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8: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研究周期均为三年现已结题。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周期五年在运行之中。

四川省“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整合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育身育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多媒体优化组合与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周期均为三年在运行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原文共3100字),在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后盾,构建创新教学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创新氛围(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和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分别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9期和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6期。2001年8月11日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总商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分别被评为学术论文优秀奖和教育科研奖。2003年11月该论文在北京市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上刊登的《运用教育美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结构研究开题报告》一文所引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结题报告》(原文共2500字),分别发表于《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l期和《中小学电教》2003年2期。2003年2月,该论文在吉林长春中小学电教电子版上刊登。

《物理转转棋》(原文共1000字),物理转转棋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理想的玩具之一。制作方法简单:用木头做36枚象陆战棋子那么大的棋子,并涂上黑颜色。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在棋子上写上动物的名称如:狼、虎、蛇、鼠各一枚,鹰、羊、免、鸟、蛙、鹿、虫各两枚(共36枚,各18枚)。比赛只能两人进行。棋子只要至少经过一个圆弧,才能“吃”对方的棋子。棋子被对方“吃”光了的;或双方都有棋子,但都无法“吃”对方的棋子,棋子剩得少的;或到最后所剩的棋子无路可走的,这三种情况之一者算输方。原文分别发表于湖南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l期和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9期。

《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原文共5000字),分别在2002年3月23日至5月28日出版的《中学生学习报》(1—7)上连载。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两种遗传病结合在一起遗传的例题辨析》(原文共2000字),在2000年3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上发表。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原文共1500字),在2000年9月出版的《中学生理科应试》书上发表。

《遗传病机率快速解答》、《蛋白质专题复习(上下)》和《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复习》(原文共3000字),文分别发表于《招生考试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10月14日第三版。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部份的比较研究》、《细胞质的流动》、《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原文共3500字),文分别发表于《物理报》2002年12月25日、2003年1月20日、2003年4月18日和2003年10月28日第三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试析单性结实》(原文共1500字),文同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10月18日第三版。

《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呼吸的区别与联系》、《CO2ā与光合作用碳循环》和《与DNA相关的计算题例析(上、中、下)》(原文共5000字),文分别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8日第三版。

3、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4、实验研究的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所需的一切经费。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研究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

研究队伍: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外,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追溯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教育界一共出现了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经过赫尔巴特、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加涅,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等历代众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一种教学结构。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类似这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在西方国家有时候会用到,但在我国基本上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两种教学结构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除了仍旧在使用第一种教学结构外,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教学结构的初步探索。据报道,93-94年北京农大附中搞过一个称之为“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项目,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较早探索。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革实践,还没有形成像教学模式那样的规模和阵势。出现的一些尝试如:“‘提纲三段式’教学结构”、“‘六环节’作文教学结构”、“数学五部训练法课堂结构”、“数学概念科教学结构模式”、“物理教学的节奏结构”、“‘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结构模式”等等。我校研究的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环导探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导探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创新教学结构模式”,化学、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五导探式教学模式”,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温故—探究—巩固—迁移教学模式”等等。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内外双循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D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成包括创新认知、创新情意、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学生通过实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其次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形成优化的教学合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但是,也必须重视活动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教室楼厅布置来宣传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第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五、课题的设计思想(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为总的指导方针,一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属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下的一种。二是探索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律。(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结构。即通过研究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四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就是一种优化的教学结构,而这种教学结构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二是研究与优化的教学结构相配套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结构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型,即形成一个模式群。(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行动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课题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在实际教学中边研究边归纳和提炼,逐步完善,强调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动态结合反馈,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初期,对学校现状做了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本底材料。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搜集资料,对研究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后期,再使用这些方法作总结性分析和评价,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在部分学科中进行教学试验,主要进行对比实验和单因素循环实验,并在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总结和推广。

文献调研法:通过调研来大量拥有相关文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批判性的借鉴其中有用的东西,并融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不断收集和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2月--3月15号),在学校进行培训调查,包括问卷、测试、交谈、建立心理咨询台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3月16号--2016年4月10号),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研究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效果,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

六、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研究将充分发挥的优势,注重相互间密切、有效的配合,实行分工负责制。

第二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

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

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研究周期均为三年现已结题。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周期五年在运行之中。

四川省“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整合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育身育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多媒体优化组合与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周期均为三年在运行之中。

《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原文共3100字),在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后盾,构建创新教学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创新氛围(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和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分别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9期和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6期。2001年8月11日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总商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分别被评为学术论文优秀奖和教育科研奖。2003年11月该论文在北京市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上刊登的《运用教育美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结构研究开题报告》一文所引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结题报告》(原文共2500字),分别发表于《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l期和《中小学电教》2003年2期。2003年2月,该论文在吉林长春中小学电教电子版上刊登。

《物理转转棋》(原文共1000字),物理转转棋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理想的玩具之一。制作方法简单:用木头做36枚象陆战棋子那么大的棋子,并涂上黑颜色。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在棋子上写上动物的名称如:狼、虎、蛇、鼠各一枚,鹰、羊、免、鸟、蛙、鹿、虫各两枚(共36枚,各18枚)。比赛只能两人进行。棋子只要至少经过一个圆弧,才能“吃”对方的棋子。棋子被对方“吃”光了的;或双方都有棋子,但都无法“吃”对方的棋子,棋子剩得少的;或到最后所剩的棋子无路可走的,这三种情况之一者算输方。原文分别发表于湖南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l期和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9期。

《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原文共5000字),分别在2002年3月23日至5月28日出版的《中学生学习报》(1—7)上连载。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两种遗传病结合在一起遗传的例题辨析》(原文共2000字),在2000年3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上发表。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原文共1500字),在2000年9月出版的《中学生理科应试》书上发表。

《遗传病机率快速解答》、《蛋白质专题复习(上下)》和《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复习》(原文共3000字),文分别发表于《招生考试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10月14日第三版。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部份的比较研究》《细胞质的流动》、、《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原文共3500字),文分别发表于《物理报》2002年12月25日、2003年1月20日、2003年4月18日和2003年10月28日第三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试析单性结实》(原文共1500字),文同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10月18日第三版。

《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呼吸的区别与联系》、《CO2ā与光合作用碳循环》和《与DNA相关的计算题例析(上、中、下)》(原文共5000字),文分别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8日第三版。

3、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4、实验研究的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所需的一切经费。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研究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

研究队伍: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外,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追溯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教育界一共出现了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经过赫尔巴特、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加涅,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等历代众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一种教学结构。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类似这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在西方国家有时候会用到,但在我国基本上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两种教学结构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除了仍旧在使用第一种教学结构外,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教学结构的初步探索。据报道,93-94年北京农大附中搞过一个称之为“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项目,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较早探索。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革实践,还没有形成像教学模式那样的规模和阵势。出现的一些尝试如:“‘提纲三段式’教学结构”、“‘六环节’作文教学结构”、“数学五部训练法课堂结构”、“数学概念科教学结构模式”、“物理教学的节奏结构”、“‘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结构模式”等等。我校研究的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环导探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导探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创新教学结构模式”,化学、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五导探式教学模式”,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温故—探究—巩固—迁移教学模式”等等。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内外双循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D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成包括创新认知、创新情意、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学生通过实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其次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

第三篇:《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范文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中期报告

仪征第三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简介

1、课题由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课标》和新教科书已经将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明确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变为“探究水的沸腾”,演示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变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等。注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教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把握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大,导致公开课中实验探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常态课堂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还是很普遍,因为不少教师还认为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探究浪费时间,效率差,不如直接做验证性实验教学效果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刻地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内实验,教学设计时要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探究点,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何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在常态教学中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并且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研究目标

①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寻找教材中的演示、分组、课后实验的探究点,随堂开展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实验教学。

②研究并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构成、特征,针对苏科版教材设计操作简单、广泛适用的探究实验;研究并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变式拓展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策略途径;研究并构建初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间控制策略

③研究并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在有效开展课外实验教学并探明课外实验探究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④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

3、研究内容 1.课内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①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寻找教材中的演示、分组、课后实验的探究点,随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的实验教学。

②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实验探究式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性学习,还是完全开放式实验探究性学习。

③针对苏科版教材,开发和整合课内探究实验器材辅助课堂教学,研究探究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及学生提问、猜想、设计、操作、归纳、评估等环节的有效性。

④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间和效率的研究。2.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①课外探究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如何统一,怎样组织,如何实验,怎样记录,怎样交流,怎样评价。

②课外如何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

4.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想的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我校准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攻的“自主探究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情况介绍

(1)2010年9月至12月份,课题组根据实验计划。对八上和九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 分工开设研究课并进行反思,再经全组讨论总结探明苏科版教材中八、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选择是什么样的探究点来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八上和九上中有一些内容如: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杠杆五要素尤其是力臂知识的教学,这些内容的教学最容易被老师设计成讲授和实验验证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阶段8年级和9年级课题组的任务便是针对这种以“内容认知”为主学习内容,选定怎样的探究点,采用什么样探究实验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课题组经过努力8年级上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物体发声振动不明显,如何显示;如何测声速②“制作温度计时用何种液体,瓶子里的水是否灌满,怎样标刻度”为探究点探明“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我来测温度” 采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相互评估,从而顺利掌握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方法③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碘升华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⑤如何得到单色光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⑦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何?⑧凸透镜和凹透镜看近处物体像不同是否是光经过透镜后发生偏折有关⑨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位置⑩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年级上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杠杆概念中为何引入力臂概念②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③判断用电器串并联的方法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入电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什么相当⑤探究串并联电路的故障⑥探究水果电池正负极与金属材料的关系。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2010年9月至12月份,课题组针对书本上的探究性实验,根据前几年的“讲多了,学生实验不充分;讲少了,学生不会做,实验课堂乱糟糟”的教学实际,对8上“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对9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等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实验教学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验证型实验,变成假探究。经过课题组同课异构在一个星期内每位老师都开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课,然后一起研究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验教学中的讨论比实验操作更有效,课堂时间有限,时间分配优先考虑放在实验前的讨论上。以这节课为例:教师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体会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然后让学生讨论:

1、实验器材如何放置,又如何调节会对我们找像有帮助?(帮助学生探讨光源是否固定,蜡烛和光屏是否都需要移动)

2、找到像时需要记录什么?

3、找到缩小像的同学请举手。

4、找到放大像的同学请举手。

5、会不会有等大的像?如何尽快找到这个像?……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是非常薄弱的,许多学生当时记住,到了初三就全忘记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知识是老师,告诉学生不是探究的来。而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自我发现效果较好。学生对自己经过思考探究的知识掌握牢固,但不经过引导,放任学生自我探究,学生探究出错误结论对将来影响也会很大,所以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实验前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3)2011年1月份对八上和九上的内容设计一个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收集优秀学生实验方案和成果。具体案例如下:

1、在学习《液体的压强》时,指导学生做“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如图3)

制作方法:用一根两端带玻璃管的橡皮管,一端连接一个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另一端连接一个刻有浅槽的可乐瓶。

进行实验:通过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向刻有浅槽的可乐瓶内注满水,抬高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再倒入一杯水,可看到刻有浅槽的可乐瓶裂开。

2、“二个乒乓球的遭遇”------浮力产生的原因

取一个可乐瓶,剪去底部,留下上部分作漏斗,把两个乒乓球放在可乐瓶中。(如图5)

探究:当向可乐瓶中倒水时,两个乒乓球会处于何种状态?然后用手堵住瓶口,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透过可乐瓶,观察手,会有什么发现?如何解释?

图5

图6

图3

(4)2011年2-3月份对八下和九下的实验内容重复上学期的研究思路,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要完成苏科版教材中八、九年级下册与第一阶段对应的实验教学研究工作更主要要进行学生探究能力是否提高的观察和评价,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这一阶段课题组经过努力针对8年级下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 ①探究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划分②探究在地球不同地点重力的方向③如何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质量无关④如何设计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⑤如何用实验证明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质量、重力无关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9年级下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探究电阻对电流做功的影响②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和方向的因素③探究电动机不转的原因。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题组针对书本上的探究性实验,8下的“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9下的“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等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5)2011年4-6月份对八下和九下的内容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收集优秀学生实验方案和成果。具体案例:

实验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完成该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准备:漆包线、粗铁钉、电池、回形针。

2.进行实验:将漆包线绕在粗铁钉上,再将漆包线两端接在电池两极上,靠近回形针。(如图8)

该实验可探究:①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线圈匝数关系; ②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电流关系; ③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铁芯大小关系; ④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关系。

(6)8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依靠课例重点放在提问、猜想、设计等探究能力的培养;9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依靠课例重点放在设计、归纳、评估等方面。采用的具体策略是:利用课题组寻找的实验探究点为教学素材,展示物理情景,启迪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猜想,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过程,评估论证,归纳总结。

(7)2011年7-8月份根据在研究中获得的反馈资料,发现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调整方案和措施,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反馈和调整。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介绍

1.教师和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学生要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许多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离开了感受、领悟和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无法真正达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能够让学生获得对过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还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教师基本掌握了优化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图7

图8 根据一年的课题研究教师基本熟悉苏科版教材中如何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例如

(1)物理方法的教学:在声音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结合探究事例完成引导学生体会“比较法”、“归纳法”、“转换法”、“理想化思维方法”(2)探究情景的设置:通过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发现探究情景的设置要关爱生命(速度引入时用羚羊被猎豹吃掉情景不合适)、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特点(光的直线传播引入用“小孔成像”和“日食、月食”不如用“手影游戏”)

(3)教师掌握了如何有效提问:当探究实验内容较复杂时,教师的提问要指向鲜明。比如在“升华和凝华”一课教学中,演示碘升华实验时用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如用“观察碘的状态有何变化?瓶壁上有析出物吗?

(4)开发了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光的折射引入采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刚开始碗中没有东西,倒水后看到硬币”;参照物的教学采用“粘在黑板上的福娃在你闭上眼睛的两秒内是否移动”小实验效果都很好。

(5)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与学由于开放性,极大的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3.在参与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活动中,开发了教师和学生个人智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物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教育理论、读书做笔记、开研讨课、公开课,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不同方式,感悟新理念,提升新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自己的思想理念、敬业精神、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物理素养等都有长足进步。

4.体验到了做课题的辛苦与快乐,培养了敬业精神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找资源,抢着上公开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魏书生曾说“有一苦必有一乐”,有了创造的乐趣就不会觉得研究苦了。

(二)实践成果

1、苏科版初中物理优秀活动设计汇编

2、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录像(一共录制8节课)

3、获奖情况:

(1)王德香在扬州物理改革创新大赛中“比热容实验方案改进”获一等奖,江苏省三等奖。

王德香《电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扬州2009年12月物理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王德香论文《改变教学观念,利用物理实验提高课堂实效》在《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第71版优秀论文三等奖。

(2)徐迎春在2010年扬州“新课程论坛”中论文获“一等奖”

徐迎春在2009年11月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苏科版实验教材先进个人” 徐迎春在2011年3月获仪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3)杨家林论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表在《读写算》2010年32期61页

(4)王德平论文发表在《新课程》2010年10期

(5)陈宝东《改变实验探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表在《物理之友》2011年第8月期17页

陈宝东2010年4月获仪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陈宝东2010年4月获扬州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二等奖,陈宝东2011年10月获扬州市师能建设 “百千万工程”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4、学生实验作品集:自制潜水艇、浮沉子、简易机器人、简易报警器等。

四、疑难困惑

1、课题研究中发现课堂探究式教学比较合适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有许多学生实验素养较弱,不少是在凑热闹的心态中完成实验,只追求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今后的设想,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性实验操作。

2、有一些实验如: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比热容实验、焦耳定律 实验,由于分组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演示实验效果又不明显,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3、有的教师评上高级教师后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给课题组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五、后段设想

下一阶段继续以课堂实践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继续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研究课内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课外如何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下一阶段最关键的研究内容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评价量表,并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想的实践。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摘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等。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教学;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科技才会突飞猛进,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内容应不局限于课本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重视课外实验;实验仪器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仪器,应经常选用身边的物品并可自制仪器;实验场所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应在任何场所随时开展。

例如,学习了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在家里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自制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可增设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实验;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实验,也可以用大试管、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还可以用橡皮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可使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紧密相连。多让学生用这些课本上未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实验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产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发展、训练而成的,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兴趣。而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世界,很多物理实验现象充满奇异的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大气压很大。通过这些直观、新奇的实验,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演示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的实验,用浇冷水的方法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摩擦,结果塑料绳下端散开。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加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补充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宋晓楼.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物理,2007(1).[3]刘晓华,陈东生.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J].中学物理,2005(3).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做好课外小实验。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手段,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和重视。加强和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首先,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的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其次,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物理量、定律、理论)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事实)、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和数学(表达形式和计量公式)。可见,实验内容本身就是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用实验手段,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物理教学这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2、物理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中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喜欢刨根问底。物理实验向他们有目的的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的、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会产生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需要,自然地激发了他们渴望学习的天性。他们的学习潜能在一系列物理实验的强烈刺激下,又能转化成学习的巨大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有些学生还可能将物理学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的方向。

其次,物理实验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具体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性认识,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选择的、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游戏等亲身实践体验,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实验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条件。

第三,物理实验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物理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它不但能为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抛“砖”引“玉”,而且实验本身能很好地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从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实验仪器的选用,从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的分析,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学生自觉而主动地获取知识提供了客观条件。学生能从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结果的分析中获取知识、找出规律、悟出道理,并且能发现和掌握解决一般物理问题的方法。第四,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能力不能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来培养,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实验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例如,在进行观察与实验中,需要用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及时捕获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假设能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操作和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组织和表达能力等等。

第五,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验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显作用之外,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作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观念、优秀的品质、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努力加强与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首先,要研讨与改革物理实验教材的内容,以期更有效地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物理实验教材的内容除了要密切结合知识的讲授外,特别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探索性、启发性、典型性和成功率。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和上述原则来调整、补充、改进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补充上,要注意引入新颖有趣的实验;在实验的改进方面,要力求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成功率,使实验现象更鲜明。

其次,要系统全面地考虑安排整个中学阶段的实验教学计划,落实各项教学的要求。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是以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三种形式结合物理知识的讲授分散穿插安排在各年级教学中。其中,有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规律的;有应用物理知识,训练物理技能的。对各个实验的教学要求要逐项分解,按水平层次的高低,依序编排列入各章节实验教学之中,扎扎实实地完成。例如,观察能力的培养包括:(1)观察要有目的性,能细心持久地观察并养成观察习惯;(2)掌握科学的物理观察方法;(3)能用口语或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4)善于从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能力要求要有计划地分散在各项实验课题中来进行培养、训练。

第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尽管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演示实验把学生置于“看”或“听”的位置,他们虽心里“跃跃”,而两手却不能“一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技能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应成为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

第四、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的,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具体做法主要有:(1)为建立物理概念设计必要的学生实验;(2)为教材里只有定律的内容陈述而无定量实验的课题配上相应的学生实验;(3)对只有理论推导得出新结论的课题可安排验证性实验(4)在复习课上增做适量的学生实验;(5)给课本中的有关例题和习题配上相应的学生实验。

第五、把学生实验观察引深到课后和校外。学生实验走出课堂,不仅能巩固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更有益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养成研究物理问题的风气和习惯。对于课堂内没有做完实验的学生或对实验结果有疑问的学生,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经教师同意后可随意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之后,可给他们布置一些校外的实验观察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到处都能学到物理知识,到处都要用到物理知识”。

第六,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学习。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要有平时和终结的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会考制度的建立,物理实验考核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实验教学。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实验的平时考核,实验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平时考察可采用以下方式:(1)实行平时实验考核登记制度。教师及时了解并记载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的表现(准备情况、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2)在课堂上运用实验性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实验教学效果,并给出评价;(3)在可能的条件下,布置一些课外观察、家庭实验、小制作等,教师从学生提出的报告或完成的制作中了解情况,进行评价。

下载《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教学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物理教学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对知识充满疑问,主动求学,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对此,本文给出了以下建议,期望能......

    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精选5篇)

    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教育工作者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有效的......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们: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经xx县教研室所批准的县级立项课题,经过xx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冠山联校前社学校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经平定县教研室所批准的县级立项课题,经过冠山联校......

    物理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浅议如何提高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物理能力 作者:何鹏志王刚 单位:吉林省孤儿学校 在教授初中物理的多年成长的岁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成绩一直困扰着我,这也是我们物理教......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大全

    摘要】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合集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