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
江苏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王德林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有效预设,创造互动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1、用活教材,创设互动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才能激活和用活教材,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者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在教学中有必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分析学生、诱发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设计有效有效地提问,这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互动”基本前提和条件。如,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8+5。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3。教师继续追问:“那么8+5为什么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利用小棒,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8+5=9+1+1+1+1=13 数的(2)8+5=8+2+3=13 问:为什么把5分成2和3,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凑十法)(3)8+5=5+5+3=13 问: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凑十法)你喜欢那一种解法?这两个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
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有效参与,再创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小结时,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学生兴趣盎然
师:信封里面有很多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只露出一个钝角这次谁来接受挑战? 生:钝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直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直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锐角三角形
少数几个有学生举手,急着说:还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疑惑不解。这是我出示这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看看这三个的内角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思考,相互交流,发现了: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还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而且还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三、有效评价、升华互动
新课标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他成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在实施评价中,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评判,还要对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只有师生有效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互动”出“创新的精神”,“互动”出“新的天地”。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界新课改方针的不断实施与发展,各阶段的各门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如今,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更是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师生间互动的有效性却对整个教学效率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以学生生活经历为着手点,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互动方式创新化,以最终达到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教学目标。【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师生;有效互动 前言
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整个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传统教育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育方法早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化的教学需求,因此才有了新课改方针的推出。在教育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过程中,师生间有效互动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育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文就如何促进师生间互动的有效性予以探究并提出几点拙见以供参考。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强化学生互动性
处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尚未成熟,大多数性格都较为内向,对于陌生的环境、事物等虽极具好奇心但又不敢太过主动接近和探索。并且,从古至今,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产生敬畏心理,不管是处于那一阶段的学生,他们都会对教师存在一种害怕、畏惧的心理,说得夸张点就像老鼠见到猫。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当学生们意识到教师可能要准备点人的时候几乎都会纷纷低下头假装在思考,并暗自在心中祈祷自己不要被叫到。有相关研究发现在教育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与教师关系越是和谐融洽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相对来说均较高,且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其课堂氛围以及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也相对较好。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构建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和构建,主动且积极地关心学生们的方方面面,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进行课堂互动时要保证足够的耐心,并不断鼓励学生一起进行互动,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热情时会主动与教师一起互动。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师讲授《桂林山水》(人教版)这一课程时,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们展示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影视资料等,并要求学生们就自身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进行想象描绘。儿童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可在学生们进行描绘后予以恰当性的点评和鼓励,以此不但可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关系的[2]
[1]和谐化,使课堂互动的效果最大化。
二、教师应将互动方式创新化、趣味化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多动症”的现象,常常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倘若小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下呆板、枯燥的互动方式,不注重对教学互动方式的创新,便很可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不断降低。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学生们对其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会直接对其他科目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以,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尤其是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指出一条明路——不断将课堂互动方式趣味化和创新化,以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带动学生们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积极性。
游戏是小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而小学语文教师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并将其与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相结合。譬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这一小学语文第四册的具体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在正式上课前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个课前小游戏。首先由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学们,今天上课前咱们先来玩个叫做‘数青蛙’的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首先是‘一只青蛙跳下水’,每个同学每次只能说一个字,比如说小明同学说‘一’,那下一个同学就要说‘只’,以此类推,当说完最后一个字后,下一位同学要根据当前青蛙的数量来拍桌子,有几个就拍几下。”当课堂氛围被游戏带动起来后,教师要“见好就收”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主题:“好了,游戏咱们今天就先玩到这,现在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青蛙吧,请大家翻开课本„„”在这样的游戏互动方式下,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学生生活入手促进互动的有效性
虽然小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较为枯燥乏味,但其学习之余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生活处处不学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话,确实如此,学习与生活实际上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二者实际是相通的。因此,这便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一条有利的捷径。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以“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的作文写作教学时,可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分享其自身较为难忘的生活事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求学生们向大家讲述自身较为难忘的事迹。而此时,有的学生们便会开始互相讨论,有的则陷入回忆和思索中,当教师随机点一名学生进行分享时,其他学生都会听得非常认真。当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应予以适当性的点评和鼓励。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强化了师生间互动
[4]
[3]的有效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将生活实际经历运用至作文当中,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目的。结论
总之,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创造有效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参考文献】
[1]包日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探析[J].亚太教育,2016,(28):33.[2]张晓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课外语文,2016,(27):7.[3]项惠英.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新课程(小学),2016,(07):171.[4]李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中华少年,2016,(18):44.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探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如果不改革就会被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全面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的改进,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来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有效互动;小学语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存有的互动性问题
1、课堂互动模式太单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从来就不去考虑学生的接收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只会按照他们的思路去讲解,以填鸭式的方式对待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围着老师的思路转,一字不漏的记下来,才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即使偶尔有什么课堂互动,那也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这种语文教学互动模式太单调,也很难提高学生们参与互动的热情,有时候教师选择互动的切入点不对,反而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种单一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效率低,效果不如意,时间长久了,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教师与学生难以建立和谐友好的有效互动
素质教育推行前,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他们很难和谐友好的融为一体。由于受到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学生们看来总是严肃的,难以接近的存在,这就让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很难开展。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划分等级,优秀的学生总是受到老师的优待,差生总是被教师冷落,时间久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淡了,这时候就更不可能参与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来了。而且学生们长久的感受不到教师们的重视,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而课堂也就成了优秀学生展示才华,表演的舞台。在这种观念下,教师与学生又怎么能有效的开展互动呢?
二、如何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性
1、了解学生提前预习的情况,掌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教室是学生们学习接受知识的地方,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然而上课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习效率最大化呢?教师需要掌握好课堂有限的时间,做好合理的安排,只有提前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找好时机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几分钟走入教室,与学生做提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接下来的开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联系其当地的物产特色与学生展开交流,同时,让学生们描述下,通过预习后,他们心目中感受到的桂林又是什么样子,学生就会在与教师互动的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桂林山与水的了解,然后教师在根据课文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此时,学生无论是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是学习的积极性都会相应的提高,师生教学的互动效果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时机、找准互动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展开互动,才能更好的实现互动教学价值。
2、在良好愉悦的氛围下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
小学语文教师想要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的先决条件就是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此氛围之下,才能消除学生们心中对上课的抵触心理,教师上课也不能板着脸故作威严,应该时常微笑,让学生们在面对教师的时候,就像面对熟悉的朋友一样,自然的放松,才能更好的沟通。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课堂也不会变得沉闷与压抑,学生们反而会主动的要求进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效率。释放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对于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取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有效互动,让学生们了解文章中每个角色的用意,同时让学生谈谈作为角色扮演者,在这个扮演过程有什么样的体会,纵观全文又学到了什么,对于生活有什么用意?这能帮助学生们思考,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推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好好把握。
3、以适当的手段提高课堂互动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差距而发生改变。小学生都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阶段,他们好动好学,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新鲜感,他们总是想把他们所认为的一切美好事物跟人分享。但是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又是有差异的,这也就造成了课堂的千奇百态,导致了沉默的总是不爱说话,活跃的总是说个不停。教师想要与学生顺利的展开互动,那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引导并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在讲解寓言《揠苗助长》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先读通顺了,要是读不通顺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寓意呢。然后教师针对课文不时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探讨,为什么最后禾苗都死了呢?我们什么中又有哪些跟这种现象很像呢?这样做不仅教学效果好,效率高,学生们通过互动对课文也理解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那么,就必须有效的开展师生互动。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制约,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小学生的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俊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才智,2014(08): 124.
[2]尹美媛.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新课程导学,2015(24): 83.
[3] 董国艳.快乐与快乐的碰撞——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89-90.[4]刘辉,田进龙.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68-69.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策略研究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策略研究
摘要:构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阐述了师生互动合作交流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构建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互动;策略;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教学过程,它不是“学”围绕“教”或“教”围绕“学”的天体运行关系,它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是教学过程中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有效的是师生互动必须是多元、多向的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思维激发与信息交流等。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只有师生密切配合,学生才会有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需要“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即需要教师从原来的按照教案控制课堂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课堂的合作伙伴角色
2培养良好的互动意识
孔圣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合理分析与评价,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目的,逐渐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互动意识。
3生生交流促进师生交流
加强对课本例习题反思,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引发他们的猜想,发展他们发现、探索的解题能力,培养反思习惯。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将学生按男、女生比例、数学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及学习成绩,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营造探求、反思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创设数学情境促进互动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课题引入首先来一段《亮剑》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话题一转:“同学们,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2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自然的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必要时让学生模拟机枪扫射的动作,并画出模拟图。又如:在教学《解斜三角形的应用》这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带上测量工具,让他们测量不能到达小河塘对岸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测量远处电信局发射台的高度,并写出实习报告。像这些鲜活的教学素材一方面缩短了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打通了生活和数学的屏障,同时也能让不同程度的人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树立“人人掌握必要的数学”的观念,逐步养成用数学思想解决和看待实际生活问题的5联想激发互动
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适当的总结,有利于提高。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这两道题目的考察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学习几何问题是很好的。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的思路一样)。“形似”我们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我们称之多题一解。教师合理诱导,学生踊跃展现,形成知识脉络。
6实验增强互动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低年级的实验几何阶段是很平常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在初中的高年级,数学实验几乎为零,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来模拟实验的过程,例如讲解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的关系来得到勾股定理。
7评价促进互动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成绩无论是优等还是稍差,都应给予鼓励,不可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挫伤学生的创造欲望,这也是“赏识教育”的精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控改善教学过程,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使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够得着,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间的互动热情。
参 考 文 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顾泠元、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
究[J],上、下.课程、教材、教法[J].2003.1.2期.
[4] 郭根富.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J]、人民教育[J]2003年3、4期.
[5]彭贤智主编.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6] 邵瑞珍著.教育心理学[M].上海出版社,1999.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之我见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实验小学 张立志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教学相长。《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愿意是说,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个方面应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民主与和谐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新课标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包括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用朋友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你说得真好”、“你的进步真大”、“你真了不起”等,这些带有商量性和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和关注的人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创造了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
二、交往与互动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关键。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诚心诚意地与孩子们对话交流中,互通信息,质疑问难,自由论辩,这样不但为师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了解了孩子,增进了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从中得到一种激励和自我满足感,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去获取新的更多的信息,并走向成功。如有一位教师教“循环小数”时,学生通过动手计算:“10/
3、58.6/11”,揭示了“循环小学”的意义。教师进而提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日落日出,春夏秋冬”;有的说:“周一至周日,一月至十二月”;有的说:“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当有的学生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时,同学们提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复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再次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达到共识。即从人的个体来讲,不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如果从人的生命繁衍的整体来讲,是从出生到死亡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互动和共同发展。
三、评价与反思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保证。
1、评价有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课标》也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评价的互动性。评价应该是多元双向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教与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调,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评价的互动就是要改革以往评价的单方面性,也就是只有教师给学生而没有学生给老师的评价,现在应该强调,老师可以给学生评价,学生也有权评价老师,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共同发。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报小组意见时,老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样便于借鉴别人的方法、经验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找出不足之处来鞭策自己,完善自我发展。自评内容主要有:在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哪些地方你最满意或是不太满意。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这样通过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反思有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使教学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对学生而言,反思是指学生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的实现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如,面对“一题多解”,让每种算法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后,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自己只须深入想一想就可以想到这种解法的,为什么没这样做呢?这些解法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通过反思,学生不仅开拓了思路,学到了不同的解法,又对创新思维作了检查批判,锻炼了思维。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前提,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是关键,评价、反思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