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 小说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案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 小说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二)考查类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的语句:(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三)高考回眸: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2年高考八个省市涉及。13年高考十个省市涉及。
(四)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3、赏析文中的某个句子。
典型题例: 《忆韦素园君》(2012年湖南卷)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母亲的中药铺》(2012年浙江卷)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句子题两类题型】
一是句子的含义理解。二是句子的作用理解。【考查实质】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1、内容上
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主旨句; 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
小结:
特点:修辞句
方法:第一步:分析句子,确定手法。
第二步:“还原”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第三步:组织答案,答出作用+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点明手法+作用+(情感)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技巧点拨: 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的作用或如何理 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从“思想内容上”入手(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的作用(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的作用(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的作用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
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衬托作用 :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渲染烘托气氛
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三)《创新设计》教师用书P269(学生用书P208)(2012天津卷)《掐辫子》 问题1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参考答案:
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
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2006四川卷《乡村的瓦 》)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的翅膀》)谈谈“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
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
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06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案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高三第一轮复习要由浅入深,帮同学们树立阅读现代文的信心,所以对这一考点进行重点复习,好为后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考点解读】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二、真题回放
高考例题展示
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007重庆卷《告别三峡》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2008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2008山东卷《歌德之勺》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江苏卷
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1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
07年《麦天》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 分)
三、明确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师: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指说明性的)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师: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譬如孙犁《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的种种无常言行,便问道:“怎么了,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要丰富得多,自然是重要的句子。又如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景,然后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概括说出浓重的封建思想统治了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小镇,这里的人们保守、迷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厌恶的心理。这又同祥林嫂的命运和“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是重要句子。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四、方法探究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师: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1: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
师:重要词语是哪个?
生:私敌
师: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师: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生齐说)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例2: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节选)
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生答案展示: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
师生共同探讨存在问题:不具体,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
参考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3.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师: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例3: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秋光里的黄金树》节选)
问: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含意是怎样理解的。
师:大家读一读,找出能表达情感的词语。
学生圈画后明确:悲惨、滑稽、敬意,表达了作者对滥砍滥伐的愤慨之情。
生答案展示:既写出了对出现复制一棵真正的树的敬佩,又表现出作者对这种行为的讽刺之情。(师生共同分析存在问题)
师:有情感,敬佩、讽刺。
生:前半句表述错误,是对树充满敬意。这种行为应该具体指出来是哪种行为。
师:很好,再看一位同学的答案。
生答案展示: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师:这个答案就很全面了。
展示参考答案:这是作者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的感慨:人类如果真的滥砍滥伐森林,到看树需要用复制的方法的时候,真是太遗憾了,人类的这种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之情,点名了文章主旨。
师:结合答案,看自己的答案存在什么问题,理解句子含义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小结:掌握了方法之后,还要将筛选出的文中的信息,含有的比喻义、语境义、引申义,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相结合,进行整合,才能使答案要点全面。
五、典型试题分析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告别三峡》节选)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师:从句子本身出发;从上下文语境分析;筛选有效信息明确答案。
生答案展示:告别三峡的主角是百万移民,游人告别的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移民他们本来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告别是他们祖辈生活的自己的家园。
存在问题:没有解释游人告别的具体是什么?还是原句
师:那游人告别的是什么呢?从原文中找出来: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生答案展示:三峡移民的告别是真正的告别,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告别养育他们的家,游客们告别的只是一种对即将消失的景物的告别,他们的告别与移民的告别不可相提并论。师:这个答案就完整了,把这句话的含义就解释清楚了。
对照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结合主旨及其文中重要语句)
六、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受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只积聚物质财富而不读书会使人精神贫乏。(“沦为乞丐”是比喻性说法;要注意分号后一句话)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精神财富使人弃实而自豪;(2)希望人们多读一点书,多一点书卷气。(“头抬得高高的”表明精神充实而自豪;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象征,分句间是因果关系。末段与开头相照应,隐含着“希望”之意)】
(师结合学生做的情况讲评)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般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裴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的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1.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事实实上已经作出回答。作者认为生命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生命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应根据两个比喻的具体内容联想到人生作概括)】
2.“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3.文章结尾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特有的快乐和美丽。(文末说“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教学反思】
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答题质量,把寻找方法培养成一种习惯。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依据上下文的语境是关键,要养成读文本的习惯,这个习惯必须经常强调,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第三篇:掌握理解句子含意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
理解句子含意的四方法三角度
一、掌握高考常考的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1.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
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 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节选自叶延滨《听雨》,有删改)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选自阎连科《说村落》)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
(四)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2015•北京)《说起梅花》 4.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既要把握该句的字面意思,联系 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此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作者蕴含在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句子的丰富含意
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下面三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角度一 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为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 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有改动)5.怎样理解“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的含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的主要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只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
这样,就能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
角度二 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选自赵本夫《告别三峡》,有删节)6.“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高考考查所选的句子一般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或是修饰、限制成分较多的单句,或是层次较多的复句。结构层次的复杂决定了表意的丰富。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其内部结构层次关系,做到合理、有条理的切分,也会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如在理解转折类句子的含意时,既要关注“转折”的前一层面,又要关注“转折”的后一层面。
角度三 从句外相邻、句外主旨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未名社是在一间破小屋子里,其骨干就是素园。(编者加)我最初的记 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
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节选自鲁迅《忆韦素园君》,有删改)7.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很多句子自身含着一层意思,但如果从它的外部语境看,又有着另外一些意思。这外部语境主要有:
(1)相邻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等。
(2)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句子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含意,主要指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因此,从句子外部语境看其含意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想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意。这里,特别强调作者思想感情这一层面的含意。有时,试题所给句子与文中某个人物相关,我们往往会答出它表现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之意,但有时又会忽略作者借这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理解句子情感这一层面上,要把“两个人”的感情都考虑到: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
解答“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
1.把握解答的总体原则
(1)弄清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和特点。
①抓标题(题目)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弄清题目意思。
②看命 题方法及其效果,拟定标题(题目)的方法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题(题目)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
(2)弄清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做标题(题目)类试题的核心。一定要抓住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哪个(些)方面、角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把这种联系找出来至关重要。2.答题“四注重”
从理解标题(题目)含义角度看:(1)注重分析标题(题目)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特定义指标题(题目)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题目)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标题(题目)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2)注重分析标题(题目)“三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表层义指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深层义指标题(题目)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上面的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题目)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从分析标题(题目)作用看:
(1)注重结合标题(题目)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2)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题目)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第四篇:江苏省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教学设计
《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这一考点的考纲要求。
2.了解论述类文本的相关内容,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联系知识链接中的方法指导,了解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2.实战演练,巩固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技能技巧。教学时数:2学时
考点阐释 1、2013年江苏《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考查其中的要求有: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能力层级为B
3、解读:
①“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②“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知识链接
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议论文的种类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4.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 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④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5.常见的论证结构
①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②层进结构 ③并列结构 ④对照结构
二、论述文本解题的主要思路
划分并概括段落内容、把握中心论点、筛选整合信息,深透理解语句内涵,是答题思考时的重要方向。
1.划分段落,把握主题
读文,是一个整体认知过程,需要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准确筛选信息、理解原文语句内涵、概括主题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重要基础。读文时应做到:
(1)画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透过这些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2)为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把握文章观点。
(3)初读文时,遇到画线的句子即要特别注意揣摩、探究其意义。这能为后来的答题打好基础。
2.阅读题干,审明要求
仔细审读题干,寻找提示性词语,明确对象,揣摩出题者用意,根据赋分确定答案要点。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3.筛选信息,弄清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大都是直接筛选原文信息,或以原文信息为答案基础。这从上述例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考生应有筛选信息意识。
深透阅读,准确地筛选信息,是回答一切简答题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回到原文,根据题干的指示和要求寻找答题范围,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弄清楚是只要部分寻找还是需着眼全文,然后重点研读。
解题时,要排除干扰,按照题干的要求,对确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筛选,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去枝叶,找关键词,抓主干。原文信息为一个句子的,可采用“取干去枝”法;原文信息较分散的,可采用“摘录整合”法。4.理解语句,挖掘内涵
由表层含义挖掘到深层含义。
5.掌握论证方式方法,分析具体作用 概括论据,弄清其所论证的观点。掌握结构,分析结构方式。要掌握论述文各种论证方式方法(见前文)。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作用。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三、关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的相关知识
1、“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形式是词与词语。“文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答题时应注意由表层含义挖掘到深层含义。
(1)明确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通常而言,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内涵的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
(2)明确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也就是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2、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或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指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从修辞上看,用了多种修辞的句子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理解关键语句含意在解题时,首先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教学过程:
活动
一、阅读学案中的知识链接,能够分析概括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思路。
活动
二、完成下列题目,强化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思考: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解析】(1)从“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情趣”。
【方法总结】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1、明确词语是代词还是非代词。如果是代词,其指代内容一定在前文中出现过;弄清指代的范围。
2、如果是非代词,其指代义一般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注意上下语境的限制
3、分析词语原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语境以及修辞分析在文中的意义
4、分析词语或短语的语法特点,以便准确理解和表达。
《记住回家的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 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解析】(1)首先能把握这句话的主旨,是机会和压力对人的负面影响,再结合本段的中心“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答案即可得出。(2)首先理解关键词“坚实的自我”“ 精神的坐标”,再结合本段的中心“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答案即可得出。
【方法总结】
1、理解分析句子,找出关键词,如果句子用了修辞格,应该还原修辞手法
2、结合语境巧妙分析含义(也可以探究原因,也可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3、注意作者蕴含的情感
第五篇: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
巩义二中东校区 赵伟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依据“句不离篇”的原则,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者主旨的理解。要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首先,我们要分辨清楚哪些句子是重要的句子。在通常情况下,“文中的重要句子”一是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从内容上看),二是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从结构层次上看),三是写作形式上富有特色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例如结构上超长组合的句子或者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句子,四是反复出现的句子(从出现的频率上看)。其次,我们要牢记“联系上下文”这一理解关键句子的钥匙,紧密结合文章,根据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关键词突破法
有些句子,其含意主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显现。关键词,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词语,还有一些是使用了修辞等写作手法,需要明确意义的句子。我们只要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彻,就可以进而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这就是关键词突破法。如下面的文段: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裘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2008高考全国卷I《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问题: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
二、语句结构透析法
有一些复杂的语句,需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层层推进,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就是语句结构透析法。如下面的文段:
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选自2006年高考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问题:“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三、表达意图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句子,带有明显的鉴赏性质,在答题时要切记从多角度鉴赏,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的两个角度的思考。如下面的文段: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选自2007年高考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问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 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井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问题:请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选自2006年高考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周涛)问题:结合原文,理解“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的含义。
五、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选自2007年高考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问题: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选自2006年高考湖南卷《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问题: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