。
师:这方法怎么样? 生:很好!
师:我也觉得非常棒!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这样想,中国所在的小组共有4支球队,也就是说中国队分别要跟3支球队进行一次比赛,合起来就是3场。)师:你的脑袋瓜真灵!还能用想的方法来解决。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用列表的方法。(投影展示表格)
师:好,请把你的方法详细地说一说。生:中国队对加纳队赛一场。
生:接下来就是中国队对澳大利亚队赛一场,中国队对俄罗斯队赛一场,合起来是3场。师: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很好。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知道了中国队在小组内要进行3场比赛。(记的写答)
三、设问练习,拓展思维
师:(课件出示)加纳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呢? 澳大利亚队呢?、俄罗斯队呢? 生:也是3场。
师:现在我们分别知道了各支球队在小组赛中的比赛场数,那么“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呢?(贴,生读)
生1:6场。(板在侧边)生2:9场。生3:12场。……
师:到底是几场呢? 下面 我们分小组来探究一下,并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在你们的桌面上还有学习卡,你需要到的就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有意识指导连线,列表。)师:好了,同学们,讨论好的请举手 师:你们那个组是几场? 生:()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请具体说说你们组的方法好吗? 生 :我们组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分别在两支球队之间画一条线,然后数出一共画了几条线段,就是几场。师:请你到黑板上面连一连。(生拿上来展示)(生指划)
师:咱们一起帮他数数看共有几场?(生数)师:共几场? 生:6场。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非常好!(掌声)(师在侧边打6)师:还有哪个小组想说说? 生3:我们组用数的方法。师:怎样数呢?
生3:中国队对加纳第一场,中国队对俄罗斯第二场……,一共6场。
师:也很好。还有哪个小组想说?
师:也是6场啊。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师:经过刚才的探讨,大家知道整个小组共赛几场了吗? 生:6场。(板书答:整个小组共赛6场)
四、自设问题,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那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幻灯出示)如果巴西队也加入了这个小组比赛的话,那么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师:算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先来说一说共几场?
生1:我用连线的方法算出共赛10场。(生到视频台边展示边介绍。)
生2:我用列表的方法…… ……你们同意他的结果吗?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研究的都是体育中的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的比赛呢? 生:有。
师:能举例说说吗?
生1: 比如说我们三年级6个班要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如果是每两个班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算出一共赛几场。……
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探究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你们觉得开心吗?(开心)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比如说我们在学比赛场次中用了连线法,列表法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 ——指着板书讲)
汇报交流。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略)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如何设计趣味性小游戏
如何发挥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时期,正处于思维、身体发育的活跃阶段。他们渴求知识、善于模仿、乐于表现,并且大多数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参与集体游戏。游戏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身的素质。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体育教育,应更多注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体育游戏有歌、有舞、有动、有静,富于生活性、情趣性,因此,更易吸引孩子的兴趣。在体育课中,如何充分地把体育游戏的魅力展示给大家,是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做法:
一、用丰富的游戏情节调动儿童的感知细胞,培养其认知能力
认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收集过程,然后是对收集在大脑皮层的信息资料加以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过程。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去参与活动。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之中扮演各自角色,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大鱼网》,一部分同学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另一部分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多采集生活中的素材,用素材充实教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把已有的游戏项目加入生活情节。如游戏《支援前线》,教师可以设定各种战场情境,如救助伤员,躲避袭击,排除地雷。让学生感受逼真的战场,从而更热情地投入。
二、发挥好游戏对体能锻炼的作用,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发育还很不完全,生理、心理承受力较弱。不能承受过难的练习和过大的运动负荷。体育游戏将体育训练寓于趣味之中,使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体育游戏既包含了体育竞争,又包含了韵律活动和舞蹈等。学生们便可在玩中掌握运动技巧。如《支援前线》这项游戏,孩子们在负重跑和过障碍中掌握了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跑、跳、钻、跃等各种技能。体育游戏在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孩子抵抗疾病、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控好体能训练和游戏的比例。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已经摆脱了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生活,体育活动逐步成为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方式。因此,体育教学要在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加入体育训练。如 200米走走跑跑项目中,不要设计成一路上都是唱歌,韵律操,舞蹈等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安排放松跑、小步跑、追逐跑等。让孩子们一路下来既放松了身体,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三、引入智力训练内容,启发儿童的思维素质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体育之所以加入游戏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边动手,边动脑,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提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活动中给孩子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提出疑问,让孩子们去思考与创造。如在《美化校园》的游戏中,老师发给同学花草、树木之后,可以稍加提示,让孩子自己去发挥。这样,他们的构想、创造、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要在课堂中用角色的限制,来培养训练孩子的公德素质
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忽视了品德的培养,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孩子由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思想可塑性较大。这就要求用品德教育贯穿游戏之中。用特定的角色规范孩子的言行,让他们有责任感及正义感。游戏《老鹰捉小鸡》,设计了群鸡搏斗老鹰的场景,大家通过集体合作,共同打败老鹰。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会认识凶残的敌人,认识集体的力量,还可以知道团结互助的好处。体育游戏内容健康,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们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五、要用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以往教师是主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师要放下架子,关心、帮助、尊重儿童。孩子们可能有很多新鲜、独特的想法,只有让他们发言,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体育游戏更应创造一个和谐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学生一同参与。这样教师便无形中把自己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体育游戏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个人发挥的空间较大。教师要不断研究,使之真正达到学与乐的统一。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冲突”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这就是说,真正的学习是不能在主体间直接“传递”的,教师永远无法代替学生去学习。在教学现场,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视角观察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成人思维方式的“直接传递”,忽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建构过程。那么学生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建构知识?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学习经验?笔者以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应该善于不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一、认知冲突的内涵诠释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的,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构建起来,并在“平衡(建构)—不平衡(解构)—新的平衡(重构)”的依次不断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下图呈现了认知冲突与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认知冲突的意义探寻
(一)从学习的角度看,认知冲突能促进学习主体在求变时产生“愤”“悱”状态 前苏联教育论专家MA达尼洛夫指出:“教学过程的动力在于教学过程所推出的学习和实践性任务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要求的思想结构与儿童习惯的思维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体的矛盾。”具体说就是教学中的客观要求与儿童已有经验与学科结构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内在力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的思维平衡被打破后,就会激发学生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在求知若渴的状态中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在迫切地求变求通中竭力从浅层次突围,从而经历“愤悱”的困苦,“生”数学之情,“入”数学之境。
(二)从知识的角度看,认知冲突能促进学习主体知识系统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当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发生作用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丰富、扩大和改组,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用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解,而新知识的进入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调整和改变,新旧经验的冲突会引发原有观念的转变和解体,最后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认知冲突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生命活力的焕发与涌动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潜能。产生冲突的课堂是学生数学能力培育的摇篮。学生经历着矛盾冲突时的“心潮激荡”,更有问题解决时的“峰回路转”,于是,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方相互敞开、接纳的思维共享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课堂弥漫着恒久的思维魅力。这样的数学课堂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认知冲突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链接新知生长点,循序渐进,在“冲突”中让未知变已知 新知如“新枝”。在新知生长点处引发冲突,可以唤醒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生活经验,产生主动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使学生对新知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教师应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学内容,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找准知识生长点,巧妙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发积极的思维碰撞和主动探究。例如,“认识整万数”的教学,由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万以内数的认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整万数的认识)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当一个数出现万级后,不再沿袭原有的读数方法,而改之以“分级计数”的方法,这是读数方法的一次飞跃。对于一个只具备“认识万以内数”经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整万数的认识”仅仅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已无法实现对新知的同化,需要借助知识结构的顺应,在重构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计数器,计数器只有个、十、百、千四个数位,师生共同完成拨数游戏,依次拨出3、30、300和3000。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地拨数。这时,教师抓住这一知识的生长点顺势而问:“既然大家已经找到规律,猜猜看,第五个数该拨谁了?怎么拨?”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同桌两个同学通过合作,想出“将两个小计数器合并成一个大计数器”时,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次拓展。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学生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出“级”的雏形,建立了对分级计数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为随后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分级计数”的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二)剖析问题关键点,追根溯源,在“冲突”中让知道变理解 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曾强调:“教育者只能以儿童的先天素质为起点,按其内在法则,帮助儿童成长。”教学中有很多关键点,对这些关键点简单告知很难让学生对知识本质实现真正的理解。教师如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法则,从知识的源头开始,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结论,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真正地理解新知。例如,“角的度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既能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又能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强震球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时,找到了量角器创造的“根”,大胆地退到了原点,还原了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不断地凸现种种认知冲突,打破学生认知平衡,引导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再创造”的过程。他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当得出∠2比∠1大后,紧接着问“那∠2比∠1大多少呢”,学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10°的小角,通过操作比较出∠2比∠1大一个小角。“一个一个小角是零散的,操作起来很麻烦。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留用小角来比非常精确的优点,又改进操作起来麻烦的缺点,让这些小角用起来方便些呢?”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下,学生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设想:“连起来,拼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用18等份的半圆工具度量三个角的大小,当量到∠3时冲突又产生了:“这多出来的一点点不满这么大的一个小角,到底是多少呢?”引发学生得出“要将每一个小角分得更加小一些”,角的计量单位“度”自然地浮出水面。“如何让大家一眼就能读出一个角的度数?”一个极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教师引进两圈刻度,学生在从数角到读刻度这一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思维获得实质性的提升。整节课,学生在种种冲突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最终理解和掌握了“量角器的本质”与“量角方法的本质”。
(三)捕捉知识易错点,诱发争议,在“冲突”中让错误变醒悟 郑毓信教授说过:“我们不能期望单纯依靠下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毋宁说,这主要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并以主体内在的‘观念冲突’为必要前提。”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怎样将错误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要在易错点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质疑争议中纠错,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巧妙地制造“认知冲突”,能够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动力,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创造在争辩中
修正错误的机会,体会矛盾解决品尝胜利的快感,使数学课堂彰显跌宕起伏的美感。
例如,某教师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当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三角形、五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五种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交流过程中,针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理由是从中间画一条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小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认为不是,理由是对折之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这时,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点,诱发争议: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就一定对称吗?看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什么?在争议中,学生逐渐把握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关键:“对折”和“完全重合”。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恰恰是学生的易错点,形成错误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较低,容易受视觉的影响,二是受长方形、正方形这些与之相似的四边形的干扰,三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晰,关注的重点偏向于“两边形状一样”,忽略了“对折”这一行为特征。当两种意见僵持不下时,教师的高明之处不是简单提醒或直接告诉,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激烈的认知冲突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形成了新的认识。
(四)触摸思维临界点,推波助澜,在“冲突”中让模糊变融通
学生感知教材后,开始进入思维状态,面临认知困惑往往会处于紧张而郁闷的胶着状态,但一时又难以突破,这是思维的临界点。思维临界点的出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师的有效引领密切相关。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思维临界点被激沸后,产生了新的宏观量级的涨落,因和外部信息交换而趋于稳定。教师应善于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维的临界点发生质的飞跃,使思维从模糊走向融通。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新知的认识,问:“从小明家到学校,有三种走法(如下图),你能马上说出哪种走法最近?为什么?”
学生一眼就看出是中间那一条,但是一时又不能说清原因,陷入“愤悱”的泥沼。教师适时引导:“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吗?”学生想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来解释这一生活中的现象。教师接着问:“如果用a+b>c这一算式来表示,除了上学路线,你觉得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用这个算式来代表?”这样强烈的冲突如同思维的导火索,引导学生将知识外化的同时赋予它更新的意义。在用字母式表达的这一数学模型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重构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本质联系,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所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五)找寻认识偏差点,借题发挥,在“冲突”中让缺陷变建构 郑毓信教授曾强调:“所说的‘重组’或‘重构’往往意味着用一种新的观点去看待一件熟悉的事物,从而也就常常意味着观念的重要变化或更新,甚至是用完全不相容的观点去取代原先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升高以及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学生对新知识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与了解,但这些认识可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更新原有观念,让紊乱的思维变得有序,主动建构新知。
例如,某位教师教学“倒数”一课。课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倒数”两个字,问学生:“什么是倒数?”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教师顺势问:“那2/5的倒数是多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5/2!”看着学生挺满足的样子,教师问“0.8与0.15有倒数吗?”有学生认为这两个数不是分数,没法倒。片刻沉默后,有一个学生说:“这两个数也有倒数,可以将它们化为分数。”随后,教师又出示了8和18这两个数,问:“这样的数有倒数吗?如果有,那又该是多少呢?总不至于把8和18上下倒一下吧?如果倒的话,还是8和18啊!”研究了上述三个例子后,教师问:“现在再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你觉得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是倒数呢?”
一开始,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倒数的理解,产生了“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的认知偏差,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贴着学生的这一观点,适时抛出小数与整数,将学生置于新知与已有经验的认知冲突之中,引领学生的思维交锋,更新和矫正原有对倒数的认识,深入理解了倒数概念的本质内核。
(六)挖掘拓展延伸点,连环出击,在“冲突”中让完整变完善
在皮亚杰勾画的认识螺旋图中,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而且它的开口越来越大,因为“任何知识,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时,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随着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和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将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因此,新授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所有的认知冲突都得到解决,相反,可能是新的认知冲突产生与化解的开始。我们应该积极制造新的“冲突”点,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质疑拓展,赋予数学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交换律》一课,当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得出加法交换律的结论后,认知结构的“平衡”了。正当学生享受着这种平衡时,教师问:“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其他算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学生提出“减法中是否也会有交换律”“乘法、除法中呢”等新问题,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通过进一步的举例,学生得到了乘法也有交换律,而减法与除法中没有交换律,达到新的平衡,至此实现了新知的第一次拓展。接着,教师顺学而问:“除此之外,还能通过其他变换,形成不一样的新猜想吗?”引导学生从两个加数拓展到多个加数,在新的冲突中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热情得出了结论,实现了新知的第二次拓展。课尾,教师又抛出两个算式:20-8-6○20-6-8;60÷2÷3○60÷3÷2,问:“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什么变化了?交换两个减数或除数,结果会怎样?由此,你是否又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这些结论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有冲突吗?又该如何去认识?” 这时三个数连减与连除的出现,又将学生的认知平衡打破,他们急需修改或创造新图式来寻找新的平衡,实现新知的第三次拓展。正是在一次次的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升腾跌宕,认知经历了“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总之,数学的内在魅力应该是理性的美,在于“冲突”的不断产生和化解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和高峰体验。理想的数学学习看似“风平浪静”,而学生内在的思维应该是“波澜起伏”甚至是“波涛汹涌”的。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按其内在的节律进行生长,这样的课堂必定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师生灵动的智慧,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快乐殿堂。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
1.2014年新推出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旧《标准》的差异有哪些?
1、取消原《国家标准》(2007版)中“运动能力”指标
2、提出“共性”与“个性”评价指标的理念
3、取消原《国家标准》(2007版)“同类”指标的“选测”,设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4、选择体重指数(BMI)替代身高标准体重
5、选择肺活量替代肺活量体重指数
6、小学5-6年级保留50米×8往返跑,取消400米跑
7、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立统一的“类权重”
8、微调身体素质类指标的权重
9、实行“附加分”的做法
10、身体形态评价等级:取消“营养不良”,修改为“低体重”
11、取消“较低体重”的评价等级,将其与“正常体重”合并;重新确定体型评价等级与对应的分值范围
2.体育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教学规律有哪些?
体育教学过程要遵循人体活动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特殊规律。首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其次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外还有“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
3.在当前电子游戏泛滥的情况下,你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一、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集中课堂注意力如在课堂加入小游戏,通过教学知识的竞答会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等,都可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兴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兴趣是先导,做好任何事都需要兴趣。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多期望、多表扬学生的表现欲与学生们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有着直接关系。
四、改善课堂师与生的关系,师生、生生互动较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五、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活跃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教学能力关系着课堂氛围。
(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二、丰富课的组织形式。
三、改变体育的评价标准。
四、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
4.谈谈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才是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2.教学策略得当与否
3.时间、场地、器材的保障
三、相关对策
第一,教师要善于反思 第二,要重视教学的细节 教 第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四,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5.简述前滚翻动作要领:
蹲撑,两腿蹬直,同时曲臂、低头、提臀、团身向前滚翻。前滚时,头的后部、肩、背、臀部依次着垫,当背着垫时,迅速屈小腿。上体与膝部靠紧,两手抱小腿,向前滚动成蹲立。背对滚翻方向蹲撑
6.在进行动作技术分解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划分技术要科学、合理、艺术。
二、教学顺序要确切,重点、难点要突出。
三、要与完整教学法互相配合运用。
四、要符合学生实际。分解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达到理想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动作结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进行分解教学。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具体如何合理运用分解教学法;除考虑到以上注意事项,还要根据所学动作技术的难易程度、学生水平、接受能力和教学中出现的 具体问题来定。
7.简述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时要关注哪些问题? ㈠布置要整洁、美观: ㈡布置要合理: ㈢布置要新颖: ㈣利用错觉心理:
㈤布置的场地要符合安全原则,课前应周密检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8.设计“学校大课间活动方案”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科学性原则。设计大课间活动项目,首先在时间控制上掌握好科学性。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和特点,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活动时间,一般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学生活动运动量太大,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时间太短达不到活动的效果。其次在内容上要选择学生便于活动,学校便于操作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民间传统项目和学校传统项目。诸如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和学校传统项目等。最后在设计时可将学生按体育水平段分设为水平
一、水平二和水平三(针对小学),这样在活动时间和内容时安排就可按照学生的水平段来进行设计。
2、全员性原则。大课间活动是全校师生都参加的活动,项目设计必须考虑到全员性。不能单靠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单方面组织活动,要让全体教师都参加到学生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可行性原则。大课间活动项目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可行性原则。无论在时间的安排上,或是内容的安排上都要便于组织实施。特别要注重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如场地小、器材少可采用分班分期分类进行安排,诸如一些班级安排于室内活动,一些班级安排于室外活动。另外在内容安排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通过实践一段时间后,学校掌握一定的组织经验,学生达到一定的活动能力后再安排一些难度的活动内容。
4、教育性原则。大课间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到阳光下参与体育活动,达到锻炼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益智、审美等教育功能,所以在活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活动过程的教育,重视其教育性。
5、创造性原则。大课间活动项目设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集体才智,在内容上要集思广益。诸如跳绳活动,学校可安排先让学生单跳,当学生掌握一定基础时,让学生创造一些跳法,如单人前后跳、双人配合跳、多人游戏跳等。另外教师也可创造一些将艺术和体育融为一体的活动内容。这样设计出来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内容才能丰富,才能行成独自的特色,才能长足发展。
6、安全性原则。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避免任何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9.体育教学的常规要求有哪些?
1、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气候、场地、器材条件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编写教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体育教师要提前到岗,认真检查和安排场地器材设备;上课注意教师仪表,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课间不得擅自离岗,集中精力完成课的任务;对突发的伤害事故,必须及时救助,妥善处理。
3、课前体育委员应同教师取得联系,了解上课地点和内容,并协助教师准备好上课场地和器材,打了预备铃,组织同学在教室门口排队带至指定地点上课。
4、上课学生必须穿运动鞋(球鞋地),不许穿皮鞋、塑料凉鞋、面棉鞋等。服装要轻便,不许带小刀、剪子等一类的硬物,冬季也不许围围巾、戴帽子、穿大衣上体育课,练习时不带手套。
5、体育委员整队要严格要求,做到“快、静、齐”。在切实检查人数后,发“立正”口令,向老师报告。(报告词为:“报告!本班应到*人,实到*人,缺席*人,报告完毕!”)报告后发“稍息”口令。跑步归队。在教师宣布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时,全体学生必须“立正”注意听讲。下课时老师必须说“立正”、“同学们再见”;同学们说“老师再见。”
6、学生因病不能上课时须写好请假条向任课教师请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般情况需随班见习,特殊情况可回班休息。因事迟到,或早退须向教师“报告”经允许后,方可进队或离队。(排尾)
7、正确使用和爱护体育场地、器材,注意不损坏运动器材。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各项练习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检查场地器材外,要按照教师的组织教法的规定,进行有秩序练习,散点练习时体育教师要指定练习范围并巡视指导。
8、体育课要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评价学生身体素质考核主要标准之一。
9、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五项教学目标要求制定考核标准,不得擅自改变评价标准。
10、主动搜集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注重教学案例的记录与整理,认真写好教学小结与教后反思。
10.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1、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那些人是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要心中有数。此外,每堂课,要问清有没有身体不舒服的学生。如有,不能强迫他进行体育运动。
2、教师必须体育课前认真备好课,了解学生的情况,合理计划安排学生运动负荷,防止过大的运动量导致学生过度疲劳,造成伤害事故。
3、课前教师要检查运动场地是否平整,有没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尖锐物,小石块等等,检查运动器械是否安全。
4、抓好课堂常规管理,平时上课要求学生要穿好运动衣裤,运动鞋,口袋里不放小刀,笔,徽章等等,防止刺伤身体。上课时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课堂纪律,不得肆意打闹,追逐,防止事故由此而起。
5、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教师除了看看场地是否平整,有没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尖锐物,小石块等等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并加强医务监督。学生自行组织的比赛,要得到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并最好有老师在场。
6、体育活动课,教师一定要在场,上课不能放羊式。如果场地上活动的学生过多,要合理分散,以防拥挤而发生伤害事故。
11体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说 3验证假说
4得出结论
1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哪些方面对学生体质进行评定,怎样进行等级评定与登记?
本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评定与登记
1本标准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加分幅度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2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3每个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4.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5.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附表7),存入学生档案。确实丧失运动能力、被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毕业时《标准》成绩需注明免测。
13.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1何谓个体差异
何谓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只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背景都存在着差异。1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异 2.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 3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差异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生理发育,心理状态等,针对他们间的差异性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选择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信心,增强自信心,并自学主动愉快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体育运动中去体验学习,享受成功,感受体育。
14.一份完整的体育教学计划应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有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根据水平目标分解为年级目标,根据年级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的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 学期教学计划:按一定的教学时数,将各学期的教学内容按周次课时顺序排列成教学顺序的方式。(进度)
单元教学计划:把一个单一教材,根据教材的性质,合理的分解成几个课时并形成系统性。
课时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教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制定教法、学法、预计运动负荷等教学因素形成计划。
15.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哪些?举一例说明,在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处方法、学法和心理调控法等。举一例 示范法 应注意 1、示范要正确
2、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3、示范位置要适当 4、示范要紧密结合讲解
16.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普遍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何好的策略?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突出 1.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2.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 3.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
4.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
5.耐力素质低谷徘徊、柔韧素质成绩向好 6.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 策略
全面改善学生体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国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运动。
2、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从电视、网络中拉出来
3、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4、增强学生健康饮食概念,促使学生改正不良饮食习惯
17.如果你校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为体育教师,你对学校有哪些建议与举措?
一、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先进的体育理念
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
2、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融入到师生的各项体育活动之中。
3、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带入校园,推动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二、抓好体育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三、创新体育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生命线。
四、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新坝中学的足球镇江第二)
18.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感知觉的准备。
2、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感知规律,突出观察的对象。
3、示范要正确
4、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
5、示范位置要适当
6、示范要紧密结合讲解
19.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环节要具有针对性,请你谈谈如何体现这一要求? 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是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内容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作用于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在选择内容方面,主要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即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练习,使身体各部分能进行全面的活动。例如,把身体各部位上、下肢和躯干的不同性质动作互相交替地穿插在一起,并加以合理的组合,同时增添些适当的力量练习和肌肉伸展练习的内容。这对于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和预防肌肉拉伤具有一定的效果。建立在一般性准备活动基础上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它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在选择练习内容方面要有所侧重,需针对教育内容,做到与教材的结构、节律、强度相类似。例如,课内容是器械体操,单杠或双杠。这项目主要是上肢和腰腹力量来完成的,所以准备活动内容的安排,应有意识侧重于上肢、肩带和腰腹部位的练习。当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较差时,可以选择能够发展该项素质的练习,作为专项准备活动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使准备活动出现动作机械化、公式化,不容易与课的基本部分相脱节,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形成有一个认识过程,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较容易接受和掌握难度大,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我们知道,准备活动内容极为广泛,但各种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的练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在研究制订准备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应主要动作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的特点。考虑到该项目与其它教材的有机联系,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采用分解、辅助和诱导性的方法,选用与该项目相类似的练习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如在跳箱的教学中,把带有竞赛性的跳山羊游戏作为专项活动的内容,这样不仅突出了准备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先行掌握了踏跳技术,为基础部分教学铺平了道路。
20.体育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其相关教学要求有哪些?
1、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
2、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
3、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
要求
一、认知-定项阶段。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兴趣,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项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前滚翻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前滚翻的知识,形成前滚翻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另外,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
二、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把各个动作环节或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者学生会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将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环节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系统的关键。
三、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