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时间:2019-05-12 18:1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第一篇:《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细致描写、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运用圈划法粗略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学习用批注法精读文章,赏析语言、写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享,获得提高。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题。

2、赏析式批注阅读方法的运用、成果交流和效果提高。教学步骤

一、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升自我,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碧野的一篇散文《天山景物记》,这个课堂将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充分展示自学成果,在快乐分享和思维碰撞中能有所收获。

二、整体把握课文(“走马观花”)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顺序:游览顺序,空间变化(由外到内、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写牧场的一段有时间顺序:由早晨到夜晚。结构:总分总(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

2、主体部分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注意小标题的作用:简明醒目、提纲挈领,概括内容。(2)展示有关图片,指名说景物特点(圈出一些形容词)

三、进一步学习运用批注读书法交流赏析课文(“驻足赏花”)

1、了解常用的批注方式:

 概括式批注(内容、结构) 感想式批注(主题、感情) 赏析式批注(写法、语言) 质疑式批注(疑惑、批判)

2、试用这些方式对文章开头作批注:(1)设问开头,显得亲切,激发兴趣。(赏析)

(2)先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再从整体上描写天山远景。总领全文。(概括)(3)用两个比喻,形象地突出了天山高大、连绵、美丽。(赏析)(4)美丽的天山,多么令人神往!(感想)

(5)天山长年积雪,一片白色,怎会“艳丽”?(质疑)

3、小组交流自学时所作的批注,补充提高: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一人主讲一部分,其他人倾听、比较,互相补充。重点交流赏析式批注,赏析精彩描写的语句可从用词贴切传神、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等角度体会表达效果。

4、小组代表在全班朗读精彩描写的句段并赏析(按文章顺序)教师相机进行适时的朗读指导和引导点评。

四、总结本课收获:

在课外阅读中要会“走马观花”,快速浏览,粗略阅读,适当圈划,提炼关键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主题等。遇到特别好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散文、诗歌、小说,就要学会“驻足赏花”,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批注法精读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等。另外,还应“下马摘花”,摘录一些精彩语句,熟读背诵,加强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阅读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五、布置作业(下马摘花)

1、摘录《天山景物记》中精彩描写的语句,熟读背诵。

2、用圈划批注读书法精读《名著名篇》上的《27苏州赋》。

第二篇:《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于剑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细致描写、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运用圈划法粗略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学习用批注法精读文章,赏析语言、写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享,获得提高。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题。

2、赏析式批注阅读方法的运用、成果交流和效果提高。教学步骤

一、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升自我,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碧野的一篇散文《天山景物记》,这个课堂将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充分展示自学成果,在快乐分享和思维碰撞中能有所收获。

二、整体把握课文(“走马观花”)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顺序:游览顺序,空间变化(由外到内、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写牧场的一段有时间顺序:由早晨到夜晚。结构:总分总(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

2、主体部分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注意小标题的作用:简明醒目、提纲挈领,概括内容。(2)展示有关图片,指名说景物特点(圈出一些形容词)

(3)概括全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描写了天山秀丽风光、丰饶物产和牧民的幸福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三、进一步学习运用批注读书法交流赏析课文(“驻足赏花”)

1、了解常用的批注方式:

 概括式批注(内容、结构) 感想式批注(主题、感情) 赏析式批注(写法、语言) 质疑式批注(疑惑、批判)

2、试用这些方式对文章开头作批注:(1)设问开头,显得亲切,激发兴趣。(赏析)

(2)先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再从整体上描写天山远景。总领全文。(概括)(3)用两个比喻,形象地突出了天山高大、连绵、美丽。(赏析)(4)美丽的天山,多么令人神往!(感想)

(5)天山长年积雪,一片白色,怎会“艳丽”?(质疑)

3、小组交流自学时所作的批注,补充提高: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一人主讲一部分,其他人倾听、比较,互相补充。重点交流赏析式批注,赏析精彩描写的语句可从用词贴切传神、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等角度体会表达效果。

4、小组代表在全班朗读精彩描写的句段并赏析(按文章顺序)教师相机进行适时的朗读指导和引导点评。

四、总结本课收获:

在课外阅读中要会“走马观花”,快速浏览,粗略阅读,适当圈划,提炼关键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主题等。遇到特别好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散文、诗歌、小说,就要学会“驻足赏花”,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批注法精读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等。另外,还应“下马摘花”,摘录一些精彩语句,熟读背诵,加强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阅读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五、布置作业(下马摘花)

1、摘录《天山景物记》中精彩描写的语句,熟读背诵。

2、用圈划批注读书法精读《名著名篇》上的《27苏州赋》。

于建国

第三篇:天山景物记教案[定稿]

《天山景物记》教案

授课人:吴剑宁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的叙述方法。2.抓住景物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写景状物;写景,按一定的顺序;状物,须抓住景物的特征。

2.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找出课文的主要线索,看一看它是怎样贯串全文的。

2.你认为夏季牧场的迷人之处表现在哪里?这一节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读了第三自然段,你对野马、蘑菇、旱獭、雪莲等分别产生了什么印象?

字词正音: 耆qì 六十岁以上的 獭tǎ 水獭、旱獭、海獭的统称 鬣liè 某些兽类颈上的长毛 鬃zōng马、猪等颈上的长毛 曳yè 拖、拉

词语注释: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横亘:桥梁、山冈等横跨、横卧。亘: 时间或空间上延续不断。*高插云霄:形容山岭非常高。*艳丽迷人:鲜艳美丽使人着迷。*炎暑逼人:形容非常炎热。

*峭壁断岩:陡直的山崖,断开的岩石。*婉转嘹亮:歌声抑扬动听清晰响亮。*稀世之宝: 世间少有的珍宝。

*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象而心情愉快。爽心,应作“赏心”,使心赏。悦目: 使目悦。

银练: 白色的熟绢。这里以“银练”喻“飞瀑”(下文“飞练”同)凝脂: 凝固了的油脂,形容润滑细嫩。

沁绿: 这里指颜色鲜艳,绿得诱人。沁: 渗入,润浸。

青凛凛: 形容色青而予人寒意。

解题: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饱含情感的笔,再现天山的迷人景色,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引起人们对祖国西北边疆的无限热爱之情。“天山”两字限制描写范围,“景物”两字确定描写内容。题目朴实、明确。作者简介: 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广东大埔县人,生于1916年2月。•至今共出版了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集。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其代表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1955年初,碧野满怀热情到新疆深入生活,于1956年秋回到了北京。边疆壮丽的景色和牧民的幸福生活,给作家以丰富的营养,于是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

课文简析:

一、贯串全文的主线是空间的变化: 作者先写远望天山艳丽而迷人的风姿(开头),勾起读者的游兴,然后顺应读者的心理,以导游的身份,带着读者同去游览。从山的外围和低处写到深处和高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这一部分,写进山途中所见景物,整个部分按天山自然风光为序,极有层次。

进入天山: │ 雪峰——白云——像白缎绣上暗花

│(洁白)雪水——像银练 比喻

↓ 溪流——像盛开的白莲 雪 再往里走: 峰 │ 密密的、重重叠叠 · │ 幽暗 漏下斑斑点点 溪 ↓ 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流 原始森林 映衬

· │(墨绿)只听见„„ 以内外为序 森 │ 幽静(从外到内)林 ↓ 偶然能听到„„ · 再往里走: 野 │ 柔嫩(色调浅淡)花 │ 可见

↓ 山 柔和(山形平缓)五彩缤纷 凝脂似的——可感

溪流——缓慢、萦绕、荡漾

野花——像织绵、彩霞、虹、赛过玛瑙盘 泿

2.在山脚下,作者曾在“迷人的夏季牧场”逗留: “迷人”是夏季牧场的主要特点。围绕这个特点从七方面进行描写,前三个自然段由远及近,从概貌到牧羊女一步一步按空间顺序描写,后面则从黄昏到深夜,按时间顺序写。既写了声音,又写了色彩;既写了雨中的朦胧景色,又写雨后的清新姿态。主要写草原上活动的景色,最后又特意渲染草原之夜的宁静,使读者跟随作者遐想,回味千里牧场的绮丽风光,领受草原妩媚、温柔、宁静的诗情画意。

1.牧场概貌(8自然段)2.牧群肥壮(9自然段)按空间顺序

夏 3.牧女幸福(10自然段)迷 4.阵雨前后(11自然段)牧场景物 人季 5.黄昏美景(12自然段)牧民生活 的牧 按时间顺序(全段)场 6.欢乐的夜晚(13—14自然段)7.宁静的深夜(15自然段)3.接着由夜牧,自然地引出“野马”,由“野马”进而写到天山上的奇珍异品“蘑菇·旱獭·雪莲”。

前面两部分是写景,按一定的顺序,这部分是状物,抓住景物的特征。

习性——夜间混入牧群,野马 黎明分群而去 按时间顺序

雄姿——鬣鬃的描写

形体——又大又肥厚

颜色——雪白

蘑菇 按时间顺序

数量——繁星似的

奇 味道——鲜甜的滋味 根据性质 珍 经济价值——用水獭类比 上的联系 异习性——冬眠时间长 逐一介绍 品 旱獭 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 按时间顺序(全段)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

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

形态——玉琢似的、洁白晶莹、柔静多姿

雪莲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根部 按高低顺序

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

功用——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洈

4.同时又十分自然地把读者的视线从天山的低处移向天山的高处 第四部分“天然湖与果子沟”先写了天山高处的巨大的天然湖泊,然后循着山涧而下,再写深山野谷溪流边“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点出人们利用“大自然珍品”的前景,这里“溪流”又与第一部分末尾相呼应。

奇——山的高处

幽静——天鹅的叫声(以动衬静)天然湖 高处望——碧水茫茫 自然风光的变化

湖色多变近处看——鳞光闪闪 上下为序

近望远——颜色越深 先上后下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

果子沟 富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秋天果实压满枝头

二、用词造句形象贴切——绘形、绘声、绘色

1.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的风土人情,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把景物描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与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比喻,全文共有30多处。举例如下: 描绘形态“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描绘声音“银铃似的丁当声”

描绘动态“水从悬崖上像飞练似的泻下”

比喻 描绘色彩“绿色的深谷里也散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 么洁白”

描绘感觉“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 以触摸到凝脂似的的感觉” 2.名句赏析: ⑴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赏析: 写雪水飞流的壮美景象,景象中又见柔美。“飞泻”、“冲激”,言其“壮”;白莲暗喻浪花,言其“柔”。“抛”字用得传神形象,寓美感于景物之中。本句与前句写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赏析: 用通感的手法,写天山深处树木一片青翠(山色柔嫩)、山坡逐渐平缓(山形柔和)的景状。凝脂,一般比喻皮肤洁白柔滑,文中形容山色和山形,以触觉喻视觉,渗透着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⑶《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三段、第四段。

赏析: 第三段写原始森林“大”“密”“静”“富”的特点。以“蜿蜒无尽”写大;以“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点点细碎的日影”及“林外阳光灿烂”与“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光”的对比写密;“马蹄声”及“几声鸟鸣”反衬幽静;“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说明富饶。

第四段主要写野花艳美、高大、茂盛。以连续喻体“织绵”“彩霞”“长虹”的排比,喻野花之艳美;以“花海”喻野花之茂盛;以“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直接写花之大;“浮”既写花长得密,又写花高;“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熔野花之高、大、密、美于一炉。

⑷《迷人的夏季牧场》第五段。

赏析: 主要用绘色的描述展示牧场黄昏的诱人美景。落日余辉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而银灰色暮霭中点缀着点点红火光的草原,仍不乏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作业: 课后习题

第四篇:《天山景物记》教案2009 01

天山景物记

第一、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见教案首页。

二、导入新课

由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篇游记?游记特点是什么?

明确: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来反映游览中的见闻(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和名胜古迹等)和感受。游记有以记述为主,有以抒情为主,有带议论色彩的,也有带科学考察性质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山景物记》就是一篇以山川景物为内容的抒情色彩很浓的优美的游记散文。

三、作者简介

碧野(1916—),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歌唱英雄的时代为主调,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语言生动形象、气韵飞扬、诗意盎然。至今共出版了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集,代表作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1955年初,碧野满怀热情到新疆深入生活,于1956年秋回到了北京。边疆壮丽的景色和牧民的幸福生活,给作家以丰富的营养,于是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后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

四、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横亘(ɡân):(桥梁、山冈等)横跨、横卧。亘: 时间或空间上延续不断。

汲(jí)取:吸取。耆(qí):六十岁以上的

獭(tǎ):水獭、旱獭、海獭的统称

驰骋(chěnɡ):(骑马)奔驰。

鬣鬃(liâzōnɡ):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飘曳(yâ):轻轻飘动。曳,拖、拉。斑斓: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灿烂多彩。暮蔼(ǎi):傍晚的云雾。皑皑(ái);<书>形容霜、雪洁白。

沁(qìn)绿:这里指颜色鲜艳,绿得诱人。沁:渗入,润浸。凝脂(zhī):凝固了的油脂,形容润滑细嫩。青凛凛(lǐn):形容色青而予人寒意。

戈(ɡē)壁 向(xiànɡ)导 穴(xuã)准噶尔(ɡá)酥(sū)油草 湖泊(pō)漂泊(bó)停泊(bó)

五、整体感知课文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两段):总写天山的地理位置和外貌特点。全文引言。第二部分(中间):描写天山的艳丽多姿和珍奇异宝,反映天山的全貌。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紧扣开头,总结全文。

提问:找出课文的主要线索,看一看它是怎样贯串全文的。

回答:作者先写远望天山艳丽而迷人的风姿(开头),勾起读者的游兴,然后顺应读者的心理,以导游的身份,带着读者同去游览。从山的外围和低处写到深处和高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

全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前言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写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主体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段,小标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见教案首页。

九、板书设计:

引言(概括)主体(具体)结尾(概括)地理位置艳丽多姿紧扣开头外貌特点 珍奇异宝 总结全文

天山景物记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见教案首页。

二、导入新课 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引言,写得比较概括。文章首先交代了天山的地理位置,接着写远望天山所见到的天山的外貌特征——“美丽多姿”,之后用带有地方色彩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和人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孔雀开屏作比,把天山的这一特点形象化,具体化,激起人们对天山的强烈向往之情。引出下文。

(二)分析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本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3、作者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4、本节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1: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答2:雪峰:高、美 溪流:多变

森林:茂密、幽静 野花:辽阔无边、艳丽夺目

答3:以游踪(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和空间转换(雪峰、溪流:由高到低;森林:由外到内)为线索。

答4:雪峰、溪流:比喻

森林:衬托(以有声衬无声、以有光衬无光)野花:通感(移植法)、比喻、衬托

通感(定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属于某一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借感官上的相通之处,启发读者去联想和体味十文中的意境,这就叫通感。例如文中的“清香”属于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歌声”,使其转移为听觉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通感”又叫“移觉”、“感觉移借”,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区别“比喻”和“通感”:通感和比喻都运用形象思维,都可以抓住事物的相似点来进行说明,但也有明显区别:

(1)比喻重“喻”,穆斯林是让人明白,本体和喻体是同一感官感受到的本质不同的事物。例如: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叶子”和喻体“舞女的裙”都是视觉感受到的不同事物。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本体“嘈嘈切切”(声),喻体“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是听觉感受到的本质不同的事物,写出了琴音的粗重高亢、轻细幽微、清脆圆润。

(2)通感重“移”,目的是丰富人们的感受。本体、喻体是不同感官感受到的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是同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移动,也叫比喻式通感。不仅让人明白,而且好像走进了一个新天地,新鲜别致。例如:

③歌声拖得很长,因此能够听得很远很远,人们还没有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吴伯箫《歌声》)本体“歌声”,喻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是烟气缭绕升腾的样子,“缕”是线,都属于视觉感受;本体的听觉向喻体的视觉转移,读者同时获得两种美感。

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很难言传;梵阿玲的声音则可感可辨。特别是它演奏的名曲更是悦耳。作者把视觉上的无声事物“光与影”通过听觉转化为有声事物“名曲”,化难为易,令人陶醉。

指名学生阅读第二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本节主要写了哪些场景?

2、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哪那些特点?

3、作者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本节主要写了以下场景:

1、牧场:从迷人的奇景着笔,按照由外到内(边缘到中心)、由近到远(描写牧场的中心)的顺序组织材料,突出千里牧场迷人、奇丽的特点。

2、牧群:从众多、肥美着笔,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描写了牧群众多、肥美等特点。

3、牧女:从穿戴、身姿、放牧生活着笔,从不同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边疆人民欢乐幸福的动人画卷。

4、牧场云雨:从奇异景色着笔,以时间为顺序,由近及远,突出景色奇丽的特点。

5、牧场黄昏:从色彩着笔,抓住最能表现黄昏时特点的落日来写,以时间为顺序,突出牧场黄昏绚丽的特点。

6、牧场之夜:从一动一静着笔,以时间为顺序,由动写到静,突出牧场之夜欢乐、宁静、祥和的特点。

小结:这一节,主要描写了六幅场景,大致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材料(前四幅写白天,第五幅写黄昏,第六幅写夜景)既体现了夏季牧场的迷人风采又各有特色。

指名学生阅读第三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本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哪那些特点?

3、作者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4、标题的顺序能否颠倒? 参考答案

景物有: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1、野马:从外行和习性着笔,突出野马机警善跑、游走无定、喜于牧马类聚等特性。

2、蘑菇圈(略讲):从外行、生长环境、繁多、味美着笔。

3、旱獭:从习性、体态着笔,突出旱獭笨拙、可爱的体态。

4、雪莲:从生长环境、形态、功用着笔,突出雪莲的顽强生命力、优美体态、奇异功用。

小结:本节以时间为纵线(由黎明写到日出后),以牧场所见为横线(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细致地描写了四种景物的特点。

指名学生阅读第四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从拿几个方面描写了天然湖的哪些特点?

2、文中所引关于不幸的哈萨克少女的传说有何作用?

3、写果子沟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 参考答案

1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写天然湖(1)直接描写:明净如镜,清澈见底(净)(2)间接描写:“白云”清晰地倒映水中(静)(3)衬托描写:天鹅毛衬托净,天鹅叫衬托静(4)转换视线:

由高到低,由近到远(写湖色多变)

2题:表达了作者对哈萨克牧民更深切的关心和对牧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由衷喜悦。

3题:一是从多和长着笔:“花开遍峡谷”;一是从作用着笔:开辟猪场,建立酒场。

天然湖和果子沟之间还写到飞瀑。写飞瀑从长:泻落千丈;形:象条飞练;声:惊心动魄的震撼;色:形成“彩色水雾”着笔。

小结:本节以空间转换为顺序(最高处:天然湖——中间;瀑布、溪流——最低处:果子沟),描写了天然湖和果子沟的独特风貌。

(三)分析第三部分

这是文章的结尾。通过一组排比句直接抒情,倾吐了作者对天山的爱慕之情,说明了天山的美景看不完,宝物取不尽,有机会作者将重游天山。

四、总结写作特点

1、紧扣题目,运用多重线索交织的方法,有纵有横地组织材料。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细腻入微、形象生动。名句赏析:

1、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崐盛开的白莲。

赏析:写雪水飞流的壮美景象,景象中又见柔美。“飞泻”、“冲激”,言其“壮”;白莲暗喻浪花,言其“柔”。“抛”字用得传神形象,寓美感于景物之中。本句与前句写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赏析:用通感的手法,写天山深处树木一片青翠(山色柔嫩)、山坡逐渐平缓(山形柔和)的景状。凝脂,一般比喻皮肤洁白柔滑,文中形容山色和山形,以触觉喻视觉,渗透着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3、《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三段、第四段。

赏析:第三段写原始森林“大”“密”“静”“富”的特点以“蜿蜒无尽”写大;以“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点点细碎的日影”及“林外阳光灿烂”与“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光”的对比写密;“马蹄声”及“几声鸟鸣”反衬幽静;“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说明富饶。

第四段主要写野花艳美、高大、茂盛。以连续喻体“织绵”“彩霞”“长虹”的排比,喻野花之艳美;以“花海”喻野花之茂盛;以“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直接写花之大;“浮”既写花长得密,又写花高;“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熔野花之高、大、密、美于一炉。

4、《迷人的夏季牧场》第五段。

赏析:主要用绘色的描述展示牧场黄昏的诱人美景。落日余辉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而银灰色暮霭中点缀着点点红火光的草原,仍不乏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五、课堂小结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它以饱含情感的笔,生动地描写了天山地区的绮丽景色,丰饶的物产和淳朴热情的哈萨克牧民以及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祖国西北边疆和边疆人民的热爱歌颂了祖国的伟大和壮丽。

六、布置作业 见教案首页。

七、板书设计

雪峰 溪流 森林 野花

牧场 牧群 牧女 牧场云雨 牧场黄昏 牧场之夜 野马 蘑菇圈 旱獭 雪莲 天然湖 果子沟

第五篇:骑马天山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骑马上天山》教学设计

陈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七月的天山》(板书)。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象。留意作者的行踪及看到的景物,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

锦缎 绵延 萦绕 矫健 峭壁断崖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饮马溪边

高悬的山涧 闪耀的银链 冲激的溪流 细碎的日影

3、整体感知

(1)文中的哪些词句提示了作者的行踪?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师随机板书)

(2)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水—树—花。(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3)通过刚才的朗读,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美、幽静、还有那么多的动物,充满生机。)

三、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这些让你产生美好感受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预设一:“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是个比喻句,我感觉很美。一读,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天山的美丽。

(1)看来这个句子可真神奇。那就请你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生读)(2)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预设二:“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阳光射到水中的样子我见过,五彩缤纷的,很好看。再加上鱼群的鳞光,很美!这个句子把天山的溪流描写得很生动。

(1)善于联系生活经验,真会读书!和他一样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一起来为我们展示这充满生机的画面吧~

(2)还有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你们看,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既形象,又美丽;这个“抛”很有力,与前面的“飞泻”相对应;“从”“从”非常的壮观。)(读)

过渡:欣赏完水,我们再跟随者作者去看看树吧!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哪些词给你这种感受呢?(蜿蜒无尽、原始森林、重重叠叠、细碎的日影)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生读)

(1)对于这个句子,你还有想说的。是的,这个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很形象。“重重叠叠”就是说塔松长得非常茂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读出你的感受。

(2)“蜿蜒无尽”这个词还表明原始森林非常的大,仿佛都没有尽头。(3)同学们真能体会,从不同的词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感受。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吧!

(4)原始森林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吗?(静)(5)从哪里看出了静?(“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只听见”这三个字。(抓得很准!)读出你的理解。

过渡:天山的水是美丽、壮观的,天山的树是既多又茂盛的,那么天山的花又是怎样的呢?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是的,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色彩缤纷,让人感觉很美。

(2)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生齐读)

(3)“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中“花海”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多。

(4)还体会到了花很高,“ ”

(5)同学们真会学习,懂得运用重点字词来理解花的特点。

(6)小组读句,回味美景。

四、语句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改写成“按内容填空的形式”抄一抄。

2、摘录优美的词语于“采蜜本”上。

下载《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山景物记》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学生初步认识维吾尔族等生活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艺术生活特点,初步了解新疆地区地......

    (高职语文三-1)天山景物记 课堂教学安排(最终版)

    《天山景物记》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提问:什么是游记?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篇游记?游记可分哪几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明确: 学过《桃......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了解七月天山神奇的雪峰、幽深的森林和烂漫的鲜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 有感......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骑马上天山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骑马上天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构及写作顺序。 2、能通过感受天山景物的美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使用恰当的比喻,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