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时间:2019-05-12 18:3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第一篇: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课题: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学过程

[教师]

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板书】

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

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A)拉瓦锡

(B)汤母森

(c)道尔顿

(D)舍勤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个质子和

个电子 教学反思: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板书】

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2g

1/12

1.993×10-26/12 ●

教学反思

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怎么会跑)?如果晒在太阳下干得更快?(2)走到桂花树下会闻到花香

(3)在这里,你又感觉到了什么气味?

(4)敞空放置在杯子中的水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后会减少?

(5)把糖块放到一杯水中,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糖水却是甜的。为什么?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26【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

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板书:

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杯水 + 一块糖 = ?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教学过程:

A组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板书:

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21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巩固与提升 :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第三篇: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二节

化学之旅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重点、难点:

.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从问题开始

[学生阅读]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并实验。4.收集证据。5.结解释与结论。6.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学生活动]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学生分析]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第四篇:初三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灭火条件?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 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5、6两步的原

理: 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 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 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 什么是分子? 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数、中子数、电子数之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间的关系。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P4

He

HCl 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 元素符号 课外作业;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 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 + 2O

2H2 + 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化有何不同? 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

变。

原子的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它们的构成情况: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氦气----He

氯化氢---HCl 改变。

甲烷---CH二氧化碳----CO2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 氮气---N2

(1)小(2)运动(3)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隔(4)有质量(5)构成物碳、硅、金属等 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 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组合成新的分子 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 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

子 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 子

反应中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3、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66×10-27千克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作业:

作业本第五节原子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化学教案 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 2.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 3.

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二、学习主题: 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

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展示图片: 火——造福人类 火——带来灾难

引导: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填写学案表格一 交流,讨论

总结燃烧的特征:

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

联想,感受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活动意图

参与学生讨论 发光、放热、剧烈。化学变化 给燃烧下个定义

引导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

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

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投影

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

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进行说明。些?

参与学生讨论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

象: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

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

煤块。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参与讨论 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投影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补充演示实验:

1.“白磷自燃”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看2.“烧不坏的手帕” 到的现象。出示一块蜂窝煤

提问:

为什么有很多直孔? 思考,发言

“为增加空气(氧气)量” 说说想让物质燃烧得剧烈一些,可回答并举例 以有哪些方法?日常生活中用过

这些方法吗?

小结:

对学生活动表现做简要评价。1.

整理这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思路、新2.

跟其他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点子做简要评价。

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3.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练习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

多样化评价

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 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 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 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 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 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碳酸钙》化学教案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注:*不要求。①C+O2(充足)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1)大理石

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

建筑石料

制水泥

烧生石灰;(3)白垩:粉刷墙壁。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 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②分别加入几滴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铁》化学教案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 铁

(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2.掌握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掌握其有关的应用;2.有关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电脑、光盘等。

(六)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协作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一.本章的主要知识脉络及有关重点内容(注:主要知识脉络图见小页)△指导学生阅读脉络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常见金属(1)自然界约有多少种金属元素?说出几种常见金属名称。(2)为什么Al、Zn、Ag、Au不易生锈?(3)人体健康与金属元素有关吗?(4)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现状怎样?2.铁合金(1)什么叫做合金?该概念的关键词有哪些?合 金是混合物吗?(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哪些? 3.铁的性质(1)物理性质1)认识金属单质物性的一般方面有哪些?多数金属单质是什么颜色?Cu是什么颜色?2)铁与生铁、钢有何区别?(讨论)(2)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观看电脑模拟实验——铁与氧气与酸、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结合知识脉络小结铁的化性。(问题):1)铁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还是以化合 物形式存在?(讨论)

2)铁锈是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生锈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对吗?

3)如何防止铁生锈?

4)发生:金属+酸→盐+氢气,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5)发生: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6)说出下列物质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发生转换反应的说明理由。A:Al + HCl ——,B:Zn + H2SO4(浓)——C:Zn + HNO3——,D:Mg + H2SO4——E:Cu + AgNO3——,F:Fe + AgCl——G:Hg + CuSO4——,H: Zn + CuSO4——二.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例如 :含Fe2O380%赤铁矿石200吨(杂质不含铁元素),问:(1)其中含铁元素多少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多少吨?(学生讨论后,提出规范解法)解:(1)矿石中含Fe2O3质量为200×80% = 160(吨)

160吨Fe2O3中含铁为(吨)

(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吨)答:(略)解法二:设可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 吨,160

112

200×80%,(吨)三.综合训练1.说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反应式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含金的是()A、氧化铁

B、生铁

C、不锈钢

D、碳素钢3.为了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及除去其它杂质(如S、P),在炼钢时,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是()

A、焦炭

B、一氧化碳

C、氧气或铁的氧化物

D、氢气4.向足量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镁粉,下列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此化学反应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5.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6.质量相等的金属X和Y分别跟一定量的稀H2SO4起反应,结果发现X和Y均有剩余,但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对于X和Y来说相同的是()

A、化合价

B、活动性

C、剩余物的质量

D、消耗酸的质量7.有FeSO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说法:①一定含有Zn,②一定含有Fe,③一定含有Cu,④可能含有 Zn,⑤可能含有Fe,⑥可能含有Cu。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8.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取上层清液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B.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存在C.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D.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Ag+ 存在9.5.8克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该铁粉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

A、镁

B、铝

C、锌

D、铝和镁

E、铜 △本节小结:

1、主要学习了金属单质的代表铁的有关知识,铁是一种化性比较活泼的金属,能跟多种物质(如S、O2、HCl、H2SO4、CuSO4等)反 应。

2、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酸碱盐》化学教案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第五篇: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1500字]

下载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化学教案:化合价

    初三化学教案: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

    初三化学教案--溶解度

    初三化学教案--溶解度 化学教学案 课题 课题2 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 3. 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

    初三化学教案 溶解度

    第三节溶解度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

    化学教案:原子的构成(共五则范文)

    【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

    初三化学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充......

    初三化学教案乙醇醋酸[合集]

    初三化学教案 乙醇 醋酸 (2000字)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酒精。 2.醋酸。 3.乙醇。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

    (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复习提纲

    初三化学教案复习提纲 一. 化学基本概念 A.物质和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1.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氧气、氯化钠、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等。有固定组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