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记文阅读之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传记文阅读之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传记作品,并力求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 内容与学法特点,为学生作好传记阅读题目做铺垫。教学难点:整体把握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与老师指导相结合,讨论与评点相结合。教学内容:见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传记阅读的基本要求:⑴集中精力,快速阅读〔时间〕 ⑵抓准信息,整体把握〔质量〕 ▲ 阅读文章两遍,时间6—8分钟。▲ 整体把握3—4分钟。
二、阅读技巧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要紧扣传主,理清文本记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即要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对之有什么评价。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做题的最基本的条件。具体来说,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传主),谁是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
3、相应的事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议论性的语句,注意作者对他的评价或是作者借文中其他人物之口对之的评价。
4、作者对之的情感态度,是赞美还是贬抑?作者的情感可能蕴含在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中,当然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对传主事例的叙述中。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三、考点梳理
传记的“表现手法”属于《考试大纲》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中的分析综合(C)中的第三小点的要求。下面我们将进行梳理。
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小说有相似之处,都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都通过一定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小说是虚构的,而传记是真实的。但在分析两者常用的手法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在备考时,可以留意沟通。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的顺序,描写,修辞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人物的生平经历基本一致,使事件的发展有头有尾、思路清晰。
⑵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可读性。
⑶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此文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是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它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1)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是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如场面、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折射出传主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增加了传记的可读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他人的话,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的新课标卷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A、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主要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传主某种心情;③暗示或交代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传主某种感情;④折射出传主某种性格或品质。B、对比或衬托
在传记中除了传主之外,有时还会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他们或是和传主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可以映衬传主,强调传主的某种品格,这种方法叫做衬托;或是和传主属于截然相对的人物,这就叫做对比,可以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的突出。【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
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参考答案】①.语言描写,如:“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突出人物的保守。②细节描写,如“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突出人物的怪异个性和语言天分,给人以鲜明印象。③侧面描写,引用他人的话,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证明了人物语言天分之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或引用他人的话等。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所侧重。
在传记中,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典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④充当论据,丰富文章内容。
速读问题设计:
1、标题是什么?
2、传主是谁?
3、传主的国别是什么?
4、事情发生在什么年代?
5、传主是什么身份?
6、传主的主要事迹和成就有哪些?
7、文章表现了传主什么样的品质?
第二篇:实用类文本之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传记的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邵亚利
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方式,因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因其对正在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为人处世等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笔者意欲借近几年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探究传记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一、传记的定义及其分类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来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传记既可以记载传主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传主的某个人生片段,但必须忠于事实本身,能够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典型的形象特征,通过人物的经历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折射出时代的气息;让读者在体味传主的人生经历中有所收益。
2、传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但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人物传记来说,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从叙述人称看,有自传和他传之分:自传是指本人撰写的,多是回顾生活经历,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和成败得失等,如《朱东润自传》(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他传是指他人撰写的,目的明确,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例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品格,对时代的贡献、影响等,如邹丽焱《玻尔传》(2014年新课标卷Ⅰ)。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记叙和评论参半,一般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一方面有对人物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进行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性格、形象;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的成败得失和对于社会的价值。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这是高考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阅读技巧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要紧扣传主,理清文本记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即要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对之有什么评价。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做题的最基本的条件。
具体来说,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传主),谁是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
3、相应的事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议论性的语句,注意作者对他的评价或是作者借文中其他人物之口对之的评价。
4、作者对之的情感态度,是赞美还是贬抑?作者的情感可能蕴含在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中,当然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对传主事例的叙述中。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三、考点梳理
传记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属于《考试大纲》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中的分析综合(C)中的第三小点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基本特征,离开了真实,传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写作时不能任意虚构。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历史的再现,而是作者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基于自己的某些情感,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传主及社会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运用艺术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个性。
【典型题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3)题: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真实性——人生经历、兴趣爱好); 按照顺序(文学性——叙述手法)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文学性——第一人称叙述的妙处)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主要是从“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其次要明确本文是自传(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还是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结合不同形式的传记的特征,紧扣住真实性(主要写了传主的行为、思想、贡献等)和文学性(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小说有相似之处,都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都通过一定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小说是虚构的,而传记是真实的。但在分析两者常用的手法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在备考时,可以留意沟通。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的顺序,描写,修辞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人物的生平经历基本一致,使事件的发展有头有尾、思路清晰。
⑵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可读性。
⑶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1.此文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是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它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
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是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如场面、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折射出传主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增加了传记的可读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他人的话,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的新课标卷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A、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主要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传主某种心情;③暗示或交代事情 3 发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传主某种感情;④折射出传主某种性格或品质。
B、对比或衬托
在传记中除了传主之外,有时还会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他们或是和传主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可以映衬传主,强调传主的某种品格,这种方法叫做衬托;或是和传主属于截然相对的人物,这就叫做对比,可以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的突出。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参考答案】①.语言描写,如:“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突出人物的保守。②细节描写,如“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突出人物的怪谲个性和语言天分,给人以鲜明印象。③侧面描写,引用他人的话,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证明了人物语言天分之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或引用他人的话等。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所侧重。
在传记中,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典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④充当论据,丰富文章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从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传记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平时的练习中,同学们要注意积累,立足文本,灵活的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四、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 5 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7年6月17日早晨,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于敏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比美国少用4年半。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1月13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1.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时,氢弹原理的主要设计者于敏并不在现场,他依然很平静,他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节选自《生活周刊》第821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B.于敏读大学时就痴迷高深的物理学,喜欢探究“纯粹”的物理学理论,这为他后来立能于核科学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明显超过美、英、法和前苏联等国,其中的重要技术的突破与于敏是密不可分的。
D.因为钱三强的指引,于敏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行到热核武器的研制,成为唯一没有留过学的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
E.在研制氢弹过程中,于敏将个人得失完全置之度外,他放弃了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无法关爱孩子。
(2)材料中引用钱三强和彭桓武对于敏的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于敏在研究热核武器原理时面临哪些困难?请简要回答。(6分)
(4)作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范用热爱读书,喜欢创办杂志,在创办《读书》杂志时,一开始就亲自过目其清样,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退休。
B.范用在做出版时因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并被流放到干校劳动。
C.范用在得知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香港《大公报》刊登后,非常气愤。他请求巴金将《随想录》交由他在三联书店出版并保证一字不改。
D.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E.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家在出版书籍时应尊重读者的兴趣、爱好,同时能做到坚守自己的内心。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在刻画范用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侧面描写,请举例分析侧面描写。(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附:参考答案
一、(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不对,应该是“原子核理论研究”,对象错误;E项“放弃了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应该是“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歪曲事实。D项不仅使由于钱三强的指引,还有祖国的需要等内在的原因。)
(2)①从侧面突出了于敏科学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具有开创性;②印证了上文于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引出下文对于敏在重重困难条件下进行研究并取得伟大成功的叙述; 8 ③丰富文章内容;④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激发读者向于敏看齐。(每点2分,三点即可)
(3)①国内熟悉原子能理论的人很少,缺少充分交流探讨的氛围;②中国遭受重重封锁,难于搜集国外相关信息;③设备落后而且严重不足;④自身未留过学,知识储备不足。(每点2分,三点即可)
(4)①国家至上,勇于担当:为了祖国的真正独立和强大,于敏选择服从分配,开始氢弹研究。②耐得寂寞,淡泊名利:为了氢弹,隐姓埋名28年,氢弹爆炸成功时,不在现场且能平静面对。③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废寝忘食工作:当时几乎是一片空白,国内国外困难重重,于敏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断探索;④勇于探索,有开创精神:于敏从未留过学,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大胆建立模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课题。(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时间不对,范用亲自过目《读书》杂志的清样,是在刊登《读书无禁区》引起巨大波澜,被决定由其负责杂志问题后,才有的行为;B.强拉因果,文中并未明确说明范用因何被流放到干校的;E项概括不全,漏了“对得起作者”。)
(2)①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文革”以后,范用敏锐感知时代需求,创办《读书》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一文;主动完整出版巴金《随想录》一书,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和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②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文革”后,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港刊登,范用却立即联系巴金把书交予三联,并保证一字不改地出版;正因为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多年来常被批评做出版时没有“政治挂帅”。③敢于担责。《读书无禁区》一文刊登后激起波澜。针对“给‘坏书’开绿灯”等质疑,上级部门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他没有退却,每期杂志清样都亲自过目签字。(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社会环境烘托。范用在1979年思想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刊登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烘托其感知明锐,敢想敢做。②衬托,三联书店并未因范用退休而中断因范用而形成的“三联风格”,衬托其思想的深远。③对比,在出版巴金《随想录》的问题上,范用主动并一字不改地出版与四川文艺出版虽出版却所保留构成对比,突出其敢于坚持真理,不惧权威的品格。④引用他人的话。如引用戈宝权的话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大量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增加了真实性,凸显了人物的个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三点即可)。
(4)①创办杂志,出版经典。范用一生与书结缘,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著名杂志,出版了《随想录》《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一列经典书籍。②热衷于书籍装帧艺术。撰写专著《叶雨书衣》,能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书籍装帧水平很高,被张中行赞为“南有 9 钟叔河,北有范用”。③藏书丰富。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④读书方法独特。范用读书极高效,当日书当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过夜。决不把书放在一边待读。(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通联: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邵亚利 邮编:224400 电话:*** E-mail:158311648@qq.com
第三篇:传记文阅读训练
传记文阅读训练
一、知识盘点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二、规律探寻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上五点。传记的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三、方法点拨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传记,理 1 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臵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6.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四、典例探究
(一)阅读下面一则人物传记(节选),回答问题
1.文森特•梵高——热情似火的灵魂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布拉班特省的一个牧师家庭,梵高家庭却是欧洲经营美术品的大家族。梵高聪颖、敏锐,被全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家族宏伟事业的继承人。但梵高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命中注定他是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梵高27岁开始正式学素描,28岁学油画,画画不仅恢复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而且重新点燃了他那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的极度真诚和狂热。
1886年3月之前,梵高的艺术生活仅局限在荷兰和比利时。他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和油画,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和解剖,推崇伦勃朗和库尔贝,临摹米勒和桑普,探求进入绘画领域的门径,虔诚地承袭西方传统绘画的技法、格调乃至情感——此时的梵高只是借船溯源,只求门径而不求突破和创造。
1886年2月,梵高来到了巴黎。巴黎之行是梵高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它没有让梵高失望。在印象主义作品、技法和人物的强烈感召下,梵高的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为之燃烧,在与之同构契合的新探索 2 中,梵高与曾经浸染其间的荷兰画风告别,舍弃传统技法,循着印象派的足迹踏上全新的艺术旅途,走进一个光与色、太阳与张力的崭新艺术世界。梵高在巴黎找到了引爆自己潜能的艺术源泉,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艺术土壤,不过当对绘画极有鉴赏力的弟弟提奥看到已经疯狂地沉醉在对印象派痴迷的模仿和遵循之中的梵高时,他说:“老兄,你叫梵高,而不叫高更或修拉!你一天天在走下坡路,你一张比一张画得更不像文森特•梵高了。没有捷径可走,老兄,只有花上几年的艰苦劳动。难道你是一个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脓包吗?”弟弟的提醒使梵高在自己倾注的色彩与印象派推崇的色彩分界线上徘徊、游移。梵高天性中那如同太阳一样的激情,必定使他抛弃荷兰画风的暗淡与沉寂,也必定要远离只追求瞬间色彩与阳光的印象派。巴黎成了没有营养的土壤,它曾使梵高充实又使他失望,但艺术生命之火不灭,他要离开巴黎,去寻找新的营养丰富的艺术土壤。
走向何方?法国北部和巴黎四周早被印象派榨干了梵高所有的艺术灵感。回到祖国荷兰?那里是被梵高唾弃的传统绘画的一潭死水。梵高在巴黎沉闷的空间创作了200幅绘画,觉得他以画为武器的战场不在城市而在无垠的原野和神秘的自然,要让胸中的太阳与自然的太阳相通,点燃他调色板和画布上的熊熊烈火。梵高为了绘画遗弃寒冷的巴黎,追寻能烧光体内寒冷和点燃调色板的太阳,向阳光更加灿烂、色彩更加丰富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走去,去拥抱那一轮他苦苦追寻的炽热的太阳。
阿尔的梵高变成了“绘画机器”,一部每天早上灌进食物、饮料和颜料,晚上制造出一幅作品的高速运转的绘画机器。梵高每天清晨很早便带着画具外出,晚上则带着一幅完成的作品回到旅馆,他只是一幅接一幅地疯狂地画,全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应干什么,完完全全陶醉在色彩与太阳之中。梵高近乎疯狂,一口气完成190余幅作品,在3个月时间里完成的作品几乎等于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梵高用鲜亮明快的黄色基调,画桃花、梅花、杏花以及花园苗圃;画吊桥、海滨、草原以及田园风光,画酒吧、情侣、夜景以及广场上的黄房子,他独特的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然而,艺术情感的狂热,身体疾病的痛苦,使梵高经常陷入精神病的深渊。身心融入了太阳的梵高,没能慰藉自己的痛苦,反而不断地滑向痛苦的渊薮。
1889年12月24日,梵高最终被弟弟提奥送进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医生告诫梵高别再作画,但对他而言,时间和生命是以血管里流出的图画、胸腔里喷射的作品来计算的,而不是以表针跳动的声音和日历翻动的页数计算的,他不能不绘画,没有绘画就没有了梵高,生命就此终结。1890年5月,梵高在猛烈发病时喝下一罐颜料,被弟弟提奥送到巴黎最负盛名的精神病专家加歇医生那里照料。他画了著名的《加歇医生》肖像画,疯狂的心绪逐渐平静,因为他不再痛苦,不用追寻,预定了为艺术燃烧、为太阳奉献的人生底线:“去找自己的归宿。”日益增加的无奈与清醒使梵高创作了带有封笔之作意义的悲剧作品——《暴风雨后的麦田》和《麦田上的鸦群》,预示即将袭来的阴影。《麦田上的鸦群》已充分流露出他心灵的空虚、心态的绝望以及对痛苦的妥协和无奈的认同,暗喻梵高的群鸦惊叫乱舞;不知缘何而来,不知向何而去?1890年7月27日,鲜红的晚霞烧遍了阿尔天空,茫然的梵高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拔枪自杀。
(《一生要结识的25个人》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个“注定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2、本文是梵高的传记,请你用简要语言,为梵高拟写一则“梵高小传”(200字内)。
3、联系全文,请评析一下传记在写作方面的艺术特色。
4、文章中多次提到“燃烧”,而标题也是“热情似火的灵魂”,请结合全文解释“燃烧”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一则人物传记(节选),回答问题。
2.舞者之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侍在侧,一举一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天主教信仰,转为一个十 3 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孩子们,你们看!圣诞老公公带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只有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我说:“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或大声为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次校庆上,6岁的我当众朗读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儿坐在地板上,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出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我的学校,我10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一位著名的老师学芭蕾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因为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也没有回去。他称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金山巡回演出的剧团经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奏。我一身白色装束,随着孟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晌后转身对母亲说:“这种东西不适合剧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来的珠宝首饰和25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剧场经理,一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场。”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一天我试着向神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高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瞧着我伴着孟德尔颂《春之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抛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另一种更具活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一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边裙去见屋顶花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50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星期结束,经理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一、二、三章)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19.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
20.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5分)
21.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一
1、作者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个“注定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含义”,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题应抓住一个关键词语“注定”,因此,“聪颖敏锐”“极度真诚与狂热执著”以及“天性”中有“太阳一样的激情”都是艺术家必备的潜质,同时“艺术”与“太阳”对他的感召也是重要原因,也为梵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本题命题意图是借助对“重要句子”理解,对“重要句子”含义的挖掘,实则是对关键句子解读达到。来达成对人物传记传主性格及命运的诠释,进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读解。因此,抽取表达梵高性格及遭际的关键信息即可达成。
参考答案:梵高聪颖、敏锐,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印象主义对梵高的感召,他心灵震颤,激情燃烧;梵高天性中有太阳一样的激情,对太阳的极度痴迷;身体疾病及精神病的痛苦。
2、本文是梵高的传记,请你用简要语言,为梵高拟写一则“梵高小传”(200字内)。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解答此题应从“归纳”入手,从时间标志着眼,按照时间顺序将梵高的一生清晰地展现出来,语言尽可能简洁、客观,将梵高几个重要阶段表现出来。本题命题意图是通过“人物小传”这一方式,将“传主”完整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小传”即人物的大事年表,也叫“年谱”。“小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简明平实,不加渲染;二是客观公正,不作评论;三是纲目清晰,有始有终。抓住这三个问题,“小传”便可事半功倍。
参考答案: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布拉班特省的一个牧师家庭,他聪颖、敏锐,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梵高27岁开始正式学素描,28岁学油画,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1886年2月,梵高来到了巴黎。梵高与荷兰画风告别,舍弃传统技法,循着印象派的足迹踏上全新的艺术旅途,在巴黎期间,他画了大约200幅画。后来,他到了法国南部小镇阿尔,陶醉于在色彩与太阳之中,创作了大约190幅画。但艺术的狂热及身体的痛楚使得他滑向精神病的痛苦深渊。1889年12月24日,梵高最终被弟弟提奥送进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1890年7月27日,梵高拔枪自杀。
3、联系全文,请评析一下传记在写作方面的艺术特色。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及“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从语言特点入手,从修辞格入手,从表达效果切入,即可顺理成章。本题命题意图是借助语言特色评析及鉴赏来领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作者对梵高悲剧深切地同情,对梵高艺术的高度赞美都是借助“语言”的表达来达成,所以,关注语言表达特色,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不二法门。
参考答案:⑴脉络清晰的叙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1853年、1886年2月、1886年3月、1889年12月、1890年7月27日。这几个关键时间点,连缀了梵高的短暂的一生,可谓清晰有致; ⑵色彩情感浓烈的语言。这种语言情感色彩强烈,主观意识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向阳光更加灿烂、色彩更加丰富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走去,去拥抱那一轮他苦苦追寻的炽热的太阳”将梵高对色彩的迷恋及对艺术的追求摹写得生动形象; ⑶生动形象的表达技法。这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比喻修辞格运用。例如:梵高变成了“绘画机器”;那里是被梵高唾弃的传统绘画的一潭死水。⑷富有含蕴的景物描写。如“鲜红的晚霞烧遍了阿尔天空,茫然的梵高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拔枪自杀”,其中“鲜红的晚霞”“金黄色”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既是某种象征与暗示,也表达了梵高对太阳色彩的痴迷。
4、文章中多次提到“燃烧”,而标题也是“热情似火的灵魂”,请结合全文解释“燃烧”的含义?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此题应从“燃烧”具体语境入手,从“燃烧”不同含义切入,结合文本原意,将“燃烧”与文章主题结合起来。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从“文本”的“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题目表面看,是对一个词语“燃烧”的理解,而实际上,则是对传记主题的间接发掘与延伸,也是对传主形象的高度概括。
参考答案:他极度真诚和对艺术的狂热执著;点燃在调色板上的太阳及色彩;梵高对色彩与太阳的痴迷;梵高在金黄色麦田里自杀;燃烧也是梵高似火的灵魂,是对主题的升华。(答出两点即可)参考答案二
19.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
【信息整合】(4分)参考答案:①对自由、本真的追求;②有非凡的艺术天赋(舞蹈创作才能);③敢于打破传统的艺术(舞蹈);④坚信自己艺术(舞蹈)的魅力; ⑤对艺术(舞蹈)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 ⑥对艺术(舞蹈)的无比热爱。[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4点得4分;没有分点的扣1分,满分4分。]
20.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5分)
【倾向评价】(5分)参考答案:①她的痛苦:为解决饥饿四处奔波,她所追求的理想(舞蹈形式)遭到了社会的冷遇。②面对痛苦的方式:她宁愿忍受饥饿的痛苦,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评分标准:第一问分两点给分,“饥饿”等得1分;“理想遭到冷遇”等得2分。第二问分两点给分,“忍受饥饿”等得1分;“不放弃理想”得1分。] 21.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意蕴发掘】(6分)参考答案: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分)
[6分。观点1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赋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1分;分析5分,其中“天赋”2分,“后天的影响”3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第四篇:司马迁班固传记文
司马迁班固传记文
一、《史记》的特征: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班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刘熙载《艺概》:“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于《诗三百篇》及《离骚》居多。”
(1)一部《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不能称为“实录”。董狐号称“直笔”“书法不隐”,但晋灵公已经“不君”,本来该死,而在他的笔下,却一定要书“赵盾弑其君”,这样的“书法”,不可谓“不隐”。
《史记》以“实录”而为“绝唱”,有个重要原因,是司马迁生当武帝之世,虽然正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但他仍然继承先秦的学风和文风,他和其父司马谈,思想均非正统。因此之故,所撰《史记》,也就有“是非颇谬于圣人”(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贬损当世”(班固《典引》引汉明帝诏)敢于“实录”的特征。
一篇《封禅书》,简直是武帝迷信神仙的“实录”(李少君)
一篇《酷吏列传》,主要展示武帝的酷吏的政策(张汤)一篇《平准书》,主要讲武帝用兵的得不偿失(“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
(元朔五年)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馀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 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2)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是和《离骚》一致的,当然,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而《史记》则寄托笔下的人物。
如《伯夷列传》,虽名为列传,其实等于一篇杂文,鲁迅曾称之为“小品文”,其中叙述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并不多,而反复咏叹议论,则占了绝大篇幅,这是司马迁借着叙述伯夷叔齐的为人遭遇,来抒发自己对于人间是非颠倒的不平和愤慨。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而饿死,司马迁认为,如此说而不怨,是可疑的。
司马迁写的愤慨不平的文章突出者还有《屈原列传》和《李将军列传》,这两篇都是写才高而不见用,等于“悲士不遇赋”。《李将军列传》赞曰:
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二、传记文学的新成就
(1)增加了故事情节:如《范雎列传》(《战国策》: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
(2)增加了戏剧冲突:如《项羽本记》(泷shuāng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对鸿门宴的细节描写表示质疑)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 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zhī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3)写进了生活细节:如《李斯列传》: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贤,譬如鼠矣!’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三、《汉书》的特征:
刘知几《史通》:“如《汉书》者,究西都之始末,穷刘 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傅玄之贬班固也,论国体则饰主缺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述时务则谨辞章而略事实。”
四、《汉书》不同于《史记》的文章
《汉书》中具有比较明显的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班彪评《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轻守节而贵俗功。”
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之间的主要思想分歧,最集中地表现《货殖》、《游侠》两传。
五、《汉书》同于《史记》的文章
《汉书》与《史记》之所以又有相同一点,并非由于班固违背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是因为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在前后是有差异的。所谓“班马异同”之“同”,首先就表现在班固非常同情司马迁的遭遇。班固对于司马迁“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不能“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表示非常惋惜。
如《汉书·李将军列传》(李陵传):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niè(原指酵母和酒曲,比喻借端诬陷,酿成别人的罪过)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róu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pù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又如《汉书·武帝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曾经详细记载武帝每次用兵的损失数字,与战绩相互对照,以表明得不偿失的情况。这正是司马迁对于武帝所持的态度。不过,司马迁并不是直言武帝用兵不当,而是用具体事实的叙述代替理论的说明,班固也并不直言武帝用兵不当,而是以默而不谈来表明自己保留意见。两人的基本观点是很一致的。
又如《郊祀志》
《汉书·郊祀志》几乎全录《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武帝迷信的种种事迹,连司马迁讥评武帝的话“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也照录,重复了司马迁对武帝的批评。
六、《汉书》文章的新特点:
(1)《汉书》的文章比《史记》更具有历史文献的特征,文章的学术性质更强。
从文献学术的角度增设了一些传记。如《河间献王传》。于《史记》原有的传记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学术的事迹。如《楚元王传》。
于《史记》原有传记中增载“经世之文”。如贾谊《治安策》、晁错《言兵事疏》。
从文献角度比《史记》更讲学术源流。如《汉书·艺文志·序》: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燔fán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更着力于给学者立传。如《扬雄传》、《司马相如传》。
(2)《汉书》文章新特征还表现在对于人物评述的重点,已经不在豪侠尚义,而在忠君保皇。
例如《苏武传》。班固写《苏武传》,既不是依据前史旧文,又不是采用传主的自叙,而完全出于独创。因此,这样的传记也就最能代表班固自己的文章成就。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第五篇:标志设计表现手法
标志设计表现手法
1、表象手法:采用与标志对象直接关联而具典型特征的形象,直述标志目瞪口呆的。这种手法直接、明确、一目了然,易于迅速理解和记忆。如表现出版业以书的形象、表现铁路运输业以火车头的形象、表现银行业以钱币的形象为标志图形等等。
2、象征手法:采用与标志内容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的事物图形、文字、符号、色彩等,以比喻、形容等方式象征标志对象的抽象内涵。如用交叉的镰刀斧头象征工农联盟,用挺拔的幼苗象征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等。象征性标志往往采用已为社会约定俗成认同的关联物象作为有效代表物。如用鸽子象征和平,用雄狮、雄鹰象征英勇,用日、月象征永恒,用松鹤象征长寿,用白色象征纯洁,用绿色象征生命等等。这种手段蕴涵深邃,适应社会心理,为人们喜闻乐见。
3、寓意手法:采用与标志含义相近似或具有寓意性的形象,以影射、暗示、示意的方式表现标志的内容和特点。如用伞的形象暗示防潮湿,用玻璃杯的形象暗示易破碎,用箭头形象示意方向等。
4、模拟和法:用特性相近事物形象模仿或比拟所标志对象特征或含义的手法。如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采用仙鹤展翅的形象比拟飞行和祥瑞,日本佐川急便车采用奔跑的人物形象比拟特快专递等。
5、视感手法:采用并无特殊含义的简洁而形态独特的抽象图形、文字或符号,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视觉冲击感或舒适感,引起人们注意并难以忘怀。这种手法不靠图形含义而主要靠图形、文字或符号的视感力 量来表现标志。如日本五十铃公司以两个棱形为标志,李宁牌运动服将拼音字母“L”横向夸大为标志等。为使人辨明所标志的事物,这种标志往往配有少量小字,一旦人们认同这个标志,去掉小字也能辨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