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玲 书法教学设计 2
带有单人旁的字的书写
三界镇小学 唐 玲
教学目标:
1.认识带有单人旁的字的基本形态特征,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2.写好“仁、他、仙、位、什、仲、侈、付”这8个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培养学生写字兴趣,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教学重点:写好“仁、他、”等8个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带有单人旁的字的间架结构。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过好多笔画,下面来复习一下,老师说笔画,你们接着说书写要求好吗?
(我说横——橫要平,我说竖——竖要直;我说撇——撇有锋;我说捺——捺有脚,我说折——折要方,我说弯——弯要圆。)同学们能把笔画书写要求记得那么牢,真了不起!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写字歌》(课件出示)同学们边背诵边对照图中小丽的做法,检查自己的写字姿势。)
头正身直两脚平,身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长,笔杆微微向后斜。拇指不能盖食指,两肘平放一条线。本子放在正中间,左手按本右手写。
真棒!希望同学们写字时时刻提醒自己按要求来做。
二、揭示课题
同学们,许多字都是由一个个偏旁和部件所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带有单人旁的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三、认识、试写“仁、他、仙、位、什、仲、侈、付”8个字 1.(课件出示)认读“仁、他、仙、位、什、仲、侈、付”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字?(及时纠正字音)大家一齐来读一读。
2、指导书空“仁、他、仙、位、什、仲、侈、付”
谁来书空这几个字?(让学生评议笔顺笔画是否正确)大家一起书空这几个字。(学生边书空边说字的笔画)
3.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试着写一写这几个字。注意写字姿势。(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书写姿势,及时纠正。)
4、书写展评。
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写的字怎么样?说说你的理由。
四、小故事《米芾学书》
1、是啊,要写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刻苦练习,更要用心来写。让我们来听听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故事。(播放故事《米芾学书》)
2、米芾为什么把字写好了?(课件出示)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还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3、(课件出示)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这些字的结构都有些什么特点?刚才,我们所写的带有单人旁的字属于什么结构?书写带有单人旁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左边写窄些,右边写宽一些。)
五、学习单人旁的演变及其书写
1、(课件出示:“单人旁”)仔细观察单人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单人旁是由哪两笔组成的。(了解明确斜撇、垂露竖的写法。)
2、其实,单人旁的书写从以前到现在经过了几个变化过程。(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看看单人旁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3、在书写时,应该遵循避让原则。认真看看田字格中的单人旁,应该怎样写好单人旁呢?
六、观察感悟、指导练写
1、(课件出示:柳公权《玄秘塔碑》碑文)谁来说说碑文中带有单人旁的字书写时都有些什么特点?
2、对,这些字大都左窄右宽、高矮应因字而异。(课件出示)看看图中的字,左高右矮和左矮右高的字书写时应注意写什么?
3、找朋友(课件出示)
找一找,哪些字是左高右矮的字?哪些字是左矮右高的字?
4、(课件出示)认读图片中的字,以“仁”和“什”为例示范书写。下面看老师写: 仁:起笔轻顿,先写斜撇,再写垂露竖,最后写二。注意:横要写平,第一横笔第二横短。左窄右宽,左高右矮。
什:起笔轻顿,先写斜撇,再写垂露竖,最后写十。注意: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出锋要快。左窄右宽,左矮右高。
5、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讲的写字要领,拿出作业纸来,练习书写“仁”“什”各四个,注意:写字时要“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6、(课件出示)同学们一边书写一边对比自己的书写姿势是否正确。
7、书写展评。大家看这位同学写的字,左窄又宽做到了吗?左高右矮做到吗?左矮右高做到了吗?
8、评议后再次练写“他、仙、位、什、仲、侈、付”。(教师巡视指导)
9、书写展评。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字,跟刚才他所写的字有什么不同?抽这位学生说说自己进步的原因。
六、总结(课件出示)
米芾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同学们不一定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是只要我们勤于练习持之以恒,一定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同学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板书设计 带有单人旁的字
仁 什 左高右矮 左矮右高 左窄右宽 左窄右宽
第二篇:裴孟玲书法教学设计《平撇》
《平撇》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书法练习指导》(湘版)第七课
猇亭区长堰堤小学
裴孟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平撇”的写法;学写“千”与“禾”两个字。
2、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通过对笔画及汉字书写的练习,初步掌握软笔书法平撇的写法,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平撇”的写法。
教学难点:“千”与“禾”的间架结构。
教具准备:毛笔、宣纸、旧报纸、笔架、砚台、墨汁等。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
出示《玄秘塔碑》。
此图为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其笔力挺拔苍劲,入木三分;其笔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此碑文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却仍字迹清晰,这是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中国书法艺术!
二、笔画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了软笔书法中哪些基本笔画呢?学生自由回答。
2、回忆具体的运笔流程。点名回答。
3、播放笔画复习视频。
教师小结:软笔书法的任何笔画,都离不开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步骤,一般为逆锋起笔,运笔的方向、力度等不同生成不同的笔画,收笔又有回锋、提锋之分。
三、讲授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笔画——平撇(出示撇的笔画),看到软笔书法平撇的写法,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是的,平撇可以是柔软舒服的柳叶,可以是清爽干净的短发,可以是短而尖的鸟喙,还可以是削铁如泥的刀锋,撇柔中带刚!我们看看它的写法究竟暗藏了什么玄机。
2、撇的写法:逆锋向右上起笔,向右下稍稍顿笔,再向左下行笔,渐提笔锋。(出示撇的写法)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平撇的运笔,凌空书写。教师与学生一同执笔(注意握笔姿势):我们一起来握笔(擫、押、钩、格、抵)。
①教师凌空书写平撇,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手腕运动的方向。②教师带领学生凌空书写。右肘搁在桌上,握好笔,逆锋向右上起笔,稍向右下顿笔,向左下行笔,渐提笔锋。
(2)教师在书写纸上演示撇的写法,学生配合口诀。(3)请同学们观察平撇和悬针竖的写法,看看有什么发现。出示对比图。
过渡语:既然同学们有鹰一样敏锐的眼力,捕捉了平撇书写的重要信息,相信我们一定能把平撇写好。
(5)学生自我练习,同时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组长发放书写器具,将报纸垫在宣纸下面,砚台放在正中间,组员保持安静等待。
教师强调:握笔姿势正确,保持身体与地面垂直,毛笔与桌面垂
直;从右往左、自上而下书写。
每人写六个撇,注意运笔步骤,不宜过快,书写过程中也要保持安静。
四、巩固练习
过渡语:看到同学们书写的认真姿态,老师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小时候的故事。(书法故事插入:王羲之与戒珠寺墨池)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由于王羲之从小就勤学苦练,才写得一手好字!如果我们也学习他那种精神,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书圣”!而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思考。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习的汉字中,有哪些字包含平撇这一笔画。学生举例,老师板书。
2、教师示范。教师讲解间架结构,示范“千”和“禾”的写法。
3、自我练习,教师指导,PPT播放书写微课视频供学生参考。
每人分别写3个“千”和“禾”,同样注意握笔姿势;每组内选出一名书写最优秀的作品全班展示,再在推举范围内评选出全班的优秀者,在这个环节中将诞生我们班的“小小王羲之”!
五、作品展示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现场点评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评选出来的作品再次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分别对“平撇”、“千”和“禾”进行评价。
六、用具整理
将报纸和宣纸平铺放在胸前,砚台放回桌子正中间,课后将毛笔上的墨汁冲洗干净,理顺笔锋,悬挂起来,以便下一次使用,每次书写后也要养成良好的收拾整理习惯。
第三篇:2014王玲教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学习列数字、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3、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居。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教学难点:
1、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掌握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说明方法。教法: 讲授法、互动法 教具准备:
关于傣家竹楼的图片;各地民居,如土楼的图片;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看这些图片,猜猜这些是哪个地方的民居。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参观领略一番。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
客家民居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方)、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吉祥的追求。
陕北窑洞民居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一头连着炕,冬天炕上很暖和。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
台江县吊脚楼
Wil zaid
Wil zaid niangb Fangb Nix Fangb Hsend,laib vangl gol ait Dangl Xangb,diub zaid maix diut laix naix.Wil zaid ghet dot 70 not hniut yangx,seix dail maix dliangl maix ves,hnaib hnaib mongl ghab vud hleik nangx hxib dul.wil zaid wuk niangb zaid yis gheib yis bat.wil mais mongl ghab vud ait gheb,nios vob bat.wil bad mongl guangx dongb ait gheb vangs seix diot diub zaid hxad.wil qend duf dud yangx,wil zaid ut dail yut Wil seix nenx sos,mais bad ait gheb hxat dad wat,nongt sail ves duf leix,jef duid gos mais bad.Ait nend,wil gid gid seix vut,xangs dud xangf xangf xangx hent wil.镇远民居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二、自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2、交流:客家民居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傍水而居”。
三、合作研读,体会特点
1、划分小组,提出要求:
⑴分为“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⑵要求:先分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2、合作研读,完成表格:
⑴把“客家民居”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⑵把“傣家竹楼”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傍水而居——傣家竹楼
位置:傣家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至今傣家人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作用: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材料:竹子为主要材料;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作屋顶,近年来改为瓦顶。结构: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文化特征:美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平等互助。
⑶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标注、整理归纳,最后填表格。各小组交流整理结果后,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3、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⑴“客家民居”组的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小组研读成果,小组代表发言后,先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再由其他小组补充。如:“客家民居”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⑵“傣家竹楼”组同样交流汇报。
四、深读探究,领悟方法
1、探究领悟——客家民居
⑴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⑵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⑶重点语句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⑷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表达方法)
例如,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等,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点。(具体可感)
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实具体。⑸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依据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2、探究领悟——傣家竹楼
⑴初读课文,傣家竹楼给你的是什么感受? ⑵读课文,为什么称傣家竹楼是绿色之家? ⑶重点语句理解:
①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②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⑷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⑸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五、归纳总结,感受文化
1、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2、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平安、团结和睦、家道兴旺)
3、总结表达方法: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4、归纳章旨: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说明文通过侧重描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5、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且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1986年4月12日开始至1991年4月25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
23、普
25、普
26、普 27,共发行21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拓展阅读: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
3、布置作业:(选其一)
⑴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⑵假如你是小导游,游客来到台江、西江、镇远旅游,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生动地把你熟悉的民居的特色和风情一一向旅客们介绍呢?请你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表格梳理内容)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民居特点:圆形、八卦布局、设防火墙 文化特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民居特点: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文化特征:团结和睦,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二、说明方法: ⑴列数字: ⑵打比方: ⑶引用资料: ⑷举例子:
台江县方召乡交汪小学:王玲
2014年6月1日
第四篇:书法教学设计
《汉字笔画
(四)》教学设计
一年级 书法上册 子弟学校 刘珍珍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使他们能感受到硬笔书法的美妙,激发起学生写字的兴趣。
2、掌握横折弯、横折弯钩的写法。
3、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横折弯、横折弯钩笔画的汉字。教学重难点:掌握横折弯、横折弯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到汉字笔画大家庭中去作客了,今天他们又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我们再去玩一玩吧!
二、复习已学过的笔画
师:刚进门就有一位门岗小哥哥拦住我们啦!谁能给他说说让我们进去呢?(学生表达)
师扮演门岗小哥哥:要想进去必须闯过这一关才行!(课件展示已学过的笔画)生:(回答出现的汉字笔画)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喊喊他们的名字吧!师:再来边喊边写好吗?(书空笔画)
三、学习横折弯的写法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门岗小哥哥很佩服大家呢!听,他在给我们鼓掌呢!在掌声中又有一位新朋友向我们走来了!你认识他吗!生:横折弯。
师:有同学认识它!你再来叫叫它!-----大家一起来叫叫它!
师:(讲解“横折弯”的写法,板书要领:横画短、折处顿、弯要有一定的弧度)下面,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书写一行“横折弯”。边写边想要领,看看谁能最好得运用要领。(写字姿势提醒)
师:刚才同学都很认真的书写了“横折弯”,大家都很快掌握了要领,太棒了!那把它放到汉字里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朵”)师:这是什么字? 生:“朵“。
师:什么朵?(学生组词)
师:看老师描一下这个字,注意笔顺。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下吧!(书空)
师:把它放到田字格里要注意什么呢?
生:“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靠下一点儿的地方起笔,微微上斜,右半边儿到横中线上。
师:同学们真细心啊!当中“横撇”的写法要领是什么啊? 生: 横画短、折处顿、弯要有一定的弧度
师:很好,现在就请大家在田字格中书写一行“朵”字,看看自己能把“横折弯”很好得运用到“朵”字中吗。(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师:展示并评价学生作品。
四、学习横折弯钩的写法
师:横折弯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呢!他们长的一模一样!老师完全分不清!你能分清楚吗? 生:(说自己观察的结果)师:你太厉害了!
师:(讲解“横折弯钩”的写法,板书要领:横画微微向上斜,弯要圆润,挑出钩来收笔。下面,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书写一行“竖弯钩”。学生作品展评。
师:同学们写得真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带有“横折弯钩”的字该怎么写。(课件出示“九”)师:还记得它的笔顺吗?我们一起来。
师: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九”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同学们真细心啊!当中“横折弯钩”的写法要领是什么? 生: 横画微微向上斜,弯要圆润,挑出钩来收笔。师:很好,现在就请大家在田字格中书写一行“九”字。(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师:展示并评价学生作品。
小结:我们今天在汉字大家族中遇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又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收获真是不少!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跟他们见面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熟记他们的名字哦!今天我们就先跟汉字家族说再见吧!
第五篇:书法教学设计
硬笔书法
(六)提 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
(七)钩 有竖钩、竖弯钩、戈钩、卧钩
(八)折 共有18种形态
(一)点 点画在一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1、侧点(右点)
侧点又称“右点”。写法为由轻到重,向右下方顿笔,最后回锋收笔。口诀:“轻——重——回锋”。
侧点的形状是头尖、背鼓、尾圆、腹收。既象掰开的一瓣蒜,又象一粒苹果核。在点当中,侧点的应用是最多的,所以一定要把侧点练好。如“下、斗”等字。
2、垂点(左点)
垂点也叫“左点”。写法是由轻到重向左下顿笔,略带弯度,最后回锋收笔。口诀“轻——重——回锋”。垂点多用在竖心旁或宝盖头,有时需向左或向右倾斜。
垂点的形状是上面尖,下面圆。形似一滴下落的水珠。如:“忏、州”等字。
3、其它点
(1)、横点实际上是短横的缩写,如:“非、耳”等字。
(2)、撇点即短撇的缩写,如:“平、半”等字。
(3)、竖点为短竖的缩写,如:“主、立”等字。
(4)、挑点即斜提的缩写,如:“汁、江”等字。
硬笔书法点的写法:
轻轻起笔,渐渐重,停顿一下,往回推动。
1、右点:下笔轻,由轻到中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手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
2、左点:写法基本同右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点,收笔时要顿笔。
3、竖点:稍微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点的形态教直。
4、长点: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慢一些。
楷书技法 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锋起笔;② 提笔圆转;③ 中锋向右行笔;④ 提笔圆转;⑤ 回锋收笔.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不完美、不含蓄.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2)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3)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4)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5)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书写的方法如下:
① 切笔直下;② 提笔;③ 折锋后中锋行笔;④ 向右上提笔;⑤ 顿笔;⑥ 提笔、圆转收笔.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一)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二)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三)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根画的俯仰之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能否任意摆布呢?这恐怕跟字形的安稳与美观、合理有一定的关系.譬如同样写一个“二”字,它的两个横画的俯仰可有四组变化:
(1)上仰下仰.两个横画均为仰势,下底呈圆弧状态,如不倒翁一般.使人觉得这个字很容易摇晃.不稳定.(2)上俯下俯.两个横画均为俯势,重心是平稳了,但两个横画同向平行的弧形态势,给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不够完美.(3)上俯下仰.上横是俯势,下横是仰势,重心不稳.(4)上仰下俯.上横仰势,下横俯势,这一组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搭配.这种组合既能重心平稳,又有势态的变化,既安稳又美观,故成为历代书家经常采用的态势,也是横画俯仰规律的体现.四、横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一)柴担
“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担——两头抵、中间拱.形成原因: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纠正方法: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下边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横要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二)骨节
“骨节”是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三)折木
“折木”是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形成原因: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纠正方法: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写法.(四)鸟喙
“鸟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五)钉头
“钉头”指横的起笔呈钉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六)蜂腰
“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的腰那样.形成原因: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纠正方法: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但要注意适度.(七)算子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缺少变化.形成原因: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纠正方法: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