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窗1)》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0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窗1)》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窗1)》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窗1)》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2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并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体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准备:每组一张蓝色纸板(长:12厘米、宽:6厘米)、红色纸板(边长8厘米)、黄色纸板(长:11厘米,宽:4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前置孕伏。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用一张硬纸板剪一个图案,大家都做好了吗? 生:做好了。

师:有谁想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展示。)

师:你做得真不错,老师能把它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吗?(留下两幅作品,一大一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智慧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那这些图案在今天的课堂上能不能用上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同学们请准备好,上课。

【评析:这一片断中教师通过布置前置性的作业:用一张硬纸板剪一个图案,即为面积的学习建立了表象,也为面积的学习做了铺垫。】

活动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这是刚才大家展示的两幅作品,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幅作品的面上进

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择哪幅作品?为什么?

生1:我想选择小的那个,因为它的面小。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师:哦,大家都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一起看。(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

师:这里有一些规则的图形,还有一些图形的边是不规则的,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它们有大小吗? 生:有。

师:你能举例比较一下其中任意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生1:长方形比正方形大。生2:圆形也比正方形大 生3: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大。生4:平行四边形比正方形也大。

【评析:从学生前置作业和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小结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发现了这些封闭的平面图形是有大小的。大家看:长方形(长方形闪烁一次),圆形(闪烁一次),不规则图形(闪烁一次)等图形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就是说这些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除了封闭的平面图形有面积,那物体有没有面积呢? 生:有。

师:大家真善于思考。物体也是有面积的。比如:我们的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你还能再举例说明别的物体的面积吗?

生:文具盒… 生:桌子… 生:窗户… ……

师:(拿出一个皮球。)皮球有面积吗?

生1:没有。生2:有。

师:(指着生1。)来,你说说为什么皮球没有面积? 生1:它是圆圆的,不是平平的,所以我觉得没有。

师:哦,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想法。(指着生2。)来,说说你的理由。生2:物体都有面积,皮球也是个物体,所以它也有面积。

师:对啊,刚才我们说过物体都有面积,所以皮球也是有面积的。可是皮球是圆圆的,它的面积是指的哪里?

生:就是它外面。

师:这是一个曲面。皮球外面这个曲面的大小就是皮球的面积。像数学书、黑板、皮球等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什么叫面积吗?

生汇报完后师小结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评析: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活动三: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既然面积有大小,我们来比较-下怎么样?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纸板,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蓝色纸板和黄色纸板的大小。

师:大家比较好了吗?。来,请这位同学下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是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蓝色纸板的面积大。师:很聪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了两个面积的大小。师:大家都是这样吧? 生:是。

师:再来比较一下蓝色纸板和红色纸板。(半分钟。)怎么样,比较出来了吗? 生:没比较出来。师:怎么回事?

生:重叠法比较不出来,想撕又怕给撕坏了。师:那这种情况下该怎样比较呢?

师:有些同学有想法了。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学具,大家也可以利用这些小学具试试,看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学生合作。)

【评析:教师有意安排了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那这种情况下该怎样比较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学具,大家可以利用这些小学具试试,看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到底谁的面积大的欲望,这样设计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师:现在有结果了吗?哪个同学下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生1:我是用小正方形来测量的,这张红色纸板一行能摆4个,摆了4行,一共摆了16个正方形;这张蓝色纸板一行能摆6个,摆了3行,一共摆了18个正方形,所以蓝色纸板大。

师:这个同学用同样的正方形量出了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是用小长方形来测量的,蓝色纸板一行能摆3个,摆了3行,一共摆了9个长方形;红色纸板一行能摆2个,摆了4行,也是摆了8个长方形,所以蓝色纸板大。

师:你们为什么不用圆形来测量呢? 生:因为圆形摆在纸的面上,周围还有空隙。

师:看来我们要选用没有空隙的学具,还要注意选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

【评析:本活动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师: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们想不想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啊?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最小的正方形(师同时也出示1平方厘米的学具)。人们把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规定为1平方厘米?字母记作cm²。(板书。)

师:观察一下,1平方厘米跟我们哪个手指的指甲大小差不多?(大拇指的手指甲。)你还能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1分硬币、衬衫上的扣子、电灯的开关等。)和老师想得差不多,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1分硬币、衬衫上的扣子、电灯的开关等。)

师:请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估一估,大约有几平方厘米?

师:怎么啦? 生:太小了,没法量。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想,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你们认为呢?

生:肯定有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长度单位有厘米,比厘米大一点的有分米。面积单位也有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平方分米。

师:多大面积是1平方分米?善于思考的同学在头脑中肯定想象出了1平方分米的大小,谁来说说看?(学生试着说。)

师:大家拿出学具中的大正方形,这是一个边长1分米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字母记作dm²。(板书。)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演示电灯开关,烟灰缸,粉笔盒,光盘等。)

师: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我想测量一下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可是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太不方便了,老师该怎么办呢?

生1:用平方米。生2:用大的正方形。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学生在想的同时,教师展开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师:睁开眼睛,与这个正方形比一比,是这么大吗? 生:哇,真大。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米,面积是1平方米。用字母表示是m²。(板书。)老师测量了我们教室的竖着摆,大约能摆8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横着摆,大约能摆6个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家算一算,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48平方米。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板书课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活动四:巩固练习。

1.测量以下三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作单位。(1)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2)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3)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

师:根据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非常重要,选不好会闹笑话的。

小明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写了一篇让人啼笑皆非的日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写的日记。

2.小明的日记。

清晨,我从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床上起来,拿起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来到学校,在100平方分米的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50平方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旗杆上,心里真高兴。回到50平方米的教室,坐在40平方厘米的课桌前准备上课。

你能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吗?

师:哪个同学来读一下?(找一个学生朗读。)

师:大家为什么笑啊?你能帮组小明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吗? 生:2平方厘米的床不对,应该是2平方米…… 师: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可千万不能犯小明这样的错误。大家能做到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练习题,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看谁填得又快又对!

3.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6()。(2)作业本的面积大约3()。(3)单人床的面积大约2()。(4)谋桌面的面积是24()。(5)黑板面的大小是4()。(学生交流。)

活动五:小结,结束全课。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谁能说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也感到非常高兴。如果大家能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相信大家会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教材简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爸爸提出的问题“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相关问题。

1、(将主体图中的平面图放大)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豆豆)豆豆家刚刚买了新房子,他今天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他的新家看看,谁愿意去?

瞧,这就是他的新家了。

2、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之初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时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理解面积的意义。

1、谈话:我们先来看“客厅和书房哪个大”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

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对,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用观察法来判断。

2、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大呀”? 学生一时观察不出来,这时,让学生用提前发下的学具(客厅和大卧室的纸片)来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这一安排,为下一步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3、同学们你们好棒啊,发明了两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现在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等我们来解决:“餐厅和厨房哪个大?”

(学生这时很难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

4、这两个图形,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长方形,我们很难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哪个大,哪个小,那该怎么办呢?请你在小组里,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和同伴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方法吧。

5、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的方法自己来解决和验证。

6、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发现:

学生可能会用圆片、正方形、三角形或者用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学生都能够比较出来厨房比餐厅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通过重叠剪拼、摆摆图形、摆实物等方法尝试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7、提炼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出厨房比餐厅大,指的是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因此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1)那你能来说说客厅、书房、卫生间的面积都是指什么吗?

(2)你还能找一找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吗?(对于可以用手摸得到的物体的面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3)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出示一组形状不同的平面图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拉近了本课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谁来说说厨房到底有多大啊?(因为学生选用的面积单位不同,所以答案会产生分歧。)

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可为什么摆的个数都不相同 ?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比较厨房和餐厅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同学是用圆片摆的,有的同学是用正方形去摆的,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看来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的单位,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cm”表示。

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可能会找出大拇指指甲或者计算机键盘的按键面等。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吧。

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一量铅笔盒面的面积吧。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渗透面积单位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学习习近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做铺垫。

3、认识平方分米

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

都感觉太麻烦了是不是?确实,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是用来量较小的物体的面的面积的,稍微大点的物体的面积,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面积单位来测量了(拿出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你知道,这个面积单位是多少吗?(1平方分米)它也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板书“dm”。

用这个面积单位去量量课桌面的面积试一试,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认识平方米

现在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可以用哪个面积单位?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应该能够直接说出“平方米”。谁能说说,1平方米是多大?该用什么字母表示呢? 请4个学生上前手拉手表示出大约1平方米的大小。你能估一估我们教室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用平方厘米为单位量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们发现用平方厘米为单位解决不了新问题了,很自然地引出了平方分米,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则需要用平方米为单位。使学生体会到各个面积单位存在的必要性。

四、巩固练习,学会解决问题。

1、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图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明确只要分别数出每个图形包含的小方格数就可以了。不满一格的按半格数。

2、自主练习4。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目的是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

五、回顾内容,共同交流收获。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本课教学中我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积的意义,我补充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时,也处处设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在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时,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去认识1平方厘米,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推导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教材简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爸爸提出的问题“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相关问题。

1、(将主体图中的平面图放大)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豆豆)豆豆家刚刚买了新房子,他今天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他的新家看看,谁愿意去?

瞧,这就是他的新家了。

2、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之初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时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理解面积的意义。

1、谈话:我们先来看“客厅和书房哪个大” ?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

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对,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用观察法来判断。

2、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大呀”? 学生一时观察不出来,这时,让学生用提前发下的学具(客厅和大卧室的纸片)来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这一安排,为下一步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3、同学们你们好棒啊,发明了两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现在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等我们来解决:“餐厅和厨房哪个大?”

(学生这时很难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

4、这两个图形,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长方形,我们很难一下子就判断出来哪个大,哪个小,那该怎么办呢?请你在小组里,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和同伴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方法吧。

5、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的方法自己来解决和验证。

6、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发现:

学生可能会用圆片、正方形、三角形或者用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学生都能够比较出来厨房比餐厅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通过重叠剪拼、摆摆图形、摆实物等方法尝试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7、提炼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出厨房比餐厅大,指的是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因此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1)那你能来说说客厅、书房、卫生间的面积都是指什么吗?

(2)你还能找一找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吗?(对于可以用手摸得到的物体的面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3)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出示一组形状不同的平面图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还让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拉近了本课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谁来说说厨房到底有多大啊?(因为学生选用的面积单位不同,所以答案会产生分歧。)

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可为什么摆的个数都不相同 ?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比较厨房和餐厅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同学是用圆片摆的,有的同学是用正方形去摆的,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看来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的单位,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cm”表示。

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可能会找出大拇指指甲或者计算机键盘的按键面等。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吧。

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一量铅笔盒面的面积吧。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渗透面积单位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学习习近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做铺垫。

3、认识平方分米

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

都感觉太麻烦了是不是?确实,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是用来量较小的物体的面的面积的,稍微大点的物体的面积,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面积单位来测量了(拿出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你知道,这个面积单位是多少吗?(1平方分米)

它也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板书“dm2”。

用这个面积单位去量量课桌面的面积试一试,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认识平方米

现在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可以用哪个面积单位?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应该能够直接说出“平方米”。谁能说说,1平方米是多大?该用什么字母表示呢? 请4个学生上前手拉手表示出大约1平方米的大小。你能估一估我们教室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用平方厘米为单位量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们发现用平方厘米为单位解决不了新问题了,很自然地引出了平方分米,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则需要用平方米为单位。使学生体会到各个面积单位存在的必要性。

四、巩固练习,学会解决问题。

1、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在草稿本上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2、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估一估,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粒纽扣的面积约是2()(2)成人一个手掌的面积约是1()(3)一张餐桌桌面的面积约是1()(4)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48()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等多样性的练习活动中,再次建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五、回顾内容,共同交流收获。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想了解关于面积的哪些知识?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5.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渗透了比较、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实践活动式学习。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导航,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两名同学,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个来涂颜色?为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手掌的面积指的是哪里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让学生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让学生用粉笔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根据老师事先画好的图形全班同学动手涂色,涂出这些图形的面积。

(4)反馈展示,提问:为什么最后一个图形没法涂出它的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的图形,没有办法确定它的大小。)

(5)长方形和你们刚才涂色的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它们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6)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转化过程。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认识面积单位

(一)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平均分成6格(2)号长方形:平均分成24格。(1号和2号长方形的格子的大小不一样)

先让男、女同学分别记住自己的图形有几格。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教具演示)生1:一号长方形的面积多大,因为它的格子很大。生2:二号长方形的面积多大,因为它的格子很多有24格。、、、、、、师:用观察的方法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让同学们借助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让两个同学上来展示比较的过程)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面积一样大)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重叠的方法)

师:除了用重叠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比较?(统一比较的标准:其实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4、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同但所平均分的格子的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这么多面积单位中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的大小分别是怎么规定的?它们各有多大?想不想知道,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3~74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一划。

师:谁来汇报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师:那它们大小怎么规定的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①观察: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大家想象一下。(稍作停顿后,出示)这么大的一个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生用米尺测量)

②魔术: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魔术,大家用眼睛盯着这1平方米,当老师喊完一二三,你就马上把眼睛闭起来,让这1平方米飞进你的脑子里。预备,一、二、三,闭眼,这1平方米飞进你的脑子里来了没有?有,你就用手摸一摸,摸到了吗?

③估计-验证:摸到了就睁开眼,好,下面用你脑子里的1平方米估一估黑板面面积约有几平方米?

生:约有2平方米、约有3平方米„„ 师:谁估得比较准呢,怎么办?

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下。(两生合作量)生:大约有3平方米。

2、建立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

①寻找:知道了1平方米有这么大,那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各有多大呢?这袋子里有好多正方形,里面就有它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又对又快,找到了把它举起来。

②验证:哦,不一样唉,到底谁找对了呢,有什么办法? 生:量一量它们的边长。

师: 1平方分米的边长量出来应该是多少? 生:1分米。

师:那1平方厘米呢?

生:它的边长量出来应该是1厘米。师:好,大家动手量一量,看找对了没有。师:(举起模型)这个蓝色正方形面积就是—— 生:1平方分米。

师:它的边长测出来是多少呀? 生:1分米。

师:那1平方厘米是哪一个? 生:是这红色的小正方形。

③举例:我们身上哪里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大拇指的这个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哦,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手,看看哪一个指甲面最接近1平方厘米? 生:大拇指。

师:那就是说,我们小朋友小手上就有一个近似的1平方厘米。生:老师,你脸上的痣大约是1平方厘米。师:你观察能力真棒,比比看,怎么样? 生:差不多。师:我们再来看看1平方分米大约象什么那么大? 生:我们的手掌大约有1平方分米那么大。

师:伸出手掌比比看,我也比一下,老师的手掌跟你们的手掌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的手掌比我们大,我们手指头也要包含进去,你只要手掌心就有1平方厘米了。师:真能干,以后你们用到1平方分米时,就可以想到手掌面,看到1平方厘米就可以想到大拇指指甲面。

④比较: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三个面积单位大小各不同,我们把它们贴在一起比比看有什么感觉?

生:1平方厘米很小很小。

生:1平方分米对于1平方米来说也很小。生:那相对来说,1平方米好大呀。

师:这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大小各不同,而且它们各有各的用处。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从身边、教室里、生活中找到这些面积单位,加深了对这三个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达标检测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观察每个图形是多少平方厘米。3.判断改错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五、质疑解惑,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学到了那些新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五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1—P43信息窗1及相关“自主练习” 【教材简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妈妈、爸爸提出的问题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每天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过来上班,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那么,比“千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出示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两片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大小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中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片不同的树叶,发现物体不仅有长短之分,还有大小之分,为学习面积打下伏笔。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导入

谈话:小明家买新房子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播放各房间图片)

2.提供书中素材

谈话:这么漂亮的房子,小明的一家可高兴了,你看他们一家人正在看新房的平面图呢。(课件出示信息图)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从看小明家的新房子这一情境入手,让学生欣赏各个房间的图片之后出示平面图,由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面积的意义

1.观察平面图,解决问题

谈话:仔细看,小明的妈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1)比较一眼能比出的房间大小

①谈话:小卧室和书房哪个大?让学生交流(学生会说出一眼就能看出小卧室比书房大)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小卧室大的?(学生会说出用眼看出的,师板书:观察法)

追问:小卧室比书房大是指小卧室的什么比书房的什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小卧室地面比书房地面大)(很可能说出面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面积的,举例说明小卧室的面积指的是什么?)②谈话:你还能观察出哪个房间的地面比哪个房间的地面大?(学生会说出大卧室比小卧室大、客厅比厨房大,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大卧室的地面比小卧室的地面大,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是比较他们地面的大小)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地面大小差别挺明显,我们经过观察

便很容易知道他们的大小。我们用观察法解决了小明妈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决数学问题,引入面积意义的学习,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入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听说过面积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面积意义的现状,让学生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2)探索“厨房和餐厅哪个大?”

①谈话:接着看小明爸爸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厨房和餐厅哪个大?

②先让学生说意见(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意见)③谈话: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看来用观察法解决不了问题了,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这样我们借助一个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去研究。用长方形代替厨房,正方形代替餐厅,比较一下两个图形的大小,也就比出了餐厅和厨房的大小。看看能不能解决爸爸给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比较

不出大小)板书:重叠

④谈话:老师除了给每组同学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还提供了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圆片等学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平面图上摆一摆,比一比餐厅和厨房到底哪个大?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合作的好,摆完之后,小组同学按照这个提纲交流一下:是用什么学具摆的?各用了几个这样的学具? ⑤学生合作。

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⑦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比较出了正方形比长方形大,也就是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师板书:测量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比较用观察法就能比较出房间大小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比较不能一眼看出房间地面大小的厨房和餐厅的大小,让学生用长方形代替厨房,正方形代替餐厅,采用重叠法也不能比较出大小,最后让学生借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厨房和餐厅的大小。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总结面积的意义

(1)认识房间的大小就是指地面的大小

谈话:我们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比较出小卧室的地面比书房的地面大,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房间的面积。(板贴)

(2)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①谈话:课桌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

②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物体的面积吗?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贴)(3)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把数学书、三角形锦旗、树叶、电脑屏幕„„(有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有大有小)这些物体的其中一个面画下来,(最好课件呈现)就得到了这样一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涂一涂平面图形的面积。

②展示学生涂的结果。

③引导学生总结: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4)引导学生小结:像地面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理解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房间的面积,引申出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并学生充分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这基础上把物体表面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体现“面从体中”来,让学生找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设计,利于学生充分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面积单位

(1)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谈话:谁来说说刚刚测量的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到底多大?

(学生选用的学具不同,答案各不相同)

②教师质疑: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为什么摆的个数却不相同? 学生充分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用的学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追问: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小结:同学们认为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④谈话:你们认为用什么图形作为统一的标准比较合适?(圆片之间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

⑤谈话: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哪些吗?(学生有可能会说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的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2)认识平方厘米

①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贴到黑板上)

②让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③引导学生理解: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cm2表示。(板贴)

④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们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⑤谈话:我们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一下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吧。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追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生交流。(因为测量橡皮表面用了4个1平方厘米,所以橡皮表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⑥用1平方厘米测量你的桌面,看是多大?让学生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会感到这个面积单位有点小)(3)认识1平方分米 ①谈话:议论什么?

生交流:太麻烦了,能不能找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生会说到平方分米)

②谈话:那平方分米又该怎样规定?(学生会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学生介绍之后,教师介绍平方分米用dm2表示。(贴出1平方分米)④将1平方分米放入位洞里,拿出剪刀和一张纸,剪出1平方分米,比一比谁最快?(师生同时剪)

剪完后,让学生把所剪的举起来,再拿出刚才收起的标准,重叠看看。⑤谈话:通过比较,有什么感觉?

生交流。

谈话:有了这次剪的经验,下一次一定会剪的更准确。(4)认识1平方米

①谈话:我们已学过2个面积单位,如果要让你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两个你想选择哪一个?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该用什么字母表示?

学生能够说出:1平方米

②谈话:你打算怎么规定1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比画一下。(在黑板画出1平方米)这个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小结:我们刚刚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还会学习其他的面积单位。想想,这三个单位什么时候用合适?

【设计意图】三个面积单位认识的方法,各不相同,1平方厘米让学生测量边长来发现,1平方分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剪一剪,1平方米是采用画一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初步建模,加深印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比比谁的眼睛亮。

放学回到家,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上吃饭,马小哈一不小心,咬到了一粒石子,马小哈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咯掉了,鲜血直流,马小哈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往医院跑!

大家笑什么,说给大家听听!从这里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

(老师举着1平方分米的学具)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分清楚。

3.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并说出图形的面积是多

少?

【设计意图】题目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吸收,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使学生及时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谈收获

知识方面:1.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2.比较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方法方面:学习了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 谈感受:与小组同学合作摆学具,合作时要谦让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的回顾了本节课的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下载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窗1)》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面积和面积单位(信息窗1)》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3页例3和“想想做 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不同单位面积的表......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70~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2页至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

    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高级教师谢永琪 【设计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 教学目标: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70至74页的内容。二、教学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