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
“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之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知道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2.能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进行实例分析,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里,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5.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里。
其中“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反映的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材重点确定为: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里。
重点知识: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实验及实例得出灭火的原里。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白磷红磷的燃烧与否的科学探究,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燃烧条件、灭火的原里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化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里解释具体的现象。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燃烧、灭火比较熟悉,容易接受。涉及到一些灭火的具体实例、燃烧的条件时需要学生较为缜密的形象和逻辑思维,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利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80%的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里。70%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策略:①做好探究性实验,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兵教兵”的策略突破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类目标: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能够说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能熟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经历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过程,能够得出灭火的原里。3.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方法类目标: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科学探究,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反应现象,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类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里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化学的应用价值。
五、备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探究活动一:
【构建动场】原始人钻木取火、诸葛亮火烧赤壁、用燃气做饭等都是燃烧,燃烧是怎样发生的?需要条件吗?
【自主学习、活动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
用白磷、红磷、热水探究燃烧的条件 【交流探究】
通过燃烧与否得出燃烧的条件。【活动目的】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能够所学知识较为熟练地解释生产与生活中的现象。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反应现象,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活动过程】
Ppt图片展示活动情境——学生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探究,反思——应用反馈
【活动策略】
这里主要运用到的问题探究活动策略有: ① 为学生创设引导其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策。② 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策略
③ 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策略。④ 营造一种对话、交流和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策略。【活动评价】
采用活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
二、灭火的原里 探究活动二
[讨论]森林着火,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了。怎么办? 灭火的原里
创设情境:播放火灾的视频及图片
【综合建模】:
1、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2、图书着火用什么灭火?
3、电器着火怎么办? 总结:灭火的原里: 【活动目的】
1.通过对灭火的原里的探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现象。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反应现象,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活动过程】
Ppt图片展示活动情境——学生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探究,反思——应用反馈
【活动策略】
这里主要运用到的问题探究活动策略有: ⑤ 为学生创设引导其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策。⑥ 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策略
⑦ 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策略。⑧ 营造一种对话、交流和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策略。【活动评价】
采用活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
。。。。。。。。。。。。。。。。。。。。。。
【课内检测作业】
基础
一、森林着火、房屋着火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灭火?
通常我们采用的灭火方法中,主要目的:①
②
③。
二、由木炭、红磷、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归纳:
1、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
....②
③。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
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 反应。
3、促进燃烧的方法:
或
都能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
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爆炸声不绝于耳,你能用化学的知识解释爆炸吗?
例: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遇到明火会
,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
,从而引起爆炸。
四、铁制用品在阴雨天气时,表面常常会生锈,这是一种
的现象,生活现象中同属此类的还能列举吗?
小结:燃烧、爆炸、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
的反应,都叫
反应。
拓展
1、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 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 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 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 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 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 燃烧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
3、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
请回答:(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向热水中的白磷附近通氧气,发现白磷在水下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
写出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 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 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5、成语“釜底抽薪”从化学角度看使用了灭火措施中的6、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
7、为什么在油库、化工厂、面粉加工厂等地都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
第二篇: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想一想:你能回忆起曾经见到的燃烧实例和现象吗?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如 用来煮
饭用的煤炉火、_。
其中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燃烧是一种的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2)可燃物要与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
3.议一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优点:燃烧得,放出的热
量。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放热,生成________和小的等物质。
【课堂学习研讨】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一、燃烧的条件: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思考:(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3)、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思考: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2、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
1、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视频。
2、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2)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
开水中的白磷;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思考: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总结归纳】
谈一谈本节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课堂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燃烧,轮胎爆炸B、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
D、铁制成锅,在晾干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岸流域,出现罕见的炎热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部长戈利科娃8月5日表示,据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境内的火灾共造成50人死亡,458人受伤。由于大面积干旱,防火形势极其严峻。目前共有1900多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人无家可归。
(1)、燃烧的条件:、、。
(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着火。
④档案室、图书室失火。__________
⑤大片森林发生火灾。_____
【课后思考作业】: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
应生成氢气,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
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a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
放出的热量使钠溶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
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燃烧是因为;
(2)在b实验中钠与水反应,但却不燃烧,这是因为。
第三篇: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2012年 12月 5日星期三第一节课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郑秀侠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课题:第五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内容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对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在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学习中,通过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让学生理解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但对燃烧的条件没有深入的学习探究。
3.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现象很熟悉,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学习建议:
1.2.。
3.。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
2.能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3.知道如何促进燃烧的方法
4.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燃烧的条件。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滴管,坩埚钳,镊子,镁条,稀盐酸等。学习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新闻报道视频比增加事实的可信度,磷的燃烧视频可减少对教室对污染。
四.学习用具:酒精灯,蒸发皿,水泥块,棉花球,石块,木块,烧杯,蒲扇,火柴,白磷。
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对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吸烟有害的视频和火灾场景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能做的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不足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对发展学生能力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足。
第四篇: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范文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
五、教学过程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题: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
【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燃烧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板书】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组织猜想】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分组实验,观察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1)用坩埚钳或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一个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取一张纸和一小块木板,分别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交流讨论: 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
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片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
(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小结并板书】 燃烧条件:(1)可燃物
(2)助燃物(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又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过渡】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遭难。
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显示大火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突出灭火的重要性。学生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突显火灾引入灭火 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
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引导学生用辨正的目光来看事情,掌握原理。
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师生互动,一显身手】
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 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
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
1. 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助燃物(空气、氧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回顾总结,整理新知】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生回顾,总结。知学习的乐趣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的现象。②氧化反应都会引起燃烧。③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为什么酒精灯用火柴就可点燃,而煤却不能呢?
3、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
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①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②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
③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课外作业】
1、请你以“生活中的燃烧”、“科学用火”、“燃烧对人类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安全防火灭火”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
2.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将课堂延伸到同学们的生活中。通过课后作业探究和书面作业以及防火预案的设计,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板书设计
一、燃烧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课题1燃烧与灭火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空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
教学反思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教学反思。
第五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动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题作为初三学生上学期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内容,学生们已经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经过几个月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对本课题内容的掌握难度不大,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对于“着火点”的概念理解可能不够,因此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探究,让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比较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采用探究式学习;
2.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 1.物质燃烧的条件;
2.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准备:
1.蜡烛、小木块、火柴、小煤块、酒精灯、坩埚钳、烧杯 2.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
2.分好小组,并分好工。教学过程:
一、新情景导课
二、问题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牛刀小试:
下列变化中哪一种是燃烧: 1.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2.食物的腐烂; 3.铁的生锈; 4.动植物的呼吸;
5.点燃火柴。
四、课本回眸:
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的收获:
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的定义;
五、课后运用:
1.家庭小实验:同学们利用家用器材制作小火炬,分别将其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平放,比较燃烧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燃烧的条件想一想有哪些方法灭火。
六、板书设计: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1)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1.有可燃物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度(着火点)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二)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