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的数学新课堂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搭配知识,着重让学生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三、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初步建立符号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实践法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再过5天就又迎来了属于全世界小朋友最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让我们随乐曲边唱歌边拍手共同迎接这个美好节日的到来。怎么样,过属于自己的节日高兴吗?(高兴)老师告诉你们,学校要组织一次庆祝活动,准备到肯德基聚餐,想去吗?
(二)探究新知
既然去参加活动,咱们就得穿得漂漂亮亮的,老师为同学们挑选了几件统一的服装。这里有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课件出示),你能为自己选一套衣服吗?可以说说为什么这样选。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不同的方法搭配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到底一共可以搭配出几套服装呢?你们想不想研究?(想)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衣服卡片,小组同学摆一摆。请小组长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服装图片拿出来,6人一组,小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图片摆一摆,看看2件上衣和3条短裤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搭配方法?小组各成员可以把图片放在一起摆。
2、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谁能说说,你们小组一共搭配出几套服装呢?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答案吗?看来,大家的意见不是很一致,哪个组搭配出了6套服装,好,请你们组选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把你们小组搭配的方法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大家听懂了吗?此时请搭配结果比6套多和搭配结果比6套少的小组发言,请他们说说错在哪里?那么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看看这个小组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个组是用上衣搭配短裤,搭配过程中先用第一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接着又用第二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这叫按一定顺序搭配。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搭配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谁再来说一说,你又有什么好方法在图上表示出我们搭配的结果呢?
3、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谁能到前面说一说怎样连?第一件上衣搭配出3套服装,第二件上衣也能搭配出3套服装,那么一共是几个3套?(2个3套)能快速说出得数吗?其实按顺序搭配,不一定非得按从上衣到裤子的顺序搭配,还有没有别的搭配方法?还可以用第一条短裤搭配出2套服装,那么有3条短裤一共能搭配出几个2套呢?(3个2套)3个2套是多少,快速算。结合旁边的图(课件演示),再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一共有6套服装任我们挑选,那么在儿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出游选哪套最合适呢?好,我们就穿着这套衣服上路了。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肯德基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肯德基,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也可用字母表示线路图,然后课件反馈。
2、帮小动物组数
终于到肯德基餐厅了,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餐厅正在搞帮小动物猜数这个活动呢?如果猜中了,你就会获得由肯德基餐厅提供的购餐优惠券。想得到这些优惠券吗,那就赶快猜猜看吧!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7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3)课件演示。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0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1)指名回答。(2)为什么少了两种?
3、配餐中的数学问题
餐厅的叔叔阿姨终于给我们上好吃的了。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演示)
喝的有:可乐、橙汁 吃的有:玉米、汉堡、薯条 学生活动策略:
(1)我们边吃边喝。每个同学选一种喝的和一种吃的,会有多少种配餐的方法,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用字母、数字、图形等不同符号来表示)。
(2)全班交流。(3)拓展:
师:如果增加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一种点心,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每增加一种饮料,就会增加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增加一种点心就会增加两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在餐厅里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一会现场直播的是4个球队之间的比赛,他们分别是中国队、日本队、美国队、德国队,每两个队进行一场比赛。那么我们一会可以收看几场比赛呢?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在答题卡上连一连、写一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然后课件演示。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吃了美味的汉堡和饮料,又一起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与素质教育更紧密集合起来,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建成,农村小学也已具备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条件。下面,我就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猎奇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就具有其它方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小朋友测量身高和体重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读出图中身高和体重数据,从而引出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就是来源于生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讲解重难点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师精讲,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把四条腿的椅子,让一个小朋友坐上去,结果椅子变形了。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接着课件继续出示用两根木条与原来的椅撑组成一个三角形固定在椅子下面,再让小朋友坐上去结果椅子变得牢固了,同学们看到这是三角形起得作用,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该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用课件演示,先把一个圆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12等份,24等份,48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学生亲自经历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就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的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分类》时,先用课件出示各种类型的角,并提问下列各是哪一种角?导入新课后,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和范围。紧接着教师投影出示多个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老师下发的表中,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具。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操作后,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你能把这些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分类吗?”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投入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之中,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多媒体优化组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层练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利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多媒体技术在分层教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制作了分层练习。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练习课的课件中,把习题划分为容易、较难、难三个层次。学生从容易入手,每做一题都可以立刻得到评分,并及时的得到鼓励。在完成了基础题后就可以向较难、难这两个层次挑战,这样不仅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题目,得到成功的喜悦,恢复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增强了探索钻研的精神,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运用多媒体,在思维困惑处得到点拨、疏导。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特别是理解有关几何形体的组合图形是比较困难的。在他们思维困惑处适时介入多媒体,呈现“切割”、“旋转”、“平移”、“提取”等动态过程,有利于及时点拨疏导,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产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两者的区别。此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通过了多媒体的操作演示并稍加提示,使学生明白“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对此解法突破了思维困惑,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明。
总之,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通过带娱乐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大花崖小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而诞生的网络教学,为当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本文结合我校几何画板网络化培训的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
网络化培训 教学设计
[正文]
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统。而以往对教师的培训,采用的是以教为中心的集中授课的方式,不仅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忽视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忽视了培训的延续性,忽视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培训完就ok了,总感觉是种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
所谓网络化培训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学生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组织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教学软件、论坛、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共享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教师角色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他们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正因为如此,我校这次对教师的几何画板培训采用网络化的培训模式。而且我校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但目前,许多网络教学仅仅将网络技术当作课本的搬家,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是大量的文本、图片资料,学习者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材料,然后就去做教师设计好的练习题或进行考试,这种网上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资料的浏览和练习,网络技术也仅仅是课本的代言人,这对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本文正是针对这种现状,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做出探讨。
首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本次培训的目标明确,使被培训者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能将这种网络化培训模式推广开来,顺应当今终身学习和学习生活化的需要。其次,转变被培训者的培训观。
如何使学习者接受这一模式的培训?不仅要从观念上转变,要意识到如何去做,还要从态度和情感上积极投入,从心理上做好准备。首先声明与以往的培训模式不同,新颖而且实用,并选择学生机房作为集中授课的地点,集中授课将重点解决:几何画板最基本的知识;如何在网上进行自主和交互学习。从集中授课逐步引导到网上学习的模式。可以将教案放在网上资源库,让学生预习,在论坛设计几个问题如对本次培训的看法,让学生来回答,慢慢习惯这种学习方式。还有声明在几何画板学习过程中碰到了问题,原来需要通过电话求助,现在可以直接利用论坛,逐步提升论坛的人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三、学习环境的设计。
由于设计的目标符合数学、物理教师的需要,符合当今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很强。但是,怎样来创设教学的环境呢?
此次培训采用eclass(北京某公司的产品)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应用情况如下:
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可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电子信箱、课程内容、共享资源库、网上作业与测验。其中笔记本和网上作业与测验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笔记本--是辅助学习工具,具有随时在线存储、提交信息的强大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程内容上加注,记录下学习的心得、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另外,通过笔记本可以设定标签以标记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源搜索,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式学习。共享资源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可以是文档、软件、网站的链接等)的上载,当然也包含教师推荐的一些资料。网上作业与测验--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验,及时知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提供协作化学习的环境。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如: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进入虚拟社区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不是纯粹在向计算机学习,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在共同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交流,弥补单独学习的缺憾。定期布置学习任务,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定期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针对重点、难题开展辅导课堂教学。
第四、学习效果评价。
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最终获得发展,因此,网络教学应注重对学习者的态度、意义建构过程的评价,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给予提示
和建议信息。具体来说,又包括以下几项:
1、交互程度
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已充分表明,交互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乃至网络学习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交互程度是学习效果评价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具体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辅助学习进行,如根据讨论区发表的帖子(发言)数及数据总量等信息提供他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参数和学习态度的参数。
2、答疑情况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向教师或相关专家请教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过答疑,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主题,可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答疑情况可以通过学习者请教问题的数量及难易程度、浏览问题的次数、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次数等信息反映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主动学习的参数。
3、资源利用情况
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不仅指利用教师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更为有价值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上载的数据。评价包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的资源(如课程内容、共享资源库)的使用情况,如记录学习者登录系统的时间及注销登录的时间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通过课程内容页面浏览范围和次数来提供学习者学习范围、进度的参数,利用共享资源库的浏览来了解学习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讨论区的发表情况以及在共享资源库上载的资料甚至是对网络课程的修改来提供学习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主题的理解、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调整以及意义建构的相关信息。
以上三者的具体评价方式皆根据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态度转为本人积分(用于激励本人,而非与他人比较)
4、作业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和作业完成情况的信息,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提示信息。学习者上载一完成的作业,评价的方式有:给评语(跟贴)、打星(记分)、推荐为精品、转为本人积分等。
5、测验
测验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作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网络学习来说,测验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并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出改进意见。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学习者自评进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的不同的评价手段,如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评实现,而对于自主学习,采用自评手段更为有效。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学生进行的多是自我建构的学习,即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对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途径可能相关不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就变得相当困难,很明显,对他们实施统一的客观性评价是不合适的。事实上,最为有效的评价是让学习者去完成一个真实任务,并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意义建构情况作出合适的评价。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同伴评价,并不能真正决定
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手段的最终效果只是用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总之,评价要有利于每一学习者的学习进取,而不是仅用来区分能力的差别。
第四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皂市镇李场小学 陈兵安
[摘要]: 为了能更好地深化数学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去试验、探讨和推广。笔者想从“转变观念”的角度,结合一具体课例来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正文]: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校园网络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含,课堂教学这个脚本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想结合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点的认识;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具体课例--《行程问题应用题》,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对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学习特点的认识:
1、网络环境下,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老师的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
2、网络环境下,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即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方便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
二、转变观念,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
1、对老师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对学生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协作化学习。
3、对教学内容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数学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的唯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数学知识。
4、对媒体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三、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空间,为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的基础上,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观念,综合地考虑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有机地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功能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协作加工信息功能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数学教科书提供的有价值而又有限的资源,以它为主线,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相关资源。数学课堂的教学脚本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地、协作地构建知识的学习空间。
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造条件,对重点知识(如性质、定理、法则规律等)的探索,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入不同的活动空间(或多个活动空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构建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在探索行程问题应用题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创设了三个活动空间:其一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比、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其二是通过网页界面,从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入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其三是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创设过关测验,通过测试,便可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方面要为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比如,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如何创设课堂交流、课堂论谈等形式,软件方面应充分让学生在这里面去发表自己的问题、观点、见解等,并能将这些信息公布于网上,为协作化学习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素材,例如:在《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在网上随时可以点击提示按钮得到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这一功能将自己的问题发布,等老师或别的同学来参与解决和讨论,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进行协作学习的空间。同时,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应是建构知识的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景以及有关线索,而不是传送知识信息本身。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以此形成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作好评价反馈,将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面应体现两个方面:①、教师在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中,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才可能有助于教师的帮助、指导作用真正地、充分地实现。②、学生亦可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了解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自主、独立、协作的学习的速度、强度。例如:在《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每一环节的学习,按要求做完相关内容并提交后。老师可以通过查询个体完成情况和查询整体情况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利于老师的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3、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认识基础上,教学的设计中,应适当地作些补充材料。当然要做到:①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并作适当的扩展;②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可适当地补充与数学相关的史料知识、趣味知识、具有育人的知识等;③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活跃学生数学思维等相关的数学网站。例如:《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当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数学网站上网浏览。总之,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应呈现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走出数学的“金字塔”,出现的学生能力应走出分数的怪圈,以开放的姿态展示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数学教育,不应只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思维训练,还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实事求是、学会做人的准则;关注数学教育应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法要充分考虑到儿童有差异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想学、愿学和会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探讨》 倪海燕 《教育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何克东、谢幼如 北师大出版社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分桃子
(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小猴分桃子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体会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得到的同样多。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分桃子》是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学习内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学生首次接触除法的准备课,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关键。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着重设计了多个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动手动脑,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习除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肯积极开动脑筋,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懂得电脑的简单操作,能在老师的指导,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练习。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课件名称:分桃子 主要内容有“分桃子”、“作业素材”、“试一试”、“分一分”,四个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提供教学软件给予辅导。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其中的“分桃子”的“练习”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开放的舞台,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作业素材”是课本P32、33的练习,学生在完成书本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此寻求答案。“试一试”设计了开发逆向思维的练习,便于学生拓展知识。“分一分”环节让学生在课后自由进行平均分的练习。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沿用了课本上设计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学习习近平均分
网络课件
自主小组活动
示范引导
(2)支架式(√)
理解、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网络课件的“分桃子(练习)”、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根据“例题”中的探索进行进行探索发现式学习
个别辅导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
网络课件中的“分桃子”环节
自由组合
最快完成练习的同学受到表扬
指导检查
(2)伙伴 √
进一步掌握平均分
完成课本练习、在网络课件中找答案
自由组合
单独完成 指导、评论
(3)协同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分桃子》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图符说明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2.测试内容
网络课件的“分桃子中的练习”、“作业素材”、“分一分”、“试一试”中设置了相应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