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一等奖范例_《父母的名片》教学设计
省一等奖范例_《父母的名片》教学设计
父母的名片
—— 图文混排综合应用 省一等奖的范例
一、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强调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还需要渗透人文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向学生呈现蕴含人文、道德、社会冲突的一些案例,促使学生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人。
本课例的设计主要依据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上)第二章第四节《图文混排的设计与制作》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名片的要素、作用;(2)掌握图片、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选择、插入与编辑方法;(3)熟练设置文本框格式,合理进行图文混排。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名片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图文混排的搭配技巧,培养观察与审美能力;(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根据父母的职业特色选择恰当的名片类型,并进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根据应用需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新设计,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3)能够采用BBS方式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协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了解父母的职业,关心父母的工作情况,增强亲子交流;(2)结合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名片使用现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协作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名片使用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设计 1(一)教学内容设定
1(Word2000软件中选择、插入与编辑图片、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方法;2(Word2000软件中插入文本框、调整设置文本框格式,合理进行图文混排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综合应用课,虽然教学内容涉及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的插入、编辑等多项操作技能,但是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些技能的基本操作。本课例为了巩固以上操作,进一步凸显Word2000的排版功能,以“为父母制作名片”为活动主题开展创作活动。该主题活动既避免了单纯的技能操作教学,又让学生领略了Word2000文字处理技巧在实践层面的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图片、文字共存的艺术效果,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本课例不仅仅着眼于技能练习,而是注重结合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名片使用现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协作精神,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名片使用态度和价值观。
1.基本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以“为父母制作名片”为活动主题开展创作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学会图文混排的方法和技巧。
2.拓展内容分析
在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本课例的拓展教学内容是结合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名片使用现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整个学习过程,没有事先框定的答案,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对教师提出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方式的高级思维,以达到对名片使用问题的深刻理解,树立正确的名片使用态度和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
? 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学会图文混排的方法和技巧;? 树立正确使用名片的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难点
根据职业特点选择恰当的名片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提高运用Word2000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能力。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例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融进以“为父母制作名片”为活动主题的创作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同学、Webquest教学网页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逐渐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对象分析 2 本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1.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使用Word2000软件的基本技巧;(2)学生对名片作用有初步了解,具备辨别是非、与人交流讨论的能力。2.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自信。虽然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是自控能力不强。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本课例在学生利用Webquest教学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指导、调控课堂秩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又注意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勇于创新、不懈探究的学习意识。当然,这都是长期、系统而细致的工作。
3.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一年级学生能够对抽象、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推论,但是仍然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且由于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思维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还不能客观或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关键在于诱导、疏通与渗透。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中,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等知识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可以明白;图文混排的方法和技巧则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借助教师点拨、教学网页指导的帮助,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了解、逐渐提升;对社会上名片使用现象的分析、理解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把握,适时引导、提炼、升华。
4.学生的学习类型分析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能够直接从各种传播媒介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但是,他们的学习体验是各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类型主要有愿学善学、愿学但不会学和主观不愿学三类。
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会学习远比掌握具体知识与技能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保持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本课例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学生的分组,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意志品质,教师在切入“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指导时,注意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在学习、创作过程中的亮点,以达到对学生自我判断力、计划力和自我控制力循序渐进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Webquest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 3 将虚拟网络作为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在网上充分地利用时间,避免漫无目的地任意冲浪,WebQuest教学网页经过精心设计。
Webquest教学法赋予学生明确的学习方向,结合任务驱动法给学生设置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须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使学生更深入地在选定的学习领域内进行探索,把“在乐中学、以用带学、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思想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在具体的应用中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技能。
(2)讨论法
本课例以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名片使用现象为讨论主题,对主要的、相异的观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自身内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提高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认识,体现协作性。
2.学习方法的选择
借助WebQuest教学模式,本课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的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及小组交流的学习活动,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
3.分组形式的选择
依据以上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课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引导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以保证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能顺利进行。
4.小组内的自主协作机制(1)自主学习
独立浏览Webquest教学网页,进行名片制作的自主探究学习。(2)协作交流学习
? 组内讨论:每组选定一位组长主持讨论。讨论时,教师要蹲点与巡视相结合。蹲点是深入一个组参与讨论,巡视是了解和照顾全班各组的讨论进程。
?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和意见。
六、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环境的选择
本课例选择在Web教室进行教学活动。2.硬件资源的选择
教师能运用多媒体网络广播软件、大屏幕投影仪调控教学进程。3.软件资源的选择 Webquest教学网页。4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例采用多元过程性评价。师生评价表、教师全程随堂评价的设计见附录。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品;评价手段主要有教师口头表扬、作品展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相结合。
八、课时设计
本课例的课时设计为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于时间及机位安排上的考1.节省课堂时间,虑,预先将本课的任务主旨告诉学让学生尽快进入教
生,让学生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在教师引导下,自由学主题 课前准备 同质”的原则,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组合成学习小组 2.保证组内协作
特长、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和组间竞争能顺利 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 进行 运用“情境导入”模块:阐明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
1.展示名片的图片。学生兴趣
2.让学生说说对名片作用的了解,1.学生观看、思考,2.让学生明白名情境导入 引导他们明确名片只是一种交际工与教师互动 片只是一种交际工引出主题 具。2.明确学习目标,具(5分钟)3.播放录像小品《打扑克》,进一进入教学主题 3.通过提供主题背
步阐明名片不是身份的象征,职业景信息,让学生明 地位各有各精彩。确学习目标 4(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正视我们父 母的职业地位,为父母制作名片。5 运用“任务引领”模块: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1:根据父母的职业特色,选择赋予学生明确的学任务展示 1.专心听讲 恰当的名片类型,为父母制作一张习方向,帮助学生明确流程 2.明确学习任务 名片。(2分钟)走向成功
要求:结合插入与编辑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等多项 技能,合理运用图文混排技巧。
1.从名片的形状、运用“过程指导”、“知识拓展” 构图、色彩、构成模块:指导学生学习
要素等方面为设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名片打基础,培养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学生的观察、分析决哪些问题,发挥主导作用: 归纳能力 1.欣赏分析名片范例,帮助学生了2(与旧知识联系,解名片的相关常识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名片的作用 1.专心听讲,明确——如何用Word要点分析 ? 名片的类型 学习重点、难点 制作名片 启发思维 ? 名片的构成要素 2.明确学习方式,3.对于重点、难点(6分钟)? 名片设计的技巧 学会问题求助 问题,教师借助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重点、Webquest网页列难点 举案例、进行明确
图文混排的方法和技巧 的分析、并做出适3.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 当的示范。这样有
教会学生合理运用Webquest教利于学生抓住要学网页中的过程指导、资源库中的领、少走弯路,为素材,懂得寻求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合理的学习支架 运用“过程指导”、“素材分享”模
1.浏览Webquest块: 教学网页中的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检巡视、指导、调控课堂秩序 学习名片的相关知索、归纳能力,提愉悦创作 1(对个别掌握不够的学生进行单独识 高自主学习能力,体验成功 辅导 2.围绕学习任务进(10分钟)发展学生的自我表2(及时发现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行名片制作 现力、创作能力 问题,并给予适当提示 3.在线提交作品到
3(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在学习、创教学网页 作过程中的亮点 6 通过欣赏评议,使运用“小结评价”模块: 学生对名片制作、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肯定性和鼓展示作品,并进行问图文混排技巧的认欣赏评议 励性的评价: 题解答;其余学生欣识与理解更加深调整完善 1.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赏、聆听、提问、提刻;发挥评价的引(6分钟)态度、情感、能力、合作等表现 出修改建议 领、激励功能,增2.评价学生作品的组成要素、构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图、色彩、创意 信心 运用“任务引领”、“笑谈名片”模
块: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交流之后可以在BBS上发表个人观能力,提高学生人点 际交往能力,体现1.交流讨论,在BBS协作精神,帮助学交流讨论 任务2:根据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名上发表个人观点 生树立正确的名片阐明观点 片使用案例,开展小组交流讨论活2.分组汇报本组讨(8分钟)使用态度与价值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论的结果 观,在信息技术教 学中切实落实情感蹲点与巡视相结合。蹲点是深入一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个组参与讨论,巡视是了解和照顾
全班各组的讨论进程
既帮助学生对所学运用“小结评价”模块: 的知识进行归纳总1(总结:名片设计要素、图文混排结,又帮助学生进归纳总结 与教师互动,理清思技巧 行学习反思,以便思考延伸 路 2(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3分钟)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法,提高学习质量力, 和效率。
十、教学流程图设计 7 开始
情境导入,引出主题:引入主题,并阐明学习目标(5分钟)任务展示,明确流程:分层提出具体要求(2分钟)要点分析,启发思维:精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6分钟)愉悦创作,体验成功:借助网络
巡视、指导、调控课堂秩序,Webquest网页,进行自主探究 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在学学习,运用图文混排技巧完成习、创作过程中的亮点。名片任务,并进行在线提交(10分钟)1.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欣赏评议,交流完善:展示网络 态度、情感、能力、合作等表现 学生作品,并进行肯定性和 2.评价学生作品的组成要素、构鼓励性的评价,并提出修改 图、色彩、创意 建议。(6分钟)交流讨论,阐明观点:根据社会
蹲点与巡视相结合。蹲点是深入一个组上某些不正常的名片使用案例,参与讨论,巡视是了解和照顾全班各组开展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在BBS 的讨论进程 上发表个人观点,并 分组汇报 本组讨论的结果(8分钟)归纳总结,思考延伸:本节课的学习收获(3分钟)结束 图
符 说 明 8 附录
1.教师随堂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 评价内容 评价手段 评价方式 课前准备
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任务展示,明确流程 学习表现 口头表扬 教师点评 要点分析,启发思维 愉悦创作,体验成功
欣赏评议,交流完善 口头表扬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习表现、作品 作品展评 交流讨论,阐明观点 教师点评相结合 观点阐述
归纳总结,思考延伸 学习表现 口头表扬 教师点评 2.自我评价表 班别: 姓名: 评价等级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自评(50%)师评(50%)活动过程保持探究兴趣,认真对待,积参与态度(20)极参与
探究过程能及时提出问题、合理分析问学习方法与手段(30)题、选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
与组员团结合作,阐明自己的观点,共合作精神(20)同探讨问题 提高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
能力发展(15)力,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勇于创 新、不懈探究的学习意识
作品完成情况(15)按要求、及时完成作品,并富有创意 总评 简单描述: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备注 85分以上——优秀;60-85分——良好;60分以下——加油 9 3.作品评价表
评价等级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自评互评 师评
(30%)(30%)(40%)思想性(20)名片组成要素完整、清晰、健康 技术性(25)图文元素丰富,图文混排效果自然、美观 艺术性(25)名片构图独特,色彩和谐 创新性(30)名片视觉效果新颖,符合表达需要
备注 85分以上——优秀;60-85分——良好;60分以下——加油 4.Webquest各模块功能介绍(1)主页截图
(2)各模块的功能
《父母的名片》教学资源是一个Webquest教学网页。各模块的功能如下: ? “情境导入”模块
该模块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提供主题背景信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任务引领”模块 10 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赋予学生明确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过程指导”模块
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的过程中能抓住要领、少走弯路,该模块用于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列举相关案例、进行明确的操作分析、并做出适当的示范,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 “素材分享”模块 该模块用于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预先准备好的素材资源,既为学生节省时间,避免走弯路,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某些网站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 “笑谈名片”模块
该模块用于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求助、学习经验交流与共享。? “小结评价”模块
该模块既用于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用于评价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水平发展、协作的情况等方面。
? “知识拓展”模块
该模块用于实现分层教学,为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提供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延续性,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典雅简净”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寄予灯笼中的复杂情感。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课文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请总结。
(2)在文中标注出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各一处,多多益善。
(3)请圈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老师前两天去了百花洲,拍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视频里有什么?
预设:有很多灯笼,我们会发现凡是节日里,总会有灯笼的身影。灯笼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让节日的气氛变得更加的喜庆。往前追溯,在尚未出现和普及电灯的时代,灯笼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中点亮灯笼,可以指引人们回家之路;村口高照灯笼,可以慰藉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高挂灯笼,可以彰显主人地位权势。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先生的灯笼。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了解作者吴伯萧。
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莱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吴伯箫是咱们老乡,是一个进步青年,还是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进步青年。
检查预习:
争讼(sòng)斡(wò)旋 静穆(mù)怅(chàng)惘
锵(qiāng)然 燎(liáo)原 熙熙(xī)然 马前卒(zú)人情世故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将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整理:
以徐法兵同学为代表的.提出:文章围绕灯笼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对第一段情有独钟,李雨涵问为什么第一段写和灯笼无关的事情,董如意问为什么第一段要写光和亮。
最后一段同学们的疑惑也是较为集中,左荣娇问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数火把,为什么说灯笼又不够了,李萌问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张家豪同学的问题是“青春的尾梢指什么”。还有同学问素丝是什么意思?
看到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惊喜,这说明同学们读课文读的很仔细,预习的很充分,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入灯笼。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感受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怀。
提着灯笼,结缘份
(一)文章以灯笼为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齐读)请同学们找一找,我和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给大家三分钟的讨论时间。(板书:缘)
预设:
第2段,村楼戏台表演。(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
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节看灯;
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装点乡村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第9段,纱灯上描红;
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历史文化)
通过这些缘分的寻找,我们发现,作者记忆网里的灯笼与村民的生活,乡村的艺术表演,年节,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点亮灯笼,探缘深
在这诸多的缘分中,你觉得哪些缘分更深呢?
预设1、灯笼和祖父。
品句: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熙熙然:快乐满足的样子。为何快乐满足:祖父对我的疼爱关怀。对祖父的怀念,其乐融融家庭氛围的一种怀念。《咏雪》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预设2、灯笼和母亲。
品句: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亲手,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照顾。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为自己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特别:特意,私人订制,只为我准备,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预设3、灯笼和我。
品句: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写出了我的高兴,甜蜜,安心。纱灯上描宋体字,不可遏制的神往。
预设4、灯笼和族姊远嫁。
预设5、灯笼和汉献帝。
品句: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一盏孤灯陪伴。人盛,灯笼盛。人没落,灯笼也破落,成为孤灯了。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预设6:灯笼和三位将军。
品句:1、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马前卒:旧时马前吆喝开路的人,为人奔走效力的人。抒发作者渴望奔走效力,沙场杀敌的情怀。
不禁让我想到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九一八十年写。----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品句2、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为何不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作者渴望振臂一呼,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抵外敌侵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明确: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保家卫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藉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个别读,齐读11、12自然段。读出激情豪情。
你觉得这样的吴伯箫给我们的启示?(德育渗透)
心系国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通过分析、体会,我们品味到吴伯萧先生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蕴藉,简洁而不杂芜”。我们体会到吴伯萧的怀人之思,忧国之情。(板书:怀人、忧国)
高挂灯笼 寻光明
第二段不仅写了和灯笼的缘分,在开头还写了这样的一句话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和太阳比,作者为何要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预设:因为他们打破黑暗,带来光明。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乃至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
正如文章中的第一段所写: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追求光明是人的一种天性,作者喜欢灯笼是源于对光明的追求(板书:追求光明)齐读第一段,注意读出深情。这也就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为何第一段不写灯笼,而写光明,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下文对灯笼的介绍,对灯笼内涵的理解。(板书:画灯笼)
正如同时期的巴金先生在《日》(1941年7月)中写道: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提着灯笼,探一体
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但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只有人才能提着灯笼,点亮灯笼,只有人对光明对美好生活产生了的渴望和追求,才会提着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也正如文章的最后所说,作者要数火把,探海灯,烈火,这些事物都和人有关系。所以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板书:灯笼在手里)
一个小小的灯笼寄予了作者温暖的祖孙情,母子情,壮烈的保家卫国情。
一个小小器物可以怀人,思乡,忧国。
一个微小事物,一些微末之人,能述家国之事,抒壮烈之豪情。
如果灯笼是小,那么家国情就是大。
在写法上我们可以称为:小中见大,以小写大。
我们今天学习了灯笼,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灯笼是母亲白发上的一缕青丝未白/灯笼是……
你认为灯笼还是什么?请仿句
出示教师下水文
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灯笼是母亲白发上的一缕青丝未白/灯笼是孤行客心里的一份安宁/灯笼是保家卫国时的一声号角/灯笼是家的思念,是国的召唤,是光明的化身,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万丈光芒。
推荐阅读:吴伯箫《记一辆纺车》《马》
作业:
1、完成课堂检测
2、A层同学选取一个小的物件,寄予你的感情(200--300字)
B层同学完成灯笼是什么的仿句。(100—200字)
总结
今天我们在吴伯箫和灯笼结着缘里的记忆网里,感受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之路上,可以手提一盏灯笼,一路疑惑,一路光明。
让我们再次感同身受,学习吴伯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齐读12自然段。
一课一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讼()斡(wò)旋 静mù()怅(chàng)惘 锵()然 liáo()原 熙熙()然 马前卒()
1、文章都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情,请列举四点以上。
1、请评析语句“……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2分)
2、请仿照例子写出作者蕴含的情感。(2分)
例: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通过“亲手”一词,写出了母亲不让他人插手,亲自接过我的灯笼的情态,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评测练习答案
一、争讼(sòng)斡(wò)旋 静穆(mù)怅(chàng)惘
锵(qiāng)然 燎(liáo)原 熙熙(xī)然 马前卒(zú)
二、灯笼和祖父,灯笼和母亲,小时候上灯学,村头高挂灯笼行好,小时候追着龙灯跑半夜,族姊远嫁时的灯笼,小时候在纱灯上描宋体字,汉献帝和灯笼,灯笼上写的三位将军的名字,我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三、1、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写出了汉献帝当时的处境悲悯,只有孤灯一盏,写出了灯笼和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2、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特别:特意,私人订制,只为我准备,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第三篇:动物名片教学设计
《动物名片》教学设计
北留完小 靳丽萍
教学目标:
1、看图片,读例文,学习例文是怎样介绍动物的特点。
2、仿照例文,尝试为动物设计名片。
3、初步感受“列数据、举例子”这一新的写作方法,初步将这一方法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4、能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创新求异,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例文内容的比较,学会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描写。
2、学会筛选查找到的动物资料,并能创新求异,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
课前准备:搜集喜欢的一种动物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情引趣
1.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猜谜游戏,怎么样?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请看(1)头戴翡翠花帽,身穿锦绣缎袍,常把扇子展开,夸耀自己美貌。(孔 雀)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真聪明,能够从谜面中抓住动物的特点)
(2)脑袋像猫不是猫,身穿一件豹花衣。白天睡觉夜里叫,看到田鼠就吃掉。(猫头鹰)(你眼睛真亮,这可是猫头鹰最喜欢吃的食物啊!或一下子就发现猫头鹰的特点,你真棒!)
(3)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熊猫)
2.师:同学们真厉害,很快就把谜底猜了出来,看来同学们对动物很感兴趣,也很喜欢它们,是这样的吗?
二、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动物星球”准备召开一个动物联谊会,动物们都参加了,他们为了让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都想为自己设计一张漂亮而又与众不同的名片。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能干,想请你们为它们设计,你们愿意吗?我替他们谢谢你们。
2.下面,我就带大家去和我们喜爱的动物交个朋友吧。(出示课件)你最想为哪种动物设计名片呢?为什么?(讲理由)
3.看来大家都喜欢动物,这节课我们就来为动物设计名片。(出示课题)过渡:那么,怎样为动物设计名片呢?我们来看看薛爱华同学是怎样设计的?
三、图文对照,例文引路
(一)学习例文——鲸
A、自由读鲸的名片,思考:(出示:合作学习提示)1.薛爱华同学向我们介绍了哪一种动物? 2.鲸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薛爱华同学是怎样把鲸大的特点写具体的呢?用“-----”画出有关句子。B、交流、汇报
C、那么,从哪里看出鲸的大呢?(嘴巴,体重,食物,随机画出数字)预设:
(1)哦,你从它的嘴巴看出的,鲸的嘴巴有多大呀?这样的嘴巴我们见过吗?真是够大的了。
(2)你还从哪看出它的大,这句话告诉我们鲸的体重和身长,3吨重相当于我们班120个小朋友的重量,7米相当于我们教室的长度。你们说鲸大吗?你还知道了它的体重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3)这是写到了鲸的食量很大,怪不得说:“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D、小结:爱华同学从嘴巴,体重、身长、食量这些方面来介绍鲸的大,像嘴巴,体重、身长这些方面的描写我们把它称为外形描写,食量是指吃的方面,属于生活习性方面描写。板书:外形 生活习性
薛爱华抓住了鲸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特点,举了例子,应用了很多的数字,把鲸介绍的多清楚呀!别人一读,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E、除此之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过渡:薛爱华又是怎么向我们介绍海龟的呢?
(二)学习例文——海龟 A、出示自学提示:
1.薛爱华向我们介绍了海龟的哪些特点? 2.海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交流、汇报
(三)鲸和海龟的特点有很多,薛爱华同学为它们设计名片时是把所有有关它们的特点都写下来了吗? 的特点,把它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下节课,我们就来评选优秀的名片,看谁的名片能上我们的展示台。
六、作业:
1.完善自己刚才的名片设计,如果还喜欢其他一些动物,也可以多设计几张。
2.给自己设计一张属于自己的独特名片。板书设计:
动物名片设计 名字:鲸
特点:大(外形、生活习性)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苏州和杭州。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生: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生齐读。)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 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屏显课文结构图。)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屏显。)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一生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的,中国的绘画、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屏显。)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
END
—
第五篇:《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师: 好,时间到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好,现在开始。
(生写信。)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生阅读并交流。)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生继续讨论交流。)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师: 这下准确多了。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师: 好。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师板书“感动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好。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师: 很好。“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尽孝的良知。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生鼓掌。)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父亲、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你见,或者不见 \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 你念,或者不念 \ 父爱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 你想,或者不想 \ 时间都在流逝,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 默默\ 相守 \ 时常 \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