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5篇

时间:2019-05-12 18: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 张闰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59页例一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规律的本质就是一组元素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依次不断”是一组接着一组,一个元素接着一个元素,不间断,“重复出现”实际上是第一周期平移运动的结果,相当于电子文档中的复制粘贴,因此从第二周期开始每一个周期在重复第一周期的“故事”,所以,在周期规律探寻中,引领学生发现每一个周期中元素的个数相同,各元素的排列次序也相同,据此,可以根据已有的有限元素所呈现规律,预测无限的趋势。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符号列举、计算法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设计意图】: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课创设的锡惠公园场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盆花、彩灯、彩旗中的排列规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经历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比较与练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1.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出示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的图片,边演示边配以图片解说)

2. 师:欣赏完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指名学生回答)3.揭示课题。

师:是的,像自然界中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中走进课堂,在优美的旋律中直观感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这些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感受自然美中,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师:国庆期间,人们把街头布置得格外漂亮,老师从中挑选了一些有特点的布置,请看图。1.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各是按怎样的顺序排放的?(小组同学 互相说一说)

2.师:比较一下它们的排列顺序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口答)3.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设计意图: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入题素材,通过呈现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对三种物体的排列顺序的认识由粗糙到细致,为独立探索新知打好基础。】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盆花小图。(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已经发现这八盆花是按照蓝红蓝红每两盆为一组有序排列的,那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独立思考,用喜欢的方法解答在作业本上。)

2.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桌。3.交流结果。

师:你们判断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指名说想法)

4.呈现过程: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老师引导学生评价,适时进行课件演示,并板书几种不同策略。

(1)画图的策略:(用两种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蓝花和红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板书:画图)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7盆都是蓝花,第2、4、6、8盆都是红花。(板书:1、3、5、7„„ 2、4、6、8„„)第15盆花是蓝花。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师:通过看图我们发现奇数位上的都是蓝花,偶数位上的都是红花。(板书:奇 偶)像这样先举例再推想的方法我们就叫它列举法。(板书:列举)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板书算式)师:算式中有四个数,谁能解释一下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策略选择:让学生比较这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解决盆花问题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独立思考,再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待多数学生形成初步认识之后,再组织交流,让学生经历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的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1)师:我们继续研究彩灯。(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在作业本上试一试)(2)师:第17盏灯是是什么颜色,谁愿意试一试?(全班交流)

生:17÷3=5(组)„„2(盏)(板书算式: 17÷3=5(组)„„2(盏))师:(针对算式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5表示什么?根据余数2怎样判断第17盏灯的颜色?

师:第18盏灯呢?生:18÷3=6(组)(板书算式: 18÷3=6(组))师:为什么除以3?没有余数怎样判断?如果余1呢?谁能很快判断?你是怎样判断的?(3)比较。

师:这两位同学都选择了计算的方法,你们选择的是什么方法?

师:解决盆花问题时大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而这儿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方法呢?

师问:为什么不用画图法和列举法呢?(4)小结。

师:计算的方法既简单又方便,不过在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找准规律,确定余数,再根据余数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2.出示试一试第2题。(1)师:刚才我们还找到了彩旗的排放规律,同桌合作,一人提出问题,一人列式解答,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把数量控制在100以内。(2)同桌汇报。(3)小结。

师:我们要想迅速判断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只要看哪个数就行了?余1就看?余2呢?余3?一句话概括,余几就看?如果没有余数呢?余数是几时最后一面是红旗?黄旗呢?

【设计意图:在尝试解决盆花问题时,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策略进行解答,在组织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归纳总结,只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后来设置的彩灯的问题情境时,要求学生在画图、列举、计算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反思中体验,自主选择了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答,再到自觉的采用计算策略来研究,经历了方法优化的全过程。】

五、多样练习,加深解题方法的理解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不错,有信心来自我检测一下吗? 1.出示第60页的练一练第3题 按照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师:这三组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吗?都有怎样的规律? 师:同样都是第32个图形,为什么所画的图形不相同? 2.摆棋子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还利用规律解决了问题,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设计规律呢?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好了棋子,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动手摆棋子,并算一算第35个棋子的颜色。(3)全班交流部分作品。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十第1题。(1)师:同学们设计出了规律,还利用规律解决了问题,真棒!其实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十二生肖,人们通常用这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不同的人出生的年份。

(2)(出示图片十二生肖排成一排)猪年的下一年是什么年?牛年的下一年呢?(3)(演示十二生肖围成一圈)

师:接下去又是虎年、兔年„„你发现它的排列规律了吗?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属相情况(随意指一两名学生)问: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

【设计意图:老师为学生提供三个层次的巩固练习:基本练习、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本练习:让学生通过发现规律,比较规律,进一步巩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操作练习:学生自主摆放有规律的排列的棋子,通过动手摆一摆——什么的规律,动脑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摆,动手算一算——怎样运用规律,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在活动中发现;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生肖中的数学问题,那是学生身边的周期问题,老师还“将其围成一圈”,这样的设计更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童趣中学习数学。】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学到了什么?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拓展延伸:打球游戏。

(1)(课件演示按照黄红红绿黄红红绿黄红红绿„„的排列规律出来一串球)这一串球的排列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按照这样的规律排下去,第40个球是什么颜色?

(2)(课件演示打掉最前面的黄球)现在还有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排下去,第40个球是什么颜色?

(3)(课件演示再同时打掉最前面的两个红球)现在你还能知道第40个球的颜色吗?

(4)(课件演示在接下来的两个红球中间打进一个绿球)现在你还能知道第40个球的颜色吗? 【设计意图:以“打球游戏”结束全课,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分四步呈现,由浅入深,将全课推向了高潮。随着规律的不断变化,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玩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尤其是第四步将一个绿球打到了两个红球之间,顷刻间无规律可循,学生需跳出思维定势,重新思考,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让学生在感受数学好“玩”中,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

设计理念

全课设计力图凸显“数学化”、追求“实效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按照教材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围绕教材呈现的程序展开教学。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培养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理性精神与规则意识,追求:“有本、有人、有效”的数学课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相应练习。

学情与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独具特色的系列教学内容之一。之前,学生曾经在四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学习了“一一间隔的规律”和“搭配与排列的规律”,对于学习“简单周期现象的本质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教学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周期现象的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发现周期,体会它的确定性。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 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竞猜游戏:盒子里装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猜猜第一个出现的是什么颜色?第二个呢?第三个?„„

师:为什么开始大家都猜的不大准,后来却一口气能说出这么多?照这样摆下去,第3456个是什么颜色的乒乓球?

【设计意图:通过玩竞猜游戏,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对周期现象的规律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还无法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场景,发现“周期”。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主题图后)。

师:美吗?为什么“她”看上去那么漂亮?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摆放有着怎样的规律(指名学生分别叙述,其他同学补充)?

【学情预设:学生在观察完主题图并同桌交流后,对周期现象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但可能还无法用语言进行完整的叙述,例如在说盆花的摆放规律时可能只会说到每组的排列顺序,却遗漏了说几个为一组等等,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及时的进行适当指导。】

2.发现规律,揭示课题。

谈话: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种物体的排列都有规律,它们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并且每组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我们通常把这样的规律,称为“周期现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现实材料,让他们感受现象中存在规律,把学习心向凝聚到发现规律上来。发现规律需要逐一研究各个客观事物的特点,还要概括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教学中,抓住“把几盆花、几盏灯、几面小旗看成一组”“ 每一组中的排列顺序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揭示“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不仅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同时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及关键点。】

三、探究交流,寻求策略。1.解法多样——盆花。

出示:从左边起,第十五盆是什么颜色?

引思:这只是你的推测,理由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展示:学生的多样解法(重点理解列式计算法)。明理:除法算式中的15、2、7和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对于解决“盆花”问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策略:1.画图法;2.单双列举法;3.列式计算法。也有可能只出现后两种,这时,教师可以补充出示画图法,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验证其他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另外,学生对于15、2和7表示的意义比较好理解,至于1,可能只能理解到余1盆,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余下的一盆是哪一组的第几盆?】

2.解法优化——彩灯。

出示: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解决这个问题,估计绝大部分同学会运用列式计算的方法,但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应用画图法解决,如有,则教师可追问:如果求第170盏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此法比较麻烦。】

生展示解法,师引思:⑴为什么用3作除数?⑵余数是2,说明什么? 抢答:第18盏呢?

师:没有余数说明什么(课件中画图验证)? 畅谈体会,优化解法。3.解法成型——彩旗。

出示:左起第21面、第24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拓展:余数为几时也是红色?黄色呢? 反思:

1、列除法算式时,如何确定除数?

2、如何根据余数进行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各人的思维习惯、认知策略以及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同,因而必然会呈现多样的方法。为此,本课在解

决“盆花”问题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接着,利用“彩灯”优化方法,通过 “彩旗”解法成型;最后借助“反思”沟通除数、余数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在经历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培育“符号感”。】

四、分层练习,深化认知。

1.解决导入题:第3456个是什么颜色的乒乓球? 2.教材第60页练一练的第3题及变式题。

讨论:为什么同样是求第32个图形,列式却不一样呢? 3.拓展性练习(放烟花)。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加深对“周期现象”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完善认知,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将新知的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会规律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以及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不仅对新知有比较完整的回顾,也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并再次体会新知的价值。】

设计思路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规律是数学的灵魂”。苏教版数学教材“找规律”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因此“发现”和“探求”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1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结合例题,经历怎样找(观察或操作),用什么方法找(看一看、画一画、圈一圈或摆一摆学具等),找到的是什么规律(2盆一组,每组按1盆蓝花、1盆红花顺序排列或2盆一组,单数盆摆蓝花、双数盆摆红花)。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即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可以用单双数列举的方法,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等。这里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又要让学生体悟到计算方法抓住了这类问题的本质,虽比较抽象,但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初步了解算式中一些数据如何确定,表示什么。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以为教学时应关注三个“注意”:一要注意让学生个体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切勿以教师过多的提示或同伴的回答代替学生自己的“找”;二要注意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检验自己“找”的方法是否合适,找到的规律对不对,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体会“找”法的多样性;三要注意引导他们反思、归纳,体会怎样找规律,怎样根据规律用操作或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找规律、用规律,特别是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精神。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找规律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根据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根据排列规律,计算排列中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教材简析: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教学材料是生活中见过的,都是学生能接受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

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一、初步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规律是确定不变的。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

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教学策略:

在第二学段的前两册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本单元教材集中安排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注意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教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创设了小兔跳高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进行计算;呈现了我国民间12生肖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年龄和属相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等等。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59页-62页 教材简析: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排列的规律。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全班交流。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

○●

○●

○●

○●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5÷3=5(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五、练习纸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第200个是()。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有周期规律的?(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数学分形等)板书设计:

找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1页例2 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学生交流结果。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方法: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灰兔:1×6+1=7(只)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

35÷2=17(组)„„1(块)

余下的1块为正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练习十第4—7题

第4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第5题:

明确:信号灯亮的顺序依次是红灯、绿灯、黄灯;从10时到10时15分,信号灯一共亮了42次。

每3个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和一个黄灯。42÷3=14(组)

所以红灯、绿灯和黄灯各亮了14次。第6题:

提示: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

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

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2: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试一试:20÷3=6(组)„„2(只)

灰兔:1×6=6(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白兔:2×6=12(只)。

灰兔:1×6+1=7(只)白兔:2×6+1=13(只)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案

穆阳中心小学 钟锦珠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游戏: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数数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每两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栏?一共有几个空栏?你还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得出:一只小手有5根手指,每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栏,一共有4个空栏。

3、小结:手指5个,空栏4个,手指数比空栏数多1,空栏数比手指数少1,像这样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一起去兔宝宝家去看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栏这样排列的事物吗?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师:每组中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板书:一一间隔)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是多少,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的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个。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2)变式练习:

1、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2圆周问题:

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和圆片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是相等的?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第九册《找规律》说课稿 美的小学:贺梅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这一 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说课稿(精选五篇)

    《找规律》说课稿 石雷小学龚 莎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

    小学数学《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5~86页《找规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事物,发现隐含的规律,对事物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

    二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练习(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练习1. 2, 4,6,( ),( ),12,( ) 2. 1, 3,5,( ),( ),11,( ) 3. 42,35,( ),( ),( ),7 4. 68,( ),62,( ),( ),( ) 5. 3,4,7,11,( ),29,( ),( ) 6. 2,2,4,6,10,( ),( ),( )......

    四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

    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10x = 5.5 x - = x 1.2 = 6二、填空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