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教学设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教学设
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教学设计
2011-10-17 14:34:52| 分类: 教案(人民版)|字号 订阅
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
第一框《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理应受剑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标: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具体要求的能力,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白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并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过程与方法】
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采用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 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教学难点:领悟父母的爱心。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情感熏陶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音乐欣赏: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气氛,情感铺垫。【导入】
多媒体播放:电影《垂直极限》片段 【设问】
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完这段影片有什么感受? 展示课题: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看影片后感受父母爱的伟大!
通过影片的惊险场面,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导入新课
活动一:体味父母的爱 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
图1:一个疲惫不堪的父亲正给孩子喂奶;
图2:在公园里,一个父亲正用塑料袋给孩子接尿。图3:一位母亲打着哈欠仍然陪着儿子读书; 图4:一群父母在烈日下、考场外焦急地等候。
【设问】: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细微之处流淌出父母对你的绵绵爱意?
得出结论: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进一步【设问】: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只是我们的父母吗?
得出结论:
2、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
学生述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学生畅所欲言
图片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心的共鸣
[来源:Z§xx§k.Com]
击活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与空间
活动二: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多媒体显示:一把倾斜的天平
【设问】如果有一把爱的天平,你觉得哪一头装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哪一头装的是我们对父母的爱?
学生集体回答:那头重的装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那头轻的装的是我们对父母的爱!
让学生直观感受父母的恩情难以为报,为下一步的内容作铺垫
多媒体显示:张大爷辛辛苦苦培养儿子长大成人,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成家立业,开始幸福的生活。张大爷夫妇年纪大了,生活困难,就希望儿子寄点钱回家,不过,没想到钱没有寄来,却寄来一封信: 父同志母同志:
新时代新风尚,自己挣钱自己花,哪有余钱寄回家!
儿子 活动:请同学替老大爷写回信
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替张大爷写回信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来源:Zxxk.Com]
进一步请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得出结论: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 和法律义务,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活动三:现场小品展示: 《父爱如山 母爱如水》
得出结论:不要忽略父母对我们的爱
学生上台表演,谈看完这段小品后的感受
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活动四:爱的献礼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多媒体显示: 爱的献礼
──我的“孝心”要让您感受到
让我们共同来设计和制作出一份能表达我们心意的母亲节礼物
可以是一张贺卡、一幅画、一束花、一封短信、一首诗、一件手工制品、甚至唱一首歌、说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老师献上自做的忘忧草作为送给天下所有父母亲的礼物,希望他们永远忘却忧愁,永远健康、幸福!多媒体显示:祝天下所有父母亲幸福安康!(FLASH礼花为背景)
下课并及时播放音乐《咱爸咱妈》
学生展示自己母亲节的礼物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来源:学.科.网]
课堂总结及板书设计
活动一:体味父母的爱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2、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活动二: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活动三:现场小品展示 不要忽略父母对我们的爱 活动四:爱的献礼 设计并制作母亲节礼物
课后活动:
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或者为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
学生课后为父母做一件事。
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书】
第一课 第一框《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2、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
3、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4、不要忽略父母对我们的爱
第二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
第三框《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
因为这两课时的内容不多且内在关联密切,所以可作一课时处理。本课时主要是要告诉学生,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所改变,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永恒的,子女不要误解了父母;在双方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作为子女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
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
学会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教育学生要从日常点滴做起,关爱体贴父母,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
教学重点
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落实具体行动,回报父母 的爱。
教学难点
1、要让家庭“小皇帝”、“小公主”接受父母爱的方式的改变,一时心理难以承受。
2、教会学生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且持之以恒也非易事。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让学生搜集表现亲情的感人文章或自己以前写的以父母为内容 的作文。
2、歌曲《常回家看看》磁带、录音机的准备。
3、抛出话题让学生在家和父母讨论。
教学流程
第 1 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导入
出示两个话题让学生讨论:(1)父母现在对你还像原来那样好吗?(2)在 家你为父母做过什么?
分小组讨论,然后 交流。
切入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小 讨 论
①课前布置完成P7表格。
②引导学生讨论:父母爱子女就是要陪伴在子女身边吗? ①课前自己试着填写P7表格。
②围绕“父母爱子女就是要陪伴在子女身边吗?”讨论。③交流讨论结果。
目的是为了引出一种现象:父母因为忙而不能经常陪伴我们,我们要理解。检查家庭作业
①检查课前布置的表格完成情况。
②教师积极引导,围绕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行正面教育。
修改完善在家和父母共同完成的表格;交流表格
教育学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言行。学会感受父母爱的不同方式
①讲述:亲情之爱是不变的、永远的,但随子女的不断成长,父母爱的方式却是不同的。②引导学生完成P7“比一比”。③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①独立完成P7“比一比,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②讨论:能理解这样的变化吗?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不同方式的爱。框题过渡
教师总结前框内容,过渡到下框教学
承上启下体会 爱的 细节
①讲述:孝敬父母不一定是表现在物质上,而更多的是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②点评学生所填表格的部分内容。
①孩子和父母共同填写P8两个表格。②交流表格。③就表格中的细节出入较大的地方进行评析。
通过完成表格,在比较中学生形成更深的感受。活动: 当 临时 家长
①讲述:“心动不如行动”。请你当一天的“家长”并作记录,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和繁忙吧!②引导学生分析所填表格。
①事先与父母沟通,以得到家长的支持。②交流做“家长”的体会。
让学生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与繁忙。课堂小结
略板书设计父母这样做的原因
1、父母因工作需要,不能天天顾及子女。
2、应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3、要从父母的日常行为和话语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爱。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1、父母为我们做过――很多
2、我们为父母做过――?
3、我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四框我们的心一起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作为子女,应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2)同呼吸、共患难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3)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应该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
2、能力目标:
认识到我们应该同父母亲同呼吸、共患难,我们的心应该与父母的心一起跳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日子,更应分担家庭的责任,与父母共同面对风浪。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理解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课前准备
印发两篇短文:《最美的声音》、《爸爸,让女儿来救你》。教学过程
提问:上节课回家与父母亲活动的内容。学生回答:(略)导入新课:
孩子用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感人事迹,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短文《最美的声音》。
最美的声音 包利民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怎么不安装电话呢?
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好久也没听到声音。我们很是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
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为了能让他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他身上,并努力为他创造最好的条件,从不让他受一点委屈。后来,日子好过了,他却要离开父母去远方上大学。他说:“我时常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用无言的爱塑造了我的今天。那次暑假回家,我录下了他们呼吸的声音,每天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像在身边一样。”
我们被深深震撼了。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教师重复:
“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
1、作为子女应学会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
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同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活动:阅读《勇敢的人》(P10)。第一步:一位同学朗读。
第二步:学生讨论,①请你想像一下,那些来听音乐会的人听到罗军的那声“妈妈”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可以从他们的表情、言语等角度揣测一下。②你怎样看待嘲笑别人父母的人?你会嘲笑别人的父母吗? 第三步:学生回答(略)
第四步:归纳(1):“儿不嫌母丑”,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在大庭广众之下,看到为了生计正捡废品的母亲,响亮地叫一声“妈妈”,真是勇敢之至。因为这一声“妈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孩子将自己与母亲联结在一起的心灵之链,是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表现。归纳(2):
①惊讶并佩服:原来罗军的家这么穷,难怪他平时穿着不好。不过他真是了不起,可以这样爱自己的母亲并帮助她。罗军的母亲也会感到自豪,她有个不嫌弃自己的儿子。②嘲笑与鄙视:哇!罗军有这样一个母亲啊!以后可要好好地嘲笑他了。
③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拾废品的人很多,贫穷的学生也很多,很正常。
④羞愧并躲开: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这样贫穷的同学。⑤反省并脸红:假如我的父母也这样,我能像罗军那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吗?我敢在公众场合和罗军一样大声地叫自己的父母吗?罗军多么勇敢啊,我以后再也不嫌弃自己下岗的父母了。
2、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体现。活动:细细品味漫画(P11),回答问题并表演。第一步:请三位同学表演。
第二步:思考:这组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还见过类似的情况吗?
第三步:学生回答(略)
3、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有一些沟沟坎坎,甚至是大风大浪。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日子,有时候还要分担家庭的责任,与父母共同面对风浪。也许只有在艰难的时候,我们才更能了解亲情的力量。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应该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
活动:
(1)有的孩子在家里出现意外事故后,用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重担。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讲一讲,让我们一起感受爱的力量。思考、讨论、讲故事。
(2)你家曾经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吗?比如父母下岗,家人患病,遭遇意外事故等。如果遇到过,你是如何与父母一起面对家庭困难的?如果没有遇到过,你能设想一下自己会如何与父母一起面对这种困难吗? 讨论:
以202班李传兵同学父亲在外地工地上遭遇工伤事故导致家庭困难的事例,请同学们介绍李传兵同学与父母一起面对家庭困难的动人事迹(在该班上课时则请李传兵同学自己谈一谈)。
请一位同学真情朗读短文《爸爸,让女儿来救你》:
爸爸,让女儿来救你 杨 洋
12岁的张婉晴是北京市的一名中学生,她的父亲得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救父亲,小小年纪的她毅然决定为父亲捐献骨髓。
骨髓移植量须与病人的体重成正比,病人每公斤体重需要5——10毫升骨髓。当时张婉晴的体重只有40公斤,可是,为了尽量缩小她与父亲体重间的差距,减小手术的危险,确保手术成功,短短的3个月里,她的体重增加了15公斤。同学拿她开玩笑,她说,能为挽救爸爸的生命做些事情,别说自己变胖变丑,就是让她豁出性命也愿意。
张婉晴住进医院后,每天都要打各种各样的针,其中有一种是刺激造血干细胞生长的,要连打7天。这种针打到身上特别疼,还会引起心跳过速、发烧、全身酸痛等一系列不适反应,可是婉晴始终是带着微笑接受的。
为了保证婉晴的安全,手术分两次进行。她每次都咬着牙,硬是一声也没吭。抽取干细胞前,妈妈告诉她手术时如果怕疼就睡觉,医生却提醒她如果睡着了干细胞就不活跃了,抽不出来手术就会失败。于是,她硬是几个小时没睡觉。第二次手术,医生将在她身上取1200毫升骨髓。医生每扎一针只能抽取5——10毫升骨髓,他们在婉晴身上扎了200多针……
尽管最终父亲还是没能幸存下来,悲痛的张婉晴却说自己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她为爸爸奉献过、努力过。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子女应该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尽力分担家庭的责任。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更应该与父母共患难。
作 业
探究与实践:小亮的爸爸有残疾,为此,小亮总觉得很自卑,他经常叹息自己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总是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越来越讨厌自己的父母了。(1)小亮的想法和做法对吗?如果你生活在与小亮类似的家庭里,会怎么想?
(2)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有一些沟沟坎坎,甚至是大风大浪,在家庭面临困难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样做? 板 书
我们的心一起跳
1、作为子女,应学会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
2、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3、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应该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教学反思:
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特别是联系本班(本年级)同学的家庭实际,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得轻松,接受得快。
但由于平时参加表演不多,学生在表演时有些不够自然。教师今后要在活动多样性方面下些功夫。
第二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教案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本单元的地位
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帮助学生学会交往,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中,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有逆反心理。解决与家长的矛盾,善于与家长交往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扩展的,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学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善与父母相沟通”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组成。其中,第一课有三个框,第二课有两个框。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一、本课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
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
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辩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 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辩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
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二、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由三框构成:第一框“我知我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家庭一般情况,即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建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我爱我家”,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自己家的情感;第三框“难报三春晖”,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及如何将这种孝敬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b1.com
(1)课时安排3课时。
(3)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学生活动,重在自己体验。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老师的点拨主要在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上、对学生的误区和盲点上。
第一框 《我知我家》
家庭的含义: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关系的确立: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
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相关链接:家庭的功能
四、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开展说自己家庭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家庭树。可以填写,或只作思考,因为这是个人家庭的私事,不宜公之于众。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庭类型,这个问题也不宜讨论,因为涉及学生隐私。家人的好品质、好家风可以作为学生活动的重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家,在讨论中感受家的可爱。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可谈的,或者个别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则不必让学生讲,必要时可通过家庭的不可选择对这些学生作开导工作。一个人所诞生的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是将要开创的家庭。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不利状况,那是光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不必因为家境的某种窘迫而自卑,更不应因家境优裕而自傲。如果有时间,老师也可以补充当地知名人家的具体事例,鼓励学生学习别家的好品质、好家风。
第二框 《我爱我家》
四、教学反思
开展“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在你的家庭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得到夸奖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活动,一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学生讨论亲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二要注意辩证地看待这些事,因为许多家长对子女爱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开展“让学生讨论对一句名言的理解,并交流自己在家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励。”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广泛交流,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亲情。这种心灵的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其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这一活动,让同年龄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暖融融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其次,要注意梳理学生所感悟的不同方面,以便于归类。第三,要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精神上的激励、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因为这种教育更有意义。
开展活动:“让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写几句话并交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心情。”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要强调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避免应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情感和意志结合起来,即要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这件事是一个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过程,要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如将学生的感受反馈给家长,有条件的可以让家长也给学生写寄言,在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课本练习答案
1.什么是家庭?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
(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2)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4)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3.现代家庭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4.家庭有哪些社会功能?
物质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5.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为什么是不可选择的? 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
因为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是不可选择、无法改变的。
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吗?——一般来说不会。因为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不因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亡,不因家境状况、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
6.我们应怎样对待家庭的良好传统?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特别是要了解自己的父母。要了解、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立志为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
7.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父母?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爱深沉,母爱无私,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8.父母能否拒绝抚养子女?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义务,甚至虐待子女,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9.如何理解“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
家庭是我们的住所,也是我们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地方,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家庭还是我们感情的栖息地。我们获得了快乐,常常与家人分享;我们受到了委屈,常常回家诉说;我们与父母一起说家常,逛公园,外出旅游。我们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时刻影响和教育我们,关注我们的学习、品行和未来发展。
所以,家庭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处,是我们感情寄托的地方。
10.举例说明自己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励。
夏天的晚上,我做作业的时候,爸爸悄悄地为我点上了一盘蚊香;天凉了,妈妈悄悄地拿走我床上的凉席,换上了床单;百米赛跑摔倒了,爸爸鼓励我爬起来,坚强点;考试失败了,妈妈鼓励我不要灰心丧气,下次会考好的„„
11.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家?
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1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2)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3)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
13.应怎样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2)孝敬父母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14.孝敬父母要有哪些表现?
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等等。
15.父母做出不道德的事,甚至违法的事,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如果父母做出不道德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这是为父母好,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如果他们触犯法律,做儿女的要按照法律办事,不能因亲情而宽恕、包庇其违法行为。
16.如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对待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要象对待自己的一样去尊重、去呵护。
第三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教学设计
《新学校、新同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新的学习环境,对新的学校和新的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2、调整心态,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3、自觉融入新的集体,结交新朋友,初步锻炼交往能力,珍惜新友谊。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懂得如何珍惜新起点,从而体验初中生的快乐;
3、懂得如何结交新朋友,与新同学在班级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4、提高交往能力,能够在新的集体中建立新的友谊;
5、逐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对小组成员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掌握评价他人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整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三、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计
Ⅰ.引入新课:前言(板书)
教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在此我先作自我介绍。(教师向学生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介绍力求生动活泼,调动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约3分钟。花些时间进行自我介绍是值得的。因为这是第一节课,师生之间首次见面,互不熟悉,学生有了解老师的强烈愿望。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受沟通是今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对自我介绍必须精心设计。然后过渡并设问)Ⅱ.讲授新课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 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1:校园里的新鲜事
①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
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
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②准备工作: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
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可相应作以下准备:
1、准备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风等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2、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
3、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写好“我爱学校,爱我学校”的赞美诗词。
4、中小学的学习特点和规章制度的比较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
发言。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同学提
问和回答;教师选择问题向同学提问,并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
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过渡:
教师:大家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已经有几天时间了,现在一起来说说你对新学校、新班级的印象如何?和以前的班级、学校相比,新环境对大家有没有新的吸引力呢?
(学生回答,每个同学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都有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教师:到现在为止,全班同学已经相处了几天,有的是小学时的同学,彼此间比较熟悉,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又能坐在同一班级,实在是很荣幸的事,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但大多数同学来自不同的学校相互之间还不熟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怎么消除孤单呢?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2:“认识你,记住我!”
①设计目的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②准备工作
每个学生自制5到10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课本上的11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些,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下位互赠名片,并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交往,教师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进
行及时辅导。
第三步: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新认识的伙伴。
第四步: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受,大家分享。
④评价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三)“与新朋友结伴同行”(板书)活动3:欣赏歌曲《朋友》
第一步:学生思考朋友与自己成长的关系。
第二步:学生回答并总结。
Ⅲ.课堂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
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在《朋友》的歌声中结束。
Ⅳ.迁移应用
来到新学校,感到一切都很新鲜,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做到
(ABCD)
A、尽快熟悉新校园的一切
B、跟新同学友好相处
C、适应新老师的教学风格,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D、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新的学习环境
进入一个新班级,面对那么多新面孔,我渴望更多的了解新同学,结识新伙伴。为此,我的做法应该是(C)
A、不理睬新同学
B、不向新同学介绍自己,不让新同学了解自己
C、主动和新同学交流,尽量了解新同学D、不与新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
V,布置作业:
结合教材谈谈进入新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V.教学反思:
1.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学习,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学习的环境,即了解学校,同学,老师。其次,还应该了解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的关系模式,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再次,学习学校的纪律以及规章制度等等。
2.学会介绍自我,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新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顺利地学习。
第四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教学设计
《新学校、新同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新的学习环境,对新的学校和新的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2、调整心态,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3、自觉融入新的集体,结交新朋友,初步锻炼交往能力,珍惜新友谊。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懂得如何珍惜新起点,从而体验初中生的快乐;
3、懂得如何结交新朋友,与新同学在班级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4、提高交往能力,能够在新的集体中建立新的友谊;
5、逐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对小组成员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掌握评价他人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整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三、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计
Ⅰ.引入新课:前言(板书)
教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在此我先作自我介绍。(教师向学生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介绍力求生动活泼,调动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约3分钟。花些时间进行自我介绍是值得的。因为这是第一节课,师生之间首次见面,互不熟悉,学生有了解老师的强烈愿望。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受沟通是今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对自我介绍必须精心设计。然后过渡并设问)
Ⅱ.讲授新课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板书)第一框 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1:校园里的新鲜事
①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②准备工作: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可相应作以下准备:
1、准备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风等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2、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
3、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写好“我爱学校,爱我学校”的赞美诗词。
4、中小学的学习特点和规章制度的比较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同学提问和回答;教师选择问题向同学提问,并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过渡:
教师:大家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已经有几天时间了,现在一起来说说你对新学校、新班级的印象如何?和以前的班级、学校相比,新环境对大家有没有新的吸引力呢?
(学生回答,每个同学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都有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教师:到现在为止,全班同学已经相处了几天,有的是小学时的同学,彼此间比较熟悉,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又能坐在同一班级,实在是很荣幸的事,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但大多数同学来自不同的学校相互之间还不熟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怎么消除孤单呢?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2:“认识你,记住我!”
①设计目的
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②准备工作
每个学生自制5到10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课本上的11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些,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下位互赠名片,并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交往,教师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进
行及时辅导。
第三步: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新认识的伙伴。第四步: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受,大家分享。
④评价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三)“与新朋友结伴同行”(板书)
活动3:欣赏歌曲《朋友》
第一步:学生思考朋友与自己成长的关系。第二步:学生回答并总结。Ⅲ.课堂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
进入一个新班级,面对那么多新面孔,我渴望更多的了解新同学,结识新伙伴。为此,我的做法应该是(C)
A、不理睬新同学
B、不向新同学介绍自己,不让新同学了解自己 C、主动和新同学交流,尽量了解新同学
D、不与新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 V,布置作业:
结合教材谈谈进入新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V.教学反思:
1.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学习,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学习的环境,即了解学校,同学,老师。其次,还应该了解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的关系模式,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再次,学习学校的纪律以及规章制度等等。
2.学会介绍自我,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新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顺利地学习。
第五篇: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江南学校
王昕
教案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第一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教学课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教材分析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第一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教材介绍了网络交往新空间的一般特点:即无限性与两面性。无限性体现为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交往的限制,改变了交往领域、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两面性体现为网络既有很多优势,如便捷高效、随时随地、资源无限;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吸引都是强烈的。一方面,网络环境不十分干净,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迷失自己;另一方面,处于各种情感饥渴状态的学生不少,他们一旦上网,很容易陷进去不能自拔,甚至导致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学合理分析网络交往,帮助现代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网络交往的优势,学会辨别网络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诱惑欺诈,认识沉迷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客观、全面看待网络交往的能力,提高自己在网络交往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交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认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区别,理解网络交往的两面性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网络交往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认清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学会自我保护。
【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一方面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难以自拔,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难以辨别网络交往中存在的诱惑欺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受到伤害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显得愈加重要。】
教学方法
采取网络交流平台,围绕“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主题,通过探究活动、网络调查、交流论坛、拓展延伸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活,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或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搜集有关资料,分析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调查交流】介绍上课的注意事项:网络环境下的操作方式,简单用word文档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上课网页。
网页分为:首页、学习目标、学法指导、探究活动、拓展延伸、聊天交流。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是自学部分内容。研究活动、拓展延伸是本课的主要内容。研究活动是本课的中心。如图:
(新课教学)
【活动一】网络交往从我开始 让同学打开要求的网址:“论坛探讨”。在论坛第一栏:大家打招呼。要求每人写一句话,不超过10个字。【提问】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有何不同? 如图
:从网络调查作为突破,可从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交往的限制,超越了空间,扩大了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生经验等方面回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会,来加以区别。
【提问】网络交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分为两个环节:
1、进入“论坛探讨”的“案例分析”,你看了这个案例有什么感受? 如图:
得出结论: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2、我们进入“探究活动”的“分组搜索”,利用百度这个网络平台展开。思路:学习、生活(业余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分组搜索,并将搜索到的内容加以提炼,完成“论坛探讨”的“互联网之利”、“互联网之弊”。如图: 3
【小结】刚才我们交流了网络交往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要善于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利用网络帮助别人,实现个人价值。同时,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很诱人。然而网络交往过程中,我们也经常碰到不愉快的事情。要认清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学会辨别网络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诱惑欺诈,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避免网络聊天所带来的伤害。毕竟,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知识点】:网络利弊(两面性)
1、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给我们提供便捷;网络给我们生活的补充;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
2、但网络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危害„„
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网络上的不良诱惑,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诱惑欺诈
【过渡】理论运动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同学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活动】在线自测;--->警惕“IAD”
如图: 4
通过测试,反省自己,提出警告: 网络成瘾综合症悄悄的向你走来。注意网络环境,不能成为被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或者成为破坏网络环境的人。
漫画赏析;--->介绍网络对象的特点:虚拟性、隐藏性、间接性 如图:
学习升华;--->网瘾变网创 如
图
: 5
引导学生慎用网络,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发展任务。【拓展延伸】:网络交往注意事项
【归纳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网络交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明确了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及负面影响,认清了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希望同学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注意识别网络交往所伴随的诱惑欺诈,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反思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网络状态下的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设计的几个环节:网络调查、案例分析、分组搜索、在线自测、漫画赏析、BBS论坛和聊天室模式。因为这些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景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情景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设计了一个BBS论坛和聊天室模式——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求学生申请个账号(用真实姓名),将自己的言论通过平台发送,让更多的学生第一时间能搜索与本课相关知识点的评论,并可选择几个对象进行沟通,教师在教师机上及时调控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说得很多,甚至说偏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