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设计 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作者: 永不止步0012 发表日期: 2011-10-08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与生活。
2.体会理想模型的建立、等量电荷巧妙分配原理等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库仑在定量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科学家的科学思想、方法、态度、毅力
教学重点 :库仑定量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库仑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
教学用具:
视频,多媒体课件,手摇式感应起电机,自制泡沫小球,细线,球形导体球,铁架台,毛皮,橡胶棒
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三个步骤进行,定性实验演示(学生观察与思考)---------视频播放库仑用扭秤实验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感悟与体会)----------库仑定律的应用(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法:实验、提问、启发引导式
学法:亲身体会,合作探究
新课教学:
一、历史回顾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电现象,但是为什么2000年后才定量研究?
一是当时社会没有对电力提出要求;二是还没有电荷量的概念,也没有定义电荷的单位;三是没有精密测量电荷的工具。说明科学、社会、技术三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二、互动与探究过程
问题情景一:电荷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猜想一下,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学们讨论后回答,并相互补充。
学生:1.距离2.电荷量3.带电体的形状等
1.定性探究:
问题情景二:如果你是一名物理学家,你准备如何做实验定性探究?
(1)你认为实验应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2)你想选取什么形状的带电体?
给出立方体,圆柱体,球形带电体让学生选择
(3)你想选取什么容易观察的方法比较作用力的大小?
学生:比较悬线偏角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根据现有器材,自由组合,给出可能的实验方案。
(4)你想选取哪些实验器材?
球形导体,两个自制的带细线的用保鲜膜包裹的泡沫小球,铁架台,感应发电机,橡胶棒,毛皮,(5)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做实验自己得出实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保持距离一定,先让塑料球带电,后给球形导体带电并逐渐增加电量,观察偏角;
第二步:保持电量一定,将球形导体逐渐靠近减小距离,观察偏角。
(6)实验条件:保持实验环境的干燥和无流动的空气
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结论:
距离一定,电量增加,偏角变大,作用力越大:
电量一定,距离越小,偏角越大,作用力越大。
2.定量实验:
教师提出定量实验在当时遇到的三大困难:
(1)电荷间作用力小,没有足够精密的测量仪器;
(2)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比较电荷的多少;
(3)带电体上的分布不清楚,难以测定电荷间距离。
问题情景三:设身处地,看看你能想到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困难?
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三大困难的对策: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库仑扭称实验,巧妙等分电荷法,质点--点电荷(理想模型)
(观看视频)库仑扭称实验,然后阅读课本13页的表格,观察表格,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学生: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与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
教师介绍:库仑扭称实验只能定量测出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库仑还利用电单摆实验定量测出异种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让学生体会库仑定律的完美。
第三组实验有误差:原因是漏电
利用扭称实验,结合数学方法,得出库仑定律的内容。
3.电学中第一个定律---库仑定律
(1)第一定律的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q1与q2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连线。
(2)表达式:
说明:F指静电力或库仑力;
k;静电力常量(单位是什么?物理意义)
实验得出:
(3)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条件:d〈〈 r〉
明确带电体看作点电荷的条件(类比质点的定义)
出示选择题让学生充分理解点电荷
说明在干燥的空气中库仑定律也近似成立。
(4)库仑力的方向:沿连线,再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判断
(5)静电力同样有力的共性,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6)静电力也是按性质命名的力,力学规律全部适用,受力分析按照先重力(库仑力)后弹力,摩擦力。
三、巩固练习
案例:课本中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预期达到三个目的:
1、库仑定律在应用时,可以不代入电性符号,直接代入绝对值,最后判定方向;
2、计算说明万有引力远远小于库仑力,所以可以忽略;
3、比较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试着谈谈体会。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与活动2、3题
第二篇:1.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陕西省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教学设计
1.2、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重点:掌握库仑定律
难点: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1.2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带正电的物体和带正电的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学通过观察分析出结论(参见课本图1-8).
【板书】:
1、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离.2.电量.
2、猜想与假设:回忆万有引力定律,类比法
3、实验探究: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再演示图1-8实验,得出定性结论
4、简绍库仑设计思想
【板书】:
3、库仑扭秤实验(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演示】: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介绍:物理简史及库仑的实验技巧. 实验技巧:(1).小量放大.(2).电量的确定.
【介绍】:(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质点的概念.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要体积小就能当点电荷,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予以纠正.
(2).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对其它介质对电荷间库仑力的影响不便向学生多作解释,只能简单地指出:为了排除其他介质的影响,将实验和定律约束在真空的条件下.
扩展: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任意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遵守库仑定律.用矢量求和法求合力.
利用微积分计算得:带电小球可等效看成电量都集中在球心上的点电荷.
5、得出结论:库仑定律
内容表述:力的大小跟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
公式:Fkq1q2 r2第 1 页 陕西省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教学设计
静电力常量k = 9.0×109N·m2/C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静电力同样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顿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题1】: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31kg,质子的质量m2=1.67×10-27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
Q1Q2m1m2F1kQ1Q2F1=k2,F2=G2,=F2Gm1·m2rrF19.0×109×160.×1019×160.×101939=113127=2.3×10F26.67×10×910.×10×167.×10
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这是相同之处;它们的实质区别是:首先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例题2】:详见课本P9 【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的小结
(三)巩固练习
复习本节课文及阅读科学漫步
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练习1、2、4,作业纸。参考题
1.真空中有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和B,相距为r,带电量分别为q和2q,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为F.有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C,大小跟A、B相同,当C跟A、B小球各接触一次后拿开,再将A、B间距离变为2r,那么A、B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为:[ ] A.3F/64 B.0 C.3F/82
D.3F/16 2.如图14-1所示,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各点都有一个点电荷,它们所带电量相等.A、B两处为正电荷,C处为负电荷,且BC=2AB.那么A、B、C三个点电荷所受库仑力的大小之比为________.
3.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分别带电q1=5×10-3C,q2=-2×10-2C,它们相距15cm,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它应带电量为________,放在________位置才能使三个点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
4.把一电荷Q分为电量为q和(Q-q)的两部分,使它们相距一定距离,若想使它们有最大的斥力,则q和Q的关系是________.
说明:
1.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一点应该使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2.通过本书的例题,应该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时为什么
第 2 页 陕西省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教学设计
可以忽略万有引力不计.
3.在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时,要用电荷量的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来判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
4.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是选学内容,但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希望教师介绍给学生,可利用模型或挂图来介绍.
教后记:(我的反思仅供参考)
1、学生对点电荷的认识不够明确,没有判断意识。
2、对库仑扭秤的实验很感兴趣,还能在生活中寻找将微小形变放大的例子。
第 3 页 陕西省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教学设计
第 4 页
第三篇: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作者: 夏维军(初中物理
贵州黔东南物理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12 / 70 发表日期:
2011-01-10 21:05:39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重、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分析):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思考、回答:摩擦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归纳:
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B)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2)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
自己从教十年了,“电荷 摩擦起电”一节课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些出汗,但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达标检测未能安排好。
4、语言上还要更精练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出现一个漏字,还好并不影响知识的准确性,这方面以后还要加强锻炼。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整体上的把握不如在我自己学校里的试讲效果好,参加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教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评价整个过程。并把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扩展为对系统知识的“探究和掌握”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习惯于多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思想方法,本课以物距跟焦距的关系为主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处处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仅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
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是实像,有时是虚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猜想: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
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
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5、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应用 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三)布置作业 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探究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道理。从这节课中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无穷乐趣。 《电荷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第1节 课题:电荷库仑定律 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4.利用“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用心 爱心 专心 5.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知识。 2.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2.通过对比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电荷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五、本节要点 1.什么是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电荷量? 2.什么是感应起电现象?什么叫中和现象? 3.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 4.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答:电荷量(Q),单位是:库仑(C)师问: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什么? 生答:摩擦起电。 (教师用验电器演示验证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3.带电本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 4.起电方式 师问:使物体带电方式有哪些? 生答:摩擦起电、接触起电。 师问:除了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外,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 生答:人们发现还有感应起电。 教师:1.做课本演示实验1.1-4,观察在带正电的C向A、B靠近时,A、B的箔片张开情况. 2.分析现象并结合检验,得到A、B分别带上了负电荷和正电荷。 3.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物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感应起电,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生共同分析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问: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微观机理是否相同?起电实质是什么? 生归纳总结:1.摩擦起电:原因是电子的转移。 2.接触起电:原因仍是电子的转移。(同时弄清楚了电量均分现象和中和现象。) 3.感应起电:仍是电子的转移。 5.电荷守恒 通过三种起电方式原因的分析,由学生总结得出起电过程中电荷守恒: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并与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相类比,指出他们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中也要有知识的迁移、总结、类比、融会贯通。) 做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过渡语: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清楚了物体带电的本质,而一个带电体究竟带多少电?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 6.元电荷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学生总结得出: 1.元电荷:人们把自然界中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电荷量为1.6×10C。 用心 爱心 专心 D.乙图中两球可能只有一个带电。 2.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C.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 4.两个相同的带电导体小球所带电荷量的比值为1:3,相距为r时相互作用的库仑力的大小为F,今使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放到相距为2r处,则此时库仑力的大小为() A. B. C. D. 5.真空中有两个相距0.1m、带电量相等的点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力的大小为3.6×-410N,求每个电荷的带电量是元电荷的多少倍? 6.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分别带有正电荷q1、q2,且q1>q2。当它们相距10cm -3时,相互间的库仑斥力的大小为5.0×10N,若将它们接触后再放回原处,相互间的库仑斥-3力的大小变为9.0×10N。设两个带电金属球都可以看成点电荷,求两球在接触前所带的电量? (四)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第五篇:《电荷库仑定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