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专项训练六(大全)
教育学专项训练六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
D 斐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 课程任务
B 课程制定者
C 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总和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 知识
B 能力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融合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次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泰勒
B 罗杰斯
C 布鲁姆
D 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 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 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 知识—经验—活动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 课程是知识
B 课程是计划
C 课程是活动
D 课程是项目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 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 课程是项目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A 泰勒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A 柏拉图
B 毕达哥拉斯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A 杜威原理
B 泰勒原理
C 斯宾塞原理
D 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 课程标准
B 课程计划
C 教材
D 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 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 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 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 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A.课程目标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 整体性原则
B 迁移性原则
C 生理适宜原则
D 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21、下列哪个国家在1988年改革之前,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更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
A 德国
B 美国
C 加拿大
D 英国
22、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A 20世纪70年代末
B 20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末21世纪初
23、课程设计的方法或模式大致可以分为()。
A 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信息加工法 B 活动分析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信息加工法、主观法 C 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D 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信息加工法、主观法、经验法
24、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这种课程观是()。
A 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 课程是生活本身
25、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学者是()。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亚里士多德
26、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以极大的魅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A 桑代克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27、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这种教育目的观体现的是()的观点。A 人文主义课程观
B 科学主义课程观
C 知识本位课程观
D 能力本位课程观
28、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A 桑代克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布卢姆
29、制约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有()
A社会
B设计者
C社会、知识和儿童
D政治、经济和文化
30、反映试题的基本质量的是()A信度
B效度
C实用性
D区分度
31、在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A哲学
B心理学
C教学论
D社会学
32、课程目标的依据是()
A对经济的研究、政治的研究和文化的研究
B对学校的研究和国家政策的研究 C对学生的研究和教师专业的研究
D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学科的研究
33、在课程评价上,强调目标的首要作用的代表及评价模式是()A泰勒目标评价模型
B斯里克里文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 CIPP评价模式
34、发现法的倡导者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瓦根舍因
D卢扎诺夫
35、提出“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泰勒
D赫尔巴特
36、一般说,可以将课程计划称为课程的()A宏观结构
B微观结构
C抽象结构
D具体结构
37、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
A教材的编写方式
B教师的教学方式
C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式
D学生的学习方式 38、1944年出版的()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著作。A博比特的《课程》
B查斯特的《课程编制》
C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39、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次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 结构注意课程理论 40、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41、下列属于布鲁纳教育观点的是()A五段教学法
B设计教学法
C 范例教学法
D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42、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3、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44、在拉丁文中,“课程”一词的含义是()A 科目
B 知识
C 跑道
D 讲授
45、下列对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于课程的界定,各类教育学著作的说法并不一致
B 课程改革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C 在我国教育史上,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D 将课程视为学科和教材的定义,将学生直接经验的学习作为重点
46、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是()
A 课程结构
B 课程目标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评价
47、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A 课程内容
B 课程计划
C 课程目标
D 课程设计
48、为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叫做()A 选修课程
B 学校课程
C 综合课程
D 必修课程
49、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
A 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课程文件
D 课程标准 50、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A 引导者
B 组织者
C 领导者
D 实践者
51、教科书使用的主要对象是()
A 教师
B 学生
C 学校
D 教育主管部门
52、在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的体现,需要调整()A 课程目标
B 课程标准
C 课程结构
D 课程设计
53、学科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A 分科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校本课程
54、下列哪种课程体现了我国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A 活动课程
B 校本课程
C 综合实践课程
D 选修课程
55、在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A 课程计划
B 课程实施
C课程评价
D 课程设计
56、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A 教师
B 学生
C 课程表
D 学校环境
57、目标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A 斯克里文
B 泰勒
C 杜威
D 斯塔弗尔比姆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评价
59、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60、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61、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6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A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63、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过程评价模式
D 成果评价模式 64、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 教师
B 学生
C 教学
D 课程
65、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6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
68、教材的主体部分是()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6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因素
B智能
C思维
D能力因素
7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7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7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74、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 安排课程表
B 分析教学任务
C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 组织教学活动 75、在1988年改革之前,()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俄罗斯
76、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A(美)克伯屈
B(美)杜威
C(法)卢梭
D(德)福禄贝尔 77、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78、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 整体性原则
B 迁移性原则
C 生理适宜原则
D 合理性原则 79、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A 活动课程
B 潜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学科课程 80、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 为谁教
B 怎样教
C 教什么
D 教给谁
81、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 课程分类
B 课程评价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设计 82、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A 杜威
B 叶圣陶
C 贾克森
D 苏格拉底
83、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
B 课程是经验
C 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项目 84、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 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 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 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5、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 现代化
B 综合化
C 系统化
D 理论化
86、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 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 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87、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 活动课程
B 社会课程
C 学校课程
D 特色课程 8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8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9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91、以目标为中心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
D 以上都不 对
9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 教师
B 学生
C 班级
D 课程 93、根据课程任务分类,课程可以分为()A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 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94、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95 学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 活动
B 教学
C 科研
D 教育 96、课业及进程是指()A 课表
B 课程
C 教程
D 学期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体现()A 以智育为主
B以上课为主
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社会实践为主 98、学校教育内容按活动的途径可分为()A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内容
B智育、德育和体育教育内容 C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D课上和课下教育内容 99、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A学生会
B 班级
C 小组
D 团委
100、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D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101、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A 学科课程
B 显性课程
C 选修课程
D 综合课程 102、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A 斯宾塞
B 卢梭
C 杜威
D 洪堡 103、“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A 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 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 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 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04、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A 学科课程
B 显性课程
C 选修课程
D 综合课程
105、具有间接性、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A 活动课程
B 显性课程
C 隐形课程
D 综合课程
106、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的关系。A 必修课与选修课 B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C 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0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的关系。A 必修课与选修课
B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08、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109、课程的()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 纵向组织
B 逻辑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心理组织
110、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 学科课程
B 分科课程
C 选修课程
D 综合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据任务,课程可分为()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多元课程
E 能力课程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
A 知识结构
B 社会发展
C 教育部门的政策
D 学生的身心发展 E 课程理论
3、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A 对学生的研究
B 对社会的研究
C 对课程的研究
D 对学科的研究 E 对科学的研究
4、活动课程()
A 又称为经验课程
B 重视儿童直接经验的培养
C 以儿童发展为中心
D 缺点在于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
E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E)
A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B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具有价值互补性
C 校本课程是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D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E 地方课程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6、安排课程表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 整体性原则
B 有效性原则
C 迁移性原则 D 生理适应性原则
E 实时性原则
7、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有()
A 新课程计划的特征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B 教师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C 学校管理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
D 校外环境支持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E 学生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其重心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A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B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C 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D 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E 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重心的转移
9、下列对目标评价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泰勒在系统总结“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B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C 它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D 它的一个优点是操作简单又容易见效
E 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10、CIPP模式包括哪几个步骤(ABDE)
A 背景评价
B 输入评价
C 输出评价
D 过程评价
E 成果评价
11、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可分为()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综合课程
E 学科课程
12、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是()A政治
B社会
C知识
D儿童
13、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A学科目的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
D学周安排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实际性
E操作性
15、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E可以取代学科课程
16、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
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
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
E组织和实施活动课程需要一定条件
1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A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B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E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18、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包括()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科学性
19、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A课程的价值
B课程的根本目的C课程的主要任务
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课程的基本结构
20、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E赞可夫
21、课的类型是根据()来确定的。
A教学目的B课的具体任务
C学科特点
D教学内容
22、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
A 趣味性
B 逻辑性
C 简约性
D 系统性
23、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
A 学生被动学习
B 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C 忽略个体知识
D 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24、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A 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 弄清两者之间的内在依据C 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 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25、综合课程的优点是()
A 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 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 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6、综合课程的缺点是()
A 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 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 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 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7、隐形课程具有()的特点
A 计划性
B 内隐性
C 随机性
D 不确定性
28、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 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维性
B 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 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 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29、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
A 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 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 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 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30、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 教师
B 学生
C 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31、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
A 课程的开放无度
B 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 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 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32、当课程被认识为知识并付诸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重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 E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33、当课程被认为是经验时,一般特点在于(BCD)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课程往往是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C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
D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E课程内容强调以间接经验为主
34、当课程被认为是活动时,其特点在于()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B强调以活动方式开展课程教育教学活动
C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D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 E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35、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A思维领域
B身心发长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动作技能领域
36、在国内外,如下观点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的是()A课程是标准
B课程是教育教学本身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经验
E课程是知识
37、课程的一般结构在今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趋向与统一
B趋向与多元化
C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D保持原有的基本结构
E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38、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在每一个单元中,至少必须包括以下几部分()A练习题
B主题
C任务
D评价标准
E大学大纲
39、制定自主性探索学习的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A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B评价标准应当突出重点
C评价标准应该量化
D评价标准应该有唯一的标准
E评价标准应当有一定的弹性
40、能否选择好学习经验,决定着教育目标能否实验。泰勤为学习经验的提出和选择指定了几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A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经验 B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C学习经验所期望的放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D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E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41、泰勤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评价程序共有以下几个步骤()A确立评价目标
B确定评价情境
C设计评价手段
D利用评价结果
E采取果断措施
三、判断题
1、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2、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提法更具有时代性。()
3、教科书和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科书是教材的一种形式。()
4、在教育实践中,潜在课程的具体形式并不存在。()
5、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6、综合实践课程既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优点,也体现了活动课程的优点。()
7、在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中,教师的主观因素不会影响评价效果。()
8、质性评价很难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应用,因为质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不能量化。()
9、多主体参与评价可以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10、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外部人员参与与否并不会影响改革效果。()
1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1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1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14、“三育”是体、美、劳。()
1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16、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17、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从课程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更为合理一些,更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
18、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19、哲学对课程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哲学本位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20、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1、关于课程目标的垂直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2、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2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24、从产生上,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而且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才有了近代科学的科学课程。()
25、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形式教育论,偏重知识的是实质教育论。()
26、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周安排和课时分配。()
2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就是拓展型课程。()
28、学校情境中只有以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才是隐性课程。()
29、对于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是核心课程。()30、综合课程论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为流行,占优势的课程论。()
31、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32、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
33、从1999年开始,我国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开发体制。()
34、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研究比教学研究更为重要。()
3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泰勒。()
36、“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37、课程实施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8、广义的课程就是指某一学科。()
39、课程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但是不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40、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4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其中,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基本部分构成。()
42、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43、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44、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4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大。()
46、从课程的任务来看,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7、注重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体现了研究型的课程内容。()
48、拓展型课程把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49、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50、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51、二级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但县、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变动。(
52、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5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54、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设立的课程,不受国家和地方的制约。()
55、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
56、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不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57、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
58、从国家或整个社会角度来看,教育目的是具体的。()
59、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60、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科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61、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62、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63、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是推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64、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65、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66、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67、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6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
69、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70、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71、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72、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只能开设必修课。()
73、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提出来的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模式。(74、CIPP评价模式由斯克里文创立的。()
75、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76、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77、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78、地方课程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79、校本课程是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8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81、将课程视为学科和教材的定义,将学生直接经验的学习作为重点。()82、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文件。()83、教科书的使用对象是教师。()
8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85、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86、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87、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88、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89、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杜威。()90、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克伯屈提出来的。()
91、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92、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灵活性和发展性。(93、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94、在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关键环节是课程评价。()95、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是杜威。()
96、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洛克。()97、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学者是夸美纽斯。()
9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9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
10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四、名词解释
1、课程
2、综合课程
3、隐性课程
4、课程计划
5、校本课程
6、课程评价
五、简答
1、简述三维课程目标
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是什么
3、简述三级课程管理
4、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第二篇:课外辅导专项训练六
九年级语文课外辅导专项训练
(六)——病句修改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辨析句子的正误,还要能够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以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大都涉及病句修改,其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客观题,即选出有(或没有)语病的一句;二是主观题,即直接给出病句让考生修改,或潜藏在语段中,让考生找出并修改。不过无论是何种题型,其病因大都是以下几种:
口诀方便记忆:
语病分析要记清,先找句子主谓宾。
成分多余和残缺,结构杂糅意不明。
联合短语看搭配,一一对应要分明。
“是”字前后要一致,切忌句中相矛盾。
否定句中查否定,语序不当歧义生。
种属不能有并列,关联词语成对称。
主客倒置设障碍,逻辑、习惯要当心。
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A、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
B、尽量少变。
一、搭配不当 1、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12个主办城市举办的球迷节将成为仅次于中央体育场的球迷胜地。
2、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3、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断刷新国内外记录,提高了当代工人崭新的风貌。
4、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5、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句1“球迷节”与“球迷胜地”搭配不当。句2“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句3“提高”不能与“风貌”搭配。句4“歌声”不能与“唱”搭配;“舞姿”不能与“跳”搭配。句5“满足”不能与“水平”搭配。
二、成分残缺
1、每当我听到《吉祥三宝》这首歌时,心里总是感到温馨无比。
2、通过开展“红色之旅”活动,使百色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3、随着三峡大坝主体过程的完工,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提前两年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
4、和他十年前离乡时一样,依然是孑然一身,两手空空。
5、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的关键。
句1句2都缺主语,属于介词掩饰主语或“使”动词掩饰主语的错误,可去掉句首介词,或去掉“使”字。句3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作用”。句4缺少主语,“他”与“和”交换位置。句5缺少宾语,在“语文”后面加上“水平”。
三、重复累赘
1、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2、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
3、“如烟”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不含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人体的有害物质。
4、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气温很高,地面的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
5、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句1“身中数刀”与“浑身遍体鳞伤”语意重复。句2“十分”与“刻不容缓”重复。句3“有害物质”中的“有害”与前面重复。句4“温度”与“气温”重复。句5“眼下”与“当务之急”重复。
四、语序不当
1、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2、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将进一步采取惠及15项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
3、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4、在如何上好阅读课的问题上,语文老师听取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
5、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游了过去。
句1“充分”应放在“发挥”后面。句2“惠及”与“15项”应交换位置。句3“一切”与“国外的”应交换位置。句4“广泛”应放在“听取”前面。句5应为“他来到池边,跳下池塘”。
五、不合事理
1、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
2、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3、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4、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5、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为了防止体育活动时间里不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体育教师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7、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句1至句4都是一面和两面不能照应的错误。句5“切忌”含否定意义,与“不”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句6“防止”“不发生”,语意说反了。句7病因与句6一样。
六、表意不明
1、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2、人们清醒过来后,发现他们已倒在血泊中,一发弹片正中咽喉部。
3、如何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句1句意表达混乱。句2指代不明。句3产生歧义,“几个”与“学校的”前后位置交换,或“几个”改为“几所”。
七、用词不当
1、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非常丰富,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
2、如此优美的景色,真是令人心惊肉跳啊!
3、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目不暇接。
4、虽然人生的幕布徐徐拉开,但在少年的眼里,世界和未来都是崭新的和充满吸引力的。
5、叶子日渐干枯,模样却变得越来越难看了。
句1成语“首屈一指”用词不当。句2用词不当,语意与前文不符。句3“目不暇接”应为“令人目眩”。句
4、句5前后句构不成转折,关联词用词不当。病句修改的原则是尽量保留原句意思,不能另造一句而代之。改正病句可以采用添、删、调、换的方法,即添上应加的成分,删去重复多余的部分,调换好正确的语序,换上恰当的词语。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二、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A、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B、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要是一篇文章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D、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A、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B、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个问题的调查处理,都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C、解放前,爸爸和哥哥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D、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A、十月十一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出版了。
B、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C、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D、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完成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A、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B、老张逝世离现在已经十年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A、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B、“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C、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A、《医师法》明确规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注册医师必须要加入当地的医师协会。
B、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互联网,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C、牌匾格调低俗怪诞,固然不雅;崇洋媚外,带有殖民文化色彩,也为国人所不耻。
D、我国今年国债发行规模一千九百五十二多亿元。()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为贯彻实施《教师法》,万寿县于三八节前夕已报销了所有拖欠教师的医疗费。
C、木材加工厂的厂长汇报了他们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改进本厂设备,发动职工努力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D、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A、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B、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新体制。
C、今年9月份,“西湖达利”有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推到了针织分公司和制衣分公司常务副总的重要位置上,这意味着“西湖达利”开始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上贯彻它的快半拍意识。
D、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A、张口“人权”闭口“人权”的那些议员老爷们,请问美国的白人警察对黑人实施的“人权”究竟是什么货色?
B、奥地利的登山俱乐部遍及全国。拥有25万会员,根据会员每年的经济收入况,缴纳一定的会费。
C、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仍是需求不足。从这样的宏观经济现状出发,仍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动西部开发。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A、近三年,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B、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等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C、怀素的奔放,八大山人的风骨是汉民族的骄傲,然而梵高的激情、马蒂斯的韵律也早为中国人民所倾倒。
D、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生源计划编制工作会议近日在山西太原举行。根据计划,今年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面向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计划将有所增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录取率都将超过30%。()A、这是一个英雄的母亲,是一个有着坦荡胸怀的母亲。
B、文章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斗争时所采取的战略特点。
C、香烟走私十分猖獗,我国海关已把打击走私香烟列为重点。
D、作者本人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这是我们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注意的问题。()A、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日前从有关部门证实,2000年9月入学的我国高中新生,将不再使用沿用20年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各地中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试验本》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两种新教材中选择一种。
C、要克服只顾发展旅游,不重视保护旅游资源的倾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对江堤的保护工作。
D、据统计:河南省载植泡桐至少二亿株左右,农桐间作面积增加到一千万亩以上。()A、清华大学采用网络测试的方式,让考生在网上与教授“高谈阔论”,然后由多名教授投票推荐,最后学校决定是否录取。
B、中国要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急需把保护知识产权和执行商标法管理好。
C、制造郑州花园口决口,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万多人口。
D、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A、本台今天中午将播出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就安全生产问题的电视讲话。
B、他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他的母校西乡一中任教,这次千里迢迢地作为校方代表也赶到北京来了。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顺着笛声看去,只见一个青年坐在湖边吹笛,这笛声吹得那么哀怨凄楚。()A、谁又能否认英雄的品质正是在这一天天的努力学习中渐渐培养起来的呢?
B、海湾战争初期,伊拉克通过设置大量假目标,迷惑了多国部队的飞机和侦察卫星的侦察效果,最终使部分飞机保留了下来。
C、他未按学生会的决定,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D、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A、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认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B、沿江一带的农户为提高地力,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C、从去年秋季以来,禁止和宣传在长江上游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D、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的快捷求医机制。()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张向东父子俩人都是教书的,他说:“是父亲乐教敬业的精神激励我走上讲台的。” C、他发现自己买的是件“水货”衬衣,很是生气,于是就叫出租车回去了。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A、经过整顿,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场不再互相拥挤。
B、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C、参加亚运会的中国游泳队,是由二十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十二名优秀选手组成的。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定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出现逆转。()A、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自掘坟墓的先例。
B、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C、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D、我国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新年在故宫博物院公开展出。
1、A(B“蕴藏着的”移到“无穷”的前面。C“列宁过去所用过的”移到“各式 各样”前面。D“引起了”移到“广泛的”前面。)
2、D(A“无不使人”与前句的主语不一致。B“节奏”“让人看得”主谓不搭配。C“文字”放在“即使”后面。)
3、B(A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棉花的生产”。C“养活”“生活”动宾不搭配。D 否定不当。)
4、B(A 主语不一致,后半句改作“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C 主谓不搭配,改作“„„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D 动宾不搭配,“加强”改为“完善”。)
5、D(A 去“掌握” B 去“离现在” C “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表意不清,是“妇女自身平等”还是“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不明确。)
6、B(A“真知灼见”与“意见”语义重复。C去掉“一类的东西”。D“一边放着一个”有歧义。)
7、B(A“加入”的主语不明 确。C 用词不当,“耻”改为“齿”。D 表述不规范,“多亿”改为“亿多”。)
8、D(A主语不一致,“研制的”改为“研制出” B “所有”放到“教师”的后面。C “汇报”缺宾语,可在原句后面加上“的做法”。)
9、D(A“自从”放到句首。B用词不当,“改革”改为“建立”。C “年轻人”后加“被”。)
10、C(A“那些”放到句首。B“缴纳”改为“收缴”。D “一倍”改为“一半”。)
11、D(A“产量”“发展”主谓搭配不当。B去“等”。C“正确贯彻-”与“深刻理解”调换顺序。)
12、D(A “一个英雄的母亲”有歧义。B “和”是介词还是连词有歧义。C 在原句后加“的 工作”。)
13、B(A用词不当,“网上”改为“上网”。C“克服”与“倾向”动宾不搭配。D“至少”与“左右”矛盾。)
14、A(B用词不当,“管理好”改为“工作做好”。C“淹没人口” 动宾不搭配。D前半句有歧义。)
15、A(B“千里迢迢”放到“也”后面。C去掉“面向”。D 主语不一致,去掉“这笛声”。)
16、A(B “迷惑”与“效果”动宾搭配不当。C “学生会的决定”有歧义。D “还只是”的主语不明确,有歧义。)
17、D(A 多用了否定词,去掉“不”。B“扩种”与“面积”动宾搭配不当。C “和宣传”改为“的宣传”,并放到“林木”后面。)
18、A(B “他”不明确,有歧义。C “叫出租车回去了”有歧义。D “导师的建议”是什么不明确,有歧义。)
19、D(A去掉“互相”。B去掉“以上”。C由”后面加“从”。)
20、D(A“开创”“先例”搭配不当,去“创”。B句式杂糅,去“结果”。C“这方面”有歧义。)
第三篇:2013教师招考教育学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培训材料!
一、单选题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
A.《教育论》B.《孟子》C.《论语》D.《学记》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出自()
A.《教育论》B.《孟子》C.《论语》D.《学记》
3.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
A.自然后果法B.绅士教育C.小先生制D.教学相长
4.“实验教育学”是()首次提出。
A.斯宾塞B.梅伊曼C.拉伊D.杜威
5.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的作者是()
A.廖世承B.杨贤江C.凯洛夫D.潘淑
6.()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
A.赫尔巴特B.赞可夫C.巴班斯基D.夸美纽斯
7.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B.勒图尔诺C.沛西•能D.桑代克
8.封建社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育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
9.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因素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科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B.罗杰斯C.布鲁纳D.赫尔巴特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
12.社会本位论的代表是()
A.卢梭B.涂尔干C.杜威D.孟轲
13.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了教育目的的是()
A.《教育法》B.《教师法》C.《宪法》D.《义务教育法》
14.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
15.教师的社会价值需要在学生对社会作出贡献后才能体现出来,这说明教师的社会价值具有()
A.广延性B.连续性C.隐含性D.滞后性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
17.小林的成绩一直很让老师担心,为了查找原因,老师翻看了小林抽屉里的日记,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老师的这个行为侵犯了小林的()
A.受教育权B.身心健康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8.“教师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9.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爱岗敬业B.热爱学生C.终身学习D.为人师表
20.“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谁的观点?()
A.斯腾B.霍尔C.维果斯基D.洛克
2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关系 C.师道尊严关系 D.相互促进关系
22.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
24.“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杜威B.陶行知C.克伯屈D.赫尔巴特
25.一年级一班的新来班主任采取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一些班规或者制度。这位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属于()。
A.权威型B.明主型C.放任型D.平等型
26.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B.杨贤江C.凯洛夫D.赞可夫
27.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B.赞可夫C.加里宁D.凯洛夫
28.“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体现的教育的目的是()。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29.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属于()
A.直观性原则B.可接受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30.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制B.特朗普制C.道尔顿制D.复合教学
31.在学期教学开始时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叫做()。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相对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3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A.智育B.体育C.道德教育D.劳动技术教育
33.直观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B.练习法C.读书指导法D.讨论法
C.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3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康德D.梅依曼
35.王欣在上次语文考试中没及格,而这次考试考了70分,这属于()。
A.相对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
36.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杨贤江D.徐特立
37.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后果。这是()提倡的教育。
A.卢梭B.洛克C.杜威D.陶行知
38.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根舍因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科夫
3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种德育原则属于()。
A.因材施教原则B.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0.学生的“向师性”以及经常对老师进行评价,包括长相、衣着、行为举止。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
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示范性
41.班主任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与班集体组织的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是()。
A.锻炼法B.榜样法C.修养法D.陶冶法
4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43.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互补性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44.()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A.夸美纽斯B.苏霍姆林斯基C.加里宁D.马卡连柯
45.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
称为()
A.现代教育理论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46.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B.赞可夫C.维果茨基D.苏霍姆林斯基
47.学科课程又称()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
48.乌申斯基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根据这一观点,在教学中应贯彻()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9.非指导性教学是()提出的?
A.夸美纽斯B.杜威C.罗杰斯D.马斯洛
50.“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体现的是一种()
A.相对评价B.个体差异评价C.绝对评价D.总结性评价
51.《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2.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的实践活动
5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55.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56.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
A.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循循善诱原则
5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的内容B.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德育水平
C.教育者与教育方法D.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58.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B.情C.意D.行
5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常规管理D.平行管理
60.下列不属于班主任了解学习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谈话法C.调查访问D.个案研究法
61.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体现出课外活动形式的()
A.群体性B.小组性C.个人性D.团体性
62.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63.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B.创造性C.连续性D.广泛性
64.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二、填空题
1.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_______和_________。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_______、教书育人、_________、终身学习。
3.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教育研究方法属于调查法。
4.新型的师生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______
6.“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
7.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_________提出的。
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__________
9._________是把班级教学、小组探讨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10.1982年,________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2.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四、分析论述题
1.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把头发剃成足球样式形状,第二天便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去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并不准许他上课。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又来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说不准许其上课。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准许刘某上课,并且在校期间(要遵守)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对刘某家长说)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不允许刘某上课。
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2.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集体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召开家长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你已经成为一名班主任,在开学之初要召开第一次家长会,请你就本次家长会制订一份简要的方案。
3.学生小军考试睡着了,期末成绩很差,你找他谈话,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在检讨书里面描述到自己以前刚进学校时候学习兴趣很高,成绩很好,后来时间长了就感觉学习很枯燥,越学越没有意思,成绩直线下降。他最后在检讨书中问老师如果现在认真学习能不能赶上,如果赶不上就准备放弃学习了。
问题:请你就他的心里话(检讨)写一封信给他。
教育学答案
一、选择题
1-5 C D A B C6-10 D A B A D11-15 A B C B D16-20 A D D B B21-25 D C C A B26-30 C B B D B31-35 A C A C D36-40 B A A C D41-45 AC A C C 46-50 C B C CA51-55 C D A C C56-60 A B A D D61-64 A D B A
二、填空题
1.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3.问卷、访谈
4.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5.布鲁纳
6.顺序性
7.维果斯基
8.启发式教学
9.特朗普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简答题
1.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
2.备《课标》和三维目标;备教材—知识、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备学生—身心方面和学习状况
四、分析题
1.不合理;结合案例分析
2.略3.相信、鼓励性原则
第四篇: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2.教师申诉制度
3.发现学习
4.学校事故
5.学校咨询与辅导
6.教育目的 7.学制
8.课程
9.非指导性教学法
10.启发性原则
11.班级上课制
12.道尔顿制
13.教学评价
14.相对性评价
15.德育
16.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17.因材施教原则
18.教育影响
19.学校管理
20.课程设计
答案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2.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其次,教师中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再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3.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4.“学校事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发生的学生、教员、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校事故”指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密切相关的生活场面发生学生受伤、疾病、死亡事故。综上所述,狭义的学校事故是指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与学校活动有联系的人身伤害事故。
5.学校咨询与辅导(简称为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6.教育目的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7.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等。
8.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9.非指导性教学法是指在学习问题上,罗杰斯在1969年发表的《自由学习》一书中,认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深人的学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做学得的。在教学法方面,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也叫非指导性教学法,或开放性教学。
10.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不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维,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教师只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11.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2.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3.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男 '?Z腺E
14.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15.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16.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齽纼朓
17.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教师通过这个媒介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意图,学生也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意图。
19.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差错,就算不上沟通。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20.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习题六
习题六
一、名词解释
1.教师: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
3.教师角色: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4.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既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5.教师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6.行动研究: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简答
1.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
答:首先,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其次,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表明教师的职业工作具有较高的道德性,即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2.专门性职业具有哪些特征?
答:作为专门性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3.为什么说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道德性? 答: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内容:其一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其二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有益的影响;其三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4.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答:教师职业劳动所具有的特点是: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集体性,繁重性,专业性。
5.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
答: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资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和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这表明教师的教育劳动不能像生产物质产品或对待动植物那样,无视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其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教师的劳动目的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生产某种物质产品,而是要培养一种新人。所以,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教育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发展智力;既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将来能承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与自然界作斗争,又要能承受现有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此外,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增长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实现学生的任何一个转变都需要精心、耐心、细心的投入。再次,教师的劳动情境具有复杂性。从宏观上看,教师的劳动虽以个体劳动为主,但要在学生身上形成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善于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各种影响,因为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教师必须既要善于调动多方面因素推动学生的发展,也要善于将复杂多样的影响组织到有效的教育过程中,以形成教育合力。从微观上看,教师每天的工作情景是变动不居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案或模式可以套用,尤其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6.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
答:首先,教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教师的劳动对象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需要创造性。教育有原则可遵循,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许多原则,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直接套用这些原则,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照抄照搬别人的或已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教育方法。再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也是创造性的劳动。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掌握,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恰当地取舍并进行合理地组织,使之成为学生可接受掌握的知识体系和观念体系,并考虑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巧妙地设计问题和情境。这个过程就如同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是一次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加工过程。最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7.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长期性?
答: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来形容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是非常贴切的。培养一个人,需要教师长期的工作,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毕业,需要十多年的教育培养,这期间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做长期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其次,教师的劳动成果见效慢,也就是说教育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学生,这种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不能像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那样立竿见影的短期见效。因此,评定教师的工作成果时,既要考虑学生现实的效果,又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潜在效果和社会效益。再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8.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繁重性?
答:教师职业劳动的繁重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多方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重性。教师担负着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身心品质的任务。一个教师要完成好这多方面的任务就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通过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2)工作时间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性。教师的工作不仅有八小时以内,更有八小时以外的大量时间。家访、备课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常常是在八小时以外进行的。为了搞好专业工作,他们常常舍去了业余消遣、周日休息和节日的欢乐,这些看不见的劳动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曾有的。9.我国学者叶澜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几个阶段?
答: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1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的发展:首先是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发展:a.设计教学的能力;b.表达能力;c.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d.教育教学交往能力;e.教育教学机智;f.反思能力;g.教育教学研究能力;h.创新能力。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的形成:具体包括:a.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b.积极的自我体验;c.正确的职业动机;d.对职业状况的满意;e.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醒认识;f.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g.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1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答: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教师的职前培养(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教育;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等。
三、辨析(分析你对每种观点的看法)
1.教师是蜡烛:将教师比作蜡烛是对其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褒扬。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是高尚的,值得敬畏的。人们在说“教师是蜡烛”时所表现出的敬意,是对广大教师终身从教的深情鼓励和安慰。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远大的理想,而教师的理想就是为自己的学生实现理想。为了学生实现理想,老师可以夜以继日,可以废寝忘食。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教师的一生就是为别人实现理想而奋斗、铺垫的一生。但是教师又不是蜡烛。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燃烧着自己,最终蜡烛灭了光也灭了。然而,教师的工作不是这样的。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教师最大的成果,这种成果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印证,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可和彰显,教师从中能够品尝到劳动的快乐和为师的价值与尊严,这种精神回报和体验是巨大的。因此,将教师比作蜡烛的一个不妥之处即在于它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2.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认为学生像种子或含苞待放的花朵,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但需要教师来浇水、培土,需要教师长期的精心、细心的看护和培育。因此,首先园丁论肯定了教师的辛勤工作,肯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学生既然像种子或者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种子或花朵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因此,园丁论预示教师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生长性,尊重和考虑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道出了教师职业的根本特性和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和重要的事业。然而,另一方面这个隐喻本身存在诸多不相容的内容。首先,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工程师的工作是为某种产品设计蓝图,这个蓝图预示产品有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然而,人的灵魂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因此,这个隐喻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它暗示教育可能遵从一种固定的统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二,工程师论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由此教育被当成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这个隐喻暗示教育不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且其本身的整齐划一性,各个学校缺乏教育的特色,学校缺乏生机。第三,在工程师的隐喻中,学生像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材料,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学生没有了主体性,以致于教师变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的精神。因此,这个隐喻虽然某种意义上肯定了教师的积极作用,但却暗含了学生的被动性。4.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桶水滴注的巨匠:“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了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教学理论的出现,“桶论”的隐喻已经过时了。首先,这个隐喻忽视了教师不断学习的需要。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固守原有的“一桶水”显然已经不够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否则原有的知识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还会禁锢自己的思想。其次,在教育理念上,这个隐喻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
5.教师像警察:这个隐喻表明教师的一个工作内容,即维持教育教学的必要秩序,强调纪律性。但是,它也反映了教师工作存在的三个问题: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生关系过于紧张,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为了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教师维持教育教学秩序是必需的。但是,教师不能把自己定格为警察,教师不能像警察抓坏人那样,对学生的行为,甚至思想观念进行严格控制,更不能把工作的目标确定为寻找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用平等民主的方式,用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论述题
1.试分析有关教师的一种传统隐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隐喻在教师角色上存在的问题。
答:“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桶水滴注的巨匠。这一隐喻强调了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教学理论的出现,“桶论”的隐喻已经过时了。首先,这个隐喻忽视了教师不断学习的需要。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固守原有的“一桶水”显然已经不够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否则原有的知识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还会禁锢自己的思想。因此,不论教师是使用原有的知识储备,还是补充新知识,都需要适时反思知识的质量、价值,以及是否符合学生所需。同时,教师的不断学习也表明,在今天教师并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知识并总是多于学生,也不是永远正确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可以在新闻媒体、网络和与人交往时学到很多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先走了一步而已。因此,教师既需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也需要纠正传统的知识权威观念,合理看待学生带来的知识挑战。其次,在教育理念上,这个隐喻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原样倒出来。同时,它也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和学习的内化性。
2.试分析当前教师应具备的角色。答:当前教师应具备的角色如下:
(一)引导者 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关爱者和引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引导者,教师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关爱学生的原则下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其次教师要在学生主体、学生本位的原则下,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生成的方法,发展思维。总之,引导者的教育信念是关爱学生,引导者的引导方式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是启迪,是激励。
(二)学习的促进者 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传播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教学的组织者,也就是说教师灵活把握课程内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组织多样有意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认知能力;灵活把握课程资源;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可见,教师促进者的角色中包含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的角色。但是,新时期的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尊重和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的。
(三)合作者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意味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的弱化,甚至消除。换句话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不代表教师只是活动的“筑路者”,教师也应该是行路者,即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都需要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下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乐趣,实现教学相长。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
(四)学习者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作为学习者,教师要向书本学习,及时补充更新学科知识,吸收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要向他人学习,包括经典的教育家、同事和学生;要向实践学习,注重捕捉、思考教育细节和突发事件。
(五)反思者、研究者 相比于其他职业,教师面对的教育情景是不确定的、动态的。然而,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职业特征,仅仅关注“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的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相对确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是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变化的因素随时进行调整的。新课程明确了教学情境的动态性,因此它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和研究者,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或知识搬运工。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反思者,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行为过程进行反思,要反思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素养等。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成长得益于教师的反思。
(六)职业幸福的创造者、享用者 对于从业者而言,职业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也是其生命质量提升的组成部分,它能激发从业者的才能,彰显其内在价值,创造职业的幸福。这就是职业的内在回报,这种回报是精神层面的,是物质回报不可替代的。相比于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内在回报更大巨大,更能滋养和推动教师本人的生命。因此,在今天,教师在前述职业角色之下,必须确立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角色,以此整合其他角色,并为其他角色的履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撑力。确立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角色,需要教师树立合理的职业认识,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积极展开创造性的工作,积极进行反思和研究,善于捕捉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细节,经常与他人分享教育感悟等。
五、案例分析 案例1 一个女教师的悲哀 我当中学班主任十几年了,自认为书教得还可以,班主任当得也还不错。但我走上社会和人相处总是怪自卑的,感觉自己想问题太单纯、很幼稚。就是和以前高中时的女同学相处吧,她们谈什么服装、美容啊,我什么牌子也不知道(当然我不仅仅为不懂这些而伤心),我像个从山里来的女人。有时,我也想,我这一辈子早出晚归也是生活啊,我没有双休,连单休也没有,早上不能给老公做饭,不能帮孩子扎小辫,晚上很少辅导孩子功课,打扫卫生还要在晚自修回家后。我像个女人吗?可是我不教书,还能干什么呢?但是我每天这样反复有意义吗? —摘自王晓春著:《今天怎样做教师》 问题: 1.谈谈教师职业的特点? 2.如果你是这位女教师,在坚守其岗位的前提下你将如何改变?
答: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通于进取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形成正确的师德观,进行科学的师德评价,规范良好的师德行为,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是这位女教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教师这个职业无疑是崇高的,而且也是需要花巨大的时间心血在上面的,但是她毕竟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生活也需要用心经营,生活和谐,人才有更好地心态与精力去面对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那么这样,其实我觉得对工作的效率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案例2 “教师的另外一种贫困” 一位网友在某教育论坛写道:我曾见到一名数学教师,很有敬业精神,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但报纸他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他一年也不翻几回;图书馆,他难得光顾;影视剧,他几乎不看。他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可是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对此,他很不解。问题: 1.为什么这位老师“好心没好报”?
答:毫无疑问,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本质以及内涵。教育绝不仅仅是教书这么简单,它实际上还承担着对人的塑造这一巨大功能,那么塑造人仅仅是从知识上来塑造吗?绝对不是。它包含着学生不同观念的培养,不同价值观的形成„„,所有的这些教师本身对于学生来说都起着引导作用,同时也需要时代做牵引。上面这位老师,夸张一点,可以说已经“脱离“了这个时代。离开这个大的背景,连自己个人都塑造不好,那有怎样塑造学生呢。认识上的巨大偏差,造就了他的”好心没好报“。
2.这样的教师能说是好教师吗?根据此案例谈谈教师应具备的新角色。
答:毫无疑问,这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其实,对于教师来说,其角色定位也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新角色如下: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生长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生长的合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还以反思者,研究者以及教师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