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概括母亲形象,体会细腻的语言。
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母子之爱,唤起现实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2、截取法和夹叙夹议法。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中感受到深沉厚重的父爱,但平时在生活中,给我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往往是母亲,母亲的爱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一样,照亮我们整个的生命。今天,我们要跟随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的脚步,走进他那慈爱可亲的母亲。
(二)初读课文,走近母亲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参考:母亲背我元宵赏灯(元宵节的“巡阅”)
讲述小说娓娓动听(涌动的泪珠)
儿子受罚母亲流泪(丰富的内心世界)
灯下熬夜为儿做鞋(劳碌的身影)
2、读了这些片段,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以“读了__________,我感受到了一位____________的母亲”这样的句式来谈谈你们的理解。
参考:读了母亲背我元宵赏灯,我感受到了一位慈爱、美丽的母亲。
读了讲述小说娓娓动听,我感受到了一位善良多情有文化的母亲。
读了儿子受罚母亲流泪,我感受到了一位怜惜、疼爱子女的母亲。读了灯下熬夜为儿做鞋,我感受到了一位辛苦、勤劳能干的母亲。参考: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三)再读课文,认识母亲 参考:
原因不同: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
情状不同: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热泪盈眶,泪珠尽往上涌”;在后件事中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呜咽着、断断续续的声音”、“饮泣吞声”。
我听后的感受不同:前件事我的感受是莫名其妙、后件事我的感受是感念母亲。
2、仔细读读第三件事,想想母亲为什么要“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同时又硬着头皮说“打得好”?是不是矛盾,这反映出了母亲的什么心态? 参考:反映出母亲的“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
总结:两件事同写母亲的哭,但两次哭不同,反映的母亲精神也不同,前件事反映的是母亲的可爱、情感丰富的一面,后一件事反映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惜和疼爱。
2、从描写人物的角度,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不同的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的不同面,要善于写出人物心灵中复杂矛盾的一面,语言要细腻、真诚。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精品教学设计(附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述片段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赏析、感悟、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预习——展示反馈——质疑拓展(“三段式”教学模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叩问心灵,感悟身边的亲情。教学步骤:
一、音乐渲染,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由图导入:】看到这帧彩图,你想到了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文体,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述片段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赏析、感悟、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3、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叩问心灵,感悟身边的亲情。
三、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一:夯实基础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2、解读背景;
3、字词梳理;
小组内将《导学案》中的字词梳理题交流核对,然后分组合作展示字词。预习展示二:感知感悟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朗读感悟,分析人物形象;
3、赏析句子,体悟人物情感; 小组合作提示:
1、朗读文章:概述文章的四个片段内容。
2、试用“我读了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句式谈感悟;
3、细细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话语、细节或事例,做简单的分析; *秀秀你的分析概况能力
我读到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元宵夜巡视——呵护孩子、充满爱意; 看小说流泪——富有同情心,有丰富情感; 见挨打怜惜——疼爱但不溺爱孩子; 做布鞋劳苦——勤劳和才干; *秀秀你的情感体悟能力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三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教学设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教学设
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教学设计
2011-10-17 14:34:52| 分类: 教案(人民版)|字号 订阅
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
第一框《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理应受剑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标: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具体要求的能力,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白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并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过程与方法】
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采用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 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教学难点:领悟父母的爱心。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情感熏陶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音乐欣赏: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气氛,情感铺垫。【导入】
多媒体播放:电影《垂直极限》片段 【设问】
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完这段影片有什么感受? 展示课题: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看影片后感受父母爱的伟大!
通过影片的惊险场面,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导入新课
活动一:体味父母的爱 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
图1:一个疲惫不堪的父亲正给孩子喂奶;
图2:在公园里,一个父亲正用塑料袋给孩子接尿。图3:一位母亲打着哈欠仍然陪着儿子读书; 图4:一群父母在烈日下、考场外焦急地等候。
【设问】: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细微之处流淌出父母对你的绵绵爱意?
得出结论: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进一步【设问】: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只是我们的父母吗?
得出结论:
2、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
学生述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学生畅所欲言
图片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心的共鸣
[来源:Z§xx§k.Com]
击活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与空间
活动二: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多媒体显示:一把倾斜的天平
【设问】如果有一把爱的天平,你觉得哪一头装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哪一头装的是我们对父母的爱?
学生集体回答:那头重的装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那头轻的装的是我们对父母的爱!
让学生直观感受父母的恩情难以为报,为下一步的内容作铺垫
多媒体显示:张大爷辛辛苦苦培养儿子长大成人,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成家立业,开始幸福的生活。张大爷夫妇年纪大了,生活困难,就希望儿子寄点钱回家,不过,没想到钱没有寄来,却寄来一封信: 父同志母同志:
新时代新风尚,自己挣钱自己花,哪有余钱寄回家!
儿子 活动:请同学替老大爷写回信
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替张大爷写回信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来源:Zxxk.Com]
进一步请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得出结论: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 和法律义务,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活动三:现场小品展示: 《父爱如山 母爱如水》
得出结论:不要忽略父母对我们的爱
学生上台表演,谈看完这段小品后的感受
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活动四:爱的献礼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多媒体显示: 爱的献礼
──我的“孝心”要让您感受到
让我们共同来设计和制作出一份能表达我们心意的母亲节礼物
可以是一张贺卡、一幅画、一束花、一封短信、一首诗、一件手工制品、甚至唱一首歌、说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老师献上自做的忘忧草作为送给天下所有父母亲的礼物,希望他们永远忘却忧愁,永远健康、幸福!多媒体显示:祝天下所有父母亲幸福安康!(FLASH礼花为背景)
下课并及时播放音乐《咱爸咱妈》
学生展示自己母亲节的礼物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来源:学.科.网]
课堂总结及板书设计
活动一:体味父母的爱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2、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活动二: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活动三:现场小品展示 不要忽略父母对我们的爱 活动四:爱的献礼 设计并制作母亲节礼物
课后活动:
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或者为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
学生课后为父母做一件事。
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书】
第一课 第一框《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1、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2、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
3、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4、不要忽略父母对我们的爱
第二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
第三框《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
因为这两课时的内容不多且内在关联密切,所以可作一课时处理。本课时主要是要告诉学生,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所改变,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永恒的,子女不要误解了父母;在双方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作为子女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
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
学会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教育学生要从日常点滴做起,关爱体贴父母,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
教学重点
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落实具体行动,回报父母 的爱。
教学难点
1、要让家庭“小皇帝”、“小公主”接受父母爱的方式的改变,一时心理难以承受。
2、教会学生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且持之以恒也非易事。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让学生搜集表现亲情的感人文章或自己以前写的以父母为内容 的作文。
2、歌曲《常回家看看》磁带、录音机的准备。
3、抛出话题让学生在家和父母讨论。
教学流程
第 1 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导入
出示两个话题让学生讨论:(1)父母现在对你还像原来那样好吗?(2)在 家你为父母做过什么?
分小组讨论,然后 交流。
切入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小 讨 论
①课前布置完成P7表格。
②引导学生讨论:父母爱子女就是要陪伴在子女身边吗? ①课前自己试着填写P7表格。
②围绕“父母爱子女就是要陪伴在子女身边吗?”讨论。③交流讨论结果。
目的是为了引出一种现象:父母因为忙而不能经常陪伴我们,我们要理解。检查家庭作业
①检查课前布置的表格完成情况。
②教师积极引导,围绕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行正面教育。
修改完善在家和父母共同完成的表格;交流表格
教育学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言行。学会感受父母爱的不同方式
①讲述:亲情之爱是不变的、永远的,但随子女的不断成长,父母爱的方式却是不同的。②引导学生完成P7“比一比”。③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①独立完成P7“比一比,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②讨论:能理解这样的变化吗?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不同方式的爱。框题过渡
教师总结前框内容,过渡到下框教学
承上启下体会 爱的 细节
①讲述:孝敬父母不一定是表现在物质上,而更多的是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②点评学生所填表格的部分内容。
①孩子和父母共同填写P8两个表格。②交流表格。③就表格中的细节出入较大的地方进行评析。
通过完成表格,在比较中学生形成更深的感受。活动: 当 临时 家长
①讲述:“心动不如行动”。请你当一天的“家长”并作记录,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和繁忙吧!②引导学生分析所填表格。
①事先与父母沟通,以得到家长的支持。②交流做“家长”的体会。
让学生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与繁忙。课堂小结
略板书设计父母这样做的原因
1、父母因工作需要,不能天天顾及子女。
2、应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3、要从父母的日常行为和话语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爱。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1、父母为我们做过――很多
2、我们为父母做过――?
3、我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四框我们的心一起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作为子女,应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2)同呼吸、共患难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3)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应该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
2、能力目标:
认识到我们应该同父母亲同呼吸、共患难,我们的心应该与父母的心一起跳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日子,更应分担家庭的责任,与父母共同面对风浪。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理解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课前准备
印发两篇短文:《最美的声音》、《爸爸,让女儿来救你》。教学过程
提问:上节课回家与父母亲活动的内容。学生回答:(略)导入新课:
孩子用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感人事迹,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短文《最美的声音》。
最美的声音 包利民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怎么不安装电话呢?
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好久也没听到声音。我们很是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
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为了能让他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他身上,并努力为他创造最好的条件,从不让他受一点委屈。后来,日子好过了,他却要离开父母去远方上大学。他说:“我时常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用无言的爱塑造了我的今天。那次暑假回家,我录下了他们呼吸的声音,每天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像在身边一样。”
我们被深深震撼了。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教师重复:
“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
1、作为子女应学会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
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同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活动:阅读《勇敢的人》(P10)。第一步:一位同学朗读。
第二步:学生讨论,①请你想像一下,那些来听音乐会的人听到罗军的那声“妈妈”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可以从他们的表情、言语等角度揣测一下。②你怎样看待嘲笑别人父母的人?你会嘲笑别人的父母吗? 第三步:学生回答(略)
第四步:归纳(1):“儿不嫌母丑”,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在大庭广众之下,看到为了生计正捡废品的母亲,响亮地叫一声“妈妈”,真是勇敢之至。因为这一声“妈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孩子将自己与母亲联结在一起的心灵之链,是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表现。归纳(2):
①惊讶并佩服:原来罗军的家这么穷,难怪他平时穿着不好。不过他真是了不起,可以这样爱自己的母亲并帮助她。罗军的母亲也会感到自豪,她有个不嫌弃自己的儿子。②嘲笑与鄙视:哇!罗军有这样一个母亲啊!以后可要好好地嘲笑他了。
③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拾废品的人很多,贫穷的学生也很多,很正常。
④羞愧并躲开: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这样贫穷的同学。⑤反省并脸红:假如我的父母也这样,我能像罗军那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吗?我敢在公众场合和罗军一样大声地叫自己的父母吗?罗军多么勇敢啊,我以后再也不嫌弃自己下岗的父母了。
2、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体现。活动:细细品味漫画(P11),回答问题并表演。第一步:请三位同学表演。
第二步:思考:这组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还见过类似的情况吗?
第三步:学生回答(略)
3、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有一些沟沟坎坎,甚至是大风大浪。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日子,有时候还要分担家庭的责任,与父母共同面对风浪。也许只有在艰难的时候,我们才更能了解亲情的力量。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应该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
活动:
(1)有的孩子在家里出现意外事故后,用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重担。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讲一讲,让我们一起感受爱的力量。思考、讨论、讲故事。
(2)你家曾经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吗?比如父母下岗,家人患病,遭遇意外事故等。如果遇到过,你是如何与父母一起面对家庭困难的?如果没有遇到过,你能设想一下自己会如何与父母一起面对这种困难吗? 讨论:
以202班李传兵同学父亲在外地工地上遭遇工伤事故导致家庭困难的事例,请同学们介绍李传兵同学与父母一起面对家庭困难的动人事迹(在该班上课时则请李传兵同学自己谈一谈)。
请一位同学真情朗读短文《爸爸,让女儿来救你》:
爸爸,让女儿来救你 杨 洋
12岁的张婉晴是北京市的一名中学生,她的父亲得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救父亲,小小年纪的她毅然决定为父亲捐献骨髓。
骨髓移植量须与病人的体重成正比,病人每公斤体重需要5——10毫升骨髓。当时张婉晴的体重只有40公斤,可是,为了尽量缩小她与父亲体重间的差距,减小手术的危险,确保手术成功,短短的3个月里,她的体重增加了15公斤。同学拿她开玩笑,她说,能为挽救爸爸的生命做些事情,别说自己变胖变丑,就是让她豁出性命也愿意。
张婉晴住进医院后,每天都要打各种各样的针,其中有一种是刺激造血干细胞生长的,要连打7天。这种针打到身上特别疼,还会引起心跳过速、发烧、全身酸痛等一系列不适反应,可是婉晴始终是带着微笑接受的。
为了保证婉晴的安全,手术分两次进行。她每次都咬着牙,硬是一声也没吭。抽取干细胞前,妈妈告诉她手术时如果怕疼就睡觉,医生却提醒她如果睡着了干细胞就不活跃了,抽不出来手术就会失败。于是,她硬是几个小时没睡觉。第二次手术,医生将在她身上取1200毫升骨髓。医生每扎一针只能抽取5——10毫升骨髓,他们在婉晴身上扎了200多针……
尽管最终父亲还是没能幸存下来,悲痛的张婉晴却说自己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她为爸爸奉献过、努力过。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子女应该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尽力分担家庭的责任。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更应该与父母共患难。
作 业
探究与实践:小亮的爸爸有残疾,为此,小亮总觉得很自卑,他经常叹息自己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总是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越来越讨厌自己的父母了。(1)小亮的想法和做法对吗?如果你生活在与小亮类似的家庭里,会怎么想?
(2)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有一些沟沟坎坎,甚至是大风大浪,在家庭面临困难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样做? 板 书
我们的心一起跳
1、作为子女,应学会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
2、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3、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应该和父母的心一起跳动。教学反思:
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特别是联系本班(本年级)同学的家庭实际,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得轻松,接受得快。
但由于平时参加表演不多,学生在表演时有些不够自然。教师今后要在活动多样性方面下些功夫。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我的母亲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 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作为学者的胡适在自己的传记里是怎样写自己母亲的呢?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教育子女的几件事,我们来学习本文,体会一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学习这篇文章,或许你会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请找出有关事件,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复述故事情节。
a.每天叫我早起,谆谆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一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e.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一宽厚、和善、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f.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认真刚烈,毫不马虎,从不受一点侮辱
三、研讨人物
1、四人一组讨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教师结合分析,说说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为什么说“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本文行文质朴自然,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 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四、问题探究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合作探究明确)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3、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验与反思,品味质朴真切的语言,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拓展与延伸,感悟母爱的伟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一位慈祥而又严厉、教子有方、待人接物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又不乏刚气的母亲。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却极少抒情的句子,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呢?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这些饱蘸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二、研读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找出一些句子细细品味感悟。
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如:“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但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a.„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b.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c.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三、拓展延伸
1、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2、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3、学生自读朱德、老舍、邹韬奋三人写的母亲作品,并分析几位母亲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1、仿写句子。例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任选拓展延伸中00题中的一题,将课堂上交流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第五篇:2、_我的母亲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字词品味,理解母亲的形象;
2、体会胡适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3、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2.教学重点/难点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来看这样一位文化大师: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
1920年出版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第一个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
第一个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影响不可估量; 拥有35个博士头衔;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胡适不仅有这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成就,而且还有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婚姻。胡适一生倡导民主与自由,极力反对旧式婚姻,但自己却选择了服从母亲的包办,迎娶了从未谋面的新娘。这桩婚姻被列为“民国七大怪事”之一。至于胡适取得这些成就和选择这种婚姻的原因,希望大家在学完本课后有所领悟。
二、品味母亲形象
(2)补充母亲人生背景,引发学生共鸣。
为了父亲建造一幢新屋的愿望,16岁嫁给了48岁的胡传作填房;
23岁成为寡妇守寡23年;胡传前妻留下来的三男三女,一半比她还大,只好“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 苦心孤诣,以瘦弱之躯支撑日益没落的大家庭;
遵夫嘱拼尽全力抚养三岁独子成才;守寡23年间,7个亲人相继去世,包括父亲、弟妹、长孙等。
师:无怪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3)小结:母亲的痛苦和尴尬在于她要以一个幼子的亲娘,当家而年轻的后母、后婆,孤苦的寡妇,这多重身份来维系这个没落的大家庭。那么她又是以怎样的智慧和品性来面对这种苦难的呢?下面我们就分三个大组分别品味作为这三重角色角色的母亲形象。
2、细读母亲
每个大组中四人为一小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批注法再读文章,找出本组母亲角色中最打动你的语句,从两个角度进行品悟:一从整句出发,一是从一个字词出发,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出你的体会。
(1)方法示范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这句话突出了母亲的大度与容忍。
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语言:
我们品读的句子是(),我(我们)将这样朗读()(2)(2)自主品读
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小组找出的语句最多,品悟的最精彩,读的最到位。(3)小组依次展示
(4)小结:这就是胡适的母亲。齐读: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她不骂一个人;
她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她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七个“不”,说得如此肯定,母亲坚韧的品性、默默承受苦难的精神不能不让人动容,常人难以想象,常人更难以做到。这正是终生烦劳于家庭琐事中的母亲的伟大之所在。
三、体会胡适之情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胡适已经40岁,辛苦一世的母亲已然作古,文章语言读来质朴、平和,但文字背后这伟大的母亲却让我们震撼不已!同时,透过这质朴的文字,你们是否也能感受到四十岁的胡适对母亲那炙热的情感呢?
1、请从文中画出表现胡适对母亲情感的词句,从两个角度进行品析:一从整句出发,一是从一个字词出发。
例:第四段:引导学生通过“究竟”一词,发现前三段作用(对母亲充满感激):胡适认为自己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连和小朋友一起跑跳都不行,但在这生活贫乏的背景下,母亲的训练更显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如何理解本段中的“混”“如果”“一丝一毫”“一点点”? 补充材料:
胡适能与人为善,容忍别人,且能扬人之善。
----徐志摩
胡适温而厉,待人温厚、宽容,但做人做事也有原则,柔中有刚----梁实秋 齐读尾段
其他语句:究竟 从不 真 最仁慈 最温和
可见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胡适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美。
2、照应导入:解读胡适婚姻及成就
至此,大家对胡适婚姻奇闻的原因和他的成就取得是否有所领悟了呢?
胡适在自述中说:我少小离家求学,一直未能陪伴母亲身边。母亲给了我深恩,我不能不依从母亲的意愿,令她伤心。
胡适为了不让母亲伤心难过,情愿舍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默默容忍的做法,多么像及了他的母亲啊!可见母亲真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了他!而这这无条件服从的婚姻也蕴含了胡适对母亲多么炙热的爱啊!
3、背景介绍(配乐)
1918年,历尽寡居的艰辛,胡适的母亲永远离他而去,年仅46岁,母子临死未能见上一面,这成了胡适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胡适12岁多就离开母亲,直到她去世的“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奔丧途中的胡适在《先母行述》中写道“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留给胡适的是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哀痛。
4、再次齐读尾段(配乐)
四、真情告白
1、仿照文章最后一句的句式,写下母亲对你的影响,表达出你对母亲诚挚的敬意!
仿句:如果_____,如果_____,如果_____--------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配乐)学生展示
课后习题
《我的母亲》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眼yì()
广mò()
宽yù()
xī()戏
péi()罪
羞kuì()
抽tì()
chóu()备
mó()画
宽shù()
绰()号
佃()户
侮()辱
文绉绉()
2、读一读,想一想:下列加粗词在句中怎样解释更恰当:
①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⑪“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一句说出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句话中的三个“如果”连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收集几句歌颂母爱的诗歌或名句,写在下面,并注明出处。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语段阅读
①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⑦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 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⑾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⑿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了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母亲_____________品质;她将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第一次流的是_________的泪;第二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第三次流的是____________的泪。
5、下面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 第⑾段“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联系上文,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第⑿段“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联系全文,试揣摩母亲灯下看照片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可怜天下父母心”,读了以上两位母亲的故事,相信你定有不少感触。请联系我们的生活,来关注我们的母亲,谈谈我们的母亲吧!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① “野蛮”在这儿并无贬义,是相对文静而言,是说孩子们淘气、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
②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③ 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3、⑪这句话实际上是含蓄地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处境,在家中,作为当家的后母,常看到嫂嫂们的脸色。语句中含有一股辛酸,读来令人潸然泪下。⑫从作者的影响与经历来看,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格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说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好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色。从这样的好语言可以看出这是母亲的教育收到了好的效果。
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二、课内语段阅读
1、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2、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3、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
4、此题可概括叙述,也可答具体事例。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5、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6、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课外语段阅读
1、文章主要记叙了母亲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历程。
2、刚强 希望儿子也要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挫折
3、指“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4、离别 感恩 思念
5、① 答案从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恩”或发誓报答母亲深恩上组织即可。
② 写出表现娘的喜悦和以儿子为骄傲的内容即可。
四、作文
提示:本次习作主要联系阅读有感而发,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母亲。不限写作形式,有感而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