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优质教案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能源、材料与社会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能、核能的概念,知道能量的转移与转化.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3.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能正确区分.4.知道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核能、太阳能的利用方式,知道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前景.5.知道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情况,知道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性能及用途.6.知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2.重难点引导
本章主要知识点有:多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能源与社会、环境、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材料与社会、材料的导电性以及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其中,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材料的导电性是重点,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自然界中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磁能、光能、声能等几类.2.能量的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不变,而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发生改变.3.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具有方向性、又由于摩擦的存在,机械不守恒,但总的能量是守恒的.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能源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等.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其中,化石能源以及水能又是常规能源,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是新能源
3.原子弹、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氢弹以及太阳内部发生的是核聚变.三、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1.根据材料的导电性能,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三大类
2.半导体元件:(1)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只允许电流从正极流入,从负极流出.电路符号为“
”(2)三极管:用来放大电信号.3.超导材料应用:输电线、电动机线圈、超导列车、超导船;纳米材料应用:纳米机器人、纳米导体等.4.导体和绝缘体是按材料的导电能力来区分的.二者的区别是“容易”和“不容易”导电,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能”和“不能”导电,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导体.3.典例剖析:(用多媒体展示)考点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例1 在学习了内能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后,同学们在一起梳理知识时交流了以下想法,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B.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 C.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
D.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总会有损耗,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解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A正确;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内能在物体之间发生的转移,不是不同形 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选项B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选项C正确;能量在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总会有损耗,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转移遵循能量守恒定律,选项D正确.答案:B 考点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2 我市的能量资源正在逐步得到应用.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A.太阳能 B.潮汐能 C.天然气 D.风能
解析:煤类、石油、天然气都是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 到补充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答案:C 例3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和中国馆利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近300万度,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吨(设标准煤完全燃烧,q煤=3.0×10J/kg).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解析: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出的电能与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知,mq=W,则有m = W/q = 3×10×3.6×l0 J/(3.0 ×10 J/kg)=360吨.太阳能发电无污染,不会产生噪音,且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可大大减小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答案:360 节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污染少(环保)、减少噪声等 考点3 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例4 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如果某种超导材料能应用于实际,最适合用来制作()
A.保险丝 丝
解析:根据焦耳定律Q=IRt知,超导材料电阻为零,则通电时产生的热量为零;而保险丝和电炉丝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故不能用超导材料来做;变阻器的电阻丝也要利用材料的电阻,故也不能用超导材料;只有电动机的线圈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电阻越小越好,可以用超导材料来做
答案:C 例5 下列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 B.太阳能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C.必须用六颗同步卫星才能实现全球通信 D.塑料和银都是很好的绝缘材料
解析: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故A正确,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B错误,实现全球通信至少需3颗同步通信卫星,C错误,银是很好的导体,D错误,故选A.答案:A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B.电炉丝
C.电动机线圈
D.变阻器的电阻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二篇: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优质教案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的记录、存储和传播.2.了解电话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知道电磁波大家族,知道电磁波的主要用途.4.了解波的特征.5.常识性了解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 信和互联网.【教学方法】
1.归纳法:整合本章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2.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2.重难点引导
走近信息时代涉及的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本章主要介绍了信息的记录和存储、信息的传播、电磁波、波的特征、光纤通信及现代电信网络等,其中电 磁波与现代通信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还是考查的热点.
一、感受信息
1.信息的记录:人们记录信息的方式除了大脑记录和文字记录,还有光记录和磁记录等方式.2.电话:(1)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2)电话是利用电信号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3)电话机的组成:话筒、键盘和听筒.(4)工作原理:声音信号—变化的电信号—声音信号.3.对于话筒和听筒要结合其工作过程来区分:话筒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利用声音引起碳粒疏密的变化导致电 流变化,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其主要构造为碳粒和膜片.听筒是将电信号还原为声音,利用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变化还原声音,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其主要构造为电磁铁和膜片.二、让信息“飞”起来
1.电磁波:(1)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导体的周围空间就会产生电磁波.(2)电磁波的组成: 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3)电磁波的应用:医学上用γ射线做脑手术;用X光射线判断是否骨折;用紫外线杀菌;用红外线遥控等.2.声波和电磁波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是波,都具有能量,有些同学就误认为它们是同种波.实际上电磁波和声波 是不同的两种波,如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播,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远小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三、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1.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很细,有内外两层(内 芯和包层),由于内外层的折射本领不一样,光线在内外两 层交界处只会被反射而不会被折射,光被封闭在内层由近及远地传播.其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量大、保密 性好等.2.现代电信网络:现代电信网络包括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3.现代通信主要靠电磁波和光纤.生活中的电话、电视、广播、数据文件都可以在光纤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传播,并且互不干扰.手机、卫星通信主要靠电磁波传播信号.典例剖析:(用多媒体展示)考点1 电磁波
例1 下列关于电磁波和声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电磁波和声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小
解析: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断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出现就形成了电磁波,不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波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波来说,都有c =λv.在同种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波长大的,频率小.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都有关系.水波、声波、电磁波辨析 比较如下:
答案:B 考点2 电磁波的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例2(2013·镇江)研究表明,当空气中颗粒的直径越接近可见光的波长(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叫波长),颗粒对光的“消光”能力就越强.空气中PM2.5颗粒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若可见光的频率约为5×10 Hz,则可以推算出PM2.5中对能见度造成1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较大影响的颗粒直径与下列哪一个值最接近(A.2.5µm B.0.6µm)
D.6µm
C.0.6nm 解析: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由于c =λv,所以可c3108m/s7见光的波长为==610m0.6m 14v510HZ答案:B 点评:由于空气中颗粒的直径越接近可见光的波长,颗粒对光的“消光”能力就越强.要求较大颗粒的直径,就是根据频率、波速来求波长.考点3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例3 我市目前已全面开通了3G手机通信业务.使用3G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手机通话是直接传输声信号
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数字信号
解析: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 ×10m/s,手机不能直接传输声信号,手机通话或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的,故只有D选项正确.答案:D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三篇:最新 九年级物理全册10.2内能教案北师大版--优质教案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内能》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5.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6.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4.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2.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教学难点】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1.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2.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试管、水、酒精、引力演示器、红墨水、烧杯、热水、铁丝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什么是动能,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什么是势能,它的大小又与什么有关? 3.什么是机械能?
二、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1.上一节中的滚摆实验说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滚摆上升的高度一次比一次小,最终停下来。滚摆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2.一个乒乓球在地面上往返跳,最终停下来,乒乓球原来具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3.一粒飞行的子弹具有动能,子弹打中物体后留在物体内,子弹原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这些物体的机械能没有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内能。
三、讲授新知识: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提问:平时用什么话来形容物体的细小? 生答:细如发丝。
据此教师就把一般头发丝的直径与分子直径比较,如果将二万个氧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串,那么它们的总长度才跟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
分子体积很小,水分子与乒乓球大小之比恰似乒乓球与地球之比。分子的质量很小,1022个水分子的质量与5分硬币的质量相当。
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微小,物体里含有大量的分子。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气体的扩散
演示1 把少许酒精或风油精撒在教室里,很快在各个角落都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演示2 二氧化氮扩散到空气中的实验,见课件。
这个广口瓶中充满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片盖住。上面用一个充满空气的广口瓶口向下放在玻璃片上,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现在把两个瓶口之间的玻璃片抽出,注意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后再回答)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我们发现下面的瓶子中气体的红棕色变浅,上面的瓶子中气体的颜色也渐渐变成了浅的红棕色。直到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均匀了为止。
装有空气的瓶子中颜色变深,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空气的一部分分子运动到下面的瓶子中去了。最后两种气体均匀地混在一起。
这些实验说明:不是重力等外来力的作用,而是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由此提出扩散概念。板书。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液体的扩散
演示3 红墨水滴到清水中的实验。演示4 投一粒高锰酸钾到清水中的实验。演示5 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如图10-1乙图所示。
不仅气体能发生扩散现象,液体也能发生扩散,只是比气体扩散的慢很多。量筒中装硫酸铜溶液,上面装有一半清水,水的密度小,在上面。二者之间的界限很清晰。我们盖上盖子,过几天再来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
说明: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固体的扩散
白墙边堆放煤,墙壁中会有黑色煤粉。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观察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
大量事实表明: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的运动跟温度的关系
演示6 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后面衬以白纸,以便同学们观察比较)问: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 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快→分子动能大。温度低→扩散慢→分子运动慢→分子动能小。
小结: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三)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斥力 1.分子间有相互吸引力
提问: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固体不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演示7 教材中图10—10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
演示8 一根粉笔掰开两段,再把它们紧紧压在一起,两段又合二为一。学生实验 水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所需器材)提问: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 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演示9 用半径为0.5厘米、长约85厘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先倒入清水半管,后倒染红的酒精至满,然后用胶塞塞住,管内无空气,把管倒转几次,使两种液体混合,体积明显减少。
分析实验现象: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精的分子到了水中,有些水分子到了酒精中,说明水与酒精的分子都是有间隙的,从而说明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
3.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演示10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
如图2两部装上磁铁的小车,同名磁极相对,中间用橡皮筋系着,在车侧面向学生处贴两块圆纸板挡在磁铁前面,每个圆纸板表示一个分子;当表示两分子的圆纸板相隔一定距离(磁铁间的斥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时处于平衡位置;当两圆纸板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进的距离,由于橡皮筋的拉力命名两圆纸板相向运动,显示出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总是表现为引力;当两圆纸板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由于磁铁间的斥力使两圆纸板反向运动,这就是显示出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总的表现为斥力。
总结归纳: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分子间存在间隙。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的势能。
四、巩固运用:
1.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斥力。
B.松软的大馍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C.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用热水相比较冷水更容易去掉衣物上污渍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2.将10mL的水与10mL的酒精相混合,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表明(A)。A.分子之间有空隙。
B.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D.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A.10mL酒精和10mL水混和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B.汽车开过乡间公路,路面扬起灰尘--分子不停地运动。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4.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D)。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B.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D.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五、检查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布置课后作业。
六、间隔性复习:
在后面的教学安排中进行此环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2.分子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二、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前面我们知道了自然界的能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形式的能:内能 什么是内能呢?
三、讲授新知识:
(一)(板书)内能? 演示1 小球在桌面上滚动 问:小球具有什么能?(动能)演示2 在试管里装入一些热水,用橡皮塞塞住,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膨胀做功冲开塞子。
问:水蒸气对橡皮塞有没有做功?水蒸气是否具有能?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学生:做了功,具有能。
问:水蒸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何特点?该具有什么能? 学生:水蒸气是由大量水分子组成的,这些水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因此该具有动能。
演示3 高举起小球。
问:小球与地球相互吸引具有什么能?(势能)问:分子间有什么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演示4 将两根分别固定在两辆小车上的条形磁铁,分开一段适当的距离(异名磁极相对),然后松开手,则可看到,小车互相靠近,直至两磁铁吸引在一起。
教师分析:两辆小车上的外力辙去后,小车之间的引力就可以做功,该实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与上述实验类似,假如分子间的斥力突然消失,则分子间的引力就可以做功,势能就表现出来,即分子间有因相互吸引而具有的势能。
演示5 按住两小车上的磁铁,使两同名磁极相对、挨近(约2~3mm),然后松开手,可见小车相互推开。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与两相斥的磁铁类似,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即分子间也有因相互排斥而具有的势能。
结论: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强调: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说明:因分子势能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初中阶段暂不考虑它的变化,而只考虑分子动能对内能的影响。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出示一根火柴,问:如何让上面的火药燃着? 学生的可能答案:
1、在火柴盒上擦划。
2、和高温物体接触,如与火炉中的炭、烧红的金属块等接触。
3、放在煤油灯罩的上方。
4、太阳光下放凸透镜或凹面镜的焦点处。
5、用纸包着,放在石头上用铁锤砸。……
教师分析:火药能被点燃,说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达到了燃点。请问哪些情况是用了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使火药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在这个过程中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给温度低的物体。
结论: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一个物体的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能的形式没变。
教师:显然,除了热传递,还有别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6 火柴在火柴盒上擦划、燃着。(纸包着,放在石头上用铁锤砸,可在课后做,但要强调注意安全!1~2根即可。)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演示7 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厚管中,放入绿豆大小的硝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则可见其猛烈燃烧,发出明亮的光。
师生分析: 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燃烧。在这个过程中,人消耗机械能,使空气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结论:做功也可以改变内能,其实质是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转化,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实验: ①两手合在一起用力搓,说出感觉。
②出示一钢锯条,让甲同学摸一下说出感觉,然后请乙同学持锯条在木块上来回急速地摩擦20次,再让甲同学摸一下,说出感觉。
启发归纳: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8 用“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向管中倒入少量乙醚,用纱带围管上绕一圈,请一个同学迅速地来回拉动纱带,待一会儿,塞子就被冲开。
引导学生分析: 启发归纳: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思考:出示钢锯条,问:如果只知道这根钢锯条温度升高了,而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能否判断是通过做功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的。
教师分析点拔: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巩固运用:
1.内能和机械能有何本质区别?0℃的冰内能为零吗? 2.从能的转化(或转移)角度解释本课开始时演示的水蒸气膨胀冲开塞子的实验的全过程。
3.分析下列现象: ①太阳灶烧热水。②铁匠给刀具淬水。③钻木取火。④太阳光下用冰做成凸透镜取火。⑤打气时气筒壁发热。
其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①②④;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③⑤。
4.小实验:反复弯折粗铁丝数次,然后用手摸一下弯折的地方,体会有何感觉?如何解释?
五、检查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内能;知道了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知道了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布置课后作业。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六、间隔性复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B.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 C.物体温度为,其内能为零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一种扩散现象
B.茶水太烫,放一会茶凉了,此时茶水具有的内能减小 C.用冷水无法泡茶是因为冷水分子不做无规则运动 D.触摸玻璃茶杯感觉很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手的内能
3.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
4.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用重锤连续敲打铁块,一段时间后,铁块能煎熟一个荷包蛋用重锤敲打铁块是通过 做功 的方法改变了铁块的内能,被敲打后的铁块能煎熟荷包蛋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法改变了鸡蛋的内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针对本节课有自己的体会:
1.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而且对微观世界有一定层次关系,所以分成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2.在关于对内能概念的理解上采取与机械能对比来理解内能。分子也运动,分子也有引力,所以分子所具有的能叫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没有具体的关系,机械能大,内能不一定大。
第四篇:最新 九年级物理全册14.2磁场教案北师大版--优质教案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磁场》
教材分析:
本节中磁场是后面建立电磁联系了解电磁现象的基础,通过实验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难从直观的角度对磁场有感兴的认识。磁场在磁体周围是实际存在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靠磁场来发生的,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我们借助于小磁针,来了解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这是通过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的作用来反映磁场的,物理中有很多是利用了这种方法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的。为了形象的表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可以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磁感线的引入是给磁场建立了模型,磁感线只是磁场的模型,所以磁感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利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方向。会用磁感线来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知道不同磁体周围及其相互作用时磁场的分布情况。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位置。【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的分布情况,从而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等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会画磁体的磁感线。【教学难点】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会画磁体的磁感线。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条形磁体、铁架台、细绳、铁屑、小磁针、玻璃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什么是磁性? 2.什么叫磁体? 3.什么是磁极?
二、激发学习动机: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不通过接触可以发生作用)
三、讲授新知识:
(一)磁场
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追问:为什么不接触小磁针,小磁针方向也会发生改变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师生总结: 1.磁场的概念
原来磁体的周围存着我们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物质,这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物质叫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才具有新的指向)。
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让两位学生做实验: 原来静止时指南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若把它放在磁场中,小磁针就会转动起来,静止时,小磁针就会有不同指向,原来是由于磁体受到磁力方向不同的原故。
3.磁场方向:规定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的指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把四个小磁针放在磁场的不同点上。发现:静止时,不同点的磁针指向不一定相同。
说明:磁场中不同点的磁场方向不一定不同。
那么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又怎样来表示它呢? 我们在磁场中多放一些小磁针,方向分布就会越来越具体。如果磁针再多一点,就更清楚了,用若干小铁屑代表小磁针。(注意磁铁小,玻璃大铁屑细)得到条形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把一块玻璃覆盖其上,描下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分布情况。(包括蹄形磁铁、同名磁极、异名磁极间的磁场分布)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二)、磁感应线: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情况,引入一组曲线,称为磁感线。1.强调:(1)任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磁场方向一致;
(2)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并在上面标上箭头表示方向)(3)是一些假想的曲线(没有画到的并非无磁场)。2.了解磁感线的好处: a.知道在磁物中的磁体受到磁力强弱作用;b.而且知道磁体在磁场中各点所受磁力方向。
在磁场中某点,北极所受磁力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三)地磁场
1.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北呢?它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谁对它施加了力呢?(2)指南针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都能指南北,地球相当于一个大的条形磁体,你能根据指南针的方向来画出来地磁场的磁感线吗?(3)地理的两极和地磁场的两极重合吗?这一发现最早是由谁记述的?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地磁场”的相关内容,讨论交流得出:(1)地球周围存在磁场,使指南针指南北。(2)学生确定地磁场的磁极,画出地磁场的磁感线。
(3)地球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不重合,它们略有偏离,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
通过对指南针的分析、磁偏角的介绍,再次强化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这节课大家学习了磁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观察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了解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磁感线。
2.方法归纳:本课初步运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并能用一定办法证明它。
3.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磁性水雷是用一个可以绕轴转动的小磁针来控制引爆电路的,军舰被地磁场磁化后就变成了一个浮动的磁体,当军舰接近磁性水雷时,就会引起水雷的爆炸,其依据是什么?
四、巩固运用:
1.画出各图中的小磁针的南北极、磁体的南北极、磁感线方向。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2.画出各图中磁体的南北极,和磁感线方向。
五、检查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磁场的概念;知道了磁场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为了描述磁场我们认识到磁感线;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大磁体,它周围有磁场,我国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描述过它。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布置课后作业。
六、间隔性复习:
在后面的教学安排中进行此环节。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总结出如下:
讲授的关键是:第一、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实验,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第三、N S
S
N
N
S S N N S N N S S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类比空气流动成风、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可以认识的,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五篇:最新 九年级物理全册10.5火箭教案北师大版--优质教案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火箭》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能及其转化《第五课 火箭》的教学,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这节课主要是利用网络来搜索来了解有关火箭原理、分类、组成、特点及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会利用网络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了解火箭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一种。2.了解现代火箭的构造和特点,了解多级火箭是星际航行的运载工具。【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火箭的结构和发射方面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火箭的结构与此工作原理,明白火箭升空的方法。
2.通过上网和利用图书资料查找有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箭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现代火箭在航天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而努力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2.通过对火箭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关心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发新进展和新思想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关键词在网络、网站中搜索关箭的相关知识。
2.将利用网络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而又准确地检索到有关火箭的文字和视频信息并交流讨论。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什么是热机?
2.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二、激发学习动机:
我国是火箭的故乡。“冲天炮”实际就是火箭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士兵们就已经发明了“冲天炮”绑在箭上。(展示投影片或挂图)点燃“冲天炮”,箭就向敌方飞去。这就是最早的火箭——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知识:
一、探索新知
任务一:火箭升空的原理是什么? 火箭起源早,应用广泛,如今,现代卫星通信,军事等都离不开它,火箭到底是如何上天的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个小实验。
演示:气球的反冲运动。(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气球充气后,松开气口,气球向着喷气的反方向飞行。2.气充得越足,飞得越远。
说明:气球内的气体以很大速度向外喷出时,对气球产生一个向喷气的反方向的推力,使气球飞出去。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回答。
生答: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火箭是靠喷气式发动机向前推进的。火箭发动机点火以后,推进剂(液体的或固体的燃烧剂加氧化剂)在发动机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大量高压燃气;高压燃气从发动机喷管高速喷出,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就使火箭沿燃气喷射的反方向前进的。
„„
任务二:喷气式发动机的分类及区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回答。
生答:按发动机是否须空气参加工作可分为两类: 空气喷气式发动机,它必须吸进空气作为燃料的氧化剂(助燃剂),所以不能到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工作。火箭喷气式发动机是一种不依赖空气工作的发动机,由于需要飞到大气层外,所以必须安装这种发动机。
„„
任务三:现代多级火箭的用途及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着搜集的资料。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生答: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是星际航行的主要运载工具。现代火箭的特点是功率巨大,不仅可以在高空气行,而且还可以飞出大气层。
„„
任务四:利用互联网了解火箭发展的历史及我国航天航空发展的历程。
生答:火箭的故乡在中国,三国时期,就有孔明灯的传说。直到1958年,中国才造出第一支现代火箭。
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的钱学森、德国的冯•布劳恩和苏联的S.P.科罗廖夫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生通过结合教材利用互联网、学优高考网站、搜索引擎及关键字搜索,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合作来完成。
针对每一个任务结束后,教师请一部分学生起立回答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及任务完成情况。
小结:
1.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
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从尾部喷口高速喷出,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推动机身向前运动。
2.喷气式发动机分类: 空气喷气发动机。火箭喷气发动机。3.液体火箭的主要组成: 燃料箱 氧化剂箱 输送装置 燃烧室 尾部喷口。4.现代火箭的特点:功率巨大
火箭中能量转化:燃料的化学能燃烧时转化为内能,推动火箭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巩固运用:
1.如图,“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尺寸最大的火箭,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态氢是由于其热值大,为了使氢气和氧气液化,采用了先降低温度_ 再进行压缩体积的方式,所以俗称“冰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质量达25 t(填上合适的单位)。
2.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它的_热值_ 大,且体积小 便于运输。
3.现代火箭选用液态氢作燃料,这是因为氢热值大.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五、检查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喷气式发动机分类: 液体火箭的主要组成等。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布置课后作业。
六、间隔性复习:
在后面的教学安排中进行此环节。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反思如下: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少,要求学生提前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火箭知识,不然这节课只有教师去讲解。
2.但是我们是农村学校又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无法查询,所以这节课,只有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教师利用搜集的有关火箭知识给以传授,让学生掌握。所以本节课学生的能动性是无法充分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