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保德县第二小学
王玉珍
网络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数学课堂,悄然改变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又切实可行的全新教学方式,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哪些优势呢?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这些外部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猜猜最后谁能得第一?为什么?(小狗,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到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诱发出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
运用网络环境新颖的视频动画展开课堂教学,能较好地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通过最直接的感性材料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实现,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并不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真正含义。所以,新授部分可以利用计算机操作平台,形象、具体地把“什么是余数”这个难点展示给学生。“国庆节到了,学校组织做纸花庆祝国庆节,高年级的同学共做了20朵漂亮的纸花,要把这些纸花平均分给我们低年级的一些小朋友。如果让你分的话,你打算平均分几份?”学生上机操作,选择不同的份数,计算机就会相应地演示出分纸花的不同过程。最后屏幕中能够显示出多种不同的分法,便于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环节,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大了教学密度。
三、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把网络教学引进数学课堂,能改变“教师演示多,学生自主少,不管会不会,大家齐步走”的现象。利用网络创设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在网络中设计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罂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各自在电脑前回答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对于设计方案更是热情倍增,发表出不同的见解和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
学习“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后,可设计一组选择题“猜猜它们的名字”,检查学生对这四种立体图形特征掌握的情况。每完成一次选择后,屏幕立即显示全班每个学生的选择及正确率统计。学生看到的是成绩,体验到的是成功;老师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过程。学生还可以在谈论模块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发表出来。教师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也能够当堂解决困难,掌握新知。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既面向全体,又因需施教。
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机整合,利用网络创设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强烈反差,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练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王
玉
珍
保德县第二小学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 要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探究教学方式的分析,分别对“课堂探究”“综合与实践探究”“课外探究”等子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探讨,促进该策略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作用
关键词 网络环境;小学数学;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19-02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通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引入探究教学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大有裨益。除此之外,探究能力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也是学习自然学科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生探索问题和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探究作为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构建“自主学习型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教学的特点
所谓探究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需要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1]。在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将这一教学方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为实施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的提高十分明显。比起填鸭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探究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个人素质,是更适应这一快速发展的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加上十分抽象且非形象化的数学知识,仅靠教师表述的数学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认知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在解释理解起来难度较高的概念或定理时,设置问题和有趣的情境,结合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于更加直观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激发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欲望
问题引导,掌握动态 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对学生探究问题进行适时引导,把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出来,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分层练习,及时评估 抓住网络交互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学习,同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习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的层次划分,为学生设计符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计划,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求。网络能够很好地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的具体信息,方便教师进行监督与指导 素材多样,开拓思维 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带来远远多于以往的信息,可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素材也很多,丰富的素材可以很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好处
参与讨论,交流分享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角度和学习进度,而且课堂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对于所学所想的交流与探讨也很重要。而网络给予学生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与他人的讨论与分享,这对拓展思维、提高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及时评价,提高效率 网络环境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就都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对于一些答案确定的客观题的填写,机器可以及时给予正确的答案,这比传统课堂中单纯由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反馈的效率高出很多,让学生可以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和满足感
资源共享,寻求最优 课堂可以有多种演绎方法,但对优秀的课件和教学思路的分享仍然很重要。教师可以从所有的资料中寻求最优秀的教学方式,也能够从他人的教学经验中进行反思与思考,对于这些教学活动的分享可以使得更多的教师的教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而网络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技术支持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策略有三种,分别是“课堂探究”子模式、“综合与实践探究”子模式、“课外探究”子模式[2]。这三种子模式都是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的较优结合,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作用,构成探究教学的整体 “课堂探究”子模式的应用策略 “课堂探究”主要用于平时的课堂中,是探究教学的起点,也是最基础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现实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培养自主思维能力等。教学内容的深度包括知识点掌握的深度、练习的深度和学生对于课堂参与的深度
“课堂探究”涉及情境问题创设、知识探索、交流分享、开拓思维和总结深化等教学策略。如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我们的鞋码――统计”时,教师应当首先以“我们班上的同学都穿多大的鞋号”这一问题为这一节知识的引入,对于不知道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对鞋子的观察或询问父母来进行作答。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大家可以对自己的鞋号进行分享与交流,探讨哪个鞋号的人多,哪个鞋号的人少?男生和女生之间的鞋号是否完全一致?鞋号的大小与身高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对父母的鞋号进行调查,一并加入统计对象中来。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探究,加深学生对于统计这一概念的理解 “综合与实践探究”子模式的应用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以某一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一方法选用的重点应该是在对已有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拓展和发散。如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去姥姥家――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的前提下进行混合运算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二则混合运算开始,渐渐将难度提高到三则混合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但对于数学题答案的得出过程,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要避免因教师参与过多而限制学生思考的机会
“课外探究”子模式的应用策略 “课外探究”子模式的应用是将重点放置于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方式。它与前两种教学模式极为不同,但在主体与知识点上又保持很高的相关性。这种教学方法灵活性极高,很难提出固定流程来局限它。如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行去观察生活中流通的纸币与硬币,认识其所具有的特点与各自之间的不同,在父母的监管下使用人民币去购买一定的物品,从而加深对数字、币值及商品价值的理解。这些过程都不适合在课上进行,因此被放入课外探究内容较为合适 3 结束语 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向多样化与丰富化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带来更好的培养环境。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最为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在探究教学课堂上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能力与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姝,陈玲,陈美玲,等.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3):89-95.[2]丁杨华.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6):17-18.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分桃子
(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小猴分桃子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体会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得到的同样多。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分桃子》是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学习内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学生首次接触除法的准备课,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关键。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着重设计了多个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动手动脑,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习除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肯积极开动脑筋,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懂得电脑的简单操作,能在老师的指导,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练习。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课件名称:分桃子 主要内容有“分桃子”、“作业素材”、“试一试”、“分一分”,四个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提供教学软件给予辅导。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其中的“分桃子”的“练习”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开放的舞台,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作业素材”是课本P32、33的练习,学生在完成书本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此寻求答案。“试一试”设计了开发逆向思维的练习,便于学生拓展知识。“分一分”环节让学生在课后自由进行平均分的练习。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沿用了课本上设计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学习习近平均分
网络课件
自主小组活动
示范引导
(2)支架式(√)
理解、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网络课件的“分桃子(练习)”、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根据“例题”中的探索进行进行探索发现式学习
个别辅导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
网络课件中的“分桃子”环节
自由组合
最快完成练习的同学受到表扬
指导检查
(2)伙伴 √
进一步掌握平均分
完成课本练习、在网络课件中找答案
自由组合
单独完成 指导、评论
(3)协同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分桃子》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图符说明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2.测试内容
网络课件的“分桃子中的练习”、“作业素材”、“分一分”、“试一试”中设置了相应的习题。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的数学新课堂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搭配知识,着重让学生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三、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初步建立符号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实践法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再过5天就又迎来了属于全世界小朋友最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让我们随乐曲边唱歌边拍手共同迎接这个美好节日的到来。怎么样,过属于自己的节日高兴吗?(高兴)老师告诉你们,学校要组织一次庆祝活动,准备到肯德基聚餐,想去吗?
(二)探究新知
既然去参加活动,咱们就得穿得漂漂亮亮的,老师为同学们挑选了几件统一的服装。这里有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课件出示),你能为自己选一套衣服吗?可以说说为什么这样选。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不同的方法搭配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到底一共可以搭配出几套服装呢?你们想不想研究?(想)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衣服卡片,小组同学摆一摆。请小组长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服装图片拿出来,6人一组,小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图片摆一摆,看看2件上衣和3条短裤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搭配方法?小组各成员可以把图片放在一起摆。
2、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谁能说说,你们小组一共搭配出几套服装呢?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答案吗?看来,大家的意见不是很一致,哪个组搭配出了6套服装,好,请你们组选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把你们小组搭配的方法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大家听懂了吗?此时请搭配结果比6套多和搭配结果比6套少的小组发言,请他们说说错在哪里?那么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看看这个小组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个组是用上衣搭配短裤,搭配过程中先用第一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接着又用第二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这叫按一定顺序搭配。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搭配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谁再来说一说,你又有什么好方法在图上表示出我们搭配的结果呢?
3、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谁能到前面说一说怎样连?第一件上衣搭配出3套服装,第二件上衣也能搭配出3套服装,那么一共是几个3套?(2个3套)能快速说出得数吗?其实按顺序搭配,不一定非得按从上衣到裤子的顺序搭配,还有没有别的搭配方法?还可以用第一条短裤搭配出2套服装,那么有3条短裤一共能搭配出几个2套呢?(3个2套)3个2套是多少,快速算。结合旁边的图(课件演示),再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一共有6套服装任我们挑选,那么在儿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出游选哪套最合适呢?好,我们就穿着这套衣服上路了。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肯德基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肯德基,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也可用字母表示线路图,然后课件反馈。
2、帮小动物组数
终于到肯德基餐厅了,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餐厅正在搞帮小动物猜数这个活动呢?如果猜中了,你就会获得由肯德基餐厅提供的购餐优惠券。想得到这些优惠券吗,那就赶快猜猜看吧!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7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3)课件演示。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0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1)指名回答。(2)为什么少了两种?
3、配餐中的数学问题
餐厅的叔叔阿姨终于给我们上好吃的了。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演示)
喝的有:可乐、橙汁 吃的有:玉米、汉堡、薯条 学生活动策略:
(1)我们边吃边喝。每个同学选一种喝的和一种吃的,会有多少种配餐的方法,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用字母、数字、图形等不同符号来表示)。
(2)全班交流。(3)拓展:
师:如果增加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一种点心,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每增加一种饮料,就会增加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增加一种点心就会增加两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在餐厅里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一会现场直播的是4个球队之间的比赛,他们分别是中国队、日本队、美国队、德国队,每两个队进行一场比赛。那么我们一会可以收看几场比赛呢?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在答题卡上连一连、写一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然后课件演示。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吃了美味的汉堡和饮料,又一起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第五篇:新课标与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与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创新兴趣。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利用CAI课件先出示图:“两只蜗牛分别从三角形、四边形的 A、B点出发爬行一周,速度一样快,问谁先回到起点。”学生迫不及待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甲先回到起点,有的说乙先回到起点,有的学生则提出疑问:“它们各走的路有多长还不知道,不能判断谁先回到起点。”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后,提问:“两只蜗牛走的路程分别指的哪部分?”从而自然的导出了周长的教学,新颖有趣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发挥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的导入增添了魅力
课堂的导入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同时,课堂的导入也在不断地更新,导入是课堂教学能否抓住学生的重要环节因此,人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上往往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多媒体的出现,为课堂导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编了一个小动画:(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兔妈妈生了四个孩子。一天,兔妈妈对孩子们说:“孩子,你们都已经长大了,要学着做一些事情。今天开始,你们就学者自己去采蘑菇,好吗?”四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野外……中午回家,兔妈妈问:“你们采了几个蘑菇呀?”)师讲述:我们来帮兔妈妈记一下,今天四只小兔分别采了几个蘑菇,好吗?(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一只小兔高兴的说:“妈妈,我采了3个蘑菇!”)多媒体依次显示采3个蘑菇、2个蘑菇、1个蘑菇的兔子的画面及录音,学生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多媒体再次显示一只兔子垂头丧气的说:“哎,我一个蘑菇也没采到。”)讲述: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像这样一个也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呢?由此引出课题,揭示0的意义。短短几分钟的播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2、人机互动优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3、多媒体的使用使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比如:小猫能否捉住小老鼠的游戏,在小猫所出示的智力城堡里,学生帮小老鼠答对时,小老鼠就能顺利出逃。还有猜猜看、争夺制高点、拔河比赛等。
三、减缓思辩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小学 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底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的直观性强、可无限分割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四、启迪立体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这三个基本图形,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成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讨论的时间后,让学生观看课件加以验证。这样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再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 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运用虚拟的场景去操作、探索、发现规律、验证猜想,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实现了所有学生的参与。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推动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意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和教学效果相应得到提高。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在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