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8:1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 孙正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充分地显示学生的创造精神、情感态度和自我价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2.重交往。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3.勤勉励。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4.作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去针对某一个学生,制造冲突矛盾。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提高自已的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已。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互动”就是要彻底改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了使“互动教学”扎实有序的进行,在教学中收到实效,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着眼于“师生互动”,打破那种旧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然后创设“生生互动”的情景,加强生生合作与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改善师生关系,更新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新型学习关系中的主人。

1.课前互动,营造和谐氛围。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创设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教学开展奠定基础。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课中互动,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阵地,要实现“互动教学”,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要想真正见到实效,仅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它只是学生的表象反映,我觉得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学生从心里上与你贴近,让学生从内心萌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地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能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三、建立有效的小组互动活动

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四、生成积极的激励性评价

激励成就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而且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成功时,教师的“你真棒!”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光荣;当学生失败时,教师的“换一种思路试一试!”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心;当学生进步时,教师的“我发现你比以前更加优秀了!”带给学生的是最好的鼓励;当学生出错时,教师的“你真勇敢,下一次肯定会更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多大的信任。教师的评价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除了语言性的评价,还可以书面评价。一节课完就当堂来评今日的数学之星并在书的封面盖上卡通以示奖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和尊敬。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尊敬学生,热爱学生,佩服学生„„这一切我觉得主要运用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解法,我认为„„”“老师你说的这种解题方法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我有道理!”这样的积极互动,势必能完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就可形成师生平等、共享知识的精彩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能真正体现课堂的高效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真正有效。

(孙正刚

盐城市北苑小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有效互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有效互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在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自然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现今的小学教育,必须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在学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更强的好动性,通过语言和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主动去探索和学习知识,教师在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摒弃一些不需要的或错误的知识。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做到了教学互动,那么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教师也才能高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做好教学互动呢?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我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现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把教学视为一种交往和互动,就是抓住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也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才能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一定框架下大胆讨论。但我们的课堂有时看上去很热闹,学生的活动也很频繁,实际上是变“一言堂”为你方演罢我登场的“群口戏”,实际并未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说,有生成才是一节好课,课堂上要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及生与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尤其强调的是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生互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有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的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

其次,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要注意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建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要宽容引导,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

再次,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全体。教师关注应深入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特别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比如,课堂上同学们在纷纷发言时,对没有发言的同学教师可以直接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虽然没有举手,但老师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当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其他的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在数学教学中不乏有些枯燥的、乏味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学生对这些知识缺少兴趣,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引导和设想来发展。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可以利用一些新奇的图片或者课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者共鸣,比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带余除法”知识教授中,原本毫无生趣的知识点,我通过课件中展现情景和描述“联欢会上挂的彩灯,按红、黄、蓝、绿的顺序排列,一共34个灯,最后一个灯是什么颜色?有谁知道?”学生迟疑,老师却报出那盏灯的颜色,之后再让多个学生随机换掉灯的总数,老师却能每次很快报出那盏灯的颜色,并用计算机图片验证,通过“余数的妙用”,使学生对老师这么神奇的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有急切想学好“带余数除法”的兴趣,这样教学互动就能顺利的实施。同时,在遇到学生碰到一些难题或者犯一些错误又或者天生胆小、没自信的学生时,教师要学会多鼓励学生,利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往正确的答案方向靠近。曾经遇到一位自卑感很强的学生,在新授乘法口诀知识之后,下一课前要求学生当堂抽背,几次抽到她时,在全班同学面前总是背的疙疙瘩瘩、不连贯,可是私下了解到她一个人时可以背的很熟练,这时如果当堂用同样的熟背标准来衡量她或批评她,那她在今后的学习中只会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抗拒学习。而当时老师给予的是鼓励和宽容,那样她慢慢就会在集体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多用积极的教学手段,学生就不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充满自信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有效互动的过程

1、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出问题,要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如果题目太难,会是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如果题目太简单,学生便很容易的得到觉得。这样便不能激起探究的意识,产生不了有效的互动。这就要教师课前充分的钻研教材,充分分析学生,做好预设,所准备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合作,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产生有效的互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有效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之间合作学的习。利用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大可能的开展生生互动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

3、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行之有效的互动,应当是使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这就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馈的迟缓、教学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有效,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活动时间,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也要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馈的迟缓、教学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堂教学变得浮躁,教学效率低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关注点回归到了数学的本质,更多地围绕有效性来开展数学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拿出七巧板拼成的小猫)这是由几块图形拼成的?请大家动手拼一拼。

生(动手操作后)7块。

师两只小猫呢?三只呢?……七只呢?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然后找规律。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表象的理解,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学生已学过1~6的乘法口诀,对编口诀已有一定的经验,此时教师花较长时间来让学生拼七巧板,这样的动手操作是否画蛇添足,浪费时间?教师显然对教学设计缺乏深思熟虑,过于随意,对需要操作的内容缺乏筛选和计划。这样的动手操作并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或强制下被动地进行,这必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我们虽然提倡让学生思考、探究,但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让他们在有效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问题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符合“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笔算除法”时,教师出示算式“36÷2 =”,有的学生口算出结果是18。

师请大家用笔算试一试!

(学生动手笔算,部分学生会做)

师可以借助小棒分一分、摆一摆。注意观察、思考分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想一想分的过程如何在笔算算式上体现出来。

(学生尝试动手分小棒,之后教师指名汇报)

生先把3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1整捆,还余1捆。

师这样分的过程怎样在笔算竖式上体现出来呢?

生3除以2,商1余1。

师余1也就是一个十,如何在算式上体现出来呢?

生已经分了2捆,即1×2=2,十位上的3要减去2得1。

师余下的又该如何分?

生可以将余下的1捆拆开和6根合在一起也就是16根,再平均分两份就可以了。

师请这位同学到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合并的过程,并想一想在算式上应如何表示。

在该教学片段中,学生已有被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基础,难点在于理解十位上余下的1与6组成16再作被除数,而这个相对抽象的过程通过小棒的拆分与组合被具体化,让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这样的操作放在辅助笔算建模的定位上,安排在知识的生长处,所以动手操作时机恰当。它将抽象的算法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两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熟悉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分析教材,设定多维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

二、关注学生活动时间

教学“三角形面?e”一课时,课前学生已准备好以下学具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一对、钝角三角形一对、锐角三角形一对、剪刀一把。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设问“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一想,如何运用今天带来的学具,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运用旧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的设问激发了学生操作学具探求新知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起来了。没过多久,有学生操作完毕,教师示意全体学生停止操作和探索。接着,教师让先做完的学生在展示仪上介绍推算方法,然后便草草总结,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探究课,但教师的匆忙让本该充满精彩生成的课堂悄然而逝。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的设计思路也非常清晰,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操作时间给得不够,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完成了操作,显然这样的操作只是一种敷衍。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了上面的思考后,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给足了学生操作的时间。

生1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长方形。

生2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生4我用纸剪下等腰三角形,然后沿高剪成对等的两个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操作时间,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知识,实现从“外显动作”到“思维内化”的转变,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充分体验到自我参与的成就感。

又如,“长方体”的教学。

(1)操作引疑

师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请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长方体。先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切面是平的,叫作“面”。

师再切一刀呢?(要求两切面相交)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

师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的方法,转变了学习的方式,激活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

倡导学生动手操作,绝不等同于单纯的肢体活动,更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通过活动触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悟、掌握知识的精髓。此外,还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操作后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切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在操作中把表象资料内化成抽象知识,把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享受探索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解题方法单

一、死板,对新的解题策略参悟不透,希望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此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较好。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34℃、33℃、31℃、30℃、29℃、32℃、35℃,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学生独立解答,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作业,并阐述列式根据。最后从“(34+33+31+30+29+32+35)÷7=32(℃);30+(4+3+1-1+2+5)÷7=32(℃)”中看出后一种解法更便捷,于是对第二种解法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一般解法,还学会了“假设的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解法。

总之,课堂合作要抓住以下时机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处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当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时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益的,才能调动小群体的集体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责编 罗 艳)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质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课程实施的基本途经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而交往的本质属性是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因此,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如何找准这个突破口呢?本人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如下: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师生互动,协调统一,有机结合

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形式。协调统一:即和谐融洽、同步一致。有机结合:即为紧密地联系或恰当地组合起来。

师生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 1 方在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因为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所以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和认知,这三者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即是说:只有当它们协调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怎样让师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想谈如下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师生开展有效互动的动力。课堂中,当学生有兴趣时,就会精神饱满、全神贯注、认真听课、努力思考。反之,学生则萎靡不振、毫不在意、没精打采、视而不听。

例如:在教了三角形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回答归纳:三角形按角和边各可以分成哪几种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全班40多个同学举手的不上10个,答对的不上5人,说对理由的不上3人。后来,我了解到,有的同学答得来,不想说,有的同学心不在焉,有的熟视无睹,有的听而不闻,没精打采,闭口不开,其原因是,他们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第二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 过程,一上讲台,我就用双手捧着一个三角板,只现出一个锐角,让同学们猜:“同学们,请猜一猜我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谁猜对了并说对理由,今天的小测验我就给他加5分。”嗬!这一下可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全班都举起手来,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锐角,那两个角也可能是锐角;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虽然外面现的是一个锐角,而另外两角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大家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教学的这个过程,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同学们很快地掌握了按边分的几种三角形的特点。由此说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的主要作用是导,面对学生,教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来导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爱思、爱说、爱想、爱做,形成有效互动。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有过硬的知识本领、业务能力,而且需要教师把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协调统一起来。一般地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就知识、管理而言,教学艺术是就方式方法而言。同样一堂课,一个内容,为什么有的老师去上,学生爱听,气氛活跃,答问积极,正确率高,效果良好。为什么有的老师去上,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提问学生无人应答,效 果低差。很明显,前者是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达到了协调统一,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后者,要么是教师如“茶壶里装汤圆,有货拿不出来。”要么是教法不当,因而学生不感兴趣,没有积极参与,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例如:二零零二年下期,我初登讲台时,所教的那个毕业班就是如此。一是本人初出茅庐,胸中无数,一切都还得从零开始,从主导作用上讲,本人知识功底还浅薄,业务不精通,管理也不到位。所以,在授业、解惑方面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没有经验,非常呆板,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常言说得好:“功多艺熟,熟能生巧。”实际上,这个“巧”就是艺术。所以在后来,一方面我加强了业务、知识的进修;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在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方面狠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期我所教的毕业班,效果就大不同了。去年下期,县里抽考,本人所教的数学科居然获得了三等奖。作为我一个山村小学教师,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责任重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还必须做到课前吃透教材,精心设计,严密安排;课上灵活地掌握,巧妙地运用。例如在新课教学中,可能涉及到很多问题,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要考虑:哪些问题必须得问、怎么问、什么时候问最恰当,当学生对某些问题答不好或答不上来时,你怎么去提示、启发和诱导等,教师都要考虑到。在恰当的提问中,如 果学生参与得越多,兴致越浓,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又高,效果又好。那么说明某教师在这堂课中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了他的教学艺术。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互动。否则,便是“表面热闹”的无效互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所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是根据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以及他们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并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思考、检验、创新的过程。而不能生搬硬套,直入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僵硬的技能,缺乏探究创新的特点。例如在学习了“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后,很多学生只记住了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忽视了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才能成立的这个条件。为了让学生牢记,教师可画出两个圆。(1)直径等于5厘米的圆;(2)半径等于5厘米的圆。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圆1的直径等于圆2的半径的2倍吗?圆2的半径等于圆1的的直径的二分之一吗?通过比较,有的学生愣住了。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原因,然后指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才成立。

(二)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化、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例如,在讲解多位数的减法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800-509=309”。在多位数的除法中,有的学生会这样计算:(1)中间有“0”的,如:1250250÷125=12;(2)余数除法,如:32150÷405=8……50。针对上述错误,教师不宜马上说学生错了,更不宜当着众多的学生去批评他,教师应当灵活处理、随机应变,引导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来判断,让学生通过验算,检验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并提示学生找出自己的错误原因,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验算的作用。这样灵活地处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又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灵活处理、随机应变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三)摸清底细,对症下药

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摸清底细,认真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教育、耐心辅导。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成绩好的学生把算式的意义读出来,再让中等成绩的学生把计算步骤划出来,让底差学生把算式读一读。然后,教师归纳讲述,再抽学生板演,并说出它的计算过程,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和掌握它的运算顺 序和方法。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常把“爱答问,考分高,表现好”的同学划为优等生;把“不爱答问,考分低,表现不好”的划为低差生。前者经常表扬,后者经常批评,因而导致,优生中的骄傲自满,成绩慢慢下降;低差生中,有的丧失信心,成绩越来越下滑。出现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摸清优生中有的同学的底细,优生中那些傲慢的同学,往往是比较虚浮,学习功底并不十分扎实的人。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差生为什么差的原因。有的差生不爱答问是由于性格孤僻所致;有的差生考分低,是由于粗心、浮躁所致;有的差生表现不好,是由于家庭环境低劣缺乏管理所致。针对上述状况,作为我们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而言,必须先摸清底细,然后对症下药,该鼓励时要鼓励,该批评时要注意方式,适当批评,让学生既能接受又心情愉悦,既听从教诲,又无所畏惧。这样方能达到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让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扬长避短、掌握时机、把握分寸,适当惩罚奖励,把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面对学生,真正地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能动作用;自主学习:即主动地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创设良好的思维时空,提供有效的交往条件,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与教师,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主动的互动。在互动中,思维才能不断地撞击,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才能精彩活跃,师生互动才会得到有效、和谐、全面的发展。

同时,学生又是互动教学的主体,过去有些教师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教学的师生对话及活动。把互动教学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提问,学生多讨论,或者多做几个游戏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倒觉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热热闹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心中无底、胸中无数。既不清楚,也无收获。许多学生,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解答仍然模糊。因为,在那表面热闹,无的放矢的课堂气氛中,多数学生只觉得快乐、好玩,根本没有去主动思考、认真理解这堂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那么,针对上述状况,我们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本人认为:要加强目标教学的互动策略,促进师生互动过程。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我们可以从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来思考互动策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认知目标互动策略。认知目标互动策略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策略,其内容主要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二是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三是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觉去观察、分析;四是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2、科学提问。科学提问即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它可以克服盲目的提问和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科学提问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它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

(二)情感互动策略。情感互动策略即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晓人的师生互动策略。情感互动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挚的感情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教学目标和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适时、适度的提问上动脑筋,做 文章。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学生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以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区别对待,进而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上下功夫,维持互动的有效进行。使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螺旋式的互动路线,让动态生成出众多的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都有进步。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用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即“学习共同体”。教师唯有从本质上理解并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

《小学数学个性化练习》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宋立元

这一学期,我们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着重针对这一课题开始了紧张而有序地研究。现将这一学期所做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开展的,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和生活数学的理论,理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的主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深化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时时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这一学期我们集中学习了多篇论文,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力求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

二、大胆实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课题组活动,原则上每个月集体活动一次。活动内容:理论学习、观看录象课及研究课。研究课指定专人上课,采取“说课——听课——座谈——反思”等开展活动。每位成员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每人能至少上一节研究课,扎实推进了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研究进程与成果

1、研究成果:

课堂练习设计有了一定的模式:

①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理解。

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充分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明确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②设计了对比性练习,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习除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练习的设计做到了新旧知识不断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容易相互干扰。因此设计了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③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调研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一知

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④设计了有坡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学生的素质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

⑤设计了趣味性的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四、研究展望

通过阶段研究,学生在练习习惯和思维训练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研究中也总结推广了练习设计几种有效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参与课堂练习,精心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练习设计,提出了学生练习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各种建议,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学时间与练习时间之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课程计划与练习反馈之间的问题?总之,还有许多微观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探索。这也正是我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2012年12月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有效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激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明确学习方向,方便学生自主建立知识间联系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

    有效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方法

    有效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方法 1、大小声:我读大声,你读小声 2、举一反三:我读一遍,你读三遍 3、单词拍拍拍:(①、②、③、④、⑤)拍这几就读出来 4、炸弹:练习单词时,把一个炸弹放在一......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 江苏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王德林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和寨九年制学校张冬青 在新课程、新理念逐步走进校园的今天,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

    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作者:田红华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使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高效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师生间有效互动不仅能活......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精选5篇)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应......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