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第一章《回顾与反思 》 教学设计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张艳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本章所学主要内容,即所学各部分知识的作用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己梳理本章所学知识的过程,发展总结概括能力;
反思学习过程,对蕴涵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与抽象”、“借助平面图形来认识几何体”等思想、方法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丰富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网络结构及相互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式教学法。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小组活动为主,尽可能在回顾与思考的几个问题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引导、启发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归纳、总结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因难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2张
第一张:(记作§1.6 A)回顾与思考 第二张:(记作§1.6 B)知识框架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我们已经学完,课本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我们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了同学们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下面我们根据这一章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
1、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举例说明。
3、你喜欢哪些几何体?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
4、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形状的截面。
5、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一样。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小组汇报展示
1、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出示 投影片(§1.6B)
2、学生回答2---3题
[师]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章我们从认识了几种最常见的几何体后,接下来就是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三个途径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我们又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
四、典型例题
[例1]右图中五角星状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得到一个几何体,你在生活中见过和这个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分析: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可以操作。
解:沿虚线折叠后的几何体是一个五棱锥,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体,如某些房顶,某些日用品的外包装、金字塔等。
[想一想]你能设计一个三棱锥、四棱锥吗?
解:如下图所示,沿着虚线折叠便可得到三棱锥、四棱锥。
[例2]用平面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吗?用平面截长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吗?与同伴交流。分析:让同学之间充分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得出结果。解: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3]右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解:由右图可得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下:
五、.课时小结
本节的重点归纳了本章内容的各知识点及其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培养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
1.复习题:A组、B组
2.自己再独立完成一份小结,回顾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篇: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有具体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及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包括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混合运算)是本章的重点。
知识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难点。考点:
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混合运算是考试的重点对象。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3、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的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的两上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则,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5、绝对值(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a表示如下: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 :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 = a +(b +c)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
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
(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
4、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5、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
--”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它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不是n乘以a,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建是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一般可先根据题中的加减运算,把算式分成几段,计算时,先从每段的乘方开始,按顺序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负有理数即是正有理数
B、0表示不存在,无实际意义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B、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C、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D、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A、1
B、0
C、– 1
D、不存在
4、有理数中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一定是()A、1
B、0
C、-1
D、±1
5、(– 3)–(– 4)+7的计算结果是()A、0
B、8
C、– 14
D、– 8
二、填空题
6、(– 5)+(– 6)=________;(– 5)–(– 6)=_________。
7、(– 5)×(– 6)=_______;(– 5)÷6=___________。
8、-(-6)=_________;
9、平方等于64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方等于– 64
10、-4与它的倒数的积为__________。
11、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则a+b=_______;cd=______;m=__________。
12、如果a的相反数是– 5,则a=_____,|a|=______,|– a– 3|=________。
13、若|a|=4,|b|=6,且ab<0,则|a-b|=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同学们总结知识点,考点,交流
课后习题 复习题A组
板书 知识点结构图
第三篇: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二)
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主要内容两部分,一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法,二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在复习总结所学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成一个框架图,然后再用问答的形式复习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据关系,理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解决实际问题,并会检验其合理性;
2.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方程组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过程与方法:
1.经历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梳理本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
2.进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加深方程的建模意识,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体会“消元”思想,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寻求等量关系,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本章所学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图
本章主要内容两部分,一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法,二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请你用问题串的形式建立本章知识框架,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介绍教科书P85的知识结构图。
二、总结与反思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基本方法是什么?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组,逐步实现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法。
2.具有哪些特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代入法解比较简便?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的步骤是什么?
当方程组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是用代入法解较简便。“代入法”就是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化为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y=kx+b),再代入另一个方程,达到消元的目的。
3.具有哪些特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加减法解较简便?用加减法解方程组的步骤是什么? 当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或成倍数关系时,用加减法解较简便。
加减法是将方程组中的方程经过适当变形,使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再进行加减即可达到消元的目的。
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相同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用只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往往困难,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则常常因等量关系较容易表示而使方程简单。
三、例题讲解
例:某地甲、乙两个拖拉机厂,按计划每天共生产拖拉机460台,由于两厂都改进了技术,本月甲厂计划的110%,乙厂本月完成计划的115%,两厂共生产拖拉机519台。本月两厂超额生产拖拉机多少台?
分析:本题的两个等量关系是
①甲计划生产数+乙计划生产数=460台; ②甲实际生产数+乙实际生产数==519台
解:设本月甲厂计划生产x台拖拉机,乙厂计划y台拖拉机,依题意有
xy460110%x115%y519 x200解得y260
∴200×(110%-1)=20 260×(115%-1)=39
答:本月甲厂超额生产20台,乙厂超额生产39台。
注意:这里有两个等量关系,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显然直观、明确。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0复习题A组2.(3)、(8),5。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解题方法技巧,在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乃是方程。要注意仔细审题,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认真分析题设条件与所求未知量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课本P80 复习题A组1,2.(1)、(4)、(6)、(7),6,8,9
B组1,2,3。
第四篇:数学教学回顾与反思
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1.情境+问题串
“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2.试一试
在一些内容中安排了“试一试”的内容,安排这一内容的课节都是3页,一般需要2课时完成;没有这一内容的课节都是2页,一般需要1课时完成。3.练一练和独立练习
每个课节都安排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练一练”按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设计,题目的比例大致为7:2:1。其中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练习为问号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更不做考试要求。变式练习可以从问题变式、情境变式、方法变式等角度来设计。拓展练习力求体现在对于重要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繁杂度或者课程标准已经明确要求削弱的地方进行拓展。“独立练习”按照(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数学理解、解决(常规)问题、联系拓展四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三者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联系拓展为问号题,不作为统一要求。特别注意了习题层次设计,尤其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习题,同时在保证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前提下努力控制计算练习的数量和复杂性,教材练习传递明确的信息“不以计算速度论英雄”,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对数学核心概念理解和运用、更加注重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
4.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在一册教材大约中间的位置(相当于学期期中时段)安排了“整理与复习”,在学期末安排了“总复习”。
5.数学文化
按照《标准(2011版)》教材编写建议中的要求,教材需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包括史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供学生选择阅读。对于史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教材首先关注的是尽可能结合正文和练习加以体现,也就是说,教材努力从数学发展史中挖掘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和问题情境(参看一下教材第25页说一说,读一读。你知道吗)。
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使用的题材不断丰富,教材也设置了“你知道吗”的栏目,供学生阅读,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对数学的认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量,这一栏目从三年级开始出现。
6.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问题银行
每册最后设计有“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和“问题银行”。“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旨在帮助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问题银行”是鼓励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但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存入银行”,有些问题伴随着学习过程就得以解决了,有些问题将留待以后解决。
第一单元已学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加法、不退位减法及其应用加与减
(一)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二年级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剪发的意义。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口算。
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达到并了一定的熟练,积累了大量关于数的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易错点
不理解算法,计算有误 在数线模型上画线表示减法
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不准确,导致列式错误 提出问题并解决,困难。训练点
通过小棒、计数器、数线模型深入理解算理 加强口算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通过摆小棒、画图等方法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 练习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点
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含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尽量多写 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发现规律。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简单物体后续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和形状不同第二学段三个方向观察用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体会不同范围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单元目标
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 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力。
积极参加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为本单元观察物体积累了知识基础。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缺乏。
易错点
在物体的不同方向看到的样子,是哪幅图,连线 辨认图片的样子是在实物的哪个方向看到的。训练点
在物体的不同方向看到的样子,是哪幅图,连线 辨认图片的样子是在实物的哪个方向看到的。
拓展点
从实物的多个方向(如4个方向)看到的物体是哪个图片
第三单元已学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2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生活中的数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大数的意义及估算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在具体情景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单元目标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数的过程,体会百以内各数的意义理解计数单位“百”、“十”的意义
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数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20以内的数,初步感受自然数的意义,会比较大小,认识了个位、十位两个数位,感受了“满十进一”。
易错点
数拐弯数,如,29,(30)。31. 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比较数的相对大小。 理解数的意义 填数表 训练点
练习数数,填空、填数线等练习。 加强数的意义理解,填空练习 比较数的大小练习。
设计练习比较数的相对大小。拓展点
填数表练习
用三个数字组成不同两位数,并比较大小。
第四单元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趣的图形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名称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图欣赏、设计图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单元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 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设计。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为学习本单元内容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易错点
数图形,易漏掉。
点子图上画图马虎,不准确、美观。 找规律画图形。 设计美丽的图案。训练点
数图形练习。
点子图上画规定的图形 找规律画图 折纸练习拓展点
数较复杂图形的个数。如书37页5题
整理与复习(一册书的中间位置)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巩固应用
“整理与复习”分为“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巩固应用”四个版块。
“我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来整理学习内容。“我的成长足迹”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
“我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束后提出新的问题。
“巩固应用”,题目维度仍然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解决问题、联系拓展。
第五单元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二年级下册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
单元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并正确计算
初步形成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并且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理解了100以内数的意义,为100以内的加减积累了经验。
易错点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列竖式 改竖式错题
根据数学信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训练点
竖式练习,进行变式练习。 改错题练习 解决问题 填数线 拓展点
根据加法、减法算式的规律填算式。
第六单元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加法、不退位减法及其应用一年级下册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及运用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减法
(三)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单元目标
在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算理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为本单元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易错点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 列竖式计算退位减法 改错题(森林医生)
估算题,如80页队员乘车 解决实际问题 训练点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理解算法,改错题(森林医生)。 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点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理解算法,改错题(森林医生)。 解决实际问题
“总复习”分为“回顾与交流”和“练习”两个版块。“回顾与交流”按知识版块复习,如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与几何等,内容是提出某一知识的一些关键性的思考问题,供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整理所学知识。“练习”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全部题目均为基本要求。
总复习
回顾与交流 练习
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篇:认真回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
认真回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一课,回故你以前的教学设计,结合课程内容,你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分。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这节课整个脉络的一个把握。你要是想事先有一个胸有成竹的状态,就必须让它了然于胸。这个前提就是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不一样非要非常的详细,因为上课的时候会有很多突然地状况发生,这就需要老师随机应变,不能死按着设计来讲。但是过程必须是清晰的,因为只有过程清晰,讲起课来才会清晰明了,把需要让学生认知的都讲到,不会遗忘知识点。而教学设计合不合理,效果好不好,只能通过上课来实践。我讲《生活中的标志》这节课的时候,课前充分的准备了教学设计,但是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结果打了下课铃我却没有讲完,上完课以后我充分的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这节课失败的地方,调整了教学设计里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完善,再上课的时候,很顺利的就完成了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完善能增强一个老师的上课应变能力,也能够使一名经验不足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充分的熟悉了教学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教授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的过程,就是一名老师不断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